第一部《君临天下》已出版,长篇连载:《说不尽的宋朝》说不尽的风云变幻荣辱兴衰

【正文】

我们曾经讲过赵普力谏赵匡胤解除禁军将帅兵权,其初衷是为了加强对禁军控制,防止将帅作乱,维持赵氏江山稳固和国家局面安定,但在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背后还隐藏着他不为人道的私人目的。

赵宋代周之初,赵匡胤论功行赏,首席参谋幕僚赵普只得到了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的职务,相比皇帝的义社兄弟们个个位列节钺,高官厚爵,再比较一下大家所立功劳大小,赵普的这个职务回报实在是显得有点磕碜寒酸。

当然,对开国功臣的酬赏中有着复杂的政治因素,赵普对此也是理解的,并没有公开发表任何怨言。

但理解归理解,他的内心却是颇为不满,那些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粗莽武夫们不过是充当了陈桥兵变的打手而已,有何等功劳可言?自己才是这幕历史大剧的幕后导演,决定历史进程的关键人物,现在这些武将们个个高官在手,重权在握,一副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样子,自己实在咽不下这口气。

不满归不满,以赵普当时的地位实力,他是绝不敢也无力与这些功臣宿将们公然叫板扳手腕的,想要打击压制武将们的势力,必须依靠自己的专业特长——权谋。

其实很多人都曾经分析过,宋初禁军将帅对皇权的威胁并不如五代其他王朝那么严重,包括赵匡胤自己在内,对自己的控制力颇为自信,最初并未将削弱功臣宿将典掌禁军兵权之事视为急务,但赵普却一手炮制出了“禁军将帅威胁论”,并且不遗余力地夸张渲染。

正是在他的“反复”劝说下,赵匡胤才终于被打动,亲自设计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罢免了功臣宿将的兵权。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3-02 22:14:38 +0800 CST  
@非咸非淡 2015-03-02 22:39:24
@低首神龙狄飞惊 6508楼 2015-03-02 22:14:00
【正文】
我们曾经讲过赵普力谏赵匡胤解除禁军将帅兵权,其初衷是为了加强对禁军控制,防止将帅作乱,维持赵氏江山稳固和国家局面安定,但在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背后还隐藏着他不为人道的私人目的。
赵宋代周之初,赵匡胤论功行赏,首席参谋幕僚赵普只得到了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的职务,相比皇帝的义社 兄弟 们个个位列节钺,高官厚爵,再比较一下大......
-----------------------------
多谢批评啊!咱们尝试分析探讨一下,“没有怨言”是指客观上没有乱发牢骚话的表现,“内心颇为不满”是内心的想法,没有发牢骚并不表示内心就没有不满情绪,而且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具体行为和他的身份背景来推断他的内心想法。

在宋初赵匡胤虽然一定程度遏制禁军将帅执掌禁军的势力,但他出于统一战争和国防军事的需要,他还是更依赖于武将这个群体的,而赵普则是文吏出身,是幕僚群体的代表,在被皇帝依仗和重用这一点上,他是与武将群体存在着利益冲突的,这在很多王朝的开国功臣群体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的,所以楼主推断赵普极力主张削夺禁军将帅兵权可能是挟带“私货”的。

注意这里是说推断,楼主从来没有说赵普的内心一定就是这么想的,也没有说我写的就是真理,事实上就是这样。楼主当然没有办法掌握历史人物当时的真实、具体心理活动(谁也掌握不了,就算是修宋史的史官也没办法),这只是一种写作手法而已,如果有朋友不喜欢可以略过去不看,但楼主不建议大家在这种手法上计较,更欢迎在史实上探讨交流,还是那句话“不喜勿喷”。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3-03 09:25:28 +0800 CST  
@稀木勒 6504楼 2015-03-02 19:42:00
班長你的作業呢
—————————————————
已交作业,请检阅!其实大家都是班长,楼主才是学生,提交的作业让班长们批示,看楼主能得多少分哈。。。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3-03 19:11:12 +0800 CST  
@山高水远A2011 6462楼 2015-02-28 11:29:00
感谢楼主,今天终于拜读完了。以前读过《铁血强宋》这本书,提起了我对宋朝历史的兴趣。但楼主的帖子更全面、具体,细节也更多,由此可以看出楼主该付出了多少心血。坚决继续支持跟读楼主,要是能出书就更好了。从此宋朝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这也是我们最值得尊敬的一个朝代,好多东西多事我们现代人需要学习的、、、、、
—————————————————
感谢兄弟支持!无独有偶,楼主看的第一部有关宋朝的当代作品也是《铁血强宋》,由此产生了广泛兴趣。后来逐渐了解到当代人们对宋朝历史存在不少误解,遍寻之后却没有更好,更全面介绍宋朝历史的白话作品,干脆就自己动手了。。楼主也是边学边写,难免有很多不妥乃至错误之处,需要朋友们的批评指正,如果朋友你能常来支持,多提宝贵意见,楼主就更有意写作动力了,欢迎常来指教!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3-04 09:37:32 +0800 CST  
【正文】

排除了功臣武将群体后,放眼大宋朝廷上下,已经没有人能与赵普的功劳相提并论。于是,赵普的仕途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通道,不到四年便荣登相位,大权独揽。

到了这个时候,武将群体已经无力与赵普对抗,对赵普而言,新的威胁又产生了。

其实,与其说是出现新的威胁,不如说是赵普将敌对目光转移到了新的对象——现实的权力竞争者和潜在的权力替代者。

赵普本人出身吏职,一生从未取得过科名,而且他不爱读书,学术水平有限,这一点被当时和后世很多参加科举考试,中过进士的读书人所鄙视。

但赵普是文官,也算是广泛意义上的读书人。按照自古文人相轻的原则,他对那些满腹经纶,开口经典,闭口典故,口口声声圣人之言的所谓“儒士”很是不屑:你们整天咬文嚼字,之乎者也,又有什么用处?还不是乖乖给我做下属?岂如我赵普相位之尊?

当然,双方对对方的“不屑”都包含着很大程度的嫉妒,所以那些才名籍籍,尤其是受皇帝欣赏的文学之士,便成为赵普重点压制的对象,窦仪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窦仪是幽州渔阳人(今河北),出身文学世家,他十五岁就能写文章,后晋天福年间考中了进士,在兄长科场成功的鼓励下,窦仪的四个弟弟也都相继考中进士,著名的冯道冯太师还就此事赋诗一首,歌颂他们兄弟五人全都考中进士的骄人成绩,其中有一句“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被当时士人争相传诵,以窦仪为长的窦氏五兄弟也因此号称“窦氏五龙”。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3-04 20:29:27 +0800 CST  
【正文】

如果你觉得这幕场景很熟悉的话,那就对了。因为在古代著名的儿童普及读物《三字经》中有一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讲的就是这段故事。这里面的窦燕山指的就是窦仪的父亲窦禹钧,五子指的就是以窦仪为首的窦氏五兄弟,“名俱扬”指的就是都考中了进士,而成语“五子登科”指的同样也是这个故事。

窦仪学问渊博,治学严谨,是五代后期的著名儒臣,到后周初年就干到了翰林学士。这是一个只有真正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的儒士才能担任的清望之选,即便跟皇帝关系再铁,哪怕是皇帝的亲兄弟,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也别想混到这个位置上。

窦仪进入赵匡胤的视野,是在后周显德年间。当时,赵匡胤率军攻克滁州,世宗派窦仪去封存登记当地府库中的财产(也就是籍没充公)。因为众将士攻克城池有功,赵匡胤就准备派人到府库中取出一部分绢帛分给大家,以示奖赏。

应该说这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正常举动,就算柴荣知道也不会说什么,但窦仪却明确表示这种行为是不合法的,他还向赵匡胤解释了“财产所有权”的概念,认为府库财产已经进行登记,就成了国家财产,没有朝廷诏令批准,谁也不能擅自动用,否则就是违法行为。

面对这位高度负责的库房管理员的阻止,赵匡胤放弃了自己的举动,他也牢牢记住了这个性格耿直、忠于职守的窦仪。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3-04 21:54:58 +0800 CST  
【正文】

后来赵匡胤当了皇帝,还没有忘记这段经历,他倒不是对窦仪耿耿于怀,伺机报复,而是更加理解了窦仪当时的举动,这样服从皇命,忠于职守的臣子,不正是自己所需要的吗?

于是,赵匡胤再次启用了这位老相识,让他再入翰林担任翰林学士。

能在两朝而且是两个不同朝代两入翰林,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也十分风光,一时被传为佳话,充分体现了窦仪的非凡才华和皇帝对他的特别器重。

非但如此,每当赵匡胤想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就忍不住向身边的大臣们称赞窦仪清持有操守的国人品格,丝毫不掩饰自己对窦仪的赞赏,甚至流露出拜他为相的想法。

只是赵匡胤并不知道,自己对窦仪的公开表扬和赞赏让另外一个人很是不爽,这个人就是赵普。

赵普是个出了名的小心眼,赵匡胤对窦仪的态度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却又无计可施,因为窦仪这个人平时洁身爱好,个人品行修养要比他赵普强得多,赵普一时间根本找不到给人揪小辫穿小鞋的把柄,反正这个人又没什么权谋野心,就只好先听之任之吧!

可树欲静而风不止,不久之后发生的另外一件事,让赵普感受到了窦仪对自己更加强大和现实的威胁。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3-04 22:43:03 +0800 CST  
@金丰1976 2015-03-02 11:18:59
几天没来,楼主这里好热闹。拜读到此,既羡慕楼主的博学多才术业专精,又佩服楼主开放的胸襟与恬淡的处事态度。现在社会风气使然,人心浮躁,能静下心来又有能力做学问的人越来越少了,如果贵文能一直保持高水准完本,成就应该不在黄老先生《万历十五年》之下,加油啊楼主!我为自己今年才十岁的儿子预定您的大作,希望他将来上中学后读到您的作品,在现代的社会风气下能保有一些古人的情怀。
-----------------------------

金丰兄台实在太过誉了!都说万事开头难,楼主现在却有越写越难,越来越沉重,难以为继的感觉,所以近期的更新无论速度还是字数都出现了下滑,实在令人苦恼。

天涯大神众多,各位朋友们爱好的口味又各不相同,无论怎么写总有人不喜欢,让楼主很是左右为难,甚至产生不知如何调整下一步方向的迷茫感,反而不如一开始下笔那么轻松了。

楼主这里热闹还是要感谢各位的鼎力支持,还有几位“大神”级人物的尖锐批评,楼主才疏学浅,孤陋寡闻,无言以对,无话可答,只好以沉默应对大家的善意批评,在沉默中加强学习,以补自身不足。其实很多时候,我倒是想和大神们展开激烈“交锋”,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但转念一想,与其把时间浪费在你来我往的口水大战上,不如多看一些书来充实自己,加上自身知识能力浅薄,不善言辞,逻辑混乱,在辩论中往往所谓很是狼狈,干脆视而不见,所谓恬淡开放,实在是无奈之举啊!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3-05 09:55:39 +0800 CST  
@hendley1984 6465楼 2015-02-28 12:56:00
28
—————————————————
感谢关注支持,欢迎朋友常来指教!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3-06 16:03:16 +0800 CST  
【正文】

乾德三年(公元963年)的某一天,赵匡胤突然召集朝廷宰相赵普等几位重要大臣,向大家讲述了自己遇到的一件怪事,让诸位大臣解答。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赵匡胤无意发现了一面铜镜,让他吃了一惊:这面铜镜铸造精美,款式新颖,唯一的美中不足是似乎在款识上出了点差错,因为镜子的背后镌刻着“乾德四年铸”的字样。

赵匡胤十分纳罕,现在不才乾德三年吗?怎么会出现乾德四年铸造的镜子,莫非是铸造的工匠一时马虎,搞错了年份,让这个镜子提前早产了?但转念一想,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大家应该知道,宋代的数字可不是我们现在日常使用的数字“一二三四”,多一笔少一画的很容易写错,那时的数字都是繁体字,从壹到拾,每个数字的字形都有着很大差别,再糊涂的工匠也绝不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

想来想去也想不明白其中原委,赵匡胤反而是越想越带劲,干脆召集了赵普等人前来询问,结果诸位大臣见了镜子,也面面相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赵匡胤无论如何也要破解这个谜团,于是又找来了学识渊博的翰林学士陶谷和窦仪。

窦仪不愧是博学之才,他瞄了一眼镜子,不假思索地说出了自己的答案:“陛下,这面镜子必定不是我中原之物,想必是从蜀中传来。”

赵匡胤一听窦仪的回答,顿时来了兴趣,问道:“何以见得?”

窦仪接着说:“当年的蜀主(前蜀)王衍曾经用过‘乾德’这个年号,这面镜子应该是当时的蜀中工匠所铸。”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3-06 21:49:59 +0800 CST  
【正文】

听到这里,赵匡胤恍然大悟,他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正确答案,因为这面镜子就是自己在原蜀国宫女梳妆盒里发现的(有人说这个所谓的“宫女”其实就是花蕊夫人,到底是不是,这个问题楼主也说不清楚)。

有人可能会发出疑问,皇帝大人日理万机,为何对一个镜子这么感兴趣,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呢?这还要从另外一件事情说起。

建隆末年要改换年号时,赵匡胤曾经特意让宰相们参酌拟定新的年号,明确要求一定要想一个好听又内涵,前人没有用过的年号(这跟我们今天给孩子起名的想法是一样的),最后选来选去就选了“乾德”。

“乾德”这个年号,用了两三年都没什么问题,也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如果不是凑巧遇见铜镜这件事情,这个无心造成的“错误”就会被一直“掩藏”下去,谁也不会发现。

可谁能想到,事情偏偏就这么巧,现在居然有人从一面铜镜上发现了年号的问题,而发现问题的偏偏就是大宋的开国皇帝!

精挑细选之下居然取了一个亡国之主用过的年号,实在是一件丢人现眼的事情,孟昶要是活到现在看到这一幕,恐怕要偷偷地笑掉大牙了。

人跟人就是不一样,赵普这些宰相们跟窦仪相比,还真是孤陋寡闻了。想到这里,赵匡胤随口说了一句:“看来宰相还是须用读书人啊!”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3-06 22:19:34 +0800 CST  
【正文】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赵匡胤看似轻描淡写,随意抒发的一句感慨之言,却让在场的另一个人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个人就是赵普。

听了赵匡胤这句话,赵普腾的一下涨红了脸。在场的人除了自己,都是读书人出身,皇帝这番话完全就是说给自己听的啊!他感觉自己好像当着众人的面,被皇帝狠狠扇了一记耳光,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自己寡于学术,缺少文化的缺点被皇帝当大家的面,有意无意地给嘲笑了一把,着实让赵普羞愤难当,我堂堂宰相,却在一帮咬文嚼字的儒生面前出了丑,颜面何存?

恼羞成怒的赵普不敢拿皇帝怎么样,也不敢记恨赵匡胤,自然而然把这笔账记到了窦仪的头上。

如果说因为缺文化,被皇帝无意嘲笑,因此当众出丑还是小事的话,皇帝那句“宰相须用读书人”的话就是很大的大事了,从这句话中,赵普似乎感受到了窦仪的严重威胁,说不定哪天皇帝真的心血来潮,拜窦仪为相,来分割自己的权力,甚至让他取自己而代之,也不是不可能啊!

从此之后,赵普恨透了原本就无好感的窦仪,他和陶谷、赵逄、高锡等一干同样对窦仪充满各种羡慕嫉妒恨的同道中人结成了联盟,想方设法地鼓励排挤这个对自己有着重大威胁的对手,皇帝每次想要重用窦仪,都被赵普等人以各种理由借口劝阻。

后来,赵匡胤准备给赵普设个参知政事的副手,来帮助他分担一些工作压力。实在顶不住的赵普唯恐皇帝会任用窦仪,又耍起了心机,装作引用贤臣的样子,出面推荐了“老实人”薛居正担任首届参知政事。

在赵普不遗余力的打压之下,这位始终未获真正重用的当世鸿儒在一年之后离开了人世,终年五十三岁。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3-06 22:55:27 +0800 CST  
@武安君贝影 2015-03-03 11:59:09
好几天没来啦,这几天都忙着开工,还没进入工作状态呢。开工红包好少,心碎呀。
-----------------------------
我们这里好啊,初七一上班就进入工作状态,逼着你进入状态,忙得手脚朝天,所以最近更新也慢了许多。你们还有开工红包?是真的红包吗?我们只有往外送红包的份儿~~~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3-07 21:45:26 +0800 CST  
@非咸非淡 2015-03-07 13:27:50
又来污蔑赵普了。
先说窦仪,还什么始终未获真正重用?在宋朝,历任工部尚书,兼判大理寺,权知贡举,窦仪死前加礼部尚书,宋朝的法典《宋刑统》就是他主持编纂的。他死在赵普任平章事的同年冬天。这么一个朝廷重臣,说没有真正重用,贻笑大方。
所谓的参知政事,又称“执政”,名头很响的感觉有没有?但是这个执政还真不执政,地位很低,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连宰相议事的办公厅(政事堂)都进不......
-----------------------------

1、又来污蔑赵普了。

楼主还是高度肯定赵普谋略水平和治国才干的,试看本文第七十三章《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此杰出的谋划,如此卓越的功勋,同时代任何人都无法与之比拟,也足以让赵普跻身中国古代名相之列。”

“对这些并不客观的评价,赵普同志本人只能默默承受,并且还要继续承受。”

“赵普也没有让赵匡胤失望,他以自己洞察的眼光、缜密的谋划、无比的忠诚证明了自己不愧是皇帝最值得信任和重用的栋梁之才。

“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赵普无疑是卓越员工的典型,这一点我们在前面的诸多故事已经被论述和证明过,是完全毋庸置疑的。”

“他迅速转变角色,适应了新的领导职位,并且充分发挥施展了他的治国才华,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柱梁,百官之长。”

2、先说窦仪,还什么始终未获真正重用?

《宋史?窦仪传》:”及仪卒,太祖悯然谓左右曰:‘天何夺我窦仪之速耶?’盖惜其未大用也。”

3、说赵普排挤窦仪,哥在史书上没见过硬证据呢。

《宋史?窦仪传》:”太祖屡对大臣称仪有执守,欲相之。赵普忌仪刚直,乃引薛居正参知政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注引《太祖新录?窦仪传》称:”太祖屡对大臣称仪有执守,欲用为相,赵普忌仪刚直,遽引薛居正参知政事。

南宋罗从彦著《遵尧录》:太祖尝患赵普专政,欲闻其过。一日,召翰林学士窦仪,语及普所为不法,且誉仪蚤负才望之意。仪盛言普开国勋臣,公忠亮直,社稷之镇。帝不悦。仪归家,召其诸弟,张酒食,语曰:“我必不作宰相,然亦不诣珠崖。吾门可保矣。”

4、薛居正是赵普举荐的,哥在史书上也没有见过呢。

见上述第3条“赵普忌仪刚直,乃引薛居正参知政事。”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3-08 17:30:39 +0800 CST  
【正文】

第七十六章 雷打不动

除了妒贤嫉能,排斥异己,牢牢把持大权外,赵普在其他各条战线上也都取得了一系列颇为丰硕的成果,其中在经济领域尤其突出。

相对而言,北宋公务员的薪酬水平在历朝历代都是最高的,这已经在圈内外形成了共识,但凡事不可一概而论,其实在宋朝建立之初,大部分官员们的工资并不高,也就是中等收入水平,维持家庭生计虽不成问题,想要过奢华的日子却还是有点困难的。

之所以说是大部分官员,是因为不包括朝廷的高级领导干部们,他们的生活是相当滋润,这里面当然也包括朝廷的宰相们。

作为开国功臣兼大宋宰相,赵普的经济收入是值得所有人羡慕的。除了每月按时足额发放的工资外,各种津贴补贴、福利、奖金也十分丰富,还经常有各种定期不定期的赏赐送到家中,一次就是数千上万贯。

赵匡胤还在东京繁华地带赐给他一套豪宅,配备了人数众多的仆从、保镖、保姆、门卫等工作服务人员,精心照顾他的生活起居,无论是工作上的器重信任,还是生活中周到细致的全方位服务,待遇之高,真的让所有人都眼红不已。

没办法,谁让人家是皇帝的亲信心腹,眼前红人,大宋的堂堂宰相呢?

在我们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草民们看来,身居宰相高位,享受顶级待遇,实在是没有必要再去搞什么灰色收入,反正钱多的花不完,何必去冒这等风险呢?

但历史上著名的贪腐高手,比如蔡京、严嵩、和珅等等,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经历告诉我们,官不怕权大,人不嫌钱多,这个世界上恐怕还不存在嫌自己钱多的人。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3-08 21:17:28 +0800 CST  
@金丰1976 2015-03-02 11:18:59
几天没来,楼主这里好热闹。拜读到此,既羡慕楼主的博学多才术业专精,又佩服楼主开放的胸襟与恬淡的处事态度。现在社会风气使然,人心浮躁,能静下心来又有能力做学问的人越来越少了,如果贵文能一直保持高水准完本,成就应该不在黄老先生《万历十五年》之下,加油啊楼主!我为自己今年才十岁的儿子预定您的大作,希望他将来上中学后读到您的作品,在现代的社会风气下能保有一些古人的情怀。
-----------------------------
金丰兄的孩子都已经十岁了啊?比楼主的大五岁,如果孩子能热爱读书,热爱历史,确实有助于提高个人修养,但以楼主的水平,这文章恐怕还担不起这个重任哈`(*∩_∩*)′写历史都是一家之言,很多时候还是个人去理解,无论楼主这部作品能达到什么高度,都不敢跟黄仁宇先生的大作相比啊,这不是谦虚,是现实啊。人家是史家泰斗,真正的学贯中西,我这无非是发挥一下个人兴趣,博大家一乐,借此跟不嫌弃楼主文辞粗鄙的朋友就宋朝历史交流一二,兄台也可以看到,批评的声音还是不少呢!楼主要再接再厉,望兄台在鼓励之余不忘鞭策!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3-09 12:32:13 +0800 CST  
@长孙延绪 2015-03-08 22:10:34
@非咸非淡 6602楼 2015-03-08 18:23:00
都跟你说了,你前后矛盾,前面说赵普是名相,后面搞出5个谁,5个必定。5个谁5个必定,就是标准的奸相。只要有一个荐才的事实成立,就不能说他凡是人才必定打压。
只要有一个事实不成立,5个啥就不成立。
简单的逻辑。
按哥的看法,太祖所谓未大用,指啥?是不是未拜相就是未大用?那除了赵普,就没有大用之臣了。哥解读就是太祖哭窦仪死的太早,可以有更好的,......
-----------------------------
赵普同学这方面的“黑材料”可不少,后面还会有的O(∩_∩)O~请长孙兄继续关注!

顺便说一句,关于宋朝其人其事,楼主绝对不敢杜撰史实,就算是蔡京、秦桧这类公认的千古奸相,楼主也不能无中生有,乱扣帽子,把本来不是人家干的坏事栽赃到他们头上,何况是赵普这样大大有功的开国能臣,但正如西方那句著名谚语所说“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每个人物、每个事件、每段史料的分析解读、语言描述、个人评价方面,不同人是大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就算是楼主把每段故事都列出了引用的原始史料,也不能证明楼主的观点就是正确的,别人就必须要认同,对其他朋友我也是同样的观点,继续欢迎大家质疑。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3-09 16:18:13 +0800 CST  
【正文】

对于这些身居高位,位极人臣的官员们来讲,财富的多少不仅仅是数字的大小那么简单,财富是地位的象征,是与权力大小成正比的。自己挣的工资,皇帝给的赏赐固然是钱,但那些完全是自己应得的劳动报酬嘛,只有靠贪污受贿、敲诈勒索,巧取豪夺等手段聚敛的额外财富,才是自身权力和地位的充分体现,否则自己手里那些权力又有什么用处呢?

与上面那些遗臭万年的前辈后生们相比,赵普在经济战线上的成绩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完全不是一个档次上,就算跟现在一些动辄家中私藏数百公斤现金的领导干部相比,成绩也算不上突出,但他聚敛财富的手段也十分丰富,值得我们一提。

贪污、受贿这两项历史悠久的基本手段是少不了的,除此之外,赵普还发明了一些创新性的措施,比如搞长途运输和物资贸易。

五代的时候,朝廷和地方很多高官们都派人到秦陇地区(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甘肃、陕西交界地带)去砍伐木材,然后长途运输贩卖到中原地区出售,以牟取暴利。

当时的秦岭、陇山地区是天然林区,木材资源十分丰富,放在那里没有什么用处,又不是谁家的私有财产,国家也没有森林保护法,更没有森林公安部门专门打击乱砍滥伐等违法犯罪行为,有权有势的官员就瞄准了这条发财之道,逐渐成了公开的秘密。

到了宋初,赵匡胤下诏禁止了这项贸易活动,一下断绝了很多人的财源,但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总不缺少敢于突破禁令的人,赵普就是其中之一。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3-09 19:57:39 +0800 CST  
【正文】

赵普是大宋宰相,具备别人所不具备的优势——权力,所以他可以在从事这项活动时享受一些特权,比如可以使用廉价劳动力砍伐木材,降低直接人工成本;砍下来的木材扎成木筏顺河漂流,路上经过的各类征税稽查关卡不敢拦截征税,又节省了一大笔税负;运到京师之后,再以高价卖给其他有钱有势的官员富商,就可以大大赚上一笔,正所谓成本低廉、运输方便、销路广阔、利润丰厚,虽然有点风险,却不失为一条发家致富的好门路。

关于赵普的种种恶劣事迹,作为皇帝的赵匡胤不可能没有丝毫察觉。事实上,对赵普排斥异己、独断专行、聚敛财富的不法行为,很多官员都曾经予以检举揭发,上奏折弹劾的有,当面诉说的有,背后指指点点的也有。

对这些声音,赵匡胤长期以来采取了同一种态度——不闻不问。

赵匡胤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他对官员们的经济问题不重视,放任他们贪污受贿,争权夺利。恰恰相反,他对贪腐官员的容忍态度和处理力度一向强硬,《宋史?太祖本纪》随处可见官员因为贪污受贿被严厉治罪的记录,宋初的廉政情况也比较好。

只不过,赵匡胤对问题官员的态度是因人而异的,确切的说,是对赵普这个人而异。

赵匡胤深知,这个优点缺点同样突出的赵普是自己所最需要、最独一无二的人才,只要他对自己忠心耿耿,对大宋江山倾力而为,即便他在经济上存在问题,甚至政治上专断擅权,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容忍的。

赵匡胤对赵普有着足够的信任,对自己的掌控能力也有着充分的自信,所以他才放心地让赵普独相十余年,大权独揽而不疑忌。

在此期间,赵匡胤对雷德骧事件的处理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3-09 21:00:38 +0800 CST  
@武安君贝影 2015-03-03 11:55:32
@低首神龙狄飞惊 2015-02-21 20:46:20.0
兄台还要拜祭祖祠,我推测 兄弟 应该是南方的,南方祭祖的传统保留很好,不像我们这边,祖宗们的祠堂早就让位于社会主义建议了,年味也是一年不如一年。
—————————————
没错,小弟福建的。除夕要去祖祠,初一早上也要去。然后到初九再去,元宵再去。囧啊。
-----------------------------
祭祖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啊,还是很值得学习的,不像我们山东,号称齐鲁大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到现在却连这样的传统都丢了七七八八,我在山东还没有见过现今仍在正常使用的祠堂呢,或许只有极少数原来的“名门望族”才有了。

PS:宋朝时期福建的名人很多呢,我记得蔡京、蔡襄、柳永、李纲、宋慈等人好像都是福建人,当然更少不了朱熹朱圣人,而且中进士、出状元特别多,如果我没记错,应该是出状元最多的省份了。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3-10 10:42:03 +0800 CST  

楼主:低首神龙狄飞惊

字数:929910

发表时间:2014-05-28 20: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7 09:54:34 +0800 CST

评论数:121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