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迷雾,漫谈三国人物

第二封信是一位叫约翰的成功人士写来的,信中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抢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孩子们,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都有权利得到它,但大苹果只有一个,怎么办呢? 那咱们做个比,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3块,你们3人一人一块儿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结果我干的最好,就赢得了最大的苹果。
这与其说是美国版的“孔融让梨”,也可以说是“约翰争梨”。要说一个故事就能决定一种人生,显然是极而言之;但要说母亲的观念和做法对孩子的一生没有影响,也不实际。事故的真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提供给我们的启示。
在“约翰争梨”的故事里,,约翰和他们的兄弟无论年龄多小,都是他们妈妈眼中拥有独立人格和意志的“人”,而不是可以任由成人意志驱使安排的“屁孩儿”。“约翰争梨”,正视人的天性和权利,通过制定和执行规则,实现了人的权利和义务之间、个人利益诉求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统一。
我这里无意说外国的月亮就是圆,对于良好的社会次序来说,礼让确实是很重要的,但从人性来说,礼让的目的是希望有一个良好次序的社会,让自己能够更好地生活。就比如在没有红灯的十字路口,开车经过的时候就一定需要忍让,但忍让的目的并不是你要把路权让给被人,而是希望有一个安全而高效地交通环境,当然车辆一多,光靠忍让是绝对行不通的,就得靠红绿灯来规整交通。社会也是同样的,就得必须有合理高效的管理、以完善的法律来规范个人的行为,才能真正实现所谓的和谐社会。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09 21:38:58 +0800 CST  
@qhayjf 1730楼 2014-05-08 22:12:23
千百年来,孔融让梨一直作为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而广泛流传,成了许多父母拿来教育子女怎样懂得礼仪谦让的典范。不过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美国课堂讨论孔融让梨的段子值得我们思考,以下是老师讲完孔融让梨故事后的讨论记录。
老师:关于孔融让梨你们怎么看?
学生:爸爸的朋友为什么要给孔融家带梨?
老师:作为礼物。
学生:既然是礼物一定要是好梨子了,为什么还明显地有大有小,不能一般大吗?
老师:…......
-----------------------------
@qiongkun 1736楼 2014-05-09 10:57:40
这类“美国故事”多半是某些自认为懂得“民主精神”的中国人杜撰的。虽然我没法证明这一点。
-----------------------------
也许是的,不过编的有一定道理,从另一角度看问题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09 23:37:00 +0800 CST  
@狙爆楼下 1731楼 2014-05-08 22:39:07
这是在天涯上看到的最有深度的 历史 帖。
看的出来,作者是个充满智慧的人。
很奇怪这帖子为毛不火。也许跟作者每天更新太少有关吧。从第一天就开始追这个帖子,每天都是9点半左右等作者更新完了看最新的。
作者分析的视角对今人很有借鉴意义,尤其是对那些不太懂 历史 的人极具指导意义。
非常喜欢《三国演义》。说来奇怪,从很小的时候听袁阔成的评书到上大学时正式看这本书,我最崇敬的人竟......
-----------------------------
@qiongkun 1737楼 2014-05-09 11:01:25
以我所见,最有深度的 历史 帖恐怕是一个关于“岳飞疑案”的帖子(具体名字不记得,每次都是用关键词搜)。当然,LZ这篇也很不错,是我近期关注的三个帖子之一。
-----------------------------
这个贴一定要拜读一下,谢谢支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09 23:48:18 +0800 CST  
孔融让梨让出了先进的封建主义核心价值观。君君臣臣父父子、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乃封建社会德育内容的精髓所在。说白了,就是“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从严格意义上看,孔融的举动并非“让梨”,而是“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这绝对不是属于一个四岁小孩子的天性,绝对是后天严格的教育形成的。好了,关于让梨的事我们就不讨论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几点。孔融身出名门,十分早熟非常聪明,四岁让梨还不让人那么惊奇,关键是他说的那几句话,有理有据,深符儒家之道,完全让人想不到这是出自四岁天真烂漫的的儿童之口。
要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孔融四岁就深悉儒家的装逼之道,儒家最大的特点就是装,熟话说,缺啥补啥,中国历史上勾心斗角,兄弟、父子、亲友间相残的故事层出不穷,在这一点上,估计没有国家敢和中国比,说到底,这一切的的根源在于利益之争,如果真的有忍让的话,这些血腥的事还会发生吗?所以儒家就一直要在大面上靠着这些四岁让梨的故事来装点门面。孔融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装逼的极品,而且他的境界特别高,他和现在的国人那种类似人格分裂的装还不一样。现在我们可以常常看到这样的滑稽事情,常常一个领导早上在台上侃侃而谈,大谈反腐倡廉,大谈一个党员的自我修养,到了下午这位领导就被双规,马上爆出他贪污受贿,包养情妇的新闻。而孔融已经完全陷到他装逼的世界里去了。为什么我要这样说?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10 19:39:15 +0800 CST  
下面就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公元196年(建安元年),袁谭攻打孔融所管辖的北海郡,双方战斗自春至夏,战士仅剩数百人,流矢像雨一样射来,城内已经短兵相接。孔融仍然凭几读书,谈笑自若,大家看是不是很有大家风范。晚上城池被攻陷,袁军杀到孔融面前,孔融才开始逃命,当然这时再逃实在是有点晚了,孔融命大逃走了,自己的老婆孩子全部被敌人抓获。
孔融是名门之后,人又早慧,深得孔孟之道的真传,诗文写的也不错,小小年纪就名满天下,成为了士族中的人人传颂的人才。孔融确实拥有名士的文才、名士的风范、名士的狷狂,但唯独缺乏真正的实干之才。说白了就是文不能治国、武不能安邦。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10 20:12:42 +0800 CST  
孔融一直认为自己有经天纬地之才。后来他被董卓任命为北海相,有充分的机会施展才干,击灭黄巾,稳定本郡。刚就任时,他也确实是“收合士民,起兵讲武,驰檄飞翰,引谋州郡”,一副要治平天下的样子,结果却屡战屡败,最后还是靠太史慈拼命突围,为他请来刘备当救兵,才保住了性命。后来他又被刘备举荐为青州刺史,掌控一州,却被袁绍的儿子袁谭打得丢盔弃甲,连妻子也被俘虏,只身一人逃回许昌,投奔他一直甚为轻视的曹操。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10 21:31:49 +0800 CST  
那我们来看一下孔融是如何为政一方的。孔融做北海相的时候,有一天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在坟墓边哭泣自己的亡父,就停下来仔细观察,发现这人哭是哭了,脸色却一点都不憔悴。我们知道,按照儒家的经义,父母死的时候,应该悲伤,但不能过度到损害身体的地步。然而在后汉,所有自以为正直的知识分子,都以悲伤到哀毁骨立为荣,孔融曾经就是靠这个搏出位的,哪能容忍有人和自己背道而驰,当即把这人抓到官府,以“不孝”的罪名杀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10 23:15:04 +0800 CST  
@qhayjf 2014-05-10 23:15:04
那我们来看一下孔融是如何为政一方的。孔融做北海相的时候,有一天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在坟墓边哭泣自己的亡父,就停下来仔细观察,发现这人哭是哭了,脸色却一点都不憔悴。我们知道,按照儒家的经义,父母死的时候,应该悲伤,但不能过度到
-----------------------------
@我说的你别信 1756楼 2014-05-10 23:42:32
这他妈的真变态,不过要是在今天那些让老爸老妈睡大街的该惩罚下了。
-----------------------------
时代的价值观都是在一直演变的,孔融做的事现在我们觉得变态,但在当时这种事丝毫不影响他的声誉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11 10:00:45 +0800 CST  
拿到现在来,如此枉杀百姓,可称得上十足的恶吏。在当时,就算不孝该死,也该有证据。哪有见人服父孝不瘦就杀人的道理?这事足以说明孔融的残忍,也让我们恍然一惊,原来所谓砥砺节义的仁厚儒生,杀起人来一样不眨眼。其实后汉清流党人中有类似行径的不少,我向来认为和酷吏差不多。但酷吏还承认自己残酷,只说是依法不得不如此;而儒生却认为自己正当,杀人也算高尚。就这点来看,孔融最后被曹操以同样的罪名杀掉,其实是一点不冤枉的。
我们说孔融这个人很残忍,还有很多其他例子。同样是在他任北海相的时候,曾经派五个督邮下去催租。所谓督邮,属于郡一级长官下属的监察官员。当时每郡一般依大小分为几个地区,每个地区由一个督邮监察,主要是监察地区内县令级别官吏的不法行为,发现了就将之双规,当然有时也管管收税之类的事。因为天下大乱,百姓流亡,租税收不齐,孔融一怒之下,竟然将五个督邮全部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搞得郡中哗然。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11 20:40:37 +0800 CST  
孔融身为建安七子之一,文采应该还是不错的,而且他能说会道,有急智,也就是有小聪明。孔融十岁那年随父亲到达京城洛阳。当时,名士李膺在洛阳任职,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亲戚,门人一般不通报。孔融想看看李膺是个什么样的人,就登门拜访。他对门人说: “我是李君的亲戚。” 守门人通报后,李膺接见了他。李膺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很多宾客都在场,对孔融的回答十分惊奇。后来太中大夫陈韪来到李膺府第,宾客把这件事告诉他,陈韪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后就不一定聪明。”孔融立即反驳道:“那么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无话可说。李膺大笑,说:“你这么聪明将来肯定能成大器。”
但是孔融明显缺乏大智慧,他要是能认识自己,既然没有治国之才,那么退而求其次,顶着名士的名头寄情于诗书,应该也能生活得很惬意。可孔融偏偏不这样想,尽管历尽挫折,他还活在国士的幻梦中,还是觉得自己非常的了不起。以前他不买大将军何进的帐,反而让何进觉得他很恃才傲物,给他加官进爵;后来他不卖董卓的帐,董卓当时还要装模做样一下,碍于他的名声,还让他当了北海相。也由于孔融对这些落地权贵们的态度,使他的名声更响了。现在孔融混成这样,但还是觉得自己很牛,依旧故我,曹操的帐他照样不买。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11 21:31:10 +0800 CST  
建安九年的时候,曹操攻破了邺城,曹操的儿子曹丕做了件事,就是把袁绍的儿子袁熙的妻子甄氏纳为己有。孔融看不过眼,就写了封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就回去翻书,翻来翻去翻不到,就写封信问孔融,典故在哪儿啊?历史上哪儿的记载啊?孔融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意思就是按照我们今天的事情推论,应该是那样的。曹操这才明白是讽刺他,大家看,曹操被人评论成那么狡诈的人,他都看不出这是讽刺他,其实,曹操很单纯,他也决想不到,孔融这样的文人,会这样讽刺他,可就这样,曹操也都忍气吞声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11 22:50:50 +0800 CST  
其实在古代,打赢了仗,把对方的女人作为战利品这是很常见的事情,李世民霸占萧后,赵匡胤强娶花蕊夫人,这些都还是这些所谓有道明君干的事呢,曹操让自己的儿子,抢了战败者的媳妇,这还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更何况把甄氏纳为正室。但孔融看不惯了,就对曹操冷嘲热讽,还把曹操比作纣王,这真有点不地道了。当然,如果仅仅是这些,曹操也不会杀他,但孔融屡屡来干涉朝政,与曹操作对,曹操就忍受不了了。
官渡之战前,孔融还在朝廷中说“:“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这么一个言论。那这是曹操不能允许的,大家都知道,袁绍的实力是绝对要强于曹操的,所以当时哀鸿一片,士气十分低落,但这一战无法避免,像郭嘉那样的“十胜论”就能大大鼓舞搭建的士气。战争前你怎么能够散布敌人不可战胜的论调呢?孔融这是在找死的节奏。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12 21:29:36 +0800 CST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讨伐乌桓,孔融又讥笑他说:“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当时饥荒战乱不断,曹操提出要禁酒,孔融就说:“天有酒星,地有酒郡,人有酒德。尧不饮千钟,无以成圣……桀纣以女色亡国,为什么不禁婚姻?”如果政令是错的,你上书劝谏,那么你是忠臣。但是,曹操下的禁酒令有问题吗?联系当时的背景:长期的战乱严重影响了国计民生和社会生产力,粮食不够吃,经常有人饿死或人吃人,酒的原料是粮食,粮食是必需品,而酒是奢侈品,曹操此举是为了将更多的粮食解放出来,以抚恤国家,军队,百姓,这样的初衷是无可厚非的,而孔融连这样的利民国策都要进行指责。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一个小偷,偷东西偷多了都已经忘了这件东西该不该偷了,那么孔融就是抨击国家政策抨击多了已经无法分析判断应该不应该抨击了。孔融喜欢“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的名士做派,“举泰山以为肉,倾东海以为酒”,整天和一些嘘枯吹生的人喝酒取乐,这就是孔融的人生追求;他要喝酒,结果曹操要禁酒,这大概就是孔融抨击的原因。仔细看孔融的这篇文章,通篇基本都是在诡辩,在强词夺理,借题发挥。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12 21:55:50 +0800 CST  
这是很严重的。还有一件很严重的事情,他提出来在京城的一千里范围内不能封侯。这个时候曹操已经封了武平侯,那就是等于要把曹操赶出去,那曹操当然是不能接受的。于是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于同年的八月二十九日(9月26日)处死孔融,并株连全家。据当时公布的罪状,孔融还有一条大罪,那就是他发表了不孝的言论:一是说:"父与子,有什么恩?论其本义,不过当时情欲发作而已"。"子与母,又有什么爱?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就什么关系都没有了"。二是说:"闹饥荒时,有点吃的,如果父亲不好,便宁肯拿给别人去吃。“这样的言论在现代那么开放的社会估计大多数人都接受不了,何况是在以孝道治天下的汉末。所以,曹操得知此事后,根据当时的政策就马上处死了孔融。发布的布告上说:"融违天反道,败伦乱礼,虽肆市朝,犹恨其晚”。当初孔融因为不够憔悴以不孝的罪名草菅人命,现在不知道是不是天理报应。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12 22:08:51 +0800 CST  
@qhayjf 1762楼 2014-05-11 20:40:37
拿到现在来,如此枉杀百姓,可称得上十足的恶吏。在当时,就算不孝该死,也该有证据。哪有见人服父孝不瘦就杀人的道理?这事足以说明孔融的残忍,也让我们恍然一惊,原来所谓砥砺节义的仁厚儒生,杀起人来一样不眨眼。其实后汉清流党人中有类似行径的不少,我向来认为和酷吏差不多。但酷吏还承认自己残酷,只说是依法不得不如此;而儒生却认为自己正当,杀人也算高尚。就这点来看,孔融最后被曹操以同样的罪名杀掉,其实......
-----------------------------
@狙爆楼下 1765楼 2014-05-12 00:48:23
昔日孔老二杀少正卯,“戮于两观之下,尸于朝三日”
孔老二的理由是: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
尼玛都是莫须有。如果拿这这五条来说孔老二,貌似也都对,这丫怎么不把自己也杀了?
其后宋......
-----------------------------
儒家其实已经渗透到了每个国人的骨子里,以前有个外国朋友说跟中国人沟通比较费劲,因为好多中国人不太愿意正面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习惯于拐弯抹角、旁敲侧击。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12 23:04:19 +0800 CST  
@魔都兵工厂 1769楼 2014-05-12 12:56:22
先赞一下作者 但要说明一下为什么袁绍会招董卓入京。
三国志董卓传引吴书曰:郡召卓为吏,使监领盗贼。胡尝出钞,多虏民人,凉州刺史成就辟卓为从事,使领兵骑讨捕,大破之,斩获千计。并州刺史段颎荐卓公府,司徒袁隗辟为掾。
也就是说董卓是袁氏故吏,在当时东汉的官场,主从故吏关系是最牢靠的,所以袁绍会选择让董卓进京。
然而董卓杀害袁隗故主的行为引起当时“是时,豪杰既多附招,且感其家祸,人思为报......
-----------------------------
确实也能算故吏,但是门客跟故吏差别还是很大的,实际上这个因该算主人和部曲的关系,所以大家一般以主公称呼主人,这里面最大的区别就是部曲的经济关系是依附与主人的,所以他们也必须为主人尽忠,这些人如果反叛,确实会受到全社会的谴责。
我认为袁隗算不得董卓的故主,袁氏兄弟都已经撕破脸了起兵,董卓杀了留在京城里的袁氏一族也算正常反应。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13 21:30:44 +0800 CST  
@jin136280 1783楼 2014-05-13 09:35:19
有一天,我听见董卓这样说,你们这些人说我是国贼。那么好,我率军在西凉同敌人浴血沙场的时候,你们在哪里?
你们说,你们代表着道义,可是黄巾贼们,又究竟是为何而起?
是谁毁掉了大汉的光荣?不正是你们这些夸夸其谈,坐而论道的贵族吗?你袁绍有什么资格在我面前挺剑而起?
杀掉你们这样的酒囊饭袋,对我董卓来说就像杀条狗!
有一次,我听到曹操在酒宴上拔刀叹息,他踉踉跄跄,语无伦次——
......
-----------------------------
写的相当有文采呀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13 21:32:51 +0800 CST  
@魔都兵工厂 1769楼 2014-05-12 12:56:22
先赞一下作者 但要说明一下为什么袁绍会招董卓入京。
三国志董卓传引吴书曰:郡召卓为吏,使监领盗贼。胡尝出钞,多虏民人,凉州刺史成就辟卓为从事,使领兵骑讨捕,大破之,斩获千计。并州刺史段颎荐卓公府,司徒袁隗辟为掾。
也就是说董卓是袁氏故吏,在当时东汉的官场,主从故吏关系是最牢靠的,所以袁绍会选择让董卓进京。
然而董卓杀害袁隗故主的行为引起当时“是时,豪杰既多附招,且感其家祸,人思为报......
-----------------------------
@jin136280 1781楼 2014-05-13 09:32:32
很简单,袁绍故意让董卓进京的,因为要的就是天下大乱!
-----------------------------
@魔都兵工厂 1784楼 2014-05-13 10:58:01
被征召的将领一共有8名,除了毋丘毅的情况不可考之外,其它的7人身份和立场如下:
1、东郡太守桥瑁。他是太尉桥玄的族子,桥玄在灵帝朝官任太尉,是位能臣,节操高尚,受到士人的尊敬。桥瑁作为名公之后,他的郡兵是属于士人阵营的。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英雄记》:瑁字元伟,玄族子。先为兖州刺史,甚有威惠。
2、大将军掾王匡。侠义之士,与名士蔡邕交好,倾向于士人阵营。且从其后来挥泪斩杀他的妹......
-----------------------------
袁绍应该是有预谋的,虽然董卓失去了控制,但他后来还是有条不紊地在进行着自己平天下的计划。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13 21:35:56 +0800 CST  
@shineheart20 1787楼 2014-05-13 16:52:28
楼主,你对儒家的看法有不少很有见地,但少部分仍有失偏颇。
圣人创造伟大的理论,但却无法控制后人如何解读。
比如耶稣,他劝导人们脱离精神捆绑式的戒律约束,改用感恩之心来履行戒律。出发点是好的,但无法阻止后继者用“审判”来杀人。
比如王阳明,他倡导心学,鼓励人本。但后来部分理论却成了东林党用来做政治斗争的武器,结果明朝亡于党争。
比如释迦牟尼,他主张从内心的反省来体悟自身的存在,但现......
-----------------------------
确实孔子的思想一致被误读,但其实思想家的理论就是一直被利用和误读的,估计马克思看到后面的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这些德行,估计会气的吐血。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13 21:42:09 +0800 CST  
而且国人有强烈的崇古情节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13 21:43:12 +0800 CST  

楼主:qhayjf

字数:846116

发表时间:2013-11-27 06: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10 23:04:39 +0800 CST

评论数:62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