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迷雾,漫谈三国人物

其次曹军的战斗力是远强于乌桓军的,平常我们觉得游牧民族作战能力强于中原汉族其实是一种误解,游牧民族军队的强势主要来源他们强大的机动性,他们一般采取的是敌进我退、敌退我扰的游击战法,使中原汉族不胜其扰,最后不得不靠修长城来防御。但实际正面战场大军团的对决中游牧民族是占不到什么便宜的。从蒙恬、李牧北击匈奴、卫青破龙城、霍去病封狼居胥等战例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西汉的名将陈汤曾经说过:“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当然,陈汤这样说有安慰皇帝之嫌,但确实也说明中原汉族的武器科技是高于塞外游牧民族的,这个优势一直到明代都存在,只是被机动性差的弱点所抵消了。此外,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中原汉族研习兵法多年,队伍训练有素,各兵种之间配合有度。系统论中有个最重要的概念就是系统大于整体之和,中原汉族的军队基本都可以形成系统,而游牧民族这边相对就差很多,仗打顺了还行,败了就完全是一帮乌合之众。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4-04 22:53:54 +0800 CST  
@远逝de记忆 1426楼 2014-04-05 15:17:38
回复第1424楼(作者: @qhayjf 于 2014-04-04 22:53)
其次曹军的战斗力是远强于乌桓军的,平常我们觉得游牧民族作战能力强于中原汉族其实是一种误解,游牧民……
========= 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楼主谈利益关系分析的很好、很透彻 狂喜欢 ~顶
-----------------------------
谢谢支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4-05 20:17:14 +0800 CST  
游牧民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攻远强于守,他们的优势在于地广人稀,中原来的攻击部队很难保持后勤补给,所以他们一般很难能找游牧民族的大本营。不过中原这边一旦豁出去了,破釜沉舟,深入不毛之地,只要能找到游牧民族的老窝,一般都能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就比如卫青、霍去病、李靖、朱棣、蓝玉等都是以同样的方式给游牧民族造成了致命的打击。曹操的胜利方式也是用类似的方式取得,所以他的成功绝非偶然。
曹军阵大获全胜,胡、汉降者二十余万,袁尚的逃命功夫确实了得,他带领袁熙等人继续北逃,投奔了奔割据平州的公孙康。这时,有人劝曹操乘势进击公孙康,曹操说:“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也。” 只在易县按兵不动。不久,公孙康果然斩杀袁尚、袁熙,并将其首级献与曹操。诸将不明所以,曹操说:“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于是,曹操攻破三郡乌桓,也彻底肃清了袁氏势力。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4-05 20:19:11 +0800 CST  
曹操打完乌桓,实际上已经是强弩之末,继续向辽东公孙康进攻的话恐怕是有些勉强了,大家可以看一下地图,公孙康控制的地区已经十分偏远,已经到了现在朝鲜的地界,曹操对于这个地区实在有些鞭长莫及,所以曹操此行主要目的还是要扫除袁家的势力,对于公孙康他要表明自己的态度,所以他屯兵在易县,要是公孙康比较上道,那么大家就相安无事,你做你的山大王,我做我的土皇帝;要是公孙康实在不上道,那就没办法了,大家就只有硬碰硬一分高下了。结果公孙康是聪明人,他知道曹操主要的目的还是袁家兄弟,袁家已经大势已去,自己没必要为他们陪葬,而且袁氏兄弟狼子野心,也不值得信任,收留他们还可能反受其害。因此,公孙康一见面就直接抓捕了袁氏兄弟。《典略》是怎么说的:“(公孙康)乃先置其精勇于厩(马棚)中,然后请熙、尚。熙、尚入,康伏兵出,皆缚之,坐于冻地。”这是袁熙、袁尚到辽东后,初次和公孙康相会时的事。公孙康先在马棚里设下伏兵,然后请二袁进来,二袁一进来,伏兵就出来捆绑了二袁,然后砍下人头,献给了曹操。
这就是一种利益的博弈,如果曹操马上进兵,公孙康切身利益受到伤害,也就只有和袁氏兄弟抱团一起抗击曹操了。现在最后博弈的结果就是曹操达到了剿灭袁氏的目的,公孙康保住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各自都达到了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受损的是袁氏兄弟。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4-05 21:17:41 +0800 CST  
@怪丫出逃 1431楼 2014-04-05 23:58:39
有个问题!既然婚姻只是一种政治手段?大家也心知肚明。为啥还是屡试不爽?
-----------------------------
所以关系中,最可靠的还是亲情,还是血缘关系,所以刘关张才成了一个让人向往的一个传说。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要想加深关系的方法最直接的就是婚姻。到现在还是如此,许多企业家、富豪的婚姻也是出于相互利用的经济关系。
这种婚姻与爱情其实就没有太大的关系了,但种婚姻这不仅仅是组成一个家庭,更是表达一种姿态,向外界宣称两家的联盟关系。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4-06 20:04:53 +0800 CST  
@qhayjf 2014-04-04 22:05:45
@握着橄榄枝的人 1418楼 2014-04-03 23:23:25  出奇制胜,而且曹操也是西凉精骑  -----------------------------  曹操的骑兵估计是当时最强的...
-----------------------
@jqq1478 1432楼 2014-04-06 01:46:35
错了吧当时是吕布的骑兵最强吧,不然曹操当时都不想杀他的。
-----------------------------
吕布确实是将才,手下的骑兵确实也很强,不过基本也没占到曹操的多少便宜。到北征乌桓之时,曹操手下身经百战的骑兵称为当时最强也不为过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4-06 20:08:15 +0800 CST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战国后期,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40万。赵国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攻下韩国17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赵国情势危急,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之急。赵王与群臣商议,决定依计而行。
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雎,对范雎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我可为您担心呀!您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这个人不好相处啊。”苏代巧舌如簧,说得应侯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说:“赵国己很衰弱,不在话下,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这样可以剥夺武安君的兵权,您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
范雎立即面奏秦王。“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结果,赵国献出6城。两国罢兵。赵王、范雎也同样实现了自己的利益需求。
曹操北伐获胜,班师凯旋,高兴没多久噩耗传来,郭嘉病逝。曹操亲自在易县为郭嘉设祭,肝肠寸断。曹操曾经说过他原计划是想让郭嘉来接他的班,估计也是曹操一时兴起,当不得真的,现在许多公司老板都舍不得传位给外人的,更何况是那个年代,不过也可以看出曹操对于郭嘉的看重。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4-06 20:18:21 +0800 CST  
人们崇拜英雄,也总喜欢用英雄史观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事件是由英雄的生死来决定的。关于曹操的发展史,我觉得其实郭嘉的作用被夸大了,由于曹操的发展可以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前面的是发展扩张阶段,后面是守业阶段,后面这个阶段曹操在发展扩张方面基本没有太大建树,而这都是发生在郭嘉死后,所以很多人就认为这是因为曹操失去了郭嘉才处处受挫,如果郭嘉在的话,可能就统一天下了。历史是不容假设的,曹操后期的战略的变化是有许多深层次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郭嘉的缘故,接下来文中将会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来分析这个问题。
曹操基本平定北方以后,将兵锋转向南方,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开辟玄武池训练水军,为将来的南征做准备。六月,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汉朝丞相。丞相也称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担任宰相职务的称为“中丞相”。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4-06 22:36:48 +0800 CST  
做个现代的比喻,皇帝是董事长、丞相就是总经理,皇帝是法人、丞相是职业经理人。丞相主政制度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解决世袭制的弊端,皇帝是终身制、世袭制,这是封建社会的法统正不正的问题,但丞相可以是任期制、聘用制,可以搞选拨;二是便于责任追究,丞相主政,但还是对皇帝负责,好比公司事务由总经理负责,但董事长对其目标考核制,关键时刻则追究责任。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两者的权力分配一直都是一个问题。在所有古代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故常改变其名称权责,方便皇帝施政。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4-06 23:10:59 +0800 CST  
汉武帝刘彻为了加强集权制而削弱了丞相的权力。昭帝时,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职位辅政,以后享权重臣如张安世、史高、王凤等人,都居大司马大将军之位。于是大司马权越丞相之上。成帝绥和元年,采纳何武的建议,将御史大未改为大司空,又把大司马、大司空的律禄提高到与丞根相等,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哀帝元寿二年改丞相名为大司徒,和今文经所说的三公名称完全一致。又将原有的太傅和新增的太师、太保置于三公之上,头衔高而无实权。西汉未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如董贤、王莽均以此职而专擅朝政。新时,沿袭了西汉三公制。
汉光武帝刘秀推行更极端的帝王集权,不使权归大臣,名义上仍设名位显贵的三公官,但实权渐归尚书台。和帝、安帝开始,外戚、宦官更更迭专权。外戚窦宪、梁冀等,都拜为大将军,大将军开府置官属,位在三公上。三公不仅受制于尚书,而目还要俯首听命于外戚、宦官,有的甚至就是他们的党羽和亲信。按照经学家的说法,丞相辅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如果出现各种灭异,皇帝丞相都要引咎自责。东汉时,皇帝犯罪责推向三公,故每有水旱等灾,三公常被策免。所以仲长统说三公有名无实,“备员而己”。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4-07 22:37:01 +0800 CST  
曹操原来在朝廷中的官职是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现在曹操统一北方,原来的大将军袁绍已死,已经没有曹操可以抗衡的人了,曹操为了自己的行政方便,于是恢复了原来的丞相制度,成为了朝内名正言顺的当政者,这也是为自己的大举南征做的政治准备。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4-07 22:40:22 +0800 CST  
@戈多的脚步 1446楼 2014-04-08 01:48:09
写得非常非常好,看天涯不少时间,因为注册要手机短信,一直懒得去注册。一看楼主这文,专门注册个账号来顶一下。继续努力
-----------------------------
谢谢支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4-08 20:27:43 +0800 CST  
七月,进军南征荆州刘表。八月,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接任荆州牧。九月,曹操大军进至新野,刘琮以为无法抵挡,举荆州之众投降曹操。《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说: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大家一定会认为曹操说的豚犬必然就是指刘琮了,这句话是吴国人的说法,当然是抬高自己了,就算曹操说过这样的话,其实也不一定指的就是刘琮,因为刘表的儿子里还有比刘琮更窝囊的,那就是刘琦,他一直被刘备所利用,然后就莫名其妙地死了,白白把父亲仅存的基业归到了刘备手里,从个人感情来说,曹操应该讨厌刘琦,而会喜欢刘琮,就算是骂刘表的儿子是豚犬,骂的也应该是刘琦。
我这也不是瞎说,魏国这边对刘琮评价很高的。《魏武故事》载令曰:“荆州刺史琮,心高志洁,智深虑广,轻荣重义,薄利厚德,蔑万里之业,忽三军之众,笃中正之体,教令名之誉,上耀先君之遗尘,下图不朽之余祚;鲍永之弃并州,窦融之离五郡,未足以喻也。虽封列侯一州之位,犹恨此宠未副其人;而比有笺求还州。监史虽尊,秩禄未优。今听所执,表琮为谏议大夫,参同军事。”这里全是溢美之词,当然也不排除是曹魏为安抚降将做的官样文章,但曹操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确实没必要公开说一些无谓的话,来刺伤还在为官的刘琮。
其实谁也不喜欢投降,就算是我们把投降改成投诚或者起义之类的褒义词,还是抹不去投降带来耻辱感。刘表也死得真是时候,恰恰在曹操扫平北方后真正要对付他的时候就一命呜呼了,把这个难题留给了苦命的刘琮,刘琮有机会打败曹操吗?应该说机会很渺茫。为什么这样说呢?先不说曹操有多强大,或者刘琮无险可守之类的外部条件。从内部来说就不具备和曹操抗衡的条件。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4-08 22:20:58 +0800 CST  
前文大概说了一下刘表的生平,刘表也算是空降到荆州,实际上并没有深厚的根基,他也不过是荆州世家大族推出的一个代言人而已。当然,如果刘表的实力足够强大,这些豪强们也会对刘表给与支持,但问题是曹操现在吞并了袁绍,实力大增,而又代表着正统的朝廷而来,他们已经完全不看好刘表。现在刘表死了,刘琮就更加没希望了,只要曹操能够答应保住他们的既得利益,他们绝对会坚定不移地投降的。
估计这些豪强们早就与曹操暗通款曲,曹操也承诺了他们一些条件。所以后来曹操占领荆州后,特意评定荆州降官的功劳,光封侯的就有十五人,并且任命原刘表手下的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让他领管自己的兵马,此外举荐任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人,可以说是大大回报了这些士族豪强。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4-08 22:57:19 +0800 CST  
@赏古检今 1452楼 2014-04-09 09:26:19
后来的蒙古铁骑,为什么能横扫欧亚?
-----------------------------
这个确实值得探讨,我觉得蒙古之前的屠杀灭绝政策起了很大的作用。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4-09 12:09:17 +0800 CST  
事情最怕做一半,首鼠两端,就像老蒋那样,独裁无胆、民主无量,这一点上他就远远比不上毛。蒙古将屠杀做到极致,每战不留隐患,必收获物资,就这样一点点壮大起来,再加上游牧民族,机动性和后勤的优势,短时间内是可以做到无敌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4-09 12:15:03 +0800 CST  
@bht1120 1457楼 2014-04-09 19:42:07
楼主透彻
-----------------------------
谢谢支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4-09 21:19:00 +0800 CST  
所以当曹操大兵压境时,刘琮召集大家商量对策,在会上还是想挣扎一下的,他说:“今天与你们诸位据守荆州,守父亲的基业,观望天下转变,不可以吗?”结果士族豪强的代表蒯越、韩嵩及东曹掾傅巽等这样回答刘琮:“逆顺有大体,强弱有定势。我们以臣下抵抗朝廷,是叛逆之道;以新建设的荆州去对抗中原,必定是危险事;以刘备抵抗曹操,是不适当。,想抵抗朝廷军队,是必定灭亡之道。将军觉得自己与刘备相比如何?”刘琮答:“不如。”于是他们又说说:“若刘备不能抵抗曹操,那么荆州就不能自存。若刘备能抵抗曹操,那么刘备就不再是将军的臣下了。希望将军不要再疑惑了。”
刘琮这下也明白了,这帮人绝对不会和自己一条心的,自己还能依靠谁呢?想来想去能够真正愿意抵抗的也就是刘备了,不过靠刘备的话可能是前门驱虎,后门引狼。而且就算是自己能够聚集一定的人守住襄阳,最多不过是重演一下审配守邺城的悲壮罢了,所以的刘琮的选择就比较简单了,要么去死,做一个守节之人,要么就投降,最后他还是没有死的决心,于是选择了献城。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4-09 22:25:24 +0800 CST  
《三国演义》中,曹操封刘琮为青州刺史,将刘琮与母蔡夫人遣送青州,却暗中命令于禁于半途截杀之。这其实是在丑化曹操,曹操对张绣都能放过,怎么会容不下一个刘琮。如果天下已定,曹操或许可以随心所欲,现在还有孙权、刘璋、张鲁等诸侯没有平定,曹操怎么会树立这样一个坏榜样呢?曹操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
这时,官渡之战后投奔刘表的刘备屯驻于樊城(今湖北襄樊),听说刘琮投降,便率军向江陵(今属湖北)撤退。江陵为荆州重镇,存有大量军用物资。曹操听说,怕江陵落入刘备之手,遂亲率五千骑兵从襄阳(今湖北襄樊)疾驰三百里,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将刘备追上,大破其军,随后进占江陵。
接下来就是《三国演义》里的高潮赤壁之战了,群英聚会赤壁,一战而三分天下,但恐怕会令大家失望了,也许所谓的赤壁之战根本就没有激战过。我对于曹操生平的描述都是基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让我们看看里面是怎样来描写赤壁之战的:。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4-09 23:21:01 +0800 CST  
@赏古检今 1453楼 2014-04-09 09:37:14
即将赤壁之战了!看官渡曹操阳谋奇计,忘赤壁为何如此狼狈?
-----------------------------
关于赤壁,马上就讲到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4-09 23:21:52 +0800 CST  

楼主:qhayjf

字数:846116

发表时间:2013-11-27 06: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10 23:04:39 +0800 CST

评论数:62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