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美国 道美国----一个现代帝国的传奇崛起[连载]

【选举】
两党的竞选活动从1812年初就开始了,到5月份民主党推举麦迪逊为总统候选人、马萨诸塞的格里为副总统候选人。副总统克林顿想挑战麦迪逊,精心准备了快4年。期间麦迪逊政绩平平,克林顿因此实力大涨。可有有一样东西克林顿无法准备----寿命。就在共和党提名总统候选人的前一个多月,他去世了。
麦迪逊天然少了一个强大的对手,顿觉轻松。
就在他轻松之际,忽然传来惊人消息,克林顿又来挑战他了。

这个克林顿,不是那个克林顿。这个克林顿是那个克林顿的侄子,叫德怀特.克林顿。纽约的共和党人卯足了劲要制造一位总统,谁承想功亏一篑。但他们不死心,叔叔死了侄子上,拱小克林顿出战麦迪逊。
论声望、论资历,小克林顿无法与麦迪逊比。可小克林顿也有优势,就是他得到了联邦党的支持。联邦党推举自己的候选人,无法胜选,就一致拥戴小克林顿,来战麦迪逊。
小克林顿既有反战的共和党人支持,又有联邦党支持,势力大涨,决心与麦迪逊一战。在前线陆军节节败退之际,麦迪逊声望稍挫,小克林顿希望大增。
只是海军打破了小克林顿的梦想,麦迪逊形势又好了一点。
最关键的是,麦迪逊在宾夕法尼亚做足了功课,赢得了该州的25票,最终以128票对89票胜选。否则,麦迪逊危矣。要是来克林顿还在的话,麦迪逊能否胜利,真的值得怀疑。
当了一任总统,麦迪逊大概知道怎么当了。首先要组建满意的内阁和军事机构。他得知自己当选已成定局之时,就迫不及待动手,大胆改组内阁和军事首脑。调换了国防部长,由门罗代理,后来换上阿姆斯特朗;撤换了海军部长。他决心有一个新的开始。
【伊利湖激战】
麦迪逊才决心重新起步,各地却传来一系列坏消息。
英国海军吸取教训,不跟美国人玩零打碎敲的游戏,直接出动大批军舰,封锁美国除新英格兰外的所有港口,美国单舰优势一下子失去了。
曾经风光无限的宪法号,被封波士顿,动弹不得。
美国号被封纽约。
星座号被封诺福克。
切萨皮克号斗胆冲向海洋,被英舰围攻俘获,带到哈利法克斯,舰长受伤。
总统号和议会号偶尔能够出海,但英舰不配合,美舰也就演不了什么戏。只能拿英国商船出出气,但这改变不了军事形势。
陆地上的军事行动不敢恭维。新任国防部长阿姆斯特朗,新官上台三把火,命令曾经进攻蒙特利尔不作为的迪尔伯恩,必须在1813年4月前立功,取得一点胜利。迪尔伯恩不好再躲,只得振作,但又不敢进攻蒙特利尔,只好拖着。阿姆斯特朗见状,无可奈何,就要迪尔伯恩去进攻安大略湖的金斯顿,那里英军力量薄弱。迪尔伯恩还是不敢,耍了个花招,转而进攻更西部的约克镇(今多伦多)。
他之所以要进攻这个镇,一则敌人力量不大,二则要等化冰,还可以拖一段时间。结果拖到4月份才占领这个小镇。
占领这个小镇,军事意义有限。国防部长要迪尔伯恩再接再厉,迪尔伯恩只好再接再厉。不过,他不是再接再厉去立功,而是再接再厉病了。每当战争发生时,他经常发病,这次也不例外。
病中,他不忘命令士兵,把这个小镇烧了个精光。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3-21 00:36:53 +0800 CST  
他病了,国防部长不得不命人代替。之后,一部分在追击英军时打败仗,另一部分在攻击英军特遣队时失败,迪尔伯恩被俘,进攻加拿大的梦想受到严重打击。
再回到西北战场,攻打底特律失败的部队,在1813年重新集结,在哈里森的率领下,向英军和特姆库赛的印第安军队发起攻击,双方你来我往难分输赢。
哈里森打来打去,无奈发现,再怎么打,也无法占领底特律。原因很简单,中间横亘着伊利湖,英军凭借坚船利炮,在湖中逍遥,控制着陆地上的关键交通要道,哈里森没水军,过不了这一关。
麦迪逊听说伊利湖英军挡道,无奈之下发狠,命令佩里上校组建一支水军,杀向伊利湖英军。
陆地上各处战况让麦迪逊窝火,接二连三失败的消息让他心急如焚。在穷途末路之际,他居然又想起了禁运,幻想用禁运的方法迫使英国屈服。
国会没有他那么天真,否决了他的提议。
麦迪逊措手无策,五内俱焚。
严峻的形势,像大山一样压在麦迪逊那瘦小的身躯上,本来羸弱的他,病倒了。6月份连续高烧不退,生命垂危,吓得第一夫人多利手忙脚乱。
此时,副总统格里也病重,美国处于危机时刻,靠门罗、加勒廷支撑。
门罗告诉杰弗逊,正副总统都有可能不测,现在已作好预备,万一两个都去了,就由国会议长代替总统行使职权。
过了一个月,副总统没好,总统却好转了,麦迪逊从死亡线上打了一转,奇迹般生还,然后回老家修养。
正是在老家听到了伊利湖厮杀的消息。
佩里上校9月10日,带着他建立不久的船队,在伊利湖上东游西荡。9艘船大小不一,谈不上有多精良。游来游去,碰到了6艘船组成的英军舰队。双方互相炮击,毫不客气干起来了。
在隆隆炮声中,佩里很镇定。他挥舞蓝旗,冷静指挥。他的旗舰劳伦斯号设备不错,配有20杆枪,算是可以的了。
英国指挥官更聪明,他指挥两艘船对付佩里的劳伦斯号,两艘船的配枪合计36杆,比劳伦斯号的20杆多得多,佩里马上处于下风。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3-22 01:41:56 +0800 CST  
双方轰击,劳伦斯号遭受沉重打击,船员死伤惨重。佩里慌忙收起指挥旗,躲到另一艘船上去。后偷偷转移到尼亚加拉号上去了。
此仗结束,英军大胜,他们拖着佩里的烂船劳伦斯号,高高兴兴回家。
他们没料到的是,黄雀在后。
佩里悄悄指挥尼亚加拉号和一批小船,抄到英军背后,猛然向英舰开火。英舰猝不及防,想回击又无法一下子调整到合适的位子,大炮的角度不对,很难击中美舰,英军成了被动挨打的活靶子,惨遭沉重打击。
美军出人意料地大获全胜。佩里向后方传递消息说:“我们已与敌军遭遇,现在,他们是我们的了!”
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佩里胜利后,美军控制了伊利湖。哈里森和佩里一起向英军发起攻击,打得英军落荒而逃。组织天才、骁勇善战的印第安首领特姆库赛被杀。杀死他的美军上校,名叫理查德.门特.约翰逊,后来凭此功绩,大肆宣扬,帮助他登上副总统大位。
美国西部安全了。
消息传到麦迪逊耳朵里,总统的残病豁然痊愈。
西部安全了,可东部和北部夺取加拿大的计划反复受挫。因迪尔伯恩被俘,国防部长深感受辱,亲自北上督战。他带上了威尔金森。威尔金森这个老油条,在杰弗逊、西班牙之间活泛得很,左骗骗,右哄哄,到处吃得开。现在要他真枪真刀地干,他就没法了,只好打主意了。
国防部长派威尔金森和汉普顿去攻打蒙特利尔,两人你推我我推你,逡巡不敢向前。好不容易进了一点,威尔金森不失时机地病了,他那3000人的部队,其中1200人遭遇800人的英军后方部队,反被打得大败,成为大家的笑柄。
威尔金森撤到了纽约湾,年底英军大发神威,占领了布法罗、纽约,还控制了尚普兰湖。
消息传来,麦迪逊木然以对----他实在没有办法了。
英军继而开动军舰,进一步搞军事封锁活动,连新英格兰也封了。
陆军不得力,海军无法动弹,麦迪逊只好亲自出马,祭出他的看家本领----禁运。除此之外,麦迪逊再也没有办法了。
国会被麦迪逊弄得哭笑不得,不过想想也没办法,竟然同意了。
禁运就禁运吧,试试看。
一禁运,新英格兰地区的商贸影响极大,该地区愤愤不平,叫嚷要脱离联邦,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3-22 01:42:24 +0800 CST  
麦迪逊垂头丧气。
美国人此时不知道,英国也很烦,被一场价值不大的战争拖累着,很辛苦,很想结束这一切。只可惜,条件还不成熟。
【火烧华盛顿】
1814年,反法联盟取得胜利,拿破仑退位,英国终于从对法战争中抽出身来,专心对付美国。
英国派出1.4万人的正规军,奔赴美洲,准备征服美国。
英军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分三路进攻。
第一路北路:1.1万陆军从蒙特利尔出发,从北往南打,和当年独立战争英军柏高英南下的行军路线相同。
第二路中路:一队水陆军佯攻切萨皮克湾,破坏沿海城镇,威胁华盛顿和巴尔的摩港;
第三路南路:从牙买加出发,袭击新奥尔良,从南向西北方向进攻,围困西部地区。
三路大军,南北夹攻,东西横扫,誓言把美国打服。
美国面临巨大灾难,但麦迪逊政府好久才知道有这么回事。
中路英军行动最快。罗伯特.罗斯将军率领4000老兵,从百慕大群岛出发,杀向切萨皮克湾。他们与早在沿海从事骚扰活动的两队海军回合,进入马里兰州。
麦迪逊在华盛顿,对英军的走向一无所知,只好凭报纸来判断英军的行程。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3-23 23:33:07 +0800 CST  
英军下一步会到哪里?
这个问题及其重要,只有先搞清楚,才知道在哪里设防。如果英军向东,你在西设防,哪有何用?
麦迪逊猜测,英军一定会进攻华盛顿,门罗也这么认为。
国防部长阿姆斯特朗摇了摇头,他猜测,英军会去巴尔的摩,因为该市是马里兰最大的城市;如果不去巴尔的摩的话,就是去安纳波利斯,因为该市是马里兰的首府。
负责华盛顿地区防务的威廉.H.文德尔将军,经过慎重考虑,判断英军会去毁灭波托马克河的船厂,这是军事要地!
四个人八只眼睛,你看我我看你,无法判断那个说的对。
按道理,谁的官大谁说了算,可麦迪逊争了几句没争赢,也就算了。阿姆斯特朗和文德尔不听他的意见。
军事,本应国防部长负总责,可文德尔也不听阿姆斯特朗的,按自己的猜想 ,围绕防止英军进攻船厂而布防。
其实,这两个人都不是理想的军事首领人选。
麦迪逊选择阿姆斯特朗当国防部长,不是因为此人懂军事,而是为了争取北方共和党的支持,因为他是北方人。
麦迪逊选择文德尔负责华盛顿地区防务,也不是因为文德尔有什么军事才能,而是考虑,驻防华盛顿地区的民兵,来自于马里兰,应该任命一个马里兰的知名人士为头,才能搞好与民兵们的关系。文德尔是马里兰行政长官的弟弟,适合这种需要。
两个重要军事首脑都是政治任命,谈不上是军事行家。这在和平年代勉强可以,在战时,无疑会犯错误。
两个人果然是半军盲。在这样一场两国大战中,居然不建立情报系统。从总统到士兵,都对英军内情一无所知。只靠看报纸、问路人甲、审战俘来了解敌人,对英军的后续行动,完全靠猜测来判断。
瞎子摸象,焉有不错之理。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3-23 23:33:57 +0800 CST  
英军来了,直扑华盛顿!文德尔知道消息后,慌了,赶紧召集民兵。国防部长发话了:别急,民兵的特长是喊起来呼啦一声就会来,容易集合,你喊得这么早干什么?等英军近一点再喊不迟。
文德尔想想也是。
英军来得很快。
时机一到,文德尔马上集合民兵。只见很多民兵冲到集合地,衣衫不整,队伍不齐,一看就知道缺乏训练。
文德尔领兵前行,麦迪逊跟随。
在英军扑向首都的危机时刻,总统不是离开,而是选择亲临前线,表现了麦迪逊的大无畏精神,给美国人带来极大的鼓舞。
附近有一支400人的小海军,文德尔命令海军赶快去保护船厂----都这个时候了,他的心中还是只有船厂。
麦迪逊不笨,命令海军一起去阻击英军。
美军赶到华盛顿郊外布莱登斯堡,不久英军来了,美军海军炮兵在英军必经之处的河中架起大炮。
美军有6000人之多,英军估计也就3000人左右,这仗,美军还是有点把握。麦迪逊放心在旁边观战。
英军走过来,两军相接。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3-24 23:48:02 +0800 CST  
麦迪逊的眼前,美军英勇迎上,两军射击,大打出手,难分难解,此时,美国海军不失时机开炮,把英军轰得落荒而逃……
要真是这样,多好!
实际是,英军一冲过来,美军转身就逃,连一枪也没有放。
没有经过严格训练,民兵就是乌合之众,平时咋呼咋呼的,一遇真神,就吓破了胆,落荒而逃。
麦迪逊他们目瞪口呆,半晌反应过来,也赶快逃,否则一国总统被敌人捉住,那就糗大了。
倒是人数很少的海军迎上去了,向英军开炮,阻击了一下,让麦迪逊逃得远一点。炮声隆隆,英军受到一定打击。可惜的是,海军弹药打完,人数太少的劣势马上显露出来。英军刺刀兵冲上军船,海军士兵死战不退,很多牺牲。指挥官身受重伤,他命令剩下的战士突围,自己终因失血过多被俘。
美方海军的表现,让英军钦佩不已。后来,英军头领特地看望美方海军受伤的指挥官。
麦迪逊派人火速带纸条直奔总统府,告诉多利赶快逃走,英军马上就到,不跑就来不及了。
要是总统夫人被俘,那就更糗大了。
多利正准备午餐,还没吃,赶紧收拾细软,准备上车。幸好她早有预感,已经把《独立宣言》、宪法原件等转移。慌忙间,她看到墙上的华盛顿画像还没带走,这很珍贵哦。她拧画像螺丝想取下,无奈太紧,情急之下,她叫人炸开玻璃,取下画像,赶紧逃之夭夭。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3-24 23:48:24 +0800 CST  
关键时刻,想的还是国家的无价之宝,冒着被抓的危险,不避生死带走,此时此刻,多利真是不简单。
她走后不久,英军就来了。
美军曾经火烧约克镇(多伦多),英军这次大胜,攻入敌国首都,十分荣耀,决定烧毁华盛顿报仇。英海军上校考克伯决定火烧全城,但陆军罗斯将军不同意,主张只烧公家的建筑,不烧私人的。
这个决定是理智的。罗斯将部队驻扎城边,只带少量军队入城。
考克伯冲到总统府,发现贵重物品早已无影无踪,他一无所得。正在惆怅之际,发现还有一顶麦迪逊的帽子,于是据为己有。又看到总统座位上还有座垫,也取下做纪念品。
唉,实在是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可捡,只能如此喽。他不知道,有人比他们还快,将这里劫掠一空。
这些人,不是英国人,而是美国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考克伯发现了一套餐具,很欣喜。他拿出杯子,凌空一举,高喊:“为杰克的健康”干杯,得意洋洋地作干杯状。
杰克是麦迪逊的昵称,考克伯将麦迪逊大大调笑了一番,然后纵火烧总统府。
24日夜晚到25日清晨,英军大火烧了国会大厦、总统府、国务院、财政部、陆军部和邮政局。烧完后,英军扬长而去,直扑巴尔的摩。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3-26 00:12:17 +0800 CST  
天可怜见,半夜下了一场大雨,浇灭了火,总统府得以保存。后来整修,粉饰一新,全为白色,故又称白宫。
多利坐着马车狂奔,天晚找住宿的地方。
她找到第一户,被人轰出来了----别人不认识她,兵荒马乱之际,不敢留陌生人。
好不容易有户人家认识她,又把她轰出来了----别人怕引火烧身。留宿总统夫人,被英军发现那就不得了,那会发生灭门惨案。
好不容易找到一家不怕引火烧身的人家----还是把她轰出来了,别人骂她老公没用,只打败仗,这样的总统和第一夫人有什么用?轰走得了。
多利和几个仆人只得继续流浪,忽然迎面撞来几个英国兵。
完了。
幸好是夜晚,英国兵没看清,多利她们闪进一条胡同,才得以侥幸逃脱。
麦迪逊听说妻子不见了,慌了,赶紧派人找,千弯八拐,才发现多利躲到远郊乡下的一个朋友家,化装成农妇度日。
后来两人回到华盛顿。
【和谈】
英军对华盛顿的烧杀抢掠,极大地震惊了美国人,此刻,他们有亡国的危险。在此存亡之时,反战的美国人,也顾不上这仗该不该打的问题了,当务之急救亡图存。于是全国空前团结,决心全民抗战,众志成城打击英军。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3-26 00:12:42 +0800 CST  
作者:@愚卉 时间:2014-03-26 09:24:50
潇湘观渔 19910楼 2014-03-26 00:12:42
天可怜见,半夜下了一场大雨,浇灭了火,总统府得以保存。后来整修,粉饰一新,全为白色,故又称白宫。
多利坐着马车狂奔,天晚找住宿的地方。
她找到第一户,被人轰出来了----别人不认识她,兵荒马乱之际,不敢留陌生人。
好不容易有户人家认识她,又把她轰出来了----别人怕引火烧身。留宿总统夫人,被英军发现那就不得了,那会发生灭门惨案。
好不容易找到一家不怕引火烧身的人家----还是把她轰出来了,别......
-----------------------------

哇~~~那时候美国人也那么势利眼哦,把第一夫人踢来踢去。战争就是如此残酷啊。
----------------------------------------------------
非常感谢卉卉,自从进入文革博粉团,我这边的每日点击量也提升了,哈哈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3-26 09:33:43 +0800 CST  
火烧华盛顿以后,罗斯和考克伯统率军队,水陆并进,杀向巴尔的摩。
按照麦迪逊任命,是文德尔负责巴尔的摩的防务。但有个人早就发现文德尔是个军事上的笨蛋,非常不爽他管军事。这个人名叫塞缪尔.史密斯,是位议员。他瞧不起文德尔,直接插手巴尔的摩防务,普通老百姓和一般士兵,觉得议员是一个很大的官,这史密斯看上去确实像一个大官,于是大家自觉按他说的办,文德尔就这样被人架空了。
幸好是这样。
在史密斯的努力下,巴尔的摩打牢防御设施,严格设防,严阵以待。
9月12日早晨,英军到达巴尔的摩。罗斯带着陆军,愉快前进,华盛顿这么轻易就烧了,巴尔的摩就更不在话下。先头部队先与美军接触,打了起来。罗斯听到前面乒乒乓乓,就跨上战马,前去看个究竟。就在行进途中,一个子弹准确无误地射中了他,当场摔下马,运回本部抢救无效,不久死亡。
接替他的是一个实战经验不足的校官。双方乱战一阵,美军死亡163人,英军伤亡300多人。英军不利,只好撤走。
考克伯的海军信心满满,直扑巴尔的摩的麦亨利炮台。他有5艘炮舰,每艘每个小时可发炮40发,估计从早上7点轰到中午,麦亨利炮台一定会摧毁。开始双方互轰,轰着轰着,美军炮台哑了。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3-27 00:31:56 +0800 CST  
考克伯机敏地发现,美军没有炮弹了。他下令,派三艘军舰驶近美方麦亨利炮台,准备用一顿炮火,把炮台给灭了。
三艘军舰很快到达炮台附近,准备发炮。
就在这一瞬间,美军炮台突然大炮齐鸣,炮火轰中英舰,考克伯大吃一惊,赶紧命令军舰后撤。
原来美军炮台哑火,并不是没有弹药,而是美军大炮射程较短,开始打不到英舰,故而暂停发射,等英舰靠近后再集中火力轰击。考克伯不明就里,发生误判。
当夜,考克伯再次对麦亨利炮台进行密集轰击,美军很紧张。13日、14日,连续25个小时密集轰击,英军依然无法得手,只好撤走。
英军中路战果可怜。
英军北路从蒙特利尔南下。在尚普兰湖的普拉茨堡,1000名英国红衫军遇到了激烈的抵抗,美军有3300名,英军处于下风。无奈之下,英军调动4艘战船和12艘炮船来助战,美军也不示弱,同样调来军力相当的海军来对抗。两国海军近距离激战,英军失败,只得撤退,一直退回到加拿大。
两国其他地方还发生了一些战斗,但都各有胜负,谁也征服不了谁。两边都打累了,就想和谈。1814年初,两方代表接触,夏天正式汇聚比利时根特市,正式开始谈判。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3-27 00:32:43 +0800 CST  
美国代表是加勒廷、克莱和小亚当斯等5人,小亚当斯为团长。英国人数很少,主要原因是英国一流的外交官到维也纳去了,那里正讨论打败拿破仑以后的欧洲新秩序,美国嘛,重要性远比不上欧洲啦。
开始,英国有点小狡猾,认为自己三路大军南征北讨,围海掠岸,美国人不是对手,想拖一拖,等军事上的胜利,来赢得谈判桌上的主动。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谈判进行得很艰难。英国口气很强硬,要求美国,把西北部的土地给印第安人,北部边界上的一些据点让给加拿大。
美国代表团针锋相对,坚决要求解决“海上强征船员”问题和中立贸易问题,并且不肯让出半分土地。美方深知,代表团若退让,会招致人民痛骂。老亚当斯就告诉麦迪逊:“我宁愿延续战争,也不愿意放弃一寸土地……”
老亚当斯如此,何况小亚当斯呢?
英国人接到火烧华盛顿的捷报后,更加翘尾巴。
英国强硬的消息接连不断传到麦迪逊耳朵里,麦迪逊愁眉苦脸,不知道怎么应付。美国若答应英国的条件,等于是宣布投降,麦迪逊无论如何做不出。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3-27 23:38:04 +0800 CST  
美国代表团无法接受英国的条件,准备启程回国。
还是让战场说话吧!
(不是普京说过吗?土地没有谈判,只有战争。)
这时,转机意外地出现了。
英国卡斯特莱侯爵去维也纳,路过根特,加入英国代表团。他弄清谈判过程后,发表了他的高见。
他说,无论英国怎样为难美国,但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英国早已厌倦了20年的战争。既然跟拿破仑那种你死我活的战争都已经结束了,又何必与美国纠缠下去呢?这么干,只会损耗英国的精神能量和经济利益,老百姓会很快厌倦的。同时,结束美国战事,也有利于让其他国家相信,英国正在全神贯注关注欧洲事务,没有分心。我将来在维也纳发言,就更有说服力。
英国代表团其他同志想想,确实是这么回事。
恰在此时,传来了普拉茨堡英军战败的消息,英国代表团曾经高高翘起的尾巴,耷拉下来了。他们都佩服卡斯特莱侯爵,真是有水平。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3-27 23:38:24 +0800 CST  
英国代表团态度一软,美国代表团就神气活现了,提出要恢复战前边界,独占密西西比河航运权,恢复北太西洋渔业等等,完全把英国当根葱对待。
英国代表团很憋气,但在土地问题上不死心。他们找到打败拿破仑的惠灵顿咨询,英国在美国的军事行动,到底能占美国多少土地?
惠灵顿详细了解了一下情况后,正式作出回答:英国无法得到美国重要的土地,继续战争只会众叛亲离。原因是,英国丧失了五大湖区的控制,就无法往南站住脚跟。假如让我去签署协议,也只能签到与目前条款差不多的和平协议。
元勋的话,让英国代表团彻底死心了。
土地问题上一松,两国代表团都突然意识到,其他问题都不是问题了。拿破仑已败,英法两国不再在海上干架,也就不存在海上强征船员和中立贸易的问题了。
一通百通。英国同意土地维持战前状况,其他小问题以后再细谈。1814年圣诞节前夕,两国签订了合约。标志一场瞎咋呼出来的战争,结束了。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3-27 23:38:51 +0800 CST  
第四节 意料之外的结果
战争结束了?有人不同意,这个人叫麦迪逊,他之所以不同意,是因为他不知道已经签订和平协议。和约从欧洲传递到美洲,还要几个月之久。
在1814年末的时候,不但麦迪逊不知道,英国军方也不知道。英国士兵正从大西洋那边源源不断来到美洲,美国总统先生很发愁,愁新一年(1815)仗怎么打。
英国的外交和军事是两张皮,军队这边,也不知道已经签订和约了。军方接到的命令,还是为陛下夺取一切可能夺取的土地,为谈判争取主动。
英国外交官的做法,坑人。
英国三路大军中,南路军队1814年秋天在牙买加集结,11月开向新奥尔良,首领是惠灵顿的妹夫(姐夫)爱德华.帕克南爵士,此公率领一支庞大的舰队,共有60艘战舰,每艘配枪80杆枪。还有1万多名士兵,大炮1000门,战力值很高。
这支部队浩浩荡荡,却又神不知鬼不觉地到达新奥尔良门口。
镇守新奥尔良的美军将领,名叫安德鲁.杰克逊,就是在伯尔西北阴谋事件中出现过的安德鲁.杰克逊。早前,他被总统任命为镇守南方的军队负责人,12月1日才到新奥尔良。对于要做好防御工作而言,时间太短了。
他的军队只有5000人,不到英军一半。炮舰只有7艘,大炮只有10多门,与英军没办法比。
可他,在这紧要关头,还离开城市,视察密西西比河沿岸去了。等他回来已经到了11日,英军离新奥尔良只有80英里地了。
15日,他又离开了城市。当晚,他听到英军已经进入海湾。
火烧眉毛了,他还在干什么?
16日,他冲回城里,马上宣布,城市实行紧急状态!
那个时候就有紧急状态?
是的。那个时候别人没有,但他杰克逊有。别人,根本想也想不到。
他的紧急状态的内容是:强制实行战争法,颁布宵禁令,暂时中止人身保护令,对新闻实行审查机制。
这可是与自由、民主对着干,与宪法精神对着干。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3-30 00:00:56 +0800 CST  
在美国这样自由的社会里,别人想都不敢想,杰克逊不但敢想,还敢做,不怕别人对他怎么样。
有个法官支持报纸批评杰克逊,未几,法官先生就被带走了----被捕。
街上行人没有通行证的,逮捕。
没有多余的理由,没有废话,违背杰克逊意志的,就给个酸果子吃,你不吃还不行。
他这么做,是有理由的。新奥尔良是繁忙港口,各国人员交汇,各色人等混杂,有西班牙人、法国的混血儿、获得自由的黑人、海盗团伙、印第安人,还有只要给钱就办任何事的商人……军事交战之地,人员如此复杂,不管不行。
他的措施让当时的人大开眼界。
还有让时人大开眼界的-----他竟然招募了一些海盗做士兵。这些家伙,有一批绝佳炮手,技术娴熟,又有很多炮弹,还有难得一见的海湾地图,对海湾地形很熟悉。用这些人对付英国海军,绝佳。
打破规矩的不止这些,他破除偏见,大规模使用黑人、混血人、自由工人。他发表讲话,在正式公开的场合,称赞成千上万的黑人是“勇敢的市民”,给予黑人与白人同等待遇。别人还在为黑人能否自由争论不休的时候,还在迟疑该不该给黑人自由的时候,他已经做得非常到位了。有的白人意见很大,他毫不在乎。
他的所作所为,没有顾忌,总是开时代之风,且以非凡的力度,呼啸而来。
在他的眼里,规矩是用来打破的。干什么都无所顾忌,只要有用就行。
当然,上面这些只是些花招。他真正的招数还是很老套----构筑了坚固的防御设施,他不像文德尔那样天真,保卫华盛顿都靠天。
他算做得好的。但英国人做得更好,他们到处找杰克逊的军事破绽,终于找到了一个杰克逊没有设防的入口----一个湖泊,悄悄潜进一队士兵,到了离城市只有7公里的地方。
不幸,被人发现,消息迅速传到了杰克逊的耳朵里。
英军安营扎寨,准备第二天进攻。
但没有第二天了。当晚,杰克逊带领2000士兵,坐上卡罗莱纳号军舰,由海盗开船,悄悄驶临英军驻地,开展突袭。英军很惊讶,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打仗还可以偷袭。因此他们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败局已定,胡乱打了一阵,输了。
晚上7::30进攻,午夜胜利撤回,杰克逊速胜。
这天是12月23日,正是和约签订的前一天。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3-30 00:02:07 +0800 CST  
这是美军第一次胜利。
这次打击的仅仅是英军的先头部队。在攻击的过程中发现,英军不愧为训练有素,他们虽然输了,但一阵混乱之后,就反应过来,组织抵抗,所以杰克逊也不敢久战,得胜之后迅速撤回,后退几公里,选择有利地形掘壕固守。
此处地形绝佳,左边是难以穿过的沼泽地,右边是密西西比河,前面是广阔的田野,这是咽喉之地。杰克逊的部队筑起来一道10码高的土胸墙,凭险驻守。
不日,英军大部队陆续来临,英军驻地欢声雷动。
12月27日,英军利用大炮优势,远程炮射,把美军的战舰卡罗莱纳号轰个稀巴烂。
来真的,美军不是对手。
杰克逊眼睁睁看着没办法。但他不是一个容易认栽的人,他决定打开一个堤坝,准备水淹七军。可水涨啊涨,没涨到够高,淹不成,杰克逊抓耳搔腮。
英军断定美军人少军舰少大炮少,发动总攻美军必败。
于是,帕克南下令,英军出动7000人的大部队,攻打4000人的美军。美方士兵多为民兵,纪律性差,只要英军全力进攻,美军不可能抵挡得住。
英军前进,眼睛紧紧盯住前方美军。令人意外的是,美军阵地冷静异常。英军正在狐疑之际,猛不防河里一艘军船,忽然炮火大开,轰向英军,英军猝不及防,阵型大乱。英军一时打不到美方军船,只有被动挨打的份。英军见状,捱了一阵,无法前进,只好退兵。
英军千想万想,想不到美军还有这一手,认亏。
原来,杰克逊早已料到,若英军大举进攻,美军吃力,于是他暗暗把舰艇路易斯安那号开到靠近战壕的边上,等着英军。英军根本没料到,美军还这么玩阴的,吃了暗亏。
这是美军第二次胜利。
帕克南气得呲牙咧嘴,自己军力绝对优势,却两次失败,简直匪夷所思。
既然你美军可以用军舰上的大炮打我,我也可以现炒现卖,用自己军舰上的大炮打你,看谁的大炮多。
英军真的把自己军舰上的大炮拆下来,运到阵前,用于进攻。
英军船上的大炮比美军多得多,这下美军危险了。
但 杰克逊准备得更充分。他把防线扩大加固,看上去坚不可摧。同时调来更多士兵和大炮,严阵以待。
元旦这天,英军利用炮火,大举进攻。美军还以颜色,炮声隆隆。两边居然势均力敌,美军密集的炮火阻断了英军前进的妄想,帕克南又没有取胜。
这是美军的第三次胜利。
帕克南心头焦躁,再也不想小打小闹,打定主意集中兵力,猛攻美军工事,踏平美军战壕,与美军决战。
方式:正面进攻!
来硬的,比拼士兵的素质,以素质决胜负。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3-31 01:33:38 +0800 CST  
经过多日试探后,决定1815年1月8日动手。
这日,决战开始。英军到达作战区域后,派出两支队伍,在不同方向攻击美军战线。第一队攻击美军防御工事,第二队攻击作战区域前方堡垒。
第一队英军5000多人,排着整齐的队伍,敲着军鼓,向美军防御工事发起攻击。但他们猛烈的炮火打到美军防御沙包上,效果有限。美军呢,躲在防御工事后面,不射击。
他们在等,等英军进入射程以后再反击。
英军靠近后,美军还击。杰克逊早就料到有这天,所以他训练了一种新阵法,来对付不怕死的英军。
杰克逊把士兵分为3排,第一排开枪后立即后退,第二排上前射击,射击完后也后退,第三排上前开枪,每排士兵利用后退的时间装好子弹,轮流上前射击。3排循环往复,连环射击,没有停顿。
英军不明就里,依旧列队前进,结果一排排士兵被击中。由于美军的射击是连续不停顿的,英军连换子弹的时间都没有,就被打中,像割韭菜一样,一排排士兵纷纷倒下。
英军素质高,无论碰到什么战况,都能做到队伍不乱,临危不惧,一点也不怕死。这在平时,是个优点。但面对杰克逊的新战法,这些优点全部变成了缺点,不拍死的士兵一队一队前进送死。
奇葩的是,英军几个阵前指挥全部阵亡,帕克南被两次击中,受伤之下,他不是命令军队撤退,反而去召集增援部队,继续去送死。正当他着急之时,一颗子弹命中他的要害,当场毙命。
第二队英军强攻堡垒,付出代价后占领了堡垒。但他们想再前进时遇到了巨大的阻力。美军一批神枪手,专门瞄准英军军官射击,结果几名主要军官纷纷倒地,英军一下子群龙无首,四散奔逃。
凡是逃了的,都是对的。不像帕克南一样,不知临机应变,一味机械进攻,自动送死。
送帕克南先生一个字:笨!
从这个角度看,帕克南不是被打死的,是笨死的。
此战英军死300人,伤1800人,合计2100人,这是英国当时罕见的巨大失败。美军仅仅死亡13人,受伤或失踪58人,合计71人。
这是美军的第四次胜利。
美英伤亡比例1:30,这是一个难以置信的比例,是一个奇迹。杰克逊取得辉煌的胜利,一下子成为美国的大英雄。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3-31 01:34:00 +0800 CST  
新奥尔良保卫战胜利的喜讯,和签订《根特和约》的消息,几乎同时传到华盛顿,人们搞不清谁先谁后,很多人把新奥尔良保卫战视为美国对英国的巨大胜利,国家自豪心高涨。
只是可惜,这次胜利,对这场战争而言,没有必要。如果那时候有手机,这仗就不会发生,对死于这次战斗的两国官兵们,只能表示深深的惋惜。
不单新奥尔良保卫战没有必要,连整场英美战争都是不必要的。麦迪逊8年总统,能够让人记住的历史遗产,就是这场本来不应该有的战争。
难以想象,历史还会开这种玩笑。
一个低能的总统,给无数人带来了一场无妄之灾。即使不能把主要责任算在他头上,至少他没有真正的抗拒,反而有意无意地在推波助澜。
一个极有智慧的人,为什么也会这样?历史,难道真喜欢这样开玩笑?
当历史落实到普罗大众的时候,从来就不是玩笑。那么多人为之浴血奋战,那么多人因之倾家荡产,那么多人为之牺牲生命。
高层人物的决策,决定那么多人的命运。
慎之又慎。
在谴责当权者的同时,历史却显出它的另一面。
这场战争,把美国的缺点暴露无遗。
两国打仗,没有正规军,结果民兵上阵,军事素质差,败战连连,人员损失巨大;
美国贸易这么发达,却没有足够的海军来保护,战争中英国封港,美国海船动弹不得;
战争表面打的是人,实际上打的是钱,可美国没有国家银行,筹款艰难,影响战事;
还有,美国制造业薄弱,武器、物资生产量小速慢,严重影响战争。
这些不足,与共和党的强烈反对脱不了干系。反对正规军、反对建立海军、反对国家银行、否决汉密尔顿发展制造业的报告,反对……,战争血淋淋的教训,告诉麦迪逊的共和党,你们在杰弗逊的引导下,犯了大错。
战争中和战争后,现实推动共和党全面向联邦党的主张靠拢。他们意识到,世界不是天堂,随时都有挑战,美国如果要避免受欺凌的命运,就必须强大起来,必须尽快崛起。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4-02 01:24:45 +0800 CST  

楼主:潇湘观渔

字数:1426373

发表时间:2010-05-04 00:0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05 09:03:54 +0800 CST

评论数:3648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