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美国 道美国----一个现代帝国的传奇崛起[连载]

要是换华盛顿,贾尔斯根本就不敢挑战。要是换杰弗逊,贾尔斯一定会吃闭门羹。
麦迪逊不敢拒绝,只好磋商、谈判。然后再谈判,再谈,再谈,以此来消耗对方。过去,他用这个方法对付国会里的对手,很有效。但他却不知道,他现在时总统,许多事情必须要有主见、有立场、有魄力。
长久磋商之后,由宾州豪门的罗伯特.史密斯担任国务卿。
这个史密斯,在杰弗逊内阁里,担任海军部长。杰弗逊从来就不重视海军建设,海军部长当然就是摆设,也就不怎么要求担任此职的人,必须有才干。
史密斯能力平庸,除了一样----背后搞小动作。
光芒万丈的加勒廷,只好仍然担任财政部长。史密斯在当海军部长时,就因军费问题,与加勒廷有矛盾。,这下当了国务卿,就有机会背后搞加勒廷的鬼。
麦迪逊就这样,十分软弱地被迫与这些人共事。他经常无法和部下达成一致,部下之间也难以形成共识。这样的内阁,怎么能和谐运行。结果,麦迪逊连内阁会议 也很少开,只一个一个单独见面商谈工作。如果一起开会的话,基本上就会吵得一团糟。
内阁多数成员,既不忠诚,又不能干,还不团结。麦迪逊对此,不是大刀阔斧地去解决,而是忍让。
麦迪逊,何其弱也!
有这么一个内阁,有这样一副性格,麦迪逊的施政效果可想而知。
有个人,用这样一句话评价麦迪逊头两年的施政表现:政治瘫痪!
能够帮得上忙的,主要是加勒廷。连外交政策,麦迪逊都听他的意见。
国务卿史密斯不满,找到麦迪逊理论,麦迪逊依旧听加勒廷的。史密斯忍无可忍,向麦迪逊提出:你到底要我,还是要加勒廷,二选一。
麦迪逊这才改善态度。但史密斯仍然说话没用。
史密斯两年没有起到一点作用,不得不离开国务院。然后收集材料,来找老同事的麻烦。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2-28 00:35:19 +0800 CST  
@愚卉
每日感想:

今天这一节,“民兵”又出来了。哇嘎嘎,洪文帅哥还真的与华国锋有一拼哦。

洪文帅哥着手抓“第二武装”,计划装备民兵65万人。昨天看世界新闻,韩国与美国共同军事演习,韩国出动20万军队,当时觉得20万太多了,洪文帅哥一个上海就想备65万民兵啊,与毛泽东当年劣势下,农村包围城市的发想有点类似哦。说明洪文帅哥也不是贪生怕死的。

也难怪后来民兵这个武装力量要撤掉,枪杆子走一元化领导。
-----------------------------------------------------------------
王帅哥是个勇敢的人,也是个敢行动的人。只是很遗憾,他的对手是些身经百战的货,不是“勇敢”俩字所能评价的,他们曾经尖刀口上舔血,子弹雨中捡命。
可惜了。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3-01 21:01:22 +0800 CST  
麦迪逊在人事上还有一件事很软弱。
伯尔案后,威尔金森被杰弗逊任命,到新奥尔良统帅一支新招募的部队。他去得不巧,正是军队疫病蔓延之时。作为军队首长,威尔金森有责任想办法阻止疫病蔓延,但他却很消极。
国防部长威廉.欧斯特曾是随军医生,一眼看出,军队之所以疾病流行,主要原因是军队驻地位于沼泽地带,土地潮湿,蚊蝇众多,当然容易生病。国防部长下令,要军队迁移驻地,搬到地势较高的干地扎营安寨。
这本是个好事,可威尔金森不知道吃错了什么药,居然抗令,任疾病横行,官兵病亡。
国防部长震怒,严厉追查,威尔金森辩解说,病人已经无法转移。
就这样,威尔金森2000人的部队,竟然死了816人,有的人怕病死,逃走了。部队因为威尔金森的不负责任,减员过半。
情况反映到麦迪逊那里,按正常情况,这样的军事领导一定要免职、审判、治罪。
事情捅到总统那里,威尔金森按道理应该非常害怕,可实际情况相反,威尔金森一点都不怕。他去找了一个人了难----杰弗逊。
威尔金森是伯尔案的关键证人,掌握了杰弗逊想拿下伯尔的机密。威尔金森一求杰弗逊,杰弗逊就头痛,担心威尔金森捅出过去的秘密,不得不写信给麦迪逊说情。
麦迪逊和杰弗逊政治上是孪生兄弟,杰弗逊又是麦迪逊的恩人,麦迪逊不得不尊重杰弗逊,
麦迪逊希望军事法庭审判威尔金森后,直接定罪,这样他就可以不搀和这件事,也不必考虑杰弗逊的面子。
可军事法庭推诿,审而不判,难题还是交到了麦迪逊手上。
麦迪逊很苦恼,最后他不得不顾全杰弗逊的面子,赦免了威尔金森的罪行。麦迪逊的软弱,成全了威尔金森,后者非但没有治罪,反而得以留任。
麦迪逊的做法,无疑损害了总统形象。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3-01 23:43:49 +0800 CST  
1810年9月13日,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威廉.库欣去世。这本是个死者为大的事,却乐坏了杰弗逊。杰弗逊在就想在联邦最高法院里,任命共和党一边的大法官,打破马歇尔和联邦党大法官一统天下的局面。这下,杰弗逊兴高采烈地告诉麦迪逊,这是个天赐良机。
威廉.库欣来自新英格兰。由于联邦最高法院法官一般在自己的管区巡回办案,代替库欣的必须在新英格兰找。可找来找去,居然发现没有合适人选!
那时,法律界受联邦党控制,偌大一个新英格兰,共和党的法律人才紧缺,想找一个有经验的很难。实在没办法,麦迪逊和杰弗逊商量来商量去,觉得马萨诸塞前司法部长利瓦伊.林肯比较合适,可不幸的是,林肯1810年眼睛失明,不得不拒绝任命。
这下怎么办?
好在林肯推荐了马萨诸塞现司法部长,麦迪逊才心神略定。
还没等麦迪逊回过神来,马萨诸塞现司法部长被人以财务管理混乱的理由控告,这位老兄慌忙出逃加拿大。
这,咋啦?任命个大法官,就这么难?
麦迪逊这下没注意了。新英格兰的共和党人推来推去,居然推到麦迪逊身边来了,他们推荐麦迪逊的邮政部长吉迪恩.格兰杰。
其实,这是格兰杰四下活动的结果。本来,他有希望,因为麦迪逊没人选。可这人有点自大。他找到麦迪逊,提醒总统:过去有人诽谤多利,我保护过总统夫人哦!他又提醒杰弗逊,过去有人说你与朋友的妻子偷情,我可是为你辩解过,指责过对方哦。
言下之意,我帮了你们这么大的忙,你们应该任命我。
他不知道,这种半要挟性质的行为,恰恰打击了麦迪逊这类知识分子的自尊。麦迪逊尴尬之下,否决了这项提名。
继续寻找。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3-02 12:29:46 +0800 CST  
麦迪逊很想找一个赞成杰弗逊主义、特别是赞成禁运的人。他为此竟然到处奔波,筋疲力尽。最后找到一个康涅狄格州的亚历山大.沃尔科特,此人曾经组建康涅狄格共和党,是杰弗逊的骨灰级粉丝,这个合适!
可参院否决了。因为此人平时为人不行,广受厌恶。参院有人指出,麦迪逊竟然推荐这样一位德行有缺陷的人,来担任大法官,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
麦迪逊想哭了。
无可奈何之下,麦迪逊祭出奇招,推荐老总统亚当斯的儿子----约翰.昆西.亚当斯,来担任大法官。
为与其父区别,本文以后称他为小亚当斯。
小亚当斯外交才华横溢,工作出色,足可胜任提名。他虽然是联邦党人,但赞成禁运。在国会表决禁运法时,他跳出党派之见,支持禁运,让杰弗逊和麦迪逊眼前一亮,惊喜莫名。
当时共和党为了报答他,任命他为驻俄罗斯大使。
参院很快通过了小亚当斯大法官提名。
但远在俄罗斯的小亚当斯却拒绝了。
小亚当斯志存高远,不愿意只当一个大法官终老。
麦迪逊无可奈何,不得不任命一个不支持禁运的人,来自马萨诸塞的法律新星约瑟夫.斯托里进了联邦最高法院。
整个任命过程,麦迪逊态度软弱,受别人干扰较大,没主见。
1811年6月,蔡斯去世。这次麦迪逊吸取教训,自己做主,提请财政部审计官顶替蔡斯,很快通过了国会审议,任命成功。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3-02 23:03:53 +0800 CST  
麦迪逊的软弱不但体现在人事上,还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银行存废事件上。
1811年3月,汉密尔顿创办的美利坚银行,其许可证到期了,一晃20年过去了。
杰弗逊、麦迪逊当年极力反对汉密尔顿建立银行。但随着岁月的流逝,麦迪逊的想法变了。事实证明,银行的好处多多,对经济发展作用巨大,对政府财政运转十分重要。加勒廷也提醒麦迪逊,要支持银行。前段禁运,极大影响了财政收入,要是没有银行的支持,政府财政早就玩不下去。
但是,共和党作为一个党派,对银行还是不待见,认为银行是剥削人的机构。特别是西部各州,认为银行是东部有钱人哄骗社会财富的阴谋。坚决不同意美利坚银行继续开办。他们批评加勒廷,是想搞腐败,否则干嘛鼓吹保留银行?
麦迪逊见状,吓得不敢表态。他一不敢得罪杰弗逊,二唯恐失去本党支持,三不想暴露他的想法已经改变,担心别人说他出尔反尔。
参院表决,赞成和反对的各半。如果总统能站出来表态,赞成继续办,一定能影响参院投票,不至于成为平局。
投票平局,银行的命运取决于副总统克林顿,他的一票定生死。
克林顿从与麦迪逊竞争总统失败的那天起,就坚定地反对麦迪逊极其行政分支。他知道麦迪逊、加勒廷都希望保留银行,故而投下反对票,破灭了麦迪逊的希望。
因麦迪逊的软弱,美利坚银行消失了。
当时,没有美利坚银行没什么大不了的。但两三年后,麦迪逊后悔死了。
麦迪逊上台后2年内的一系列施政,无不笼罩在杰弗逊的阴影之下,无不笼罩在党内纷争之中。他不敢亮明自己的观点,不敢大刀阔斧推行自己的主张。他的怯懦,他的内向,他的犹疑,他的文弱,让政务一团糟。
说到底,是他没有当过政务官,缺乏历练。既没有政务经验,也没有推行政务所需要的强大心力和掌控力,所以错误连连。
上述错误令人摇头,但与下一个错误比起来,几乎不算失误。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3-02 23:04:15 +0800 CST  
作者:@愚卉 时间:2014-03-04 21:10:39
潇湘观渔 诗人,这几天辛苦啦。晚上来问候您!
----------------------------------------------------
谢谢!在你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就加入了崇新岳博客评论队伍,荒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哈哈。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3-04 22:14:42 +0800 CST  
第二节 咋呼出来的战争
废除禁运后,国会通过了《不通商法》,继续禁止与英法通商。美国与英法的关系很紧张。
麦迪逊刚上台,就接到英国驻美大使的喜讯:英国准备撤销枢密院令,允许美国与法国通商。这可把麦迪逊高兴坏了。
所谓英国枢密院令,就是1807年英国枢密院下令,禁止一切商船驶往法国及其盟国。这条命令,也切断了美国商船驶向法国的路线,严重打击了美国外贸。
现在英国出人意料地撤销了这个命令,美法商路就通了。这说明,英国屈服了。
一个强国屈服于一个弱国,世所罕见,这对美国来说,是个巨大的胜利。麦迪逊为之自豪。社会各界纷纷向麦迪逊祝贺。
这说明,禁运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麦迪逊豪气满怀,他专心等待英国撤销枢密院令的消息。
等啊等啊,麦迪逊等来的是,英国驻美大使受处分,召回英国。
怎么回事?
一打听才知道,这个大使传错命令。
其实,英国政府说,撤销枢密院令,要符合三个条件,其中一个条件就是,允许英国拦截并登上美国船搜查。
这不是废话吗?美国不可能答应。
英国大使不知道什么原因,不传达这三个条件,让麦迪逊和美国人白高兴了一回。英国政府也很恼火,把他召回,换人。
弄清事实后,麦迪逊更加失望和愤怒。
《不通商法》执行效果不彰,又快到期,该怎么处理英法贸易?
美国与英法的贸易,禁又禁不住,不禁又无法向受辱的船民交代,作为一个国家,当然不能容忍他国的欺辱,这有失国格。
麦迪逊没招了。
加勒廷天天着急。禁运让关税大减,财政收入大幅缩水,他这个财政部长当得很艰难。但对英法的欺辱,心里也不服。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3-07 00:07:38 +0800 CST  
又要对抗英法,又要有关税,怎么办?
加勒廷想出来一个两相兼顾的办法:为了报复英法,对英法船只进行驱逐;但是,如果是其他国家的船运载英法的商品,则允许进入美国。
这个办法,既制裁了英法,又没有阻挡英法商品进入美国,可在低限度保障关税收入。
这个办法比较好。
加勒廷要一个叫梅肯的议员向国会提案。国会先是采纳,后又否决。加勒廷也没招了。
麦迪逊内阁憋了好久,又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对英法不禁运,只要其中一个国家对美国好,能相互平等贸易,那美国就对另外一个国家实行禁运。
就好像一个孩子,受两个大人的欺负,想还手又力气不够,不还手又咽不下这口气。现在他决定,低声下气对两个大人好。只要其中一个表态不欺负他了,他就宣布不理另一个大人了。
这是什么办法?好孩子气的办法。
闹了半天,居然想出这样一个“天才”的办法。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办。不然怎么办?
麦迪逊内阁要梅肯议员再次向国会提案,国会居然通过了。
5个月后,就得到法国回应。1810年8月,拿破仑宣布,他欢迎美国的做法,只要美国不与英国通商,法国就撤销柏林敕令,不拦截美国商船,让其自由航行和贸易。
所谓柏林敕令,就是法国封锁英伦三岛,任何驶向英国的船,都拦截,包括美国船。在这一命令下,很多美国船被法国拦截,没收货物。
现在,拿破仑答应只要美英断商,就撤销此令,这是美国的大胜利。
麦迪逊很高兴,想不到这么快就得到法国的赞同。经历这么多破折,终于找到维护国家尊严的办法,很有成就感。
随后不久,麦迪逊自豪地宣布:除非英国答应取消枢密院令,否则就取缔与英国的贸易。
挺起胸膛的这一天,终于来了。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3-07 00:08:04 +0800 CST  
1811年2月2日,麦迪逊自豪宣布,对英国实行禁运。
英国老是欺负美国,现在麦迪逊扬眉吐气。麦迪逊不怕得罪英国,因为背后有法国。
但很快,麦迪逊美梦破灭。
海上传来消息,法国依旧对美国船只恶狠狠,根本就没改变。
拿破仑,很轻易就把麦迪逊给耍了。拿破仑一个小花招,就让英美关系彻底破裂。麦迪逊这下惨了,跟英国闹翻了,又被法国骗了,变成了孤家寡人。
恰在此时,加勒廷与史密斯闹的一塌糊涂,加勒廷不堪其负,向麦迪逊提出辞职。麦迪逊非常信任和依赖加勒廷,现在面临困境,更需要加勒廷,麦迪逊极力挽留。
加勒廷不肯。麦迪逊慌了,承诺辞退史密斯。加勒廷这才答应留下。
麦迪逊派加勒廷去找门罗,看门罗是否愿意担任国务卿。门罗同意。麦迪逊遂喊来史密斯,狠狠批评了对方的不是,然后要史密斯辞职。
为了让史密斯体面辞职,麦迪逊许诺安排史密斯转任驻俄大使。史密斯不得不答应。
后来,史密斯拒绝担任驻俄大使,转而决心凭手中的绝密信息,扳倒麦迪逊。但他没有得逞。
门罗加入麦迪逊内阁。一股新风刮进麦迪逊政府。
门罗担任过驻英大使,但他不同情英国,反而主张无力对抗英国。
打仗?
是的,门罗主张打仗。
麦迪逊很清楚,美国不是英国的对手,不赞成武力相向,可门罗百折不回,总是劝麦迪逊准备战争。
这时,主张打仗的,不单有门罗,还有来自美国西部的议员们。特别是一个名叫亨利.克莱((Henry Clay)的,鼓动打仗很卖力,恨不得马上就与英国开战。
亨利.克莱之所以这么强势要求对英国宣战,是有原因的。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3-07 22:59:02 +0800 CST  
亨利.克莱是来自西部的议员。而西部,老百姓极力主张与英国干起来。
自从杰弗逊购得路易斯安那以后,美国人大批西迁。但遇到一个问题,就是西部原本有主人-----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肯定不愿意拱手把土地让给白人。白人看到印第安人拥有如此广阔的土地,出产却如此之低,感觉真是暴殄天物。既然你印第安人不行,那就应该让白人来经营。
看着那么广阔的土地被印第安人浪费,白人非常心痛,有的痛得肚子难受。
要是印第安人知道发展农业,就不必占有如此多的土地,占这么多也无力经营呀,这样不就可以让出很多土地来吗?
所以,美国政府大力扶助印第安人学习农业技术,鼓励印第安人从原始人变为农民,全面学习现代文明。
若能如此,必将大幅改善印第安人的生活,还能节约大量土地,供给白人种。
可印第安人珍视自己的文明,不愿意接受白人文明的侵入。
白人虎视眈眈,印第安人怒目以对。
可白人技术先进,力量大。好一点的白人,就偷偷找到印第安人部落,贿赂头领,获得土地。不行的话就欺骗,哄土地。再不行就只有动手,抢土地,抢不到就打,武力征服。
多种方式并用,一步一步蚕食。
印第安人一步一步退却。
印第安人只是白人对美洲原住民的统称,并非一个民族。实际印第安人内部民族众多,部落众多,相互之间矛盾重重,经常你争我夺,大打出手,互相仇恨。
印第安人一致对外,也不一定能对付白人,分散的印第安人就更不可能斗得过白人,故而印第安人节节败退。
当时印第安纳的州长威廉.亨利.哈里森(William Henry Harrison)是个军人,最擅长的就是武力。他以武力做后盾,想尽一切办法攫夺土地。
比如,他发现两个印第安人部族A和B是世仇,就找到A部族,说愿意帮他们打败B部族,为其报仇,条件是A要送一块土地给白人。A当然会答应。结果,哈里森率军和A一道打败B,既可获得A的报酬,还会顺便占领B的土地,收获大大的。
再如,他先唆使小部白人侵犯印第安人,印第安人反击,有可能杀死少量白人。这时候,伟大的哈里森将军及时出面了,他对印第安人说,你们杀死高贵的白人,必须拿土地赔偿,如若不然,你们是知道后果的!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3-11 00:22:17 +0800 CST  
印第安人当然知道哈里森将军手下正规军的厉害,只好乖乖献上土地消灾。
神奇的是,哈里森还会派出小偷去偷土地。
土地怎么能偷到?不知道。反正哈里森收获颇丰。
哈里森的行为广受批评,但哈里森同志说,我之所以这么干,是因为想让这个地球上最好的地区之一,成为“文明、科学和正确宗教所在地”,不能让那些“可怜的野蛮人”,妨碍这个从高目标的实现!
人的任何行为,都有它自己的理由。
年复一年,白人将俄亥俄流域的印第安人赶走。
有的印第安人明白,单个部族根本就不是白人的对手,只有团结起来才行。但要团结起来,谈何容易。毕竟民族、语言、利益都不同,历史上还仇怨不断,哪里能团结成一心?
可现实逼得印第安人无路可走。如果再不团结起来,这个地区的印第安人会灭绝。
这时,肖尼族首领特库姆塞站出来了。他先把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印第安人统一成一个大部落,然后,他劝说其他部落加盟。他从威斯康星州一直走到佛罗里达,联络其他部落,团结对敌。
他发出震撼人心的号召:“让白人去死吧!他们夺走我们的土地,玷污我们的妇女……应该让他们踏上一条血路,滚回老家去,我们应该把它们赶走!”
他非常具有组织才能,很多部落听他的。
当然,这些难缠的部落之所以听他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特库姆塞还有一样别的部落稀有的东西-----他有个弟弟。
其他部落首领没弟弟?
不是,准确地说,特库姆塞有一个能力超凡的弟弟。因为他弟弟是“先知”。
所谓先知,就是比诸葛亮还诸葛亮的人物,他不仅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还能作法,口中念念有词之后,能把敌人杀得屁滚尿流。
这就是神啊!
其他部落开始还半信半疑,但见过他弟弟之后,就信了。他弟弟只有一只眼睛,没右眼。先知一般是瞎子,他弟弟这相貌、这身材、这气质,一看就知道是“先知”。
有这么一位能力超凡的先知相助,何愁打不垮白人?
各个部族相继服从特库姆塞和“先知”兄弟的领导。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3-11 00:22:38 +0800 CST  
“先知”还是比较谦虚的。他说自己只能够看到神而已,本事嘛,只不过能控制神灵的活动而已。他号召,印第安人不要学习白人,要振兴印第安人自己的文化。他经过与神沟通,伟大的神灵告诉他:所有的印第安人共同拥有这片土地,应该停止向白人出让土地。
谁敢不遵守神的旨意?1811年,成千上万的印第安人团结在特库姆塞和“先知”兄弟的周围,准备大干一场,把万恶的白人赶走。
哈里森知道后,紧急率1000士兵,袭击印第安大营。不巧,懂军事的特库姆塞有事外出,不在军营。11月7日,不太懂军事的弟弟“先知”,命令印第安军队攻击哈里森的军营。
印第安军队强力攻击,无奈武器落后,攻击不利,哈里森军营纹丝不动。印第安军队费了一番劲头无果后,都眼睁睁看着“先知”。
我们攻不进,就看你“先知”的了,你发发功,不就可以消灭白人军队吗?
“先知”会意,他发功,同时命令军队猛攻。
印第安人军队勇猛前冲,但冲得越快的,死得越早,伤亡惨重。“先知”发功,发了又发,敌人就是不死,毫发无伤,继续坚守大营。
印第安人原以为只要“先知”一发功,敌人就会非死即伤,慌忙败亡,谁知道敌人毫发无损,“先知”神功不过是个骗局。士兵们震惊之余气愤不已,感觉到受骗了,所有的幻想刹那间消失,军队士气瞬间掉落下去,弹尽粮绝之后,撤走了。
哈里森抓住机会反攻,攻到印第安大本营,才知道印第安人已经撤走一整夜了,只剩下一座空城。
哈里森胜利的战报飞快到了麦迪逊手中,总统迅速向国会作了报告。可不久以后,麦迪逊弄清了事实,知道哈里森不过是捡了漏子,印第安人并未屈服,依旧在战斗,“先知”兄弟还在活动。
麦迪逊想实事求是,对哈里森进行调查,国防部长提醒他:别调查,这么做会打击西部军队士气。
软弱的麦迪逊,真的不再追究。
结果,哈里森金身完满,凭着虚假的胜利,成为西部一战成名的英雄,传颂四方。
倒是“先知”兄弟不好过。感到受骗的印第安各部族四散回家,好不容易组建起来的印第安联盟瓦解,仍旧回到一盘散沙的状态,成为白人各个击破的羔羊。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3-12 00:11:13 +0800 CST  
这次事件过后,白人纳闷:印第安人一向都是受欺负的主,为什么这次能够团结起来闹事呢?
真实原因当然是白人欺人太甚,逼迫印第安人团结起来。
但白人不这么认为。他们想来想去,终于想通了,一定是英国人支持印第安人闹事,否则,相互有仇的印第安人,不可能能走到一起来!
是的,一定是加拿大的英国人搞的鬼。
于是,印第安纳一个地区的公民通过一个决议:“这个以肖尼族先知为首的联盟,一定是英国人策划的阴谋!”
英国人既然背后搞鬼,那我们就要奋起还击-----对英国人宣战。
当时西部农业受禁运影响,效益大减,农民也主张对英国宣战。尤其让西部白人兴奋的是,只要发动战争,美国会一举攻下加拿大。因为英国正一门心思对付法国,留在加拿大的军队数量极少,只要美军北进,拿下加拿大易如反掌。
机会千载难逢。
这个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西部议员克莱,就是这一主张的急先锋,他和约翰.卡尔霍恩(John Caldwell Calhoun)等观点接近的议员们,组成一个组织----“战鹰”,在国会强烈主战。
麦迪逊一直犹疑不决。战,确实没有把握。美国没什么正规军。但主战派势力浩大,主导了国会话语权,掀起了宣战的声势,麦迪逊有点抵挡不住。
不过低下头一想,要是能够借机拿下加拿大,那也是大功一件。目前机遇难得。要是英国从对法战争中抽出身来,美国就再也没有夺取加拿大的机会了。
这是个巨大的机遇啊。
杰弗逊在任上,购买了路易斯安那。要是在自己的任期内夺取加拿大,那也是巨大的业绩呀,甚至超过了杰弗逊。
要是美国举全国之力,夺取加拿大,英国就不敢小瞧美国了。就不敢在海上骚扰美国商船,海上矛盾不就解决了吗?
麦迪逊坐在书房里,越想越美,越想越甜,觉得打一仗,也未尝不可!
打战,还可以促使人们团结在总统周围,这样,第一个任期政绩不佳的麦迪逊,就会轻松赢得第二个任期!
思想的天平开始倾斜,门罗也在耳边不停拾掇。
不情愿打仗的麦迪逊,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慢慢倾向于发动对英战争。还和门罗等人,策划了新的禁运法案,以期激怒英国,进入战争。
总统一旦不反对战争,国会更是推波助澜。
1812年6月1日,麦迪逊正式提请国会,要求对英宣战。在克莱的推动下,众院很快以78:45的票比,通过了宣战决议。18日,参院以18:13的票比,批准宣战。
联邦党所有议员反战,支持克林顿的共和党议员也反战,但人数少,没用。
一个军事力量微薄的国家,向拥有一流军事实力的第一强国宣战,想起来不可思议。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3-12 00:11:38 +0800 CST  
美国宣战了,英国还不知道。
在此之前,英国一门心思与法国斗,美国在英国政府的眼里并不重要,没有给与更多的重视。只是美国自作多情,以为自己在英国眼里举足轻重,对英国的侵犯愤怒不已。
英法争锋,法国赢得大陆,英国赢得海洋。法国控制了欧洲大陆市场,英国经济受到很大影响,美国市场就显得重要起来了,老板们经常找英国政府,要求废除枢密院令。
英国政府想想也是,就同意了,并托外长致信美国总统,表达废除枢密院令,修好两国关系之意。信件转到了美国外长手上,可不知道什么原因,竟然没给麦迪逊看。
要是给了麦迪逊看,他就不会提请国会宣战了。
英国政府依然朝着两国修好的方向努力,但工作效率很低。直到6月23日,英国正式宣布废除枢密院令,不再干扰美国商船,实现正常通商。
可惜,已经迟了,5天前美国已经宣战了。
要是那个时候有手机,就不会发生这么大的误解了。
麦迪逊知道后,懊悔不已,怪自己没有坚持自己的想法,一着不慎,把美国拖入战争漩涡。
当英国得到美国宣战的消息,大吃一惊,满腹狐疑。美国人怎么回事?我这么让步怎么还要对我宣战?就凭你美国这点实力,也敢来挑衅?
想清楚实力对比以后,英国政府还是没有对美国的宣战高度重视,他们的注意力还是法国。
任你美国调皮,就这点实力,你想调皮也调不到哪里去。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3-13 21:53:12 +0800 CST  
第三节 第二次独立战争
英国 初期不理美国,美国正好要这种状态。麦迪逊心里和大家一样,惦记加拿大。美国人的想法是,趁英国无法从对法战争中脱身,先拿下加拿大,打他个措手不及。
此时,加拿大的英军只有5000人,还分散在各地。只要美国出击,拿下加拿大易如反掌。早在1811年11月,国防部长就派间谍,深入加拿大侦探敌情,返回来的情报很鼓舞人心。间谍发现,加拿大省会魁北克,防御很好,但管理很差;蒙特利尔管理很好,防御很差。说明两个地方都有明显缺憾,攻打起来可以找到突破口。
进攻加拿大,可不单单是个军事问题,还关系麦迪逊的政治生命。1812年是大选年,要是打败仗,那大选就悬了。
麦迪逊反复考虑,确定两个目标:一是1812年11月前,要打几个胜仗,鼓舞人心,确保自己能够选上总统;二是多占土地,至少攻下蒙特利尔,为军队越冬做准备,为明年攻下加拿大省会魁北克做基础。
想好后,决定干!
可真正组织军队时,才发现,美国根本就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陆军正规军只有区区1.2万人,民兵虽说有50万,但分布各州,不可能全部投入战争。
国会批准招募3.5万人,实际只招到0.9万人,与目标相差很大。
独立战争已经过去30年,老百姓对打仗无感,谁愿意无缘无故去送死?
麦迪逊对此也无可奈何,但已经宣战,不打也得打,必须坚持下去。战争开始后在四条战线上展开:加拿大、大西洋、美国海岸、美国南部州。
【进攻加拿大】
美国人吸取独立战争时期进攻加拿大的教训,决定分三路进攻:
一路由迪尔庞将军率领,进攻蒙特利尔;一路由范伦赛莱将军经尼亚加拉进攻加拿大;一路由威廉.赫尔将军打倒底特律,切断英军与印第安人的联系。
分三路进攻,看上去很科学,实际是失策。加如美军直扑魁北克和蒙特利尔,那就切断了英军东、西部联系,可以各个击破。
可美军偏偏从西部先进攻,丧失了大好机遇。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3-16 00:19:22 +0800 CST  
首先行动的是赫尔的军队。他们的任务是,接到宣战的消息,就火速从底特律进攻加拿大。
7月12日,接到宣战消息的赫尔,领兵2200,渡过底特律河,杀向英军马尔登堡。2200人的部队,在当时的加拿大算是一支大部队,赫尔信心满满,料想英军堡垒人数不多,只要知道大军来临,一定会落荒而逃。于是,他发布公告,公然告知对方:我们来了,你们投降吧!单我们就可以收拾你们,后面还有大部队。
赫尔期望吓一下,把没有准备的英军吓跑,可公开讲话没有起到一点作用。
他不知道,英军通讯技术比美军好,比赫尔更早知道美国宣战的消息,早就整顿军队,等候美军的来临。
英军将领名叫艾萨克.布鲁克,他在堡垒里严阵以待,已经等候多时了。
赫尔根本就没想到英军这么镇定。再侦探敌情,发现英军人数不少,可能比美军还多!
赫尔犹豫了。
他原想英军不多,自己冲过去攻击就可以了。现在,英军居然躲在要塞凭险据守,毫不动摇。
打还是不打?赫尔一直下不了决心。他知道,英军里有印第安人组成的军队。打赢了还可,要是输了,印第安人对待敌人可是很残忍的。
捱了很久,赫尔决定撤退,撤回底特律。
就在美军撤退之时,英军突然全军拥上,全力追击。赫尔慌忙撤到底特律,忽然接到英军首领布鲁克送来的书信。书信说,你们投降吧!如果英军一旦发动攻击,印第安人可不是闹着玩的,他们会发动大屠杀!
赫尔吓得不轻。再了解退路,发现“先知”的哥哥特姆库赛,率领印第安军队,把美军的接应线切断了!
进退都不行,只有,只有……只有投降!
赫尔真的率领2000多美军投降,把底特律拱手献给了英军。
投降以后才发现,英军人数比美军少多了。其实英军正规军只有700名,外加600名战力一般的印第安人军队。原来布鲁克一直在虚张声势。美英两军要是真打,英军处于劣势。
赫尔后悔死了。一场必胜的军事行动,因自己胆小,不发一枪就输了。
赫尔这一投降,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加拿大人原本不知道是站在美国这一边好呢,还是站在英国这边好,这下决定站在英国一边,印第安人也做一样的选择。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3-16 23:49:46 +0800 CST  
要是这一战胜利了,加拿大必将民心移动,投到美国这边来,美国夺取加拿大顺利成章。印第安人也将俯首听命,美国民气必将高涨,踊跃参军。
可是,败了。麦迪逊闻讯,十分痛心。
从战斗进程看,似乎是赫尔胆小致败,其实,败因是麦迪逊埋下的。
赫尔是参加过独立战争的老将,向来英勇。当麦迪逊任命他领兵2000保卫底特律时,他拒绝了。他说,2000民兵是不够的。
麦迪逊见状,转而任命另外一个将军去保卫底特律,也被拒绝,原因是兵太少!
令人惊讶的是,麦迪逊又回过头来求赫尔,要他接受任命。赫尔提出,2000兵力只能防守,要进攻的话,就少了。麦迪逊答应,赫尔可以再招募1200民兵扩军。
但招募情况不好,最后赫尔领军北进时只有2200人,只比原来多200人,与赫尔的计划相差1000人。
没有足够的兵力,赫尔就信心不足。面对英军的虚张声势,赫尔误判,以为对方军力充足,被吓得投降了。
回顾整个事件,首要败因其实是麦迪逊兵力准备不足、任将强人所难。
再说第二路,他们想从尼亚加拉要塞进攻加拿大,开始打了胜仗,比较顺利。但加拿大集结优势兵力,击败了美军。
第三路军在亨利.迪尔伯恩的率领下,从纽约州的普拉茨堡出发,去进攻蒙特利尔。可军队到达纽约州边境时,坚决不肯过境打仗。迪尔伯恩只好回军普拉茨堡,以不作为的方式,结束了这次军事行动。
麦迪逊本想横扫加拿大,却被英军横扫,真是窝囊!
第二路、第三路的失败,也与麦迪逊脱不了干系。因为他任命的军事首长,都是参加过独立战争时期的老人,这些人已经老了,精力不济。特别是第三路的迪尔伯恩,此时又老又胖,骑不得马,只能用特殊的卡车运输。呵呵。
门罗一直鼓励麦迪逊发动战争,现在接连失败,慌了。他提出,自己去西部督军,夺回底特律。麦迪逊问,你去了西部,谁当国务卿?
门罗答:请杰弗逊来当。
麦迪逊马上否定了。这倒不是因为杰弗逊曾经当过总统,再请他当国务卿不合适。而是已经快当满四年总统的麦迪逊,一直受杰弗逊所左右。杰弗逊住在乡下都还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要是他回华盛顿,国家大事就没麦迪逊他什么事了。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3-16 23:50:08 +0800 CST  
【海战】
进攻加拿大的失败,让麦迪逊黯然伤神。陆军败了,海军前景不可能看好。当时英国是海上老大,海战无法乐观。
大选之年,一连串的败仗正摧毁胜选的希望,麦迪逊沮丧极了。
正当他难受之时,海上传来消息:打胜了。
麦迪逊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经核实之后,才确信。
与陆军的窝囊相比,海军则生机勃勃。虽然力量不大,却跃跃欲试。战争启动时,陆军将领千方百计避战,海军却积极寻战。原因是,陆军将领大都60岁上下,海军将领没有一个大于40岁。
并不是说,渴战仅仅是年轻人血气方刚,更重要的原因是,美国军舰虽然数量少,但质量不比英国差,速度更胜一筹。结果,宣战之后,陆军还在期期艾艾之际,海军马上出海寻敌。总统号、美国号两艘护卫舰,迫不及待冲出纽约港,找英国护卫舰PK去了。
立国之初,联邦党主张建立海军,杰弗逊的共和党极力反对。华盛顿采取中庸政策,既建立海军,但又控制规模,主要建了6艘护卫舰,分别是切萨皮克号、议会号、星座号、宪法号、总统号和美国号。
当时,属于共和党的麦迪逊,连6艘也极力反对,只想控制在2—3艘。谁知风水轮流转,现在急需军舰的不是华盛顿,而是麦迪逊自己。历史,给麦迪逊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就这么几艘护卫舰,成为了麦迪逊的骨干海军力量。
幸好,当年护卫舰的设计师约书亚.汉佛莱,技术世界一流,很想为年幼的祖国做点事,就勤奋为国。欧洲来人高薪挖角,汉佛莱不动心。他本想建造威力巨大的连排战舰,被共和党拒绝。
他退而求其次,建造特大护卫舰,载人可达450人,装备炮54门,或者枪54枝。外面用铁皮包裹,想轰烂是不容易的。最大的特色是帆好,速度快,只要有风,速度比任何同级别的军舰快。它可以快速拦截英舰,快速炸沉,然后从容离开。
在护卫舰这个舰类,它是王者的存在。
总统号宣战之后,就冲到海上游弋,到处找英舰决一死战。舰长约翰.罗杰斯到大西洋晃悠了10个星期,硬是碰不到英舰,只好索然无趣地回到波士顿港口。
高手是寂寞的,连对手都找不到。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3-20 00:58:42 +0800 CST  
不要以为他的寻找是徒劳无功的,恰恰相反,正因为他在海上找来找去,吓得英舰不敢露面,美国商船得以安然返回港口,要是没有他张牙舞爪,美国商船不知道要吃多大的亏。
另一艘护卫舰宪法号,1812年7月15日下海,也在海上畅游无阻。12天之后,才突然发现一个英国舰队,有3艘护卫舰和1艘船。宪法号大喜过望,终于发现英舰了,这下可以好好干一仗了。
高兴劲还没过,宪法号发现,这次英舰非但没有逃跑,反而迎上来了,很明显,英舰是来找麻烦的。
难道英舰不怕死?
不怕!
原因很简单,此时海上没有风。
没有风,美舰速度就和英舰差不多,优势不再明显。英军等待多时,终于等到了美舰的漏洞,于是组建优势舰队,前来围歼美舰宪法号。
宪法号势单力孤,危在旦夕,为今之计,只有……逃跑。
前面逃,后面追。英舰好不容易碰到这样的绝佳机会,决不放弃,穷追不舍。
逃呀逃,宪法号逃了整整一夜,早晨天亮一看,非但没有摆脱英舰,反而更近了。
上帝啊,请保佑!
情急之下,宪法号想了个笨办法,把舰上的小船放下来,派人划着前进,用小船微薄的力量,拖着大舰加速。
这点加速,要在平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可在这时,事关生死。因为英舰速度与美舰相似,只要有点微小的速差,就可以决定双方的命运。
英舰发现后,也如法炮制。双方速度又平衡了。
一个紧追,一个苦逃。这场紧张无比的追逃戏,上演了整整50个小时,双方都筋疲力尽。
上帝出现了。突然一阵暴风刮起,把宪法号吹进了波士顿。英舰见风吹起,怕吃亏,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8月19号,宪法号主动出击,在海上发现英舰古尔依尔号,凭借其速度快、火力强,将英舰打了个稀巴烂。
10月17日,美舰黄蜂号拿下英国欢乐号。
11月13日,宪法号重创英舰爪哇号。
一连串的好消息传到麦迪逊那里,该总统老泪纵横。
力量微小的美国海军,还俘获了3艘英舰。虽然这点损失对力量强大的英国海军来说,算不了什么,但还是让海上霸主颜面尽失。
就是海上的胜利,帮助麦迪逊顺利赢得连任。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3-20 00:59:31 +0800 CST  

楼主:潇湘观渔

字数:1426373

发表时间:2010-05-04 00:0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05 09:03:54 +0800 CST

评论数:3648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