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出版】我的春秋我做主——图文讲述春秋三百年精彩大历史

@ls000ABC 2015-03-17 17:11:15
写了十章才把郑国写完,那不知后面还有多少精彩的内容.............期待中
-----------------------------
关于篇幅,不好确定。就连春秋的起止阶段,目前都有争议。

哪位对历史有研究的同学,能出来讲讲,春秋和战国的分界到底在哪一年吗?越详细越好。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17 17:29:59 +0800 CST  
@酉侑 2015-03-17 17:48:24
没了吗
-----------------------------
当然还有,晚上不见不散。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17 18:38:53 +0800 CST  
启奏将军,在忙着考驾照。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17 21:04:24 +0800 CST  
都不是。考的是船舶的驾照。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17 21:36:02 +0800 CST  
海棠考的这个,呵呵。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17 22:01:17 +0800 CST  
第三卷 尊王攘夷

第十一章 瓜期不代(一)


公元前696年11月,卫国发生政变,右公子职和左公子泄立卫宣公的儿子黔牟为君,卫惠公逃往齐国。齐襄公财大气粗,一听说自己的亲外甥受了欺负,自然不肯善罢甘休。

从公元前695年春季开始,齐襄公便频繁地组织多国联军攻击卫国,目的在于驱逐黔牟,帮卫惠公夺回卫国政坛排行榜第一位的宝座。

公元前689年冬,齐襄公召集鲁、宋、陈、蔡四国军队再次找卫国聊聊,气焰汹汹,大有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势头。这时,一个久违的身影映入了我们的眼帘——周王室派兵驰援卫国。

周王室站出来趟卫国这淌浑水,是一件颇让我感到惊讶的事情。

因为,周王室此战面临的对手齐国,比巅峰时代的郑国更加强大;反观周王室自身,非但没有丝毫复兴的迹象,而且七年前还发生了极具破坏力的“庶孽之乱”。

此事说来话长。周王室东迁以后,礼乐崩坏,纲常不举,外有诸侯竞相争霸,内有诸子争夺王位,“庶孽之乱”就是指庶子图谋抢夺王位而导致的变乱。

春秋时期,周王室总共出现了四次影响恶劣的庶孽之乱,分别是子克之乱、子颓之乱、子带之乱和子朝之乱。

下面要说的,就是子克之乱。

话说周桓王在位时,宠爱庶子姬克,有心想将王位传授给他。可是受制于宗法制度,姬克不能获取世子的身份,周桓王只好退而求其次,特意嘱托时任王庭正卿的周公黑肩,让他侍奉姬克。

大夫辛伯得知了这个情况后,深感不妥,劝谏道:“并后、匹嫡、两政、耦国,乱之本也。”妾媵等同于王后,庶子等同于嫡子,次卿等同于正卿,城邑等同于国都,这些都是祸乱的根源。

言下之意,周王室本就外忧不绝,你周桓王还要让庶子获取特殊的政治待遇,这不是没事找抽吗?

周桓王不听,公元前697年,他扔下一个烂摊子自顾自地驾鹤西去。

周庄王姬佗继位后,姬克和黑肩渐渐地有了谋反之意,一直暗中积蓄力量,朝思暮想着早点送周庄王上路。

公元前694年,黑肩认为发动政变的时机已经成熟,准备一举杀掉周庄王,另立姬克为王。但是,他的计划被大夫辛伯识破,辛伯提前向周庄王示警。

周庄王采取紧急行动,先发制人,将黑肩及其党羽一网打尽,把这场以庶篡嫡的政变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姬克见事情败露,只得远走他乡,逃往燕国。

“子克之乱”损耗了周王室的内功也就罢了,更不利的因素是周庄王此行师出无名。

大家别忘了,卫惠公谋害兄长公子伋的做法虽然令人不齿,但他后来也是卫宣公钦点的正宗世子,由他继承王位,至少在程序上经得起检验。

所以说,真正的乱臣贼子,反而是公子黔牟那伙人。

实力不济,道理亏输,我实在找不出周庄王可以达成目标的理由。莫非他以为自己是超级无敌美少女,能代表月亮消灭齐国?


快醒醒吧,现在都流行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啦!

周庄王的行政乱作为,很快就被齐国联军用暴力给顶了回去。

公元前688年夏,卫惠公在齐国联军的护送下复国,随后诛杀右公子职和左公子泄,又将黔牟政府的骨干分子宁跪流放到了秦国。至于黔牟本人,则流亡到了洛邑。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17 22:38:49 +0800 CST  
@哲郡 2015-03-17 17:56:35
更新够快,顶贴也多,近日繁忙,无闲流览。刚入得楼来,但见精彩纷呈,目不暇接。
楼主楼友辛苦。

-----------------------------
哲郡兄百忙中抽出时间来看觑本帖,海棠甚感欣慰。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17 23:09:45 +0800 CST  
@踪迹q @若影
-----------------------------
齐桓公快了,你们准备好相机和签名本了没?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17 23:48:05 +0800 CST  
@xflso2015 2015-03-18 00:06:46
齐国比巅峰的郑国还强大,有点夸张了吧?

-----------------------------
海棠以为不夸张。齐国的根基原本就很深厚,地缘条件又十分优越,郑庄公小霸中原之时,齐国就常以郑国搭档的身份出现,等到郑国一衰落,齐国那比郑国深厚得多的潜力便骤然爆发了。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18 00:19:00 +0800 CST  
红烛将尽,夜已深沉,亲们,咱这就上床歇息了吧!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18 01:39:09 +0800 CST  
童鞋们早!

楚国大将军,你这一顶也太野蛮了吧!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18 08:45:14 +0800 CST  
第十一章 瓜期不代(二)

暗算鲁桓,残杀郑亹,淫乱文姜,废立卫君,对抗周室,此时的齐襄公,当真是呼风唤雨,挥洒自如,处处显露出老子天下第一的感觉。

齐襄公的自负,并非无本之木,事实上这要得益于齐国优良的地缘环境和齐国先君积累的政治财富。

齐国所处的地缘板块大致呈菱形。中间一块平原,西北面是济水(济水是一条古代存在的河流,如今已成了黄河末端的一部分。黄河喜欢改道,春秋时期,它入海的路径在济水以北上下摆动);东北面是渤海;东南面是莱夷聚居区;西南面是由泰山、鲁山、沂山、五莲山连接组成的一线山脉。

(转载自“鄙视抢沙发的”)
菱形的四道边中,济水和泰鲁沂莲山脉把齐国所处的山东半岛与大陆分割开来,构成了齐国相对封闭的地形。

西北面的济水以外是千里黄泛区,北戎和燕国要跨越这一区域南侵非常困难。

东北面的渤海以外也是安全的,以春秋时期的技术手段而论,不可能有哪个族群漂洋过海入侵齐国。

东南面的莱夷固然生猛,奈何遇上了以军力威猛而著称的齐国,所以我们在史籍中几乎找不到夷人袭扰齐国的记录。

稍微复杂一点的是西南面。

西南面的泰鲁沂莲山脉断续连接,断续处有贯通山脉的山口;而且山脉西北端未与济水充分交汇,山脚河岸有一条平缓的走廊。

这些孔道的存在,使得居于泰鲁沂莲山脉另一侧的鲁国有可能对齐国发起攻击。当然,齐国也可以花较少的资源封闭这些孔道,或是反过来通过这些孔道前出中原。

另外要特别指出的是,沂山和五莲山之间的断续口很大,用“山口”来描绘已不太适宜。占据这处断口的,是一个由周武王分封的叫作莒的老牌诸侯。

莒国一度在山东境内实力仅次于齐、鲁,不过因为它早期的史料散佚,中期没有诞生什么名人典故,后期基本上被齐国欺凌,以致于今人对它没有多少了解。

其实在春秋初期,莒国是山东事务的重要参与者,齐国和鲁国的失意政客,往往都喜欢避居莒国,以谋求东山再起。

所以,莒国是平衡齐、鲁关系的一支重要力量。

总之,齐国拥有物产丰富(平原产粮,滨海产渔盐,山陵产铜铁),进退两便的地缘优势。

除了地缘条件得天独厚,齐国的人文政治也可圈可点。

老师之前陆陆续续提到过不少关于齐国的事迹,如果以周王室东迁洛邑为起始,那么本文中出现的第一位齐国君主是齐僖公。其实,齐僖公的父亲齐庄公,也可以归入春秋人物之列。

齐庄公在历史上不太有名,但他执政期间的一项指标足以令绝大多数君主汗颜,这项指标就是在位时间的长度。齐庄公于公元前794年至公元前731年在位,前后长达64年,比大家耳熟能详的康熙、乾隆还长。

然而,我们不能把齐庄公标榜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因为,以老师的见闻所及,至少还有两位君主比齐庄公更牛。

先看一位叫赵佗的人,他原是秦军将领,公元前203年37岁时创建南越国,当了67年国王,最后于公元前137年104岁时死在任上。

再看一位叫太戊的人,他是商王朝的第九任国王,谥号中宗。《尚书?无逸》中说:“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公元前1488年—公元前1414年)”。

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齐僖公在位的时长只及他老爸一半,计33年,父子二人统治齐国接近一个世纪。

在春秋乱世之中,齐庄公和齐僖公治国有方,政局长期稳定,国力稳步增长。

国际事务方面,齐国采取务实灵活的外交政策,积极周旋于周王室、郑国和其他中原大国之间,先与郑、鲁联合打击宋、卫,后又与宋、卫联合打击郑、鲁。

几个回合下来,齐国把宋、卫、郑、鲁四国玩了个遍,本土非但分毫未损,而且坐收渔人之利,巧借各方矛盾为自己的发展服务。等中原诸侯回过神来,齐国早已一骑绝尘,狂奔而去。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18 09:30:45 +0800 CST  
呵呵,大白。昨天刚看了这部电影,它驮着小宏在旧金山上空极速穿行的那段简直酷毙了。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18 11:52:12 +0800 CST  
第十一章 瓜期不代(三)


齐襄公即位之后,吞并纪国,同时压制鲁、郑、卫三国,在国际社会上咄咄逼人,大有胜过乃祖乃父之风。

可是,齐襄公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太暴虐,从他杀死鲁桓公和郑子亹的行为来看,道义二字在他眼中是分文不值的。

这样的性格特点如果反映在内政上,难免会缺乏对臣民足够的尊重。再具体一点,就是迷信权力,喜怒无常,言而无信,搞得臣民无所适从,惶惶度日。

最早意识到齐襄公这种性格特点必然会引火烧身的人,是一个叫鲍叔牙的齐国大夫。

鲍叔牙是齐襄公庶弟公子吕小白的师傅,目光如炬,当他洞悉齐襄公终将走上一条不归之路后,就和吕小白一起逃到了莒国,以躲避齐国将要到来的动乱。

鲍叔牙没有算错,公元前686年,他预期中的大动乱猛烈地爆发了。在描述这场惊心动魄的动乱之前,我们首先有必要先介绍几个出场人物,他们都将在接下来的动作片中扮演重要角色。

第一个出场的人叫公孙无知。

齐僖公有个胞弟叫夷仲年,公孙无知就是夷仲年的庶子,与齐襄公吕诸儿是堂兄弟关系。齐僖公非常宠爱这个侄儿,特命他在服饰起居方面都享有与嫡子(此处指夷仲年的嫡子)同等的待遇。

春秋时期,等级森严,嫡子与庶子的品秩差距很大。《管子?君臣篇》云:“选为都佼,冒之以衣服,旌之以章旗,所以重其威也。”

这句古语的意思就是说,嫡子作为家族的法定继承人,从小就要为他打造高人一等的形象与气质,以增加他在族人心目中的威仪。

这句话很有道理,威信的建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让族人及早形成尊敬嫡子的心里定势,有助于巩固嫡子执掌家族后的权力架构。

所以,齐僖公拔高公孙无知身份的做法等于给齐襄公留下了一个难题。

如果保持公孙无知的仿嫡子待遇那无疑是继续犯错,如果贬黜公孙无知的嫡子待遇又必将激起公孙无知的怨恨,须知人都是自私的动物,给予他容易,剥夺他很不容易。

但是,容易不容易的事情到了齐襄公手里,那就统统变得容易。他干净利落地降低了公孙无知的待遇,事先没有打招呼,事后也没有进行安抚,完全一副公事公办的架势,搞得公孙无知关起门来骂了三个月娘希屁。

第二个出场的人叫连称。他是齐国大夫,有个堂妹充任齐襄公的妾侍,但并不得宠。

第三个出场的人叫管至父,也是齐国大夫。

公元前687年秋,齐襄公决定派连称和管至父去戍守渠丘。

渠丘就在临淄西边不远,说是戍守,由于不在边境,所以也没有遭遇外敌入侵的危险。因此,这应该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轻松的军务,一般人只怕还得不到这等机会。

谁知连称和管至父在都城好吃好住地呆惯了,打心眼里不愿意去站岗放哨,争奈君令已下,无法违抗,只好腆颜求齐襄公给个戍守的期限,别让他俩在渠丘生根发芽。

当时齐襄公正好拿着一个甜瓜在吃,便漫不经心地回了句:“及瓜而代。”意思就是说,等到明年秋天瓜再熟的时候,就派人前往渠丘替代连称和管至父。

连称和管至父只好闷闷不乐地来到了渠丘。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18 15:31:43 +0800 CST  
所以说治学还是要严谨些好呀!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18 17:30:38 +0800 CST  
海棠姗姗来迟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18 21:26:54 +0800 CST  
@哲郡
春秋说是五霸或七霸,但真正独霸天下的也就是一个姜小白。
晋文公虽继承了小白的霸业,但与他同时代的秦穆公也是个巨无霸。宋襄公昙花一现,同时代的楚什么王国力虽强,但对华夏诸国的影响力毕竟有限。
吴越争霸,虽然轰轰烈烈,但来也勿勿去也勿勿......
-----------------------------
与哲郡兄台商榷。
海棠以为,单纯拿晋文公和齐桓公相比是不严谨的。
1.且不说齐桓公和晋文公在巅峰时刻的权势大致相等,就算齐桓公的个人功绩比晋文公煊赫,也不能证明郑文公的能力逊于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时候已经年过花甲,时间不允许他有更多的发挥,但饶是如此,他仍然在城濮以寡击众,重创成得臣率领的楚国大军。而齐桓公占有年龄的优势,故能九合诸侯,给世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然以召陵会盟考究之,齐桓公率八国联军之众,仍不敢轻易向楚国开战。
2.晋文公时代的秦国确实比齐桓公时代的秦国强大,但考虑到秦国一直都只是在西域称雄,对中原政局没有实质性影响,所以不能以秦穆公称霸西域而削减晋文公称霸中原的影响力。
3.晋国的霸业远比齐国长久,如果我没有算错,前后连绵150年,这是齐国所不能企及的。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18 22:31:36 +0800 CST  
第十一章 瓜期不代(四)


军营生活一切因陋就简,和临淄相比当然有天壤之别。连称和管至父在这里仗没打上一个,身家性命是安全无虞,可人也无聊到了极点。

每天看着一群臭烘烘的士兵在眼前晃荡,他俩就不由得格外怀念家乡的莺歌燕舞。然而这里,别说女人,就连猪八戒他妹也见不到一头,真是惨不忍睹!



在这种单调乏味的日子里,支撑连称和管至父活下去的唯一理由就是,有一天他俩会回临淄,远远地离开这个鸟不拉屎的鬼地方,而且这一天正在缓慢但绝不停歇地到来。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又到了瓜熟之期,连称和管至父熬到了刑满释放的这一天,然而齐襄公替换渠丘主将的人事任命却迟迟没有音讯。

连、管二人心急如焚地派人到临淄打探消息,得知齐襄公正在某某行宫亲切接见文姜,已经去了一个月了,什么时候回来只有天知道。

再遣人到行宫请命,齐襄公只顾和文姜寻欢作乐,对来人根本睬都不睬,最后以一句再候瓜熟可代也,把使者打发了回来。

连、管二人一年的苦苦等候化作乌有,禁不住暴跳如雷,立马就想跟齐襄公拼个你死我活。于是,他们转而与公孙无知取得联系,图谋发动叛乱,弑杀齐襄公。

公孙无知早有此意,双方一拍即合,引为人生知己。

若想刺杀强势的齐襄公,关键就是要准确掌握齐襄公的行踪,以确保一击毙命。历朝历代以小搏大的政变都表明,叛乱集团如果首轮行动扑空,那剩下来基本就只有挨剁的份了。

在这一点上,公孙无知等人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因为连称的堂妹就住在内宫里,对于齐襄公的日程安排,总是可以比较方便的获取。

至于连妹妹是否肯与公孙无知等人合作,那也勿需太过操心,因为她本就不得宠,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对齐襄公怀有刻骨的仇恨。

公孙无知办事很老道,为了完全策反连妹妹,他还亲口对她说:“捷,吾以女为夫人。”意思就是说,日后我登上了国君之位,一定把你封为齐国的夫人。

言下之意,公孙无知许诺将娶连妹妹为妻。小叔子娶嫂子,这种情况现在很少见,早些年老师曾经见过,又名“叔嫂同房”,在一般人看来,总有点怪怪的味道。

鉴于本文之前出现了太多公公娶媳妇,儿子娶庶母以及兄妹通奸的不和谐场景,老师想插嘴说说古人在婚姻及性方面的人伦观念,以正视听。

我们知道,性的根本动力与最终目的在于种族的繁殖,因此在人们的意识深处,人伦只是摆在第二顺位要考虑的因素。

科学家考证,现在全球的70亿人口都是由当初非洲的5000原始人繁衍而来。在古代,地广人稀,猛兽纵横,生存条件极端恶劣,人们为了保持种族的延续,近亲繁殖是一个势在必行的选择(近亲繁殖只是会大大提升后代的缺陷率,并非完全不能繁殖,看看动物园的老虎就知道)。

这种原始的习俗与观念一直贯穿于中国的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并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观念的发展而逐渐消亡。

在我的印象里,唐高宗曾经娶庶母武则天为后,因为李氏家族带有胡人的血统,而胡人当时是落后的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一直都有所谓的乱伦传统。

即使到了现代乃至当代,不少人还持有“姑表结亲,亲上加亲”的观念,这说明乱伦行为相当程度上属于一种人文风俗,而不仅仅归类于道德败坏。

公孙无知最后有没有兑现他的诺言,我们暂且不管,反正连妹妹相信了他的话,并在不久后的12月,通报了一条重要情报给公孙无知——齐襄公将去姑棼的贝丘山田猎。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18 22:48:24 +0800 CST  
@海棠栖露 1242楼 2015-03-17 17:29:00
@ls000ABC 2015-03-17 17:11:15
写了十章才把郑国写完,那不知后面还有多少精彩的内容.............期待中
-----------------------------
@川军出塞 2015-03-18 23:05:44
关于篇幅,不好确定。就连春秋的起止阶段,目前都有争议。
哪位对 历史 有研究的同学,能出来讲讲,春秋和战国的分界到底在哪一年吗?越详细越好。
—————————————————
前473?

-----------------------------
海棠暂定的是前476。但内心里其实不是很满意。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18 23:10:13 +0800 CST  
@川军出塞 2015-03-18 23:14:37
中宗应该是庙号吧
-----------------------------
受教。

“再看一位叫太戊的人,他是商王朝的第九任国王,谥号中宗。”改为“再看一位叫伷的人,他是商王朝的第九任国王,谥号商景王。”

川军以为如何?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18 23:32:36 +0800 CST  

楼主:海棠栖露

字数:1828809

发表时间:2015-02-24 07:3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7-08 20:51:34 +0800 CST

评论数:8010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