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英雄——“卧冰求鲤”王祥

王太保作荆州(一)

高平陵政变后,王祥担任大司农。《后汉书》:“大司农……掌诸钱谷金帛诸货币。”大司农官秩中两千石,不仅主管全国(除皇室外)的财政和税收,并掌管设在京城的国库和粮仓,还掌管全国的屯田事务。大司农下辖数十位典农中郎将(秩两千石)、至少百余位典农校尉(比两千石)、典农都尉(六百石)。大司农可谓集财政大权与军权(预备役)于一身。

王祥之前的五任大司农都曾担任刺史或都督,王祥究竟有无担任刺史或都督的经历?裴子《语林》:“王太保作荆州,有二儿亡。一儿欲还葬旧茔,一儿欲留葬。太保乃垂涕曰:‘念故乡,仁也;不恋本土,达也;唯仁与达,吾二子其有焉。”

“作荆州”意味着王祥担任过荆州刺史或驻扎在宛的荆、豫都督。

无论王祥担任何种职务,他的孙吴对手是坐镇武昌的陆逊、驻扎江陵的朱然、驻扎在公安的诸葛瑾及西陵的步骘。几人绝非等闲之辈,陆逊、朱然、步骘都官至丞相,诸葛瑾则官至大将军。

王祥究竟何时“作荆州”的呢?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11-10 09:20:10 +0800 CST  
(二)时间

综合前人各种版本的《魏国方镇表》,青龙三年(235),毋丘俭担任荆州刺史。幽州刺史、某号将军(疑为度辽将军)兼护乌丸校尉王雄派剑客韩龙刺杀控弦十余万、得人死力的鲜卑首领轲比能而立其弟为王,鲜卑然后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由是边陲差安,漠南少事,虽时颇钞盗,不能复相扇动矣。曹魏北部鲜卑的威胁彻底解除。

翌年即青龙四年(236),肃慎自西周以来第一次向中原纳贡。王雄彻底人间蒸发,而毋丘俭调任幽州刺史、度辽将军兼护乌丸校尉,而接替毋丘俭担任荆州刺史的是胡质。

我们简单浏览一下二人的履历。

毋丘俭:袭爵乡侯,早年是魏明帝曹睿的东宫故旧——平原侯文学。毋丘俭后由尚书郎(六品)、羽林监(五品)、洛阳典农中郎将(五品)升任四品荆州刺史。

胡质:顿丘令、曹操的东曹令史、扬州治中、曹操的丞相掾属、常山太守(五品)、东莞太守(九年)。


黄初六年(225),孝子王祥任徐州别驾,讨平利城叛乱。三年后即太和二年(228),中书令孙资举荐温令张缉担任曹真的参军。此孝子王祥后任温令。王祥仅担任一任温令便升任荆州刺史,可能吗?

曹魏的刺史久任制。而魏明帝时期的新刺史具备三个身份之一:自己的旧臣,如并州刺史毕轨、荆州刺史毋丘俭;

再者为自己的近臣。如侍中徐邈出任凉州刺史。徐邈之前历任尚书郎、领陇西太守、南安太守、谯相,平阳、安平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司马懿的军师、侍中。

再者,久任二千石且有政绩之官。如毋丘俭的后任荆州刺史胡质:顿丘令、曹操的东曹令史、扬州治中、曹操的丞相掾属、吏部郎、常山太守、东莞太守(九年)。

王祥非曹叡的旧臣、近臣,又非久任二千石且有政绩之官,故其不可能在毋丘俭之前担任荆州刺史。而胡质担任荆州刺史近十年。正始末年,胡质从荆州刺史调任征东将军,担任青徐都督,疑此时孙礼接任。正始八年(247)前后,孙礼由荆州刺史升冀州牧,直至正始九年末,河南尹李胜担任荆州刺史,荆州刺史空缺。这一年多的时间,孝子王祥是否能担任荆州刺史呢?

答案仍是否定的。正始八年(247)距离黄初四年(223)已经近25年的时间。此孝子王祥黄初四年便已五十多岁,此时已近90岁,朝廷派90岁的老人担任与孙吴、蜀汉直接对峙的荆州刺史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最关键的一点,如前文所述,前面五任大司农,从刺史升大司农可需要十几年、二十几年,三十几年的时间。

如此,王祥作荆州只有一种可能:正始二年(241),朱然围襄樊,而荆州豫州都督夏侯儒作战不力而召回朝中担任太仆,王祥接替夏侯儒担任荆州、豫州都督,驻扎在荆州宛城。

尽管“王祥作荆州”的历史已被删减成碎片,但我们仍能循着史官故意或不经意留下的线索及蛛丝马迹而探索点滴历史真相。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11-10 11:50:14 +0800 CST  
正始末年,胡质从荆州刺史调任征东将军,担任青徐都督,疑此时孙礼接任。
————————————————

更正:正始中,胡质从荆州刺史调任征东将军,担任青徐都督,疑此时韩观接任。

《魏名臣奏》载黄门侍郎杜恕表称:“韩观、王昶,信有兼才,高官重任,不但三州。”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11-10 11:57:19 +0800 CST  
补充

前面有朋友认为取代夏侯儒任荆州、豫州都督的是王昶。

裴松之注张既传引《魏略》:“儒字俊林,夏侯尚从弟。初为鄢陵侯彰骁骑司马,(代)宣王为征南将军、都督荆、豫州。正始二年,朱然围樊城,城中守将乙修等求救甚急。儒进屯邓塞,以兵少不敢进,但作鼓吹,设导从,去然六七里,翱翔而还,使修等遥见之,数数如是。月馀,及太傅到,乃俱进,然等走。时谓儒为怯,或以为晓以少疑众,得声救之宜。儒犹以此召还,为太仆”。

从最后一句可知夏侯儒调离荆州的时间是正始二年(241)。而王昶传:“正始中,转在徐州,封武观亭侯,迁征南将军,假节都督荆、豫诸军事。”王昶先在正始中转徐州刺史,后来升任征南将军,而非正始二年(241)。

(三)王祥二子亡于荆州的推测

裴子《语林》:“王太保作荆州,有二儿亡。一儿欲还葬旧茔,一儿欲留葬。太保乃垂涕曰:‘念故乡,仁也;不恋本土,达也;唯仁与达,吾二子其有焉。”

王祥的两个二子在荆州去世,起初窃以为是同时染上瘟疫或战死。仔细推敲,感觉并非同时,而是王祥作荆州时,大致时间是正始二年(241)—正始七年(246)?间,染病及战死的可能性皆有。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11-11 07:32:42 +0800 CST  
补上文:

黄初元年(220),曹丕践祚,汉司徒王允的侄子、丞相属王凌(172—251)担任散骑常侍,出为兖州刺史。原刺史裴潜入为散骑常侍。王凌的履历为发干长、曹操的骁骑主簿、稍迁至中山太守、丞相属。黄初六年(225),王凌调任青州刺史,洛阳典农中郎将王昶(?-259)接任兖州刺史。王昶的履历为曹丕的太子文学、中庶子。曹丕践祚任散骑侍郎,洛阳典农中郎将。

王昶担任刺史比王凌晚五六年。王凌正始初升征东将军,扬州都督,王昶比王凌晚五六年即正始七年(246)前后升征南将军,似合情合理。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11-11 09:31:20 +0800 CST  
王祥作荆州(四)

目前版本的《三国志》有给王祥(王雄)的伯父王叡及王祥泼脏水的习惯。王雄此时坐镇荆州,若捏造荆州吃败仗,自可显示王雄的无能。

《吴志?朱然传》:“赤乌五年,征柤中,魏将蒲忠、胡质各将数千人,忠要遮险隘,图断然后,质为忠继援。时然所督兵将先四出,闻问不暇收合,便将帐下见兵八百人逆掩。忠战不利,质等皆退。”

赤乌五年为魏正始三年(243)。而此时坐镇荆州的正是王祥。王祥作为主抓军事都督,势必要为曹魏之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对此,裴松之极力否认:“【孙氏异同评曰:【魏志】魏书及江表传云然以景初元年、正始二年再出为寇,所破胡质、蒲忠在景初元年。魏志承魏书,依违不说质等为然所破,而直云然退耳。吴志说赤乌五年,於魏为正始三年,魏将蒲忠与朱然战,忠不利,质等皆退。按魏少帝纪及孙权传,是岁并无事,当是陈寿误以吴嘉禾六年为赤乌五年耳。”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11-11 11:06:20 +0800 CST  
王太保作荆州(五)王祥(雄)与陆逊的正面交锋

前文提到,正始二年(241),朱然率五万大军围樊城,征南将军、都督荆州、豫州诸军事夏侯儒进屯邓塞,以兵少不敢进,后被召回京城担任太仆,王祥接任荆州、豫州都督。王祥率强大的部曲——幽州突骑屯驻在宛(南阳)地。王祥至少在南阳生活过五年的时间。

王祥的对手是坐镇武昌的陆逊、驻扎江陵的朱然、驻扎在公安的诸葛瑾及西陵的步骘。仔细推敲,王祥、陆逊极可能围绕着与武昌临江相对的邾城曾展开过激烈的争夺。

《寰宇记》邾城故城在黄州东三十里,临江与武昌相对。 邾城“遮蔽江汉,咽喉淮汝,为南北要冲。”明弘治《黄州府志》载:“春秋时,楚得其地,江、黄、道、柏皆睦于齐,后卒为所并,而陈蔡之势蹙矣。及吴魏相攻,互为重地,满宠预西阳之备,而吴主撤师,陆逊重邾城之守,而魏人息志。”

关于其由来,《史记》:“颛顼之末孙有陆终者,产六子,第五子别为曹姓,历代不绝,至武王伐纣之后,封其裔子侠于邾为诸候。”汉高元年(公元前206):“项羽封吴芮为衡山王,都邾。”

汉末,江夏太守黄祖任命甘宁为邾长,镇守邾城,后甘宁挟邾城投奔东吴。赤壁之战后,孙吴将邾县从江夏郡划出,归治蕲春郡,蕲春郡辖蕲春、浔阳、邾县。曹魏军队旋又夺回蕲春,于是邾城成为孙吴在长江以北的一个战略支撑点。孙吴于公元211年、223年两次从邾城大规模出兵,进攻蕲春之敌,均取得胜利。

(待续)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11-11 12:52:54 +0800 CST  
(接上文)
王太保作荆州(五)王祥(雄)与陆逊的正面交锋


邾城为魏国荆州的眼中钉、肉中刺。太和五年(231)司马懿调离荆、豫州转战雍凉后,在诸葛瑾、陆逊、朱然、步骘、潘浚面前,镇守荆州的夏侯儒简直就是孙吴眼中的软柿子。主帅夏侯儒无能,遭殃的首先是手无寸铁的荆州百姓。

魏青龙二年(234),为配合孙权发起的合肥新城之役,陆逊、诸葛瑾将万馀人入江夏、沔口,向襄阳;陆逊遣将军周峻、张梁等击江夏、新市、安陆、石阳,斩获千馀平民而还。

魏正始二年(241)四月,吴分兵四路大举攻魏,两路指向荆州:朱然、孙伦五万人围襄樊,诸葛瑾、步骘攻柤中(今湖北南漳)。五月,朱然退兵,夏侯儒还京担任太仆,王祥接任。

数月后,《吴主传》:“秋八月,陆逊城邾。”

缪钺《读〈三国志〉的几个方法问题》:《三国志》掌握是纪传体史籍,纪是全书的大纲,用编年的方式排出一代的大事。先读纪,初步掌握这段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再去读传记,有助于了解各类人物活动的相对时间及其历史背景、地位和作用,而传记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事迹较详,又可丰富、充实纪的内容。同时在阅读传记中,回头再查阅纪的相关部分,两者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更有利于史实的掌握和理解。

遗憾的是,陆逊传对“城邾”一事只字未提。陆逊修缮邾城意图何在?晋书陶侃传》云“吴时此城(邾城)乃三万兵守”。正如后世所言“陆逊重邾城之守,而魏人息志”。

从陆逊重邾城之守可以看出三国第一英雄王祥采取攻势,而孙吴第一名将陆逊采取守势。若王祥的两个儿子战死荆州,那在二人的对决中王祥明显未占上风。然王祥转战荆州后,孙吴动辄围襄阳、樊城而肆意妄为的日子不仅一去不复返了,陆逊还不得不从战略进攻转为防御。从这个角度来看,王祥稍占上风。

“有胆智技能文武之资”的王祥在与鲜卑的对抗中,派剑客韩龙刺杀轲比能而立其弟为王。从此解除了曹魏北部的威胁——鲜卑。王祥调任荆豫后,或者在调任青徐时,他便酝酿下一盘棋。这盘棋,石破天惊。他策划在孙吴发动一场政变,从而生擒活捉孙权及众大臣。此举若成功,三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必将提前终结。政变的结果如何?有空再叙。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11-11 23:48:11 +0800 CST  
王太保作荆州(六)
陆逊卒 马茂反 正始六年(245)王祥66岁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11-12 10:07:05 +0800 CST  
更正:正始二年(241)五月,孙吴大举进攻魏国,孙权未亲征,陆逊销声匿迹,应和孙吴太子孙登重病及去世有关,而非和王祥有关。 孙登(209年-241年),字子高。孙权长子。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立孙登为皇太子,镇守武昌。赤乌四年(241年)五月,孙登去世。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11-13 07:16:29 +0800 CST  
王太保作荆州(六)

陆逊卒 马茂反 孙武内斗 正始六年(245)王祥(180—268)66岁 陆逊(183—245)62岁 朱然(182-249)64岁

赤乌四年(241年)五月,吴太子孙登病逝,翌年孙权立三子孙和为太子,四子孙霸为鲁王。孙和虽为太子,孙权却对孙霸宠爱崇特,与孙和无异。朝中的大臣也立刻分成两派,一为太子党、一为鲁王党。陆逊、诸葛恪、顾谭、朱据、屈晃、滕胤、施绩、丁密等维护太子孙和,属于前者;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皆依附鲁王孙霸。全寄、吴安、孙奇、杨竺等人亦暗里共附孙霸,并图危害太子,属于后者。

孙权首先拿江东世家大族开刀。他相继将陆逊的三个外甥流放。此三人,一个是左节度、加奉车都尉顾谭(丞相顾雍之孙);一个是顾谭的弟弟奋威将军顾承,另一个是姚信。孙权更“累谴中使责让逊”,正始六年(245)二月,坐镇武昌的陆逊“愤而至卒”。

数月后,孙吴发生的一场政变差一点提前终结国家分裂割据的局面。

《吴志吴主传》载“秋七月,将军马茂等图逆,夷三族。”对此,裴松之注引《吴历》:“茂本淮南锺离长,而为王凌所失,叛归吴,吴以为征西将军、九江太守、外部督,封侯,领千兵。封侯,领千兵。权数出苑中,与公卿诸将射。茂与兼符节令朱贞、无难督虞钦、牙门将朱志等合计,伺权在苑中,公卿诸将在门未入,令贞持节称诏,悉收缚之;茂引兵入苑击权,分据宫中及石头坞,遣人报魏。事觉,皆族之。”

孙权可谓待马茂不薄。征西将军为四征之一,加外部督,故至少为正三品;245年,位在其之上的仅有镇守西陵的骠骑将军步骘、镇守江陵的车骑将军朱然、卫将军全琮,左将军朱据。与其班次并列的为镇南将军、交州牧吕岱;屯驻柴桑的威北将军诸葛恪。就军衔来说,马茂称得上孙吴军中七巨头之一。

他的另一身份是九江太守。九江郡地处江淮边境之地,未有行政区的建置。故太守应为虚衔。马茂的外部督的身份则意味着他是孙权十八路中央军(兵)的首领之一;另一位无难督虞钦亦然。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11-14 08:17:03 +0800 CST  
引陶元珍先生《三国吴兵考》,在此致谢。

东吴之兵,可分五类

A. 中央兵,B. 地方兵,C. 诸将兵,D. 诸王兵,E.准兵是也。

中央兵可分十八种:

⒈ 羽林兵、

证一 《吴志·顾雍传》:“承(雍孙)……拜骑都尉,领羽林兵。”
证二 《张昭传》:“休(昭子)……后为侍中,拜羽林都督。”
案 羽林兵,汉武帝太初元年初置,(《汉书·百官公卿表》)吴盖因汉制置。

⒉ 无难兵左右部、

证一 《吴志·陈武传》:“时有盗官物者,疑无难士施明。”
证二 《孙权传》注引《吴历》:“无难督虞钦”
证三 《吴志·孙和传》:“无难督陈正”
证四 《晋书·周处传》:“孙皓末,为无难督。”
证五 《孙綝传》注引《江表传》:“孤当自出临桥,帅宿卫虎骑,左右无难一时围之。”(孙亮与全纪密谋之语)
证六 《陈武传》:“迁表(武子)为无难右部督。”
案 无难兵,吴置。名无难者,当云其兵精锐,战无所难也。

⒊ 解烦兵左右部、

证一 《吴志·胡综传》:“刘备下白帝,权以见兵少,使综料诸县得六千人。立解烦两部,〔徐〕详领左部、综领右部督。”
证二 《陈武传》:“子修……为解烦督。”
案 兵名解烦者,当谓善战足以解除烦难也。

⒋ 绕帐兵、

证一 《吴志·孙贲传》:“邻(贲子)……在〔豫章〕郡垂二十年……召还武昌为绕帐督。”
证二 《吴志·步骘传》:“阐(骘子)继业为西陵督,……凤皇元年,召为绕帐督。”
案 绕帐兵,吴置。名绕帐者,疑初置于出征时,后遂长备宿卫也。

⒌ 帐下兵左右部、

证一 《陆逊传》:“权纳其策,以为帐下右部督。”
证二 《吴志·张温传》:“特以绕帐、帐下、解烦兵五千人付之。”
案 帐下兵,吴置。既有右部,推知必有左部,名帐下者,疑亦初置于出征时,后遂常设也。

⒍ 武卫兵、

证一 《孙綝传》:“武卫士施朔,又告綝欲反有徵。”
证二 《吴志·孙峻传》:“孙权末,徙武卫都尉,为侍中。权临薨,受遗辅政,领武卫将军,故典宿卫。”
案 两汉置卫士,(《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吴盖仿汉制置武卫士。

⒎ 五校兵、

证一 《陈武传》:“及权统事,转督五校。”
证二 《吴志·潘璋传》:“合肥之役,……权甚壮之,拜偏将军,遂领百校,屯半州。”(潘眉《三国志考证》:“百校当为五校”。)
案 西汉时有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兵。(《汉书·百官公卿表》)东汉时省并中垒、胡骑、虎贲三校尉,仅置五校尉,号为五营。(《续汉书百官志》)吴盖因汉制置五校兵。又吴志孙和传有“五营督陈象”,则五校后当更称五营。

⒏ 虎骑兵、

证 《孙綝传》注引《江表传》:“宿卫虎骑”
案 虎骑兵,吴置。《诸葛恪传》有骑督刘承,承所当即虎骑兵,故承后与孙亮同谋讨孙綝,亮即欲以虎骑,无难等兵围綝焉。(《孙綝传》、《孙綝传注引江表传》)

⒐ 马闲兵左右部、

证 《吴志·吕范传》:“据(范子)……入补马闲右部督。”
案 西汉有龙马、闲驹、……五监、长丞,属太仆,(《汉书·百官公卿表》)东汉省。(《续汉书·百官志》)吴马闲左右部,当由龙马,闲驹得名,而实为骑兵。盖以无难左右部、解烦左右部、帐下左右部之例绳之,知马闲左右部为兵而非畜;〔洪齮孙《三国职官表》亦以马闲右部督为领营兵之官。〕从马闲之名观之,又可知为骑兵也。

⒑ 外部兵、

证一 《孙权传》注引《吴历》:“〔马〕茂本淮南锺离长,而为王凌所失,叛归吴,吴以为征西将军九江太守外部督,封侯,领千兵。”
证二 《孙綝传》:“外部督朱损”
案 外部兵,吴置。洪齮孙《三国职官表》以外部督为出征时设,不常置,实误。考马茂朱损,一以谋逆被诛,一以受诬见杀,死时均以外部督在建业,并未出与征伐,(《孙权传》注引《吴历》、《孙綝传》、《孙休朱夫人传》)可知外部督实常设之官,非出征临时所置;而以无难……等督之例绳之,又可知外部督所统即外部兵也。

⒒ 中军兵、

证一 《孙綝传》注引《江表传》:“卿父(指全尚)作中军都督。”
证二 《吴志·孙休传》:“永安元年冬十月壬午,诏曰:‘……其以……武卫将军恩(孙恩)为御史大夫卫将军中军督。……’”
证三 《孙休传》:“永安元年……十二月……己巳,诏以左将军张布讨奸臣,加布为中军督。”
案 中军兵,吴置。孙綝之求出屯武昌,孙休允其尽率所督中营兵万余人赴镇,(《孙綝传》)其时綝为丞相,直接未有所统,中营兵当系綝弟孙恩所统中军兵之或称,綝未成行,俄被诛戮,恩亦坐死,张布遂继为中军督。洪齮孙《三国职官表》以中军督为出征时设,非常置,误。

⒓ 营下兵、

证 《吴志·朱然传》:“绩(然子)……迁偏将军营下督,领盗贼事。”
案 营下兵,吴置。洪齮孙《三国职官表》以营下督为出征时所设,非常置,实误。考绩为营下督,孙权子鲁王霸尝至廨就之坐,若营下督非常设之官,而为出征临时所置,安得有廨,又安能兼领都下盗贼事哉。(《朱然传》)

⒔ 太子兵左右部、

证 《吕范传》:“〔孙〕权寝疾,以据(范子)为太子右部督。”
案 东汉有太子中盾一人,主周卫徼循,太子卫率一人,主门卫士。(《续汉书·百官志》)吴盖因汉制置太子兵。

⒕ 水军、

证一 《吴志·陆逊传》:“抗(逊子)令……水军督留虑、镇西将军朱琬拒〔徐〕胤。”
证二 《晋书·武帝纪》:“太康元年……二月……壬戌,〔王〕浚又……杀……〔吴〕水军都督陆景。”
证三 《晋书·王浚传》:“太康元年……二月……乙丑,克乐乡,获水军督陆景。”
证四 《钟离牧传》注引《会稽典录》:“晋军平吴,徇(钟离徇)领水军督,临阵战死也。”
案 汉于郡国置楼船,即水军,(《文献通考·兵考八》)吴滨江立国,兵多习于水战,所谓水军,当系专事水战者也。

⒖ 敢死兵、

证 《韩当传》:“将敢死及解烦兵万人讨丹阳贼,破之。”
案 敢死兵,吴置。

⒗ 车下虎士、

证 《吴志·甘宁传》:“建安二十年,从攻合肥,会疫疾,军旅皆已引出,唯车下虎士千余人,并吕蒙、蒋钦、凌统及宁从权逍遥津北。”
案 车下虎士,吴置。

⒘ 武射吏、

证一 《步骘传》:“建安十五年,出领鄱阳太守,岁中,徙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将,领武射吏千人便道南行。”
证二 《吴志·骆统传》:“出为建忠中郎将,领武射吏三千人。”
案 武射吏,吴置。

⒙ 子弟兵是也。

证一 《孙亮传》:“亮……科兵子弟年十八已下十五已上,得三千余人,选大将子弟年少有勇力者为之将帅,……日于苑中习焉。”
证二 《孙綝传》:“陛下(指孙亮)顷月以来,多所造立,……取兵子弟年十八已下三千余人,习之苑中。”
案 孙亮寻废,子弟兵当同罢。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11-14 09:04:09 +0800 CST  
王太保作荆州(六)马茂政变续


虞钦为无难督。名无难者,当云其兵精锐,战无所难也。这支精锐的中央兵的首脑似是会稽虞氏。 与马茂同谋的还有兼符节令朱贞。此人不详。疑此人和牙门将出自吴郡四姓“顾陆朱张”的吴郡朱氏(代表人物为朱桓)或会稽朱氏,后者的可能性较大。因虞钦也同为会稽人(孙权曾领会稽太守)。会稽朱氏在孙吴默默无闻,东汉末年则有名将朱俊。

汉时符节令为六百石。魏置符节令,别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令一人,六百石,第五品。掌授节、铜虎符、竹使符。

《吴历》云“分据宫中及石头坞,遣人报魏。”朱志极可能是镇守石头坞的牙门将。石头坞,又名石首城,石头城 。故址在南京市 清凉山 。本楚金陵城,建安十七年孙权重筑改名。城负山面江,南临秦淮河,当交通要冲,六朝时为建康军事重镇。文选·谢灵运《初发石首城》 李善注引伏韬《北征记》:“石头城,建康西界临江城也,是曰京师。”

牙门将为五品。《通典》第二十九卷《职官·武官下》中的“杂号将军”一栏将“牙门将”列在了最后。“牙门将。冠服与将军同。”。西晋伐吴时,镇守邾城的牙门将向王戎投降。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11-14 11:05:06 +0800 CST  
@wzheguilai0416 2014-10-17 23:52:51
回菊兄,时间不早了,我要睡了。你也要早休息,多保重身体。我明后天白天都要监考,只有中午或晚上才有空发帖了。
-----------------------------
@微澜四明 2014-11-15 15:32:22
兄弟 是大学老师?
-----------------------------
末流学校的。我现在基本上不用上课,算是半后勤人员。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11-16 22:05:28 +0800 CST  
@不是英雄的无赖 2014-11-15 11:32:19
楼主又更新了 支持一下
-----------------------------
多谢支持。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11-16 22:10:24 +0800 CST  
史书对王祥态度与70年代、80年代初的中国对林彪的态度如出一辙。基本上是避而不谈。80年代的话剧《平津战役》,为了避开林彪,甚至几乎完全删去了天津战役的内容。作

1986年拍摄大决战》。作为为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主要指挥员之一,林彪在戏中的分量可想而知,但鉴于他的身份,写不写进剧本,还是把他干脆写成反面人物,成了一个问题。

胡耀邦、杨尚昆公开表态,《大决战》剧本中中应该有林彪。而王览支世代为相,操纵着话语权、掌握着修史权,为三国统一而立下赫赫功勋的三国第一英雄王祥的遭遇可想而知。

详见http://news.ynet.com/3.1/1411/16/9585856_4.html

80年代的回避与“解禁”伏笔

文革”后,被贴上反革命标签的林彪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上世纪80年代的话剧《平津战役》,为了避开林彪,甚至几乎完全删去了天津战役的内容。…………

杨尚昆:《大决战》中要有林彪

1986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指示将三大战役拍成故事片。“九一三”事件后林彪首次以正面人物形象示人的《大决战》,拍摄工作随后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启动。

作为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主要指挥员之一,林彪在戏中的分量可想而知,但鉴于他的身份,写不写进剧本,还是把他干脆写成反面人物,成了一个问题。



2011年9月,《百年潮》曾刊文披露影片《大决战》拍摄过程中,关于林彪问题一些不为人知的决策细节——

时任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获悉后特别表态:“剧中要有林彪,如果不写林彪,那当年东北战场的仗是谁打的?而且写林彪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因为他后来不好,就把这个人写成从头至尾都坏。”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11-16 22:23:52 +0800 CST  
@璇台星 2014-11-16 22:49:45
两汉,主张以孝道治天下,到了东汉,更加是走极端了。几乎是以孝义,灭人伦了。当时高至王公贵胄,下及贩夫走卒。谁没有干过几件, 感动 中国的孝心举动。都是当时的孝道文化倒逼的,你以为都是高大上的自觉完成义务啊?
-----------------------------
本文认为无任何功勋、仅凭孝道便做到曹魏最后一任太尉的王祥实是《三国志》无传、无籍、无任何背景的王雄。王敦、王导兄弟杀害王雄的孙子王澄后清除异己,大权独揽后对三国的史书动过手脚。

陈寿洋洋洒洒近万言,为战败国——蜀汉的大臣诸葛亮、孙吴的大臣陆逊单独立佳传,为何偏偏战胜国的大臣不能享受单独立佳传的待遇?

本文认为王祥(雄)为魏国享受单独列传的大臣。王祥为陈寿心目中的第一男主角,故以三国第一英雄——“卧冰求鲤”王祥为标题。本文以王祥的伯父、幽州安次侯、荆州刺史王叡(第一代);王松(泉州侯)详见拙帖《千古谁人识王睿》http://bbs.tianya.cn/post-no05-306720-1.shtml、曹魏最后一任太尉王祥、曹魏凉州刺史兼护羌校尉王浑、曹魏平北将军王乂、西晋司徒、尚书令王戎四代为主线,力求还原已被人为删除的王祥及其家族的丰功伟绩。

本文认为王祥(雄)先后率强大的部曲——幽州突骑征战幽州乌丸、荆州刘琮、雍凉,立下赫赫战功。他深受魏文帝曹丕器重(曹丕称其“有胆智技能文武之资),先是入为心腹之臣——散骑常侍,黄初元年(220)出任第一任幽州刺史。王雄坐镇幽州近20载,先后令鲜卑臣服、肃慎自西周以来第一次向中原纳贡,立下旷世奇勋;青龙四年(236),王雄失踪。他并未去世,而是担任景初二年(238)魏灭辽东燕国的(神秘)副统帅;正始二年(241),王祥坐镇荆州,接替夏侯儒担任荆州、豫州都督,与陆逊、朱然、诸葛瑾对峙。高平陵政变后,王祥接替被杀的桓范担任大司农,集财权、军权(预备役)于一身。正元二年(254),王祥任司隶校尉,后母去世任三老、守孝百日后重任司隶校尉、司空、太尉。



简而言之。破乌丸,平雍凉,定幽州,鲜卑臣服,肃慎纳贡,灭辽东,出青徐,倭国纳贡,震荆豫,陆逊窃息,孙权束手,…………

三国第一英雄,舍王祥其谁?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11-16 23:06:00 +0800 CST  
呵呵,板凳自己抢。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11-17 08:38:53 +0800 CST  
@回菊 2014-11-17 20:27:31
最近因县里搞银杏节,承担了书画摄影展的任务,特别忙。没能上来参与。
楼主最近更新了不少,大开眼界。
千古谁人识孟建的贴子也上了,可惜忙于工作,又了解甚少,参不上话,只有学习的份了。
楼主继续努力。打开 历史 沉迷。
-----------------------------
工作为重。你忙你的就是,回菊兄。习惯了和你探讨,你最近不来了,刚开始感觉有些无聊,不过慢慢习惯了。王祥作荆州一节,我发现几个新疑点,需要静下心来认真研读,因此稍稍放慢进度。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11-17 21:57:04 +0800 CST  
多谢微澜四明朋友。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11-18 10:16:29 +0800 CST  

楼主:wzheguilai0416

字数:668244

发表时间:2010-03-02 00: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29 17:25:23 +0800 CST

评论数:455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