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英雄——“卧冰求鲤”王祥


作者:回菊 回复日期:2011-08-04 21:30:11
从后来的历史进程看,当时魏(和后来的晋)的正确策略不应该将公孙渊赶尽杀绝,毕其功于一役,而应该网开一面,留下公孙渊南下南韩的出口,让其去汉化南韩地带,这样的话,说不定东北亚就不会是现在的格局了。结果倒好,灭了公孙渊又没有很好的统制,却被别人钻了空子,留下了长久的历史隐患。
——————————
引一篇文章《也谈燕、吴、韩三角关系中的几个问题 》片段。这篇文章相当之精彩,在此向原作者致以深深的敬意!

到了公孙康时,“燕国”向韩人索取旧民和领土,不惜发动战争,这也是依据当时的形势并继承东汉后期的策略,具有相当的连续性。当时的三韩正如陈寿在《三国志》中叙述的那样,是个松散的邦联制国家。马韩和秦韩的共计六十六个邦国都受到目支国(《三国志》作月支国,在今稷山)辰王即马韩王、韩人国家盟主的制约,但这种制约的程度是有限的,也是极不稳定的。总体上说,目支偏于三韩领地的西北,远离地域的核心,同时也不如百济离带方郡那么近。此时,不但韩人内部存在许多与目支辰王抗衡的势力,就连南方的倭人也渗入弁韩(如狗邪韩),并对秦韩的一些国家(如斯卢)产生影响。公孙康对韩人的这次战争是成功的,新设立的带方郡辖有原乐浪郡所领的带方、列口、长岑、提奚、含资、海冥六县,并增加了新拓地建立的南新县,相当于今黄海道、京畿道以及江原道的部分地区。之后不久,南方的倭韩各国就都至少在名义上归顺了带方郡。

公孙康在军事上取得成功之后,就开始拉拢分化韩人。他将宗女嫁给了百济国君,并支持百济国修筑城栅扩张势力。这一行为必然引起目支辰王的不满,他向百济致书抗议,但这显然不会有实质性的效果。百济是韩人中最接近“燕国”的,但是私下里与“燕国”亲近的邦国绝不止百济一个,它只是这种大环境下的一个突出代表而已。而且,即使目支辰王有多么不满于公孙康的行为,他也无法抗拒数万燕军的强大力量,也必然要受到燕国的羁縻。

公孙氏在南方受到的抵制一直不是很明显,相反在北方却受到高句丽、乌桓、鲜卑各族的顽强抵抗。所以,在公孙氏统治辽东的近半个世纪里,公孙氏与倭韩各国还算较为友好。于是,当司马懿及刘昕、鲜于嗣占领燕国时,公孙氏的余孽便更有可能向南而不是向北流窜。向南流窜的公孙氏后裔一部分进入三韩,另一部分辗转进入日本列岛。《新撰姓氏录》上便有如下数条:
常世连——————燕国王、公孙渊之后————————————左京诸蕃上
常世连——————燕国王、公孙渊之后————————————右京诸蕃上
常世连——————燕国、公孙渊之后—————————————河内国诸蕃
“常世国”是日本古代传说位于中国的一座仙山,由此也可映证“常世连”部确实来自中国,也就给予了他们确系公孙渊之后相当的可能性。从乐浪、带方乃至辽东走海路前往日本,沿途必然要经过朝鲜半岛西南部的近海,也就是马韩、弁韩的领地。公孙氏余孽一部中途留在韩地也就无可厚非。加上马韩的百济国和公孙氏有姻亲,公孙氏尤其是带方郡公孙模的后人转入韩地的可能性则更大。

相比于辽东而言,乐浪、带方更接近夷人聚落,所以跨海收拾且力量单薄的刘昕、鲜于嗣等也不可能像司马懿那样对领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公孙氏的余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但能在韩地活动,而且可能在乐浪、带方的偏远地区仍然潜伏肆虐,五十年的“燕国”不会在一夜之间消亡殆尽。渡海之后,刘昕等为了拉拢诸韩,使“诸韩国臣智加赐邑君印绶,其次与邑长”,目的就在于将三韩和公孙氏残余分化开来。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8-08 12:05:26 +0800 CST  
作者:2012年12月22日 回复日期:2011-08-07 18:40:55
好文
——————
谢谢!欢迎常来!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8-08 15:06:46 +0800 CST  

作者:回菊 回复日期:2011-08-08 17:48:56
如此看来,所引“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这八个字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看来得再加八字方能把问题说明。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
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
哈哈哈哈哈哈,回菊兄,你可真逗。认识认识更多的“汉奸”吧。

《谈海东史——辽东•三韩•东吴的三角关系》文章载:“日本弘仁六年(815)编写的《新撰姓氏录》里,有这样的条目:
牟佐村主――――呉孫権男高の後―――――――――――――――左京諸蕃下
牟佐呉公――――呉国王子青清王の後―不見―――――――――未定雑姓大和国
茨田勝―――――呉国王、孫皓の後、富加牟枳君の後――――――河内国諸蕃
蜂田薬師――――呉主孫権王の後―――――――――――――――和泉国諸蕃

这四家都是吴国的宗族。孙权长子孙登,字子高,其后裔辗转东徙,在日本改姓身侠。身侠,一作“牟佐”,是大和国高市郡的地名,孙登后裔移居日本后,取地名为姓。这个记载无论真假,都可见东吴对倭有直接的往来。如果是真的,价值自不待言;即令有假,其为旁人冒称,那么一个前提就是吴国后裔的名分足以抬高自己身份。《新撰姓氏录》编撰的年代已经在东吴灭亡后五六百年,吴王后裔这样的名分居然仍是令普通人敬仰的尊贵身份。这只能解释为东吴强大的国力对倭产生重大的影响,给其人民留下深刻印象。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8-08 18:44:37 +0800 CST  

作者:回菊 回复日期:2011-08-08 17:48:56  回复

如此看来,所引“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这八个字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看来得再加八字方能把问题说明。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
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
古代东渡日本便为汉奸?可笑!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8-08 19:51:15 +0800 CST  
那建立朝鲜的箕子、卫满都是汉奸?哈哈哈啊哈!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8-08 19:52:03 +0800 CST  
我转引一篇文章说辽东燕王公孙渊的后人流落到日本,你说:
如此看来,所引“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这八个字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看来得再加八字方能把问题说明。“琉台不守,三韩为墟;
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呵呵,你说你什么意思。更多的时候们感觉你是语无伦次,明明裴注《王朗传》中王朗的上疏一篇接一篇,还口口声称“史书上并没有见将王朗列为重要谋臣的记录”。歪楼可以,至少该读读最基本的书吧。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8-08 20:11:33 +0800 CST  
如此看来,所引“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这八个字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看来得再加八字方能把问题说明。“琉台不守,三韩为墟;
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
在中国历史上,奴才何其多,汉奸最可恨。
我多引那八字可不是冲着你前后的那两贴
————————

醉死不认那壶酒钱。如此看来,看的什么?看来得再加八字方能把问题说明。看来又是看的什么?你多引那八字总有理由吧。
我替你编个理由:你是昨天看了部电视剧或者小说、文章,里面有东北三省、河北、天津、北京人当汉奸,于是你感慨“辽海燕冀,汉奸何多”八个字,赶紧找到我的主帖,顺手发上来。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8-09 07:34:03 +0800 CST  
安十八年(213),汉并十四州,复为九州。《献帝起居注》载“省司隶校尉,以司隶部分属豫州、冀州、雍州”。此时天下九州分别是:冀州、豫州、雍州、青州、徐州、兖州、荆州、扬州、益州。

各方镇牧或刺史如下:

冀州:曹操自任冀州牧(建安十年,曹操让兖州牧,任冀州牧);

豫州:刺史王思(207—217任,履历见前);王思的前任为征虏将军刘勋的侄子刘威,刘威的前任为刘威的父亲。

《粱习传》载粱习、王思同时擢为刺史。然《司马芝传》载:“平荆州(208,以芝为菅长。……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

刘勋字子台,琅邪人。任河内太守(《华佗传》)。河内与广平接界。中平末,为沛国建平长,与有旧。后为庐江太守,为孙策所破,自归,封列侯,遂从在散伍议中。勋兄为豫州刺史,病亡。兄子威,又代从政。刘勋自恃与有宿,日骄慢,数犯法,又诽谤。为李申成所白,收治,并免威官。

此看来,王思任豫州刺史应在建安十三年(208)之后,存疑。

兖州:刺史司马朗(213—217任,履历见前)

建安十年(205),曹操让兖州牧。济阴太守程昱督兖州。

程昱:从曹操于兖州,封寿张令。曹操第二次征徐州时,程昱与荀彧留守后方,阻吕布、陈宫大军,保住三城,因功受封为东平相,屯于范县。昱常为曹操出谋献策,汉献帝定都许县后,以程昱为尚书,后又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宜。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8-10 10:48:34 +0800 CST  
补充一下:关于建安十八年所并九州,袁晔所撰《献帝春秋》载:

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省司隶校尉及凉州,以其郡国并为雍州;省交州,并荆州、益州。于是有兖、豫、青、徐、荆、杨(扬)、冀、益、雍也。

九州除司隶校尉外无疑问。《献帝起居注》载“省司隶校尉,以司隶部分属豫州、冀州、雍州”。今从后者。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8-10 10:56:06 +0800 CST  
雍州:刺史张既(建安十八年213—220任)。

张既:冯翊高陵人。举孝廉,曹操任司空(196)后,征召张既,未赴任,举茂才,除新丰令,政绩为三辅各县中名列第一;曹操以张既为议郎,担任侍中、守司隶校尉钟繇的参军;马超反,张既从曹操破马超于华阴,西定关右。曹操以张既为京兆尹;魏国初建,张既入任尚书;出为雍州刺史。

徐州:刺史臧霸(建安十一年206—延康元年220任)

臧霸:字宣高,泰山华县(今山东费县方城镇)人。救父亡命东海,黄巾起义时,臧霸从属徐州牧陶谦,击破贼众,拜为骑都尉。后臧霸收兵于徐州,与孙观、吴敦、尹礼等聚合军众,臧霸为统帅,屯于开阳(山东临沂)一带,为一方霸主。 建安三年(198),曹操讨伐吕布时,臧霸等曾带兵往助吕布。不久曹操冰释前嫌,使霸招吴敦、尹礼、孙观、观兄康等,皆诣。以臧霸为琅邪相(徐州),吴敦为利城太守(徐州)、尹礼为东莞太守(徐州)、孙观为北海太守(青州)、吴康为城阳太守(青州),史载“割青、徐二州,委之於霸”。后兖州叛乱,徐翕、毛晖叛曹,兖州平定后,二将逃到臧霸处。曹操令刘备前去讨要,却碰了软钉子。由于大敌袁绍当前,曹操不仅赦免二将,还令二将担任青徐方面的太守,算是给足了臧霸面子。

官渡之战时,臧霸等“数以精兵人青州,故得专事绍,不以东方为念。”关于臧霸任职徐州刺史的起止时间,《三国志》有误或有歧义,对此田余庆先生在《汉魏之际的青徐豪霸问题 》一文考证道:“臧霸于建安十一年为徐州刺史,其后十余年中,本传不载迁官。曹丕即魏王位在延康元年一月,《臧霸传》谓其时,霸“迁爵镇东将军,进爵武安乡侯,都督青州诸军事”。这或许是曹丕企图利用臧霸的名望,去缓和由于青、徐兵擅归在青州造成的影响,本意并非正式赋臧霸以青州兵权。是年夏,曹植上《求祭先王表》,谓“先王喜食鳆鱼(按即鲍鱼),前已表徐州臧霸送鳆鱼二百,足自供事。”可见臧霸此时还在徐州并末移驻青州。是年十月《魏公卿上尊号安》,臧霸仍以“使持节行都督督军徐州刺史镇东将军武安乡侯”列名其中,而没有“都督青州诸军事”的职衔。臧霸“都督青州”之授,看来并未成为事实。或许《传》中“都督青州”是“都督徐州”之误,即臧霸以徐州刺史加带本州都督亦末可知。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8-10 14:51:01 +0800 CST  
补充一下刘勋被杀时间。似是建安十八年夏五月之后。

建安十八年(213),魏书载公令曰:“夫受九锡,广开土宇,周公其人也。汉之异姓八王者,与高祖俱起布衣,创定王业,其功至大,吾何可比之?"前后三让。

於是中军师王凌、树亭侯荀攸、前军师东武亭侯锺繇、左军师凉茂、右军师毛玠、平虏将军华乡侯刘勋、建武将军清苑亭侯刘若、伏波将军高安侯夏侯惇、扬武将军都亭侯王忠、奋威将军乐乡侯刘展、建忠将军昌乡亭侯鲜于辅、奋武将军安国亭侯程昱、太中大夫都乡侯贾诩、军师祭酒千秋亭侯董昭、都亭侯薛洪、南乡亭侯董蒙、关内侯王粲、傅巽、祭酒王选、袁涣、王朗、张承、任藩、杜袭、中护军国明亭侯曹洪、中领军万岁亭侯韩浩、行骁骑将军安平亭侯曹仁、领护军将军王图、长史万潜、谢奂、袁霸等劝进.

若文中的平虏将军华乡侯刘勋与列侯征虏将军刘勋为一人。王思担任豫州刺史的时间似也应为建安十八年(213)五月之后,而非和粱习担任并州刺史(建安十二年 207)同时,待考。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8-10 15:29:25 +0800 CST  
青州:刺史孙观(建安十四年209—217任)前任:刘琮

孙观:字仲台,兖州泰山(今山东泰安东北)人。早年与臧霸结伴,跟从陶谦讨伐黄巾,因功官拜骑都尉。后来孙观与臧霸、吴敦、尹礼、昌豨及兄长孙康等结连屯军。。与臧霸俱战伐,孙观常为先登,征定青、徐群贼,功次于霸,封吕都亭侯。康以功封列侯。与会南皮,遣子弟入居邺,拜孙观偏将军,迁青州刺史。孙观后随军攻讨孙权,在濡须口一带被流矢射中,左脚受伤,但仍坚持奋战。曹操慰劳他说:“将军受伤如此之重,却表现得更为勇猛,你应该为了国家而更加爱惜自己的身体吗?”于是转孙观为振威将军。身负重伤的孙观不久去世。

扬州:刺史温恢(建安十八年213—220年任) 前任刘馥

刘馥(?-208),字元颖,沛国相县人。东汉末年避乱扬州在建安初年说服袁术将领戚寄、秦翊带军投奔曹操,被曹操任命为司徒府掾。 建安五年(200),孙策命其所属的庐江太守李述攻杀了曹操所属的扬州刺史严象,而梅干、雷绪和陈兰等庐江人在江淮之间聚数万人,当地郡县都因江淮地区局势混乱而残破荒废。当时,曹操正专注于在官渡之战对抗袁绍,难以抽身,认为刘馥可以稳定东南地区(江淮),于是表奏刘馥为扬州刺史。

刘馥单枪匹马来到合肥空城,建立扬州的新治所(原治所在历阳);安抚梅乾和雷绪等地方武装势力向朝廷缴纳贡赋。刘馥又汇聚儒人雅士,兴办学校和进行大规模屯田,修建芍陂、茄陂、七门、吴塘等土坝蓄水灌溉稻田,积蓄粮草。建筑高城垒作守护,积聚木石、以草和棕榈叶编织大量草苫、储存数千斛鱼膏等备战。建安十三年(208)逝世。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8-10 22:02:14 +0800 CST  
更正:温恢:任期从建安十三年(208)起至延康元年(220)。

正文继续:
荆州:刺史李立(建安十三年208—建安二十一216?)

李立,字建贤,涿郡人。履历不详。《搜神记》载:华容有女子忽啼呼云:‘荆州将有大丧。’言语过差,县以为妖言,系狱月余,忽于狱中哭曰: ‘刘荆州今日死。’华谷去州数百里,即遣马吏验视,而刘表果死,县乃出之。续又歌吟曰: ‘不意李立为贵人。’后无几,平荆州,以立为荆州刺史。

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方面的荆州刺史为傅群。杨仪初为荆州刺史傅群主簿,后转投襄阳太守关羽,任功曹(组织部长)。

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方面荆州刺史为胡修。时任丞相军司马的司马懿曾指出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都不应驻守边防,曹操未予重视。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派兵围攻襄阳,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皆投降关羽。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8-10 22:24:51 +0800 CST  

作者:历史名将 回复日期:2011-08-10 11:01:30
——————
欢迎新朋友!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8-11 11:06:40 +0800 CST  
亲爱的朋友们,一心不可二用。现在要全身心地投入到一本新书当中。这个帖子又不得不忍痛先告一段落。只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相信王祥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有知的话,也不会责怪我。毕竟,我已经尽力了。值得欣慰的是一些朋友已认识到《三国志》就是官方版的《三国演义》,王祥(即王雄)就是魏灭辽东燕国的那位神秘的副统帅。三国第一英雄王祥的大事年表也正在整理之中,不日将发上来。请朋友们雅正!另收到一邀请:加盟一款三国游戏的团队。在此预祝此款游戏火爆,红遍中国及海外!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8-11 15:00:36 +0800 CST  
作者:回菊 回复日期:2011-08-14 13:23:12
呵呵
楼主又闭门谢客了
可惜
——————
哈哈,我闭门写书,可煮酒的帖子不会关闭啊!回菊兄有何高见可以继续!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8-14 19:25:11 +0800 CST  
打酱油!看到二位表演二人传,不禁心痒痒起来。

认祖极具艺术性,也经常让人一头雾水。

曹植撰王粲的诔文:猗欤侍中,远祖弥芳。公高建业,佐武伐商。爵同齐鲁,邦祀绝亡。流裔毕万,勋绩惟光。晋献赐封,于魏之疆。天开之祚,末胄称王。

毕氏,名高,姬姓。周文王的庶子,周武王的弟弟。文王吞并商毕方。周初时,他被封于毕方故地(今陕西咸阳西北)。成王时,入为天子三公之一,故称毕公。毕万是毕公高的后裔,侍奉晋献公诡诸,为司徒。毕万因功封于魏城,子孙以魏为氏。这样,姬姓、毕姓、魏姓和山阳王姓渊源颇深,为一脉相承的关系。

呵呵,曹操也称曹氏为姬姓,也是周武王的弟弟(裴松之注蒋济传引魏武作家传自云曹叔振铎之后)。不过,曹氏为嫡子,周文王第十三子曹叔振铎,受封于曹(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一带),建立曹国,后为宋国所灭,子孙便以国为氏。这在曹植文集中也得到验证。

曹植《武王诔文》:“于穆我王,胄稷胤周。贤圣是绍,元懿允休。先侯佐汉,实维乎阳;功成绩著,德昭二皇。民以宁一,兴咏有章。

曹姓为曹叔振铎之后并非曹操、曹植父子首创。汉郃阳令曹全碑(中平二年185年):君諱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也,其先蓋週之冑,武王秉乾之機,翦伐殷商,既定爾勳,福祿攸同,封弟叔振鐸於曹國,因氏焉,秦漢之際,曹參夾輔王室,世宗廓土斥竟,子孫遷於雍州之郊,分止右扶風,或在安定,或處武都,或居隴西,或家敦煌,枝分葉布,所在為雄。”

曹操为曹叔振铎之后给曹丕称帝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因周为火德,而汉同为火德,代刘家天下的应为土德。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8-24 00:34:03 +0800 CST  
曹丕称帝前,曹姓的先祖由周王变为颛顼。裴松之引大臣上疏:“魏之氏族,出自颛顼,与舜同祖,见于春秋世家。舜以土德承尧之火,今魏亦以土德承汉之火,於行运,会于尧舜授受之次。”

侍中刘廙等奏曰:“伏惟陛下体有虞(舜)之上圣,承土德之行运,当亢阳明夷之会,应汉氏祚终之数,合契皇极,同符两仪。”

王沈《魏书》:“(曹操)其先出於黄帝。当高阳(颛顼)世,陆终之子曰安,是为曹姓。周武王克殷,存先世之后,封曹侠於邾。春秋之世,与於盟会,逮至战国,为楚所灭。子孙分流,或家於沛。汉高祖之起,曹参以功封平阳侯,世袭爵士,绝而复绍,至今適嗣国於容城。”

景初年间,魏明帝从高堂隆议,谓魏为舜后,后魏为禅晋文,称"昔我皇祖有虞"。蒋济质疑高唐隆,及与尚书缪袭往反,并有理据。

( 蒋)济亦未能定氏族所出,但谓“魏非舜后而横祀非族,降黜,不配正天,皆为缪妄”。
呵呵,魏时太尉蒋济都不能定(曹)氏族所出,我等近两千年后的小人物定魏时王粲的氏族所出,难度不小。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8-24 00:37:06 +0800 CST  
王莽宣称舜为土德,多次标榜自己为舜后。居摄三年王莽曰:“予以不德,托于皇初祖考黄帝之后,皇始祖考虞帝之苗裔。”虞帝即虞舜。始建国元年,王莽强调“惟王氏,虞帝之后也,出自帝喾;刘氏尧之后也,出自颛顼”。 “予之皇始祖考虞帝受禅于唐。汉世初祖唐帝。世有传国之象。”颜师古注曰:“尧传舜,汉传莽,自以舜后,故言有传国之象。”

山阳王氏即使与王莽有瓜葛,东汉两百多年的时间内,他们是否敢沿袭王莽的说法、以舜帝之后自居,颇值得怀疑。山东境内的王姓,我比较欣赏魏司空王基墓志的说法,始祖为王子城父。

至于山西王氏,应和山东王氏姓同而源异。《晋书•刘聪传》:“太保胤自有周,与圣源实别,陛下正以姓同为恨耳。且魏司空东莱王基当世大儒,岂不达礼乎!为子纳司空太原王沈女,以其姓同而源异故也。”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8-24 00:39:55 +0800 CST  
这支王姓的远祖是毕公高,至毕万佐晋有功受封魏城,到后来势力做大而与韩赵三家分晋,成长为战国七雄之一。如此看来,这支王姓的后裔哪就多了。这与通常说的王姓出处又有区别。
再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王朗的封号,前后有三次,即:文帝即王位,迁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文帝践阼,改为司空,进封乐平乡侯;明帝即位,进封兰陵侯。
王朗的这三个封号中,前两个封号是很有意思的,安陵亭侯会使人想起《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安陵君,他是魏国贵族,魏襄王的弟弟,其封地就是安陵。乐平乡侯中的乐平不知是哪儿,但董昭后来封过乐平侯,我在网上查过,说是在现在晋中的山西昔阳县。这很有意思。
————————
回菊兄高见!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1-08-24 01:39:31 +0800 CST  

楼主:wzheguilai0416

字数:668244

发表时间:2010-03-02 00: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29 17:25:23 +0800 CST

评论数:455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