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的呼唤——全面解析神话、传说与历史的一种尝试(草稿帖)

在之前的旧帖《烽火戏诸侯——史学之父司马迁的一个谎言》的后续部分中,笔者曾尝试一种从传说与神话入手,全新视角来解读古代历史和我们今天的世界。由于当时只是初步的一个设想,因此并未单独开贴来谈这个话题,只是附于旧帖之尾,与三五好友讨论而已。后值本人更换工作,千头万绪,一直没有时间更新,所以也就耽搁了下来。

转眼间2016年也已过半,时不待我,只争朝夕。因此虽然平日里俗事缠身,但有感于人生如白驹过隙,总要实现一点心中的理想为好,因此不揣冒昧,将自己仍在学习思考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写成这个帖子,与诸位网友共享。

帖子的开头,先讲几句题外话。这番话我在旧帖中也曾说过,主要是本人关于目前国人历史认知方面的一些感慨: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传统过分强调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并由此来判断一个学生乃至走入社会的成年人的水平,而高考指挥棒下的教育不过沦为一场知识量的填鸭大比拼而已。

不仅是学校教育,各种社会竞赛也是如此。比如那些电视台举办的各类知识类比赛,基本上都是考验看谁记忆的知识量,谁的脑容量大。

在这样的机制下,所能产生的充其量不过是一些硬盘人罢了。这在电脑普及的时代显得十分可笑和荒谬——若论存储量, 人脑怎么能和电脑比?

而更为致命的是,由于国人大部分的所谓“学习”都被机械记忆所填满,导致了大脑思维的普遍惰性,再加上中国式教育对于统一答案的硬性指标要求,这种大量的机械记忆非但不能由量变到质变的产生新的观点和意见,反而将大部分的创造性思维扼杀在萌芽状态。

而长期的死记硬背,不仅使得国人的大脑呈现明显的惰性,更重要的是造成了学习上的抵触情绪,学习基本上沦为获得名利的敲门砖或是谋生手段,这就导致了虽然中国有着最庞大的大学生数量,有着最庞大的社会学习人群,但是却始终无法产生各个领域的大师,因为所有的人都在为了功利目的为了考证书而学习,在几乎所有重大学科领域都要被外国人牵着鼻子走,泱泱大国甚少有自己的创建来引领世界,可以说,近代以后的中国对于世界思想领域的贡献,少之又少,诚为可悲。

在学术领域,这种局面又反过来即造成了一部分国人在西方国家面前的自卑情节,又造成了另一部分国人的义和团情节。这两种情节看似相反,其实恰恰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其根源都在于我们自身创造性的匮乏。因为创造性的匮乏,我们在西人面前自卑,因为创造性的匮乏,我们在古人面前渺小。

所以我们一面匍匐于西方世界的话语权前战战兢兢,另一方面又总是乞灵于老祖宗的灵丹妙药而止步不前。这两种情况相反相成,是造成当代中国学术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具体到历史学的研究,我个人感觉现在的局面比照之前稍有好转。

但是这一变化的具体体现却不是在象牙塔里,而是体现在民间历史研究上。正所谓“礼失,求诸于野”。

个人以为,正是从百家讲坛开始,才开启了中国民间关注历史研究的潮流。虽然开讲的老师基本也都是学院派的人物,但是毕竟从那时起,学问开始走下神坛,开始放低姿态,来到人间。

但百家讲坛的局限性其实也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还是因为他没有摆脱那种学究式的研究方式。

而第一批开始破冰的人物,不是那些百家讲坛上的大学教授,承担这个历史使命的,是一群业余历史研究者,他们最早混迹于网络,本来也许只是出于闲扯聊天的目的来写写历史,但是拜网络时代所赐,这种“聊历史”的方式却产生了千百年来那些书生们从来没有做到过的事情——把历史研究的权力还给人民自己,因为人民本来就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和主人。

在民间历史研究热的兴起过程中,应该说,天涯论坛起到了不可埋没的推动作用,在这里要给涯叔点一万个赞!

曾几何时,天涯走出了和连勃勃大王、当年明月、高天流云等一批响当当的业余历史研究者。

应该说,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民间历史研究者已经开始走到了前台,并得到了官方媒体的认可和承认,比如近年来一些有影响的电视专题片或是历史类的杂志开始采访并采纳民间历史研究者,这些研究者没有一大推闪闪发光的官方头衔,他们拥有的是对历史的一腔热情。

因此,在这一批成功者的带动下,中国实际上迎来了一股网络写史的热潮。尽管撰写者不免带有主观上的各种功利性目的,但是在客观上,仍旧实现了民间研究的百家争鸣盛况。

特别是网络大时代带给普通人前所未有的说话平台,这种自由开始推动相当一部分人可以将那些有异于传统理论的个人见解和解读传播到网络平台之上,思想的坚冰开始消溶,学问不再仅仅掌握在象牙塔里。而各种意见的碰撞和交流,更在很大程度上开始改变网友的认知和习惯性思维,中国老百姓第一次开始有了“历史也许并不是那个样子”的认识

但是,在这种全民研究历史的大背景下,我们仍然需要看到,传统的桎梏仍在囚禁着国人的大脑,每一种新的主张和新的思维角度,只要有悖于传统的认识,还是不免会遭到很多人的围攻,甚至有些素质低的人会谩骂和羞辱。

我在撰写本帖的过程中,以及在回复其它一些帖子的过程中,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应该说,除了正常的讨论以外,还有很多人是出于思维惯性和对传统认知的习惯性维护来攻击新观点和新理念的,尽管这些维护者自己其实并没有认真研究过自己所秉持的这一传统观念

这就让我想到了一个著名的试验:

把一群动物关在一个笼子里 ,笼子带电,触动笼子就会被电击,动物们学乖了就不会在去碰笼子了,后来试验人员不再给笼子通电,但是动物也不会再越雷池一步,因为电怕了

我们现在面临的其实也是这个局面。

虽然网络时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知识爆炸和交流的可能性,但是由于积习已经造成,天性已被压抑,所以很多人仍旧不敢越雷池一步,不仅自己不敢,见到别人敢越规则会自动群起而攻之,并将其归为另类。


因此,我一直主张,与其单纯皓首穷经的阅读大量文献,不如先去塑造一个健全的常识和判断力。

只有先具备了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了科学的方法论,才可以进一步去进行具体的研究和思考。

正是秉承着这样的理念,我才开了这样一个帖子。

在本帖中,我始终强调这个帖子是讨论帖,我并不认为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甚至不会坚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相反的,我认为我应该不断随着研究的推进不断推进观点的改进,甚至不惜自扇耳光。

因为在我看来,好的研究方法,比研究的具体内容更为重要。我们所研究的具体对象,会随着新情况的变化和新证据的出现变得荒谬可笑,但是科学的方法却可以不断获得持续的生命力。

正是基于这个感慨,我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包括我在旧帖《烽火戏诸侯——史学之父司马迁的一个谎言》中所使用的学究式的研究方法,可能一开始就是错误的。

对于历史研究而言,宜粗不宜细,不要过于执着于具体细节,而应该着眼于大时代大背景的还原与复活。

在这个想法的启发下,才会有现在这个帖子的产生,但我是迟迟不敢动手来写。主要还是因为要写一个好一点的帖子其实很不容易,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还要不断跟进最新的学术成果,毕竟不是专业的,很难做到这两点。

所以一开始的定位就很重要,定的高了自己搞不定,定的低了又没什么意思。

所以我虽然也自学了多年,来混天涯也有一年多了,但迄今为止只开了两个相对比较大的专贴,但也只敢于研究一些比较细节的题目,大题目轻易不敢涉猎,倒不是怕搞砸了自己丢人,主要是怕误导别人就不好了。

但是如果不去做,眼看时间一天天流逝,总是觉不做点什么对不起自己,希望自己能够最终迈出这一步并坚持到底吧


在本贴中,我依然采用开放式的格局,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会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也欢迎各路朋友拍砖砸场,百无禁忌。还是那句话,我从来不指望在论坛里说服任何人,我只是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至于判断,我交给所有看帖子的人去负责,大家求同存异,我不见得同意别人的主张,但我尊重并珍视别人独立思考的权力。

当然,别有用心者和脑筋缺根线的人除外,这两种人我鄙视他们。

是为序!
楼主 执着的尘埃  发布于 2016-08-13 16:14:00 +0800 CST  
补序一:

本帖正文中开头的一部分内容在我旧帖中已经出现过,其中一部分内容我会进行适度调整,有些则直接照搬到这个帖子之中,如果是看过旧帖的朋友,还请原谅则个>(o)<
楼主 执着的尘埃  发布于 2016-08-13 16:18:47 +0800 CST  
正文第一:

按照笔者的老习惯,还是要从讲故事开始我们的探讨之旅。

首先来看看《国语》中所引述的一段记载:“《训语》有之曰:‘夏之衰也,褒人之神化为二龙,以同于王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也。”夏后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吉。乃布币焉而策告之,龙亡而漦在,椟而藏之,传郊之。’及殷、周,莫之发也。及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不可除也。王使妇人不帏而噪之,化为玄鼋,以入于王府。府之童妾未既龀而遭之,既笄而孕,当宣王时而生。不夫而育,故惧而弃之。为弧服者方戮在路,夫妇哀其夜号也,而取之以逸,逃于褒。”

这段引文出自《国语.郑语》。还是为大家先翻译一遍:

《训语》上说,“夏朝衰败的时候,褒君之神化为两条龙,共同停留在夏王的宫廷,龙说:‘我们是褒国的两位君主。’夏王占卜,是杀死两条龙,还是把两条龙赶走,或是把两条龙留下来,结果得到的卦象都不吉利。夏王又占卜,请两条龙留下龙漦(据韦昭注,漦,龙所吐之沫,龙之精气也。其实可以理解为就是龙的精液之类,一般文献翻译为龙的口水,误矣)”而加以收藏,结果卦象显示吉利。于是夏王命令陈列玉帛,以简策之书告求龙漦。龙就飞走了,而龙漦还在。夏王就用柜子将龙漦收藏起来,在城郊祭祀。一直到商朝和周朝,都没有人打开过装龙漦的柜子。直到周厉王末年,厉王将柜子打开观看,龙漦流到了宫殿的地上,怎么也去不掉。周厉王就让宫中妇女裸露下身而喧哗鼓噪,结果龙漦化为一只黑色的鼋,进入了王宫内院之中。恰好宫中有一个刚刚七岁的小女孩(韦昭注,毁齿曰龀。女七岁而毁齿也),刚刚到了换牙的年纪,遇到了这只黑鼋。等到这个女孩长到十五岁成年时(古代女子十五岁成年,行加笄之礼,窃以为这个年纪是古代女子月经初潮的普遍年纪),就奇怪的怀孕了,到周宣王之时,这个女孩生下一个女儿。因为女孩未婚先育,所以就害怕的将女婴丢弃大路边。一个对卖桑木弓和箕箭袋的夫妇,正好此时正在受罚,听到女婴的哀嚎而心生怜悯之心。于是他们在惩罚结束后将女婴抱养然后一起逃到了褒国。”

这段文字在《史记.周本纪》中被司马氏所引用,并通过接下来所引用的周太史伯阳的言论,来说明一名叫褒姒的美女(也就是前面引文中提到的那个小女婴)将会对大周朝所产生的不可挽回的损失(用伯阳的话来说就是“周亡矣”)。为了表达自己的急切忧虑,太史伯阳特地引用上面出自周代官方史书《训语》的一番记载,来说明褒姒的神奇来历和她的妖孽身份。
楼主 执着的尘埃  发布于 2016-08-13 16:29:22 +0800 CST  
正文第二:

按照一般性的说法,褒姒来自褒国,是褒国国君为了向请罪而送给周天子的礼物。根据笔者在旧帖《烽火戏诸侯——史学之父司马迁的一个谎言》中的分析,基本可以确认褒姒被送来的时间大约应该是周宣王后期。“褒姒”这个名字,意思就是“褒国来的姓‘姒’的女子”。笔者在旧帖中也曾提到,褒姒并非普通的平民女子,而是出身自久远的贵族血统。其姓氏“姒”来自大禹后代之一。

关于褒姒的来历,闻一多先生在其论文《伏羲考》中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观点,给笔者以很大的启发。综合闻一多先生的考据以及笔者个人的一些观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猜测:

首先来看看褒国国君的身份。

按照《史记.夏本纪》:“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

可见,按《史记》的说法,褒国为大禹之后,其姓为“姒”,与大禹同,跟夏王乃是血亲。

这还只是字面上的含义,如果我们继续深入发掘,就会发现褒君及其化身为龙,与夏朝,或者不如说跟大禹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一是褒国的“褒”字是什么来源。

我们知道,“伏羲”本来写作“包羲”或“包牺”,如《易.系辞》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而闻一多先生指出,包 和 褒 同音,“伏羲氏与褒国果然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而说到伏羲,就不能不提到他的一个重要形象:




上图为著名的伏羲女娲交尾图,见于东汉晚期武梁祠石室壁画

伏羲与女娲的这个形象是很多人都知晓的,而其中包含的意义也很明了,就是意味着伏羲女娲是夫妻关系,交尾的下身乃是一种明显的交媾形象。

伏羲和女娲的标准形象为人面而蛇神,而蛇则为龙的基础形态之一,在这里笔者暂时就不打算对从“蛇”到“龙”的演变过程加以详细介绍了。但很明显的是,交尾的蛇(龙)是古代神话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之一,比如新郑出土的彝器上部花纹上就是交尾的两条龙,秦汉的瓦当中有大量的双龙交尾图案。

由此,闻一多先生想到了交尾的“蛇”与同时出现的褒国二君化身的“二龙”。

闻一多先生注意到,在中国古代传说中,“五灵中凤、麟、虎、龟等四灵,差不多从不听见成双的出现过,惟独龙则不然。除非承认这里有着某种悠久的神话背景,这现象恐怕是难以解释的。。。。”。

当然,以笔者看来,闻一多对其它四灵的说法未免有些武断,最起码凤和凰还是可以同时出现的嘛。

但是,总的来说,闻一多先生的讲法还是有一些根据的,他还相近列数了一些古籍中以“二龙”面貌出现的龙: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帝赐之(孔甲)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

《竹书纪年》:今王(魏安釐王)四年,碧阳君之诸御产二龙

《后汉书.南蛮传》:秦犯夷,输黄龙一双

《汉书.五行志》:惠帝二年正月癸酉旦,有两龙见于兰陵廷东里温陵井中

《魏志.高贵乡公传》:(甘露)四年春正月,黄龙二见于宁陵县界井中

。。。。。。

闻一多列举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写出来了。他总结说,这些频繁见于古籍记载的二龙“是荒古时代的图腾主义的遗迹”。

当然 ,我们也不必完全相信闻一多先生的观念,就是把这个看做一个假说或者思考的方向吧。

无论如何,在闻一多看来,褒国的“褒”就是来源于伏羲的通假——“包羲”,二伏羲和女娲交尾形象,与褒国二君化身二龙的形象是统一的, 据此,闻一多认为所谓的褒国二君,是一男一女,两人是夫妻关系,同时出现于夏朝的宫廷。

如前所述,夏后氏与褒国原本就都出自于大禹,而夏朝的传说中一直不乏和龙有关的传说,最为著名的就是夏后孔甲饲养龙的传说。

可见,闻一多先生将褒国二君与龙蛇崇拜相联系,还是颇具有研究意义的。
楼主 执着的尘埃  发布于 2016-08-13 16:50:24 +0800 CST  
正文第三:

讲完了褒国的“褒”字,再来看看他们的姓——“姒”

大禹的后裔均为“姒”姓,而据刘师培的《姒姓释》说,“姒”与“巳”为同文通假字。

也就是说,在古代,“姒”就是“巳”。

那么,“巳”又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今人都知道一个基本的常识:十二地支中的“巳”对应的属相是“蛇”,或者说,“巳”对应着蛇图腾的崇拜。“巳”也就是“蛇”。同理,“姒”姓者,也就是崇拜蛇的部落联盟体。

这一点,在古文字学上的研究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古代的文字研究者,如许慎、郑玄、王充等都认为,“巳”就是“蛇”

请看甲骨文、金文及小篆中的“巳”的写法:

http://xh.5156edu.com/hzyb/a9408b29657c53269d.html

没办法,图片无法复制,大家可以直接点击网址看到。

根据上图所示,“巳”的原始形态基本就是一条“长虫”,也就是蛇啦

可见,凡是大禹的子孙,都是崇拜蛇图腾或是其变种龙图腾的部落,大禹自己,当然也不例外。从这个意义上讲,顾颉刚前辈说大禹的名字意味着一种爬虫是对的。当然,这里不能简单的讲“大禹是一条虫”,这是对顾先生意思的庸俗化误读,顾先生的意思是说,大禹这个名称是先民蛇崇拜(龙崇拜)的一个反应,对先民来说,以崇拜对象来称呼氏族首领和民族先祖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楼主 执着的尘埃  发布于 2016-08-13 16:55:09 +0800 CST  
正文第三补:

以上简要的介绍了包括闻一多先生在内的一些学人的观点。

当然,笔者不认为他们的观点就是一定正确,但是无论如何,闻一多对于褒国与伏羲的关系,以及“姒”姓本源乃是“蛇”的观点,还是很有道理,可以得到甲骨文、金文、小篆方面的佐证,许慎等人也持相近的看法和观点。

所以,笔者在此仅仅是有保留的接受闻一多先生的一部分观点,至于广大看帖围观的网友,大家就各自见仁见智吧。

当作一个思路上的拓展也是好的
楼主 执着的尘埃  发布于 2016-08-13 17:01:33 +0800 CST  
正文第四:

前面说了说作为历史人物的“褒姒”可能存在的身世来历。

当然,由于年代久远,传世文献中的记载我们不能太过盲从。特别是《训语》中的这段记载涉及到遥远的古昔记忆,在那个巫史尚不分家的时代,我们很难分辨出上古记忆中哪一部分出自于对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那些则是出自于充满象征意义的巫术记忆。

实际上,“太史令”这个官职原本就是世代相袭的巫官。司马迁的家族就是这样一个历史久远的巫官家族。“太史令”的主要职责是观测天象,从天人感应中寻找到上天给予皇权的警示或者嘉奖(比如《国语》中就记载周太史伯阳通过对天象和地震、河流改道等的观察得出了“周亡矣”的结论)。而对历史记录的记载仅仅是天象观测记录之余所产生的副产品而已。这一点,无论是中国,还是古埃及、亚述、古巴比伦都是一样的。史官的原本身份就是一种高级祭司,他们掌握着天地所有的奥义,他们创造和掌握着人世间最为伟大的创造——象形文字——关于文字产生的巫术背景以及上古观念中文字所具备的神圣性,笔者在后续还会有专门的阐述,这里就先不再展开了。



因此,我们对于《国语》中关于褒姒出身的这一段记载就不能简单视为“古人的迷信”。事实上,《国语》的这段文字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可以让我们穿越千年的历史迷雾,去追寻那些司马迁们和孔子们都没有理解的远古真相。
楼主 执着的尘埃  发布于 2016-08-13 17:16:55 +0800 CST  
正文第四补:

《国语.郑语》中的这段记载出自于周代官方“教科书”《训语》。而《训语》的编撰者,就是承自于久远过去的巫史官们。因此,要真正理解《训语》中的这段话,就不能仅仅进行政治经济学方面的分析,而要用古人的心去理解古人的记载。

现在,让我们抛开现代人的偏见,来看看《训语》中这段不长的文字里面包含着多少特别的信息:

1 “龙亡而漦在,椟而藏之”——龙是飞走了,但是走以前遗了一大摊精(龙精啊。。。)

2 “漦流于庭,不可除也。王使妇人不帏而噪之,化为玄鼋”——龙精液去不掉,一群宫女奉命赤裸下身对着龙精液叫喊,结果龙精液就变成了黑色的鼋

3 “。。。玄鼋,以入于王府。府之童妾未既龀而遭之,既笄而孕,当宣王时而生。不夫而育”—— 黑色的鼋爬进了王府内院之中,正好被一个童贞女遇到,结果等到女孩成年后,未婚先育

4 “不夫而育,故惧而弃之。为弧服者方戮在路,夫妇哀其夜号也,而取之以逸”
—— 童贞女的私生女被遗弃城外,被卖弓箭的夫妇捡到,带往他处。


先来重点分析上述中的前三条信息。

很明显,在这些文字的叙述中,包含着这样的信息:作为生殖作用的龙精液、作为生殖载体的裸体妇女、仪式性的喊叫、处女怀孕的结果

将这些信息连接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出这其中存在着明显的生殖巫术的内容。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说,这些文字的表述构成了完整的生殖巫术的全过程,明显是一个原始巫术仪式的再现。

1 从生殖巫术的角度来看,龙精液无疑代表着某种神圣的生殖力。

因为在生殖巫术中,“蛇"和它的变种"龙"都可以代表超凡的雄性生殖力,比如最牛逼的生殖力代表就是“祖龙”——也就是秦始皇,用嬴政自己的话来说“祖龙者,人之先也”(语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帝王之祖,那就是祖先崇拜中最为重要的先祖,自然也就是人类之始祖。可见,“龙”在早期中国社会中确实具有生殖崇拜的意义。

2 由于龙和龙的精液都是超凡雄性生殖力的象征,那么在该仪式的本原版本之中 ,妇女们赤裸下身围绕着龙的精液所进行的一系列叫喊绝不会是随便的大呼小叫而已,而应该是有着一定意义的咒语之类,只是史家失载,我们也就无法得知了,后世的史家恐怕已经遗忘了这种仪式的含义,仅仅是从古籍中了解了一些表面记录而已,因此也就无法认识到古代仪式的真正含义。

笔者认为,这种一群妇女围绕着龙龙精液所进行的巫术性仪式,其本来的面貌绝对没有太史伯阳所描述的那么“训雅”,除了妇女之外恐怕也有男性参与,其中的少儿不宜成分一定是很大的,只不过被后世世家和谐了而已。

其实这种仪式跟我们平时所了解到的那些围绕着巨大阳具模型所进行的巫术仪式没有什么不同(这种仪式现在在我们的近邻日本经常可以见到),笔者认为应该是出自同一类的原始类型。

再拓展一步来猜测,笔者相信在史书中所记载的商纣王的那些淫乱事体,比如让男女赤身裸体奔跑嬉戏于酒池肉林之间的记载,恐怕其本来也只是一种生殖巫术而已。商朝是十分重视巫术文化的时代,商王作为国君,本来就负有首席大祭司的职责。而原始的生殖崇拜原本就充斥着后人所无法想象的淫靡气息。商人好酒,酒是色之媒,在酒精和食物的刺激下,其实所谓的酒池肉林很可能就是一场商朝的集体生殖崇拜仪式而已。

当然,史记中记载的商代酒池肉林是在宫殿之内进行的, 而这种生殖崇拜的原始形式则应该是“幕天席地”才是本来面貌。

因为在先民的眼中,人类的繁衍、农作物的生长、动物的繁殖以及土地的肥力都是相统一的,都有赖于伟大的生殖神(最早形态均为丰产神,其原始形象可参见世界各地所出土的丰乳肥臀的女神雕像),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生殖是相通的,所以古代先民往往会为了促进农作物或是牲畜的丰产而在野外举行群体性的生殖巫术仪式(场面过于限制级,请自行脑补。。。。。。)

这种仪式在古代世界的各地均有残留,比较著名的有著名的色雷斯酒神崇拜,崇拜酒神狄奥尼索斯(同时也是葡萄神,丰产的植物神)的妇女们载歌载舞,喝得醉醺醺的,而且行为放荡而狂乱;还有来自于厄琉西斯秘仪的得墨忒耳崇拜,其崇拜核心是对丰产神得墨忒耳(谷物神)及其女儿泊尔塞福涅(冥界之后)的崇拜,仪式同样是淫荡而疯狂的。

这一类的崇拜仪式,遍布于世界各地,只是在比较文明的民族中,这些原始形态的仪式逐渐被训雅的记载所取代和抹杀而已,而在中国,强大的儒家系统(其实儒家本来也是来源于巫术崇拜,以后再详谈)打压下,基本失去了其原本面貌,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记载中,无论是酒池肉林的商纣王还是让宫女裸体跳大神的周厉王,统统是儒家所严厉批判的角色。

其实这种原始仪式恐怕在商代和周代都有长期的存在,但是随着人类自身文明的发展,那些最为原始野蛮的部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最起码不再经常演出了,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史家由于已经被隔离了仪式的原始意义,渐渐遗忘(也许是故意遗忘)了这些仪式本源的含义,而到了更加晚近的时代(比如春秋以后),就只剩下了道德批判,因此这些仪式也就被集中安放在这些被批判的“昏君”身上了。

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文献,虽说记载里很多远古的内容,但是其成书年代基本最早也在春秋之后,绝大部分都是战国作品,其反应的是编撰者所处时代的观念,而绝非文献所记录的上古时代的真实情况,这一点还要请各位朋友时刻牢记。

再回到我们前面说到的周厉王的宫女对着龙精液大呼小叫的事情上来

宫女仪式性的呼喊的结果得到了回应,巫术产生了效果——精液化为了黑色的鼋。

“鼋”这个东西到底是啥,我在去年写作主贴的时候已经做了说明,它应该是类似于乌龟或者鳖之类的动物,有些学者翻译成蜥蜴那是不对的。

但不论如何,鼋也是“龙生九子”中的一个,前面说过,龙在原始巫术的语境中具有明显的雄性生殖崇拜含义,而鼋也是如此,它跟其它龟类动物一样,具有生殖含义(壮阳食品啥的其实都是这种生殖崇拜的延续,另外,龟的头是指什么,我就不用多说了吧。。。)

所以,黑色的鼋是女人们一系列巫术行为的必然产物,但这还不是它最终目的。

3 从生殖巫术的角度来看,让女性怀孕生子,才是其终极目的。而在《训语》所表述的这个仪式中,一个仅有七岁的小女孩成了当时这个巫术仪式的承受者和目标(至于为何是童贞女,这个比较复杂,一会再单独讲)。她遇到(实际上就是感应到)了这个由龙精液变成的黑鼋,承受了巫术的结果——受孕。

这时,这个巫术仪式才算全部结束。


童贞女非自然受孕的神话,从中国的简狄姜原到西方的圣母玛利亚,比比皆是。


但是这里我们看到的这个例子是具有其独特特点的。

大部分传说中,童女从受孕到生产,基本还是比较正常的,如主帖中所讲述的钩弋夫人十四个月怀胎已经算是少见了。

而在《训语》中的这个记载中,小宫女七岁受孕,却一直等到成年之后才生产,中间整整间隔了八年之久,这恐怕在类似传说中很少见的特例。

笔者猜测,这是因为在文献中所描述的巫术,其原本的作用并非在于针对已经成年的妇女,而是专门施于未成年少女的一种巫术,其目的在于施加于少女之身,在其未长大之时便将某种生殖力作用其身,然后期待在其长大成人之后可以顺利生产。

而在该仪式更为原始的形式中,这些妇女很可能都是少女的家人,她们集体对着少女施行这种巫术仪式,先是使用具有生殖巫术作用的咒语作用于某个代表雄性生殖力的物品,然后再将该物品授予巫术所作用的少女,这个物品很可能是可以佩戴于少女身上的某一类物品。

因为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女性所佩戴的物品,均不是用作装饰作用,而是有实际的巫术作用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生殖和祛病。比如在半坡、河姆渡等遗址所出土的贝壳制成的原始项链,其基本作用不是装饰,而是生殖护佑。因为由于长相比较接近女性生殖器,所以原始人一般将贝壳类物品作为生殖崇拜对象。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网了解一下,这里就不展开叙述了。

实施巫术的妇女们很可能就会赠与少女一个具备男性生殖形象(如长形物体,在《训语》中承担这个巫术作用的道具被龙精所化的黑鼋代替)的物品,并以该物品碰触少女的身体(如私密部位)以期这种经过咒语祝福的物品可以保佑少女平安长大,并具备良好的繁殖能力

因此,这种巫术仪式是一种针对少女的生殖巫术,巫术的最终效果需要待到少女成年后才能显现。



楼主 执着的尘埃  发布于 2016-08-13 17:41:30 +0800 CST  
正文第四补续:

4 最后,再来简单说说弃婴的主题

在主贴中,笔者就已经列举过一些中国和外国神话中的“弃婴”主题。这种被遗弃的婴孩往往会有着神奇的遭遇,当然其中大部分都是成功的王者,或是各个民族的始祖。

但在本例中有些特殊,褒姒日后非但没有成为正面人物,反而成为了红颜祸水的典型代表。尽管如此,在周人看来在,正是褒姒造成了周朝王纲失统,“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出自《诗经.小雅.正月》)。

所以,不论如何,褒姒都是造成权力更迭的人物。对于一个来历不明的女婴而言也算是和不一般了。

因此,从总体上而言,褒姒的被遗弃仍旧符合“弃婴”主题的一般情形,只是她是个女婴,而大部分神话中的弃婴都是男性。

按照神话仪式学派的一般性观点,这种“弃婴”主题的神话传说一般而言都具有明显的从“成人仪式”性。

也就是说 ,传说中的这些不凡人物的被遗弃、被收养、乃至一鸣惊人的后来,其实都是对于上古先民成人仪式的一种模拟性演绎。

当然,在现在所能见到的文献中,这种“成人仪式”的痕迹已经不容易被发现了,而且所有的故事都已经经过了后世记录者的包装和转述,以符合记录者本人所处时代的价值观念。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一般的主题中,对象都是男性,因为在部落社会中,只用男性才需要面临种种考验来获得新生,告别童年,从而被成年男子所组成的群体接纳,所有“弃婴”主题的神话,大部分是对这种成人考验的故事性再现。

而在这个例子里,主角却是一位女性角色。这就有些让人感到意外,但是也并非无法解释。

笔者的观点是,在《训语》的这段记录中,从褒国国君化身为龙来到夏朝宫廷,直到褒姒的诞生为一个神话主题,即“生殖巫术”的主题;而褒姒的被遗弃和被收养,以及后来她的“祸水”事迹,则是另外一个主题,即“弃婴”的主题。

第一个主题,其来源于某个原始生殖巫术仪式;而后一个主题,则也是文献中常见的一种模式:我们可以在一些民族始祖身上看到, 比如周人的先祖“弃”就是弃婴。另外还有夏朝的中兴之主少康,虽然他不是弃婴,但是因为当时后羿夺了夏朝的王位,所以他这个王子等于也是被“放逐”的,这种放逐,其实也等于是“弃婴”的一种变体,是神话的一种转型。

后来的文献编撰者是将这两类不同主题的传说加以嫁接(将不同主题神话的嫁接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各国的历史文献编撰者经常会做的一件事情,这里就不展开了,有机会专门来谈),并按照编撰者所处时代道德传统的价值观加以理解和批判。

当然,周代的文献作者将褒姒说成是“弃婴”,当然不是为了说明褒姒和他们的祖先一样伟大,而是为了说明她“很妖”,但是和那些被视作是神灵护佑的各族祖先一样,褒姒也是负有上天派下来的“特殊使命”的,这个使命就是毁灭西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褒姒被包装以“弃婴”主题的神话又显得很正常,因为她毕竟不是凡人,而在周人看来,西周的灭亡恐怕也是一种天意,褒姒仅仅只是上天实现这个意图的一个工具罢了
楼主 执着的尘埃  发布于 2016-08-13 17:43:38 +0800 CST  
正文第五:

前文是笔者对传世文献中所引用的一小段文字所做的一些神话学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粗略的窥视到理解上古记录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因为时代久远、观念阻隔,不仅是我们现代人,连司马迁甚至孔子也无法真正理解上古的很多记载。

孔夫子承认夏礼和商礼他是说不太清楚的,但他认为周礼是对夏商的继承和发展,“周监三代,郁郁乎文哉”,而事实上,孔夫子对于周礼很多地方其实也不甚了了。

比如“孙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父尸(语出《礼记.曲礼》)”。

这里所说的“尸”是在祭祀时以活人扮作父祖的形象,古礼中是多以孙为这个角色的。且这个角色是很尊重的,譬如,为已故的国君充当尸的人,大夫、士人见了就要下车。国君一旦知道了充当先君之尸的人选,就要亲自为他下车,这时为尸者要在车上先行礼答谢,上下车时也要用垫脚石或木凳一类的东西垫脚。
在这样的行祭活动中,孙可以充当祖父之尸,如果孙的年纪小就要由人抱着充当被祭的尸,而子却不可以充当。

这里面又涉及到了祭礼中的“昭穆”制度,按照古代的宗法制度,始祖庙居中,以下是左昭右穆、父昭子穆的次序,墓葬也是依照这个次序的,这样孙与祖又属同列。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包括孔子在内的儒家一直恪守着这些久远的历史传统,但是包括孔子自己在内,其实对于这一礼法真正的来源却不甚清楚。

直到近代人类学的诞生的发展,才为我们真正揭示出了这一礼仪真正由来的一角(之所以说一角,是因为笔者相信今天的学者仍旧无法完全理解远古先民的做法,也许永远不可能)。

近代以来的人类学研究表明,所谓“君子抱孙不抱子”“子不可为父尸”乃至昭穆制度的本源,都是来自于上古社会中以母系作为家族传承的基准的缘故。在母系社会体系中,一般会由A和B两个大型的部落联盟结成姻亲关系。A部落的男子“嫁”给B部落的女子,B部落的男子又“嫁给”A部落的女子。由于男子死后要从妻葬在妻子的家族中,因此,从祭法上讲,“父与子”不是一个家族的人,“祖与孙”才是一个家族的人。这才是《礼记》中记载的真实来源。

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后来的人们,包括孔子这样的人也无法再得知如此久远的原因,因此,孔子和他后来的儒生们就只有恪守着祖先遗留下来的仪式,却无法真正理解仪式背后的含义。

孔子本人还好,只是述而不作,不会胡乱解释前人遗留下来的仪式,后世俗儒则为了各自利益,迎合不同的统治者而不断妄加揣测古礼。结果越到后来,人们对礼仪的来源越发的糊涂,而最终迷失在自我编造的迷梦中无法自拔,再也无法倾听来自远祖的心声。

楼主 执着的尘埃  发布于 2016-08-13 18:17:10 +0800 CST  
正文第六:

上古的时代,是巫术遍布的时代。很多看似属于客观历史描述的文字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久远的咒语。

除了前面讲述的关于褒姒身世的表述中具有很明显的巫术痕迹之外,还有《国语》当中还有一段有名的记载,如果从比较神话学的角度来分析,有可能也存在着某种对于原始巫术与禁忌方面的渊源。

这就是著名的“仲山甫谏宣王料民”。

按照《国语.周语上》的记载,“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在今甘肃固原,而非山西太原市)。仲山父谏曰:‘民不可料也’”

接下来,仲山甫语重心长的给宣王指出了很多条不能够料民(也就是普查人口,目的在于征兵征税)的理由,当然大部分都讲得是政治方面的原因,比如料民这个事情不是天子该管的,有司本来就有约定俗成的办法,不应该另外再专门料民;而且一旦料民,就等于告诉诸侯天子现在缺兵少粮,这不利于稳固诸侯对天子的忠心。。。。当然这些政治上的理由都没有问题,笔者在前面主帖中也有所提及。

但是仲山甫其实还说了一句“且无故而料民,天之所恶也,害于政而妨于后嗣”。

乍一看上去,仲山甫的这句话好像不过是儒家的那套老生常谈,也不见得是仲山甫的原话,估计是后来的文人给按上去的,不过是借天意来劝谏帝王的套话而已。

其实笔者原来也是这么想的。

但是如果我们不把这句话当作套话,而是从比较神话学的角度进行一些比对分析,就会吃惊的发现,原来认为普查人口不吉利的国家和民族很多很多,而且,这种忌讳很可能源自于某种更为原始的巫术性禁忌,而不仅仅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

英国著名学者,人类学和比较神话学的奠基人詹姆斯.乔治.弗雷泽在其巨著《旧约中的民间传说》一书中,列举了从亚洲、非洲、美洲一直到太平洋土著居民中所存在的种种关于“统计人口或牲畜”方面的禁忌。

现简单举几个例子:

《旧约.撒母耳记下》记载:

上主又向以色列人发烈怒,所以激动大卫来敌对他们。上主对大卫说,“你去调查一下以色列和犹大的人口。”大卫就命令军队的元帅约押说:“带着你的部属,走遍以色列各支族,从北边的但(地名)到南边的别是巴(地名)数点人民。我要知道人民的数目。”

可是约押回答:“陛下,愿上主——你的上帝使以色列的人民比现有的人数多一百倍,愿你亲眼看到上帝的作为。不过,陛下为什么要做这事呢?”可是王坚持要约押跟他的部属服从他的命令,他们就离开王,出去点以色列的人民。。。。。。。他们向王报告,以色列的带武器的壮丁总数八十万名;犹大壮丁总数五十万名。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当大卫王提出普查人口的要求后,他的元帅约押对大卫的劝谏跟仲山甫劝说周宣王的话几乎如出一辙,当然,大卫王也跟周宣王一样,一意孤行,非要普查人口不可。

于是,《旧约》中继续记载,大卫在统计完人口之后非常后悔,并向上帝忏悔。当然,原本就是上帝让大卫产生普查人口的年头的,这里涉及以色列人的宗教观念 ,我就不评述了,只看结果。

上帝在听到大卫的忏悔之后,还是决定要降灾祸给以色列人,于是有七万名以色列人死亡。就在上帝派出的天使正准备毁灭耶路撒冷的时候,上帝才改变了心意,制止了他。

在《撒母耳记》的记载中,很明显我们可以看到“料民”的恶果——七万人的死亡。

这实际上是反应了以色列先民的一种原始观念:人们不应该确切的知道人口的多少,否则厄运会降临。

这种类似的观念,其实在我们国家也有存在。比如听到猫头鹰叫就要用唾液将眉毛抹乱,不让猫头鹰数清眉毛,否则人可能会死去等等之类。

总之这是一种对数字统计的恐惧,而这种恐惧直接跟人类的生死相关。

另外,在弗雷泽的著作中也指出,苏格兰高地的人们认为,清点任何家庭的人或者牲畜都是不吉利的行为;在英格兰的林肯郡和其它很多地方,没有哪个农夫会在产羊羔的季节清点他的羊羔;在丹麦,人们说不能数孵蛋母鸡下的蛋,否则这只鸡妈妈会踩碎这些蛋并毁了小鸡;希腊人和亚美尼亚人认为身上的瘊子不能数,越数越多。。。另外,在其它各大洲,也都存在类似的禁忌,总之是不能轻易的去清查人数、牲口数之类的数量

当然,弗雷泽所处的时代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今天,我们相信大部分国家都会有统计局之类的机构,但是弗雷泽所记录的他那个时代的民俗,仍旧反应了在民间社会所普遍存在的对于统计方面的恐惧和禁忌。



注:关于弗雷泽提供的事例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其著作《旧约》中的民间传说的第五章《人口普查之罪》 中文有节译本 我参考的是陕西师大出版的版本,由叶舒宪、户晓辉合译。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见,对于人口普查或者说是对于统计的恐惧和忌讳,绝非仅仅是中国古代有,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这一情况。

而这种忌讳的内容,很明显都指向了巫术与禁忌的传统。

在上述这些例子中,无一例外的说明,在先民的眼中,对人口或者牲畜的统计,是会遭到上天或者魔鬼报复的做法,统计会使人类遭殃,是一个普遍的认识。

如果在回到仲山甫劝谏宣王不要料民这件事情来,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些事情之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似性。

因此,在不否认料民太原的现实政治影响的情况下,仲山甫的那句“无故而料民,天之所恶”很可能是指出了其中包含的原始巫术与禁忌的含义。

作为老诚谋国的仲山甫而言,他虽然不见得在意这里面的真实巫术含义,但是他提到了这个见解,其实就略等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老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之类的劝诫,其中所包含的意思无疑是源自于很久远的历史经验,而这种经验一直可以与那些遥远而模糊的历史记忆连接在一起,造成它的正是一个民族的整体记忆——对一种悠久的巫术传统的记忆。
楼主 执着的尘埃  发布于 2016-08-13 18:20:37 +0800 CST  
正文第七:


之所以先列举上面两个例子,只是为了先给大家一个比较具体形象的例子。其实,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很多记载都是来自于对遥远时代原始意识形态的模糊记忆,但是随着人类进入文明史阶段,原始意识和巫术逐渐退居不太重要的地位(但是请注意,这种意识从来没有完全消退,即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祖先的意识仍旧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思维),而随着世俗政治影响的加强(特别是在中原地区,人本主义很早就开始取得对宗巫术和宗教的优势),原本以巫术为主业的史官开始世俗化,至于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文士”开始取代“武士”成为士人的主体,文人们开始掌握笔杆子,从此,基于现实政治和人心向背基础的历史观开始取代以巫术和天命为基础的历史观。虽然后世仍旧盛行过五德终始和谶纬之说,但是华夏历史观的主流仍旧被定调为人文主义的,而非超自然的历史观。

在这种情况下,传世文献中很多关于久远过去的记载就无法被后来的文人所理解。因为目前所见关于上古时代的最早文献99%均出自于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文人之手。已经世俗化和人文化的春秋战国人,早已无法真正理解由巫术统治的商代乃至更早的时代。于是,远古的风俗和制度要么变成了故事般的美丽传说,要么成为了被后人加工改造之后的充满现实色彩的政治说教,古人充满想象和活力的思维被遗忘,仅有留存于民间的零星记忆在通过民间的风俗、仪式和传说久久流传。这,其实才是“礼失,求诸于野”的真正含义。

而笔者之所以开始认识到这一点,正式因为通过对中外历史文献记录的比较阅读中,发现很多历史细节的记录有着惊人的相似,而这些文献的原产地则很可能是相距万里之遥的中国与西亚。对于此,决不能像网上一些人那样简单认为是谁抄袭了谁,或者是轻易得出“中国人是。。。的后裔”之类结论,当然也不能认为这些只是一种简单的巧合。

笔者认为,这种细节的相似,很可能;来自于人类共同的早期生活经验和思维经验的相似性。而在由后世文人所记录下来的文献中,原本是忠实记录先民思想和行为的原始文献,被历代的儒生和其他世俗主义的文人学者们以当时的眼光和思维改造成了具备后世不同意识形态特点的政治说教和历史故事,唯一被掩盖的,则是其中的历史真相和原始内核。

由此,笔者才产生了撰写一个全新角度思考我们业已熟知的历史文献的大贴。在本帖中,大家将会看到,很多脍炙人口的历史记载的背后,也许隐藏着更为深邃的原始含义。
楼主 执着的尘埃  发布于 2016-08-13 21:39:34 +0800 CST  
正文第七补:

笔者在本帖中会一再提醒大家注意,相对于始自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历史而言,我们今人所熟悉“文明史”不过是十分短暂的瞬间而已。要理解本帖所讲述的内容,需要大家不断的提醒自己牢记这一点,用古人的思维来理解古人,对于真正理解历史和历史中的人至关重要,也是真正读懂本帖的第一要义。

楼主 执着的尘埃  发布于 2016-08-13 21:52:34 +0800 CST  
今天先写到这里,明天继续更新
楼主 执着的尘埃  发布于 2016-08-13 22:06:09 +0800 CST  
自顶
楼主 执着的尘埃  发布于 2016-08-13 22:32:20 +0800 CST  
up
楼主 执着的尘埃  发布于 2016-08-13 23:01:02 +0800 CST  
@叶弄秋寒 2016-08-13 23:49:03
楼主弄WEI XIN GONG ZHONG HAO了么,建议你注册一个
-----------------------------
正在考虑要不要搞一个
楼主 执着的尘埃  发布于 2016-08-13 23:58:59 +0800 CST  
@wxphm 2016-08-14 09:32:48
抢沙发!顶一个。等更新
-----------------------------
感谢朋友顶贴!

本帖将会是一个超级长帖,希望能够赢得朋友们的喜欢
楼主 执着的尘埃  发布于 2016-08-14 09:43:19 +0800 CST  
各位网友上午好!

本帖今天继续更新。


说明一下,由于平时要忙于日常工作,因此本帖基本上只会在周六和周日更新正文部分,不过请大家放心, 本帖每次更新正文时都不会太少量 ,一定会尽量多码一些内容带给大家。

至于周一至周五,基本不会更新正文部分,但是如果有朋友进行了回复,那么我会尽快给予回应的。


再有一点,由于本帖是个草稿帖,本人也是在一边思考一边写,所以有时可能会显得缺乏调理,或是有些重复矛盾之处在所难免,这些还要请大家能够原谅。按照我个人的想法,这个帖子还只是一个初步的撰写,一边写一边改,等到这个草稿贴完成之后,我会再专门开一个修订版滴!

暂离煮酒半年多,很多熟悉的老朋友都没看到,有些寂寞,希望你们能快些赶来我这里呦,呵呵
楼主 执着的尘埃  发布于 2016-08-14 10:02:03 +0800 CST  
正文第八:

昨天,笔者首先举了两个在《国语》中出现的例子,来尝试说明那些被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掌故背后,其实蕴含着一直不为大家注意的深层含义。

要说明的是,本帖的主旨,在于以神话学研究为纲,通过神话学、人类学、考古学、文献学、历史学等多方面的综合研究,重新揭示掩盖在传世文献的历史叙述之下的一系列真相。

在这里,笔者觉得首先需要对神话学的释义做出几点交代。因为在公众乃至相当多的国内学者的认知中,“神话”和“传说”基本等同于“骗人的故事”。这一观点在天涯的诸多帖子中也经常体现,从而对大家产生了莫大的影响。所以笔者要先为神话学正名。

神话学,又可以称为“比较神话学”,是诞生于19世纪后期,在20世纪蓬勃发展的国际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主要由文化人类学、比较文学、比较宗教学和比较语言学等多学科视角的研究汇通而成。

上面这段定义,出自于目前中国神话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叶舒宪教授的专著《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一书,可以看做是目前较为正式的一个定义。

中国的神话学研究,启自二十世纪早期。以矛盾、周作人为代表的先辈从文学角度首先开掘中国神话的宝库,之后又有顾颉刚、杨宽等为代表的“古史辨”学派,提出了“累层构建的上古史”,还有丁山为代表的大师们则结合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考证,试图将传世文献中的圣王故事“还原”为神话传说。

应当说,这些前辈学人的开创性研究是有着巨大积极意义的。但是其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受制于西方所构建的话语霸权。

曾几何时,西方人在依仗坚船利炮确立了世界经济和军政霸权之后,为了确保霸权不失,而大力推广文化霸权。和经济军政霸权不同,以“德先生和赛先生”为伪装的西方文化霸权非但没有遭到亚非拉国家和人民的激烈反抗,反而日益被大家所接受。以至于在后殖民时代的今天,尽管西方的经济霸权和军政霸权日渐衰退,可唯独文化霸权岿然不倒。

而处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那些中国前辈学人,他们无疑是爱国的,爱之深责之切。但是正因为当时中国的落后与西方的先进的巨大反差,导致他们无一例外的匍匐于西方的话语霸权之下,尽管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是以西方语境来重构乃至解构中华文明,是那一代学人逃不开的宿命。

而在神话学的研究中,此种情形导致了深刻的恶果。
楼主 执着的尘埃  发布于 2016-08-14 10:57:56 +0800 CST  

楼主:执着的尘埃

字数:136304

发表时间:2016-08-14 00:1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01 11:06:28 +0800 CST

评论数:65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