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的方式,也即“古埃及学”建立的基石,大有问题!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由物识人】,考古学家最拿手的就是通过人类日常使用的【“主要炊具”】来分辨不同的古代人群,因为“饮食/炊具文化“是属于人类非常顽固的、不会轻易改变的一种文化(相比而言,语言则比“饮食/炊具习惯”要容易改变一些),而人群的“饮食/炊具习惯”其实是与这个人群自古以来的“生业”形态大有关系的,而生业形态又是与古代人群所处的“地理气候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

归根结底,就是楼主很早就提到过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15 16:23:17 +0800 CST  
始于距今大约1万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在东亚大地“唱主角”的古代人群,不是“南方稻作人群”,就是由南方北上中原的“稻作/粟作混作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都具有偏“古代南方人”的体质特征(注:不同于现代的“南方汉族”),另外,他们常爱用的主要炊具则是“釜鼎罐盆”之类的【偏东南方或中原地区】的炊具

以上都是古代南方人群(或者,是偏古南方人体质特征的“古中原人”)~~~



而下面的这些古代人群方才是真正的“古代北方人群”哦,具有偏“北方人的体质特征”的:


在【古东北地区】存在有一拨“古东北类型的人群”,比如“红山-小河沿文化人群”,他们所热爱的炊具是“平底筒形罐”,明显不同于“古代南方人”所爱用的那些炊具呢

同样的,在“古西北地区”也存在着古西北人群,但是,古西北地区的那些古代人群的来源就比古东北地区要更为复杂化一些,其中的活跃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距今4500年前)的“古西北类型”人群的体质特征,则是最接近于【“现代北方汉族”和藏族】的古代人群,能接近到什么程度?几乎与现代华北汉族难以区分!而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古西北类型”】,以及沿着北方长城沿线分布的【“古华北类型”】(也同样非常接近于现代华北汉族),他们最爱用的主要炊具就是【“陶鬲”】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15 16:39:01 +0800 CST  
一提到【古代的“陶鬲”人群】,第一反应就是“商人”,其次是“周人”,再其次是“戎狄羌人”!

“陶鬲”这种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北方人的主要炊具(大约存在了2000年的时间),几乎能和以上这三个活跃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整个青铜时代”的西北/北方地区的古代人群打等号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15 16:54:55 +0800 CST  
故而,“陶鬲”对于研究“中原商周青铜文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呢,不过,大多数的国人却对此炊具感到比较陌生哦~~~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15 16:57:17 +0800 CST  
为何“中原华夏文明”(最早的中国)的最初起源和早期发展状况,肯定是回避不了“陶鬲”这个北方炊具呢,大家只要仔细一看就会明白缘由了


比河南中原“二里头文化”要早几百年的、距今4000年前上下的山西晋南“陶寺文化”的“中晚期”时,我们已经接触到了【”陶鬲”】这种古西北/北方人最爱用的炊具,楼主作出了如此的推断:

——在晋南“陶寺文化”的【中晚期】,明显存在着“外来的北方【陶鬲+红铜】人群”的现象!也即,晋南“陶寺文化”变天了~~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15 17:03:25 +0800 CST  
接着,楼主对于河南中原“二里头文化”的一二三四期的演变过程,也作出了类似的推断:河南“二里头文化”是在惊人相似地重复着晋南“陶寺文化”的【变天】覆辙:


——-在河南“二里头文化”的【三四期】,明显存在着“外来的北方【陶鬲+青铜】人群”的现象!也即,河南“二里头文化”也变天了~~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15 17:04:33 +0800 CST  
通过对以上的两个最重要的、大中原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比较明显的“规律”:


【“外来的 + 北方人 + 陶鬲 + 铜器”】——-这四个特点总是“并存地”出现!


唯一的区别是,在时间上要早几百年的晋南“陶寺文化”,出现的不过是比较初级的“红铜器”(而不是更高级的“青铜器”),而在之后几百年才出现的河南“二里头文化”,终于出现了更为高级的“青铜器”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15 17:05:43 +0800 CST  
由于河南“二里头文化”是【前夏后商】分界的,因此,晋南“陶寺文化”中晚期的陶鬲人群,虽然比较接近于河南“二里头文化”晚期的“商人”,但是,又更像是“低配版”的商人呢~~

“低配版”的商人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晋南“陶寺文化”中晚期的陶鬲人群,要么是“商人”的几百年前的“前身”(见理由一);要么是“商人”的近亲人群—-活跃于晋的“戎狄人”(见理由二)


理由一,在距今大约4000年左右,来自于西北甘青地区的商人开始了一路的东迁,并最终入主了中原二里头的具体线路是:

西北甘青地区(比如“齐家文化”) → 山西晋南地区 (比如“陶寺文化”中晚期)→ 北方内蒙古和辽西及燕南地区 (比如“夏家店下层文化”)→ 冀中 → 冀南 → 豫北 (“先商文化”)→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


理由二,商人的近亲“戎狄人”自新石器晚期至青铜时代,从西北地区沿着北方长城沿线一路活跃,尤其是在“山西”这个地方,是北方戎狄人高度活跃的地区之一!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15 17:19:20 +0800 CST  
由于【“外来的 + 北方人 + 陶鬲 + 铜器”】——-这四个特点经常是“并存地”出现于大中原地区的两个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的【后半期】里(而不是早期阶段)~~


因此,我们来不妨仔细地观察一下,在河南中原“二里头文化”的一二三四期里:

1。外来的、北方人的“商元素”(比如“陶鬲”这种主要炊具),究竟是从何时开始在二里头开始出现的(陶鬲零星出现),又是于何时不断增强的(“商式鬲”越冒越多);

2。“铜器”的二里头本地生产是从何时才开始的,又是于何时开始进一步增强(出现了更为复杂的“中原青铜器特色”,比如,青铜容礼器);

3。夏朝的早期兵器原本都石制或骨制的兵器(而并无铜兵器),二里头于何时新出现了比骨器和石器更为厉害的“铜兵器”,又是于何时开始进一步兵器增强的(出现了较大一些的“中国式铜兵器”,比如,铜戈、铜钺)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15 17:27:34 +0800 CST  
分布于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出土人骨的体质特征,无疑属于古代人群中的“古西北类型”的范畴,与甘青地区青铜时代人群、甚至汉晋时代的人群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16 01:00:50 +0800 CST  
【商人】所掌握的“青铜技术”,还真不是莫名其妙地得来的,更不是被古中原居民“夏人”教会的呢~~

【夏人】哪里会“青铜技术”呢?

不要以为比较复杂的中原“青铜容礼器”率先出现于二里头三期的夏朝(在时间上要早于二里头四期的商朝),就表明中原地区的青铜器一定是由“夏人”首先制造出来的?

——才不是呢!

属于“古中原类型”的夏人,原本并不具备自己生产“青铜器”的能力噢(二里头一期)


先不妨看一看“夏人”早期(二里头一期)的常用兵器“镞”所用的材质,不是骨制、蚌制的,就是石制的,哪来的“铜制”兵器呢?

千万别和楼主说,一个时代的“最好材质”一定不是用来制作“武器”的这种【谎言】哦~~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16 14:13:44 +0800 CST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

二里头文化的一至四期的“兵器”,主要还是以各类材质的“镞”为数量大宗,骨镞最多,还有石镞、蚌镞、玉镞。“镞”在二里头的三四期时达到顶峰,骨镞、石镞、少量的铜镞呈渐增之势,蚌镞略有下降,玉镞不过是点缀之态

当然,二里头文化的“兵器”,首先除了最常见的“镞”之外,后来还有其它类型的“兵器”出现!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16 14:15:38 +0800 CST  
就让我们通过分析:

【从“夏人”最初的极简单兵器,到“商元素”出现于河南二里头之后的其它“兵器”类型的变化】

尤其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各类“铜器”的出现时间,来寻找到“商人”在二里头的活动痕迹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16 14:22:29 +0800 CST  
先来看一看在二里头夏朝的早期(一期)时,夏朝的“兵器”处于什么状态吧:

➊ 二里头一期的“兵器”:骨镞、石镞、蚌镞、石球


(“商文化”元素:在二里头一期时并没有出现。“夏人”的早期兵器是极其简单的类型,要么是以骨和蚌制做的“镞”、要么就是石制的“镞或球”,属于攻击性并不强的、极简单类型的兵器而已


而在二里头一期出现的“零星铜器”,并非是在二里头本地作坊生产的,而应该是外来的零星青铜器“输入品”)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16 14:31:05 +0800 CST  
如果中原二里头“夏人”的兵器在材质上,要明显地落后于二里头的周边近邻地区(比如山东的“岳石文化”、豫北和冀南、冀中的“先商文化”,这两者均属于“早期青铜文化”,都已经生产出来小件的“铜兵器”!),而武器一旦落后于人是要挨打的呢,甚至中原二里头也恐怕无法长期地坚守得住!


幸亏,“夏朝”似乎是一个积极进取的朝代噢,从二里头的“二期”时起,“夏朝”也要开始兴建起直接属于夏朝王室掌控的“官营手工作坊”来生产青铜器(和绿松石器)

夏人自己不懂青铜器生产这没关系,反正,二里头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在外来人口中搜寻到懂“青铜器生产”的工匠,并进入到夏朝的“官营手工作坊”里即可!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16 14:47:24 +0800 CST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新的“现象”在二里头的二期开始出现了:

➋ 二里头二期的“兵器”:骨镞、石镞、蚌镞、玉镞、石钺、玉钺、石球、(陶爵)、【铜刀2、(铜铃1、铜牌饰2)】


(“商文化”元素零星地开始出现:外来北方人的炊具“陶鬲”,开始零星地出现于二里头的二期。同时,由于二里头夏朝的“官营手工作坊”也在二期时开始兴建,在二里头的二期时也开始出现了少量的在二里头本地生产的“铜器”!

比如,在二里头夏朝出现的第一件金属材质的“铜兵器”,居然是一件极具“中亚草原风格”的铜兵器—-〖环首铜刀〗;另外,还出现有“铜铃+铜牌饰”)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16 14:58:50 +0800 CST  
随着更多的“商人”不断地进入到二里头夏朝的“官营手工作坊”里,不断增多的“新气象”出现于二里头文化的“三期”,或者,更为准确的描述是,自“二里头三期”开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文化骤变”——-突然出现了具有中原特色的“铜兵器和青铜礼器”!


➌ 二里头三期的“兵器”:骨镞、石镞、蚌镞、玉镞、石钺、玉钺、石戈、玉戈、石球、【铜镞11、铜戈2、铜战斧1、铜刀6、(铜爵4、圆形铜器2)等】


(“商文化”元素明显地增多:三期出现了“鬲、斝、卷沿圜底盆、大口尊”等比二期明显增多的商文化陶器元素

同时,在“三期”的兵器风格上,既出现了中亚草原风格的铜兵器—-〖铜战斧〗,

也新出现了在中原土生土长风格的青铜兵器——【铜戈】,和具有明显中原特点的【铜镞】;

以及,还出现了具有中原器形特色的“青铜容礼器”!)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16 15:18:32 +0800 CST  
我们不妨再对比一下“二里岗商代”的青铜兵器特点:

➎ 二里岗商代的“兵器”:二里岗时期以【铜戈、铜钺、铜镞】为主的商代铜兵器系统得到光大,形成了以【铜戈】为中心的兵器组合(铜戈是商周时期的主宰格斗青铜兵器)

(实际上,在“二里头文化”的三期和四期那些新出现的那些具有中原本地特色的“铜兵器和青铜礼器”,不过是“外来的商人青铜工匠”与二里头本地的“制陶工匠”,在二里头的“官营手工作坊”里通力合作的结果!

也即,是“中亚草原青铜文化”的【中原本土化】实现过程~~~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16 15:41:34 +0800 CST  
我们再回到“二里头文化”的四期,来看一看商人是如何从夏人的手中,成功地夺取了中原“二里头”都邑,导致从之前的“二里头夏朝”,变成了后来的“二里头商朝”!



➍ 二里头四期的“兵器”:骨镞、石镞、蚌镞、石钺、玉钺、石戈、玉戈、玉刀、【铜镞12、铜钺1、铜刀2、(铜爵7、铜鼎1、铜铃2、铜牌饰2、圆形铜器1)等】


(典型的“商元素”成组地出现:二里头四期遗存较之三期遗存,陶鬲和卷沿圜底盆的数量大大增加,簋的数量和型式都明显增多,陶器的型式已同二里岗商代的同类陶器十分相似


同时,还新出现了具有“中原特色”的铜兵器——【铜钺】;和更多的“青铜容礼器”,以及“铜铃+铜牌饰”)


请注意啊,二里头四期已经是“商朝”的早期时代!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16 17:11:55 +0800 CST  
楼主不妨简单总结一下,

在河南中原“二里头文化”一二三四期里新出现的【铜兵器】(由外来的商人青铜工匠在夏朝的“官营手工作坊”里,与“本地的制陶工匠”一起合作生产出来的),到底有哪些主要的兵器类型?


一是,中亚草原文化风格的铜兵器,比如,环首铜刀(二期)、铜战斧(三期)

二是,中原本土风格的铜兵器,比如,铜戈(始于三期)、铜镞(始于三期)、铜钺(始于四期)

——————————-
不妨对比一下后来的“商朝”的兵器体系:

商朝的二里岗文化时期以【铜戈、铜钺、铜镞】为主的商代铜兵器系统得到光大,并形成了以【铜戈】为中心的兵器组合(铜戈也是商周时期的主宰格斗青铜兵器)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16 17:41:22 +0800 CST  

楼主:gtfz99

字数:1204949

发表时间:2015-02-09 18: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3 01:36:33 +0800 CST

评论数:995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