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煌说《通鉴》

八十七、商山四皓

淮南王黥布掀起了反旗,高帝刘邦时年六十多岁,征战多年满身伤病,这次实在不想御驾亲征,想让太子刘盈代父出征。刘盈门下四位宾客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觉得此事对刘盈不利,于是劝说建成侯吕释之:“太子领军,胜了自是赏无可赏,若败了更是从此受祸。阁下不如请吕后向陛下哭诉,就说‘黥布乃天下猛将,而咱们这边的大将本都是陛下的班底,若让太子指挥这群人,无异于使羊将狼,恐怕根本指挥不动。再说黥布若听说陛下病得动不了了,肯定会更加猖狂!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子孙后代,陛下还是咬咬牙,御驾亲征吧!’”

吕释之其实就是高后吕雉的哥哥,他见这四人说得有理,便转告高后,高后又向高帝请求。其实高帝也一直担心刘盈镇不住自己手下那帮老油条,说不得,还是得亲自上阵啊!

高帝成为至尊后,大肆翦除功臣异姓王,此时弊端显现出来了——手下无人可用。若淮阴侯韩信或者彭越尚在,高帝也不用拖着老迈的病体亲自上阵。然而,杀功臣虽然是卸磨杀驴,但也有不得已之处——尤其对高帝这样的草根开国之君。一般这样的人在当上皇帝之前,和手下功臣都是称兄道弟;在成为皇帝后,想让这些“兄弟”从思想上转变为“臣子”,从而也效忠自己的儿子孙子,是需要时间的。但出身平民的皇帝此时一般年纪都不小,已经没多少时间改造这些功臣——那就只好杀掉最省事喽!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3-29 21:39:26 +0800 CST  
这也不能全怪这些杀功臣的君主们刻薄寡恩,开国皇帝死后,幼主在位,权臣大将取而代之的事例不要太多!不过凡事有利必有弊,若功臣尽亡,一旦有事则无人可用。像高帝还算走运,临死前搞定了异姓王;明朝建文帝就比较倒霉,燕王“靖难”时他只能拉出个纨绔子弟统兵,结果举全国之力居然输给一个藩王。所以说对一个政权来说,二代是最危险的时候,若能平安过渡,一般这个政权就稳固了。

劝说吕释之的这四位太子门客有来历,他们就是有名的“商山四皓”。之前高帝有意废长立幼,高后不知所措,有人劝高后找留侯张良出主意。高后叫大哥周吕侯吕泽向张良问计,奉行明哲保身的张良,起初不愿掺和进皇帝的家务事;吕泽急了,用了些手段逼迫张良,张良无奈,只好说:“话说天下有四人,皇上一直想招揽到麾下;然而这四人觉得皇上轻慢无礼,不愿为汉臣,所以隐居在商山中。若太子能卑辞厚礼,招来这四人,然后上朝时一直带在身边,皇上看到了肯定会问;如果皇上知道他们就是自己一直请不来的那四人,定会对太子刮目相看。”吕泽照办,果然招来这四人,平常就待在吕释之家中。

正是有这四人,刘盈才躲过出征,不然让他对上黥布,那还不是羊入虎口!后来黥布被做掉后,高帝摆庆功宴,看到刘盈身后站着四位长者,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高帝果然好奇,为他们是谁,结果发现正是自己怎么也请不来的“商山四皓”!高帝大惊,忙问他们为什么不理自己,却跑到自己儿子门下。四人回道:“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避而不出;太子仁孝爱士,故臣等来耳。” 四人说完,祝酒后离去。高帝目送他们下去,对身旁的戚姬指着这四人说:“不是我不想换咱儿子当太子,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戚姬无奈,也只好嘘唏流涕。

其实,高帝这样杀伐果决、刚猛伉厉之人,断不会被四个山野老头吓得不敢换太子;实在是因为由此管窥蠡测,看来朝中大臣都属意刘盈,若强行换成赵王刘如意,恐怕自己死后这刘如意的皇位也坐不稳,故而死了这条心。否则若高帝真的硬要换人,以张良之亲贵,犹不敢随意置喙,何况这山林四叟呢!司马光分析,这不过就是辩士欲夸大四叟之能,就如说战国时苏秦约六国合纵,秦军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一样(其实撑死也就一年),不过是吹牛皮罢了。司马迁好奇,多爱而采之,《通鉴》就没有采信这些说法,读史的各位也应该有自己的头脑,明辨真假。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3-29 22:35:11 +0800 CST  
八十八、平定黥布

儿子是个嘛用没有的坑爹货,高帝刘邦无奈之下只好亲征淮南王黥布。临行前,似乎总是在生病的留侯张良给了八个字:“楚人剽疾,无与争锋!”多年的老基战友了,高帝心领神会——此战最大的威胁还不是黥布,而是自己内部。黥布可是与淮阴侯韩信、彭越齐名,能量更非那些造反的前辈可比,此次难保朝中会有人有些“想法”;万一汉军失利,太子刘盈是个没脾气的,很难说会不会出乱子。所以高帝征发三万关中士卒为皇太子卫驻扎霸上,又以稷嗣君叔孙通为太傅,张良行少傅事。

如此兴师动众,或许高帝已经预感到会出问题。

至于黥布,一开始还向部下吹牛皮:“老头子都走不动了,来不了了!余惟惧淮阴、彭越,其余诸将,毛毛雨啦!”——结果老头子真的来了,啪啪打脸。然后,黥布“不负众望”地如薛公预测,先揍荆国——果断取了下计。黥布果然没有违背楚人“沐猴而冠”的优良传统。

不过,黥布作为西楚霸王项羽的小号,战略上糊涂蛋,战术上吊炸天。一出手就拿下了荆国,还把荆王刘贾给宰了。随后黥布渡淮攻击楚国,楚国与其战于徐、僮之间。楚将自分三军,自忖可互为犄角;幕僚劝道:“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士卒们本来就怕黥布,还自分为三,若黥布击破一军,其余二军必溃!”楚将不听,后果如此人所言。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3-30 21:13:31 +0800 CST  
黥布击败楚军后放弃深入,果然又“不负众望”地如薛公预测,西取下蔡。高帝十二年冬十月,黥布与高帝两军于蕲西相遇。高帝见黥布排兵布阵深有项羽之风,想起了不好的回忆,闷闷不乐。话说两军开战前通常要先打嘴炮,以下即是两军主帅的阵前演说:

高帝:“干嘛反?”

黥布:“当皇帝。”

高帝:“滚!去死!”

于是两军大喊“当皇帝当皇帝!”“去死去死去死!”,咣叽一声战到了一处。一场大战,结果是黥布败走,和百余人逃到江南;高帝也没有继续亲征,而是派别将深入追击。之后,这位不知名的别将于洮水南、北大破黥布残军。黥布“果然又‘不负众望’地如薛公预测”,跑去投靠小舅子长沙成王吴臣。吴家的祖训可是永远站在胜利者一方,果断地把黥布卖了;黥布于兹乡被番阳群众所杀,黥布之乱就此平息。

然后就完了。

有人要说了,作者你骗人!不是说“黥布可是与淮阴侯韩信、彭越齐名,能量更非那些造反的前辈可比”,说好的大战三百回合呢?好嘛,说的声势浩大,结果从头到尾也就闹了不到四个月,你看北边的代王陈豨还在坚挺呢!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3-31 20:56:15 +0800 CST  
其实黥布之乱写得雷声大雨点小,作者也很绝望啊!因为史料记载就这么点啊!

关于此战,《资治通鉴》是这么写的:“……上怒骂之,遂大战。布军败走,渡淮,数止战,不利,与百馀人走江南,上令别将追之。”

《史记•黥布列传》则是这样:“……上怒骂之,遂大战。布军败走,渡淮,数止战,不利,与百馀人走江南。”——看来司马光这段直接抄的司马迁。

《史记•高祖本纪》更简略:“十二年,十月,高祖已击布军会甀,布走,令别将追之。”——连那场嘴炮都省了。

从高帝战前的反应看,此战绝非“大战”“布走”那么轻松愉快,其间不知该有多少惊心动魄!然而史料记载就是这么少,这背后一定有黑手!

的确,此战记录如此之少,确实有“大人”的原因;至于究竟为何,后面接着再说。

黥布既灭,高帝立的淮南王刘长得以之国。死去的刘贾无后,就改荆国为吴国,以皇兄合阳侯刘喜之子刘濞为吴王。

而差不多同一时间,坚挺多年的陈豨被周勃斩于当城,代郡、雁门、云中地悉平,天下再度和平。此时的汉朝,只剩燕王卢绾与长沙王吴臣两个异姓王,其余赵、代、齐、吴、楚、梁、淮阳、淮南八国均是刘姓宗室。卢绾与吴臣两人看来都不会造反,这天下终于要安定了?

——天不遂人愿,高帝生涯的最后一场叛乱,拉开了帷幕。

那到底是燕还是长沙,或者又从哪里冒出个新人?且看下回分解。

最后要说一句,薛公你真是个老神仙!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3-31 22:09:00 +0800 CST  
八十九、大风起兮云飞扬

大炮开兮轰他娘,
威加海内兮回家乡。
数英雄兮张宗昌,
安得巨鲸兮吞扶桑。

这是民国军阀张宗昌的“大作”。民国军阀,尤其是民国初年的军阀,多是大老粗出身;这张宗昌倒也不算完全的文盲,尚识得几个大字——但也仅此而已。不过,他这首“诗”却有来历,是他拜读过汉高帝刘邦的《大风歌》后,有感而发“吟”出来的。可能不少人都知道高帝有这么一首……算是诗吧!那么高帝的原作也如张宗昌一样是如此粗鄙之语吗?他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吟”出来的呢?

前文说到,高帝在蕲西击败淮南王黥布后,只是派别将追击,自己则往家返。这里其实离高帝老家——沛很近,所以高帝决定顺便回趟老家看看。这还是高帝称帝以来,头一次回老家。项羽曾经说过,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高帝登基后四处平叛,直到现在才找到机会衣锦还乡。

到了沛后,邀请县中的故人父老子弟开party,自是题中应有之意。高帝还特意招来沛中少年一百二十人,让他们唱歌助兴。喝得性起,高帝干脆亲自击筑,唱道: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就是《大风歌》的来历。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4-01 21:15:47 +0800 CST  
这首“诗”看起来比张大帅的“轰他娘”有文化多了,不过若放到汉朝时,也就是楚地的大白话。楚人特喜欢“兮”,不过虽然都是“兮”啊“兮”的,你看“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才叫“有文化”;或者“力拔山兮气盖世”,也算个大学生的水平。单纯论文笔,《诗经》《楚辞》中随便挑一首,显然都完爆《大风歌》。

那为什么这首诗能流传千古呢?有人说是因为皇帝写的,大家当然要捧啊!那可未必,乾隆皇帝写了几万首诗,有几人还记得?——而且其中知名度稍高一点的基本还都是纪晓岚捉刀的……《大风歌》能够脍炙人口,关键还是在于意境。不过“意境”这玩意到底是什么,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简单点说,大概就是“触景生情”吧!但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没有相当的经历、没有合适的环境、没有一些基本的文化素养,至多也就吟出个“为赋新词强说愁”之作罢了。

就如这《大风歌》,没有高帝一般的经历,即使“诗歌力”再高,也是唱不出的。就好比这“大风”,在宴席上高帝怎么突然想到“风”了呢?对《诗经》有些了解的朋友可能会说,这是“起兴”啊!所谓“起兴”,简单来说就是从一些事物景物引出后面的内容,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引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因为“蒹葭”当然在水边。不错,高帝显然也用了这个套路,但为什么一定要用“风”呢?

对前文还有印象的话,可能会记得,高帝曾经在彭城被项羽打得大败亏输,一路仓皇逃到睢水,险些命丧此地。那最后是什么救了他?——一阵大风啊!那一次,大概是高帝人生中最需要神明保佑的时刻,而上天用这阵风回应了他的祈求,看来他也果然对此念念不忘啊!

而且更巧的是,用大风来起兴,这气势爆棚啊有木有!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4-01 22:02:36 +0800 CST  
不过,这首诗总觉得气氛不太对,尤其是最后一句,总让人感觉是“慷慨悲歌”,和庆功宴上喜庆的气氛似乎不太协调。而且,高帝唱完后也确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还对家乡父老说:“游子悲故乡。我虽在关中,但万岁后魂魄犹乐思沛。朕以沛公起家,就以沛为朕之汤沐邑,永世免其赋税。”“汤”指泡澡,“沐”指淋浴;所谓某某的“汤沐邑”,指该地的赋税都交到此人手上,不用再向国家交税。高帝又免除了这笔“汤沐金”,所以沛县终汉四百年,不用交税。本来高帝虽出生于沛县,却是在附近的丰县长大,但因为雍齿在此地背叛高帝,高帝本不想给他们和沛县相同的待遇。不过,在沛县老乡的请求下,丰县最后也“世世无有所与”。这开了一个先河,后世历代皇帝,都会仿效此举,也算是“苟富贵,勿相忘”了。

总之,高帝似乎感觉到了什么,才做出这些简直像在留遗言一样的举动,之前的蕲西之战,一定发生了些什么!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4-02 21:11:30 +0800 CST  
九十、萧何自污

首先声明一点,咱们萧相国的“自污”,和下面这个“污”,可不是一回事哟~~




高帝刘邦大规模翦除功臣异姓王,不过这些人大多是武将系统的,那么文臣就可以幸免吗?诚然,文臣在军队中影响力有限,对帝国没有那么直接的威胁,但也并不代表高帝会忽略这帮人。

相国酂侯萧何觉得,随着迁徙各地豪强入关中,长安土地越来越紧张,房价越涨越高。为了调控房价增加粮食产量,萧何向高帝请求开放上林,允许百姓在此种田放牧,暂时也不要收田税。所谓“上林”,本是高帝指定的皇家猎苑,所以才叫“上”林;虽说如此,高帝一直四处征战,也没工夫打猎玩。反正空着也是空着,甩给老百姓经营,也算废物利用,还能博得个爱民如子的好名声,岂不美哉?

但高帝闻言大怒,这是朕的禁苑,你萧相国定是收了那帮奸商们的黑钱,算盘打到老子头上了!于是把萧何抓了起来。就这样关了几天,朝臣们坐不住了,王卫尉要求高帝给个解释,不然堂堂相国,文官之首,如此草率地关起来,成何体统?高帝气鼓鼓地说:“听闻李斯辅佐秦皇帝时,有善归主,有恶自与。今日相国收受贿赂,请求开放禁苑,媚惑百姓,他到底什么意思?”

看来,并不是高帝不愿放开土地使用权,几亩荒山,值几个钱?还不如开成良田——这笔账他还是算得清的。关键在于,这种事情,“恩当自上出”,收买人心之举应由皇帝亲自来做,不然臣子收买人心,你到底想干什么?这与战国时齐襄王听闻田单送给过河老人棉衣,即勃然大怒是一个道理。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4-02 22:03:14 +0800 CST  
这位王卫尉倒是厉害,一眼看出高帝的心结,从容劝道:“为百姓请命乃宰相分内事,怎么就怀疑相国是收了黑钱?再说相国要是真有异志,陛下外出平乱时,岂不是最好的机会?怎么反而这时候贪图起贿赂来了?况且秦朝皇帝以不闻其过终亡天下,李斯之分过,又何足法哉!”

高帝的小心思被戳破,又没法反驳,生了几天闷气后,只好把萧何又放了出来。能剑履上殿的萧何徒跣入谢,高帝酸溜溜地说道:“行了行了!相国为民请命,我不许,我不过是夏桀、纣王,而相国为贤相。我把你关起来,就是让百姓知道我错了!”总之发了一通牢骚,这事就算过去了。

由此事可见,即使对从沛县就一起混的老铁,高帝仍是有所防备的。其实也不是不能理解,毕竟人心隔肚皮,萧何掌握着自己的钱袋子,有所提防实属正常,高帝也是借此事敲打敲打萧何。

不过,萧何作为官场老油条,真的不明白“恩当自上出”吗?高帝老说萧何收了奸商的黑钱,为什么不说收了“土豪”的黑钱、收了“百姓”的贿赂,指向性这么强,明确点出是“奸商”——很大的可能,有人就是向高帝这么告发的!那这个告发者又是谁,为什么对萧何的事情如此清楚——至少让高帝觉得此人的告发可信呢?脑洞一下,说不定这都是萧相国自污以避祸之计呢?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4-03 20:56:41 +0800 CST  
毕竟,萧何之前已经“自污”过了。高帝征讨淮南王黥布时,留下留侯张良与稷嗣君叔孙通辅佐太子刘盈,是要防备谁呢?——一个是吕家,另一个就是萧何!此外他又多次派使者询问萧何在做什么,萧何反而借此为民请命。其门客劝道:“这是皇上不信任你啊!你越为百姓着想,皇上越是不放心!”萧何大悟,于是倚仗权势,强买人田地房宅;高帝收到百姓的告状,果然只是一笑而过。

高帝回军后,把这些状子给萧何看,还开玩笑让他自己向百姓解释,萧何借这个话头请求开放上林,才有上面的一连串事情。这看似萧何的一记昏招,但焉知不是以退为进之策?至少,从此高帝确实打消了对萧何的怀疑。

有人可能会说,萧何也可以学张良不问世事啊?问题是,并不是韬光养晦就能打消君主的怀疑,张良这样可以,萧何就不行!因为张良本人性格恬淡,而且体弱多病,他要说避世修行,当然让人信服;萧何本不是张良这样的人,若也学张良行事,反而惹人生疑——因为被皇帝怀疑其实还好,更糟糕的,是皇帝怀疑你在怀疑他!所以对萧何这样明显的“入世”之人,就得用“自污”的方法来打消君主疑虑。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4-03 22:21:00 +0800 CST  
九十一、最后的“叛乱”

代王陈豨造反时,代国东北方向的燕王卢绾自然也得发兵助汉——结果没想到却发生了一系列狗血的剧情。原来陈豨派王黄向匈奴求援,卢绾得知后,也派手下张胜出使匈奴,劝匈奴人别帮陈豨。结果张胜刚到匈奴,一个叫臧衍的家伙劝道:“燕国之所以能够久存,正是因为诸侯数反,兵连不决。若陈豨被灭,下一个就轮到燕国了!所以不如缓兵和胡。”

有没有觉得这话挺眼熟?这不就是蒯彻曾经撺掇淮阴侯韩信的话吗!不过蒯彻是为主公着想,这臧衍可没安好心,而是唯恐天下不乱——此人正是故燕王臧荼之子,与汉朝可是有国仇家恨的!

张胜也是个胆大包天的角色,于是偷偷让匈奴人帮陈豨抵挡燕军。另一边的卢绾就纳闷了,怎么刚派张胜过去,这匈奴人就A过来了,这小子怕不是当了汉奸?遂上书告发张胜,请高帝刘邦灭了这二五仔三族!——看来卢绾不愧是高帝发小,还算忠诚……吗?
张胜跑回燕国,把臧衍的话依样画葫芦向卢绾复述了一通,结果这卢绾,就弯了心动了——喂喂,这翻脸也太快了,你的节操都哪去了啊!然而张胜之事已经向高帝请示,这该怎么办?卢绾索性随便找了个替死鬼顶缸,再派张胜与匈奴勾搭;同时派范齐跑去找陈豨,商定好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大家做做样子就好,压力巨大的陈豨自然求之不得。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4-04 19:51:19 +0800 CST  
这卢绾的战略决策飘忽不定,近乎儿戏,这样看来,他其实并无反心,只是一个字——贪!贪图权力,贪图地位。但这样乱七八糟的行事,毫无计划性可言,怎么可能不露馅?果然,陈豨被击杀后,陈豨的手下就把范齐、卢绾给卖了……高帝一时狐疑,他也不能确定这是不是陈豨手下胡乱攀咬,就先召唤卢绾试探一下——结果心虚的卢绾称病不来。

高帝又派辟阳侯审食其、御史大夫赵尧去卢绾处查探虚实,慌张的卢绾闭门不见,又对亲信抱怨:“往年春,汉族淮阴,夏,诛彭越,都是吕氏的主意。皇上老病,事归吕后;吕后妇人,专欲以事诛异姓王者及大功臣。”——都到了这个地步还管不住大嘴巴!结果这话果然漏了出去,审食其得知后报告给高帝。这可是“妄议中央”,卢绾这小子也忒嚣张了!这还没完,人倒霉了喝口凉水都塞牙,此时有匈奴人投降,把张胜的事也抖搂出来了——真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高帝咬牙切齿:“卢绾果反矣!”于是高帝二年春二月,使樊哙以相国率兵攻击卢绾,立皇子刘建为燕王。——这就是高帝年间的最后一场叛乱。

不过吧,这场“叛乱”实在是莫名其妙:你要说造反吧,可卢绾从头到尾也没有打出反旗,甚至没有正儿八经抵抗一下……;你要说不是造反,可卢绾最后也没向汉朝中央自首谢罪——真是奇哉怪也!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4-04 22:10:16 +0800 CST  
这卢绾行事也稀里糊涂,一时心血来潮,就想学别人玩养寇自重的把戏;结果一看阴谋败露,不好玩了,就把头埋到沙子里当鸵鸟——如果用教科书的话来说,那就是政治上极其幼稚。若他事发后,向高帝赔个小心,未必会有生命危险,而且也确实有数次这样的机会,结果都被浪费掉了。此人因是高帝发小而起家,就能力来说,不及韩王信、陈豨等辈远甚——这两位好歹真刀真枪和汉朝干了数年!

而且卢绾作为发小也不合格,还认为翦除功臣异姓王都是高后吕雉的主意——若高帝无此意,高后又何能为?想当年卢绾可是与高帝“食同桌,寝同席”的,连这都没有看出来,真是失格失格,活该被揍!

不过也从侧面看出,高帝诛杀功臣,确实力度太大,连卢绾这曾经的铁哥们也hold不住了。

被自己最信任的人在背后捅了一刀,以高帝的脾气,那不还得撸起袖子亲自上阵,“坑竖子耳”?——结果他只是派出樊哙,一方面是晓得卢绾有几斤几两,还不够格让自己御驾亲征;另一方面,高帝就是想亲征,也没有机会了……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4-05 20:17:47 +0800 CST  
九十二、大风,停了

上回说到高帝刘邦这次没有选择亲自平定燕王卢绾,原因很简单——他此时已经病入膏肓了!原来在之前与淮南王黥布的蕲西之战中,高帝为流矢所中;所谓流矢,就是不知道从哪射过来的,搞不好还是自己人误射。不过从高帝之后还能喝酒唱歌来看,这一次的伤口应该不深,可能就是擦破了皮,比多年前在广武时项羽的当胸一箭估计轻多了。按说高帝征战多年,这点伤本来不算什么;然而,很有可能这次伤口发炎了,或者更倒霉,感染了破伤风。在抗生素和各种疫苗满天飞的现代,我们可能很难理解,在古代随便擦破点皮,很多时候就意味着生与死的区别。

再加上高帝已经六十出头,即使在现在也可称之为老人,结果在路上走着走着就不行了。迎接他的高后吕雉找来个名医,不过高帝估计也感觉到这回真的要栽,不愿在死前还要忍受治疗的折磨,于是骂道:“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非天命乎!我命在天,虽扁鹊复生又有何益!”遣走了医者。

无怪乎汉朝君臣对蕲西之战讳莫如深——开国君主正是间接死于此战啊!所以搞得后人也无法弄清此战的细节。

眼见无药可医,高后只好赶紧问丈夫后事:“陛下百岁后,若萧相国也过世,谁能代为宰相?”高帝吩咐,可由曹参为相。“那曹参之后呢?”“可以让王陵为相;不过王陵此人少权谋,需要陈平辅助。陈平才智有余,但难以独当大任。周勃重厚少文,但将来安刘氏者也必是此人,可任其为太尉。”高后又问:“那再然后呢?”高帝沉默一阵,叹道:“此后亦非乃所知也。”

不得不佩服,高帝非常了解自己这帮臣子,之后发生的事情,一如高帝所料——甚至包括高后“此后亦非乃所知也”居然也算到了,真是神了!此时的高后估计根本没想到,丈夫所说的“安刘氏”并不是一句场面话,而正是针对自己的!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4-08 19:53:00 +0800 CST  
交代完后事,汉高皇帝十二年夏四月甲辰,高帝刘邦于长安长乐宫驾崩,享年六十二岁(一说五十三岁);五月丙寅,葬于长陵。高帝为汉王四年,为皇帝八年,在位十二年;庙号,谥号为“高”——自周公制谥法以来,谥号中本无“高”字,但汉朝臣子们觉得老大的功绩前无古人,实在是高,用别的字都无法形容,遂直接用了这个“高”字。

高帝也确实有足以吹嘘的资本。想想尧舜禹汤、周文周武这些传说中的上古圣王,哪一个不是根正苗红,家谱都能上溯到中华始祖——黄帝;就是那个“诸侯卑秦,不与会盟”的老秦,其家族也有数千年的传承。我刘季算是个什么东西?不过是沛县之中一无赖罢了!然而,这些名门之后、天潢贵胄办不到的事情,却让我办到了——如果这都不算牛X,什么才算牛X?

高帝这一生足够传奇。人生的前四十年碌碌无为,这样的人天下不知凡几;好不容易捞个小官当当,结果稀里糊涂地落草为寇,饭碗也丢了。适逢天下大乱,也凑热闹起兵,本意无非是搏场富贵——结果谁知玩笑开大了,最后竟搏到个泼天的富贵!先入关中拔得头筹,鸿门宴上刀光剑影,睢水之上大风起兮,荥阳城中偷天换日,广武阵前当胸一箭,白登山下围缺一面……要顺利渡过这些凶险,不但需要勇气与智慧,最重要的还有运气。一般人一生可能都不会碰上的好运,却让高帝撞上了——还不止一次。如果把这种经历写到小说中,肯定会有读者不买账——这“主角光环”开得也太大了吧?差评!
——然而,这不是小说,而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或者也可以这么看,只有像高帝这样拥有逆天强运的“天命之子”,才能成为主角;运气不够好的人,当然就被大浪淘沙,消逝于历史长河中,自然不会有“主角光环”啦!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4-08 21:48:42 +0800 CST  
不过,能开创一个四百年的大一统王朝,高帝也不可能全靠运气——这运气可不会遗传给子孙后代,二世而亡的秦朝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既然有八百年底蕴的老秦都能二世而灭,毫无背景的老刘家凭什么不能?高帝为了保证政权顺利传承,可谓谋划深远。班固对此评价: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

高帝身后的“二代”们此时在世的有八位:长庶子齐王刘肥;嫡长子太子刘盈,高后之子;老三赵王刘如意,戚夫人之子;老四代王刘恒,薄夫人之子;老五梁王刘恢;老六淮阳王刘友;老七淮南王刘长;老幺燕王刘建。“二代”往往是一个政权最危险的时刻,高帝的大风停息了,那么汉朝的大风能否如高帝期望,一直刮下去呢?——且看下回分解。

哦,忘了交代卢绾的结局。卢绾听说樊哙打过来,就和数千手下先跑到塞下躲起来,希望等高帝病愈后自首谢罪。然而高帝驾崩,卢绾深知,不管谁掌权,跟他恐怕都不会有什么交情可言,于是逃亡入匈奴,后来老死于异域——异姓王们的叛乱,就此告终。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4-09 21:37:55 +0800 CST  
九十三、“人彘”之祸

高帝刘邦去世后,高帝十二年五月己巳,太子刘盈即皇帝位,是为汉孝惠皇帝;尊皇后吕雉为皇太后,是为汉高后。高后中的“高”自然也是死后的谥号,不过这个是随着他老公的谥号来的。从此,汉家皇后的谥号都随丈夫。

高帝尚在世时,已派舞阳侯樊哙修理燕王卢绾;有那樊哙的仇人就进谗言,说樊哙乃吕氏一党,只等皇上晏驾,就要出兵灭了赵王刘如意。高帝最担心的就是这个,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找来曲逆侯陈平商议后,派绛侯周勃与陈平两人追上樊哙,由周勃代掌其军;恼怒的高帝还不解气,命令陈平把樊哙的脑袋带回来!

两人跑到半路,私下核计(其实主要是陈平在核计),我们都是外臣,而这樊哙不管怎么说都是皇上的连襟,比我们亲贵多了;现在皇上万一只是一时发火,将来后悔,倒霉的还是我们。所以不如只是把他逮起来,交给皇上亲自处置。周勃一听有理,两人就如此行事,樊哙则被解送长安。

重厚少文的周勃可能并没有看出陈平的深意:高帝还有没有时间后悔都不好说,怕他作甚!陈平真正怕的,其实不是高帝,而是吕氏!

果然,陈平尚未返回长安,就传来高帝的凶信。陈平深恐吕媭(樊哙的老婆,高后之妹)将对自己不利,快马加鞭往回赶;路上碰到诏旨,叫他先不用回来,和灌婴一同驻守荥阳便是。陈平一听,开玩笑,小爷我若是傻乎乎地遵旨,将来可就真的“不用回来”了!于是陈平接诏后先不赴任,而是赶紧跑回去哭丧,并不断乞求高后让他宿卫宫中。高后明白了,这是陈平想转投其门下啊!这还是高帝老臣中第一个表示归顺的,大喜过望的高后就命其为郎中令,还让他当惠帝的老师。樊哙回来后当即被高后赦免,而陈平由于在都中,得以不断向高后表忠心,再加上樊哙没死,所以即使吕媭整日向老姐抱怨,高后最终没把陈平怎么样。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4-10 20:09:26 +0800 CST  
这陈平看着浓眉大眼的,没想到第一个背叛了革命!而且种种做作,搞得高后都觉得此人简直比吕家人还吕家人——然而,这正是陈平心机深沉之处,他早就看出高帝身后,掌权者必为吕氏。陈平何许人也?那可是“六出奇计,世人不知”的大阴谋家!论智谋,高后虽然厉害,但还是玩不过曲逆啊!

老公死了,高后终于可以明目张胆地整治那帮狐狸精——尤其是戚姬这个小贱人!于是高后在惠帝登基后,迫不及待地将戚夫人囚于永巷,脑袋剃成地中海,带上项圈(即所谓“髡钳”),穿上囚服,罚她舂米舂面。可怜娇滴滴的戚夫人,哪受过这种罪!这还不算完,高后又召唤刘如意回长安;此时,高帝之前安排的赵相周昌发挥了作用,借口刘如意得病,拒不受命。高后大怒,先召回周昌;周昌这回无法拒绝,不然就是抗旨,只好遵命。随后高后再召唤刘如意,已经没有人替小王爷挡枪了。

高后如此心狠手辣,她的亲生儿子惠帝却完全相反,之前商山四皓说他为人宽厚,倒也不是瞎吹。作为一个皇帝,惠帝对自己的兄弟姐妹们那是相当不错,知道母亲将对弟弟不利,就亲自跑到霸上接刘如意,还带到宫中和自己同吃同住;高后投鼠忌器,一直找不到机会对刘如意下手。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4-10 21:51:53 +0800 CST  
然而,惠帝也不可能看住弟弟一辈子啊!孝惠皇帝元年冬十二月,一日惠帝早起去打猎。刘如意年幼起不来,惠帝想这天都没亮,母亲应该还在睡,再说自己只出去一小会,应该没什么问题吧?但他低估了高后的执念——高后一直盯着呢,觑准这个机会,派人给刘如意灌下毒药。惠帝黎明时回宫,发现弟弟已死,追悔莫及。刘如意这倒霉孩子被谥为赵隐王,淮阳王刘友迁为赵王。

高后的报复却并未结束,这次,她砍断戚夫人四肢,剜去眼睛,熏聋耳朵,灌下哑药,扔到厕所中,命曰“人彘”(彘就是野猪)!——何其残忍!即使夏桀商纣这种古之暴君,也没听说用过这种酷刑!她的嫉妒,她的怨恨,竟深到了如此程度吗!

但这种惨祸并未结束,之前儿子胆敢护着那个小杂种,这还得了!得让你见识见识老娘的手段!于是高后就把惠帝拉来看“人彘”。戚夫人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哪里还有美人之影?惠帝刚开始根本没认出来,一问才知道是戚夫人,大哭,随后一病不起。他再也不想见母亲,派人向高后说:“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从此,惠帝沉湎于酒色之中,不问政事。

都说母爱如山,可这世界上哪里有这样的亲妈!在权力的面前,母子之情竟如此不堪一击!从此,高后大权独揽,这个时代与其说是惠帝朝,毋宁说是高后朝——司马迁就是这么看的,在《史记》中,只有《吕太后本纪》,而无《孝惠本纪》。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4-11 21:14:20 +0800 CST  

楼主:剑魔烨煌

字数:694684

发表时间:2016-10-10 03:5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04 21:43:00 +0800 CST

评论数:12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