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述评

此战中有个蹊跷的地方,就是胡济没有如约率军来与姜维会合。胡济,字伟度,荆州义阳郡(治今湖北省枣阳市)人,曾任诸葛亮主簿,深得诸葛亮信任,是诸葛亮自认为的四诤友之一。(其余三人为崔州平、徐庶、董和)历任行中参军,昭武中郎将,四次北伐后曾与诸葛亮一起上书请求罢黜李严。诸葛亮去世后,任中典军,封成阳亭侯。后升中监军、前将军。与同受诸葛亮喜爱和信任的董允、费祎交情深厚。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镇北大将军、汉中都督王平去世后,接任为汉中都督,假节,领兖州刺史。后升任镇西大将军。不知道此次胡济为什么没有如约出汉中前往上邽与姜维会合,导致姜维孤军奋战,兵败上谷。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2 11:17:45 +0800 CST  
这段是补姜维、邓艾段谷之战。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2 11:20:16 +0800 CST  
是兵败段谷。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2 11:20:43 +0800 CST  
姜维在攻出去不行的情况下萌生出一种新的想法,把敌人引进来打。对朝中无故旧,蜀中无根基的姜维来说,一旦停止战争,他这个大将军就有可能会军权,成为一种摆设,这几乎就等同于政治生命的终结,所以他只能不停地打,打下雍州、凉州,回到家乡,得到家乡人的支助,才能够确保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蜀)汉灭亡的灾难就这样被姜维引发了。
刘备取汉中后就一直采用魏延提出的防御策略,占据与魏国相连地区的所有关隘,不让魏军进来。先后镇守汉中的主将魏延、王平等人都以此成功地阻击了魏国的历次进攻。姜维自以为是地将这个卓有成效的战术彻底改变了,他认为固守关隘只能够防御敌人,不能获得大的胜利,不如在敌人来攻时,将各个关隘据点的兵收回来,集聚充足的粮食,退守汉、乐二城,放敌人进入汉中平原。然后出动机动部队,寻找敌人的薄弱环节。敌人攻不下关隘,原野里又没有粮食,千里运粮,自然疲乏,只能撤退。等敌人撤退之时,驻守城池关隘的军队全部出击,与机动部队一起攻击,这才是消灭敌人的战术。
知道什么叫自不量力吗?姜维就是。这种战术叫诱敌深入,实现这个战术的基础是自己要拥有强大的力量,放进来是手段,打得赢才是目的。而(蜀)汉和魏的力量对比是敌强我弱,一旦放进来,(蜀)汉是打不赢的。
姜维命令都督汉中的胡济移防到汉寿,守葭萌关;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然后在西安、(地址不详)建威、(今甘肃省成县北)武卫、(今甘肃省同谷县)石门、武城、(今甘肃省武山县)建昌、临远等地方建立堡垒据点。(这些地方都在(蜀)汉与魏交界一带)每一个地点设立一个围督统领,如犍为资中人王嗣就曾出任西安围督。王嗣是由西安围督升汶山太守,加安远将军,说明围督在杂号将军之下,所带兵马在三千人左右。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2 11:24:14 +0800 CST  
掉了两个字,重发。
姜维在攻出去不行的情况下萌生出一种新的想法,把敌人引进来打。对朝中无故旧,蜀中无根基的姜维来说,一旦停止战争,他这个大将军就有可能会失去军权,成为一种摆设,这几乎就等同于政治生命的终结,所以他只能不停地打,打下雍州、凉州,回到家乡,得到家乡人的支助,才能够确保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蜀)汉灭亡的灾难就这样被姜维引发了。
刘备取汉中后就一直采用魏延提出的防御策略,占据与魏国相连地区的所有关隘,不让魏军进来。先后镇守汉中的主将魏延、王平等人都以此成功地阻击了魏国的历次进攻。姜维自以为是地将这个卓有成效的战术彻底改变了,他认为固守关隘只能够防御敌人,不能获得大的胜利,不如在敌人来攻时,将各个关隘据点的兵收回来,集聚充足的粮食,退守汉、乐二城,放敌人进入汉中平原。然后出动机动部队,寻找敌人的薄弱环节。敌人攻不下关隘,原野里又没有粮食,千里运粮,自然疲乏,只能撤退。等敌人撤退之时,驻守城池关隘的军队全部出击,与机动部队一起攻击,这才是消灭敌人的战术。
知道什么叫自不量力吗?姜维就是。这种战术叫诱敌深入,实现这个战术的基础是自己要拥有强大的力量,放进来是手段,打得赢才是目的。而(蜀)汉和魏的力量对比是敌强我弱,一旦放进来,(蜀)汉是打不赢的。
姜维命令都督汉中的胡济移防到汉寿,守葭萌关;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然后在西安、(地址不详)建威、(今甘肃省成县北)武卫、(今甘肃省同谷县)石门、武城、(今甘肃省武山县)建昌、临远等地方建立堡垒据点。(这些地方都在(蜀)汉与魏交界一带)每一个地点设立一个围督统领,如犍为资中人王嗣就曾出任西安围督。王嗣是由西安围督升汶山太守,加安远将军,说明围督在杂号将军之下,所带兵马在三千人左右。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2 11:25:57 +0800 CST  
@东征提督李如松 2018-04-02 11:33:02
支持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2 12:02:48 +0800 CST  
@老顽童1290 2018-04-02 14:11:38
支持楼主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2 14:14:11 +0800 CST  
@u_113626812 2018-04-02 15:44:16
姜维不是颇有谋略吗,怎么犯这种错误。
-----------------------------
谢老乡捧场。从一开始就没看出他有啥谋略,都是听诸葛亮说他如何如何。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2 16:25:36 +0800 CST  
@东征提督李如松 2018-04-03 13:08:40
支持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3 13:29:15 +0800 CST  
@scufs83 2018-04-03 02:15:52
支持楼主。姜维和马谡有点像,都属于想象力丰富敢于乱搞的角色。孔明是个四平八稳的人,不知道为啥会喜欢这种想当然的角色。
-----------------------------
谢谢捧场。
不大像。姜维重武,马谡重文,马谡更像诸葛亮。马谡不一定就比姜维差,起码在诸葛亮南征时还能提出攻心之计,得到诸葛亮采纳和施行,在短时间内收到比较好的效果,让诸葛亮可以放心北伐。姜维不论在诸葛亮时期,还是后期都没提出过什么有效的军政措施,唯一知道的就这一个充满幻想的诱敌深入,结果还断送了蜀汉。
诸葛亮喜欢马谡是有历史渊源,隐居南阳时就和荆州马氏兄弟交往过密,违众拔谡里有私情。喜欢姜维的理由是您昨天说的最为合理,就是诸葛亮一心想从雍州、凉州突破魏国,而姜维在当地有一定的根基,姜姓是当地四大望族之一,诸葛亮寄希望于姜维。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3 13:43:03 +0800 CST  
@老顽童1290 2018-04-03 12:50:09
加油楼主
-----------------------------
谢谢捧场。很高兴您又回来了,哈哈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3 13:43:50 +0800 CST  
@年昔逸尘 2018-04-03 10:09:43
顶起来
-----------------------------
谢兄台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3 13:44:04 +0800 CST  
@scufs83 2018-04-03 02:15:52
支持楼主。姜维和马谡有点像,都属于想象力丰富敢于乱搞的角色。孔明是个四平八稳的人,不知道为啥会喜欢这种想当然的角色。
-----------------------------
@ty_阿铭850 2018-04-03 13:43:03
谢谢捧场。
不大像。姜维重武,马谡重文,马谡更像诸葛亮。马谡不一定就比姜维差,起码在诸葛亮南征时还能提出攻心之计,得到诸葛亮采纳和施行,在短时间内收到比较好的效果,让诸葛亮可以放心北伐。姜维不论在诸葛亮时期,还是后期都没提出过什么有效的军政措施,唯一知道的就这一个充满幻想的诱敌深入,结果还断送了蜀汉。
诸葛亮喜欢马谡是有历史渊源,隐居南阳时就和荆州马氏兄弟交往过密,违众拔谡里有私情。......
-----------------------------
可以做一些测,看看是不是合理。
姜维在蒋琬、费祎时期虽然受到打压,但仍然能够单独带领一支偏师自由行动,这个事实是不是能够说明诸葛亮北伐的战略规划并没有被蜀汉政权否决,或者是没人敢去否决,就像李邈攻击诸葛亮立即被杀一样,诸葛亮仍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姜维是在这种环境里才有带兵自出的权力。蒋琬、费祎都不支持北伐,但却不能限制姜维北伐,是不是有这个原因?
如果是这样的话,起码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个是姜维的政治能力比较差,不会利用北伐大旗去争权夺利。从后面姜维掌握军权后仍然没能提出一个合理的政治口号的事实来看,姜维的政治能力确实差;一个是姜维的政治势力薄弱,不能和荆襄集团相抗衡。姜维是诸葛亮看中的人,并不产生于荆襄集团内部,诸葛亮死后,姜维难以得到荆襄集团的信任和支持,诸葛瞻不惜和黄皓联手对付姜维就是最好的证据。荆襄集团子弟大多是跟随诸葛瞻出战绵阳,没有谁跟着姜维也是个证据。
从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诸葛亮的北伐是全蜀汉的北伐,姜维的北伐则是一个人的北伐,诸葛亮尚且败了,姜维焉能不败,何况姜维并不是诸葛亮认为的那么优秀。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3 14:17:16 +0800 CST  
下午有个会,可能更新会稍晚一点,不好意思。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3 14:44:24 +0800 CST  
(蜀)汉国终于有人对姜维的所作所为不满,就是前面提到的诸葛瞻、董厥。景耀四年(公元261年)诸葛瞻、董厥执掌尚书台,二人认为姜维好战无功,造成国内百姓疲惫,经济凋敝,应该将其召回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以右大将军阎宇代替姜维。有理由相信这件事情黄皓也参与了,因为另外有记载阎宇私下勾结黄皓谋取替代姜维。当时管理尚书台的有三人,樊建、诸葛瞻、董厥,而樊建不与黄皓来往,其余二人“咸共将护,无能匡矫”。不是说诸葛瞻、董厥和黄皓狼狈为奸,只是在这件事情上双方的认识是一致的。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就是因为父子不能匡正黄皓赴敌而死,也说明他们在和黄皓交往中是有所妥协的。
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姜维又率军出汉、侯和,(今甘肃省临潭县东新城南)被邓艾打败,回军驻扎沓中。(今甘肃省舟曲县西、岷县南)姜维此时也意识到朝中有危险,不敢回成都,就带着士兵在沓中屯田。
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的廖化对姜维这次北伐给予了激烈的评击,说:“《左传》里说‘兵不戢,(戢,收敛之意)必自焚’,说的就是姜维这种行为。智慧超不过敌人,力量也小于敌人,还用兵无厌,凭什么能够成功?”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俗语流传至今,对廖化极为轻视,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廖化。
廖化,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是前将军关羽的主簿,关羽兵败,廖化被俘入吴。他想回到刘备阵营,就装死,骗过了周围的人。然后带着老母亲昼夜西行。刚好遇到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在秭归和刘备相见。刘备非常高兴,任命廖化为宜都太守。刘备死后,为丞相参军,后为广武督,(地址不详)不久升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蜀)汉灭亡后,被迁往洛阳,病死在路上。诸葛瞻开始掌权时,廖化曾经去约镇军大将军,领兖州刺史宗预一起去拜见诸葛瞻,宗预说:“我们都年过七十,没有什么想法了,都快死了,还去求这些小家伙干啥?”从此可以判断廖化死时已经七十多岁,在当时算高寿了。
司马昭见姜维在沓中驻防,蜀中空虚,决定将姜维牵制在沓中,大军征伐(蜀)汉。
拜姜维所赐,(蜀)汉灭亡的时间屈指可数了。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3 16:15:35 +0800 CST  
第四十二章 吴国内乱

几乎与魏国发生司马氏篡权的同时,吴国政坛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唯一不同的是,魏国曹氏的权力是被外姓人攫取,吴国孙氏的权力是被同姓人攫取。
事情得从孙权去世说起。孙权临死时,以大将军诸葛恪、中书令、少傅孙弘、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侍中孙峻为托孤大臣,辅佐孙亮。
吴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四月,孙权病逝,孙亮继位,改元为建兴。这个年号取得有些奇怪,(蜀)汉国刘禅继位后改元时就是建兴,吴国怎么会拾人牙慧?何况此时(蜀)汉国还在,岂不遭人嘲笑?诸葛恪号称大才,怎么连个年号都想不出来?
孙亮是孙权最小的儿子,本来是没有希望当皇帝的,孙鲁班为私利兴风作浪陷害太子孙和,孙亮才得以成为太子,继承皇位。孙亮以诸葛恪为太傅,腾胤为卫将军领尚书事,上大将军吕岱为大司马。请注意这里没有丞相一职。
诸葛恪入朝辅政,并非一帆风顺,差点被人暗害。想害他的人就是同为辅政大臣的中书令、少傅孙弘。二宮并争时,孙弘是鲁王党,诸葛恪是太子党,二人素来不和,孙弘因为是中书令,一直在宫中,孙权死后,孙弘害怕诸葛恪掌权后会迫害自己,就隐瞒了孙权的死讯,想矫诏杀掉诸葛恪。侍中孙峻在孙权临死前领武卫将军,掌管宫中宿卫,也在宫中,知道这事后告诉了诸葛恪。诸葛恪就请孙弘来商量事情,在坐中将孙弘诛杀,然后发布孙权死讯,治理丧事。
诸葛恪掌控住朝局后,给弟弟公安督诸葛融写了一封信,从信中可以看到诸葛恪对丧期内吴国各地守将的布置,所有守将不得离开驻防的地方前往京城奔丧,就地加强守备,防止魏国因丧伐吴。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3 16:16:49 +0800 CST  
诸葛恪,字元逊,是诸葛瑾的长子。少年时就很有名,机敏聪慧,口齿伶俐,善于辩论,无人能对。连孙权都很惊奇于他的才能,对诸葛瑾说:“蓝田生玉,真不虚也。”诸葛恪一米七七左右,在当时是个大高个子了,胡须少,鼻挺额广,口大声高。二十岁任骑都尉,与顾谭、张休、陈表为太子孙登中庶子,称为太子四友,转左辅都尉。
史料上记载了许多诸葛恪反应机敏,风趣滑稽的事情,《三国志》里可以看到,讲几个另外史料记载的吧。
(蜀)汉费祎出使吴国,孙权举办招待晚宴。孙权和费祎私交不错,想作弄一下费祎,吩咐群臣等费祎来时不要起身迎接,都埋头吃东西。费祎到了后,孙权停止进食起身迎接,但群臣全部不起,自顾而食。费祎就嘲讽地说:“凤皇来翔,骐驎吐哺,驴骡无知,伏食如故。”诸葛恪立即反唇相讥,说:“爰植梧桐,以待凤皇,有何燕雀,自称来翔?何不弹射,使还故乡!”费祎停止食饼,要笔来写作《麦赋》,诸葛恪也不示弱,要笔作《磨赋》,都写得很好。
诸葛恪曾经进献给孙权一匹马,进献前在马耳朵上穿了一个孔,太子宾客范慎当时在场,嘲笑诸葛恪说:“马虽然是畜生,但也是条生命,你现在把它耳朵弄伤残了,岂不有伤于仁爱?”诸葛恪回答说:“母亲对于女儿,恩爱达到极致,还要穿耳附珠,怎么会有伤于仁爱?”
太子孙登曾经嘲讽诸葛恪说:“诸葛恪可以吃马粪。”诸葛恪说:“哪我希望太子吃鸡蛋。”孙权不解,说:“别人叫你吃马粪,你却叫人吃鸡蛋,这是什么道理??”诸葛恪说:“因为它们出来的地方是一样的。”引得孙权大笑不已。
曾经有一群白头鸟集结在殿前,孙权问:“这是什么鸟?”诸葛恪说:“白头翁。”张昭是在场人中最老的一个,怀疑诸葛恪以鸟来戏弄自己,说:“诸葛恪欺骗陛下,从来没听说有鸟叫白头翁,请诸葛亮再找只白头母出来。”诸葛恪说:“有叫鹦母的鸟,先请辅吴(张昭为辅吴将军)再找只鹦父出来。”张昭回答不出,大家都笑。
孙权曾经问诸葛恪:“你和诸葛亮相比如何?”诸葛恪说:“我胜过他。”孙权说:“诸葛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即使伊、周公,都不能说超过他。况且他是你的叔父,你怎么说胜过他呢?”诸葛恪回答:“确实如陛下所说,但叔父仕于污秽的君王,甘心在伪主手下做事,不知天命,就不如我出仕在清泰的朝廷,赞扬天下的君王。”(这个马屁拍得有些恬不知耻了)
孙权又问诸葛恪:“你和步骘、朱然、陆逊相比呢?”诸葛恪回答说:“我不如他们。”孙权感到奇怪,说:“你不如这三人,凭什么说你胜过你叔父呢?”诸葛恪回答:“小国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所以胜过。”(孙权尚且不以(蜀)汉为伪国,诸葛恪居然如此妄自尊大)
史书上不厌其烦地记载诸葛恪的这些事情,其实是在影射诸葛恪只有小聪明,没有大智慧。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3 16:18:31 +0800 CST  
当然没有大智慧不等于说没有能力,诸葛恪的能力还是有的。孙权觉得诸葛恪有奇才,想试一下他,让他任节度,掌管军粮,诸葛恪嫌这工作太繁杂,不喜欢。因为诸葛亮的建议,也没能任多久。
最初孙权是让侍中、偏将军徐详任此职,徐详死后,才准备启用诸葛恪。诸葛亮听说后,给陆逊写了封信,说:“家兄年老,诸葛恪性格散诞,军粮是军中最要紧的事情,让他掌管军粮,我私下为此感到不安。请足下把我的意思转告给孙权。”陆逊转告孙权后,孙权立即将诸葛恪调任,让其去领兵。
嘉禾三年 (公元234年),诸葛恪领兵后,首建功勋是讨平丹阳山越。丹阳民风彪悍,三国时中原士兵以丹阳兵最为强劲有名,丹阳山越也是最难平定的,屡降屡叛,吴国朝廷众臣提起丹阳就头痛,都认为平定丹阳山越是最困难的事情。诸葛恪主动请缨去征讨。此时诸葛瑾还没死,听说后也认为会失败,仰天长叹说;“诸葛恪不能兴盛光大我家,却要毁灭我族。”诸葛恪认为必胜,孙权任诸葛恪为抚越将军,领丹杨太守,授斧钺、武骑三百。任命仪式举办完毕后,孙权命诸葛恪备齐仪仗队,敲锣打鼓,热闹无比地导引回家。
诸葛恪平山越采取的是围困之策。先发文书到与丹阳相邻的四个郡(吴郡、会稽、新都、鄱阳),令其各保疆界,整顿队伍,对前来归顺的山越人全部集中居住。然后分派各将领守住丹阳郡内的各个险要地方,建立据点,不和山越交战。等到庄稼将要成熟时,派兵全部收割,不留下一粒粮食。被围困的山越囤积的粮食吃完,新的粮食收不到,归顺的山越平民集中居住,有士兵看管,有粮食也送不出去。山越饥饿难忍,慢慢地有人开始投降。
诸葛恪又下一道命令,“山越前来投降的都要好好抚慰,然后迁徙到外县居住,不得对他们有所怀疑而妄自拘押。”臼阳(地址不详)县山越周遗投降,周遗是个屡教不改一贯造反的人,饿得没办法才出来投降,心里还是想叛逆。县长胡伉就将他抓起来送到官府,准备治他的罪。诸葛恪认为胡伉违反命令,将其斩杀。还没投降的山越听说胡伉因为抓山越被杀,知道官府只是想让大家投降而已,没有杀伐之心,于是老幼相携而出前来投降。一年下来,果然如诸葛恪事前所预期,得到丹阳甲士四万人。诸葛恪自己保留一万人,其余的都分给其他将领。
孙权嘉奖诸葛恪的功劳,派尚书仆射薛综前去劳军,任命诸葛恪为威北将军,封都乡侯。诸葛恪请求带领部队前往庐江皖口屯田。到皖口后又带领轻兵偷袭舒县,将当地百姓迁往皖口。屯田是表象,诸葛恪真正的用意是想攻占寿春,但寿春是魏国重镇,牵一发而动全身,吴国还没做好这个准备,所以孙权以为不可,诸葛恪才没敢轻举妄动。
诸葛恪不攻寿春,但始终是个威胁。赤乌六年(公元243年)春,诸葛恪带兵攻打六安,打败驻防六安的魏将谢顺,将六安百姓迁往皖口。司马懿受不了了,决定拔掉这枚钉子,于当年九月率军攻击诸葛恪,大军进驻到舒县。孙权本来想发兵增援诸葛恪,放开手脚和司马懿打一仗,但望气的术士认为不利,孙权是个迷信的人,就放弃了这个打算,下令诸葛恪撤退到柴桑驻防。诸葛恪烧掉屯田设施和带不走的东西,转移到柴桑。
赤乌九年(公元246年)诸葛恪升任大将军,假节,驻武昌,代替去年逝世的陆逊领荆州事。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3 16:19:35 +0800 CST  
孙权病重期间,与近臣商讨哪些人可以作为托孤辅佐大臣,当时朝臣都觉得诸葛恪不错,孙峻就上表推荐诸葛恪。孙权其实并不看好诸葛恪,认为他刚愎自用,但孙峻认为当朝无人能比,坚持保荐诸葛恪。孙权这才同意,召诸葛恪等人在卧室相见,将除了生杀大权以外的所有权力交付给诸葛恪。
孙权为提升诸葛恪的地位和权力,任诸葛恪为太傅。诸葛恪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撤销校事制度,裁除军政冗员,免除拖欠的赋税,取消货运关税,这些事情于国于民都有好处,博得官员百姓支持。百姓对诸葛恪景仰崇拜,诸葛恪每次出人,沿途都有百姓围观,伸长脖子希望能看清他的样子。
吴建兴元年(公元252年)底,诸葛恪发动东兴之战,大获全胜,声望如日中天达到顶点。本来应该借此良机整顿朝廷稳固权力,却不自量力好大喜功地于第二年四月发动合肥新城之战,结果大败亏输,引来吴国上下一片反对,声望从顶点迅速下跌到深渊,并引来了杀身灭族之祸。(东兴之战和合肥新城之战前面已讲,此不赘述)
诸葛恪兵败后并没返回京城,而是驻扎在长江水中洲上,想在浔阳屯田,朝廷催促其返回的诏书一封一封地送达,诸葛恪才很不情愿地慢慢班师回朝。
八月,诸葛恪回到京城,立即召中书令孙嘿来见,劈头盖脸地指责说:“你们怎么敢妄自下达那么多诏书召我回京?”孙嘿吓得惶恐不安,告辞而出。不知是被吓出病来还是真的有病,还是装病避祸,反正孙嘿是因病辞职返回家乡去了。
新城大败,对诸葛恪打击太大,回京后像变了个人一样,接连做出一些过分离谱的事情。先是罢免了他出征新城后新任的各署令长职司,一律重新推选。愈加显示自己的威严,下属稍有不如意就会被降罪指责,因公需要经常来见诸葛恪的官员没有不提心吊胆的。紧接着又调换宫中宿卫部队,全部换成自己的亲信。更荒唐的是命令各部队整装待发,准备攻打青、徐二州。这些行为无异于自掘坟墓。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3 16:21:17 +0800 CST  
是的,老成谋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3 20:43:29 +0800 CST  

楼主:ty_阿铭850

字数:690748

发表时间:2017-07-12 01:27:2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3 20:09:29 +0800 CST

评论数:30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