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述评

@scufs83 2018-03-27 16:50:58
淮南三叛很搞笑啊。。哥几个都是觉得自己要忠心于曹家都觉得自己会被司马家剥夺地位,咋就不能一同造反呢。。尤其第三次,简直笨的无法理喻。要么是陈寿太聪明圆的太满了,要么是诸葛诞太愚昧。。。
-----------------------------
谢谢捧场。就是啊,三个一起反多好,呵呵。三人动机不一,走不到一块,走到一块也不知道该以谁为首。
假设这三叛的人事先沟通好,再找一位曹姓诸侯为首,也许还有点希望,想想而已。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27 17:06:41 +0800 CST  
@东征提督李如松 2018-03-28 12:24:03
[d:赞]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28 14:00:00 +0800 CST  
@云门门下 2018-03-28 10:46:15
看这段历史可以知道人有时可以这么糊涂,是不是今天的人也会这样?
-----------------------------
谢谢捧场。当然会这样。
其实三叛只是形式相同,但性质完全不一样,在下接着会讲这个问题,真要说他们糊涂,只能是实际操作中犯了一些低级错误。后人看到表象是觉得很滑稽,镇压造反的又不停地反。这里面最糊涂的是毌丘俭,反司马师一人,而不反司马家族,太奇葩。
如今国人最大的问题是愚昧,这不是贬义词,只是陈述一种文明状态。由愚昧衍生出许多邪恶的思想和扭曲的观念,很容易被忽悠被诱导。既失去自尊,也失去他尊。
还有许多人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可以理解,没办法。
沉默的大多数在今天很明显。
因为近代的遭遇,国人内心充满仇恨和屈辱,理性蒙蔽,极端追求富强之术,而不是理性追求文明之道。偏偏古代华夏是东亚文化中心,偏偏又出现个所谓的盛唐,虽然不做老大很多年,但想做老大的哪根筋又断不了,就老想做回老大欺负别人,这种观念和现代文明格格不入,于是出现太多的奇葩。
闲聊几句,请别介意。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28 14:29:38 +0800 CST  
外援进不来,寿春城内粮食越来越少,原来存的足够一年的粮食,并没有把吴国援军计算在内,文钦等三万吴军进城,粮食消耗明显加大,守军军心开始涣散。坚守到十一月,将军蒋班、(就是追杀留赞那位)焦彝认为吴国是坐观虎斗,靠不住,建议诸葛诞趁现在将士军心还没完全涣散,士气还在时,集中兵力突围,决死求生,也许还有一线生机,不能这样坐以待毙。文钦反对突围,认为寿春有十多万人,自己与全端等吴将也在城内,这些人的父子兄弟都在江东,就算孙綝不想来救,皇帝和其他亲戚也会来救。(文钦还真是个有勇无谋的人,孙綝是权臣,如果他决定不来救,皇帝也只能干瞪眼)况且魏国每年都有战事,军民并疲,只要我们坚守一年就会带来魏国的内乱,(文钦有没想过粮食哪里来)胜利指日可待。双方争执不下,蒋班、焦彝坚持突围,文钦大怒,诸葛诞也想杀蒋班、朱彝二人。二人害怕,乘夜翻墙出城投降司马昭。
司马昭进逼寿春时,钟会为母守丧期满前来辅佐,给司马昭出了一个反间计,进一步削弱了寿春城内的力量。
前面讲孙权之死时讲过,孙亮能够为太子全是孙权女儿孙鲁班的功劳,孙亮继位后,全氏家族一门显赫,权倾朝野。此次为解寿春之围,全氏一门中全琮的儿子全怿、孙子全静、从子全端、全翩、全缉等人都带兵而来,进入寿春。
此时吴国政局很微妙,皇帝孙亮亲政,开始对孙綝不满,意图夺回权力。把持朝政的有两股政治势力,最大的是孙綝,其次是全氏家族,孙亮不敢轻易对孙綝下手,就选择先对全氏家族下手,以追究孙鲁育死因之名严责孙鲁班,引发全氏家族恐惧,全怿哥哥的儿子全辉、(一作祎)全仪,赶紧带着母亲,率领自己的部曲数十家渡江投降司马昭。
钟会利用全辉、全仪来行使反间计,以他们的名义写了封信,派全辉、全仪的亲信带信入城给全怿等全氏将领,说吴国对全怿等人不能解除寿春之围感到十分愤怒,要尽杀各位带兵将领的家属,所以我们才跑过来投降。全怿等人心生恐惧,就带领所部开东城门出来投降。司马昭对全氏子弟统统给予封赏,任全怿为平东将军,封临湘侯,全端等人也得到了各自的封赏。
蒋班、焦彝和全氏诸将先后叛逃,使得城中力量薄弱,军心、人心更加不稳。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28 15:29:52 +0800 CST  
甘露三年(公元258年)正月,诸葛诞、文钦、唐咨等人集中兵力、器械,昼夜不停地向寿春城南面的守军发起攻击,想从南面突围。魏军在外围修建的高地上以发石车和火箭阻击进攻,弩矢和石头如雨点般落在吴军头上,死伤遍地,血流成河。吴军突围失败撤回城内。城内粮食几乎枯竭,又有数万人出城投降。文钦出了个馊主意,想把城内的北方人全部赶出去以节约粮食,只留下吴军守城。赶走北方人,诸葛诞就成光杆司令了,自然不会同意,两人之间出现裂痕。
文钦以前和诸葛诞的关系一直不好,他跟毌丘俭造反时就是被诸葛诞打败的,只是要一起抵抗司马昭才互相合作配合,现在出现裂痕,在紧急时刻双方出现裂痕,彼此就更加怀疑。
寿春城内有一大(金城)一小(诸葛城,为诸葛诞所建)两座城,诸葛诞驻扎大城,文钦驻扎小城。诸葛诞召文钦来大城议事,两人发生了分歧,诸葛诞一怒之下亲手杀了文钦。文钦的儿子文鸯和文虎在小城中,听说文钦被杀,带兵去复仇,但士兵们都不愿意去。文鸯、文虎二人势单力薄,出城投降。魏军受降官吏请求杀掉这二人,司马昭不同意,下令说:“文钦罪不容诛,其子固然也该杀,但文鸯、文虎因为形势所迫来投降,寿春城还没攻下来,杀他们反而会坚定守城将士的必死之心。”不光不杀,还表文鸯、文虎为将军,赐爵关内侯。让他们带领数百骑兵沿着寿春城巡游,边游边向城上喊话,说:“文钦的儿子尚且不会被杀,其他的人还怕什么呢?”
城内守军更加军心涣散,加上粮食缺乏,天天吃不饱,诸葛诞、唐咨等人又想不出解决的办法。关键时刻,司马昭亲临寿春城下,指挥大军四面攻击。城上守军已经无心再战,拿着弓箭都不射击了。司马昭看到这个情景,立即让大军登城,城内竟然没人抵抗。诸葛诞见军心涣散如此,知道守不下去了,带着麾下亲兵从小城门突击而出。司马昭的司马胡奋率部迎击,斩杀诸葛诞,传首城中,诛杀诸葛诞三族。唐咨、孙曼、孙弥、徐韶等人全部率众投降。
最为壮烈的一幕发生在诸葛诞的亲兵队伍中,这支队伍是诸葛诞用公私钱财亲自招募,精心培养的,他们对诸葛诞竭尽忠诚。城破后,这批士兵还有数百人,全部拱手为列,毫不畏惧。魏军行刑前劝降,每杀一人,劝降一次,数百人被杀,竟无一人投降,全部被杀。用这批壮士的话来说,就是:“为诸葛公死,不恨。”这种忠诚真的是可歌可泣。
吴将于铨也是个视死如归值得赞颂的人,他本来可以逃脱的,但却没逃,说:“大丈夫受主人之命,带兵救人,既不能战胜敌人,还要束手就擒,我不能这样做。”脱去身上甲胄,冲进魏军阵营搏杀而死。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28 15:30:48 +0800 CST  
司马昭围点打援的战略战术取得巨大成功,诸葛诞去年五月造反,今年二月破灭,不足一年就不攻自破。而诸葛诞固守待援的战略战术则彻底失败。诸葛诞坐拥二十万大军却孤守一城,这种战略让人匪夷所思。王凌、毌丘俭兵力都少于诸葛诞,但都是攻出去。前面说到毌丘俭时就曾讲过,毌丘俭进军到项城停兵不前就是个战略错误,但毕竟是攻出去了,而且毌丘俭的兵力只有五六万。还有一个因素,毌丘俭并没有投降吴国,送子为质是希望吴国不要乘虚而入,确保后方安全。诸葛诞则是一开始就上表称臣投降吴国,不存在后方的安危,留下一小部分人马接应吴军进入寿春城就可以了,主力大军应该立即向洛阳出动,趁司马昭部队还没集结完毕之时,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诸葛诞对气候特征的经验依赖也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寿春每年雨季会导致淮河涨水,经常淹没城邑。司马昭在寿春城外修筑围堤时,诸葛诞就取笑说:“这是不攻自败。”因为按照经验,雨季将临,淮河水一涨起来,再多的围堤、堡垒都会被淹没、冲垮。谁知那年气候异常,一直到魏军大举攻城时,都是大旱无雨,等到攻破城池那天磅礴大雨才从天而降,也确实淹没了围堤,冲垮了堡垒,但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如果诸葛诞不过分依赖经验,在魏军修筑堤坝堡垒时不停地派兵出击骚扰,让其修不成。魏军失去围城工事的优势,诸葛诞军就有突围而出的可能。曹操乌林之战中被周瑜火攻,也是因为过于依赖对气候的经验,认为那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谁知那天偏偏就刮了。(论气候对战争的重要性)
此战还俘虏了许多吴军士兵,诸将认为这些士兵的家在江东,不能释放,应该全部坑杀。司马昭也没采纳,一无所杀,将这些士兵全部分散在河南、河东、河内地区安置。
颇有戏剧性的是吴左将军唐咨,不知各位看官是否还记得此人?他本来是魏国利城郡人,曹丕时期利城郡发生兵变,兵变士兵杀了太守徐箕,(一作质)推举唐咨为主帅。曹丕平定叛乱,唐咨从海上逃亡到吴国,屡立战功,特别是多次与吕岱讨平山越,后来官至左将军,封侯、持节。此战投降,司马昭任其为安远将军,转了一圈又转回来了。
其余投降的将领也都任为杂号将军。因魏国不杀吴将,吴国也不好对留在江东的将领家属下手,都得以保全。淮南将吏士民参与造反的,也只诛首恶,胁从一律赦免余。让文鸯、文虎为文钦收丧,并提供牛车,送其回谯县祖墓安葬。
魏国将领得到朝廷嘉奖和升迁。诏命王基为征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晋封东武侯。王基上疏辞让,归功于部属,其长史、司马等七人都得以封侯。
陈骞持节、都督淮北诸军事,被正式任命为安东将军,封广陵侯。
石苞升任镇东将军,封东光侯、假节。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28 15:31:58 +0800 CST  
淮南三叛至此结束,这以后再无将领起兵武力对抗司马家族,拥曹派在朝中逐渐销声匿迹,司马家族的地位再无人可以撼动。
回顾淮南三叛,还是挺有意思的。王凌一叛,毌丘俭、诸葛诞参与平叛,完了毌丘俭叛;毌丘俭二叛,诸葛诞参与平叛,然后诸葛诞三叛。三叛主要人物都被诛三族,但司马家族也为此付出了不菲的代价,三叛对三马:王凌一叛,对司马懿,司马懿累死;毌丘俭、文钦二叛,司马师病死;诸葛诞三叛,终于成全了司马家族独大。
淮南三叛,形式相同,三人都是报恩,但还是有差别。王凌是报曹爽之恩,但他想另立新君,这个动机就有些不纯,有贪拥立之功的自私嫌疑。这样做就不光是反司马家族,而是连都反了。毌丘俭是报曹睿之恩,因为与夏侯玄、李丰的私人关系很好,担心受到牵连而造反。其实他的动机比较单纯,也比较奇葩,就反司马师一个人,他认为司马家族的其他人,如司马孚、司马昭没有司马师那样的不臣之心,能够尽臣子的本分辅佐少帝曹髦。不知他这些结论是怎么得来的,鉴于此时曹芳已经被废为齐王,曹髦继位,毌丘俭没有反皇帝,说明他认可曹髦,并没有狭隘的要恢复曹芳的帝位,也就可以说他是忠于曹氏家族的。还有一点很重要,反复说过,他没有投降吴国,他送儿子到吴国为人质不是投降,是为了保证后方的安全。文钦虽然是和毌丘俭一起造反的,但他应该归于诸葛诞一类,都是报曹爽之恩。他们的报恩就有些偏激了,纯属个人之间的报恩,没有国家利益的考量,二人都投降了吴国。诸葛诞叛乱的性质不是王凌、毌丘俭那样的内部叛乱,而是敌我阵营的战争,二人都是以吴国将军的名义参与这次叛乱,所统之军为吴军,不是魏军。也因此,司马昭对参与这次叛乱的人员处理是相当的宽大,显示了德行,才极大地赢得了魏国的民心,甚至包括部分吴国的民心,为其今后专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28 15:34:55 +0800 CST  
第四十一章 姜维北伐
很久没讲到(蜀)汉了,因为(蜀)汉实在太小,又地处边远,国内发生的事情对魏、吴的影响都不大。三国之间,魏吴是主要对手,(蜀)汉只是配角,但毕竟是三国之一,也不能不说,为保证连续性,还得从诸葛亮死后说起。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刘禅大赦天下,以左将军吴壹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汉中;按诸葛亮遗嘱以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不久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第二年,又以蒋琬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以费祎为尚书令,侍郎董允兼虎贲中郎将,统领禁卫军。
诸葛亮对蒋琬特别器重,认为能与之共襄王业。诸葛亮生前曾经给刘禅上了道密表,建议自己死后由蒋琬接替。诸葛亮去世前,刘禅曾派尚书仆射李福到前方问候,同时询问国家大事。诸葛亮亲口指定的接班人是蒋琬,蒋琬以后是费祎。因诸葛亮为丞相,(蜀)汉为纪念诸葛亮不再设置丞相。这个决定显示出刘禅还是有一点政治智慧,免去了设置丞相后相权对君权的制约,将权力全部收回到自己手中。
延熙元年(公元238年)司马懿征辽东,刘禅下诏让蒋琬出屯汉中,联络吴国,寻找机会讨伐魏国。第二年春天,又任蒋琬为大司马。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今湖南省湘乡市)人。二十岁时就与舅子刘敏一起出名。刘备入蜀,蒋琬以州书佐的身份跟随,出任广都(今四川省华阳县东南古城社区)长。刘备曾经出游到广都,见蒋琬不理政事,又经常喝醉,大怒,要杀他。时任军师将军的诸葛亮求情才没重处,只是将他的县官免了。蒋琬免官在家做了一个梦,梦见一牛头在门前,流血不止。醒来后心里很厌恶这梦,就叫占梦师赵直来解梦。赵直居然以“牛角及鼻,象个‘公’字”解出蒋琬会官至三公。
过了没多久,蒋琬被恢复为什邡令。(今四川省什邡县)刘备称汉中王,蒋琬入朝任尚书郎。诸葛亮为丞相开府后,征辟蒋琬为东曹掾。从此官运亨通,被诸葛亮一手提拔起来。
蒋琬是个宽厚的好人,属下东曹掾杨戏、督农杨敏都曾对蒋琬不敬甚至攻击蒋琬是个做事糊里糊涂的人,蒋琬都不怪罪,还为他们开脱。好人不一定就是能人,蒋琬执政后还真没做过什么值得一说的大事。他做的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改变诸葛亮的对外战争战略,他认为,诸葛亮数次出击,想占领秦川,但都因为道路艰险,运输困难没能实现,不如沿长江东下,从汉水、沔水袭击魏国的魏兴、上庸两郡,于是就大规模制造战船。
此举受到吴国一些大臣将领怀疑,认为会进攻吴国,告诉孙权。好在孙权坚信蒋琬不会破坏吴(蜀)汉联盟,将这些人痛斥了一顿。这也从侧面证实蒋琬处事不周,大建战船,顺流东下,势必引起吴国的猜疑,这种事情应该先知会吴国,避免引起盟国的误会,造成联盟破裂。
蒋琬的计划是攻取魏兴、上庸,然后仍然以水军为主沿汉水、沔水进攻襄阳。以(蜀)汉国力想从中路突破魏国的防守,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无异于痴人说梦。正确的道路还是诸葛亮的方向,攻魏国西部,求得西北氐羌人的支持,无后顾之忧后,再向东逐步蚕食。好在蒋琬旧病时常发作,没有成行。(蜀)汉朝廷也看出这个计策不行,如果失败,难以全军而退。延熙六年(公元243年)刘禅派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等人去制止蒋琬。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28 15:35:48 +0800 CST  
@东征提督李如松 2018-03-28 19:03:15
[d:赞]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29 09:28:32 +0800 CST  
@scufs83 2018-03-28 19:35:49
支持。其实蒋琬的战略也不一定完全错误。从汉中进攻成本太高负担不起啊。。诸葛亮把握住孟达就好办的多了。
-----------------------------
谢谢捧场。
蒋琬不是个军事人才,也不热衷于军事,只是做做样子表示没忘记诸葛亮北伐恢复汉室的政治遗产。
蜀汉太弱小,没有能力出汉水进攻襄阳。总共十万兵,要防汉中、守白帝、镇南中,哪里还有力量出汉水。襄阳是魏国防守重地,蜀汉打不下来,唯一有点希望的就是出汉中,攻魏国力量相对薄弱的雍、凉二州,把局势搞乱,争取到氐羌人的支持。获取战马,组建起一支强大的骑兵。雍州、凉州地广人稀,靠步兵作战太难。
孟达的事情已经水过三秋了,哈哈。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29 09:40:12 +0800 CST  
@云门门下 2018-03-28 10:46:15
看这段历史可以知道人有时可以这么糊涂,是不是今天的人也会这样?
-----------------------------
@ty_阿铭850 2018-03-28 14:29:38
谢谢捧场。当然会这样。
其实三叛只是形式相同,但性质完全不一样,在下接着会讲这个问题,真要说他们糊涂,只能是实际操作中犯了一些低级错误。后人看到表象是觉得很滑稽,镇压造反的又不停地反。这里面最糊涂的是毌丘俭,反司马师一人,而不反司马家族,太奇葩。
如今国人最大的问题是愚昧,这不是贬义词,只是陈述一种文明状态。由愚昧衍生出许多邪恶的思想和扭曲的观念,很容易被忽悠被诱导。既失去自尊,也失......
-----------------------------
@云门门下 2018-03-29 10:11:24
很有见地,在下也深有同感。人类在精神上的进步比物质进步更困难。
-----------------------------
物质进步反而会带来人性的异化。三观不正,物质生活再发达,愚昧还是愚昧。今天的人有空调、冰箱、汽车、电话、网络,物质享受比古代帝王还好,但礼教何存?道德何在?就只剩下唯利是图。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29 10:25:08 +0800 CST  
@东征提督李如松 2018-03-29 12:19:42
[d:赞]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29 12:49:03 +0800 CST  
蒋琬见计划不能实行,就上疏刘禅改变方略,说自己与费祎等人商量了,认为凉州是魏国的战略要地,当地羌、胡人又拥护(蜀)汉,以前魏延也曾战胜过郭淮,应该先取凉州。可以以姜维为凉州刺史负责征讨,我来作姜维的后继。涪城水陆四通八达,可以作为后继据点。绕了一圈又回到了诸葛亮的路子上来。刘禅同意,派安南将军马忠前往汉中任姜维为凉州刺史。马忠回成都后被任为镇南大将军。
蒋琬于是退屯涪城,一直到延熙九年(公元246年)病逝。蒋琬死后,(蜀)汉象纪念诸葛亮一样不再设大司马,以大将军代替。
蒋琬从汉中退屯涪城后,尚书令费祎出任大将军、录尚书事,实际上已经取代了蒋琬的位置。这其中的原因,除了蒋琬疾病缠身之外,也应该有蒋琬施政有误的原因。费祎在成都任职,驻守汉中的是镇北大将军王平。
费祎,字文伟,江夏鄳(今河南省罗山县西南九十里)人。父亲早逝,靠同族叔父费观抚养。费观的姑姑是益州牧刘璋的母亲。刘璋派人来接费观入蜀,费观就带着费祎游学入蜀。正好遇到刘备取蜀,费祎就滞留益州,与汝南许叔龙、南郡董允齐名。
刘备立刘禅为太子,费祎和董允一起出任太子舍人,又一起升迁为庶子。刘禅继位后,又一起为黄门侍郎。诸葛亮南征四郡凯旋时,群寮出数十里外迎接,诸葛亮独招费祎同车入城,引起众人关注。诸葛亮任其为昭信校尉,派他出使吴国。在出使吴国的过程中,费祎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思敏捷,雄辩过人,舌战吴国名士诸葛恪、羊衜等人。
费祎的记忆力超强,出使吴国时,孙权每次都先把费祎灌醉再来谈国事,议论时政,问题刁钻古怪,有故意为难费祎的意思。费祎每次都以醉了为由不当面回答,下来后依次将孙权所问的问题一一作答,没有任何遗漏。孙权因此特别器重他。回(蜀)汉后升为侍中,后累迁丞相参军、中护军、丞相司马。诸葛亮死后任后军师,不久,代蒋琬为尚书令。虽然公务烦杂,但因其记忆超人,处理公文一目十行,速度数倍于常人,并且再也不会忘记。每天处理事务期间,还要接待宾客,饮食嬉戏,还特别喜欢下棋,但政事依然处理得井井有条,从不因玩废事。董允后来代费祎为尚书令时,也想学费祎的风格,谁知才十来天办事就经常出错,还做不完。董允为此叹息不止,说:“人和人相比咋这么大差距啊,这不是我能做到的。处理一天的事情下来怎么会还有余暇。”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29 14:42:23 +0800 CST  
费祎任大将军的第二年,就遇到曹爽伐(蜀)汉。前面说过,这次伐(蜀)汉不是魏国计划中的事情,是曹爽集团和司马懿集团争权,曹爽集团的人希望借征(蜀)汉来建立武功,因此,并没有精心准备寻找战机,完全是恃强而来。(蜀)汉王平据险防御。前面已经讲过,此不赘述。
刘禅以费祎假节率军增援王平。光禄大夫来敏到费祎处送行,请求和费祎下一盘围棋。外面传令兵往来奔驰,出征将士披挂齐整,整装待发。里面费祎和来敏专心对局,色无厌倦。下了一阵后,来敏说:“我这是借下棋来观察你罢了。你值得信赖,一定能够打败敌人。”中国古代史甚至现代史中屡见这种所谓临危不惧坦然对弈的事例,记载者和讲述者都津津乐道夸赞羡慕不止,在下却真不以为然,这种名士做派无视前线将士的生命,应该予以谴责。来敏莫名其妙地在这个时候来下棋观察,平时在干吗?如果平时观察不足,对费祎不了解不放心,就应该在朝堂之上提出质疑,由皇帝和群臣来平判。大军临行来下一盘棋,既延迟了军情,也不能解决问题,如果通过下棋看出费祎不是个值得信赖的人,能怎么办?阻止大军出征?还是依然如故?费祎作为大军统帅,不迅速行军增援却来下这盘没有意义的棋。一盘围棋要是认真仔细地下,通常业余棋手也要下一二个小时,战场上这一二个小时完全可以改变战争局势,前方将士会多死多少人啊!
幸亏王平指挥有方,防御得当,阻止了魏军的前进,费祎从成都率领大军赶到后,曹爽迅速撤军,(蜀)汉军完胜。从此也可看出,费祎越早到达,魏军就会越早撤退,(蜀)汉军损失就会越小。九月,费祎返回成都。
费祎因此功封成乡侯。蒋琬很识时务地辞让益州刺史给费祎。第二年底,费祎又到汉中加固防御工事,充实防御部队。半年后回成都。
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费祎沿袭诸葛亮、蒋琬的习惯,出屯汉中。三年后又返还成都,成都有看天象的术士说成都没有宰相位,到冬天时费祎就出屯汉寿。(今四川省广元市西南,即葭萌关)费祎的这个行为显示出他极其看重宰相之位,并不是什么清高名士。汉寿并不是魏、(蜀)汉交战之地,出屯于此没有什么意义,就是为了寻找一个宰相之位而已。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29 14:43:17 +0800 CST  
延熙十五年(公元252年),费祎获得开府特权。第二年元旦在府中举行岁首大会,费祎喝醉了,被从魏国投降过来任(蜀)汉左将军的郭修刺杀身亡。魏少帝曹芳还专门下诏表彰郭修。费祎的女儿是太子刘璿的妃子,假设费祎不死,刘璿能继位,费家会不会坐大为外戚把控朝政呢?不知道,哈哈,想想而已。
费祎对投降的人过分信赖,基本不设防,怃戎将军张嶷曾经劝谏过他,说费祎现在位高权重,要提防刺客,可惜没引起费祎的关注,以费祎的名士风格可能也不会关注这个问题。
蒋琬、费祎执政时间前后近二十年,(蜀)汉国都没有什么剧烈的内忧外患。军权在蒋琬、费祎手中,而这二人都没有兴兵北伐的意图,蒋琬时期,姜维手上有一支偏师,偶尔会出去骚扰一下魏国西部地区,但实力有限,不能带来大的转变。费祎时期姜维经常北出,但费祎也控制他,每次给他的兵马不超过一万人。国内边远地区偶尔会有一些土著族群零星叛乱,也没引起大的动荡。后世治史者中特别是现在颠覆诸葛亮的人群里对蒋琬、费祎的评价都不高,并以此攻击诸葛亮识人用人的能力不足,这是一种比较偏激的看法,还是基于(蜀)汉正统,应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的狭隘认识。汉室已亡,刘备建立(蜀)汉不是对汉室的恢复,只是名义上对汉室的继承,(蜀)汉国和魏、吴一样都是一个单独的国家,首先要考虑的是保证国家安全,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开疆拓土的事情。(蜀)汉是三国中最弱小的,凭自身力量根本不可能消灭魏国,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吴(蜀)汉联盟,保证生存,逐渐发展壮大。蒋琬、费祎二人不光不挑起与魏国的战争,反而一直压制姜维一心北伐的行为,为(蜀)汉国争取到近二十年的和平发展时期,这是十分难得的。反而是二人死后,姜维穷兵黩武屡次北伐,自身能力不足,又好大喜功,进攻防御无方,消耗了蒋琬、费祎时期积累的财力,拖垮了(蜀)汉,引来魏国的进攻,导致(蜀)汉灭亡。
《魏略》里有条记载,诸葛亮临死前曾对魏延等人说:“我死后,只能谨慎自守,不再北伐。”但因为这是魏国的史书记载,其他史料里找不到旁证,难以评定真假。但从诸葛亮指定蒋琬、费祎为继承人来看,也不像是空穴来风。诸葛亮应该清楚蒋琬、费祎的能力和风格,如果他要坚持北伐的话,完全有可能指定姜维为继承人,就算姜维资历太浅,排在蒋琬以后、费祎以前也可以啊。《汉晋春秋》记载费祎不给姜维更多士兵北伐的理由是他亲口对姜维说:“我们和丞相的差距太远,丞相都不能北定中夏,何况我们啊!不如保国治民,谨守社稷。北伐大功,还是等待有能力的人来完成,不要希图侥幸去一决胜负,如果失败,悔之无及。”《汉晋春秋》的可信度也不高,但从费祎的行为来看,这话说得还是比较符合事实。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29 14:44:27 +0800 CST  
社会平稳安详,应该是庙堂江湖都乐于看到和接受的局面,可惜好景不长,延熙九年(公元246年)以后,朝局慢慢地发生了变化,导致(蜀)汉国策骤起波澜,走向覆灭。
第一个变化来自于刘禅,其实在这种局面下刘禅是最不应该变化的一个。
到费祎被刺时止,刘禅已经当了近三十年皇帝,四十六岁了。前十二年诸葛亮执政,刘禅只是个礼仪性的皇帝,除了祭祀啥也不管,管也管不了。诸葛亮去世后,蒋琬、费祎先后执政,对刘禅已经没有了管束力,处理任何事情都必须先请示刘禅。建兴十四年(公元236年)诸葛亮死后两年,刘禅出宫到都江堰游玩了十来天,这是刘禅第一次出宫到成都以外的地方,估计也是被诸葛亮憋坏了。
陈寿对刘禅有个评价,说刘禅“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闇之后”,换句话说就是刘禅这个人没有什么主见,容易受身边人的影响。诸葛亮也应该是看到了刘禅的这个性格特点,所以在《出师表》里不停地嘱咐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并亲自安排了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在宫中督导刘禅,其中董允的作用最大。
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今湖北省枝江市)人,汉末随父亲董和迁居入蜀,在今四川省泸县嘉明镇居住。刘备立刘禅为太子时,被选为太子舍人,从此一直跟在刘禅身边,升太子洗马。刘禅继位后为黄门侍郎。这期间一直和费祎一起。
诸葛亮征汉中时将宫中事务委托给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街亭失败后,诸葛亮以费祎代替马谡为参军,离开宫中。而郭攸之是个和事佬,不能履行监管的职责,宫中事务几乎全部由董允负责。(《三国志廖立传》里记载了廖立说过的一句话:“中郎郭演长从人者耳,不足以经大事,而作侍中。”应该就是说的郭攸之,名字应是郭演)诸葛亮升董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掌宫中宿卫大权。
前面说过董允和费祎同时出名,前期仕途履历也相似,但两人还是有很大的差别,费祎是记忆超群,雄辩过人,机敏干练,董允是为人正直,坚持原则,老成持重。有一个小故事可以看出二人的差别。太傅许靖的儿子死了,董允与费祎想一起去参加葬礼,找董允的父亲董和要车。董和是刘璋时的益州太守,刘备取益州后,以董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共同署理左将军大司马府事,深得刘备和诸葛亮信任。董和给了一辆开后鹿车,(不是鹿拉的车,是由人力推拉的小车,从后边开门。因车窄小,仅容一鹿,故名)董允觉得坐这车太没面子,面有难色,很不情愿,费祎却毫不计较,直接上车。到葬礼上一看,诸葛亮和其他朝中显贵全部到齐,车马光鲜。董允脸色还没恢复正常,费祎却挥洒自如。车夫回去后,董和从他口中得知了这些情况,就对董允说:“我常常弄不清楚你和费祎的优劣,现在明白了。”其实这只是个小事,更多的是体现个人性格,不能因此就说董允一定比费祎差,应该是各有所长。
比如董允对宫中事务的处理,费祎不一定就能做到。刘禅经常想选美充实后宫,从刘琰被处死的事件中可以知道刘禅有好色的毛病,董允坚持认为目前宫中妃嫔已经达到天子礼数的要求,不应该增加,坚持不办这事。刘禅本来就有些害怕他,经过这事后更害怕。还有董允淡泊名利的作风也不是费祎能够做到的。蒋琬在辞去益州刺史职务的上书中曾提出要给董允封爵以褒奖董允的功勋和辛劳,董允坚决不要。这件事在民间还演绎出一个故事,说刘禅悄悄地把分水镇封给了董允作为食邑。董允上书刘禅辞让,同时亲赴分水镇,烧掉地契,将田土退还乡民。
刘禅宠爱宦官黄皓,董允严肃劝告刘禅不要这样做,又经常指责黄皓。黄皓也害怕董允,不敢为非作歹。一直到董允去世,黄皓也不过是个黄门丞这样的宫中低级官员。
延熙六年(公元243年),刘禅给董允加辅国将军。第二年,以侍中代替费祎为尚书令,就是前面说的想学费祎潇洒做事的时期。延熙九年(公元246年),董允去世。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29 14:45:32 +0800 CST  
从刘禅当皇帝的历程来看,董允去世是刘禅皇帝生涯的分水岭,以前刘禅有个人的一些不符合礼节规矩的想法难以实现,以后则为所欲为,引起了朝局动荡不安,使(蜀)汉逐渐走向衰亡。
影响刘禅后期行为的核心人物是黄皓,他也因此成为许多人指责的(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但事实不是这样,光凭一个宦官是成不了大气候的,只要董允的继承者能够像董允那样制止黄皓的行为,黄皓还是只能做个黄门丞。可惜后继者不是董允。
董允死后,刘禅以蜀郡太守南阳吕乂为尚书令,陈祗为侍中。问题主要就出在陈祗身上。陈祗一上任就和黄皓走到一起,黄皓从此开始干预政事。
陈祗,字奉宗,汝南人,是(蜀)汉太傅许靖哥哥的外孙。父亲早逝,由许靖养大。二十岁时就是知名人士,出任选曹郎,为人骄矜严厉,面容威严。此人多才多艺,还懂数术,费祎非常喜欢他,破格提拔他为侍中就是费祎的主意。延熙十四年(公元251年),吕乂去世,陈祗又以侍中守尚书令,加镇军将军。此时的大将军是姜维,但姜维长年率兵在外,陈祗无所顾忌,上面奉承刘禅,下面勾结黄皓,深得刘禅宠信,权力比姜维还大。自从陈祗得宠,刘禅更恨董允,认为董允自以为是、高傲轻人。这都是因为陈祗、黄皓二人不停地说董允的坏话造成的。景耀元年(公元258年),陈祗去世,刘禅非常伤心,提起就哭。陈祗死后,黄皓从黄门令升为中常侍、奉车都尉,二人勾结弄权变成了黄皓独自弄权。这里面也透露出一个信息,黄皓在陈祗时期已经从黄门丞变成了黄门令,说明二人确实互相勾结提携。
吕乂接替董允当了八年尚书令,也没看到他对陈祗、黄皓二人有所规劝和限制,有失职之嫌。吕乂是个治身俭约,谦虚寡言的人,为政简而不烦,号为清能。每天的事务按时完成就回家,回家也不接待宾客,是个洁身自好的清高之人,但因为以前在外做官时执法刻薄,又喜欢用文俗吏,所以在郡县的名声不大好。这类人即使看不惯陈祗、黄皓的胡作非为,也不会干涉,只是保证自己不参与其中。
有皇帝支持,就算想干涉也没有什么效果。景耀二年(公元259年)任尚书令的樊建和景耀四年(公元261年)任领都护、卫将军的诸葛瞻,任辅国大将军的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都没能对黄皓有所限制和匡正。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29 14:46:36 +0800 CST  
这帖子太冷清,不好玩,快没兴趣了。看数字好像还有人在看,可大多数吝于顶帖,在下运气真那么好,遇到了一群高冷的看官?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29 14:52:49 +0800 CST  
@云门门下 2018-03-30 10:39:47
先生写的很好,不要灰心,现在的人浮躁,只想看一些热闹肤浅的东西。但好文章还是有人赞赏的。那些戏说历史的东西我是不看的,真实的历史才是使人清醒的宝贵财富。
-----------------------------
谢谢捧场。戏说历史不叫历史,热闹倒是热闹,却误人子弟。了解了真实的历史,就知道戏说其实是瞎说。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30 13:16:49 +0800 CST  
@云门门下 2018-03-30 10:42:00
说句笑话。先生是体会到曲高和寡的滋味了。
-----------------------------
谢谢捧场。
这个真不敢。这个帖子就是个通俗历史读物罢了,一点也不高深莫测,在下努力平和、简单地介绍这段历史,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不做专家状故弄玄虚。各位看官不必应和,更希望多指点多讨论,有以教我,互有收获。
要求真的不高啊,只需要看过说一声,哪怕是一个字,让在下知道有人在看,给在下一些鼓励,这样心情会好一些。在下就是一俗人,不能免俗的,哈哈。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30 13:23:23 +0800 CST  

楼主:ty_阿铭850

字数:690748

发表时间:2017-07-12 01:27:2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3 20:09:29 +0800 CST

评论数:30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