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这十几年来一直陪伴我的200部电影

作者:黄昏的十二乐章 回复日期:2008-12-29 22:20:21
说实话,如上面有位兄弟说得对,楼主挺主流的.
不是在电影院看非诚误扰的才叫主流吧.楼主是该震撼的震撼,该经典的经典,总之,都是评价都很到位,谴词造句也有很准确,但是好象没什么让人一针见血的尖锐啊.别受影响,继续.


+++++++++++++++++++++++++++++++++++++++++++++++++
哈哈,上面那位兄弟是说我非主流哟。
也许让你失望了,我在这边发帖其实只是想对我这几年看过的电影做一个简短的记录,并不想在这里狂涂那种触继灵魂深处让人拍案叫绝的那种影评,更没想过要玩一针见血的尖锐,或者再得个红帖什么什么的,只是想用最简短的语言记录我这十几年的电影观赏之路。
楼主 听话就让咬鹅  发布于 2008-12-29 22:37:42 +0800 CST  
天涯又抽风了????怎么发不出来呀!!!!
楼主 听话就让咬鹅  发布于 2008-12-29 22:41:08 +0800 CST  
(69)七宗罪

天主教教义里面轮廓了人性的七宗罪行,它们分别是暴食、贪婪、懒惰、嫉妒、骄傲、淫欲、愤怒,这些罪行屡次被出现在圣经和但丁的神曲以及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我不是天主教徒,也不想在宗教上诠释或者去刻意地从电影中创造一些自己一知半解的想法。回到电影本身,这部电影很大的成功之处就是营造了一种极其压抑的情绪并且贯穿自始至终,经常出现的是那种几近让人绝望的氛围,直到最后结局时候绝望达到顶点一下爆发出来。影片中不断出现的是阴雨绵绵的城市、混乱嘈杂的街道、阴暗神秘的灯光、紧张急促的音乐、冷漠颓废的眼神...太让人绝望的电影。

楼主 听话就让咬鹅  发布于 2008-12-29 22:55:21 +0800 CST  
(70)十二猴子

这个电影不得不提,里面蕴涵的哲学气息和意识形态气息太浓,背后要传递的信息太强烈,甚至影评人象着了魔的一样把影片中的无数主题延伸出来,在IMDB上讨论此影片的话题已经快走向极端的地步。我下面copy一个高人对影片的一份比较强大的全方位解读,希望大家看完后都不会痛并做个好梦。

一、长久以来,美国导演特瑞·吉列姆(Terry?Gilliam)一直是我最敬爱的在世电影艺术家。吉列姆至出道始,从未获得过任何一个重要电影节的主要奖项,他不但游离于好莱坞的主流之外,也不入欧洲评论界的法眼。然而全世界热爱他的影迷不计其数,影迷在网上为他建的殿堂“特瑞·吉列姆爱好者杂志”,内容之详尽是我迄今之仅见;以高品位著称的DVD出版商克莱特伦(Criterion)公司已发行了他的两部影片《巴西》(Brazil)和《时间强盗》(Time?Bandits),当代导演中享有这一殊荣的寥若晨星,即便如阿巴斯、大卫·柯能堡和马丁·斯科西斯也仅有一部作品入选。其中《巴西》一片更是破天荒的受到特殊礼遇,由克莱特伦精心制作了三张内容丰富的DVD碟片,更获得当年的DVD出版大奖。
我个人与吉列姆的相遇发生在1997年。这张名叫《十二只猴子》(Twelve?Monkeys)的碟片从此永久的留在了我光盘包里。在几年的时间里我重温此片不下十次之多,并且不厌其烦地向所有爱好电影的同道推荐。《十二只猴子》于我而言已不再是一部电影,而是通往波普所谓“世界3”的一扇大门。这个极端复杂、暧昧却又感人至深的电影文本是个不折不扣的奇迹。





二、?手指飞舞,写下记录,继续向前,虔诚或者睿智都无法诱使它划去任何一行,即使是眼泪也无法冲洗掉任何一个字。——《十二只猴子》中的诗句

表面看去,《十二只猴子》讲的是时间旅行,我们就暂且把它当作一部关于时间旅行的科幻片来看。詹姆斯·科尔从未来回到现在,目的是采集50年前毁灭了大半个人类的病毒样本,并确认病毒是从哪里开始传播的。需要注意的是,科尔并不是回来拯救人类的好莱坞式英雄:他只能观察历史,但不能改变历史。这是影片的理论基础,也是不同于以往同类题材的影片之处。影片的海报上清楚的写着:“未来就是历史”(The?future?is?history)。对于1996 年的人们来说,人类毁灭还是未来;但对来自未来的科尔而言,这已经是历史了,而历史是不能改变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1995年的“未来”乃是科尔的“历史”,所谓“未来就是历史”便是此意。科尔本来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在精神病院中,他不是明明白白的告诉医生们:“拯救你?我怎么拯救你?这已经真真切切地发生过了!”

然而在影片末尾,当他发现散播病毒的真凶后,却忘记了历史是不能改变的,如果他真能将病毒散播者击毙,岂不是改变了历史么?但是,他注定不能成为拯救人类的英雄,因为人类已经被毁灭了,无从拯救。科尔想改变历史,却在不知不觉中沿着历史为他设定的命运轨迹前进---- 而他的死,其实也正是这历史的一部分。希腊神话中的忒修斯被神谕判定会弑父,他的父亲恐惧中逃到一个偏远的小岛上,却不料在观看当地的竞技时被恰好参赛的忒修斯失手扔出铁饼砸死。俄迪浦斯王从小便因弑父娶母的神谕而背井离乡,最终还是在命运的牵引下回到故国,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应验了神谕。科尔之死带有浓厚的古希腊悲剧色彩:无论悲剧中的英雄是主动(如科尔)还是被动(如忒修斯之父),亦或无意识(如俄迪浦斯),命运之轮都将一如既往的将他们碾得粉碎。
无独有偶,影片中借蕾莉博士之口提到了卡桑德拉,希腊神话中的女先知,她能预言未来,却无法改变未来,因为人们将她的预言当作疯话置之不理。科尔实在是卡桑德拉与俄迪浦斯的结合,他能预言未来,却如卡桑德拉般被视为疯子;他想改变未来,却如俄迪浦斯般成为命运的玩偶。对科尔来说,“历史”便是希腊神话中的命运,挣脱不了的。历史便是历史,白纸黑字已经写下;而正如影片开头那个诗人所说的:“你所有的虔诚和智慧都不会使它有一丝挽回,你所有的眼泪都不会让它有一点改变”。所以,无论是虔诚还是智慧,还是蕾莉伤心的眼泪,都不能改变这一切。正因为如此,《十二只猴子》是一个真正的悲剧,而《终结者2》只是一个浅薄的童话而已。在《终结者2》中,超级计算机的雏形被来自未来的机器人毁掉,未来被彻底改变了。那么原先那个暗无天日的未来会怎样呢?在一瞬间阳光普照,亦或整个烟消云散?
导演特瑞·吉列姆的神话情结与他的个人经历不无关系。他早年是轰动一时的系列喜剧片《巨蟒》(Monty? Python)的动画指导,而《巨蟒》的拿手戏便是以现代意识来解构大家熟悉的神话故事。例如《巨蟒和圣杯》(Monty?Python?and? the?Holy?Grail)调侃亚瑟王与圆桌武士的神话,《巨蟒在布莱恩的生活》(Monty?Python’s?Life?of?Brian)则将圣经里耶酥的故事加以戏仿,结果在英国因遭宗教组织的抵制而被禁演。以吉列姆本人而言,他成为导演后的成名作《时间强盗》和而后的《吹牛男爵的冒险生活》(The?Adventures?of?Baron?Munchausen)都是纯粹的神话题材,而到了《渔王》一片,已然将神话故事不着痕迹的融入剧情,并探讨了神话与现实生活的同构性。《十二只猴子》比以上诸片更进一步,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虽然全片只借蕾莉之口提到过一次卡桑德拉,除此以外与希腊神话看似毫无牵连,但是无论情节,人物还是气氛都象足了经典的希腊悲剧,俨然一部索福克勒斯的大作。我第一次看此片时并没有觉察到,但到了第二、第三次,看到关键处却每每想起《俄迪浦斯王》和《美狄亚》。遍观当代影片,恐怕只有安哲洛普罗斯《尤利西斯的凝视》一片可与之等量齐观。吉列姆能借最现代的时间旅行来表现最古典的“悲壮”之美学境界,不由人不由衷叹服。
然而时间旅行的奥妙还不止于此,“未来就是历史”?还可以有另一种理解。假如我们任意截取科尔被杀前的一个时间横断面,那么,对此时的科尔来说,他被杀这一事件到底是未来还是历史呢?答案是:既是未来,也是历史!一方面,科尔此时还没有被杀,因此这无疑是他的未来;另一方面,他6岁时亲眼目睹了这一事件,6岁时发生的事又应该是历史才对。既然自己的未来已是历史,我们不禁要怀疑到底是否存在所谓的自由意志?这恐怕也是时间旅行不得不面对的悖论:难道参与时间旅行者都是失去自由意志的傀儡?所以当科尔绝望的说:“我希望未来是未知的” 时,我几乎能嗅到其中的酸楚。
当然,这些问题影片并没有作出满意的回答;事实上,它只是提出问题,而根本拒绝回答任何问题。正如我们将谈到的,看似复杂的时间旅行仅仅是冰山的顶端,海面下的一切将随着对影片的反复观看而逐一显现。






三、宗谱学真正的作用在于为那些不连贯的,不可靠的知识提供根据,从而反驳那些以真知和所谓组成科学及其对象的主观的想法的名义来过滤、整理、组织他们的统一的理论体的声称。——米歇尔·福柯《权利与知识:福柯访问及著作选集》

如果《十二只猴子》仅仅停留在对个人命运的感伤上,它无疑还是一部优美动人的电影,但绝不能让我如此疯狂的顶礼膜拜。与以往同类题材的影片,如《终结者》系列,《回到未来》系列等相比,《十二只猴子》的编导无疑具有更为敏锐的哲学嗅觉。
从索绪尔以来的结构主义者往往都重“共时”(synchronical)而轻“历时”(diachronical),对他们来说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时间的函数,只有将时间钉死才能放心地探讨该系统的内部结构以及由“差异”所产生的意义。而一旦放开时间这个变量,整个系统就会乱了套。用术语说来,就是所谓的 “时序倒错”(anachrony)。在结构主义者看来,所谓“意义”,“真理”都只是由位于某个时间断面的系统发出的价值。正因为如此,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从根本上动摇了相信科学真理,相信社会进步的启蒙主义理念。后结构主义者德里达是沿索绪尔的思路从系统内部解构意义的;但是如果我们换个思路,通过时序倒错的手法将不同时间的系统元素拼贴到一起,同样可以达到解构的目的。而时间旅行就是这样一柄能划穿真理之幕的利刃,它使我们意识到,并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真理,一旦脱离了当下的社会系统,很多“真理”都会显得滑稽可笑。事实上,“巨蟒”系列喜剧的卖点就在于此:让一群现代人穿上古代服装去演绎古代的故事,再庄严神圣的话语在其插科打混的伦敦脏话中都消弥于无形之中了。《十二只猴子》的编导显然是意识到了时间维度对真理的解构作用的。听听布拉德·皮特扮演的杰弗莱怎么说:“以细菌为例,18世纪时它还完全不为人所知!没人想象得到这样的东西——总之没有正常人想得到。”
导演是不是在暗示细菌,或者说客观真理是不存在的呢?没那么简单。一方面,杰弗莱只是指出,对18世纪的人们来说,细菌是不存在的;而对于我们20世纪的人来说,无疑细菌又是存在的。那么是谁掌握了真理?我们掌握了我们的真理,他们掌握了他们的真理,因为并不存在脱离时代的真理。如福柯所言,我们能掌握的只是一些当下的,松散的,不具普遍性的知识。而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注意到杰弗莱是以疯子的形象出现在片中的,他口中的话又有多大的可信度?这就是导演的狡猾之处。但是如果再进一步,我们又会发现“疯狂”这一概念在片中同样遭到了无情的解构(见下节)。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到福柯的博士论文指导老师,科学史学家冈奎莱姆(Canguilhem),他开拓性的思想对福柯影响甚巨。冈奎莱姆从结构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科学史上“真”与“伪”的界限之所以处于不停的变动中,是因为人们总是从当下的科学认识出发来书写历史。一旦当下的知识发生变动,科学史便得重新书写。换句话说,便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源自克罗奇语:“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的历史。”——编者按);如果把历史放到历史本身的框架里去理解,那么细菌在18世纪又何曾存在过呢??一百年前看似坚如磐石的科学真理,如今看来却是破绽百出;同样的道理,假如我们从一百年后看现在的科学知识,何尝又不是破绽百出呢?虽然我们只能从现在回望过去,所幸还有幻想的翅膀带我们离开地面,让我们得以俯视因“只缘身在此山中”而无法看到的种种地貌。时间旅行无疑就是这对代达罗斯之翼,使人们能够通过幻想获得解放。
深具艺术气质的科学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Gaston?Bachelard)曾区分过纯粹的幻想与来源于生活经验的艺术再现。幻想所具有的超脱魅力是普通的临摹现实之作不能比拟的。如同在塔科夫斯基的《安德烈·鲁布廖夫》和《镜子》中反复出现的热气球,带有幻想色彩的艺术是所有为重力束缚者的福音。在瞬间的飞行中我们暂时失去了历史的重力、意义的重力和道德的重力,并且籍此首次意识到“重力”的存在。让·鲍德里亚在《末日的幻象》中更进一步指出,如果飞翔的速度超过第一宇宙速度,我们就会摆脱重力的束缚而进入太空,进入真正的虚无。在鲍德里亚看来,我们身处的现实已经提供了这个危险的加速度,而我更愿意相信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否则,如何解释作为幻想之极致的科幻文学在当代的流行?我们还有对幻想的渴望足以证明“地域”与“地图”还没有合而为一。
而幻想文学,则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无论是《十二只猴子》中的时间旅行,《基地》里的心灵历史学,亦或是《让我流泪,警察说》里能使时空变幻的毒品,它们提供的不是对科学技术的前瞻,而毋宁是一种反思现实的维度。








四、你知道什么是反常吗?反常就是“多数定律”。——《十二只猴子》中杰弗莱·曼森的台词

受冈奎莱姆《常态与病态》一书的启发,福柯写出了《疯癫与文明》。在福柯看来,理智与疯狂之间并没有一条永恒不变的界限,相反,这条界限随时代的变迁而偏移不定。在1600年以前,欧洲还没有精神病院,疯子们自由的在大地上游荡----那时作为社会的“他者”而被排斥的是麻疯病人。尼德兰画家波希(Hieronymous?Bosch)的名画《愚人船》便是其最好的写照。巧合得很,虽然《十二只猴子》的导演特瑞·吉列姆从未承认看过福柯的著作,但在一次访谈中曾提到,他的电影在构图上深受波希、老布鲁盖尔(Peter?Breugel?the?Elder)和马格利特(Rene? Magritte)的启发。我们只能凭推测来想象波希画中那些古怪痴迷的疯人形象到底对吉列姆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但“疯狂”作为一个主题在他的电影中反复出现则是不争的事实。由《巴西》到《渔王》再到《十二只猴子》,吉列姆对疯狂的描划愈来愈具穿透力,而《十二只猴子》几乎可以作为《疯癫与文明》和《规训与惩罚》的脚注了。
来自未来的詹姆斯·科尔为什么会被关进精神病院?其一,他没有任何证件证明其身份;其二,他口口声声说世界会在1996年毁灭。换言之,科尔的“症状”并非生理性的,而在于其与现实秩序的抵触。精神病院乃是维持社会合理化(justification/rationalization)的一条支柱,是所有远离社会理性内核之他者的归宿。“精神病人”往往是新时代里的女巫和卡桑德拉,想想梵·高、尼采、荷尔德林、克莱斯特、海子,乃至贞德……而如片中蕾莉博士所说:“我们所深信不疑的是现在被当作真理接受的东西,不是吗,欧文?精神病学——它的最新的信仰,就象牧师一样——我们判断对与错,反常与正常。”
或许比《十二只猴子》更具讽刺意味的是阿根廷幻想影片《面向西南方的人》:一位睿智的外星人来到地球,竟被关进了精神病院!作为一门科学的精神病学试图将一切异象都加以合理化,纳入理性的疆域,于是便有了蕾莉所谓的“卡桑德拉情结”(Cassandra?Complex)。在蕾莉煞有介事的将科尔的“症状”加以归纳梳理,并安上一个机智的标签的同时(明显是对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Oedepus?Compus)和恋父情结(Electra?Complex)的讽刺),作为个体的科尔已然如某纲某目的昆虫般被灰色的科学话语所吞没了。
不要以为我们看到的仅仅是电影。电影不过是一面银色的镜子,镜中的人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吉列姆因《巴西》一片被很多人称为银幕上的卡夫卡和奥威尔,然而《巴西》的开头说什么?“二十世纪某地”。他拍摄的不是未来,而是我们身处的时代,是一个有着我们这时代烙印的“或然世界”(alternate?world)。《巴西》如是,《十二只猴子》亦如是。不信你打开google,输入关键词“精神病院”,一连串如“一法官被关押在精神病院”,“精神病院变迫害工具”的字符便应声而出,触目惊心。最有意思的是一篇名为《精神病院随想》的文章,作者是一位实习的医学院学生,其最大的感想便是“对精神病的诊断,到目前尚没有客观的标准”。真是黑色幽默到了极点。
但如果这就是我们对电影的解读,那无疑又中了导演的圈套。《十二只猴子》是一部最彻底的反意识形态的影片。所谓意识形态,简而言之就是两分法,如迫害/反迫害,疯狂/理智,未来/现在,诸如此类。而《十二只猴子》更象是新历史主义学者格林费尔德(Greenfield)笔下那幅变幻莫测的画,时而是道貌岸然的贵族画像,时而是阴森森的骷髅头像,差别只取决于不同的视角。
布拉德·皮特扮演的杰弗莱是片中最神秘的人物之一。他是如此的魅力非凡,以致后来皮特在《斗阵俱乐部》中几乎全盘复制了自己在《十二只猴子》里的表演。杰弗莱的形象拒绝一切意识形态化的分类:谁能说清他倒底是思想者还是行动者,是疯子还是先知?他更象一个古典时代的疯子----如福柯所言,那时候的疯子们不但没有失语,反而被人们视为真理和智慧的象征。他们是政治体制的无畏批评者,是“凤歌笑孔丘”的楚狂接舆,是第欧根尼的精神继承者。可是不幸生在二十世纪末的杰弗莱只能在精神病院里发表他的演说,即使他深具批判精神,是动物保护主义者,反对流行文化和本质主义。











五、这是在“精神错乱”的情况下:我发现自己在另一个星球之上,奥格星……尽管每个迹象都充分表明那是真实的:我能感觉,能呼吸,能听到;然而,尽管奥格星的经历确实是我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我之所以精神错乱是因为我正在逃避一些不知名的困扰我的生活的现实,朋友,你是否也精神错乱呢?——《十二只猴子》中TJ·华盛顿的台词

詹姆斯·科尔究竟是不是疯子?这个问题,恐怕比“杰弗莱是不是疯子”还难回答。虽然我们想当然的认为他是个来自未来的正常人,但是不要忘了,所有的依据都来自我们正在观看的这个出自科尔视角的电影文本。有没有可能蕾莉博士说的都是真的,真有所谓的“卡桑德拉综合症”,而什么时间旅行,世界毁灭都只存在于一个疯子混乱的脑子里呢?如果是这样,我们从头到尾看到的一切其实只是一个伯克莱主义的“世界尽头”而已。事实上,这种可能不但存在,而且导演还在处处暗示,科尔在“未来世界”的所有经历都是“现实”在其头脑中的扭曲反映。我在片中找出了不下十处这种“幻想”与 “现实”的平行关系,若说都是巧合,未免太小瞧导演的用心了,下面是影片中“未来——过去”的平行关系:
科尔在地面上搜集标本时看到一头熊——在飞机场看到一幅熊的巨型壁画;
科尔还看到了一头狮子——去飞机场时看到一头狮子塑像;
送科尔回到过去的发光的时间机器——精神病院里的一台发光的CAT机器;
到地面搜集标本之前的消毒沐浴——精神病院里的消毒沐浴;
在地面上穿的类似雨衣的服装——精神病院里为防止科尔伤人而穿上的类似雨衣的“紧身夹克”;
地面上搜集的蜘蛛标本——精神病院里吞下的蜘蛛;
在地面上进入的一个废弃教堂——飞机场的百货商场(实际上就是那个教堂的“未来”);
掌权的科学家们——精神病院审查科尔的医生们(在人数和性别比例上与前者都完全相同);
下监狱里征求“志愿者”的广播——飞机场征求“志愿者”的广播;
地下监狱的狱卒——精神病院的门卫(与前者是同一个人扮演的);
在地下监狱里听到的沙哑嗓音——在费城街道上听到的沙哑嗓音(是一个流浪汉)。
对贯穿全片的这个关于时间旅行/世界末日的话语最有力的质疑出现在影片临近结束时:我们发现,在科尔梦中反复出现的场景成为了现实(因为按照时间旅行的话语,幼年的科尔当时在场,目睹了整个场景),但却有一点关键的“错误”。本来梦中提着箱子的人一直是杰弗莱,但是在“现实”中真正出现的却是一个陌生人!如果再考虑到上面列举那些绝非巧合的对应关系,整个故事的“真实性”就成了问题。然而,就算我们是“精神错乱”(见本节引言),就真能象编小说一样构造完全脱离“客观世界”(如果有所谓客观世界的话)的“现实”吗?

普特南(Hilary?Putnam)的“缸中之脑”如今已成了幻想类电影/小说的新宠。法国幻想电影《童梦失魂夜》(The?City?of?Lost?Children)早在《黑客帝国》(Matrix)之前就在银幕上再现了一个活生生的“缸中之脑”。至于以“虚拟现实”为主题的幻想电影更是多如牛毛,不过其中的“虚拟现实”大多依赖技术手段才得以实现,如《感官游戏》(eXistenZ)中的游戏机,《黑客帝国》和《十三层楼》(The?Thirteen?Floor)中的电脑网络,《末世纪暴潮》(Strange?Days)中的“精神读取器”,《录像带谋杀案》(Videodrome)中的电视讯号,乃至《失魂都市》(Dark?City)里外星人的超能力。然而仔细看来,上述影片中的“虚拟现实”都只是现实的“复本”,而只有在《十二只猴子》里我们经科尔之眼观察到的“现实”才是鲍德里亚意义上的“拟像”。虽然前者更接近鲍德里亚的技术决定论,但后者真正从存在论的角度出发使观众亲身体验了所谓的“超真实”(hyperreality)。“复本”只是真迹的摹仿物,我们在谈论“复本”时便已假设了真迹的存在;而“拟像”是没有原作,没有真迹的对非存有的模拟,是抹平了真/假二元对立的平面存在。当然,在谈论“复本”、“拟像”和“超真实”时我已经脱离了鲍德里亚的语境了。在《十二只猴子》中,有两个可能的“现实”:其一是科尔经时间旅行从未来回到现在;其二是所谓的时间旅行世界末日都只存在于科尔脑中。这两个相互包容而又相互矛盾的“现实”在片中是一种“平行”的关系,亦即不存在谁是谁的 “复本”,这与《黑客帝国》中截然对立的现实/虚拟现实形成了鲜明对照。
而关于真实,后现代理论家们已经说了太多太多。或许只有罗蒂(Richard?Rorty)那一句“当下才真实”最震撼人心。在《十二只猴子》里,科尔最后已无法分清那两个“真实”到底哪个才是真的真实,但是他宁愿相信是后者(即他是疯子),因为如此一来世界就不会毁灭,他就可以自由自在的呼吸干净的空气。或许在后现代噩梦里,实用主义已是我们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而《巴西》的结尾是这样的:主角和他心爱的女友开着卡车逃离那个“城堡”般的都市,来到风景优美空气清新的乡间。突然间镜头跳回空荡荡的刑讯室:原来刚才整整二十分钟都是主角的幻觉。事实上他被审讯者动了脑手术而成为白痴,而他的女友在他俩被逮捕时已被警察打死了。吉列姆对此意味深长的评论道:“我认为这是个大团圆的结局。”归根结底,你是愿意选择“矩阵”里的虚拟现实还是那个荒芜灰暗的真实世界?

楼主 听话就让咬鹅  发布于 2008-12-29 23:15:20 +0800 CST  
作者:第二海军 回复日期:2008-12-30 8:16:48
楼主看过的很多片子我都看过
感觉楼主比较“文艺青年”


+++++++++++++++++++++++++++++++++
哈哈,貌似是说你是文艺青年哟
楼主 听话就让咬鹅  发布于 2008-12-30 19:30:40 +0800 CST  
作者:imfbi 回复日期:2008-12-30 0:00:55
作者:听话就让咬鹅 回复日期:2008-12-26 19:59:31
作者:imfbi 回复日期:2008-12-25 23:35:17
好帖啊!支持楼主!
楼主应该有把Before Sunrise 和 Before Sunset列在清单中吧?

+++++++++++++++++++++++++++++++++++++++++++++++

看来你很喜欢某个男生

---------------------------------------------------------

哎,他已经不是Dead Poet Society里的小男生了啊。。可惜他怎么会看上Uma呢。。。汗啊~~
Uma应该跟Quentin在一起,Ethan应该跟Julie Delpy在一起才对啊。。啊。。。。

抱歉啊,本人比较八卦,歪楼了哈。。。

楼主确实比较主流啊,因为看到现在还没有想要反驳的。
看到网上很多人把L.A. Confidential和The Usual Suspects放在一起比,质疑为什么IMDB的排名后者把前者甩开老远。看到楼主只把The Usual Suspects晾出来而没有LC的份,感动中。。。我个人也是更喜欢US啊,哈哈~~

个人还喜欢Edward Norton,不过American History X。。哎,不怎么喜欢。。不过,基本上,除了Rounders, The Painted Veil还有那个让人吐血的Hulk,他的片子都是值得楼主推荐的啦~~~

那个《巴黎,我爱你》,看了楼主介绍才知道,原来是很多导演的大杂烩,怪不得。。。看的时候我还在想,就这么没有创意的片子也能在戛纳混个开幕影片的殊荣啊。。至今还给我留下印象的只有《指环王》里面那个男主角演的吸血鬼那段(很惊艳),以及开头和结尾呼应的在妻子患上绝症后才重新发现爱的真谛的男人的那段(在小三泛滥的今天,大家都应该看看这一段,好好反省觉悟一下)

今天刚刚想起来看了Goodbye Lenin,看到了Big Fish和Forest Gump的影子。。我还是跟喜欢Big Fish啊,画面好看得多。。当然,省得楼主说我,我还是先承认吧,个人喜欢Tim Burton的片子,尤其是他和Johnny Depp的组合(除了个别几部:圣诞夜、巧克力,还有陶德)

还有《两杆大烟枪》的副产品Snatch真的不怎么样啊。。就像Amelie之后的《漫长的婚约》,看这两部的感觉就一个:导演江郎才尽了。。。

我废话很多吧,呵呵,楼主要继续哦,200部不容易啊,换了我是没有耐心写的。。。加油哦,坚持到底啊!!还有看在我那么努力顶的份上,楼主推荐的影片不要让我失望啊,哈哈哈。。。



++++++++++++++++++++++++++++++++++++++++

Edward Norton最让我受不了的是演italian job里面的那个反角,传说当时他就和派拉蒙不和,反正完全是不合作态度出演。当年的Snatch如果和其他电影做横行对比还是说得过去,当然纵向对比肯定比两杆大烟枪差远了。最后想要说的是这个帖子里的电影不是我要推荐给大家务必要看的佳作,只是对自己这么多年观影的一个记录,里面风格很多也很杂,反正就是一个纯记录的大杂烩罢了
楼主 听话就让咬鹅  发布于 2008-12-30 19:35:51 +0800 CST  
(71)十二怒汉



1957拍摄的美国黑白片,影片讲述陪审团中的十一个人决定判定一个小孩杀父罪名成立,但是有一个人持“合理怀疑”的态度,并在两个小时之内他说服了其他的十一个人。该片总共就12个演员,场景就是在一个非常小的一个房间里,从始至终镜头就没有跨出这个房间。此片也因为它“文化上、历史上、美学上”的重要价值,被选为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典藏,并在IMDB上被打了8.8的高分,无疑是一部殿堂级的影片。现实生活中当有人对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判断被人质疑时,大多数人往往会非常愤怒,表面上是对相左意见的反驳和嘲弄,但事实上,在他们心底感觉到的是对自己“权威性”的挑战,抵触情绪油然而生,即使理性已经向对方倾倒,表面上也不愿服输。电影中情节随着同意有罪和同意无罪的人数对比的变化逐渐发展,观众也被深深险入其中,到底是有罪还是无罪。看起来孤单的一个人,慢慢的吸引一个,两个,三个...最后竟说服了所有人,表面看起来情节简单,但实际却是一个接一个的高潮。 非常推荐观看。


楼主 听话就让咬鹅  发布于 2008-12-30 19:55:15 +0800 CST  
(72)一级恐惧


电影结尾处Edward Norton在他的这部处女电影中和非常嫌疑犯里的Kevin Spicy一样让人震撼,虽然中途一个邪恶的眼神已经为所有的后文埋下伏笔,但不管怎么说这样的表演功底实在是叫人惊叹,看他结结巴巴地讲台词,或者偶尔流露出的诡异表情,完全盖过了大明星Richard Gere,这部电影鲜明地诠释了什么叫实力派什么叫偶像派。冲着Brad pitt去看搏击俱乐部,你会失望的;冲着Richard Gere去看一级恐惧,你也会非常失望的。 让我再肉麻一次,看惯了Edward Norton的戏,你就会慢慢习惯只有他一个人的存在,其他人都不过是绿叶陪衬而已,而你只会静静欣赏Edward Norton一人的闪光。

楼主 听话就让咬鹅  发布于 2008-12-30 20:07:26 +0800 CST  
(73) 潜水钟与蝴蝶


喜欢慢节奏并充满悠然情调的生活的宅男宅女请不要错过此片,喜欢快餐节奏的朋友请自动漠视它,要不然它会"闷"死你们的。法国人对自由追求的境界就是有点猛,影片中主角的处境与思想的巨大反差就是最好的证明。 影片中情节的穿插恰似好处,色彩异常考究,演员的表演很有那种悠然天成的感觉,即使身体变成潜水钟,思想也可以像蝴蝶一样飞翔。一个本该对万物极其绝望的人,却充满了对生的无限希望,总之一个孤寂的流浪者正在写一本静态的思想档案,它感染了我...






楼主 听话就让咬鹅  发布于 2008-12-30 20:21:55 +0800 CST  
(74) 荒野伴我心



影片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前程似锦的亚特兰大私立名校的优等生展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传奇故事。影片中他毕业后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放弃令人羡慕的工作,把存款捐给慈善机构,奋然去阿拉斯加去开始真正寻找自我,虽然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但是他却以坚韧的毅力,实践着寻找自我的梦想……最后来段深刻的,对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而言,死不是一件悲惨的事情,悲惨的只是老死于床椅,而比老死更可悲的是苟且的活着。

楼主 听话就让咬鹅  发布于 2008-12-30 20:27:57 +0800 CST  
作者:austen1324 回复日期:2008-12-30 20:23:15
嗯,最近很喜欢法国影片,对纯粹的精神和自由的一种追求,还有一种灵性,感觉很畅快。


+++++++++++++++++++++++++++++++++++++++++++++++++++
法国人搞艺术确实有一把大刷子
楼主 听话就让咬鹅  发布于 2008-12-30 20:30:35 +0800 CST  
(75)木兰花



木兰花一直是一部绝佳的电影,拍摄手法极其文艺,并且令人叫绝的结构让你如痴如醉,故事情节就是一部庞大的谜语。影片中它人物众多,几乎是一个美国社会的人像缩影,全片主角有十几个,事件也纠缠错落环环相扣地同时发生,但你丝毫不会感到零乱和疲惫。如此复杂的故事,如此众多的人物,如此多爱恨交加的情感,却被导演在3个小时里如此清晰明确的讲出来。绝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片子。顺便说一句,这是汤姆克鲁斯最棒的演出,从此以后他又回到了那个尴尬的阿汤哥身份。

楼主 听话就让咬鹅  发布于 2008-12-30 20:40:52 +0800 CST  
(76)对她说

西班牙的阿莫多瓦给我们带来了这么一部残忍又温暖,黑暗又美丽的影片,主题可以归结为两个男人为了各自新爱的女人分别“寂寞”,当所爱的人已经成了植物人,男人却始终如一地在她身旁守候倾诉,执着地认为“即使她根本无法回答,即使她根本不知道你在说话,也要坚持下去,她会懂的”,直至对方真的奇迹般地重生。看他温柔的擦拭她的身体,和她说话,坚持和她说话,四年了,为心爱的女人默默付出四年,女人奇迹般醒来,男人却在狱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再来回顾下影片开始的时候,两个男人并排坐着,静静地看穆勒咖啡屋,其中一个流下眼泪……意境太深了。

楼主 听话就让咬鹅  发布于 2008-12-30 20:53:08 +0800 CST  
(77)捆着我,绑着我


再将阿莫多瓦继续下去,我们知道西班牙的电影历来十分夸张,人物的动作、感情都是极为猛烈极为奔放,热辣辣的拉丁因素扑面过来让你不能抵挡。自三岁开始便在孤儿院生活的里奇思维模式极其异于常人,监狱和精神病院是社会唯一容纳他的去处,每次当他重返社会都最后以回到精神病院而结束。 为了将向自己一直钟爱的色情片女星玛丽亚示爱,他选择了将对方绑架起来,让对方在这段被囚禁的日子对他发生真正的感情,并要像“他爱她一样爱他”...看完电影后反复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施虐的一方相貌英俊,内心真诚,没有狐臭,真的有无数的的人想被虐吗?



楼主 听话就让咬鹅  发布于 2008-12-30 21:01:46 +0800 CST  
(78)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再来一遍阿莫多瓦,影片的故事一点都不简单。带着儿子的单身母亲来到首都马德里生活,儿子从不知道爸爸的事情,母亲不断欺骗儿子说父亲已经过世。然而儿子终究不相信,。他在日记本里悄悄写下对父亲的无穷想念。突然有一天儿子被一辆迎面撞来的汽车夺走了生命。母亲悲伤不已决定开始去寻找找孩子的父亲,完成儿子的唯一心愿。然而她却不幸得知,父亲已经"变"成了女人并做了妓女,而且染上了艾滋病。更不幸的是,一个修女怀上了他的孩子。坚强的单身母亲留在修女身边不断照顾她,修女把即将诞下的儿子也取了和车祸那个儿子同样的名字,最后苦难的日子终于有了希望,这个新生儿竟然逃过了艾滋的噩运。 这部电影好看在其极其尖锐的矛盾还有感人的情节上面,每个观众跟着女主角的脚步,好象走过了一个人的一生。电影中的6个女人,她们的每一个故事都很感人。


楼主 听话就让咬鹅  发布于 2008-12-30 21:11:46 +0800 CST  
(79)双生花


从概率上来说,地球上同时出现两个外貌、性格惊人相似的人概率可以小到忽略不计,这样想下去我肯定会人格分裂。但这部影片就是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两个长得一摸一样的女孩,黑色的头发,褐绿色的眼睛。一个在法国,另一个在波兰。 片子中一个女孩突然心脏病发作死在舞台上,这时另外一个女孩突然开始不可抑止的悲伤,伤感来自何处她却自己都不知道...电影的音乐是如此醉人,情节却是如此哀怨得令人想落泪。尤其是剧本一部木偶戏很是精彩:傀儡师那异常陶醉的神情外加优雅修长的手指,儿童们专注的神情,都非常得有感觉。当然有些人会觉得这部电影节奏太慢,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罢了。

楼主 听话就让咬鹅  发布于 2008-12-30 21:18:30 +0800 CST  
(80)布达佩斯之恋


没错,那首著名的被禁自杀歌曲Gloomy Sunday和这部电影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人们总是难以抗拒它的悲伤情调,因为听过它而自杀的事件接连不断地发生,这里面有报童,有流浪汉,有豪门少女,也有富家子弟;有不得意的音乐家,也有自恃理智而博学的评论家、孤独的老年人,甚至还包括生气勃勃前途光明的青年……他们死时身旁总是留有有关此曲的物件或者遗嘱,而更加奇怪的是他们死时的脸上都无一例外的带着满足的微笑。 不过看完这部著名的3P电影,不得不记住了女主角,她实在是太迷人了,那甜美的笑容啊,夸张一句,足以迷死天下所以的男人而让所有的女人都觉得没有资格与之争风。不过有句老话叫:红颜薄命啊。

楼主 听话就让咬鹅  发布于 2008-12-30 21:24:05 +0800 CST  
作者:austen1324 回复日期:2008-12-30 21:34:19
我见过这部小说的译者许均教授,他谈到这本书时说这部电影就是love and sex.
觉得没有体现精华

++++++++++++++++++++++++++++++++++++++
大千世界,各有各的看法,保持多样性不是坏事
楼主 听话就让咬鹅  发布于 2008-12-30 21:41:31 +0800 CST  
作者:austen1324 回复日期:2008-12-30 21:45:57
正在看您推荐的暗花,楼主加油,呵呵,我等着收齐这200部呢


++++++++++++++++++++++++++
女孩子喜欢暗花?
楼主 听话就让咬鹅  发布于 2008-12-30 22:57:40 +0800 CST  
作者:austen1324 回复日期:2008-12-30 23:07:46
其实黑帮片子一直是我的菜,何况是梁主演的嘛,他瘦削的身影,落寞的眼神,不需要任何语言,就轻易让观众像被磁铁吸引住一般,难以移开目光。


============================================================
黑帮片我喜欢吴镇宇和张耀阳,一看就是那邪邪的“烂人”


楼主 听话就让咬鹅  发布于 2008-12-30 23:31:54 +0800 CST  

楼主:听话就让咬鹅

字数:345411

发表时间:2008-12-24 04:4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1-08 13:17:11 +0800 CST

评论数:638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