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书一小时

最近读书越来越少,感觉太浮躁了,读不进去。佩服lz最近读书越来越少,感觉太浮躁了,读不进去。佩服lz[已注销]

当习惯了读书,隔断时间不读书。就感觉自己在浪费生命。

楼主 小麦  发布于 2017-07-06 21:26:16 +0800 CST  
有这感觉,但这几天特别浮躁,读不进去,就干脆没读了有这感觉,但这几天特别浮躁,读不进去,就干脆没读了[已注销]

静下心来好好思考思考。

楼主 小麦  发布于 2017-07-06 21:44:38 +0800 CST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利用几天公交车上的时间看了52%.
真的是发现这个世界上真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啊,人和人之间的不同,或许真的不是有多少钱,身材的高矮胖瘦,而是每个人的思想。
他们的思想都很独特,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
可是,他们真的是疯子吗?
疯子和天才如何区分?
十个人当中要是九个人都不正常了,那剩下那个人是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
正常与不正常只是相对的而已。

不过,这里面真的有恐怖故事,昨晚还做噩梦了呢?

楼主 小麦  发布于 2017-07-07 19:38:50 +0800 CST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69%
用斯科特《少有人走的路》里面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病,只是病的程度不同而已,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只是发作的时间不同而已”

一个个“精神病”患者的故事,从他们独特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上的一些事情。
看着看着,我觉得自己都是疯子了!

楼主 小麦  发布于 2017-07-10 20:13:46 +0800 CST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第三十七篇“满足的条件”,在作者采访的最后,看了一下患者资料“精神病医生”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还是颇为震惊。曾经的精神病医生,现在的精神病患者。和精神病的打交道久了是不是自己最后也会成为精神病?然而又怎样的去发现自己的这种精神的偏差?明明自己是十个人当中剩下的那一个,最后自己还是相对的为了使自己“正常”而沦落为了第十个。
第三十八篇“还原的世界”这一篇是写玛雅文化的。在前篇的时候患者提到了这样一个逻辑。
我们现在研究的古代文明中,很多都是通过古代人们在石头或者其他物体上面雕刻的文字或者花纹进而来推断出他们当时的文明文化的。但是有一个客观事实就是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能够把一些东西雕刻下来的一般都是有钱人家,即使是贫穷人家雕刻下来了,也经不起时间久远的洗涤,在很大一种程度上,我们现在研究的很多古代文明,基本保存下来的都是那些富足人民所留下来的东西,而我们研究的也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片面而已。
患者说了这样一个例子,如果现在美国灭亡了,而我们根据古物的一些推断,发现的都是他们二战时期的一些战后残迹,那么我们现在的研究结果就是会认为美国其实就是一个只会打仗的残暴国家而已。
我们应该去相信什么呢?
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那些专家说出的也不一定是真的,于这个世界来说,什么才是真的。感觉都是在做梦。

楼主 小麦  发布于 2017-07-11 09:22:35 +0800 CST  

《24堂财富课》完
入门级书籍,通俗易懂。整本书内容上深度不够,属于基础的经济学知识。解释了中国和一些西方国家经营模式、生活方式、处事态度等不同。
1,边际成本,边际成本(经济学概念)简单例子,就比如微软或者是互联网。前期开发的成本比较巨大,但是当这个产品成熟之后,后期的销量的成本基本为0.当次产品达到一定的销售额的时候,再多卖出去的东西就是纯利润。比如微软的系统已经成熟了,现在多卖出去一件就是纯利润。
2,戴尔公司之所以独树一帜的原因是他的销售模式不一样,很多公司是先有了既定的产品再去寻找销售渠道,这样不仅增添了资金成本,也增加了货物堆积时间成本,以及其他的一些人力,空间成本等,戴尔是打破这种规则,先是寻求订单,根据客户的需求量来组装电脑,在短时间内不但恰到好处的满足客户需要,更是缩短了产品周期和资金周转率,被浪费的资源就少了。这也是一个公司立足之本。
3,政府对一些国有企业的干涉,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百信都有着一定的利弊关系。价格管制的利弊之一就是加快了能源的消耗。比如石油资源,当价格低的时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消费但是也促进了能源的浪费。
4,对于成熟的公司使用奖金激励比较好,但是对于新创办的企业,可以给员工股份或股权期票。
5,越垂直越赚钱。一个企业不是做的东西多而繁杂就证明有实力,好的公司是把一项东西做到极致。当你从事多方面的东西的时候是很难顾全各个方面的。(很多东西不一定非要自己生产,适合外包,比如《MBA教不了的创富课》中老调提到的,生产奔驰的汽车公司不可能他们汽车的每一个零件都是他们自己生产的,这样的话他们的生产成本就会大大增加,他们的一些零部件基本都是通过外包出去的“雨刮器”。这样既是提高了奔驰公司的生产力度,也是增加了其他零部件公司的产品销量。大家双赢)
6,全球化的不断兴起,“国内生产,国外卖”在低成本的地方生产,在高收入的地方卖出。不但解决的目前中国现状的就业问题,同时给在相同条件下给国外人们提供了低价格高性价比的产品。
7,无股权不富。
8,餐馆如何升级为商业模式,做好做精一两个招牌菜,而不是系统的做全做面。作者的奥运会事例说明和老调的“套餐陷阱”一样,合理的安排套餐选择是提高效率和出售的好方法。
9,家族企业中,亲戚的可信度高,但是能力不一定强,他人的可信度低但是能力可供选择。日本有句话说“我要女儿而不要儿子是因为我要怎样的儿子我可以自己选择”通过婚姻来选择自己的接班人,这样就可以挑选自己中意的有能力的男子来和自己的女儿结婚然后让他来管理自己的公司,这样做,企业继承人是找到了,但是害怕是毁了女儿的幸福啊。
10,国内外家庭模式的不同。在儒家的家庭模式下,虽然子女出生之前没有任何选择,但是他们从小受到“三纲五常”等级秩序的约束,必须方方面面遵守这种秩序的规范,成为儒家家庭和社会“大机器”中的“螺丝钉”没有自我,没有个人身份,但却要无条件、无选择地接受“孝敬”长辈,听从长辈的义务,而且不管你多大了,这种听从长辈的义务一辈子也摆脱不了。对被动地来到人世间的子女,这种束缚不公正,因为他们没有选择地接受这一辈子也摆脱不了的责任。

楼主 小麦  发布于 2017-07-13 10:17:16 +0800 CST  

几米的《向左走,向右走》
就像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所有陌生人一样,或许永远都不会认识。
但是,平行线也有相交的时候。
又寂寞,又美好。

楼主 小麦  发布于 2017-07-13 20:56:33 +0800 CST  

《遇见未知的自己》
豆瓣上的评价蛮高的。
看了一下评论,褒贬不一。
还是决定翻来看一看。
昨天晚上翻看了第一节。就让我很晚才睡着。
“我是谁?”
躺在床上也不断地问自己,“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久久想不出答案。
想到了Yolanda的演讲。第一条就是认知自我。
当时就当做一个点子记录了下来,却从来没有真正的认真思考过,当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时候又一直找不到答案。
自我认知。或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吧。
继续看书,或许,我会找到答案。

楼主 小麦  发布于 2017-07-14 21:43:37 +0800 CST  

《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
这两天正好在给一个朋友设计他开发项目需要的一些平面图。
书中提到的一些排版技巧和要素都很有效。
重复,对比。

楼主 小麦  发布于 2017-07-18 22:16:49 +0800 CST  

《遇见未知的自己》
看到了饮食和健康,瑜伽和呼吸。
联结自己的身体,时常感受关注自己的身体,用心和身体交流。
身体是本钱,如果身体都没有养护好即使有着强大的内心也不过是枉然。

楼主 小麦  发布于 2017-07-19 23:07:33 +0800 CST  

《遇见未知的自己》
“臣服”
臣服的好处就是,当你接纳了当下,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的时候,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你才发现原来的挣扎真的是白费力气。而且,正因为你把能量充分关注于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时候你会发现更好的解决之道,帮助你脱离眼前的困境,或是你不喜欢的情境。

正好符合现在的自己。

楼主 小麦  发布于 2017-07-20 21:41:57 +0800 CST  
真棒啊,贵在坚持真棒啊,贵在坚持三枝

嗯,坚持。

楼主 小麦  发布于 2017-07-20 21:55:11 +0800 CST  

《遇见未知的自己》完
最开始刚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被书本所吸引。
加上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慢慢地阅读,不断地去思考其中的问题,慢慢的遇见自己。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
用老人写给若凌的话来总结一下吧。
亲爱的孩子:
该是你展翅高飞的时刻了。我看到你的成长、茁壮,心中有无比的喜悦。记得,要把你的祝福跟所有的人分享,因为分享就跟感恩一样,分享出去的越多,你回收的就越多。又到我云游四方的时候了,临走前我送你一句话,记住——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地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地方的旧伤又被碰触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以改更的部分。 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怼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儿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包装外壳,你会享受到它的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 祝福你,孩子。

当你真心想要完成一件事的时候,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

楼主 小麦  发布于 2017-07-21 21:43:52 +0800 CST  

《瞬间打动人心的设计》
普遍审美教科书~
设计,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楼主 小麦  发布于 2017-07-27 21:16:34 +0800 CST  

《最好的告别》
关于衰老和死亡,我们必须知道的事情。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
我们可以和很多东西去抗争,但是却没办法和衰老抗争。
我们现在过得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随着时间推移,我们都会慢慢变老。皮肤变得松弛,牙齿脱落,腿脚不便,头发变白~
读着读着我就开始伤感了。
于生死面前,人是多么的脆弱呢。
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生死,如何去坦然接受自然规律带给我们的心理上的伤痛?还需要继续读下去。

楼主 小麦  发布于 2017-07-31 23:16:40 +0800 CST  

《最好的告别》
当你看透了生命的本质,你会发现其实我们每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你的竞争对手,不是你看不惯的那个人,也不是你自己,而且死亡。
在自然发展规律里,我们都是失败者,它是最后的赢家。
或许我们会一直一直休一门课,就是该怎样去面对死亡?
当亲人或者自己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当生命都没有质量的时候是选择没有希望的医治还是选择放弃让他安然离去?......

楼主 小麦  发布于 2017-08-02 22:33:30 +0800 CST  

《最好的告别》完
翻开这本书是很沉重的,感慨与感想都很多,却写的语无伦次。
无人可以逃脱生命的悲剧——那就是,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每个人都在不断老去。
此书有一个副标题是: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在此书的前部分作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对老夫妻,当妻子面对生命终点的时候全身插满管子,毫无尊严的离去。他人说他以后绝对不要以这样的方式死去。但是几年后当他面临疾病缠身的时候他的选择是希望医生能够想尽办法救治他。
可见一个理智的人在死亡降临的时候还是无法舍弃求生的欲望。

衰老和死亡是我们的宿命,在死亡来临之前我们都需要好好的思考这个问题。
时间推着我们前进,当我们慢慢长大,身边的一些亲人慢慢变老。当然,也伴随着一些亲人的离去。

我想到了外婆。
我10岁的时候她去世了。妈妈打电话来说她没有妈妈的时候我哭得稀里哗啦。妈妈在电话的那端也泣不成声。
在死亡来临之前,我们所有人都没有做好准备。而当事情已经发生的时候我们每个人又必须面对。臣服事实才不会让我们那么痛苦。时隔多年,忆不起当时是怎么的医疗过程,怎样一步一步向死亡靠近的了。死亡,从来没有离我们太远。

读大学之前,身边也都没有最亲近的人离开,静下来想想的时候还是感恩生活。
大一的时候,接到堂姐电话:你伯伯不行了。
听此消息没有半点犹豫的从学校坐车到大伯所在的医院。但是,还是晚了。当我到达的时候他已经停止了呼吸。亲人们围在床边,红了眼圈却说不出话来。
大伯病了几年,都是伯妈一直悉心照顾。对于我们来说,离开时必然的事情,但是当真正的死亡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特别又是自己最亲近的人的时候,再理智的人还是会失去情绪的控制。还是会不相信事实。还是会难过。
伯妈泣不成声,有个人活着还有人陪他讲讲话,可是现在,就连听他讲话的人都没有了。

那时候的自己,知道人最终都会离开,但是没有把这个问题看明白。给一个朋友提起这个事情,他用一副冷漠的表情给我说,这都是自然规律。
我一直相信这么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没有感同身受这种东西。如果事情不是你的亲身经历,你不会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如同病人,身体上的不舒服,难受,痛,我们不是他,我们感受不了。而对此,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本书谈到了三个方面:临终医疗,护理,和养老。
衰老是必然,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我们就开始衰老,面对身体机制的退化,年老的时候我们要怎样的度过我们的老年生活?这应该是现在所有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临终医疗,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此,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什么时候应该治疗?什么时候该放弃治疗?被治疗者是怎样的想法,他希望自己生命终点的时候是全身千疮百孔的插满管子吗?他希望为了维持没有意义的生命最后几个小时而运用呼吸机吗?
我们应该更关心的是患者的需要。在各种选择之间应该怎样权衡?他是想要仅仅的维持生命痛苦得过着还是想要安静的尊严的离开?

护理,当到了一定年纪的时候,没有自我生存能力的时候,需要别人的照顾才能正常生活的时候,那个时候的老人应该怎样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国外有很多疗养机构,给老人们提供了很多的服务,但是很多机构是打着盈利的旗号,并没有真正的去理解或者了解老人到底想要怎样的生活。

书中提到了很多方面,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几个故事的描写,特别是对患病特征以及治疗的描写,太细致,以至于我能够想象出那样的画面。胆战心惊。却又是现实。

专注当下。
书中作者这样一段话印象深刻。
我们如何使用时间可能取决于我们觉得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当你年轻、身体健康的时候,你相信自己会长生不老,从不担心失去自己的任何能力,周围的一切都在提示你“一切皆有可能”。你愿意延迟享受,比方说,花几年的时间,为更明媚的未来获取技能和资源。你努力吸收更多的知识和更大的信息流,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和关系网,而不是和妈妈黏在一起。当未来以几十年计算(对人类而言这几乎就等于永远)的时候,你最想要的是马斯洛金字塔顶端的那些东西——成就、创造力以及“自我实现”的那些特质。但随着你的视野收缩,当你开始觉得未来是有限的、不确定的时候,你的关注点开始转向此时此地,放在了日常生活的愉悦和最亲近的人身上。

楼主 小麦  发布于 2017-08-03 12:28:03 +0800 CST  
以前都不看书的我,上了社会发现知道的太少了,最近恶补了一些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活着》以前都不看书的我,上了社会发现知道的太少了,最近恶补了一些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活着》《摆渡人》《戒了吧,拖延症》《解忧杂货铺》感觉很有意义,也在继续学习中,
楼主 小麦  发布于 2017-08-03 12:44:32 +0800 CST  
我也是,工作后觉得这样太可怕了,然后入手了一个kindle就开始看了,不过以前阅读量实在太少,不我也是,工作后觉得这样太可怕了,然后入手了一个kindle就开始看了,不过以前阅读量实在太少,不知道看啥,就各种类型都看……...漂浮的城_

我的一些书也是在kindle上面看的。携带比较方便。

楼主 小麦  发布于 2017-08-03 12:45:02 +0800 CST  
为了那两毛钱的奖励 我每天看一个小时
楼主 小麦  发布于 2017-08-04 09:29:17 +0800 CST  

楼主:小麦

字数:15191

发表时间:2017-03-24 04:53:1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2-02 19:51:40 +0800 CST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豆瓣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