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的不变性与可变性(节选)



作者:黄楠森
原文出处:《《学术研究》》(广州)2001年第09期

楼主 马哲吧策划组  发布于 2016-12-29 22:06:00 +0800 CST  
近年来举出种种理由来取消、否定、推翻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论著已经形成一股潮流,大有将它永远打进历史博物馆之势,其中一个主要的理由就是它过时了,该退出当代舞台了。我曾经写过一些文章来反对这种观点,意犹未尽,本文拟针对“过时论”进一步阐述一下我的观点。


一个理论一旦被实践证明是科学,就不会过时,不会退出历史舞台,而只会被修正、被丰富、被发展


现在西方流行着一种相对主义或怀疑主义观点,认为科学史或人类认识史只是从前的理论被后来的理论不断取代的历史,而不是科学知识的变化、发展、积累的过程。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20世纪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他的主要根据就是他的证伪主义。在他看来,一种理论要被证伪是可能的,要被证真是不可能的,科学史上许多理论,是在出现了相反的事实根据后就被推翻的,即被证伪了;有许多理论,尽管有一定事实根据,但并不能被证真,因为事实根据是特殊的、部分的,而理论是普遍的、整体的。因此,没有被证伪的理论只是暂时未被证伪,只要出现一个相反的事实,它就被证伪了。相反的事实迟早是会出现的,它迟早是会被证伪的,这时未被证伪的理论就会取代它。


这种观点流传到了中国。在我看来,自然科学家接受这种观点的人并不多,因为这种观点根本不符合科学史的事实,科学家们未必肯毫无根据地自我否定。但这种观点对哲学界的影响很大,有的人甚至把它应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外哲学史都像是一部改朝换代的历史,都是一种哲学取代另一种哲学,一个哲学流派取代另一个哲学流派的历史,确切点说,是众家争鸣,一批哲学家取代另一批哲学家的历史。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轮流成为显学。两汉经学为魏晋玄学所取代。而佛学又盛行于南北朝与隋唐。宋明的理学与心学取代了佛学,而明清兴起了实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哲学传入中国,随后又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建国以前,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三足鼎立,而建国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独领风骚。改革开放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仍是主流哲学,但各家各派风起云涌,层出不穷,甚至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内部也流派纷呈,争妍斗艳,外国哲学,无论西方东方,古代现代,均是如此。可以这样说,波普的观点如果指的是哲学,那是再恰当不过了,但并不符合科学史的实际状况。


科学史或人类认识史上确有许多理论在当时是被人们认同的,但后来被证明是根本错误的,尽管这些错误理论也产生过历史作用,在今天确实“过时”了,只能在人类认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这种理论在历史上是不少的,例如地心说、燃素说、以太说就是这样的理论,它们虽然曾拥有大量的信奉者,随着科学的发展,它们都被推翻了,分别为日心说、氧化说、场论所取代。但是,是不是所有理论都是这样呢?否。有很多历史上的理论尽管是在当时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其局限性,但只要它们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它们就是不可推翻的。例如日心说是哥白尼在1543年发表的,它取代了托勒密的地心说,但由于时代的限制,它包含了若干错误。它认为太阳静止不动,是宇宙的中心,这就是错误的。后来天文学告诉我们,太阳也在运动,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宇宙根本没有中心,太阳在银河系中也不处于中心位置,那么,日心说这个400多年前的旧理论是否已被推翻了呢?否。它关于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以及太阳与行星的关系的一系列观点基本上是正确的,是否定不了的,不会“过时”的,除非亿万年后太阳系变化了。又如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是1687年牛顿在其《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建立的,是由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三定律(惯性定律、运动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构成的力学演绎体系,后来又经过了科学实验的多次检验,被证明是正确的,不仅成为物理学界公认的唯一的力学科学,而且成为声光电热各个领域研究的基础,成为近代自然科学的标志。但是20世纪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表明经典力学中的许多观点都是错误的,如空间是绝对的,时间是绝对的,质量是守恒的,能量是守恒的,能量与质量是不能互相转化的,等等,那么,经典力学是不是被推翻了呢?过时了呢?并不是这样。经典力学并没有被推翻,只是被限制了。20世纪的科技革命的实践表明经典力学对高速和微观的领域是不适用的,而在低速和宏观的领域仍是适用的,在这个领域中,它的万有引力定律、牛顿三定律、质量与能量守恒定律都是正确的。


在科学史中出现的理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本错误的,即使能流行于一时,迟早会被推翻,永远停留在历史博物馆;另一类是科学的,由于实践和时代的变化,这种理论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不会被推翻,其中的错误成分会被修正或剔除,其中真理的成分会成为某门科学的现实成分而活跃于人类的理论活动的当代形态之中。那种认为科学史不过是未被证伪的理论取代已被证伪的理论的观点是虚无主义的观点。

楼主 马哲吧策划组  发布于 2016-12-29 22:07:00 +0800 CST  
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哲学,它同历史上的各种科学理论一样,是不会被推翻的,它的基本观点不会过时,不会被驳倒


哲学与自然科学的情况不大相同。象天文学、物理学这类基础自然科学在近代已形成为科学,即其理论体系和主要观点是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而得到公认的,尽管在前沿问题上可能存在很多分歧,而哲学实际上是处在前科学的阶段,即作为科学的哲学还未形成的阶段。没有一个哲学不说自己的哲学是真理,但至今没有一个哲学体系是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而得到世界的哲学界公认的,哲学仍是一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百鸟园。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楼主 马哲吧策划组  发布于 2016-12-29 22:08:00 +0800 CST  
下面我们就来谈一下这两部分有些什么内容是不会过时的,是驳不倒的。
这是一个大问题,在这篇短文里,我们不可能系统地回答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只能举出其中的几点。
首先不能取消的就是作为一门学科的世界观。现在中外哲学界要取消这门学科的言论很多,包括一些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外国“拒斥形而上学”的观点甚为流行,中国也有不少人认为“本体论”是“本质主义”、“基础主义”,是古代的东西,在近代就已经过时了,更不用说现代、当代。我写了不少文章同这种观点争论,这里只想谈一点。这种观点把世界观同历史上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混为一谈了。历史上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把形而上的东西或本体与形而下的东西、非本体分开,似乎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形而上学世界、本体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谈的世界观追求作为整体的世界,追求现象的本质、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这同过去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有共同之处,即对现实世界的整体研究或一般规律研究,但决不是去追求现象背后的什么东西或现实世界以外的什么东西,根本不存在这种东西。拒斥形而上学、拒斥本体论的观点实质是否定研究整体、研究本质、研究一般规律,这种观点不但是不能成立的,而且是不可能的。实际上任何科学都在研究整体、研究本质、研究一般规律,不过它们研究的是某一领域的整体、本质和一般规律,怎么能拒斥对世界的整体、世界的本质、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研究呢?拒斥世界观就是拒斥一切科学,就是拒绝按科学知识的指导从事一切实践活动。
其次不能推翻的就是关于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的观点。所谓“客观存在”就是其存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这是唯物主义的起码观点,不但自古以来受到唯心主义的挑战,近20年来也受到多方的质疑与责难。但是,这种观点是全部人类的社会实践和每个人的生活实践所反复证明了的,也是为人类的科学发展所证明了的,每个人除精神病患者以外在其各种活动中都是自觉地或自发地按照这一观点行事的,否则他将寸步难行。这包括那些自觉地攻击这个观点的人。这个观点是否定不了的,也不能否定。
再次最基本的辩证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也是不能否定的。这也是近20年来议论甚多的问题之一。许多人认为一分为二不普遍,一分为三才是普遍的甚至认为一分为多才是普遍的,因此,应以一分为三或一分为多取代一分为二。其实辩证唯物主义没有否定一分为三与一分为多,第三者其实就是中间状态,一分为三不过是一分为二的引伸;一与多、整体与局部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对重要范畴。但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最基本的是一分为二,一分为二是普遍存在的,这就是任何事物的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又是多种多样的。这个观点是几千年的中国哲学史和外国哲学史树立起来的,是不能轻率地取消的。
第四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是反映的观点。这也是20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有的人认为认识不是反映,而是选择,是创造,千方百计夸大认识的主体性,借以否定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从来没有否定过认识的主体性,因为认识是主体——人的认识,怎么可能没有主体性呢?马克思主义讲的立场、观点、方法就是一种主体性。其中当然包括主体的选择、创造,但选择、创造的基础是反映,离开正确反映的选择、创造是盲目的选择和胡编乱造。选择、创造是认识中不可缺少的,但基础是反映,这是不能含糊的。事实上,认识作为反映不但已为无数的实践活动和科学发现所证实,也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反映论反对者的发言和文章本身就离不开反映,如果认识不是反映,唯能听懂他的发言,看懂他的文章呢?

楼主 马哲吧策划组  发布于 2016-12-29 22:09:00 +0800 CST  
这里只是举了几个实例作为根据说明辩证唯物主义的这些基本观点是驳不倒的,因此辩证唯物主义是不能推翻的。辩证唯物主义还有不少观点是驳不倒的,对此应该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讨论。人类不能掌握绝对真理的整体,但是能掌握绝对真理的颗粒,各种科学中都包含有许多绝对真理的颗粒,否认绝对真理颗粒的相对主义必然导致科学史的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哲学,它同历史上的各种科学理论一样,是有历史局限性的,是必须随着时代变化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
辩证唯物主义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但它的整个体系并不是绝对真理,时代变化发展了,它的一些观点就会过时,就需要修正或抛弃,还应该用新的内容来丰富它,发展它。不仅如此,它的体系在建构的当时由于种种原因也不是很完整的很严密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因此,它究竟在哪些地方过时了,哪些地方不完善,也是应该研究的。这篇短文难以胜任这个任务,我们还是举几个实例来说明这一点。
首先是对象不明确,结构不清楚。前面已提到辩证唯物主义实际包括世界观和认识论,它们是两门学科,各有自己的对象,但在谈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对象时,指的只是世界观的对象,认识论的对象是什么,不明确。确切讲,认识的对象是世界(包括主体自己),认识论的对象是认识,不是世界。辩证法的对象是客观辩证规律还是辩证方法,也不明确。因为对象不明确,辩证唯物主义究竟包含几个组成部分,应该怎样构成也不清楚。
其次,哲学基本问题含义不清楚,地位也不清楚。辩证唯物主义对象不明确,结构不清楚,与这个问题有关。哲学基本问题是恩格斯根据黑格尔的论述提出来的,一直被作为经典命题来阐发,但由于确切含义与地位不清楚,人们可以对它进行种种不同的理解与发挥。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是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物质与运动、物质与时间、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等等的关系怎样?有的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就是哲学的对象,因此,哲学研究的不是存在,而是这个关系,并进一步认为哲学就是认识论,因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就是认识,这样就把世界观否定了。但是恩格斯确实讲过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那就是说,哲学还要研究一般规律,而不仅仅研究关系。恩格斯说过它是哲学最高问题。但把恩格斯的其他思想联系起来理解,世界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等问题应该是更高的根本的问题,如果没有物质的运动,怎么可能出现物质的思维?这说明恩格斯在作出各种论断时有不同的语境,我们不能脱离他的语境加以抽象的理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具有多种意义,不但有本体论的意义、认识论的意义,而且还有实践论的意义、价值论的意义,确实应该很好研究,并加以澄清,而不能各取所需,随意理解。
再次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不完整,结构不严密。一门学科的内容当然应该是完整的,这是不用说的,只言片语当然无法构成一门学科。有了完整的内容之后,还要用严密的联系把这些内容构成一个科学体系。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经常提到过建构体系的原则就是历史与逻辑的一致,这在20世纪20、30年代是得到公认的。历史与逻辑的一致包括客观的历史和认识史与逻辑一致,也就是黑格尔倡导的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从此又可引伸出从简单到复杂、从静到动、从外到内、从客观到主观、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等一系列原则。但是20、30年代的苏联哲学家主要不是根据这些原则,而是根据经典作家的一些论述来建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前面谈到的两点实际也是这个体系不够完整与严密的表现,此外,还有很多,例如辩证法的内容就很不完整,更缺乏严密。它的三条基本规律与若干范畴只是根据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一些论述拼凑的,其内容远比黑格尔《逻辑学》中的范畴为少。几对范畴的排列是随意的,其间联系也不清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以哲学史和前人的论述为参考,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尽可能完整地总结和概括出一般规律或范畴,并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加以安排,使之形成一个比较严密的逻辑体系。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的许多具体内容已经过时了,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加以修正、补充。宇宙起源和演变的理论、物质的构成内部结构的理论、生物进化的理论、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的理论、世界形势的变化发展等等都大大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图景的把握,对一般规律的概括和理解。20年来,我国的教材在这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变,但很不系统,还有大量工作可做。

楼主 马哲吧策划组  发布于 2016-12-29 22:10:00 +0800 CST  

楼主:马哲吧策划组

字数:5451

发表时间:2016-12-30 06:0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1-21 18:49:49 +0800 CST

评论数: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