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发】 马克思主义“回溯”现象的反思与超越

【编者按】本文的价值在于,它有意识地检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蜕变:学院化、精英化和去政治化以及这其中包含着的反无产阶级倾向,并且指明了这种蜕变的源头之一是来自西马和“马克思学”的话语霸权。在我们看来,这篇文章反映的问题精准地击中了当下理论界特别是马哲学界的要害。

自中国80年代以来在社会经济制度上全面向资本主义转轨后,国朝专家教授们亦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的转换”,在理论方面同样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正主义的尝试:一个人道主义的、实践本体论的马克思被宣布“重新发现”,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被斥为所谓停留在近代哲学层面、主客二分的“斯大林教科书教义体系”而被要求坚决摒弃;马克思主义哲学悄悄地被“马克思哲学”所替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资产阶级的“马克思学”被宣布为真理的预言家——在这种解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被非唯物主义、非共产主义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和革命性分崩离析。在其中,也诞生了作为西马的杂交物、同时也是今天中国的官方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或称“实践哲学”)。

显然,实践哲学之所以能在今天自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化身”并甚嚣尘上,正在于它适应了这个时代修正主义政治和中国当政者新的利益需要:它为中国资产阶级提供了消解和对抗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亦用“反决定论/反客观规律”、“实践”、“主体创造性”等哲学话语迎合了官方实用主义改革的合法性论证,故而哲学家们的这种学术投机才能在国家权力的保驾护航下得以长期运转和生产。如果看不到这一点,那就难以真正理解今天中国马哲学界堕落和蜕变的真正根源,也无法认识到以学术面目示人的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型”的特定的阶级-意识形态实质。

在这种学术投机中,被生产出来的不仅是在内容上被专家教授们篡改为了折中主义的修正哲学的冒牌“马克思主义”,还有一整套确保和维持这种“学院知识生产”的理论等级秩序和社会分工制度安排本身。知识精英-学阀集团在同国家权力的密切联姻之下,制造了这样一种幻象:他们暗示“学术的马克思主义”代表着马克思主义最完善最精确的表达、最正确的领悟,甚至是其唯一的存在形态——从而以“理论权威”、“正确解读”、“学术化”等装潢自居,恢复了他们在理论知识领域的精英统治。通过这种操作,把马克思主义窒息为了“书斋哲学”和“文本考古学”,变成一种职业哲学家的“智力游戏”;同时也就颁发了劳动者群体在争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之时不在场的证明,在学说解释权上彻底剥夺和排挤了那原本属于无产阶级的位置,泯灭了他们的声音。借此,中国官方也成功地隔离了革命理论与它的阶级群体二者间的有机联系,实现了在“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收编”。这正是造成文中所述马克思主义“回溯”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所在。这篇文章的局限性也是显然的,它给出的万金油对策也流露出解决问题的苍白无力,根本不足以扭转由整个时代反动特点所决定了的学术反动之趋势。

于是我们便在中国看到了如下奇异的景象:“反哲学”的马克思主义,正在当做一种“哲学”被生产着;号称最关心“实践”的哲学家们及他们的“实践哲学”,恰恰离实践最远;哲学家们把“张扬主体性”等口号喊得越响亮,就越不懂得中国工人在资本家统治下每天遭遇到的是怎样一种经济的必然性(在号称“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哲学家们的著作中,简直难以寻觅到中国无产阶级的身影!)、也就越不懂得如何破解这种处境,因而也就越落入反主体和反人的境地。如果朋友们对19世纪德国哲学的情况有所了解,那么很容易看出:今天中国以“实践唯物主义”为代表的马哲学界新型教义体系,恰是类似于被马恩称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那种东西。

然而,鲜有人自觉地意识到了今天的所谓“哲学界共识”与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的这种深刻共谋。直到现在,仍然有不少人把“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同“马克思主义者”二者混为一谈,匍匐在国朝马哲学界所建构的“实践哲学”新型教义体系下,诚惶诚恐,用一把叫西马和“马克思学”的刀子剜掉自己的膝盖,以便叩头求福。

哲学家们也继续沉浸在他们于讲坛、科系和学刊专著之内的自我狂欢之中,继续醉心于构建他们的“实践哲学”、进行着他们的“马克思文本深度耕犁”,学术指标和发文量支撑着这种虚假的繁荣。尽管满口讲的都是所谓“震撼世界的”词句,他们自己却是最大的保守派;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破烂货稍加改装,便幻想自己做出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发现。在象牙塔中,教育部委员俞吾金、何中华及其徒孙可以继续鼓捣“被遮蔽的马克思”和他们的“实践诠释学”;王东可以继续鼓吹建立中国的“马克思学”;杨耕继续充当“生存论的实践本体论”的积极贩卖者;吴晓明大可继续用存在主义的路数来抹灭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唯心主义哲学的界限;刘放桐大可继续他关于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杂交实验创新、张一兵也大可继续做着他的党委书记一职,同时也做着“思想构境论”迷梦并积极投身“解构苏东教条解读模式”的政治工程。总之,教授大人们各司其职,各显神通,共建美丽新世界。

但是,他们所进行的这一切,却是和中国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完全无关的——当然这是就其对无产阶级运动的正面意义而言,是无关的;但在反面却是有关的,因为由专家们生产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执行着意识形态统治工具的作用、愚弄工农头脑的作用。故而国朝马哲学界的新型教义体系是未来中国无产阶级运动所必须要面对的敌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被“有教养的人”夺取太久了,现在是夺回它的时候了。



楼主 气临九渊怒  发布于 2017-08-02 13:50:00 +0800 CST  
全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X0BNMABdOsaTzoNIT1nBYA

楼主 气临九渊怒  发布于 2017-08-02 13:50:00 +0800 CST  
对专家至上论的批判:
那些专家教授怎么就不能反了?他们比一般人高在哪儿,我真看不出来。跪在专家教授的脚下,唯学究的观点是瞻,是精英主义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的反映。迷信“智识阶级”,无视普通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努力和可能。
要说他们有点本事,那或许也只是钻故纸堆、肢解篡改马克思的“本事”吧!
专家也分对错,正确的观点可以借鉴,但是,像“实践哲学家”们,不论是在学术观点还是在政治立场上,都错的离谱。我们不可能同这批人谈和
回顾从19世纪到现在,那些真正有修养的、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名字、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和发展做出了公认的巨大贡献的人们,哪一个是出身“智识阶级”?哪一个是职业的“专家教授”?
这批人是革命者,工人阶级真正的理论和政治的代言人!而不仅仅是某一个封闭在书斋内、受雇于国家教研机构的职业哲学家!
专家们连他们的影子都追不上。倒是专家们还得靠前者为他们提供反复写作的材料、靠反复咀嚼这些“研究对象”来赚取自己摘在圈子内的名利和声望。
这不是否认进行专业性的理论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学术探讨的必要,关键在于:这种研究服务于谁?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又是什么?它又在多大程度上推进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对资产阶级而言,以下事实是显然的: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垄断在一群专家研究者的小圈子内,使其变成一种特权,变成服从于整个社会分工的专业,比起把它自由地交给劳动群众去进行探讨和钻研,要更加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
资产阶级不仅通过职业化的学术集团进行着这种垄断,而且不忘从意识形态上为这种垄断进行美化和辩护:他们会声称这是为“排除一切干扰因素、客观中立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所必需的,是所谓“学术的神圣使命”;鉴于这项“伟大的工程”的艰巨性和专业性,鉴于一般民众可怜的思维能力和贫乏的理论兴趣,这自然只能由那些掌握着最优质的研究资源、有着“丰富学识”的专家们来完成了;既然专家们既有研究条件,又有着“常人不可比拟的学识”,所以,专家们自然也就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化身,是不可质疑的权威;而“普通人”所应当做的,只是无条件地接受他们的研究结论,并为这些结论感激涕零。总而言之,那些没有“优越条件”的人注定只能服从“条件优越”者,下层人应当服从上层人,无权威者应当服从权威,无产阶级注定了只该充当消极和受动的“劳力者”——这就是隐藏在关于专家和“马克思学”神话背后的全部内容。
“xian在,我们看到,正如资产阶级在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里到处都建立起统治的秩序一样,他们也在理论学术领域建立起同样的秩序。在工厂中,工人们被要求服从于资本家,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讨论和解释”的权利,也被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和学阀剥夺了,被宣布为是那些有教养的阶级即专家们,才能享有的专属特权。这种对权威和秩序的强调,对少数人特权的尊崇,正如在其他一切社会领域的表现一样,这是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需要中发展起来的。”
另:一段时间后集齐资料

楼主 气临九渊怒  发布于 2017-08-02 13:52:00 +0800 CST  
实践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研究.pdf 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Administrator/%E6%A1%8C%E9%9D%A2/%E6%96%B0%E5%BB%BA%E6%96%87%E4%BB%B6%E5%A4%B9/%E5%AE%9E%E8%B7%B5%E6%80%9D%E7%BB%B4%E2%80%94%E2%80%94%E9%A9%AC%E5%85%8B%E6%80%9D%E4%B8%BB%E4%B9%89%E5%93%B2%E5%AD%A6%E5%BD%93%E4%BB%A3%E5%BD%A2%E6%80%81%E7%A0%94%E7%A9%B6.pdf
1918对关凯元某文章的批判性评注如下:马克思与恩格斯哲学的差异.pdf file:///D:/Program%20Files/Tencent/QQ/Users/1911415994/FileRecv/%E9%A9%AC%E5%85%8B%E6%80%9D%E4%B8%8E%E6%81%A9%E6%A0%BC%E6%96%AF%E5%93%B2%E5%AD%A6%E7%9A%84%E5%B7%AE%E5%BC%82.pdf
(电脑上需用鼠标左键框选链接后点击链接旁的“打开链接”,手机上则需要复制链接到浏览器打开)

楼主 气临九渊怒  发布于 2017-08-02 15:12:00 +0800 CST  
补充图片(来自上面的那两个链接)









楼主 气临九渊怒  发布于 2017-08-03 12:30:00 +0800 CST  








楼主 气临九渊怒  发布于 2017-08-03 12:56:00 +0800 CST  




楼主 气临九渊怒  发布于 2017-08-03 13:01:00 +0800 CST  
简评“模型先生”的“精英马克思主义”论调http://mp.weixin.qq.com/s/93EK_oaLxdRcMynqtz8sGg

楼主 气临九渊怒  发布于 2017-08-05 11:25:00 +0800 CST  










楼主 气临九渊怒  发布于 2017-08-07 11:55:00 +0800 CST  
图编辑得有点乱,所以这次不说序号,就说要批判的微信用户名:
其他八张图里的谬论和要点已经被批判和指明得可以了,这里我只批判那位潇湘子先生的论调,因为每次最多140字的回复在每次最多600字的读者留言前总是显得过于单薄,容易给不明底细者钦定或扣帽子的感觉。
其一,这位先生用“工业文明”代替“资本主义”一词来表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对象。然而,从文明的角度来解读历史不是不可以,但只讲文明的表面,不讲文明的本质,还根本不符合历史原貌,这不是误人子弟么?仔细看看并非转述、不带批判地使用“工业文明”一词的人对它的内涵外延、产生背景、运行状况与特征、历史影响等等的界定,不难看出它通常是对工业革命起(有时到第三次科技革命为止)的资本主义的描述,但在这里,唯物史观与文明史观的根本差别就显现出来了——按照唯物史观的社会基本矛盾原理,任何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关系以及生产关系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因此,无论是“工业文明”还是“信息文明”,只要其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与雇佣劳动的基础上、政治上属于资产阶级专政,那便同属于资本主义,其差别不过是资本主义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区别,自然也就纳入所谓“原教旨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范围。潇湘子先生连他口中“原教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对象的实质都不清楚就出来评谈一通,嗯,勇气可嘉。
其二,潇湘子先生认为“原教旨马克思主义提倡阶级斗争、暴力革命、剥夺私有财产”,这又是一句不了解自己批判的对象究竟是怎样后说出的昏话——可笑的是,成天高喊着“发展”“创新”、讥讽着由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们奠定而又在后世实践中以这样那样的程度和形式表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维方式与精神意旨已经是无用古董、“原教旨的垃圾”的人,偏偏也是最不清楚这些东西是什么的人——
第一点,潇湘子先生无视不同时代与社会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演变状况这一阶级社会下阶级斗争存在与变化的基础,同时把不同阶级参与与主导的阶级斗争都视为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然而有必要澄清的是,马克思主义可不为所有类型的阶级斗争辩护。在马克思主义这里,阶级斗争存在与演变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尚未消亡时的特定类型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存在与变化,一定的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状况本质上是一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表现形式——不同的阶级正是因为在所处生产关系中地位与相互关系、尤其是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中的差异而形成,随着生产力的变化与生产关系的量变及至演替,各阶级的关系与地位随之变化,进而导致阶级矛盾的变化与某一或某些阶级的盛衰兴亡。所以,马克思主义只从生产方式长远与根本上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做为评价历史上和现实中不同阶级、它们间的矛盾及其意义的标准。只有伴随着一定生产方式的进步而崛起、代表先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方向的阶级,才是马克思主义在那个社会最为肯定其作用和前景的阶级;只有反映了新生产力突破旧生产关系的束缚而发展的需要的阶级斗争,才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该时代与社会最为支持的阶级斗争——尤其是,这种斗争中成为生产关系调整和生产力长远与根本上进步的产物与推动者的那一阶级。具体到资本主义社会便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而兴起的无产阶级,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立场的最重要依据。以这样那样的旗号或方式肯定阶级斗争的客观存在的乃至“倡导”(对于一心想要跻身于现有剥削与统治阶级行列的人而言,在其争权夺利的过程中免不了用实际行动或思想支持阶级斗争,当然往往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那个意思)的人是不少的(比如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弱肉强食强者为尊),但要是说对过往与现存历史中的阶级斗争进行系统化理论化总结,揭示出阶级斗争存在基础演变条件与历史意义,并据此选择代表先进生产方式发展需要的阶级加以肯定和支持的,唯有马克思主义。列宁早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指出:“谁要是仅仅承认阶 级斗争,那他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还可以不超出资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政治的范围。把马克思主义局限于阶级斗争学说,就是阉割马克思主义,歪曲马克思主 义,把马克思主义变为资产阶级可以接受的东西。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同平庸的小资产者(以及大资产者)之间的最深刻的区别就在这里。必须用这块试金石来检验是否真正理解和承认马克思主义。”潇湘子先生根本不知道他口中的“原教旨马克思主义”究竟是如何评价不同阶级与阶级斗争并选定自身立场、混同不同类型阶级斗争的区别后就直接认为“原教旨马克思主义”‘提倡阶级斗争”,足见其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了解庸俗和狭隘到了何种地步。偏偏就是这样一帮把“创新”和“反原教旨”鼓吹上天的人,自己对于“原教旨”的理解反倒是错漏百出。
第二点,潇湘子先生认为“提倡暴力革命”是“原教旨马克思主义”的又一个特征。这里,我们先排除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有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不

楼主 气临九渊怒  发布于 2017-08-07 11:57:00 +0800 CST  
以无产阶级做为gm领导阶级、或是打着马社无旗号但实际行动全然背离前三者根本与长远需要(当然,这里的“社”特指“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前资本主义时代所有不利于生产方式进步的所谓“革m”。就如马克思主义不为所有类型的阶级斗争辩护那样,马克思主义也不为所有类型的b力寻求z权更迭的所谓“g命”(这也是最常见的对“g命”的理解)辩护。接下来便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一段话——
第十六个问题:能不能用和平的办法废除s有制?
答:但愿如此,共产主义者当然是最不反对这种办法的人。共产主义者很清楚,任何密谋都不但无益,甚至有害。他们很清楚,革m不能故意地、随心所欲地制造,革m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是完全不以单个政d和整个阶级的意志和领导为转移的各种情况的必然结果。但他们也看到,几乎所有w明g家的无产阶级的f展都受到b力压x,因而是gc主义者的d人用尽一切力量引起g命。如果被y迫的无产阶级因此最终被推向g命,那时,w们gc主义者将用行动来捍卫无产者的事业,正像现在用语言来捍卫它一样。——恩格斯《gc主义原理》
潇湘子先生并不知道在“原教旨马克思主义”这里g命为何要往往使用b力方式进行,自然他也就以为“原教旨”对b力g命而且是一切b力g命都持有随意的支持态度。很遗憾,整个文明史,阶级s会的历史无一不是在各j级的d争即h相仇sha中向前推进的,而阶级间b力夺取z权的行动正是这它们间m盾激化的最高形式;没有d抗就没有j步,没有诞生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时代,阶级d争发展到b力g命的事实却是依然存在着的。是的,潇湘子先生只看到了被b削被t治者们起来反抗b削t治者的b力和仇sha却不愿意看到作为阶级t治工具的g家j器日以继夜、有组织、披上合f外衣地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的z压和j级仇s;童大焕先生幼稚地把“g命”狭义曲解为流血的“z治g命”,“g命”即是战z,即是l血,即是剧烈的社会d荡,实际上,在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思想逻辑中,“g命”并不仅仅意味着z治g命一种形式。广义上说,人们反对与改变现存事物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称之为“g命”,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9]“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x存世界g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10]很显然,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来说,它的最高使命、“全部问题”都在于使x存世界革m化,而使x存世界g命化的确切含义是“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所谓“现存的事物”,应该是一个内容丰富而所指广泛的概念,既应指一切现存的自然事物,也应包括一切社会历史中存在的现象与事物。在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视野里,人们对自然界、社会历史中的“现存事物”所采取的反对态度与改变活动,都具有“革m”的性质与意蕴。当然,在马克思历史观的维度上,对社会历史中的“x存事物”的f对与改变是其g命的重点,但即使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以z权更迭为目标的z治g命也只是s会g命的一个方面。z治g命只是社会历史变g的部分,而不是社会变革的全部。并且在z治g命中,用b力的方式、z争与l血的方式,也只是多种可能性方式中的一种,而不是唯一的一种方式。正因为“革m”是一种“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的活动,因而“革m”也是推动现存事物的扬弃与新事物产生的活动,是一种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活动。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逻辑中,g命与进步是相互支撑的,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g命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强大动力与杠杆,进步则是g命的目的,并且也是衡量人们的活动是否具有g命性的尺度。并不是任何反对现存事物的态度与行动都具有无条件的g命性质,只有那些使社会历史不仅发生了实质性改变,而且使社会历史沿着向前或向上的方向改变,即推动了社会历史进步的活动才配称“g命”。单就z治领域而言,究竟是要使用b力还是相对和p的方式实现统治阶级的演变与社会形态的更替取决于先进阶级与落后阶级的力量对比以及各种利于或不利于暴力/和平手段的具体原因。用相对和平的手段为新兴阶级d取z权自然是有可能的,但考虑到夺权前统治阶级势必竭尽一切手段以维护其利益,任何和平地争取政权的手段到新兴阶级力量壮大到威胁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时,后者就会用x改f律,强化z政,更大规模地动用g家j器进行镇压等方式阻碍新兴阶级d权的成功实现。因此,不分青红皂白地鼓吹旧社会和平长入新社会,是根本错误的。由于统治阶级往往竭尽其所能紧握政权,因此多数情况下,h平d争只能是善于抓住历史提供的机遇和手段,利用有利条件,化解不利条件,目的是为最终d取z权积累能量,为最后的质变——g命做铺垫。潇湘子先生既不明白b力g命爆发之根源所在,又不明白“原教旨”这里“g命”的真实内涵,更无视在统治阶级铁的利益面前h平d权多数情况下都是不可能的史实就宣称“原教旨马克思主义提倡b力g命”

楼主 气临九渊怒  发布于 2017-08-07 12:06:00 +0800 CST  
这不过是他通过或有意或无意忽略某些事实、原理又一次秀出了自己的 知识上限罢了。
第三点,潇湘子先生还认为,“原教旨马克思主义提倡剥夺私有财产”。对于前两点,我还能忍住说潇湘子先生“无知”,到了这里,我就不得不直接骂他蠢了(恐怕是又蠢又坏)——原有的被剥削被统治阶级夺权后自然不会剥夺自身成员的私有财产(蜕化变质暂且不论),能剥夺的应该是原有剥削统治阶级的私有财产。其他类型的“剥夺私有财产”我就不说了,毕竟不见得是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当然不排除潇湘子先生又扩大范围加以栽赃),这里我只说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剥夺剥夺者”——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从来不认为“剥夺剥夺者”就是所谓从肉体消灭具体的阶级个人或是夺走其私有财产,这只是潇湘子您的一厢情愿;相反,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认为一旦消灭了该阶级赖以产生的物质生产方式基础本身,原本处于该阶级地位上的具体个人也将得到自动的改造,其社会关系、生活方式都会发生改变,即不再属于原先的阶级,其作为一个阶级整体就被消灭。对于原来的剥削者和统治者,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夺权后要做的不是什么“剥夺其私有财产”,而是消除其继续原有剥削的条件与要素,通常情况下便是夺去其生产资料并把生产资料公有化由全体劳动者共同支配。剥削者们的生产资料固然属于其私有财产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全部,马克思主义主张的无产阶级“剥夺剥夺者”只是要求剥夺剥削者们私有财产中能用于继续维持剥削压迫的那些部分(这些部分本就是依靠无产阶级等原被剥削阶级的劳动付出甚至夺取其原有生产资料迫使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沦为无产阶级而积累起来的,潇湘子先生依然选择性失明),并由此出发改造其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使之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而非将其私有财产全数剥夺让其无法生存。潇湘子先生自然可以举出现实社会主义历史上所谓“剥夺过度”“没有人情”之类的改造例子来,但撇去这些例子可能遭到的歪曲与选择性无视其中缘由的情况,这些例子只不过反映了“原教旨”在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并未得到合适执行(比如个人原因复仇等),这本来就是背离“原教旨”导致的问题,然而潇湘子先生也就偏偏把矛头对准了“原教旨”,原因无他,彻底否认“原教旨”的历史意义与当下价值罢了。
至于那个“恐怖主义化”,经由先前的分析可知这不过是潇湘子先生又把不属于马克思主义者做的事、劣迹扣到了马克思主义者头上来,并忽略了马克思主义者做出“类似”事情的条件与理由罢了。至于“现实性”,留到结尾再说。
其三,潇湘子先生认为,西马“开始转向对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批判”,并且认为这种批判具有“相当深刻的现实性”。但是,就是在科学技术方面,“原教旨马克思主义”绝非没有阐发和论述。在“原教旨”这里,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下,科学技术发展所具有的两重性。“原教旨”明确指出,科学技术一方面是一种推动生产发展的革命力量,它的发展为取代和消灭雇佣劳动制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又被资产阶级拿来当作对无产阶级实行专政和进行勒索的有力工具,使之由发展生产的手段变成统治和剥削生产者的手段,它使工人畸形发展,把工人贬低为机器的附属品,并使工人受劳动的折磨。比如:
如果说机器的采用和增加意味着成百万的手工劳动者为少数机器劳动者所排挤,那么,机器的改进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机器劳动者本身受到排挤,而归根到底就意味着造成一批超过资本雇工的平均需要的、可供支配的雇佣劳动者,一支真正的产业后备军(我早在1845年就这样称呼他们),这支后备军在工业开足马力工作的时期可供随意支配,而由于随后必然到来的崩溃又被抛到街头,这支后备军任何时候都是工人阶级在自己同资本进行生存斗争中的绊脚石,是把工资抑制在合乎资本家需要的低水平上的调节器。
这样一来,机器,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成了资本用来对付工人阶级的最强有力的武器,劳动资料不断地夺走工人手中的生活资料,工人自己的产品变成了奴役工人的工具。于是,劳动资料的节约,一开始就同时成为对劳动力的最无情的浪费和对劳动发挥作用的正常条件的剥夺[8];机器这一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力的手段,变成了使工人及其家属一生的时间转化为可以随意用来增殖资本的劳动时间的最可靠的手段;于是,一部分人的过度劳动成了另一部分人失业的前提,而在全世界追逐新消费者的大工业,却在国内把群众的消费限制到忍饥挨饿这样一个最低水平,从而破坏了自己的国内市场。——恩格斯《反杜林论》
在“原教旨”这里,从来不存在什么抽象的技术,技术发挥作用也根本不是如技术决定论者所拍脑袋的那样——根本无需任何社会条件或者不需要接受任何外在条件的制约。单纯的技术根本不能充当任何意义上的“历史动力”,技术不能生产商品,它不能盖房子,它也没有创造出资本家腰缠万贯的财富——它必须依赖于具体社会生产而存在,渗透或运用于生产劳动过程从而发挥作用。技术也不等

楼主 气临九渊怒  发布于 2017-08-07 12:07:00 +0800 CST  
于生产力,甚至它不是生产力要素,而仅仅是改变生产力要素的变量。当“原教旨”谈论技术的运用及其社会后果时,我们时刻牢记着:技术只有融入具体社会生产才能发挥作用,它所发挥的作用,更多地不是取决于纯粹技术本身,而往往取决于“社会生产本身”——在一定历史阶段上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关系、阶级结构、生产方式和所有制结构,及其此基础上矗立起来的政治经济制度。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技术运用,显然首先服务的是资本的统治,充当资本家发动的对工人的“战争的武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和技术更多是一种与工人阶级自身力量异化的存在,它服务于资本服务于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压榨。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普遍的剩余价值率的提升就是一个佐证,工人不是如某些人所言“从此解放了,进入了一个天堂”,相反是承受更沉重的剥削。技术决定论只承认技术的一元决定,却抹杀生产过程中客观延伸和存在着的生产关系,以及这些生产关系基础上构建的阶级,和在这些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形式。只看到人与自然关系,却忘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甚至技术本身脱离了具体经济制度,也是根本无从产生的。
那些人力与科技力看似不可调和的尖锐冲突,其实也是一个是时代劳动属性——资本主义条件自我矛盾的体现。人与科技极端对抗的背后乃一定历史的生产方式内部对抗的表征。一个时代人与科技的关系,同时也体现着一个时代生产内部人与人的关系。
马克思在《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所写的下面这段话放到今天来也依然是对当下现实鞭辟入里的分析:
“这里有一件可以作为我们十九世纪特征的伟大事实,一件任何政党都不敢否认的事实。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像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象,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新发现的财富的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
技术不是什么静态的东西,也是处于具体社会具体生产关系之中的,机器的运用曾经被资本家当做武器所使用,而新技术和科学在资本主义逻辑之下则服务于资本的目的。所谓“先进科技的大规模运用”带来的是更多的工人失业,被挤入贫困的产业后备军,加剧的恰恰是两极分化。
更重要的一点,资本主义对科技的采纳不是没有限度的。那种认为“资本主义就是无条件地采用机器和新技术”的一厢情愿是庸人毫无道理的胡扯。资本主义生产为剩余价值而生产,它关注的是利润,比如使用机器的界限在于“生产机器所费的劳动要少于使用机器所代替的劳动”,如果机器、科技运用本身妨碍了它剩余价值的摄取,那么资本家就会毫不犹豫地破坏机器、阻却科技本身的运用,将其牢牢限制在维持利润率所允许的范围。随着技术的采纳及由此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成本增加,“机器人”这样的先进科技必将最后阻碍剩余价值率的提高。
可见,“原教旨”这里绝不是没有什么“对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批判”。只不过,这种认为技术只有融入具体社会生产才能发挥作用,它所发挥的作用,更多地不是取决于纯粹技术本身,而往往取决于“社会生产本身”——在一定历史阶段上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关系、阶级结构、生产方式和所有制结构,及其此基础上矗立起来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原教旨”,当然不会为无视这一切的西马鼓吹者潇湘子之流所接受。因为:
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不仅是合情合理的,而且是必需的。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和社会实践的结果,只有与时代同步,在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中才能获得生机与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某些问题可供参考。然而,值得我们警惕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却是通过一条折中主义的错误道路来企图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的,并从中制造出了马克思主义自我的分裂。西马不过是另一种面孔的“伯恩施坦主义”。他们修正的已不是个别的结论和说法,而是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基础和唯物辩证法,抛弃了整个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无产阶级革命主体地位)等若干基本原理,把自己的歪曲和臆见说成是马克思的,然后再把马克思的说成是自己的,制造“两个马克思的对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立”。
在其主要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可以被看成是这样一种尝试,它试图向后返回到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根源,倒退回

楼主 气临九渊怒  发布于 2017-08-07 12:09:00 +0800 CST  
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学说,向前寻求与晚近的社会学方法(主要是韦 伯的启发)相结合,从而达到修正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目的。对黑格尔的批判的、哲学的和反思性的遗产的继承,使得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拒绝了马克思主义通过经济基础解释和改变社会的传统方法,甚至拒绝承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自然和历史的普遍科学。他们并不想浪费时间去讨论什么辩证唯物主义,即一种认为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具有同样的辩证性的教义。他们一门心思想建立的是一种社会理论,而按照他们的观点,这种社会理论主要是一种文化理论和意识理论。这基本就阻绝了它同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他们的理论表现出脱离经济政治斗争,脱离广大无产阶级,而转向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文化哲学的批判的倾向。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展望,未能跳出理性主义圈子,往往因未能触及问题实质而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和乌托邦色彩。

西方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自诩要回到“马克思原来的设计” , 并努力思考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种种迫切问题, 探索西方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但为什么到头来成了连高尔曼都说是“非唯物主义的” 呢? 问题出在指导思想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观察形势、 解决问题的指导线索, 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而是按照现代西方唯心主义哲学的这个或那个流派的精神去解释、 发挥、 补充和结合马克思主义而成的折衷主义混合物, 从而这样那样地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轨道。马克思主义当然不是脱离于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之外的东西,对各种优秀文化成果的吸收是必然的;但是,这种吸收和借鉴是为在消化的基础上增强自身的体质,促进自身有机体的发展成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实际做法更大程度上像是在拆卸组装零部件,把一些截然相反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直接结合在一起,把作为一个整体的马克思割裂得支离破碎。
当然,只知道西马这一思潮中存在进行“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批判”的流派和代表人物的潇湘子先生,自然不可能或说不愿意注意到“原教旨”体系中早就具备的“对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批判”的有关内容,更不可能或说不愿注意到区区那点“科学技术批判”根本无法改变西马不过是按照现代西方唯心主义哲学的这个或那个流派的精神去解释、 发挥、 补充和结合马克思主义而成的折衷主义混合物, 从而总体上这样那样地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轨道的事实。
最后便是“现实性”的问题。潇湘子先生应该会自以为他在这里拥有足够多的关于20世纪现实社会主义历史的材料来驳倒我之前对他的全部批判。这里我无意和他玩弄史料考据,对于20世纪的现实社会主义史以及与之相关的“原教旨”,我只引用1918当初送给我的一段话:
我们时常可以听见有人谴责社会主义,并以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的一些缺失作为例证,企图证明社会主义的替代方案是不可能的,由此反证资本主义的永恒必然性。其实,这是一种缺乏基本认知的体现——他们根本没有分清现实社会主义同马恩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重大区别,用第二阶段的现实否认第三阶段的理论,实属荒谬。当然,面对这种理论同实践的差距,我们应当看到,这种t制对边缘g家来说,对首先胜利的革m g家来说,几乎不可避免的。应当承认,这种模式在资源整合和组织动员等方面适应了较低发展阶段的需要,它以独特的形式在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场域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历史作用。20世纪社会主义革m一方面对它所处的整体历史阶段而言是超越性的,另一方面,既存历史阶段的超越又规定了它的落后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本实践困于特殊历史环境不得不以另一种低水平和残缺乃至扭曲的形式(相对于经典理论而言)来取得自己的历史面貌。面对这种差异,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应当首先去考察它“为什么会存在”、如何理解它的历史合理性和局限;而不一味追究它“应当是什么”。看不到它背后的深厚历史背景,仅仅凭借一腔激情或对照书本来横加指责,这不是应持的科学态度。但它毕竟是社会主义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现自己的形式,不具备普遍性,其中包含着若干结构性矛盾,还有待于自身的革新。这种体制支配下的现实社会主义,在z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显露出了诸多消极后果,g家与s会二者间始终存在着对抗关系,经济和s会解放时间表的推迟,这种t制构成了后发展社会主义g家诸多弊病和问题的源头。因此,在“倒过来的g命”下,现存的社会主义g家始终面临着如何进行自我调整、纠正和革新,并向更高阶段过渡的问题,换句话说,需要“继续g命”。取得z权并非g命的结束,而是意味着新的g命的起点。如果不能完成对dang guo g僚t制为代表的传统t制的突破,不在一整个过渡时期注意对各种“倒退”“非科学社会主义”因素的斗争,不确保科学社会主义的前途,真正社会主义的胜利就依然无望。
而至于潇湘子先生搬出的什么“原教旨最远离马克思的精神”——不好意思,就算马克思他老人家重生,看到自己理论的“发展者”们用学院化、精英化和去z治化的手段,“重新发现”了一个人道主义的、实践

楼主 气临九渊怒  发布于 2017-08-07 12:11:00 +0800 CST  
本体论的马克思,用道德伦理取代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鼓吹马恩对立、青年马与中老年马对立,不仅修正个别的结论和说法,更是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基础和唯物辩证法,抛弃了整个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d争理论(无产阶级g命主体地位)等若干基本原理,并用现代西方唯心主义哲学的这个或那个流派的精神去解释、 发挥、 补充和结合马克思主义而出了一个折衷主义混合物,简言之: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非唯物主义化、非gc主义化以及其整体性和g命性的分崩离析时,看到这堆早在自己生前就已经全面批判其理论来源的东西时,马克思只会用自己一贯的风格讥讽一句:“我只知道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回到经过潇湘子先生无知地歪曲的“原教旨”理论及其构想上,只要生产资料私有制与雇佣劳动依旧存在,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依然是xian存s会的基本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依然存在,“原教旨”总的来说就还是没有过时。二战以来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无非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对于马恩列斯m的时代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拓展,实现其构想的条件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更充分地具备了而已。
最后再补一句:现存的未必现实,现实的终将现存。奉劝潇湘子之流能好好想想这句话的意思。

楼主 气临九渊怒  发布于 2017-08-07 12:12:00 +0800 CST  

楼主:气临九渊怒

字数:2213

发表时间:2017-08-02 21:5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3-01 11:22:36 +0800 CST

评论数:3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