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山行》《隧道》:灾难面前人的选择

一楼先发两部电影的海报吧~


楼主 灯花如是  发布于 2016-09-12 12:00:00 +0800 CST  
一口气看完了这两部电影,应吧主建议分享一下感想。
我看过的韩影不算多,在这个吧里也不敢班门弄斧,只是浅尝辄止,表达一下自己看完电影的主观感受。也算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吧友参与讨论~
和谐讨论,不喜勿喷。

楼主 灯花如是  发布于 2016-09-12 12:02:00 +0800 CST  
在B站看到《釜山行》的结尾,主人公走进通往釜山那长长的隧道时,弹幕有一句开玩笑的话:欢迎收看续集《隧道》。这当然是一种调侃。但在两部电影中,隧道里却都包含着生的希望,隧道的一头是黑暗,另一头是新的光明。《釜山行》的结尾,我们虽然没有看到主人公走出隧道,可是,我们相信,经历过这样一场浩劫的人们,会更加懂得努力生活、懂得生命与爱的伟大意义~

楼主 灯花如是  发布于 2016-09-12 12:08:00 +0800 CST  
先来说说《隧道》
==============
从开场不到五分钟起,到最终结局,可以说,这部电影,有两个小时的时间,都反映的是主人公李正洙困在隧道里的事情。其实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无非就是隧道塌陷-救援-结局。在救援的过程中,不同阶层、不同立场的人物,展示出了不同的态度,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隧道塌陷,被困在隧道里的李正洙当然是绝对主角。我们来看看针对塌陷-救援,不同人的不同态度:
1.李正洙本身(河正宇):
应该说这是一个乐观的人物。在隧道发生塌陷后,他没有慌乱,首先选择手机报警,然后是和家人通话并安抚,积极等待救援。他不知道塌陷的具体情况,以为很快会被救出,这时候的他还是比较乐观积极的。
但是事态的严重性显然超过了他的预料。在经历短暂的打击后,他没有气馁,而且按照救援组长说的,将水和食物进行了严格的区分,保证七天的饮食和水,甚至在遇到同样受困的女孩时,主动分享宝贵的水和食物。他还在车内发现了手电等工具,应该说他的自救意识和能力还是比较强的。这一切基于他内心一个基本的判断,救援大约只需要一周的时间。
显然,这个救援中反映了很多问题。李正洙的预想没能实现。于是他还要继续等待,没有水,喝尿;没有食物,吃狗食。发现岩石中的滴水算是意外惊喜,但这样的滴水显然也并不能长久。没关系,他还有耐心,这一次他的预设是打通了管道他就可以被救出。没想到现实再次让他失望。
在经历了最严重的打击后,支撑李正洙的,大概只有求生的意志和对家人的爱。与外界断绝了联系,却并没有失去自救的能力。显然,主角光环的李正洙是一个奇迹。他在灾难面前没有哭天抢地,更没有依赖他人。这个小人物身上的乐观、坚强、勇敢、善良,他对环境强大的适应力,使得这原本应该沉重的故事变得有几分轻松诙谐。
2.世贤(裴斗娜):
李正洙显然是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世贤,从人物塑造来看,性格不太分明,大概是温柔贤惠那一类。她对丈夫的担心是显而易见的,一开始她对救援也是比较有信心的,随着事态的发展,她的压力越来越大,但直到丈夫失联,她迫于各方压力同意放弃救援,她内心也始终没有放弃过希望。我相信这是作为家属很正常的心理。在面对这样的灾难时,恐怕谁都不愿意相信自己的亲人遭遇了最坏的结果。
作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流之辈,世贤这样的普通女性,在亲人突遇灾难时,所能做的实在有限。从头到尾,这个人物没有对救援的不力表达过不满,以她的地位和能力,她也无力去向这个社会求偿什么,质疑什么。她只是默默做着她力所能及范围内可以为救援队做的事情。她的希望其实大部分还是寄托在救援队上。这个人物很少有激烈爆发的戏份,唯一的一场,大概就是在丈夫李正洙在电话那头说自己撑不下去,交代她好好照顾女儿时,她忍不住对丈夫大吼。当然这是为了激励丈夫活下去,也是为了给自己希望。
这里多说几句,不知道是导演的关系还是演员的问题,世贤的戏份,总觉得在情绪处理上还是有点平了。不论是电话戏,还是最后的电台喊话,总觉得桥段有些刻意,不够走心,让人有种刚要入戏马上被感动却突然一下子出戏的感觉。


李正洙和妻子,都是我们平凡人中的一员。他们面对灾难的态度,基本合乎常理。尤其是李正洙,他比很多人更有爱更乐观,更能给人希望,而希望,是一个灾难片必不可少的主题。



楼主 灯花如是  发布于 2016-09-12 12:51:00 +0800 CST  
3.救援组长(吴达洙):
不得不说《隧道》这个戏真的是简单,简单到除了男主和男主家人,其他人连个名字都不知道。救援组长毕竟是男二,然而我也只记住了他是救援组长
这个人物,同样是个小人物,但在救援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他和李正洙之间的联系,直接对李正洙的心理和行动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他需要和上面的人周旋协调,适时提供救援方案,保证救援的顺利进行。在人物的塑造上,我觉得救援组长的角色,有一点符号化了。他的存在,与某些反面教材(后面会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隧道》的一个主题,是人祸面前以人为本的思想,我相信,经历过岁月号沉没的韩国政府,经历过岁月号沉没后救援不到位的韩国民众,对于生命大于利益、以人为本的领悟要比我们更为深刻。救援组长作为尊重生命的一方,在救援的过程中,应该说是最为积极的一个。然而,这个人物的言行和思想,在表达的过程中过于直白,比如大家集体讨论要不要停止救援,组长跳出来说他是一个人balabala的那样戏,多少有点宣教的味道,让人有点出戏。
我想导演的初衷,是希望展现冲突和矛盾之下,生命大于一切的可贵思想,只是表现方式比较浅白,显得符号化,精神和思想有些流于表面,整个电影的厚度不足。

楼主 灯花如是  发布于 2016-09-12 13:08:00 +0800 CST  
关于救援组长多说两句。有一场戏,组长劝李正洙喝尿,李正洙问他喝过吗,他说对不起没有。后来他真的自己尝试了,还告诉了李正洙。个人觉得,这个情节的处理,显示出这个人物单纯、笨拙而又可爱的一面,使这个人物更立体更生动。
如果我们要为这个电影划分阵营,那么李正洙、世贤、救援组长应该算是一个阵营的。他们对待这场人祸,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放弃希望。李正洙是自救,世贤是对亲人生命的不放弃,而救援组长才是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最大程度的尊重和保护。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却被放置于一个普通而平凡的小人物身上。这种反差,尤其是和精英阶层的反差,更凸显了小人物在平凡之中的伟大之处。而这可能也是电影制作者想要达到的效果。

楼主 灯花如是  发布于 2016-09-12 15:00:00 +0800 CST  
下面来说说几个群体对于这场灾难和救援的态度:
1.媒体:
媒体在电影中是负面化、非理性的一个符号。如果说救援组长是以人为本的象征,那媒体就是靠消费灾难博眼球、缺乏职业道德的逐利者。灾难发生,民众第一时间想知道:发生了什么?结果如何?接着,他们还会追问,为什么会发生?诸如此类的期待都得依靠媒体来满足。越是灾难报道,媒体竞争越是激烈。我们都知道,现实中有个别媒体,为了收视率确实不顾新闻操守。但显然,电影是将媒体的负面效应放大了。呈现出来的,就是媒体为了好奇心不顾救援现场的环境,堵塞救援,甚至为了独家报道,不惜与李正洙通话,忽略李正洙作为受害者手机需要省电的事实。电影从一开始就对媒体的私心和放纵的好奇心进行了批判。而当李正洙被救出的那一刻,李正洙对蜂拥而至堵塞生命通道的媒体喊的那句话,使这种批判和讽刺达到了最大化。
电影中也有比较正面的媒体形象,那就是广播。这个放送古典音乐的广播频道,在李正洙被困的日子里,每天向他诉说家人的思念,可以说到后期,广播里亲人的鼓励、观众的鼓励是支撑与外界失联的李正洙活下去的最大希望。最后也是透过广播,世贤得以向李正洙传递了救援停止的事实。但显然,这个正面的媒体形象并不是电影制作者要宣传的。总体来说,电影对于媒体的态度过于妖魔化了,媒体已经强行被塑造成了无良的符号。这不仅媒体的讽刺和侮辱,是对救援现场管理者的讽刺和侮辱。

楼主 灯花如是  发布于 2016-09-12 16:58:00 +0800 CST  
2.政府:
我一直好奇,金海淑饰演的是总统吗?行为举止颇像朴槿惠。不管是谁吧,但是她作为政府高层的代表,在片中是一个比较官方、道貌岸然的角色。应该说对于救援,该有的人文关怀,她(政府)是有的,该有的行动也是有的,该有的“不抛弃不放弃”似乎也做到了。后来停止救援,是出于利益,但是似乎也是到了一个比较无奈的境地。最后李正洙出来的时候,竟然不是第一时间送到医院,而是要等待她来慰问。显然,这是一个极大的讽刺。李正洙透过救援组长喊出的那句,都给我滚,既是对无良媒体说的,也是对政府不顾自己安危的愤懑。
如果说媒体在片中是消费灾难,那么政府则是利用灾难提升自己的形象。她们都不是真正的尊重生命、为了生命。最后的最后,电视中播放了这位高层说的话,这次救援让她重新明白了一个人的生命比地球还重。前一刻,她还没有考虑过被困30多天的民众第一时间需要的是什么;下一刻,她就在电视中道貌岸然地说着这番让人啼笑皆非的话。在主人公被救出的前一瞬间,她大概还在想的是工程新开工的事,仅仅过了一会儿,李正洙被救出后,她就成了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代言人。停止救援的时候,他们说为了民众,为了不再有人牺牲;而偶然救出主人公之后,他们却恬不知耻地将所有的功劳归功于自己,将自己包装成为人民的生命负责到底的形象。

这样的政府形象,我想,我们多少也是有共鸣的。片中对于政府的讽刺,我觉得比对媒体的讽刺还要深刻。媒体形象的刻画比较平面,但政府形象的刻画,我们能看到岁月号事件的影子,同时也能看到韩影中一以贯之的对于政府和政客无情的讽刺。
遗憾的是,救援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不仅反应了政府的无能,更是政府内部腐败的写照。只是电影对于这一部分着墨太少,仿佛隔靴搔痒,只是淡淡点出了问题,却并没有深入下去,更没有呈现民众/家属对于这些问题的不满。

楼主 灯花如是  发布于 2016-09-12 21:52:00 +0800 CST  
问个题外话,《釜山行》的结局,大家觉得活下来的是多呢,还是太少呢?

楼主 灯花如是  发布于 2016-09-12 22:21:00 +0800 CST  
3.民众:
那么民众对于灾难和救援是什么态度呢?灾难刚被报道出去,可以看出社会关注度很高,大家都在关心李正洙的安危。然而,当救援人员因公牺牲时,舆论的风向标变了。有一个场景侧面反应了民众的转变:主角女儿幼儿园的朋友告诉她大人的话,为了救她爸爸有人死了。紧接着,消防员母亲,对着世贤大骂。把救援人员的死归咎于李正洙,归咎于李正洙妻子的坚持。这实在是民众的怨恨无处发泄的无奈。从一开始,我们就在追问,谁该为隧道塌陷负责?谁该为救援不力负责?显然,在事故中,民众都是弱者,弱者无力向强权,向政府求偿。他们的反抗是有限的。就像救援人员的家属,悲伤的情绪无处排解,就只好通过这样一种对更弱者的挤压和怨愤表达出来。
救援人员的家属和李正洙的家属,他们都是这豆腐渣工程的受害者。然而,他们却无法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安慰,无法向事件的责任方追究。
随着救援人员的死亡,民众对救援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从一开始对李正洙的同情,到逐渐认为为了救一个很可能已经死亡的人付出更多利益甚至生命,没有感同身受的痛,对李正洙的态度自然也只是基于人道主义同情,而不是真正的生命关怀。

楼主 灯花如是  发布于 2016-09-14 09:41:00 +0800 CST  
最后想吐槽一下隧道后半段,个人觉得后面情节略注水。没有了水和食物,又和外界失联的李正洙,是怎么度过剩下的十几天的?片中并没有交代。而且按理说,就算他活着,也应该是很虚弱的,最后竟还能自己从废墟中爬出。好吧,我只能理解为开挂的主角光环

楼主 灯花如是  发布于 2016-09-14 21:33:00 +0800 CST  
最近比较忙,才想起来这个帖子还没写完。
下面来说《釜山行》吧。
有看到一些对于这个电影的评论。经常看美国大片的观众和部分资深韩影观众表示,这部电影模仿得比较刻意,并且也过于浅白了。作为一个从未看过丧尸题材电影的吃瓜群众,我第一次看这个电影,还是挺震撼的。
今天不谈电影的特效,单单说人设,毕竟我们的主题是,灾难面前人的选择

楼主 灯花如是  发布于 2016-09-25 16:16:00 +0800 CST  
《釜山行》,其实就是一部开往釜山的KTX上发生的故事。“杀戮+封闭空间”的架构,倒与《雪国列车》有几分相似。但对于人性的描写,却远不及《雪国列车》深刻。
我们大概来看看几类人的态度:
1. 孔刘
孔刘在片中饰演的是一个证券公司经纪人。一开始,通过这个人家庭和工作状态的刻画,能看出这是一个工作中比较不择手段、对家庭成员缺乏关爱的父亲和丈夫。出于对孩子的歉疚,他上了这一趟开往釜山的列车,想要将孩子送到离婚的妻子那里去。
车刚一启动,丧尸就出现了。车内很快乱成一团。刚开始,这位爸爸,显然是不顾其他人生死的。在怀孕的年轻妈妈和丈夫跑向他所在的列车的时候,他正打算关上列车的门,如果不是那位丈夫及时拦住,恐怕他都不会再朝那充满丧尸的车厢看一眼。那位丈夫质问他的选择的时候,他也丝毫没有悔意。
但是别忘了,这个自私、缺乏人性关怀的主角,他还是一名父亲。父亲的角色,从一开始就为他的觉醒埋下了伏笔。当列车即将停靠大田时,这位父亲,利用自己的关系,找到了大田站“安全”的捷径。这或许是唯一的生的机会,而他并不想告诉任何人。
真是讽刺。一个如此不顾他人生命安危的人,却偏偏是一个拥有社会资源的人。换句话说,当一个掌握社会资源的“强者”,成为一个自私自利不择手段的人时,灾难面前,他或许就像我们熟知的范跑跑一样,比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弱者更令人厌恶。
到站下车。这位父亲抱着女儿,走了另一条通道。命运偏偏如此弄人。他将女儿放在通道口,自己去打电话,没想到不受控制的大田站早已满是丧尸。等他回过头来,女儿险先被咬,千钧一发之际,是当初差点被他关在门外的那对年轻夫妻救了女儿,这一瞬间,相信这位父亲是震撼的。接下来他的举动,正是他觉醒的象征。
他开始和那位怀孕妈妈的丈夫,还有一名年轻的中学生一起战斗。三个人为了更多人的安危,开启了打怪模式。最终,另外两名战友牺牲在了途中,而他带着孕妇和女儿,一直战斗到了最后,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另外三个生命的安全。
其中还有一段,孔刘得知了丧尸到来跟自己当初一份决策的关联后,所表现出的悔恨。究竟谁该为这场灾难负责?如果因为那艘船,带来了病毒,那他自己,又何尝不是间接害死母亲和这么多无辜百姓的刽子手?姑且不论后半段孔刘的转变是否显得突兀,人性的光辉在男主孔刘死亡的那一刻,终于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升华。当那么多好人没有好报时,还好,故事的结尾,还给了我们一点点希望。
应该说,孔刘这个角色层次还是比较丰富的。前半段虽然在关键时刻自私、不顾他人安危,但从人性的角度,也可以理解。对于女儿和家人的爱是他能够觉醒的关键。这是一个欲扬先抑的人物。后半段的觉醒与升华,才是对人物内心真善美的回归的赞扬。

楼主 灯花如是  发布于 2016-09-25 16:51:00 +0800 CST  
2. 公司常务
这大概是片中唯一的反派了。
在他面前,孔刘所表现出来的自私,根本不叫自私。这个人物,最大程度地表现了人性的“恶”。从一开始,他就是逃得最快、躲得最远的那一个。为了生存,这个人物不惜拉无辜的人当替罪羊,不惜踩在救他的人的肩膀上,实在是可恶至极。
被他直接害死的有男主、至少三个无辜配角,间接害死的还包括打怪三人组的大叔(打怪三人组的死竟然都跟他有关!)他虽然是“人”,却比那些“丧尸”更可怕。编剧显然想通过这样的人物,来反思,究竟是人性更“恶”,还是病毒更“恶”?
当危险来临时,那些牺牲别人成全自己的人,总是习惯于用所谓的逃生本能来安慰自己,以此获得社会的谅解。但,当一个人,完全被本能所占据,没有丝毫道德上的制约和束缚时,又与丧尸何异呢?
这样一个完全没有人性的家伙,却也差点活下来了。到最后,观众对这个人物应该只剩厌恶了,都希望他赶快死掉不要再祸害人间。
同样讽刺的是,他也是拥有社会资源的“强者”的代表。跟那些普普通通却闪耀人性光辉的小人物相比,他这个身份上的“强者”,是真正的人性上的侏儒。
====
对于这个人物,我一直觉得,他还是有点符号化了。许是相信人性,我是觉得,这个人物从头到尾的黑化,实在不是一个正常人能够做出来的事。每个人都有阴暗面,灾难面前的选择,自私自利、不顾他人很正常,但连续几次牺牲别人来保全自己,这种极端的“恶”,在我看来是电影处理中比较平面、符号化的部分。可以理解导演和编剧的初衷,但是,如果一部电影是深度探讨人性的,那么,这样一个脸谱化的“恶人”显然是不够格的。即使人性真的可以在关键时刻如此之“恶”,也应该对这个人物的内心和背景有所铺垫。还好剧情节奏快,对于人物本身的塑造,观众并没有那么多的要求和讲究。
无论如何,这个丝毫不值得同情的人,在我看来,是这部片子非黑即白、不及《雪国列车》深刻的一个象征。这是整部电影最符号化的一个人物。

楼主 灯花如是  发布于 2016-09-25 17:12:00 +0800 CST  

楼主:灯花如是

字数:6389

发表时间:2016-09-12 20:0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09 22:38:42 +0800 CST

评论数:11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