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汉朝  发布于 2018-03-25 20:18:00 +0800 CST  
论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政策




楼主 汉朝  发布于 2018-03-25 20:19:00 +0800 CST  
一、汉武帝初期对匈奴的政策


匈奴是活跃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在春秋之际悄然崛起,战国晚期与中原诸国矛盾不断加剧。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统一大漠南北,与两汉的矛盾就此不断激化。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此时的匈奴所掌控的地区较之秦朝有增无减,而汉高祖面临的是民生凋敝,饱经战火的江山以及利用楚汉之争占有势力范围的割据势力。紧迫的国情致使汉高祖无暇顾及北方的匈奴,一心用于恢复经济,除去割据势力以及强化中央集权。借此时机,匈奴不断发展并且不断侵扰边境。刘邦在忙于处理国内形势的同时虽然没有特别关注匈奴问题,但是也借助于异姓诸侯王在边疆防御匈奴。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率领大军对匈奴开战,史称“平城之役”。战争之初十分顺利,因掉以轻心后来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七天,利用陈平之计得以脱险。自此之后时常有很多将领及重要人物头投降匈奴,这是由于匈奴经常侵扰汉朝的领土。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着:“是时匈奴以汉将众往降,故冒顿常往来侵盗伐地。”①汉高祖五年燕王臧荼反叛,汉高祖亲自去攻击臧荼,俘虏了臧荼之后他的儿子就投奔匈奴。后来卢绾也在臧荼的串联下投降了匈奴,还有后来的韩王信等将领投靠匈奴。在这样的背景下,汉九年(公元前198年)汉朝履行与匈奴的和亲之约,汉与匈奴的关系相对缓和。自此至汉武帝元年(公元前133年)一直以“和亲”政策作为对匈奴关系的主旋律,意在利用汉匈姻亲关系和相当数量的财物来换取匈奴停止对边境的掠夺,以休养生息和增强国力。

楼主 汉朝  发布于 2018-03-25 20:20:00 +0800 CST  
值得一提的是,和亲政策并没有完全使匈奴停止对西汉的侵扰。汉惠帝三年(前192年)冒顿单于致书侮辱吕后,完全不在乎汉朝的风俗习惯。此举激怒了樊哙等汉将,他们提出与匈奴开战,后来在中郎将秀布规劝下,吕后以卑词回书求和。如此看来,高祖和高后都在以屈辱求和的方式为汉朝赢得发展的时间。此外郁玲的《汉武帝刘彻权智》中写道:“文帝三年(前177年)夏,匈奴入居河南地,侵上郡,杀掠人民。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老上单于率十四万人入今宁夏固原的萧关,杀北地都尉,掠夺人民畜产甚多,烧毁回今陕西西北的回中宫,其前锋部队甚至进至雍、甘泉附近,仅距长安二百余里左右。”②可见即使汉朝百般以屈辱的方式低头于匈奴仍然达不到双方保持和谐共处的状态。一定程度上来说,汉朝给予匈奴大量的财物供养了匈奴的上层阶级,并且使匈奴得到发展。

楼主 汉朝  发布于 2018-03-25 20:20:00 +0800 CST  
二、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政策


汉武帝刘彻即位后面临的是一个富足的国家,《史记·平淮书》中记载着:“国家无事, 非遇水旱之灾, 民则人给家足, 都鄙廪庾皆满, 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充溢露积于外, 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 阡陌之间成群, 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 为吏者长子孙, 居官者以为姓号。”


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西汉与匈奴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前期因为有窦太后和朝廷主和派的极力阻挠,汉武帝在表面上延续了汉高祖的和亲政策,但是白登之围,吕后受辱,常年的侵略与威胁等一系列耻辱,在汉武帝的心头萦绕不能忘怀。所以汉武帝实际上谋划着一场声势浩大,旷日持久的对匈奴战争。


翦伯赞先生说:“当汉高祖削平天下、统一中原、得意洋洋、击筑高歌之时,四周诸种族已经把中原文化区域包围的水泄不通了。以后历惠帝、吕后下迄文、景之世,这种由四面八方而来的蛮族包围,并且一天天地扩大。在这些蛮族中,最成为中原种族之威胁的是北方的匈奴。因为他们具有强大的武装,而又接近中原种族政权的中心。”


有一段没法发出来,还是附上截图吧



建元六年(前135年),匈奴派人到汉朝请和,年轻气盛的汉武帝觉得不能再屈辱的和匈奴和亲就与大臣们在朝堂上公议此事。任大行的王恢,据其曾做过边吏,熟悉匈奴事务的经历提出拒绝和亲,“兴兵击之”。御史大夫韩安国则认为“千里而战,兵不获利”,反观匈奴作为游牧民族一直善于在草原上迁徙生活,难以寻找到其踪迹,因此主张与匈奴和亲。长期受和亲政策的影响以及黄老之术的潜移默化,习惯了和平氛围的大臣大多附议韩安国的建议,汉武帝只好同意继续和亲。元光二年(前133年),王恢与韩安国所代表的主战和主和派展开了大讨论。以韩安国为代表的主和认为高帝曾被围困于平城七日也没有继续发动战争来报复,并且他依旧认为匈奴来去无踪、居无定所难以攻克。以王恢为首的主战派则持不同意见,他们指出高帝不报平城之怨完全是为了休养生息、壮大王国,并不是为了安宁天下。其次,王恢认为可以采用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豪强聂翁壹所献的诱歼匈奴之计。青年汉武帝早有与匈奴一战的念头,便采纳了王恢的意见。然这年六月的马邑之战未能成功,王恢迫不得已自杀谢罪。

楼主 汉朝  发布于 2018-03-25 20:21:00 +0800 CST  
汉武帝之所以能够对匈奴的战争中不断获得胜利必然不能离开人才,任用人才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汉武帝接手汉朝之后,开国功臣大多已退出历史舞台。招贤纳士组建一个新的智囊团对于管理国家与对外作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这样一个强劲开拓的历史时期,汉武帝对于选官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改革的亮点主要在两点:一是唯才是举;二是广开仕途。汉武帝选拔人才可谓不拘一格,既有像霍去病一样的年轻人也有像公孙弘那样六十岁对策入仕、八十岁而终的老者。同时汉武帝还通过察举制、征召、“北阙上书”或“公车上书”、大学养士与选士制等方式广开仕途。事实上,汉武帝的改革确实为他选取了一大批人才。


杰出的军事家卫青、霍去病和董仲舒、公孙弘等人。汉武帝对军事将领的正确选择为他反击匈奴提供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卫青、霍去病、李广、苏建等将领驰骋沙场,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不仅保卫了边境的安全稳定,而且扩大了西汉版图开拓了新的疆域。董仲舒等人带给汉武帝的是更加坚定地“大一统”理想。“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





楼主 汉朝  发布于 2018-03-25 20:22:00 +0800 CST  
三、对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政策的评价


汉武帝刘彻反击匈奴的政策的实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秦帝国之后,大一统的趋势就已经形成。
西汉建立至汉武帝即位这段时间因为当时的政治经济等条件尚不成熟,只能以“黄老之术”恢复国力和以“和亲”政策来面对外患。在这样的政策下才为汉武帝创造了一个富足的国家,这就使汉武帝具备了征伐匈奴的物质条件。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中,汉武帝反击匈奴的功绩是值得被肯定的:其一,反击匈奴有利于维护西北边疆的稳定,促进西北边疆的经济发展,推动西北边疆由游牧经济转向定居的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其二,西汉自建立以来深受匈奴的侵扰,解决了匈奴问题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统一,完成“大一统”的梦想;其三,汉武帝反击匈奴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的,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环境是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百姓安居乐业的。



作为一个国家的决策者其选择从根本上是没有问题的,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政策笔者认为是势在必行,利大于弊的。


完结

楼主 汉朝  发布于 2018-03-25 20:23:00 +0800 CST  
@CET-4

楼主 汉朝  发布于 2018-03-26 20:27:00 +0800 CST  

楼主:汉朝

字数:2793

发表时间:2018-03-26 04:1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01 13:02:09 +0800 CST

评论数:1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