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老】《道德经》中的逻辑,道家的太极思维方式

“逻辑”是现在的词,意思就是人用语言表达中的因果关系。《道德经》中老子用了大量的因果关系方式来表达他的理论。文言文中表达因果关系的词一般都用“故”“是以”。但是老子的逻辑跟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逻辑是不一样的,想要理解是很困难的。现在举几个例子,大家来体会一下: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
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非以其无私也,故能成其私。
不自是故章。

这样的描述还有很多,大家有没有看出什么规律。
不为大,才能成为大。
不占有,才能不失去。
不自生,才能长生。
让病发生,才能不病。
只有无私,才能成就自私。
不去肯定自己,才能被肯定。

没错,老子的思考方式就是跟一般人正好反过来,一般人看到这样的逻辑,肯定是没办法认同的,甚至会认为这样的想法很傻。其实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太极式思维。太极者,阴阳之母,动静之机。任何事物都可以分成两面,而且这两面是会互相转化的,而转化的规律就是“物极必反”。这点老子在第二章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这是《道德经》的核心理论,这个理论贯穿整个《道德经》。
再重复一遍:万物都可以分成一阴一阳两面,而这两面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转化的规律就是【物极必反】。

楼主 两者同出  发布于 2016-06-27 16:46:00 +0800 CST  
什么是物极必反,把老子的这个逻辑总结成一个公式来概括的话就是:
生生者不生,病病者不病。
怎么理解呢?就是生发展到极致就会自然转变到它的对立面“不生”也可以说是死,而病发展到极致就自然的转变为不病。
第二章前两句套进这个公式里就是:
美美者不美,善善者不善。
如果能明白这个规律,《道德经》里的很多话就容易理解了。圣人为什么会做些在一般人看来很难理解的行为,原因就是为了避免过度而转化到相反的一面。
故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这个词,应该是所有研究老子的人都会困惑很久的地方。理解成什么都不做,显然是不能解除心中疑惑的,但是如果做的话又怎么能算是无为呢?
我的理解是:“不要刻意的去做某种固定不变的行为”。比如我要行善,但是“行善”在我心中并不是一个固定的不可改变的行为准则,某些情况下我也可以做一些“不善”的行为。原因就是为了避免“善”的过度而变成“不善”。所以我主动的去“不善”反而是一种更高明的“善”。

楼主 两者同出  发布于 2016-06-27 17:18:00 +0800 CST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之间的关系就是:“阴极生阳,阳极生阴”,这个道理很简单,也很容易明白。但是如何来运用这个道理来解决实际问题却没几个人能做到。解决实际问题就是要“落到实处”,如何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格物”,所谓格物就是用格子把物隔开,简单的说就是对事物进行分类,怎么分类?就是把你遇到的实际问题按照阴阳法则分成两面。只有你能正确的分类后,才能套用阴阳理论公式来解决你的实际问题。
老子对阴阳变化的描述是:“有无相生”,有无相生意思是:有和无互相生。就是“有生无,无生有”,这个“生”可以理解为“变化”,有会变成无,无会变成有。有无是事物存在的两种状态,这两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而转变的规律就是有一种状态发展到极致。
这种理论换一种方式来表达就是:有是产生无的基础,无也是产生有的基础。
再换一种方式来描述也可以是:有是无的开始,无也是有的开始。
如果不好理解的话,可以这样说:白天是黑夜的开始,黑夜也是白天的开始。总之这两种状态是会一直循环变化的。

楼主 两者同出  发布于 2016-06-27 17:52:00 +0800 CST  
一个数学公式,你想要用这个公式的话,就必须能把实际问题中的每个数据对应公式里的那个字母搞清楚才行。如果不能把实际的数据对应到公式里,单单的理解了公式的原理是没法运用的。而这方面的学问用现在话来说就是归类,在古代叫“格物致知”,格物是对万物进行规律,致知就是根据划分后的类别进行全面的了解。这个是一切学问的基础。不懂这个基础,你了解的东西就不能全面,就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你的理论就会在某些时候适用某些时候不适用了。道德经讲的就是万物运作规律的公式和很多运用公式解决问题的实例。
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穷理既是格物致知,尽性既是诚意正心,至于命既是修身齐家。
阳明曰:知行合一。
任何理论都可以分成两部分,知和行。格物致知为“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行”。道德经里“故”字之前的可以叫做知,“故”字之后的就是“行”。
故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何为不言之教,有言就是有分别,有分别就是有选择,有选择就必然会追求某一类而抛弃另外一类。而单独的追求某一类必然会导致这一类的过剩,过剩就必然会转化为它的反面。比如你教人行善,就会抛弃恶,而当天下人都去追求善的时候,这种善的能量就过剩了,就会造成跟最初行善的目的相反的结果。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佛教里的“放生”,放生本来是好事,是对一些动物有利的行为,可以叫做“善”。但是当你大量推广这种行为的时候,每个人都去做这个的时候,看看实际情况会发生什么变化,一些寺庙门口出现了大量贩卖鱼虾龟以供人放生的职业。这个时候你的放生行为会导致更多的人去捕捉这些小动物,而捕捉过程中的伤残是在所难免的。放生本来是利益这些动物的,现在却变成了伤害他们。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这就是有言之教带来的后果。大力推广某一行为带来的知识短期的利益,而牺牲的确实长远的生态平衡。圣人考虑的是怎么做才是长久的最有利的。所以老子说圣人明白了阴阳循环的道理所以才会行不言之教。

楼主 两者同出  发布于 2016-06-28 16:20:00 +0800 CST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这句话就是讲道的运动规律和具体运用的。道是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的,所以我们如果想要变强,就必须先让自己弱。这个是德经部分的核心逻辑,老子用了很多例子都在阐述他发现的这个道理。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曲,大巧如拙,大辩若呐。
这个是道德经里另外一个比较常用的表述句式。公式就是“大×若×”,而两个×肯定是相互对立或者相反的词。这里的“大”字应该理解为:高明、长久、全面、根本、基础。可以根据不同的词自己体会。跟大类似的还有“上”,如“上德不德”意思是一样的。其根本原理还是阴阳互为根基互相转化这个自然规律在背后的推动。德和不德是相互对立的一对阴阳。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德长久存在,就必须以不德为根基。如果忽略了这个对立的根基,单独的选择德,这样的德肯定不会长久。
因为大成若缺,所以要功成弗居。这样才能“其用不弊”,才能“是以弗去”。
【大成若缺】就是“反者道之动”;【功成弗居】就是弱者道之用。前者为知,后者为用,能知能用才是真知,才是知行合一。能知而不能用,肯定是知的不够彻底,不能用就不是真的知道,也可以说是你的知有错误。

楼主 两者同出  发布于 2016-06-29 18:37:00 +0800 CST  
弱者,道之用。
这个弱字可以广意的理解为你所排斥和厌恶的一面。人想要强就会厌恶弱,想要高就会厌恶低,想要大就会厌恶小。而阴阳两面再本质上是统一的一体,二者的循环变化也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只要你选择其中一面,迟早有一天会被迫的转化成另外一面的。所以圣人即使选择了强,也不会去排斥弱,而是会把弱作为强的根基,从而更好的去发挥强的作用。
因为强是由弱变化而来的,弱也是由强变化而来的。你选择了弱,未来的变化就是强;如果你选择了强,那么未来只能朝弱的方面变化。
所以高明的强,看起来像是柔弱的;而看起来很强的,往往都是很弱的。
故强梁者不得生,其死矣。我将以为教甫。
强梁者,死之徒也;柔弱细微者,生之徒也。

楼主 两者同出  发布于 2016-06-29 20:32:00 +0800 CST  
根据这个逻辑解释第一章,可以看看什么效果: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有名之始;有名,无名之母。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知道,天地=有名;万物=无名。由此可以得出:
万物,天地之始;天地,万物之母。
这里的始和母意思一样,都可以理解为“根基”。如果天地为阴阳,那么万物就是太极,由此可知:
无名,天地之始。就是太极生两仪。有名,万物之母。就是两仪合太极。
两仪其实是分化后的太极,而太极也就是合并后的两仪。二者本质上指的都是一个东西。
那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天地其实就是分类后的万物,把万物分为两大类,在上面的叫天,在下面的叫地。而万物就是重新消除分类后的天地。天地和万物其实就是不同状态下的同一个东西。

楼主 两者同出  发布于 2016-06-30 19:53:00 +0800 CST  
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窍。
无欲,有欲之始;有欲,无欲之母。故
恒无欲,以观欲之始;恒有欲,以观无欲之母。
由此可知“妙”指的就是有欲欲的开始,有欲的开始就是真欲,真欲就是你真正想要的,又可以叫做:“真心、自性、妙有等”。
而窍指的就是无欲的开始,无欲就是杂欲的消除,杂欲就是掩盖真欲的其他欲望,不要克制这些欲望,这些欲望就开始走向消除了。

楼主 两者同出  发布于 2016-07-01 06:56:00 +0800 CST  
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志,功成而弗居。
这三句是对上面“处无为之事”中“无为”的具体阐述。万物指的就是道。
万物一直在运作,但没有开始;一直在做事,但没有目标;完成了很多事,但没有功劳。无为的三个特点:无始,无终,无成。在简单点说就是,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开始的,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不知道自己完成了什么。而且最后又说,只有你不知道自己完成了什么,才能真正的有所成就。总结一下,就是要没有分别心的去做事。

楼主 两者同出  发布于 2016-07-01 21:29:00 +0800 CST  

楼主:两者同出

字数:3632

发表时间:2016-06-28 00:4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12-02 15:39:43 +0800 CST

评论数:22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