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大道三要,积德之帖,道德经基础,识道者宝之

文题目:大道三要
作者:风过山阳
歌曰:识道者分文不取,不识者千金不卖,人生春秋几度,不知道德瞎忙碌,终了一声叹息,反说圣贤迷误。


古老子做《道德》,今众人解《道德》。老子之道德自生活实践中来又可归于实践,而今人之道德自书本中来也仅仅停留在字词书本之间。由此可知差距之大。
古今之别何其大也,比较老子诸多版本,虽有差别但大致相同,可以说版本还是比较完善统一的,可是为什么解老解的总是差强人意,其中一些东西我不相信三千年中未有人看透?未有人说出来?未有人写下来?可就是偏偏没有。每想到此处,心中踌躇难以下笔,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人为乎?天意乎?冥冥中自有天数。在下道浅德薄,不敢长篇大论,言道之精微玄妙,只是浅尝辄止说说基础,效法古人以三为度归纳为三要。
一曰:道。二曰:德。三曰:冲虚。
此三者大道之基,道者路也,德者本也,冲虚乃法也。知此三要,可知道门径,方信先圣不欺我。
一,道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此句解者千万,又为首句名句,因此解者费心最多。观人论道先看这一句最是直接方便,这一句解错十停去了五停,后文虽有妙处也恐怕先入为主。
正解:道,可以用来行走的都是道,没有固定的标准。
道的本意 就是路,路是人走出来的,只要能通行处处皆是路。句子中三个“道”都是一个意思,第二个道字解作“说出”,毫无道理。辩论的证据我不屑提出。我并非来辩论的,我只是指出一条路给人。对不对,好不好,自己用脚走一走,试一试。引经据典舌辩之事吾也不弱于人只是今日不宜。用这个解释套入原文试试看。
第一章解:道,可以用来行走的都是道,没有固定道的标准。名,用来解释事物的都是名,也没有固定的名字标准。无,可以解释万物最开始时候的状态是一个名,有,可以解释万物开始繁衍时的状态也是一个名。所以呢,只是用无来解释事物是有所欠缺的,这样你只能看到事物微妙的部分,同样只是用有来解释事物也是有所欠缺的,这样你只能看到事物光鲜的外表。有与无,都是用来解释描述同一个事物却是不同的“名”。到底是有还是无,或者说是有中存无,无中存有,明白这一点你就可以知道了看到事物本质的途径。
玄:无中之有谓之玄。玄色:无色之色(闭上眼睛看到的颜色)。玄德:无德之德谓之玄德。
引申一下,无中之有,有中之无,玄之两端
这样解不仅文理清晰,逻辑密切,前后通顺,还符合全文的意境。与《关尹子》,《庄子》,中的观点是可以互相应证的。
道,的提出是符合道家基本思想的,是给了行道者极大的自由的,绝对不是一个束缚人的标准。后世竭力把道打扮成一个“高大上”的东西,一个行为的标准,动辄你“失道”,你“无道”,把给人“生”路的“道”,硬生生当做攻击他人,限人死地的工具,这种行为……或许此三千年道德无正解的根源。

楼主 风过山阳  发布于 2016-10-11 13:40:00 +0800 CST  
二 德
前文说道,道,可道处皆为道。
或曰依你所言岂不是漫漫而行无所目的,无所方向?无所限制?
我的回答:是。就是这样。道本身是没有什么界限方向的,但人是有的,这个方向就是:德。(这个界限就是”虚“,借庄子言”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形“这是三章的内容)
德,得也,个体得自道的一部分。也是个体的道。
古文如此说,但这德到底怎么用?
我讲的清楚通俗些,
德,立身之本,存在的必须性。就是你被社会被天地被大道需要,现代词,被需要,有价值。
德厚就是说你被很多人甚至万物需要,不可须臾暂离。德薄,就是你价值不大,你的功能虽是可以被其他人代替。
经书云得一者,德之厚也,独一无二,故德厚。天地神谷王。
实证:常有人发帖子问,为何善人被人欺,为何好人多磨难,为何世间如此不公平,行善积德反凄凉,杀人放火金腰带。
如今我大胆言,世间道德乃伪道德,本质是”礼“用来束缚人的东西,愈是遵守愈是路越来越窄。至于来世福报无稽之谈。修行者亦有积功德之说,倘若是积这种功德而求仙佛,徒费岁月罢了
那什么是真德,就是提高自己的 被需要性,提高自己的价值,让别人离不开你,没你不行,自然就德厚。
德:给道指明一个方向,我们行道应该往哪个方向行,往德厚的方向行。

楼主 风过山阳  发布于 2016-10-11 13:54:00 +0800 CST  
三:冲虚
知道,行者无疆,知德,行之有方,知冲虚之妙,行之有法有度。
继前文,德薄者想居德厚,如何改变?怎么改变?怎么把握才不会适得其反?
反者,道之动也。
句子人人会背,是否能用于社会实际情况?
比如:公司新职员被欺负,忍让是以弱德而求存,如果忍让超出一个度就会彻底成为受气包,最终辞职自杀那就是道极而反,反而不利于存。道是无极的,但是你自己的那部分道也就是德是有限的,用尽了就发生了“反”,这个度就是你的德,弱也是一种德,所以个人而言是“德”尽而亡。
老板整天贪污欺负下属,德厚而无事,但当这分德用尽了就会出现,反,众叛亲离,公司倒闭,锒铛入狱。他的限度就是德。
因此怎样保证自己的“道”或者说“德”永远用不完,这就是一个关键。
大德若谷,谷得一以盈,大盈若冲。
深厚的大德如同谷的德,谷的德来自哪里?来自盈满。那么理论上一个人有多大的容量,最多就有多大的德,这个容量就是”虚“。
那么怎样的盈满是大盈呢?一个杯子能装多少水?一个盆能装多少?一个大缸又能装多少?大湖?大海?
一个人最多能有多大容量,怎么可能用不完?
不,最大的盈叫,冲,什么叫冲?,水流注入激荡的样子。
只要水不停地注入,那就是无限的多,用不完。故大盈若冲。
你的德也一样,再厚的德行也会用完,不如找个来源这就叫“冲”,只要有源源不断的“德”注入,只要你使用的时候不要一次用尽道极而反,那么你就永远不会德终而亡,道极而反。闲话一句,这也是道家长生之秘,世间修行者无数,唯道门敢言长生不老之术,靠的就是道德理论。
又有人说了,你说的轻巧,谁不知道流水无限,但怎么才能冲呢?怎么才能无限呢?
既然开讲,自然要说。不过诸君,他人讲的终归是他人的,也是有限的,正如这冲一样,无论修学,修身,修仙,修道,还要自己多多参悟更要行证。
一些朋友估计已经想到了,循环起来的水就是无限的,但怎么循环呢,这就是一个“虚”
弱者道之用也,水与气都是道家常用来隐喻的弱者,他们都有一个特性,“冲虚”
水流填充下方的空处,气则无空不入,不需要人去搬用,因此制造一个“虚”你需要的东西自然就会“冲”进来。
大自然中,这个虚靠的是热力蒸发,完成水循环。 修行中也有这种比喻心火肾水脑昆仑经脉是河道治身如治水。
人身体中呼吸循环是最直观的,脑死亡的人都能呼吸,因为肺再不停地制造着“虚”空气因此源源不断。
社会中,新职员想要存在就要被需要,如果你找这个虚,或制造这个虚,比如一项新技术,一种新本领,那就是源源不断的被需要。要诀是对老板投其所好对其他人趁虚而入。
老板想一直胡作非为而不出事也要找一个虚,女人金钱自己就送上门来,何须下作。
冲虚还有一件妙用就是“和”,和,就是让不同的东西各自独立又和谐相处,和而不合。
自然界水气二态循环,修行者有阴阳二气循环,上位者手下有两股势力互相挟制,二者都有用却属性不同甚至相反如何才能和而不合共为我用。这就是冲气以为和。
说了不少了,多言数穷,不如其止。
书看了就扔,
理通了要用,
德无行自厚,
道欲言而忘。

楼主 风过山阳  发布于 2016-10-11 14:01:00 +0800 CST  
帖子发老子吧,收货的不过冷嘲热讽,若不是给自己积德,我早就删了走人了。希望这里有几个识货的吧。

楼主 风过山阳  发布于 2016-10-11 14:03:00 +0800 CST  

楼主:风过山阳

字数:2874

发表时间:2016-10-11 21:4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12-02 18:16:50 +0800 CST

评论数:11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