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希言,自然。

“希言,自然”和“猶呵其貴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謂我自然。”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关系。

楼主 活宝esx  发布于 2018-04-21 08:38:00 +0800 CST  
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道恆無名〈爲〉,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辱。不辱以靜,天地將自正。

楼主 活宝esx  发布于 2018-04-21 08:43:00 +0800 CST  
“□(和)曰常,知常[和]曰明”
四古本中有郭店、帛甲、汉简都作“和”,只有帛乙作“常”,有些人就认定原本应作“知和曰明”,但验之下文有“知常,明也”一句,孰是孰非难下论断。

楼主 活宝esx  发布于 2018-04-21 09:01:00 +0800 CST  
國(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國”,帛书甲乙本同,北大本作“或”,郭店本作【囗右】。帛乙之“國”字,帛甲多作“邦”,唯此处章与第五十九章作“國”(五十九章作“邦”失韵)。可见此处“國”字非“邦國”之意,帛乙中此处“國”字亦非避讳而改。郭店本此处作■,读为“國”或“域”,“國”、“域”二字同源,先秦常写为“或”。北大本“國”字未见省写为“或”者,故帛书此处“國”字应读为“域”。

楼主 活宝esx  发布于 2018-04-21 10:31:00 +0800 CST  
昔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其至也,謂天毋已清將恐裂,地毋已寧將恐發,神毋已靈【將】恐歇,谷毋已【盈】將〖恐〗竭,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
故必貴以賤爲本,必高矣而以下爲基。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賤之本與!非也?故至數輿無輿。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
【河上公注】
昔之得一者。――昔,往也。一,无为,道之子也。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言天得一故能垂象清明,地得一故能安静为动揺。
神得一以灵。――言神得一故能变化无形。
谷得一以盈。――言谷得一故能盈满而不絶也。
万物得一以生。――言万物皆须道以生成也。
侯王得一以天下为正。――言侯王得一故能为天下平正。
其致之。――致诫也,谓下五事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言天当有阴阳、施张、昼夜更用,不可但欲清明无已时,将恐分裂不为天。
地无以宁将恐发。――言地当有高下、刚柔、气节五行,不可但欲安静无已时,将恐发泄不为地。
神无以灵将恐歇。――言神当有王相囚死、休废,不可但欲灵无已时,将恐虚歇不为神也。
谷无以将恐竭。――言谷当有盈缩、虚实,不可但欲盈满无已时,将恐枯竭不为谷。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言万物当随时生死,不可但欲生无已时,将恐灭亡不为物也。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言侯王当屈己以下人,汲汲求贤,不可但欲高于人,将恐颠蹶失其位也。
故贵以贱为本。――言必欲尊贵当以薄贱为本,若禹、稷躬稼,舜、陶河滨,周公下白屋也。
高必以下为基。――言必欲尊贵当以下为本基,犹筑墙造功,因卑成高,下不坚固,后必倾危。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孤寡谕孤独,不毂谕不能如车毂为众辐所凑。
此非以贱为本耶。――言侯王至尊贵,能以孤寡自称,此非以贱为本乎?以晓人。
非乎。――嗟叹之辞。
故致数车无车。――致,就也。言人就车,数之为辐、为轮、为毂、为衡、为轝,无有名为车者,故成为车。以谕侯王不以尊号自名,故能成其贵。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琭琭谕少,落落谕多。玉少故见贵,石多故见贱。言不欲如玉为人所贵,如石为人所贱,当处其中也。
【拾遗】
通行本变“毋已”为“无以”则经义全非,独河上公注文存真。“已”有“止”义,此段与后文“持而盈之,不若其已”呼应。
或谓此章上下两段义不相属,上段为“得一之后当有所收敛”之意,下段为“下人”之意。盖两段原不想干,后编篡者将老子合为上下两篇时,(甲本还有残留些圆点勾画,乙本则无)添一“故”字,又将“正”字改为“贵以高”,则上下两段便显得天衣无缝了。
案:《战国策·齐策四》引文为:“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榖,是其贱之本欤!非夫?”○《淮南子》《文子》皆无上段文字。《庄子·至乐》有“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之语。

楼主 活宝esx  发布于 2018-04-21 13:08:00 +0800 CST  
道段〈殷〉無名。





楼主 活宝esx  发布于 2018-04-22 14:26:00 +0800 CST  
天象無形,道殷(隱)無名。
郭店本、帛乙本、北大本皆作“天象”,帛甲殘。
按:通行本因上文而誤“天”字爲“大”,後“道隱無名”則與上文“大XXX”意正相反。○“天象無形,道隱無名”,此兩句主語爲“天象”和“道”,與上文本不相屬。且“道隱無名”與老子文意并不相悖,如“道恒無名”、“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樸雖小,而天下弗敢臣”。

楼主 活宝esx  发布于 2018-04-22 14:51:00 +0800 CST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庄子·至乐》有“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之语。河上公注:一,无为,道之子也。看来河上公是上有所承的,又为了补上“道生一”这个缺,加上了“道之子也”。通行本有“万物得一以生”一句,如河上所注“一”是“无为”的话,便成了“万物无为以生”,如使万物无为,世界如何发展?查涵芬楼影印宋刊本《老子道德经章句》“其致之”下注“……谓下五事也”,可能河上本本无“万物”一项,后人妄增,注文又据上注补出。如去“万物”一项,“无为”释“一”,上有所承,于《老子》文意也不矛盾。

楼主 活宝esx  发布于 2018-04-23 22:14:00 +0800 CST  
问题又来了,“道生一”,河上公注“道之所生者,〔一也〕”。“一生二”,河上公注“一生阴与阳也”。这里的“一”是什么他也没有说清楚,怎么样生的阴与阳也没说。

楼主 活宝esx  发布于 2018-04-23 22:32:00 +0800 CST  
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紲,光而不耀。
通行本“是以”下有“聖人”,北大本、《韓非子解老》無“是以”,值得注意的是北大本和嚴遵本此句屬下章,由“是以”“聖人”有無情況不同,看來這一句屬於哪一章在西漢還沒有固定。

楼主 活宝esx  发布于 2018-04-26 11:51:00 +0800 CST  
“道家”之名首出《史记》,其在《论六家要旨》中言“……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老子韩非列传》言“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若将“老子”等同“道家”,道家安能采儒之善说?后细观《要旨》,开头一句“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一个“治”字点明主题,史谈盖是从治世之前提下析诸子为六家,《要旨》本不是什么学术论文,实是一篇【政】□【论】,而世之学老子、儒学者亦非庙堂之士明矣。后世学者将“老儒互绌”变为“儒道互绌”可乎?
《汉书·艺文志》分诸子为十家,于《要旨》多出“农家、杂家、纵横家、小说家”四家,除杂家(其介绍与《要旨》之道家相似)外,其余三家与治世无甚大关系,更能说明《诸子略》与《要旨》分家别派之前提不同。

楼主 活宝esx  发布于 2018-04-27 19:47:00 +0800 CST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爲天地母。吾未知其名也,字之曰道。
“可以为天地母”之“天地”,楚简本及大部分通行本作“天下”。按:《老子》有“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惟汉简本、傅弈本作“可以为天下母”)一句。此处帛书本作“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天地”、“天下”孰是孰非未能确定。

楼主 活宝esx  发布于 2018-04-28 18:37:00 +0800 CST  
〔帛乙〕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是以能爲百谷王。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天下皆樂推而弗厭也。不以其無爭與?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简甲〕江海所以爲百谷王,以其能爲百谷下,是以能爲百谷王。聖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後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其在民上也,民弗重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樂推而弗厭。以其不爭也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读此章文字,两本感觉完全不同。帛书本(通行本无甚大差别)几个“欲”字和“必”字给人一种“阴谋”的感觉,而楚简本则无有。 另外,这两种版本差别最大的是:楚简本此时圣人已在民之上、前。而帛书本的之意是此时圣人欲在民之上、前,并未在民之上、前。

楼主 活宝esx  发布于 2018-04-28 21:20:00 +0800 CST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今观《老子》,此语不虚。《老子》言道德之意,而分上下篇,并不是说道上德下,而是全文总体来说都是言“道德之意”,这也符合今本德经言道、道经言德的现象。帛书《老子》出土以来,多有学人谓《老子》本是“德上道下”,颇有帛书《老子》有重德轻道之意,此种观点则近于诬矣。试举《老子》内容观之:
故失道而後德。
道生之而德蓄之。
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也,德之貴也。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此“道”“德”连用之处皆是“道”前“德”后。无一处是“德”前“道”后。
《老子》全文用“道”字72次,用“德”字44次。
以上观之,孰轻孰重一目了然。“道”前“德”后已有违《老子》之意,况“德”前“道”后乎?
○按:帛书《老子》有《德》《道》两篇名和写在同一帛书的佚书一样,乃取偏头之字,并无实质意义。○上德不德章,以“德”开头,若是尊“德”之意,便和下文“失道而后德”之语相抵牾了。

楼主 活宝esx  发布于 2018-04-29 10:03:00 +0800 CST  
【帛乙】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
【通行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楼主 活宝esx  发布于 2018-05-01 22:26:00 +0800 CST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天地]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爲天地母。吾未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吾強爲之名,曰大。
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有名”、“无名”均谓“道”。(由于各个版本之间用词不一,此结论备为一说。下“有欲”、“无欲”两句,学生无能为力,望同好指教。)

楼主 活宝esx  发布于 2018-05-04 18:03:00 +0800 CST  


楼主 活宝esx  发布于 2018-05-07 08:37:00 +0800 CST  
故道出言也,曰:淡呵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也,听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
江有誥韻讀:“味”、“見”、“既”韵,朱謙之:“味”、“既”,脂部;“見”,元部;此脂、元合韵。鄧廷楨、奚侗:“味”、“既”韻。
按:上例“聽之不足聞”之“聞”不入韵,而楚簡本作“視之不足見,聖之不足(聞)而不可既也。”楚簡本有無脫文不提,“而”字連二爲一,如上韻讀無誤,以音韻讀之,楚簡本有“而”字爲長。

楼主 活宝esx  发布于 2018-05-12 10:36:00 +0800 CST  
两者同出(物部),异名同谓(物部)。
玄之又玄(真部),众妙之门(文部 真文旁转)。
——帛书《老子》韵读,陈广忠。
看看两种版本:
通行本: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帛书本: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种断句解决了通行本此处无韵的问题。
两种断句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前者“同谓之玄”之“玄”字是名词,也就是说,“这两个‘名’说的都是‘玄’这个东西”。
后者“异名同谓”,“不同的名字,说的是同一种东西”,至于这个东西是什么,没有直接说出来。
后边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为称赞之词。
帛书本中“玄”字都是作为形容词使用。

楼主 活宝esx  发布于 2018-05-13 08:32:00 +0800 CST  
河上公本: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河上公注:人之行善者,圣人即以为人师。资,用也。人行不善,圣人犹教导使为善,得以给用也。
按:不善人之师,观河上公注以知此处河上公本应作“善人之师”。

楼主 活宝esx  发布于 2018-05-19 14:22:00 +0800 CST  

楼主:活宝esx

字数:5473

发表时间:2018-04-21 16:3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1-25 20:32:40 +0800 CST

评论数:14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