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道德经可以先看看通玄真经

老子曰:夫事生者应变而动,变生于时,无常之行。故“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
人道以事生而应一事,但变化之事无有穷尽,处事只能因事生而马上去变动,这样只能是拆了东墙补西墙,永远没有穷尽,以人道去统御天下便是无常之行。

所以说:“可以言说的道不是常道、至道,可以命名的名,也不是常名。”
书者言之所生也,言出于智,智者不知,非常道也;名可名,非藏书者也。
书指《诗》、《书》、《礼》、《乐》,这些书都是以人道言说的书,都是人智而定的言说。
言出于人之智,人之智只是以自己的理解及观点老周知万物来解万物,这便是智者不知,这些能言说的并不是常道、大道。
这些可命名的书籍,事物,也不会是真人真言,能够治国安民的真理,所以非藏书者也。
这里拓展阅读一下,《周易·系辞》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其实中国的经典并不是只要一心钻研一本就能够读懂读通的,中国的经典基本上都是以天文天象来定历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中国能够一直延续着自己的文化一直到现在而未真正的亡国就是因为我们是循天道而动,所以还有很多不言之书,如《河图》《洛书》《八卦》等,这些都是以抽象符号图来表达语言、文字无法表述的无穷含义,而这些抽象的符号却可以。所以我们在学中国经典的时候其实天文学就非常的重要,不懂观天如何懂得守天,不明天文如何明地理,不明地理如何能定人文,不懂人文又如何明白现在这个社会?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绝学无忧”,“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万物纷争无法用人道之言来描述完整。
只有守天道,以天道应无穷万物,才能以一御万。

绝弃伪学,百姓才不会迷惑,守中便是笃守天道。
绝人道伪智巧。
百姓才会回归天性,百姓才能自然而化,百姓才能淳朴的自然生活。

楼主 Flowepig  发布于 2018-08-03 14:07:00 +0800 CST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害也;物至而应,智之动也;智与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智怵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
人生而寂静,是自然的本质。

后天人因九窍来周知万物,并远离大道,这便是人道之欲。
以人之智来应物,那么人之智则会与物相接,人好争好积好欲之心便会憎生。
如果此时还任由人欲无休止的发展下去,那么就会将天道抛弃,那么便离天道越来越远,最后天道被人道所灭。
是故圣人不以人易天,外与物化而内不夫情,故通于道者,反于清静,空于物者,终于无为。
所以圣人治理天下,不会以人组天,以人胜天。

奉守不言之教,自然之教,以道来统御万物,万物将自化。
所以圣人抱神守一,返于大道之清静,不以人之道统御万物,行天道无为之教。
以恬养智,以漠合神,即乎无垠,循天者与道游也,随人者与俗交也;故圣人不以事滑天,不以欲乱情,不谋而当,不言而信,不虑而得,不为而成。
以虚静养天智,以平淡合于神,循天道者以天道统御万物,以道相交,天人合一,傲游与无边无际天地之间。而行人道者以人之伪智巧应万物也。

圣人不以人道来治理天下,不以人道之欲乱心绪,不以人道来谋划天下,不以人智之言而尊崇,不以人道妄伪来治理天下,才能以天道之公来治理天下,天下万物才会遵守天性,自然而化。
是以处上而民不重,居前而人不害,天下归之,奸邪畏之,以其无争于万物也,故莫敢与之争。
以天德蓄民养民,使百姓自化,百姓将会丰衣足食,不被人欲所控不会被妖言所惑。

圣人不以人道教化百姓,百姓自会循天性而淳朴富足,百姓幸福安康自然会拥护君主。
天下自然安泰,不行人道之教,奸邪自然无所生之。
万物自然而然的运行,天下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圣人不会争天之功,更不会以人助天,以人胜天,以人害天,而是功成身退,笃守大道。

楼主 Flowepig  发布于 2018-08-03 14:08:00 +0800 CST  
老子曰:夫人从欲失性,动未尝正也,以治国则乱,以治身则秽,故不闻道者,无以反其性,不通物者,不能清静。
人如果行于人道之中,那么很自然也就会随人好争好积好欲之性来修身,齐家,治国,那么身将坏,家将散,国将破。出现这些问题以后越是想要以人智来补救结果就会更加的乱上加乱。

治国则会天下百姓随君主而动,君主好积好争好欲,那么百姓自然也会好积好争好欲,国家自然就会出现混乱。
用人道来修身,自然会被人道奇欲所害,人如果任由发展,自然会有天刑而降。比如现代人日夜颠倒的后果,过度吸烟饮酒的后果,其实这些都是人之欲,欲以攻心,则心随欲动之。
所以不知天道的人,是没有办法返回大道的,不通于物,因为无法以道应物,只能以九窍四肢来应物,如此一来,精神将外散于外,耳目鼻口都在外物相,则人欲滋生,人欲滋生便会以欲攻心,心随欲动,自然无法体道之清静。


原人之性无邪秽,久湛于物即易,易而忘其本即合于其若性。
人天生虚静,无欲,随着入周围的环境开始改变,很容易因九窍而开人道,接着就会精神开始外散,失于天道,开始以人道与外物相接,那么自然就会远离天道。


水之性欲清,沙石秽之;人之性欲平,嗜欲害之,唯圣人能遗物反己。
水本来是清澈的,砂石能够使水变得浑浊污秽;人本合于天道,清静悠然,而人道之欲能够使人心随欲动。唯圣人才能弃人道闭人道,返天道开天道。

楼主 Flowepig  发布于 2018-08-05 12:19:00 +0800 CST  
是故圣人不以智役物,不以欲滑和,其为乐不忻忻,其于忧不惋惋,是以高而不危,安而不倾。
所以圣人不以人智奇欲去统御万物,因为天下万物无穷无尽,而人智以物应物,那么无穷无尽的外物又如何能以人智对应呢?只有以天道以一应万物,则无所不通,无所不应。

圣人不合于人之道,不会大喜也不会大悲,因为圣人不以九窍应物,天道虚静无形无象,无得无失,精神自然内守,人道则不然,人道有形,好积好争好欲,有得有失,自然会因得失而大喜大悲。

以天德为上,以人为下,德高而德厚,德厚既能蓄天下,天德越高则越能能蓄养天下,使天下太平而不危,以天道治理天下,天下自然能国泰民安,天道天德治理天下蓄养天下,则能高而不危,安而不倾。

楼主 Flowepig  发布于 2018-08-05 12:19:00 +0800 CST  
故听善言便计,虽愚者知说之;称圣德高行,虽不肖者知慕之;说之者众而用之者寡,慕之者多而行之者少,所以然者,掔于物而系于俗。
所以以天道行无为无言之教,是天下百姓自然而化,天下自然清正,淳朴,虽然圣人看起来好想什么都没有做像个愚人一般,但是天道的不言之教使万物顺其自然,万物因道而自化。

圣人德高而蓄天下,天下百姓虽然不知道什么是圣人之德,但是百姓都会非常敬仰圣人。
虽然说要以天道治理天下的人很多,但是能正在致虚静,守静笃通大道而治天下的人却非常少,仰慕天道的人很多,而行天道的人却很少,所以,其实这都是因为人道兴,而天道衰


故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
所以说,要行天道无为无言之教,百姓因天道自然而化,虚心弱欲,返于天性而自然淳朴。

不以人道治理天下,百姓因天养而富。
君主守于道之虚静不妄为,不以人助人,不以人胜天,百姓因天道而清正。
这里先解释一下什么是朴: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朴素。去人道之好争好积好欲之心,以天德蓄养天下,百姓自然因德足而自朴。


清静者德之至也,柔弱者道之用也,虚无恬无形大,有形细,无形多,有形少,无形强,有形弱,无形实,有形虚。
虚静内守,才能积厚德,积厚德才能以厚德蓄天下。

柔弱指天道,天道无形无象至柔至弱,人道为刚强,故谓柔弱胜刚强举个例子,人出生的时候是很柔弱的,死的时候是非常僵硬的,草木刚发芽的时候是很柔软的,死的时候就会很脆易折。这句话的意思的要闭人道强天道。
道虚漠寂寥,充满天地,无形之大。
人道为有形,天道为无形,天人两道无法并存,人道之门小,则天道之门大;人道衰,则天道昌;天道强,则人道弱,天道充于天下,则人道散于天下。

楼主 Flowepig  发布于 2018-08-07 10:18:00 +0800 CST  
有形者遂事也,无形者作始也,遂事者成器也,作始者朴也。
人道治理天下,以人道伪智巧来理事,以人助天,以人胜天,人道治理天下必须要面面俱到才能把事情给解决好,不然一个差错可能整件事情就要出差错。

天道治理则不然,道为万物之源,通于道则能以道御物。以道御物则无所不通也。
人之道成器则国家危亡,这里的器便是不详之器,《道德经》五十七章有说:人多利器,国家滋混。器指的就是人离于天,人离天则道德不一,道德不一便会大争大乱,其实百家争鸣就是因为天道分裂,才是会造成人离于天,每家都以自己认为正确的道术来大争于天下,百家争鸣其实就是天道分裂,天下大乱的之世,结果反而被美化成了盛世,所以天下失道,人多利器,行人道者成器也。
圣人与道合一为朴,这里的意思是圣人因抱道不离,以天道灭人道治理天下。


有形则有声,无形则无声,有形产于无形,故无形者有形之始也。
万物有形有像自然碰撞或交汇则会有声,道无形无象自然虚静无声,万物应天道自然而化,则道为万物之根,万物之始也


广厚有名,有名者贵全也;俭薄无名,无名者贱轻也;殷富有名,有名尊宠也;贫寡无名,无名卑弱也;雄牡有名,有名者章明也;雌牝无名,无名者隐约也;有余者有名,有名者高贤也;不足者无名,无名者任下也。
人道以名为贵为藏,那么则会曲道全己,会以自己的好争好积好欲之心为重。

天道虚静无形,不积不争,天道不会以人积为贵所以不积,不积人之贵则为贱轻也。
富贵为人道之积,人道以积名、利、物为尊宠也。
天道无形无象,虚漠寂寥,不积物而教化天下,天道之卑弱也。卑和弱在前面的段落也做了很详细的解释,如果有疑问,可以倒回去参考。
雌牝的意思是天道之慈爱,万物之门,天道无名,天道虽然无法看见感知趋势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好积人德则有余,积人道则会崇尚人之道。

天道守虚而无名,天道行无为无言之教使民自然淳朴,百姓因天而自富自足,所以要以天道治理天下,天下才能国泰民安。


同道们可以一起讨论 680163130

楼主 Flowepig  发布于 2018-08-09 11:38:00 +0800 CST  
有功即有名,无功即无名,有名产于无名,无名者有名之母也,天之道有无相生也,难易相成也。
人道以天为己有,君主不知自己的事业成功莫不仰仗于天之功,而君主却认为这些功劳都是自己治理而产生的,这便是有功即有名。

天道自然无为而教化天下,所有的功劳其实都来自于天之功,可是天道为而不持,更不会向天下邀功,这便是无功即无名。
有名为功,无名为无功,天下风调雨顺,万物滋长,四季变化,星历之行莫不是天之功而推动,君主让国家富强,百姓淳朴,也莫不出于天之功,这便是有名产于无名。
天道无名无形无象,无名虽然描述不出,但是是万物之门,万物之始。
天下道为唯一,为之以有人道,无为天道,天道昌则人道衰,以人胜天则人道生,绝人道,则天道强。
以人道治理天下是非常难的一件事,因为人为的维持一个国家的昌盛及持续需要人为的制定非常多的约束及法则,虽然能够维持得了当下,但是国家越发展,民众越多,需要制定的约束及法则也就越多,那么漏洞也会越多,最后国家就会出问题;而天道通于天下万物,以无为之教而教化天下、成天下,民众应自然而化,返于天性,不被人欲所控,国家自然安定,这便是难易相成。


同道们可以一起讨论 680163130

楼主 Flowepig  发布于 2018-08-09 11:42:00 +0800 CST  
是以圣人执道,虚静微妙以成其德,故有道即有德,有德即有功,有功即有名,有名即复于道,功名长久,终身无咎,王公有功名,孤寡无功名,故曰圣人自谓孤寡,归其根本。
圣人执道,要处虚静,抱道而不离,天人合以道为根,积于道以德为本,以天德正天下府天下,道为根、德为本故有道即有德也。

修于天道厚积天德,以德以正天下,这便是天之功。
有功则能以道观物,则能周知万物,这里的名指无名之名。
能以道观物,周知万物,那么就能以道来统御天下,治理天下。
以道治天下,天下自然就会长治久安。不会有大灾大难。
行天道之大功于天下者,以天道治天下,为天道之功名。
孤:无父母、寡:缺少、缺乏;道生万物而不自生,德府万物而不自成,圣人以道德治天下,治天下而不自生自成,道德蓄养天下,而不以己而胜天下,害天下,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则道德为孤寡,道德不邀功名。所以得道的圣人会自称自己为孤寡之人,这便是抱道不离,天人相合。


功成而不有,故有功以为利,无名以为用。
成就功业,为天之功,圣人不持,不于天争功。
圣人以道治理天下,天下功成,天之功也,圣人不于天争功,绝人道而守天道,这便是对天下有利之事。
道虚用物之实,道无用物之利也。


同道们可以一起讨论 QQ680163130

楼主 Flowepig  发布于 2018-08-10 11:18:00 +0800 CST  
古民童蒙,不知东西,貌不离情,言不出行,行出无容,言而不文,其衣致,神德不全于身者,不知何远之能坏,欲害之心忘乎中者,即饥虎可尾也,而况于人?
远古时代,人们淳朴而不通人智,不知“东南西北”,憨厚质朴无虚伪表情,言词诚实而不夸夸其谈。他们衣着朴素只求保暖。

神德之志不全于身的人,如何能做到这些,只会离天道越来越远,直到天道完全被人道所灭,人欲之心将会取代淳朴之心。
人道合身犹如饥虎尾行于后,国家都会被人道之治而亡,更何况人呢?


体道者佚而不穷,任数者劳而无功,夫法刻刑诛者,非帝王之业也,棰策繁用者,非致远之御也,好憎繁多,祸乃相随,故先王之法非所作也,所因也,其禁诛非所为也,所守也,故能因则大,作即细,能守则固,为即败。
佚:消失不见的人,即遁世隐居者,体道则能明道,明道则能以道合一,合一则虚漠无形,以虚漠无形来应万物则不自耗,不自耗则佚而不穷。
如果以人道而治理天下,即使现在能以人智使万物和谐,可是天下万物无穷无尽,不管怎么徒劳也无法将每一样事每一件物都治理好,这便是劳而不无功。
如果以刑法来治理百姓镇压百姓,这样来换取国家的安定,那么百姓则会憎从心起,百姓是不会信服这样的君子的,只会将怨气越积越多。
这就不是帝王想要建立起来的功业了。
刑法对民,并不是以天道来统御天下,百姓因此则会产生憎恨,怨气将会越积越多,随之国家上下不一心,君主称百姓为暴民,百姓称君主为暴君,那么上下离心国将祸乱。
所以圣人治天下,以天道无为而治,因沿守天道治理天下,以刑镇压百姓非天道所为,更不是守这样人道。
大:这里指的是天道,细:这里指人道;所以人道不亡,天道不昌。
守天道天德之慈,天下太平安定,为人道则天下将暴乱,这便是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中所说:
人 多 利 器 , 国 家 滋 昏 ﹔
人 多 伎 巧 , 奇 物 滋 起 ﹔
法 令 滋 彰 , 盗 贼 多 有 。
故 圣 人 云 :
「 我 无 为 , 而 民 自 化 ﹔
我 好 静 , 而 民 自 正 ﹔
我 无 事 , 而 民 自 富 ﹔
我 无 欲 , 而 民 自 朴 。 」


同道们可以一起加Q群讨论 680163130

楼主 Flowepig  发布于 2018-08-13 13:37:00 +0800 CST  
夫任耳目以听视者,劳心而不明,以智虑为治者,苦心而无功,任一人之材,难以至治,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亩。
以耳目来体察事物,只能化非常大的功夫来弄明白非常表面的事情,而没办法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智有限,没有办法去周知天下的万物。

以人智治理天下,则需要投入非常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制定各种规章值得,百姓们也会苦不堪言,如果加上国家财政吃紧,税收加重,百姓更加会怒从心起,那么国家上下不一心,即使君主花再大的力气和精力治国,制定再周密的制度,最后也会被百姓所厌恶,君主最后也没有办法将国家正在的治理好。
一个人的才能无法治理好一个国家,一个人的能力,不足以治理好三亩田地。


循道理之数,因天地之然,即六合不足均也,听失于非誉,目淫于彩女,礼亶不足以放爱,诚心可以怀远,故兵莫憯乎志,镆 ? 为下寇,莫大于阴阳,而枹鼓为细,所谓大寇伏尸不言节,中寇藏于山,小寇遯于民间。
循天道,行无为之教而教化治理天下。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六合《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六合:“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存。”六合:天地及东南西北。也就是指天下。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人道不足的地方,天道自然会补足。
不够英明的君主会迷失于称赞之中,会沉浸于衣着鲜艳的女性,厚积财务难得之货的得失。
诚心:故摅道以被民,而民弗从者,诚心弗施也。以道泽被天下,便是诚心足以怀远。
所以以兵强天下天下莫不遭遇惨痛的灾害君主还不能得志。
镆 ?为剑,以武器来取天下?天下万物皆出于阴阳,以人道之智之力真的能取天下吗?
战鼓为人道所兵强于天下,为天下强盗。
天下的强盗以兵强天下,今天看起来好像平安无事,明天就可能会尸横遍野。那么国家大乱,百姓为了活命生活,那么就会变成山中的强盗,变成贼人藏于民间。


同道们可以一起加Q群讨论 680163130

楼主 Flowepig  发布于 2018-08-13 13:39:00 +0800 CST  
故曰民多智能,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去彼取此,天殃不起。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德,愉者万物之祖也,三者行则沦于无形。
所以百姓被人道伪智巧所治,百姓则会以人道好争、好积、好与之心充于身,以好积财务为贵,国家将会大乱,那么国家就需要马上出法令进行禁乱,但是君愈禁,民愈作,盗贼则会群起而盗,天下将会出现致命的灾祸。

所以说以人道之智来治理国家乃国之贼也。
不以人道治国,以天道来治国,以天德来蓄养天下,这样国家才能安平。
天道才是万物的始祖,三者是指:清静、柔弱、虚无恬愉,指君主要修于天道之清静,柔弱,虚无恬愉。


无形者,一之 谓也,一者,无心合于天下也。布德不溉,用之不勤,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无形而有形生焉,无声而五音鸣焉,无味而五味形焉,无色而五色成焉,故有生于无,实生于虚。
无形者为道。道生一,一为鸿蒙冲虚之气,以一化万物。

天德施灌于天下,且生生不息,天下安定不乱。
它无法看见,也无法听见,是从道之中变化而来。
虽然无声却能生成五音,虽然无味却能生成五味,虽然无色却能生成五色。
所以有形生于无形,实生于虚。


同道们可以一起加Q群讨论 680163130

楼主 Flowepig  发布于 2018-08-15 11:29:00 +0800 CST  
无形者,一之 谓也,一者,无心合于天下也。布德不溉,用之不勤,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无形而有形生焉,无声而五音鸣焉,无味而五味形焉,无色而五色成焉,故有生于无,实生于虚。
无形者为道。道生一,一为鸿蒙冲虚之气,以一化万物。

天德施灌于天下,且生生不息,天下安定不乱。
它无法看见,也无法听见,是从道之中变化而来。
虽然无声却能生成五音,虽然无味却能生成五味,虽然无色却能生成五色。
所以有形生于无形,实生于虚。


音之数不过五,五音之变不可胜听也,味之数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色之数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
音符之数只有五个宫、商、角、徵、羽,而五音却能变化出各种声音。

味不过五种酸、苦、甘、辛、咸,而则会五种味道却的变化出各种味道。
颜色不过五种青、黄、赤、白、黑,而这五种颜色却能变化出各种颜色。


音者宫立而五音形矣,味者甘立而五味定矣,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
所谓的五音,宫音确立则五音得形。

所谓的五味,甘味确立则五味得定。
所谓的五色,白色确立则五色得成。
道以一而生万物也。


故一之理,施于四海,一之嘏,察于天地,其全也、敦兮其若朴,其散也、浑兮其若浊,浊而徐清,冲而徐盈,澹然若大海,汜兮若浮云,若无而有,若亡而存。
所以以道合一,道如同河流的源头,施于四海天下。

以道合一来察于万物,便可周知于天地万物,周知万物则能以道充于天下。
圣人的心智如同没有加工过的原木一样,无人道之工之巧。圣人以天道之心散于天下,圣人与大道浑然一体,天人不分,并长久的静守大道,使天下清正。道冲而化万物,道是无限虚无的所以能冲而徐盈不会枯竭,恬静如大海般平静,辽阔无际,勤而行之,遵循奉道而动。
中士闻道,如同天上的云彩,一会能知道,一会就会忘记,因为中士并为真正的体道,所以教而变,不教不知,这便是若存若亡。
这便是《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所说:
上 士 闻 道 , 勤 而 行 之 ﹔
中 士 闻 道 , 若 存 若 亡 ﹔
下士闻道,大笑之;


同道们可以一起加Q群讨论 680163130

楼主 Flowepig  发布于 2018-08-16 13:06:00 +0800 CST  
老子曰:万物之摠,皆阅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故圣人一度循轨,不变其故,不易其常,放准循绳,曲因其常。
天下万物,皆以道观之,天下百事,皆出于道。
所以圣人以道为根以德为本遵循于大道之中,不变其根本,抱大道而不离,循古人之正道,曲己而全道。
曲己而全道这里要解释一下,曲为片面的意思,曲己便是蔽于自己的片面认知,人的知识和智力是有限的,并不能解决和解释天下众多之事,而人又很容易把自己的所认知的强加于无法理解的事物上,所以要曲己,全道则是蔽于人的小知而和于大道,以道来周知万物。


夫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生之累也。
人道好积好争好欲,一个人为什么会发脾气,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自己无法理解和控制事物的本事,就会气不顺,气一旦不会则会到处冲撞,才会气通气顺,那么气在身体里面冲撞的过程就会导致人的身体不适,所以中医为什么总是会说气大伤身,也是如此,人为什么虚静能使身体舒适,因为气顺,自然虚静安宁,脾气大的人容易让身体有很多的毛病就是因为逆气。
所以人的喜怒哀乐皆源于人之智,以七窍而应与物,则会以物全身,以物全身则会患得患失,人与物之间不停的摩擦碰撞就会使得人需要不断的耗费精神与物相接,久而久之则精神顺耗,就如开篇所引用的《皇帝内经》所说,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如此生活还怎能守神归心,自己无法守中,无法让精神归于心,很容易在这个物质时代迷失自己,这便是喜怒哀乐的根源。


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喑,惊怖为狂,忧悲焦心,疾乃成积,人能除此五者,即合于神明。
上一段解释了人合以人道,以物充身后会有喜怒哀乐,这一段解释人的喜怒哀乐会给身体带来什么样的伤害。

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阴阳二气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二气和谐共存身体才会健康安然,这也是为什么道家的书中总是要提到阴阳调和便是这个道理。
人看不明事物本身的根本,则会被事物的表面所蒙蔽,如果事物没有按照自己的期望所发展,人就会容易焦虑、担忧,如果接下来事物离自己的期望越来越远,人则会将焦虑、担忧升级道狂怒、悲伤,而人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导,五脏六腑都受到了伤害,心自然会受道更严重的伤害。
所以人要蔽物才能知物,以物充身则会让自己深陷其中,患得患失,人只有跳脱出来,才能使自己不随物动,心蔽于人道合于天道,天道充于身,以道周知万物,便是合于神明。


神明者,得其内,得其内者,五藏宁,思虑平,耳目聪明,筋骨劲强,疏达而不悖,坚强而不匮,无所太过,无所不逮。
神明者,精神内守,精神内守,精神内守合于大道,便会去人道之争之积之欲,合于大道积厚德,厚德得积则五脏顺,五脏顺便得养。
耳目无染,不以耳目接物而入于心,自然耳目聪明,能明白四达,能明事物的根本之后,自然人也会顺应着天性而动,而不是因物而动,少了人道的好争好积好欲之心,自然不会再被物所控,而能思虑平,五脏宁,筋骨劲强,看得起事物的根本,不被人道所害,处事能够不过也不会不及。


同道们可以一起加Q群讨论 680163130

楼主 Flowepig  发布于 2018-08-18 10:41:00 +0800 CST  
天下莫柔弱于水,水为道也,广不可极,深不可测,长极无穷,远沦无涯,息耗减益,过于不訾,上天为雨露,下地为润泽,万物不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苞群生而无私好,泽及蚑蛲而不求报,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行不可得而穷极,微不可得而把握,击之不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灼之不熏,淖约流循而不可靡散,利贯金石,强沦天下,有余不足,任天下取与,禀受万物而无所先后,无私无公,与天地洪同,是谓至德。
人道好积好争有形为刚强,天道无所积无形为柔弱,积人道为有形,积天道为无形。

本句以水比喻道,指的是圣人以天道治理天下,厚积天德,以天道和天德蓄养天下万物。
道无形虚无所以会消耗自身,无穷无尽。
如天上的雨露,如厚土载于万物使之润泽于雨露,所以万物因道而自然而生,百事因道自然而成。
天地生万物施天恩,无偏无私,地泽天下万物而不求回报。天地瞻养天下而不会枯竭。以德蓄养百姓而不会损耗于自身。
道无法找到,也没有办法感知,击之不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灼之不熏。
道流于天下德蓄于天下而不散,可灭人道之刚强,以无为无言之教照化天下,德有余蓄养天下,万物被天德所养,天德无私不偏不倚对万物都一样,如同太阳普照大地,天下万物莫不被天下之母泽被生养,这便是至德。




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者,以其卓约润滑也,故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
道德如水一般蓄养着天下万物,天功无私,闭人道之刚强,不积不争,天下至柔,道也。
天下所有刚强之物也不过是阴阳二气相合而化,而道的虚漠冲和之气,为万物之始,那么再坚硬的东西对于道来说都如驰骋在无物之境。驰骋天下物,犹如入于无间。




”夫无形者,物之太祖,无音者,类之太宗,真人者,通于灵府,与造化者为人,执玄德于心,而化驰如神。是故不道之道,芒乎大哉 ,未发号施令而移风易俗,其唯心行也。万物有所生而独如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独守其门,故能穷无穷,极无极,照物而不眩,响应而不知。
道无形虚无,万物之太祖,道无声而虚静,万类之太宗。

通于天道者,精神内守于心,于造化天地的天道合一,以德蓄养天下,驰骋天下物入无间。
所以人道不是天道,天道如太阳一般普照天下,不用发号施令天下万物也能因天性而自然生活,万物按照天道自然而自然自活。
万物所生莫不出于道,百事莫不守于玄牝之门,这里解释一下什么是玄牝之门,《道 德 经》 第 六 章:谷 神 不 死 , 是 谓 玄 牝 。 玄 牝 之 门 , 是 谓 天 地 根 。玄牝之门为天地之根,天下万物如同树的枝干,莫不依靠根才能枝繁叶茂,一旦没有从根吸收水分营养,自然就枯燥落叶了。
所以唯有道才是无穷无尽的,唯有道不积所以无极,天道生养万物而不干预于万物的生长,万物因天道而自化自成,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如同鱼在水中游,只知游,而不知水也。


同道们可以一起加Q群讨论 680163130

楼主 Flowepig  发布于 2018-08-23 10:34:00 +0800 CST  
老子曰:夫得道者,志弱而事强,心虚而应当。志弱者柔毳安静,藏于不取,行于不能,澹然无为,动不失时,故“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
得道者,弱其人之志不为人道,不出于天道,虚其人欲好争好斗真心。

合道者行天道虚静养天之治,不取人道之藏积。
不以身自见为大,合于天道恬静安然,行无为之治。
故谓治理天下不失天到,以天为本,不以人教而治天下,天道无形无积,看不到,听不到,也摸不到,如果按照世俗的观点来说,大道就是低贱,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王之贵在于道德之本治理天下,君主之高,在于道德之上治理天下,天道为上,人道为下。


”托小以包大,在中以制外,行柔而刚,力无不胜敌无不陵,应化揆时,莫能害之。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积柔即刚,积弱即强,观其所积,以知存亡。
托小以包大这里要单独拿出来说明一下在《道德经》中有所解释: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道衣养万物造化万物,不占有万物,不持万物,不欲宰万物,所以说道常无欲,无欲则无身,无身则无形,道虽大,而不能见,所以可名于小,而道却无所不覆,故谓托小以包大。

合于天道为中,以天道治理天下,行于天道之柔弱,闭于人道之刚强,以天之力胜敌,敌无不败。
道生万物不持不欲宰万物为而不害,人道欲得欲积欲贪天之功为害,以天道统御天下,人道则弱,人道弱天道强,天下万物因道而自然自正。
人道刚强,天道柔弱,闭于人道之刚,守于天道之柔。
积人道以人智治理天下,天下危亡,守天道以天道治理天下,天下太平,故谓观其所积,以知存亡。


强胜不若己者,至于若己者而格,柔胜出于己者,其力不可量,故“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以兵强天下者,若不去人道以天道复天下,则德不足以蓄天下,则会继续为己之得而格杀于天下。

以天道治理天下,以厚德蓄天下,百姓拥护,国泰民安,所以力不可量,当年国民党的精良部队如何被小米加步枪逼出来中国,这便是人民拥护有力量。
所以说以人道为政,则天下失道,君主多欲则要得,要得便会以兵强于天下,人道多得,天下乱,德薄不足以蓄天下,如木强折。


”革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毙,故“柔弱者生之干也,坚强者死之徒。”先唱者穷之路,后动者达之原。夫执道以耦变,先亦制后,后亦制先,何即不失所以制人,人亦不能制也。
皮革强硬则容易折裂,牙齿坚硬,舌头柔然,但是牙齿会比舌头先坏掉。

所以说人出生的时候是很柔弱,而死亡的时候全身很僵硬,这里是以物喻道,天道柔弱,人道坚强的道理。
天道无声虚静,人道有声有形,人道以物生事,而物事无穷,人道无法应对天下万事,天为先,人为后,以天道统御天下,则能以一应万物,则能无所不为。
所以要以天道治天下,闭人之道,人道治理天下天下是不会长久的。


同道们可以一起加Q群讨论 680163130

楼主 Flowepig  发布于 2018-08-26 09:53:00 +0800 CST  
所谓后者,调其数而合其时,时之变则,间不容息,先之则太过,后之则不及,日回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贵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
后者是指去人全天,使用天之术合于时的变化,必须要准备,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太晚则会错过最佳时机,太早时机还未成熟在努力也会白做功,这也是现在很多创业者的困惑,为什么自己的点子明明先想到了却没有做成功,反而是别人在后面推出的很容易就做了起来,这就是时机的不对,假如移动支付放在15年前的2G网络时代,那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这里面包含了大量的数据交换,而在2G年代是以每秒10~30KB速度传输的,而且那时候的数据资费也是非常昂贵的,这两点就绝对满足不了移动支付这件事的需求,如果强行推出则会带来非常糟糕的用户体验,最后只会让用户慢慢的流失。
再举一个农耕的例子,古代我们的圣人观天象以定四季节气来指导百姓农业生产,节气的制定就非常的重要,什么时候百姓们该种植什么农作物,什么时候该收成,收藏,这些都需要非常的合时,如果不合时对于一个家庭一个国家都是非常严重的打击,只有顺应天时才能粮食丰登,所以说顺天之时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而天时也是顺应着至道而周而复始,所以天时也并不会顺应着人们意愿而等着人们,人必须要顺应天时而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这样才能用同样的力气做更多更大的事业。


故圣人随时而举事,因资而立功,守清道,拘雌节,因循而应变,常后而不先,柔弱以静,安徐以定,大坚固不能与争也。
所以圣人应时而发,如果天下失道,那么圣人便要以天道灭人道,因天资而成天之功,笃守天道之清静,守于天道之雌(第七解介绍玄牝之门,牝在古文中就是雌的意思,这里有详细介绍为什么要守天道之雌)。

以道而统御天下之变,则能应于外物之万变,因为道德为天下之根本(此句承接上句拘雌节,看这些经典内容都是相互有关联的,绝对不是断句,所以同道们看经典一定要上下承接的全面看,且莫以自知而解)。
以人为后,以天为先,去人道,循天道,不能以人道取天道。
以笃守达到柔弱清净,以达到治理天下,天下自然安定,天下安定富强,圣人不与天争天之功,圣人因去人复天,功成身退,以行天道无为之教,闭人之道(大坚固),则人道亡。


同道们可以一起加Q群讨论 680163130

楼主 Flowepig  发布于 2018-08-28 10:53:00 +0800 CST  
老子曰:机械之心藏于中,即纯白之不粹。
人智机巧之心充于心时,便不能保全天道虚静纯洁之心。前面也有说过天下只能有一道,天道昌,则人道衰,人道开,则天道闭。

其衣暖而无彩,其兵钝而无刃,行蹎蹎。
淳朴自然而无需以外物装潢于身,不积难得之货,更不会以兵强于天下,而是循天道自然无为之教。
视瞑瞑,立井而饮,耕田而食,不布施,不求德,高下不相倾,长短不相形,风齐于俗可随也,事周于能易为也,矜伪以惑世,轲行以迷众,圣人不以为俗。
绝于外物视而无欲,天然而淳朴,以天道自正,应天道而自然自化,不在乎于外界的赞誉及名利。

高下相倾,长短相形出自《道德经》第二章,说的是人道高而灭天道,人道长则国运短。高下不相倾,长短不相形,是指百姓自然而淳朴,自正而自然自化,并不会以人道入于心,则人道不开。那么国家的风俗自然淳朴,百姓自然安然而易的生活。
那中开于人道以妖言矜伪迷惑于天下,以畸形歪道而治理天下的人,自然不是圣人所求的,圣人治理国家是要以天道而正天下,不以人助天,更不能以人胜天,以天道行无为之教,使天下百姓回归自然淳朴,这才是圣人所追求的治理法则。


同道们可以一起加Q群讨论 680163130

楼主 Flowepig  发布于 2018-08-29 11:38:00 +0800 CST  
老子曰:天致其高,地致其厚,日月照,列星朗,阴阳和,非有为焉,正其道而物自然。
道生一,一为冲虚鸿蒙之气,一生二分阴阳,清扬之气上升为天,沉浊之气下沉为地,三生万物,阴阳二气相合则万物生,日月的运行,星空的运转,阴阳的相合并不是人所设计执行的,而是天道生万物,万物因道而自然自化。

阴阳四时非生万物也,雨露时降非养草木也,神明接,阴阳和,万物生矣。
阴阳交替四季变化并不是为了生养万物而变化,雨露也不过是应时而将并非是了润泽草木而降。

神灵,造物之神,不是佛教和西方怪书的鬼怪,神为造化之能,神明交接,阴阳二气相合,一切以自然无为的规律所运行,万物自然也会按运行的规律应时而生。
夫道者,藏精于内,栖神于心,静漠恬惔,悦穆胸中,廓然无形,寂然无声。
圣人,因将精神内守于心,并将精神居于心而不离,为什么精神内守这么重要,因为只有静才能知道,前面《道原》也有非常详细的解说,为什么说要静,如果一个人心浮气躁那他还能处理好事物吗?本身自己就是乱气充心,自然不能以最好的办法将事情解决,很容易就被自己的乱气带着走,生气是因为人无法处理或理解事物,那么要如何理解处理还事物呢?本句话后面就给出了详细的解答,静漠恬惔,悦穆胸中,廓然无形,寂然无声,要以静于心而精神内守,内守而养气,以道养之气来应接于外物。
官府若无事,朝廷若无人,无隐士,无逸民,无劳役,无怨刑,天下莫不仰上之象,主之旨,绝国殊俗莫不重译而至,非家至而人见之也,推其诚心,施之天下而已。
官府好像无事可做,朝廷好像无人任事,无隐士,无劳役,无怨刑,君主以天道无为而治,国家则无所不治,天下百姓莫不仰慕君主的厚德之政。

并行君主的无言无为之教,不行人道之积之贵,百姓自正,百姓奉天养而自富,不同语言和风俗的国家都会因君主慕德而来。
更不需要每家每人面对面的去施行厚德之政,只需要推其精诚之心施于天下,则天德自会蓄养天下,天下莫不归也。
故赏善罚暴者,正令也;其所以能行者,精诚也。
赏善罚暴是施行政令。

但是能使天下百姓应天道而自化的是君主的精诚之心。
令虽明不能独行,必待精诚,故摠道以被民弗从者,精诚弗包也。
政令虽然能规定百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是只能以政令强制性的让百姓去执行。
君主必须要用精诚之心蓄养百姓,故以天道教化百姓,百姓自然会应任自然,民风淳朴,这些都是天道自然无为之教化所覆。


各位同道的支持,如有疑问及向讨论的都可以加入Q群 680163130
群里面也有介绍如何去我的官网或者公众号,感谢大家的支持。

楼主 Flowepig  发布于 2018-09-04 14:26:00 +0800 CST  
有很多吧友私信我提问,我不怎么上贴吧,只有有更新会来这里更新,吧友们有提问的话可以直接加Q群,我会及时解答,谢谢。 Q群 680163130

楼主 Flowepig  发布于 2018-09-04 14:28:00 +0800 CST  
写了一个寓言小故事


王的朋友陈创立了一家公司,但是公司却一直不景气,陈的公司不管做什么总是慢别人半拍。

一天王与陈碰到
王问:”公司如何了?”
陈答:”公司的发展很不好,总是跟不上别人的步伐,没有新的产品和别人竞争。”
王问:”为何要跟别人的步伐而动?”
陈答:”只有跟随大流才是最不会出错,这样才是最保险也最安全的策略,你做出的新产品别人不一定能接受,还要花大力气去培养用户的兴趣,跟着别人的脚步而做用户也接受了新产品不是更容易推广吗?“
王答:”因为你看不懂这个社会的发展所以你不知道趋势,不知道趋势便以物而动,看别人发展什么就赶紧跟随别人的脚步,而盛极必衰,当你看到别人开始挣钱的时候,你在跟进,这个产品可能已经开始到达了发展的顶峰开始要下滑了,而你这时候才进去自然不会成功。“
陈问:”那么我应该在别人没有做出新产品的时候,自己花大力气最先推出产品去培养用户?这样就能领先别人的脚步了吗?“
王答:”不能,因为你不知道趋势从何而起趋势何时而落,要应时而随波起势,要应时波盛而隐,否则即便你偶然的成功也不会长久。“
陈问:”如何才能看得到趋势的起和落呢?又如何应时而起应时而隐呢?“
王答:”你现在看不到趋势那是因为你以你的眼和认知去理解这个社会,而社会的发展绝对不是能以个人的认知而能够知其根本的,否者你领导这家公司也只不过按照你认知中认定的方向在走罢了。“
陈点点头:”明白,但是我也非常认真的去学习了行业的知识去了解了领域的发展,并且花了重金学习行业资深成功人士的课程,认真的做了很多计划怎么还是没有抓到发展的规律呢?“
王答:”蝉只知夏秋而不知春冬,蝉如何明白春天万物生,冬天万物藏呢?蝉只在一片小树林中叫过了夏和秋,难道就知道了所有森林和春夏秋冬了吗?“
说罢王便离开。

楼主 Flowepig  发布于 2018-09-04 16:48:00 +0800 CST  

楼主:Flowepig

字数:48727

发表时间:2018-07-27 01:3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0 22:53:36 +0800 CST

评论数:7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