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辽本赛季战术解析——第三篇 防守体系

第一句话:吧主,申请加精。这次我没忘,还好,还好……


先说点题外话,今天看到姚明的一篇采访,说我辽在三年内能保持巅峰竞争力,但是要做好三年后的准备,加强梯队建设。这话是好话,我们得听,但是又不全对,因为不是三年后,而是随时都要上紧一根弦——我们下一批争冠班底在哪里!!


由此,我又想起了辽宁体育的千古罪人——崔大林,此君对辽宁体育的摧残是颠覆性的,堪称吹灯拔蜡。不但辽足被连根拔起,篮球也青黄不接,还有众多的传统优势项目:自行车、柔道、女子竞走、撑杆跳高、游泳……可以说,他用辽宁体育的骨血,染红了自己的顶子,铸成了国家体育总局局长的宝座。好在近几年,辽宁体育局,虽然还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确实在努力恢复辽宁体育的昔日荣光,大家稍微给一点耐心,在废墟上重建,是需要时间的,更何况要在大坑上重新积累。


昨天已经在起源篇中,对各种哨和场外因素都抱怨过了,今天不在重复,毕竟本人更多想从篮球的角度,来总结和发现我辽本赛季登顶的规律,以利于与众多死忠交流后,形成对于辽宁篮球未来走向的共识和判断,如果能对我辽的发展有一丝丝的正面作用,于愿足矣。


第三篇 防守体系
江湖有言:赢球看进攻,冠军靠防守——具体言辞之间稍有出入,但意思大抵如此。可见防守之于一支志在夺冠的球队,是何等重要,可以说是安身立命之机,再如何重视都不为过。而防守看似没有进攻那么多的变化和组合,但是其内涵和细节,远高于进攻,完善的防守体系是一支强队的见队之基,而一支成熟球队的防守也绝不是短时间之内就能磨合好的。


上一篇中大幅的追溯了我辽的起源,其作用就是要尽可能完备的阐述我辽攻防体系的变迁和对比。我辽的宗门祖训是“投抢结合”,而“抢”字就是对我辽在立宗阶段的防守理念,通过强人一筹的意识和能力,在外线高位发起逼抢,并最大可能做好篮板球的争夺,这成为我辽在职业化前夜,得以扳倒八一巨人的看家利器。可惜也被八一充分的学了去,并结合更加强大的人员能力储备,以及超强内线实力,打造出了铁桶一般的八一铁壁。


我辽在职业化初期,在战术思想上,没有找到更加合理的出路,于是始终无法干掉八一,拿了3个亚军。当时的辽宁男篮,我记得非常清楚,在外线的对抗中,我辽并不处于下风,但是在内外结合后,八一每次都在篮板球和内线防守上,让我辽感到绝望。那时的我辽,就像挑战巨人的骑士,死亡冲锋却无功而返。在这个时期,我辽的防守体系充分的遵循了蒋老的思想,非常着重于外线的逼抢,但是在护框上却始终比较低效,哪怕我辽请来了当时暴跳的詹姆斯,也依然无法在内线抗衡八一。而我辽对于刘玉栋的半截篮,几乎没有什么有效的防御手段,每次都要被他爆分,再加上王治郅的篮下优势,我辽几乎是没有胜利的希望。而八一,在铁壁防守基础上,经常能够打出熟练而又默契的三线快攻反击,而我辽由于过多的强调个人防守能力,在外线哪怕获得球权,反击也以单兵突进为多。而刚刚结束的赛季中,这种娴熟的三线快攻反击,在沉寂数年后,再次重现江湖,不过去不是我辽,而是常规赛阶段的广厦。在这种反击中,最关键的就是胡金秋,他在防守端的争抢和反击中的积极跟上,是三线快攻得以实现的根本。我辽为了根除这个隐患,想了很多办法,容后详述。


我辽在之后很长时间,一直处于青黄不接的动荡之中,在战术体系上维持着固有的宗派传统,一直到07-08赛季奥德杰的出现。可以说,奥德杰在当时辽宁阵中,火力输出比重并不高,他最大的作用,恰好是凭借出色的身体素质,提供了我辽最急需的篮下对抗、补防、篮板,这才让我辽在那个赛季得以掀翻拥有大致的八一,重新回到了总决赛。我辽在07-08赛季中,依然坚持的是外线的紧逼,大部分阵地战情况下采用的是盯人防守,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固有的辽式打法的延续,但是加入了奥德杰提供的内线支撑后,我辽的外线疯抢和乱枪扫射战术,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威力。尽管这个赛季没有夺冠,但是我辽终于找到了宗门体系下,更进一步的契机。


随后多年,我辽在季后赛边缘徘徊,与此同时辽宁体系独有的树大根深式的人才储备,逐渐的积累和磨练出了后来重返总决赛的班底。终于,在14-15赛季,等来了老哈,我辽复兴的机会在毫无所觉间,来了!


从14-15赛季开始,随着联赛推行第四节单外援政策,我辽多年卧薪尝胆的本土人才储备,终于提前发挥了作用,而老哈更是带来了我辽当时最亟需的关键球能力。而防守上,我辽对比过去,最大的变化在于韩德君的成熟,他和小旭搭档的本土内线,在当时联赛各队中,只有广东或可一较高下。而防守体系上,我辽并没有质的变化,只是随着郭艾伦、贺天举、刘志轩的逐渐成熟,我辽初步的形成了在外线本土球员个人能力的优势,使得我辽组成了以矮伦和老哈为主,以肥贺和囧轩为辅的第四节全场疯抢模式。从而让我辽在当赛季,以及接下来几个赛季,第四节屡屡通过全场2-1-2紧逼,搅得各队鸡飞狗跳。而当时,唯一对这种逼抢并不是特别感冒的,恰恰是后来夺冠的首钢。他们通过马布里和孙悦的控球,结合中间翟晓川、李根、朱彦西的接应过度,并不存在过半场费劲的问题。而我辽在常规赛的横扫,却掩盖了北京对于我辽最大防守杀招的克制。


而我辽一旦进入阵地战阶段,采用的几乎是不变的盯人防守,盯人中应对挡拆的交叉换防不多,几乎没有使用过联防,有一定的内线向外的补防和协防能力,但是对于集体防守意识,并没有特别的强调。于此同时,我辽在内线防守上,基本采用传统的篮下护框模式,在面对外线突击强人时,防守效率尤其低。在篮板球上,防守篮板的围抢比较出色,进攻篮板的冲抢主要体现在小旭身上,大韩在进攻端更多以篮下顶抢为主,同时我辽将汤普森,定位在了他最不擅长的力量型或者说运动型四号位,是他身体天赋的不足彻底的暴露出来。总之,在这个赛季开始,我辽得益于球员能力的提升,以及内线的迅速成长,在防守体系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防守效果却显得很不错,只是在总决赛的对决中,才暴露出了问题。
在焦灼的阵地拉锯中,在三号位的运动能力相对交叉的短板,成为了致命的缺陷,屡屡被北京通过挡拆或者突分,找到攻击缺口。而北京采用高炮台外漂战术,又是见鬼的半截篮,几乎让我辽血流殆尽。可惜,我辽在折戟成沙之余,简单的将总决赛的失败,归结为大外援汤普森不够强力(在今天看来是并不公平),而忽略了我辽的防守体系,已经不适应球队现状和竞争对手的现状了。要知道我辽在那个赛季开始,就已经屡次在北京一众高炮台面前露出了两侧底角补防的漏洞,我辽并没有予以重视。而本人当时也没有发现种种问题,只是单纯的感觉不是汤普森的锅(至少不全是),当然今天再翻开这本旧账,似乎有时候诸葛亮之嫌,但是总结了,总比发现不了要好一些(允许我给自己脸上贴个金)。


在接下来的15-16赛季,我辽找来了更加强悍的兰多夫,可是在总决赛,却输给了前一个赛季的手下败将,不管有什么样的理由,我辽补强大外援后,都没有理由输掉比赛。那么根本原因在哪里?还是在于我辽防守体系的不完善,之前赛季虽然汤普森看似比较“软”,但是他积极快速的移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辽在阵地战中,双侧底线的漏洞,而更加强悍的兰多夫,在防守端是一个标准的内线球员,移动补防的能力并不出众,于是我辽在等哈哈面前,露出了致命的破绽,是的哈里斯再次化身一年前的莫里斯,甚至张春军、贾诚、孟达、王汝恒都在这个破绽上屡有斩获。而于此同时,哈达迪又在内线的静态较量中,压制了大韩。我辽的败北,就在战术层面上,解释的通了。而更加巧合的是,三外援下,四川通过伊朗痰王的灯塔效应,让我辽的全场紧逼,效果降到了最低,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承认杨学增确实有能力、有办法,比只会耍嘴的李秋平强多了——同样的三外援秋阿姨就没想到这招。


经过两个赛季的失败,我辽从球队到球迷,包括各路媒体,似乎都已经嗅到了一丝战术方面的缺陷,只是都还停留在直觉阶段,而锅巴作为漩涡的中心,却有了新的观点和看法。在接下来的16-17赛季,我辽开局收到了上赛季总决赛的影响,外线本土主力几乎全部停赛,而整个赛季伤退三员大将,锅巴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尝试新的想法,实验新的战术。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大四小,于是我们看到了矮伦、继伟、囧轩之间,各种角色的转换,当然少不了的是,我辽对于防守体系的重新思考。
在这个惨烈的赛季中,我辽悄无声息的,实验了在小个阵容下的阵地攻防,第一次出现了长达5分钟的联防,创造性的使用了最少三个1~3号摇摆人——这个之前确实没有,2、3摇摆人,1、2摇摆人见多了,但是1-3号自由摇摆,这个我是第一次见到,而且看到继伟出现在三号位位置时,我整个人的错乱了(!^_^!),甚至尝试了炮轰战术,以及本赛季防守体系的雏形全场紧逼快速衔接阵地落位。就是在这个赛季,我辽外线紧逼的目的,第一次有了本质的变化,不再期待从对方半场就能断球,而是把心里的球权转换预期,回缩到本方半场三分线以外。这看似简单,但是要扭转球员们,长期形成的篮球潜意识,谈何容易(拜托,一个动作重复21便,就形成了习惯,辽式篮球理念下,长达十年梯队训练成长起来的,哪那么容易掰过来)。这种实验在残阵下,注定是不彻底的,却也打开了我辽战术体系革新的大门,锅巴更加确定了战术和打法进化的大趋势。


于是,在休赛期的全运会上,我辽球迷有幸第一次看到了,我辽新战术的成果——好丑、好慢、好纠结、好墨迹、不过瘾,无论是球迷还是各路专家,都大跌眼镜,因为我辽在全运会上与预想中的摧枯拉朽,相去甚远。我辽在占有人员能力优势的情况下,却罕见的和对手一招一式的比拼起了阵地防守,每场都软磨硬泡的劲头,一直延续到了新赛季常规赛。要说,还真就是老哈这个没参加全运会的愣头青,在常规赛第二场上半段大开杀戒,结果中场休息回来后,我们突然发现我辽不会打球了,以至于最后差点被新疆翻盘。而随后的常规赛上半段,我辽在体能储备不足,人员伤病、贺天举没回来、老哈家事影响状态等因素下,打的那叫一个别扭。但是,要注意的是,我辽逐渐在这个期间,扭转了防守的策略和体系,甚至对于防守的目的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我辽继续坚持了全场压迫式防守,而且坚持的时间越来越长,以至于球迷都有了质疑——长时间这么抢,还抢不到,铁人也累趴下了。是的,“抢不到”这个看似贬义的词,才是我辽防守理念转换的核心——外线全场逼抢,不再以抢到球为第一目的,而是以迟滞对手推荐速度,减少对少战术组织时间,作为第一防守目的。这种思路的转变,是很难的,球员总是下意识的执行过去的战术,总想上抢却屡屡赔上犯规,或者让对手三传两递过了半场(这是因为战术转变后,由于重点在于阵地防守,中圈的那个“1”后撤了,堵不住了,可是前面两个小后卫在下意识的死抢),这就造成了常规赛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辽全场紧逼效果不好,锅巴还总是用全场紧逼,结果被骂一条道走到黑。与此同时发生变化的,是内线的防守策略,大韩不管啥情况,就是不出来了(大韩下场的时候小旭也是这样的),外线在迟滞对手的基础上,缩短对手战术组织时间,压缩对手战术选择余地,四号位结合外线三个小个球员,积极的互相换防补位,而且盯人和联防交替使用,尽可能的拖延对手的出手时间,挤压对手的战术空间,缩短战术执行的周期,从而降低对手进攻的成功率,最后通过积极换位,无论身高是否劣势,都积极围抢防守篮板球,确保防守成果的最后收获。而内线的大韩,则作为球队最后一道屏障,执行最终的护框任务,除此之外大韩在防守端的移动,基本上很少。
这种防守体系下,原本处于绝对软肋的三号位,被模糊掉了,对手知道辽宁三号位是个坑,可是对位的时候,总是会被各种补防干扰,无法安心的执行底角投射和底线突破,这和常规赛之初,主场输给广厦时,被打穿的底线,有着天壤之别。而外线由于不再剧烈的在对手半场抢球,可以在迟滞对手的同时,与本队阵地防守几乎无缝对接,同时体能也不像过去消耗那么多,这才有了可以全场压迫防守的基础。这套战术,随着战术逐渐转型成功,我辽在常规赛后期,开始迎来了爆发,尤其以最后一场大胜广东为代表,让多少我辽球迷出乎意料呢(当然,广东不想恋战也是主因之一)?
更加有利的是,算上附加赛,我辽在常规赛结束后,有了一个多月的休整时间,这对于我辽恢复体能,并继续完成战术转型,提供了时间支持。


于是,季后赛第一轮的防守大战,在我辽和北京之间爆发了,75:72近乎嘲笑的比分出现在了第四场,而这个比分之下,不是两队的疯狂打铁、也不是两队失误或者犯规满天飞,而是两队激烈而又强硬的防守对磕,这个时候,是我辽战术转型最后的一次验证,事实正面转型成功了——当然如果战局不利,锅巴立刻回到高节奏,也能搞定北京。在与北京的防守碰撞间,我辽战术上一个一个的错误,被发现,被改正,从这一点上说,北京这个磨刀石很好。
在完成战术转型后,对广东的第一场,就让对手的核心人物易建联,打出了几乎赛季最差的表现,而且连续的表现被我辽防守压制。之于广厦,他们还再用我辽是常规赛时的打法做参照,殊不知我辽早就改头换面了,结果李春江和广厦,倒在了我辽的反复折磨下。
而广东和广厦加在一起,都没有把我辽全部的战术准备掏出来,相对而言广东好歹还让我们上了联防,广厦就更不堪了,基本上用“遇挡拆,即换防”就打发了。


今天暂时先到这里,实在扛不住了,太困了。先把总体的防守体系做一个说明,具体的防守战术,明天开始分解。

楼主 wjlseu  发布于 2018-04-25 23:27:00 +0800 CST  

楼主:wjlseu

字数:5363

发表时间:2018-04-26 07:2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0-15 20:20:04 +0800 CST

评论数:8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