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辩论综合观

十一月已经过半,我是深感惭愧,感觉自己这个吧主没有给吧友们灌输良好的辩论观,导致伸手党还在肆虐,也有吧友困惑辩论究竟是什么。

我接触辩论时间也不是很久,所谓的大学辩论,远观高深,近看无物。

也是最近被某位前辈排挤,我才发现大学辩论队存在很多弊端,准确来说是狭隘的地区偏见,还有人性中的丑陋。

具体的事情不想详细说了,简单就是所谓的前辈看不惯新人被【重用】,也就是存在感危机了。我难过的是,身为某某大学辩论队的队员,为什么不去找自身问题,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却试图通过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

就像某些愚者,以为辩论赛中只要自己不愿意认输,就没输比赛吗?

事实不是这样的,如果你想要证明你拥有真理,那就给真理更多的证明,而不是重复歌颂真理,却找不到任何可靠的论据。

辩论对我最大的意义,是培养思辨之心,这就是我所认为的辩论的本质。


楼主 野黑骆驼  发布于 2013-11-16 15:07:00 +0800 CST  
【什么是辩论】


辩论既不是口才之辩,也不是真理之辩。这是很多没有参加过正式辩论赛的人的误区,高估了辩论赛以为它的目的是获得真理,或者低估了辩论赛以为它只是一群无聊的人卖弄口才。

其实,辩论赛的真正意义在于培养参与者的思辨能力:不仅仅是口才,更多的是怎么去质疑、怎么去思考、怎么去深入地挖掘事物的本质。我看到过好几个有些貌似木讷的辩手,他们口才并不出挑,但思路清晰得吓人,任何逻辑的漏洞都能被他们轻易识破,这才是真正的辩手。

在今天这个缺乏思辨教育的时代,辩论赛是少有的可以训练思辨能力的地方,而这样的能力,对这个欠缺进步的社会太过重要了。那些有水平的评委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在赛场上,他们的评判依据更多的是双方展示出来的思辨能力,比如对问题挖掘的深度、对对方的质疑、临场的反应等等。略逊一筹的评委才会仅仅对于口舌之争感兴趣,因为以他们的水平也看不出思辨的价值。最差的评委会因为“我觉得这就是真理”于是将支持这一方的辩手判胜,这种就不谈了。
总之,越是大型、正规的辩论赛,越是思辨之辩,而非真理或口才之辩。

楼主 野黑骆驼  发布于 2013-11-16 15:13:00 +0800 CST  
如果看了上文,你还不懂辩论究竟为何物,那么我再换更浅显一点的方式说明:


【写给新人】


有一个问题是最基础最不可回避但是却对于一个新的辩手而言最容易纠结掉的。那就是“辩论是什么”,这样一个看起来最简单的问题其实却是最难以解释的。看别人比赛,不懂辩论的人会觉得那只是一群人分成两边对一个问题争论。刚刚接触辩论的人会明白,这样一场辩论中有立论有论据,有定义有界定,有很多东西要处理。再往前进一步,又会更明白多些关于辩题的挖掘场上的技巧临场的表达。很多人到这一步的时候就开始离开辩论放弃辩论,于是就再也没有后面的认识。


如果要想弄清楚辩论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东西,就像要处理一个辩题一样,要从定义和界定开始。辩论是一种方式,一种解决意见相左情况的方式。但是解决意见不统一的方式还有别的,比如说服,比如谈判,但是无论是说服还是谈判,有能力解决矛盾的都是参与争论的双方中的一方或者双方。但是辩论不是,能解决辩论中的矛盾给予一个评价与结果的不是参与辩论的任何一方,而是不参与辩论的第三方。所以,我们要明白我们需要说服的需要争取的需要获取认可的群体是什么,这个群体是有能力给予评价与结果的那个群体。




辩论赛作为辩论这种交流方式在现实中的一种模式化与规范化,它也具有辩论的特征。在一场辩论赛中,无论正方还是反方,都有一个共同的诉求,他们竭尽全力使用各种技巧与方法,都只是为了说服评委和观众,而不是对方。很多刚刚开始学习辩论的人在最初的时候最容易想不明白的就是这点。为什么有时候在场上会有辩手情绪失控,为什么有时候在场上会有辩手总是在努力想让对方承认自己观点,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要明白的是,无论你的论点有多么无懈可击有多么完美多么接近真理甚至它就是真理本身,对方都不可能在场上承认你的观点,否则辩论的意义就不存在了。我们的陈词,我们和对方的短兵相接,都只是为了告诉观众和评委我们是对的对方是错的,仅此而已。这个就是辩论的本质,这是一个通过两者直接的攻防来说服第三者的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一切行为的准则都是提升自己的说服力。至于什么是说服力,如何提升说服力,后面会具体说明。

楼主 野黑骆驼  发布于 2013-11-16 15:15:00 +0800 CST  
【写给新人2】




一个打过一两场比赛的辩手恐怕记忆最深刻的东西就是被学长学姐老师一再教导的几个词:定义、界定、标准。而这几个词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们为什么要如此看重这样的几个词几个概念?


有很多队伍在开篇陈词的时候都喜欢用这样几个词“开宗明义”“名不正则言不顺”等等。这些词语都告诉我们关于定义、界定、标准这一类的往往涉及整场辩论争论的焦点的概念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定义是对于辩题中一些词语的解释,这种解释一定是对于辩题的理解起着决定性影响的。界定是对辩论中讨论对象的一种限制,一般情况下是辩题有利的一方将辩题讨论的范围限制在大众通常情况下所默认的评价体系与价值观内,用来限制反方对辩题的创新型剖析。而标准通常出现在一个比较型辩题中,用来将作比较的两者放在一个工具中进行判断。


但是,有这样几个问题我们一定要弄清楚,否则将陷入误区。


首先,关于定义,这个词本身的定义是什么?其实,定义的方式有很多种,描述法,枚举法,特征法等。但是我们通常对一个事物下定义往往是在用一些我们已经熟悉的事物来描述类比新事物,并且强调新事物的特征。
这意味着什么呢?定义的基础其实是一个大家所熟悉的世界和价值体系。比如,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很容易给身边的人描述或者定义类似钢笔,手表,水杯这样大家都明白的东西。但是,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了外星人并且可以用语言交流了,我们将如何给他们描述属于人类世界的所有事物?再比如,当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开始交流的时候,你让一个清朝人如何向西方人解释什么叫三纲五常什么叫忠孝节义,又或者让一个西方人如何解释什么叫天主呢?这种对于完全无知的对象描述一个东西将是无比困难的。在这里说这些的意思就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东西是我们可以给予完整准确定义的。所有的定义都是相对的。


那么我们在辩论中下定义的目的是什么呢?我想对于一场辩论而言,我们讨论的辩题中的每一个词都是要结合语境的,我们下定义其实就是告诉大家辩题中的每个词处于什么样的语境下,什么样的含义才是符合大众普遍的认知的。否则脱离甚至违背了大众普遍认知的理解和讨论都是毫无意义的。所以不用绞尽脑汁去为自己找到一个完美的定义,我们要做的只是给予一个不超越观众和评委认知能力范围的定义而已。


其次是【界定】,如前所言,界定一般出现在辩题有利的一方用来限制对方对辩题做出新的解读。但是这种限制是要分情况看的。当这种限制确实是处于大众认知能力边界上的,它就是合理的;而如果这种限制要远远小于大众认知能力边界,或者说这种限制外的一些东西也很容易能够被大众理解并接受,那么这时候的界定就是不合理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一场辩论赛中企图使用界定的方式来剖析辩题,那就要尽力保证这个界定的合理性,否则就容易被攻击为以偏概全。


最后是【标准】,一般是比较型辩题中很重要的东西。为什么要建立标准?因为没有标准就没有办法比较【比较性辩题,相信新人们应该也听说过这个名词。】,就好像没有秤我们就没法称重量一样,这就是一个工具,一个用来”称量“被比较的对象的工具。
那么如何建立一个标准呢?我认为一般来说一个好的标准有如下几个特点:直观性、可行性、唯一性。
所谓直观性就是说用这个标准来比较,好坏高下要能一目了然,不能建立了一个标准,结果比较出来的是半斤对八两,那就失去意义了。
可行性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就是指我们用这个标准要使比较的对象可以比较的起来,第二层则是说我们的标准在价值层面上是要符合人类普遍的价值观的。我们不可能建立一个标准来论证法西斯是有利于维护民主的,因为这个不符合人类普遍价值观的。
至于唯一性,是一个队伍在建立标准中最难以掌控的特性。我们说唯一性是指对于我们所选取的比较标准来说,一定有一个特定的结果,就是参与比较的两者中,一者有一者无,一者能一者不能,一者符合另一者不符合。


举个例子,新生辩论赛半决赛的一个辩题”当今社会竞争与合作谁更重要“,要比较谁更重要就要有标准,而通常能想到的标准都是例如”推动社会进步发展“,这样的一个标准在直观性和可行性上都没有问题,用这个标准,有没有推动社会进步一目了然,也符合普遍价值观。可是这个标准的最大问题出在唯一性上。我们说竞争与合作都是存在利弊两面的,也就是说都能推动社会进步也都能阻碍社会进步,在这种意义上它们不存在差异性,这种时候我们怎么比较?比较两者推动社会的量和阻碍社会的量谁多谁少?恐怕这个东西无法量化比较的。所以,我们建立的标准就是,什么是竞争能做到而合作做不到的,支持竞争的一方就应该采用,什么是合作能做到而竞争做不到的,支持合作的一方就应当执行。当然这样建立标准,双方就会标准不统一,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论证自己标准的正确性和对方标准的错误性,这种论证方法也会在后面有介绍。

楼主 野黑骆驼  发布于 2013-11-16 15:20:00 +0800 CST  
【写给新人3】




了解了辩论是什么,辩论是要做什么,也知道定义界定标准的意义和建立方法,那么我们要面对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显然是论证。因为我们即使定义再完美标准再合理,都无法用这些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论证的过程非常重要。我们要如何来论证一个观点?


其实论证的方法很简单,和写议论文一样,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对比等等。关键是如何运用。其实仔细区分,辩题有这样几种类型:


第一,事实判断,比如“限塑令的颁布是否激发了社会的环保意识”,这样一个对于已存在的事实的讨论是具象的、实际的,因此我们的论证方法就也相应的十分实际,举例子和列数字是最好的方式,用实际事例和统计数据来向对方施压和佐证自己观点,当然数据和例子都不可避免会有片面性,这时候我们要通过攻击对方来使自己免于被攻击,这些是一部分技巧,是后面要说到的。


第二,价值判断,比如”顺境和逆境何者更有利于人成长“,这种东西是普遍存在的,同时存在的,也是抽象的,属于价值层面的,这种辩题我们怎么来论述呢?列数字么?告诉对方顺境中有多少人成才了逆境中有多少人成才?这样的方法有可行性和可信度么?
一个抽象的东西,要想把讲清楚,就必须要将它具象化,我们常用的方法就是打比方,作对比。类比是将抽象的人们难以理解的东西具象化,让大家容易理解与接收。而对比的目的则是要区分抽象的价值在实际世界中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好比我们可以对比两类孩子,分别在顺境中和逆境中,他们都从环境中得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他们都如何成长了,这样可以从单纯的讨论顺逆境的利弊中解脱出来,避免场上过于抽象而使观众与评委失去兴趣。


第三种辩题比较少见,是一种关于可能性的讨论。比如这次的决赛”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它可能既包含事实判断也包含价值判断,它更多时候讨论的是一种可能性,这样的辩题也大多是不平衡的。这种辩题综合性很强,所以论证的方式也就需要综合运用,所需要辩手的能力较高。将前两种辩题处理熟练了,就比较容易处理第三类辩题。所以多打比赛多练习才是提高论证能力的一种最有效途径。



楼主 野黑骆驼  发布于 2013-11-16 15:43:00 +0800 CST  
【写给新人4】



对于一个新手以及一支新队伍所能遇到的一个非常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就是不懂得如何准备一场比赛。这些经验应该是自己在不断准备比赛的过程中总结归纳的,由自己去体会,我在这里只能简单说一点。


一支由成名辩手临时凑成的队伍准备半小时就可以上台打一场精彩纷呈的比赛,这固然一方面因为他们突出的个人实力与深厚的知识储备,但是另一方面不得不看到的是,他们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时间利用率相当高而且十分迅速,可以说一支新队伍立论可能就要弄好几天,可是一支成熟的队伍两小时足够了。这里的差距主要在于思维的有效性上。


如何正确有效的思考一个辩题或者一个问题呢?这里引用郭宇宽的一个非常有效简洁的方式。思考一个问题,要有一个线索,可以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和层次来考虑。


首先是定义,这里的定义不是立论中的定义,而是要还原这个辩题或者问题中一些核心概念的最基础最真实的含义而不是处理加工后立论中的定义。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搞清楚我们要谈论要思考的问题实质是什么,在搞清楚需要思考的对象之后才能保证思考的有效性。


其次是逻辑,逻辑推导的过程很重要,也是最值得花心思推敲的东西。
介绍一下逻辑学中最简单也是最常见的三段论。所谓三段论就是指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比如这样一个逻辑推导,大前提:所有的笔都是文具;小前提:钢笔是笔;结论:钢笔是文具。三段论的特点是,大前提必然要是一个全称肯定或者否定,小前提强调的对象是包含在大前提所说的对象范围内的。就是说,大前提:A(不)是X;小前提:B属于A;结论:B(不)是X。这里的B一定要是A的子集,而A一定是全称肯定或者否定,不能模棱两可。了解了这个三段论之后,我们来看很多辩论中出现的“因为……所以……”这样的推论,用三段论的方式来试试考察这样的推论是否有效。
举个例子,用顺逆境那一场比赛来说,可能会有这样的推导:因为顺境中很多人成长了,所以它更有利于人成长。用三段论看,有大前提:顺境中很多人成长了;小前提:XX是人;结论:顺境有利于XX成长。这个三段论的错误在于,大前提就不是全称肯定,顺境中的人可能成长也可能不成长,所以这个推导是不成立的。
上面这个例子的错误比较明显,再举个例子,属于隐藏条件类的,比如要论证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有人就说,78年没搞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GDP是多少,08年中国的GDP又是多少,08年的GDP高于78年,所以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这个推导看起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用三段论来分析看看,大前提:GDP提高就是经济发展了;小前提:中国的GDP提高了;结论:中国经济发展了。这里的三段论在结构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问题出在,大前提是不对的,因为它隐藏条件了,GDP是用货币来衡量的,GDP的增减和货币的增贬值有关,也与通胀通缩有关,所以说GDP本身就是个无效的标准。【不和谐的说一句,从这个例子看,新闻杂志报纸等媒体整天宣传的中国GDP年增长多么迅速由此来证明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其实是糊弄老百姓的,至少大家都知道10年前的100RMB比现在的100RMB的购买力要强的多,以上言论纯属扯淡,不代表本人观点……】


所以我们看一个三段论的时候,不仅要看大小前提是否符合要求,还要看大小前提本身所说的事物是否正确。平常可以多练习三段论的分析方式,在和同学朋友对话时,看书看报时,都尝试使用三段论来看看其中“因为……所以……”的推论是否有效,自己在说话写作时也注意自己用到的推论是否正确。


说完了逻辑,我们来看第三层,论据。
在定义和逻辑都没有问题的前提下,我们靠什么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前面提到过,我们在解释一个事物的时候总是用人们熟知的别的事物来作类比或者作为基础来描述。那么要解释一个抽象的新的观点时,我们也需要使用一些别的事物来佐证,这些“别的事物”就是论据。无论是例子,数据还是名人警句都属于论据。论据的最大特点就是有说服力和具象。但是一个论据是否有效就是在辩论中需要大家用心留意的东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论据所描述的特点是否符合观点所描述的特点,同时要看论据所给的资讯是否充足。


打个比方,现在要比较两个医生谁好谁坏,我提出一个论据,A医生治病的治愈率是95%,B医生治愈率只有30%,那么A比B好一目了然。这个论据有说服力么?或许是有的吧,多明显的比较啊。可是,这里的问题在于论据所给的资讯不充足,我现在补充一下,A医生主治上呼吸道感染,简称感冒,治愈率95%,B医生主治肝癌,治愈率30%,现在请问,谁好谁坏呢?所以说,当辩论中对方提出论据之后,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论据所描述的东西是否符合观点所需要,比如我不能因为A医生比B医生长得帅就说A比B好,因为医生的好坏和帅不帅是没有关系的;第二就要看这个论据中是否有资讯不足的部分,是否有别的因素会影响到这个论据的说服力和结果。抓住这两点,对论据的把握就很有用了。


当我们把论据也解决完了之后,最后一层次的东西就是价值。黄执中有一句话很有名:“事实是不可辩的,只有价值可辩。”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事实本身其实是没有什么值得争论的,如果产生争论一定是因为资讯不足造成的,如果双方都在充足资讯的保障下,对事实是不会产生争议的,因此解决事实争议的最好方法就是补全资讯。而价值可辩是因为价值这个东西不同于事实,事实存在不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是,一个事物的好坏对错就取决于人的价值观了,不同人看同一个事物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就是这个原因。而价值这个东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说我感受到了它就存在,感受不到,它对我而言就不存在。
比如说,我们都知道尊老爱幼是最基本的道德和礼貌,那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可是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他感受不到这种价值观,他会在父母抱着他的时候乱打乱踢,我们能责怪他不懂得尊重父母么?再举个例子,不知道大家看过《哈利·波特》没,里面的伏地魔以及食死徒甚至是很多纯血统的巫师都觉得不懂魔法的麻瓜是肮脏低贱的,而血统不纯正的巫师是应该被驱逐甚至清除的。这种价值观在一般人看来完全是扯淡,可是在他们看来就是真理和值得他们用生命捍卫的。与之类似的还有希特勒的种族论,元朝时期蒙古人和古印度时期的种族阶层的思想。回到辩论中来,这就说明双方如果在定义逻辑层面都一致而论据都不存在问题,那么一定就是因为价值观的不同导致的。而前面提到的四个层次,越往后层次越高,而越是高层次的东西对低层次的驳斥力就越强。

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马丁·路德·金,他和阿拉巴马州州长在一次公开辩论中讨论阿拉巴马州实行的种族隔离制度是否合理,阿拉巴马州州长说自己作为州长要保证这个州的稳定与发展,他也确实举出了数据来说明阿拉巴马州实行种族隔离制度的犯罪率比没有实行种族隔离制度的州要低很多,也举出数据说明无论哪个州犯罪现象中大多数都是由黑人导致的。他无论从定义逻辑还是论据上都无懈可击。可是马丁·路德·金只说了这样一句话:“人人生来平等,这是属于每个人的由上帝赋予的权利,无论凡世的情况如何,我们都不能放弃天生的权利。”他完全不谈逻辑和论据,他只说价值观,无论事实上种族隔离有多保障社会治安,可是不尊重每个人生来就有的权利是不被社会的价值观所认同的。这就是价值观超越逻辑和论据的说服力。
第二个例子是黄执中打过的一场比赛,环境保护应以人为本还是以自然为本。黄执中所持观点为以人为本。他在总结陈词中没有驳斥对方的立论也没有论证己方的逻辑,他只做了一件事,谈价值观。他说无论最后一只老虎最后一只狮子有多珍贵有多么不可取代,可是在我们心里都不可能超越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爱人,人的社会有属于人自己的价值观,人类总是有太多不舍太多不忍以及太丰富的感情,所以不管理性告诉我们最后一只老虎有多重要,也敌不过感性中对父母爱人的那一份爱。在他提到这样的价值观之后,再反观对方所谈到的任何一条逻辑,无论对错,都已经不再有意义了。价值层面的诉求才是超越一切的。



按照上面的四个层面一层一层的思考一个问题,将使思考变得更加有效率和有意义。希望能对大家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有所帮助。



楼主 野黑骆驼  发布于 2013-11-16 15:51:00 +0800 CST  
【写给新人5】


挖的坑一定要填,这是作为一个写东西的人所必须要遵守的职业道德。既然第一节最后说要谈谈如何提高说服力,那么这里我就简单说一点。

前面说了,辩论其实要说服的对象是旁观者,他们本身并不参与争论。这样的对象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他们本身对结果并不在意,他们需要的是在听的过程中受到启发,谁给他的启发大影响大,谁就更容易让他有认同感更容易说服他。
其次,他们对争论的问题往往并没有太过深入的思考,他们的思维大多数时候是由双方辩手牵引着走的。那么一些队伍往往陷入一个误区,他们喜欢把立论搞的很深而且很学术化,来显示自己队伍的素养,可是这样做有一个问题,在场上的有限时间内,谁能把一个艰深的学术化的论点阐述的让每一个人都明白?而且越是理论性强的东西越是难以阐述。典型例子就是01年国辩武大对新国大的那场“以成败论英雄是否可取”,新国大抛出了新的论点和角度本来很好,可惜他们全场大谈价值倡导,用纯理论的东西来面对武大的无限例子,反反复复强调社会的价值倡导,相比之下显得太苍白无力。所以立论不用太学术化,只要平实有厚度容易被接受就好。
第三,他们都是人,这点最关键。人就有人的特点,任何人都是同时活在两个世界里的,一个是感情世界,一个是逻辑世界。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判断都是从两个层面上进行的。那么我们要获取认同感,同样也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的。但是每个人对事物的认知往往都是先由感情世界的层面获取的。作为一个辩手,要学会抓住这个特点。这也是为什么以前的辩论赛打逻辑的多,而现在的比赛越来越多的开始谈感情谈人性谈价值。从感情世界的层面影响打动评委与观众远远比从逻辑层面容易的多也直接的多。

谈完对象了,回到我们自己身上,作为辩手,作为说服者,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有哪些呢?
第一,我们要有一个好的论点,这种“好”有这样几个标准:平民化、有深度与厚度、符合普世价值观。也就是说,一个好的论点它要是很容易说明白也很容易听懂的,但是它又要具备抗攻击的能力,所以要有层次,有深度有厚度,再坚硬的东西,即使是钢铁,如果太薄都是一戳就穿,再柔软的东西,哪怕是纸张,只要有厚度都难以穿透。
最后一点要符合普世价值观就是说我们说的观点即使要出新也一定要在人们可以接纳的范围之内。比如07年国辩决赛,关于送老人进养老院的问题,中南财大就做的很好,他们不能说新时代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中年人没有精力赡养老人,这样说很显然不符合“孝”这个普世的价值观,特别是评委大多是中老年人。所以他们着力论述养老院在设施技术保障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的优势,借以说服大家养老院比家里更适合老人。这个角度就让观众和评委不抵触,不抵触才是接受的基础。

第二,我们要有一个好的表达。一个好的表达有这样几个要点,口齿清楚,普通话过关,感情丰富但适度。前两点是为了让评委与观众听清楚你说什么,否则说的再好都是没有意义的。最后一个才是加强说服力的。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演讲家雄辩者,他们的表达都是富有感情的,无论古代苏秦张仪还是苏格拉底,又或者现在可以找到视频录音资料的希特勒、列宁、马丁·路德·金、奥巴马,他们在表达的时候都是充满感情的。一句干巴巴没有感情色彩的话,永远都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一个好的辩手与一个刚入门的辩手在同样状况下说同一句话,能达到的表达效果是绝对不同的。所以一定要注意练习自己在表达中的语气语态甚至是动作眼神,这些都极大的左右着你论辩的说服力。

第三,我们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谁都想赢怕输,谁都渴望自己的说服能有效,可是无论在辩论场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可以长胜不败,输赢都是常事,所以一定要抛开输赢的概念,我们站在辩论台上,要做的事情只有三件,把我们准备好的东西表达出去,把对方抛出的问题解决掉,把我们的疑问提出去。一个辩手一定要能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场上的情绪,不要有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不要企图用一两个问题来让对方屈服,那是不可能的,很简单的道理,既然对方不能轻易的让你退让屈服,那么你也一定做不到。当场上出现胶着的时候,多提问题,诱使对方多说话多阐述,这样既能浪费对方时间,也容易找到对方的漏洞,毕竟言多必失是常识。一个辩手,建立一个好的论点,拥有一个好的表达能力,调整到一个好的心态,这就是无敌。建议大家多注意观察老师上课都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交代给每个同学一个新的知识和概念的,学会这些其实这个很有好处的。


楼主 野黑骆驼  发布于 2013-11-16 15:55:00 +0800 CST  
【写给新人6】

留到最后说的是技巧。
作为曾经的技巧流,我相信操作相信反应相信没有不可以攻击的论点也没有不可以防守的论点。但是我却一直不愿意讲技巧教技巧,虽然技巧往往最是立竿见影。有件事情大家都应该知道,不是所有的更直接更有效的方法就是更好的方法。也许教会了你们技巧,你们可以赢下一场比赛获得一个冠军,可是那样对大家都没有好处。我把技巧放到最后说,其实也是想在大家看完前五节之后,能对辩论有个大概的朦胧的认知,然后再回头正确的看待技巧。
技巧是个好东西,它可以帮助你完成一些无法完成的事情,可是必须建立在对辩论的正确理解上,我们用技巧,它就是工具,是用来帮助我更好表达我思想的工具,可是技巧不是思想本身。过度的使用技巧就会有一个简单的称呼:流氓辩风。
05年电子科大代表队赢得了国辩冠军,可是却被所有辩论爱好者所无视,我们都记得93年的复旦,99年的西交,01年的武大,03年的中大,甚至是07年的中南财经政法,可是05年的电子科大却被历史所遗忘,这绝不是偶然。任何一个懂辩论爱辩论的人都明白,流氓辩风会毁了辩论本身。
真正的技巧有很多,在这里无法一一介绍的,但是我希望的是,无论以后出于什么情况什么目的,每一次我提到一种技巧的时候,每个人都能正确的对待,而不是把它当做法宝来使用。包括我曾经提到过的放弃使用搜索引擎来建立自己的论点。大家都应该明白,我能BAIDU到的东西,对方也一定能,我们唯一能依仗的具有保密性的东西只有自己的脑袋。也许我们的立论不高明,可是至少那是我自己想出来推敲出来的,我阐述起来就更加得心应手更加清晰明白,也更加有自信。我永远都不相信一个人如何坚定的信任一个不是自己思考论证过的观点,而对观点的信心却是一支队伍一个辩手自信的来源。辩论永远都不是动嘴的活动,它是真正脑力的角逐,我在场下思索一周,只是为了场上的区区几十分钟。很多时候,在站上场的那一刻我就能感觉到胜利是否会到来,因为很多时候上场之前在我心里就已经进行了几场甚至十几场的辩论了,我闭上眼睛就能想到每一个论点每一个可能的交锋点每一条逻辑线,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技巧很重要,然而一力降十会,思维和立论的强势才是每个辩手真正应该追逐的。

楼主 野黑骆驼  发布于 2013-11-16 16:02:00 +0800 CST  
【写给新人7】

第一次也许是最后一次用文字来表达我对辩论的认知。对于辩论,我倾注了太多感情和精力,也走过太多的弯路有过太多的踌躇,把这些写出来只是希望与大家分享我所感悟到的辩论的冰山一角。我也没有期待每个人能和我一样对辩论倾注那么多,其实我也知道那样并不合适,我只是希望每一个参与过辩论的人能爱上辩论并真正能从辩论中学习到有用的东西来影响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人生,而不仅仅是为了比赛或者应付。

希望写的还算通顺,还算容易理解,我尽力用平实的语言来记录,而不是华丽或者学术的语言。这也是一个辩手该有的基本素质。也希望大家看完以后能受到哪怕一点启发,同时对我说的每一点都能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更期待大家都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让彼此都能完善对辩论的理解。

我思故我在,通过辩论,也许是探寻自我存在价值的一个途径。愿大家都能尝到辩论带来的快乐,感受到辩论的美好,爱上辩论,锻炼自己,走向成功的人生。



楼主 野黑骆驼  发布于 2013-11-16 16:03:00 +0800 CST  

楼主:野黑骆驼

字数:5598

发表时间:2013-11-16 23:0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2-18 17:29:10 +0800 CST

评论数:8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