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卓同行】荡寇风云起,英雄意难平——观《荡寇风云》有感



楼主 文雅卓然  发布于 2017-06-07 23:50:00 +0800 CST  
太久没发帖,手都生了~

楼主 文雅卓然  发布于 2017-06-07 23:51:00 +0800 CST  
前几日,重温了一遍老赵的《英雄郑成功》。那时的老赵还不是老赵,不到而立之年的他,目光炯炯、踌躇满志,一如电影中的郑成功,即使周遭风雨飘摇,被打压在沿海弹丸之地,依然宁死不弃复明之心,绝境逢生,于尘埃之中倔强地绽出一朵传奇之花。

01年便落画的《英雄郑成功》,我08年方才有幸一见。将近十年过去,老赵携着《荡寇风云》归来,而他自己身上的时间轴,已悠悠然划过十六载。

我从心底里为他能够演绎这个人物而高兴不已,要知道,他本该早先一年得到这个角色,却阴差阳错地与之擦肩而过。说是失而复得也好,冥冥之中终有注定也罢,民族英雄,老赵总归是名列前茅的人选。

首刷大概是心情久久无法平定的缘故,过于关注细枝末节,反而没有将故事捋理平顺。而后端午假期二三四刷,终于得到了一个不错的观影体验。同时也理解了片方更名之举的用意——电影未将戚继光打造成一个战神式的人物,他的赢更不如说是一群人的赢。而陈嘉上导演的明睿之处亦在于此:他没有弱化或是强调任何一方的力量,没有刻意掌控战争成败的偶然与必然性,他只是想要讲好一个故事,他负责铺述,余下的则交予观众评判。

电影有着厚重的历史感与饱满度,上至庙堂政阀党斗,下到战场奋勇杀敌。个中人物众多,中日阵营暂且不论,敌方先有浪人武士之争别,而我方亦有官宦军民之纠葛,甚至倭寇中十之有七是国人。时值明朝内忧外患、沿海动荡不安的非常时期,要将这个背景交代清楚并非易事。我对那段历史了解不多,若不是电影上映前后度娘过,一定会看得一头雾水。而影片受制于时长,若要其在面面俱到的同时深凿细琢,必然不太现实。所以前半部分的很多桥段给人些许“浅尝辄止”的观感。自宁海大败浪人开始,花街之战、保卫新河、终极对决,可谓血泪交织、高潮迭起,看得我血脉喷张,心潮澎湃。而这桩桩件件之中,君臣之道、夫妻之情、袍泽之谊、爱国之心,更显得分外动人。

开篇用写实手法描画了战争之残酷。鲜血淋漓的人头,嗡声作响的苍蝇,人疲马乏的军队,洋洋得意的倭寇,无不昭示着胶着的战势令人丧气。戚继光临危受命,仿佛突然注入的一汪活水,给人以冉冉升起的希望,出场时金红辉映的铠甲、气定神闲的微笑、一纵即逝的凝思,甚至怼了前辈俞大猷几句,年少气盛可见一斑。果不其然,先是按兵不动,继而雨后奇袭,一举突破敌人防线,拿下岑港,决策果断、干脆利落,不由令人眼前一亮。

导演没有就此将戚继光高高地捧上神坛,他乘胜追击时大意中了敌人埋伏,差点小命不保;探访俞大猷时又多嘴妄议政事,被胡宗宪抓个正着;回到家里还得看老婆脸色,陪着小心处处讨好。官场小白加妻管严的设定,令这个脱下战甲的将军顿时立体鲜活起来,英雄也是有烟火气的嘛。戚继光惧内虽取材自野史,却也讨巧地迎合了观众的口味,集结了这部电影最为密集的笑点。

而后便是本片的重头之戏——倭寇兵分三路,浪人前往宁海,一部分武士去往新河,而大部队则攻打台州,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征用下熊泽的话:无论戚继光怎样排兵布阵,那都是一个有趣的局面。宁海冲锋是戚家军首秀,利用深壕,但守不攻,便击退了浪人部队,大快人心。而花街一役,是敌我双方掌握战场主动权的转折点,更是电影最具华彩的篇章。纵横逼仄的小巷,犬牙交错的地形,随处可见的转角,敌明我暗、敌众我寡,情势告急。巷战与野战最大的不同之处便在于,任何战术都可能为地形所制而难以施展。因着战场新颖与战况惨烈,我对这一段印象极深。小巷内人头攒动、炮火连绵、箭雨齐飞,冷热兵器交织,三眼铳、狼筅、虎蹲炮轮番上阵,将士们浴血奋战,与敌人短兵相接、贴身肉搏,极具观赏性与冲击力。观众皆爱戏剧冲突、以弱胜强,因此这一段刻意弱化了戚继光,要知道历史上的台州之战,戚将军可是以极小的损失、灵活多变的鸳鸯阵,将倭寇打了个落花流水。

丈夫在前线奋勇杀敌,妻子在后方保卫家园。新河之战,因着戚夫人与一众老弱妇孺的破釜沉舟而可歌可泣,因着先前贪生怕死而今以身殉国的兵头子杨超而引人扼腕,因着楼楠兵贵神速救人于水火而教人如释重负。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福祸避趋之,好一位巾帼英雄,不愧为戚将军夫人!这一段有两个细节令我记忆犹新——一是戚夫人披上战袍,带领一众妇女奔向城头,杨超阻止未果之后望着她们的背影若有所思,正是这一幕的冲击助其完成了思想上的蜕变,即便最后的结果是牺牲,他也依旧能笑得那般欣慰满足;二是一个倭寇头领杀上城楼,从背后砍了守城士兵一刀之后将其揪转过来发现她居然是个女子,凶狠的脸上也划过一道显而易见的错愕。千百年来,古今中外,战争与和平的博弈一刻不曾停歇,多少人义无反顾,多少人前赴后继,多少人有去无回,教人热泪盈眶,教人挺起胸膛,教人永远记得我们铮铮不屈的民族脊梁。

电影最后,戚继光将“宜将剩勇追穷寇”发挥到极致,践行了“绝不能让他们再跑”的承诺。和熊泽从长剑削至短剑,从兵刃相交打到赤手空拳,最后亦给了他自尽的尊严。英雄惜英雄,其实戚将军在花街与熊泽相遇之时,那番短暂的眼神相交,便很是微妙。一个是闻名遐迩的青年将领,一个是深谙兵法的倭寇头目,都是彼此的神对手,斗智斗勇、你来我挡,一切都处于瞬息万变的动态平衡之中,戚家军赢得不也万分凶险么?倘若能暂且撇开立场不谈,他们一样是令人尊敬的战士,为人称颂的军人。

山川少主东渡回了日本,戚夫人转身进了家门——新河保住了,而丈夫仍未归来。电影在这一刻戛然而止,初看觉得收尾仓促,再看又感意犹未尽。导演笔力颇深,细细体会,竟如芒在背,些许不是滋味。官场争斗依然冗杂,倭寇似会卷土重来,俞大猷亦没了下文……还会有接下来的故事么?我不得而知,历史在这一刻书写下银钩铁画的一笔,而我们依旧在前行。

楼主 文雅卓然  发布于 2017-06-07 23:52:00 +0800 CST  
戚继光——一个能让身边之人变得强大的人
赵文卓诠释的戚继光,允文允武、儒将风范,自是不用必多说。战场上运筹帷幄、胸有成竹,穿上常服也会为“乱嚼舌根”被上司批评而困窘,为夫人被人调戏而在公众场合大打出手,自带反差萌。而片中的三段打戏——与俞大猷的棍棒切磋、与陈大成的拳脚比拼、与熊泽的剑术对决,更是精彩纷呈。到底是“一寸长,一寸强”还是“寸短寸险”?俞大猷换过了戚继光的长棍,片末戚继光又夺去了熊泽的倭刀,是情节上的首尾呼应,也是戚继光军事思想上的升华与思辨,更是一种“传道受业”与“学以致用”的新老传承。“三箭震倭首”的精湛箭术,虎虎生风的棍法,酣畅淋漓的枪法,闪转腾挪的近身搏斗,硬桥硬马的拳法,凌厉迅猛的刀法……戚将军技多不压身,令人大呼过瘾。

看到很多影评说《荡寇风云》过于弱化戚继光,我想一是为影片观赏性考量,电影毕竟是艺术创作与再加工,若真按照历史一板一眼地拍,不免落入“抗日神剧”的窠臼,而他发明狼筅、钻研倭刀的戏码也交给了弟弟继美,更添趣味性;二是导演应该是希望通过更多的侧面描写来塑造一个圆形人物吧——俞大猷将重担交付他时信赖有加,陈大成为他火口救子的义行打动,由不依不服到忠心效命,熊泽“未见其人,先闻其名”,亦对他不敢怠视。客观公允的旁人视角,指引着观众将目光投向这个核心人物。而戚将军最令我感动的,是每次冲锋陷阵,永远跑在最前头。他身先士卒、无惧无畏,甘愿上钩以探敌情,当真“赴水火兮敢迟留”。即便累至精疲力竭、无法言语,也咬紧牙关,将敌人追至走投无路。他是一个有钢铁般意志力的军人,赏罚分明、识人善用,更有着悲悯之心,深明大义、舍家救国,“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熊泽的一番总结,是全篇点睛之笔,亦是这个人物的精髓所在。

赵文卓的个人形象,本就与戚继光十分相符,他自己也坦言,一直是朝着文武双全的方向在发展。本次演绎也称得上是沉稳洗练、传神妥帖,武打加持,完成度很高。

戚夫人——原以为骄纵任性,竟是巾帼不让须眉
万茜饰演的戚夫人又被戏称为“欺负人”,扮相端庄秀丽,却不失娇俏可爱。无需赘言,戚将军在她面前便乖巧如绵羊。历史上的戚夫人乃万户南溪王栋之女,比起片中,悍勇泼辣怕是只多不少。“以振夫纲”强行变成“替夫人杀鸡”与“请夫人阅兵”,戚将军随机应变的本事无人能及,大概是日常被欺负惯了。记得戚将军一行在义务视察时,夫妻二人掰手腕,戚继光全程带着宠溺的微笑故意输掉,夫人微微吃了一惊,心花怒放地掩面窃笑,像极了热恋期少女,看得人心里一甜。

“别挂念”,“谢谢夫人”。戚继光赶赴宁海前,寥寥数字,足见二人默契。戚夫人在后半段画风突变,披挂上阵,所向披靡,不顾身家性命保卫新河,免了丈夫的后顾之忧。若没这一段,单凭前面的小打小闹,戚夫人的形象恐怕无法树立起来。“正是有她在我才不担心,别忘了我夫人可是天下无敌哦。”看似轻松的语调背后,却有着莫名的酸楚。也只有如此有担当有豪气的女子,才能令戚将军自始至终心甘情愿地“浮生只输你一人”吧。

倭寇、浪人——势均力敌的对手,扛起影片的“半壁江山”
说“半壁江山”似乎欠妥,毕竟他们是反派。可仓田保昭老师真乃举手投足皆是戏!文戏,如文火慢煎,力透纸背;武戏,虽年逾古稀,依然宝刀未老。仓田饰演的熊泽崇尚《孙子兵法》,行事冷定,惜兵爱兵,敢使非常手段,给戚继光出了不少难题。片末他盘坐于案前,视死如归地等着戚将军攻进来的那一幕,看来颇有末路英雄的孤凉。

山川少主虽是侵略者,眼神却清凌凌的,他有身为武士的优越感,有建立功名的雄心,也有自己的底线与原则,却败给了急躁冒进。熊泽与少主在身份上是主仆,在关系上是师徒,在情感上则接近于父子。片尾熊泽舍身保主、宁死不肯说出松蒲藩的名字,令人动容。

以木幡为首的浪人,个个邪典狷狂,带着一点恰到好处的神经质,张扬、出彩,十分吸人眼球。

其他配角——各放异彩,全面开花
“不曲道以媚时,不诡行以邀名。”可他,做不到。胡宗宪心有城府却不可谓奸佞,处事圆滑却不可谓卑鄙,王斑的演绎令人惊喜,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他用张弛有度的演技将这个人物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完满地表现了出来。官场沉浮,岂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

洪金宝的俞大猷,单从形象而言,便已不怒自威、霸气十足了。影片里看似无大作为,却是个知情达理的明白人,知世故而不世故,理解胡宗宪的为官难,也是戚继光成长路上的好老师。

其余一干角色,如气质干净、到死都没有得到一套军服的小文官(机智地拍了演员表才查到演员叫沈良杰,特别可爱的一个小男生,强推~);稳重靠谱、与戚将军默契有加的神队友楼楠副将;擅长钻营、易冲动易炸毛的护兄狂魔戚继美;勇字当头、恪守军令的忠将陈大成;舍生取义、完成了从小人物到大英雄的蜕变的杨超;看似羸弱、关键时刻扭转战局的义乌县令赵大河……个个忠肝义胆,个个铁骨铮铮。哦对了,这些人还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先后成了戚继光的迷弟。

正是这些有血有肉、有情意义之人,才将无数星火聚拢到一起,汇成了这部好片子。

最后谈一谈本片的服化道,忠于历史,诚意满满,丝毫不让人出戏。片子的服装设计和田惠美,音乐设计梅林茂,摄影指导石板拓郎,皆是日本团队,正如片中倭兵手里所持的倭刀,其匠人精神令人折服。日本浪人人手一柄金光四溢的折扇,一众将士日常佩戴的网巾(很好奇为啥戚将军穿常服时就没有网巾,主角的原因么?手动笑哭~),戚夫人简单修饰却不失俏皮的发髻,明军将领头盔上长长的红帽缨绿帽缨,精致考究,都是戳中我萌点的地方。至于配乐和声效,亦属上乘。戚继光初遇铁炮队突袭时诡异的笙箫(还是埙?乐器**如我~),倭寇溃败逃跑时跳跃不定的鼓点,长枪利剑或捅人或割喉时鲜血汩汩涌出的声音,都是锦上添花的存在。另外,片子色调的营造,其中的绛红与墨绿深得我心,绛红参见戚继光出场时的披风,墨绿参见他训练新兵时的军服里衬。PS:其实这些我也不大懂,说得不对请指正。(经指正,前面说的乐器应该是源自中国兴于日本的尺八~)

如果能深入讲一讲狼筅和鸳鸯阵的破敌之功,加快些前半段的剪辑节奏,在故事线上再花点工夫,改良下某些电视剧化的情境和台词,那么整部电影的格局,该会更上一个档次吧。

还有就是,老赵你的台词功力,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的!

PS:感谢片头特效师,居然将我舟山岑港用长长的航拍镜头具象地还原了出来,虽然真实度无从考究,不过能在大银幕上看到四百多年前的故乡,我仍是十分激动哒!

楼主 文雅卓然  发布于 2017-06-07 23:54:00 +0800 CST  
后记:这两个礼拜,心神一直为这部电影所系,联系影迷、跑发布会、狂刷N遍,一潭死水的生活似乎因着这些而渐渐起了波澜。很庆幸能认识许多新朋友,与你们追忆往事、相谈甚欢,实乃一大乐事。为大家的忠诚而感念,为你们的坚持而动容!

昨日跑去悠唐五刷,仿佛去会一个老朋友,先前的羞赧和紧张已不复存在。不过,大概也是最后一遍了吧!这次的故事,始于悠唐,终于悠唐,也算有始有终。每个故事,都有画上句点的时候啊~至于有些事情,诸如票房、口碑、热度、未来……并不是我能够左右的,即便内心深处,到底意难平。

就这样吧,反正一切回到原点,我也不过是想得到他的一个拥抱而已。

知足。

楼主 文雅卓然  发布于 2017-06-07 23:55:00 +0800 CST  

楼主:文雅卓然

字数:2886

发表时间:2017-06-08 07:5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29 23:17:09 +0800 CST

评论数:1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