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阳性,四等阴性,二等中性,三等兼性

可以构拟一种中古汉语韵母体系,大概跟还有介音时的古粤语差不多,但又严格区分各等、各呼。有些部分只是为了让音位和音值一一对应,不一定完全符合真实历史。先设定音位上有低元音 a、ɛ、ɔ,高元音 ə、i、u……举例来说:
ɔŋ 唐一开,jɔŋ 阳三开,wɔŋ 唐一合,ɥɔŋ 阳三合;
aŋ 庚二开,jaŋ 庚三开,waŋ 庚二合,ɥaŋ 庚三合;
ɛŋ 青四开,jɛŋ 清三开,wɛŋ 青四合,ɥɛŋ 清三合。
(庚韵包含耕韵,它们的对立应该是更早的层次,见下文!)
总结一下就是一、二、四等的韵腹分别为 ɔ、a、ɛ,而三等只与韵头相关,跟三种韵腹都可以搭配,其中三等跟二等搭配时就是所谓的“重三”。可以认为四等和一等音位上是来自一前一后的 æ 和 ɑ,二等原先有一种介音,加在它们前面能消除前后对立都变成央元音 a,于是与四等同源的耕韵就跟与一等同源的庚韵合并了。另外二等加在低元音上的效果是央化,而加在高元音上的效果是低化,于是 uŋ 的二等江韵变成 ɔŋ 同唐韵……
大家觉着这种思路怎么样?其他韵系的构拟情况也欢迎补充~~


楼主 TMV  发布于 2016-12-05 16:02:00 +0800 CST  


楼主 TMV  发布于 2017-03-03 07:52:00 +0800 CST  

楼主:TMV

字数:458

发表时间:2016-12-06 00: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2-18 12:12:03 +0800 CST

评论数:6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