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沙门天王和托塔李天王及哪吒源流

看到贴吧有人提到托塔李天王一家,以及天王三个儿子名字的问题。我以前就这个做过一番考究的功夫,就此机会张贴出来,以供诸公参考。
其实关于李天王和哪吒的考证文章以及非常多了,即便是学术论文也有很多,实在是没有再多费唇舌。只是我觉得前人的文章内容虽然翔实,但是难免挂万漏一,有些地方阐发的也不是很清晰。故此再做一番探讨,引用前人之初恕不做一一声明。

楼主 TinyBoss  发布于 2014-10-15 16:47:00 +0800 CST  
第一节 毗沙门天王
托塔李天王源自于佛教四大天王之一的北方多闻毗沙门天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关于这一结论探究的学术文章已经很多了。此处我也不多做阐述,只引用大英博物馆的一副唐代壁画,讲一讲唐代的毗沙门天王形象。


简单介绍一下壁画的内容:
(1)这一壁画中,毗沙门天王一手持戟(确切说是戟刀),一手托一宝塔。头戴毗卢冠,脚踩祥云。
(2)左边侍立的仙女就是他的妻子吉祥天女。
(3)右边几个恶相的神道是其手下的夜叉大将。毗沙门天王本身是夜叉之王,手下有八位大将。
(4)最右边一个王服冠冕,叉手侍立的童子是他的儿子——善腻师童子。
(5)右边贴身侍立,手捧塔座的一位青年,身份未知。猜测可能是哪吒三太子。
(6)右边还有一位手捧金杯,身着白衣的成年男子,身份未知。

楼主 TinyBoss  发布于 2014-10-15 17:01:00 +0800 CST  
毗沙门天王是唐密非常重要的一位神祇,更为确切的说属于唐密的增益法门。唐密于唐朝中叶,玄宗开元年间传入中土,在王公贵胄之间广为传播。到唐朝灭亡之后,唐密日渐式微,只是其要旨漂洋过海传到了日本,得到系统的保留。日本的两大密宗东密和台密皆起源于唐密。
而今天民间信仰里面的,焰口之类民俗活动是唐密保留下来的历史痕迹。焰口是纪念地狱的鬼王面然大士,通过施舍食物来救济饿鬼道的众生。
毗沙门天王是从唐朝中叶开始流行的一位神祇,其受欢迎程度在当时是非常高的。这里罗列几个和天王有关的佛教经典:
毗沙门天王经<1卷> | 唐·不空译
佛说毗沙门天王经<1卷> | 宋·法天译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1卷> | 唐·不空译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1卷> | 唐·不空译
毗沙门仪轨<1卷> | 唐·不空译
北方毗沙门多闻宝藏天王神妙陀罗尼别行仪轨<1卷> | 唐·不空译


明眼人可以看出这些经典大半和佛教仪轨有关,有非常浓厚的密宗特点(唐密)。
这时期的毗沙门天王至少有两重神性:
(1)财神。
毗沙门天王既是财帛的保护神,也是财帛的施予神。
《毗沙门天王经》上记载:信徒只要虔心念诵毗沙门真言,然后善腻师童子就会亲临,并施予无量的财帛。
(2)战神
毗沙门是战神源自于不空和尚翻译《毗沙门仪轨》,他在仪轨的结尾记载了一个天王显圣,从五国围城的困境之中救护安西城的故事。(故事详情另开一楼)。

楼主 TinyBoss  发布于 2014-10-15 17:26:00 +0800 CST  
《毗沙门仪轨》记载的故事翻译如下:
唐天宝年间,大石、康等五国围困我大唐安西城。二月十一日安西城的奏表打来,唐天子非常困惑。大唐要派兵去救,路上至少要八个月,城早就破了,根本来不及。是天子请教高僧一行和尚怎么办。
一行说可以请北方毗沙门天王瑟神兵求援,并推荐了一个番僧,名叫大广智。
大广智设立一处道场(怀疑这和尚就是密宗)请天子亲临观看。在道场之中,广智念动真言不过四五遍,天子就看见坛前侍立一位少年将军,带领着二三百金甲神人。
天子感到非常吃惊,进忙问广智和尚,这神人是谁。
和尚答曰:“这是北方毗沙门天王第二子,名字叫独健。他带领天兵前来救护安西,未动身之前,请求陛下的旨意”。
天子立马吩咐内侍用净斋犒劳天兵,并请其能尽快动身。
同年四月,安西城的奏章说:“五国的敌兵已退。年前二月十一日的上午,城东北三十里出现一片云雾,雨雾之中站立很多金甲神将。到了傍晚的时候,云中鼓声大震。声音传出三百余里,并且一连三天地动山摇。五国敌兵感到非常恐惧,急忙退兵。退兵之时,敌将才发现营中的弓弩都被老鼠咬去了弓弦,其它的器械也已经大半损坏不能使用。
安西城的守军乘胜追击,就在一些老弱病残的五国士兵被屠杀之际,云中传来声音叫”不要滥杀无辜,放这些人回乡”。

楼主 TinyBoss  发布于 2014-10-15 17:59:00 +0800 CST  
安西送上来的图样一直被供奉在大内。同时,有一位大悲和尚也绘制出一副天王的图样。大历五年,良贲法师奉旨把大内供养的天王图样移往集洲的开元寺。并且和大悲和尚绘制的图样一对比,二者完全一样。
广智和尚后来给天子详细讲解如何供奉毗沙门天王:
天王的第二子独健经常常领天兵天将守护大唐国界。(好威风)
而第三子那吒太子,常捧塔侍立在天王身边。(好憋屈,没有后世传说中神勇啊。)
每月一日,天王与诸天鬼神集会日。
十一日第二子独健辞父王巡界日。
十五日与四天王集会日。
二十一日那吒与父王交塔日。
这几日都需要用乳粥供养天王及其眷属。
后人传说这位番僧大广智和尚是观音菩萨的化身。
唐天子被这次事件完全折服了,颁布圣旨命令十道节度必须在辕门内供奉毗沙门天王神像,并且按照一定的规程像天王供奉祈祷。
(军中供奉毗沙门天王,好像后世的黑社会供奉关二爷,是不是?哈哈。)

楼主 TinyBoss  发布于 2014-10-15 18:20:00 +0800 CST  
@寻梦者的浦公英个人觉得这是不空广智他们勾结安西的守将搞的一场阴谋。五国围城什么的都是假的,最后什么都没有抓到。没有俘虏,没有敌人的辎重粮草,只给皇帝送了一副画像。

楼主 TinyBoss  发布于 2014-10-15 18:24:00 +0800 CST  
这个贴子估计会比较长,一时半会更新不完。
前文提到毗沙门天王的形象在日本得到系统的保留,下图就是东密的天王三尊。


中间正尊的这张苦逼脸,一看就是不是中土所产的。倒是两肋的侍从丰润圆滑,有点大唐的意思。
(1)中央正尊天王一手持戟,另一只手没有托塔(你的塔哪里去了?)
(2)左手侍立吉祥天女,一手握桃,有赐寿之意。
(3)右手侍立善腻师童子,双抓髻,手中捧一盒。


在日本毗沙门天王也保留了他的两大神性。
(1)财神。毗沙门天是日本“七福神”之一。
(2)战神。最著名的就是上杉谦信姐姐的“毘字旗”。
毘,是日本毗的异写。上杉谦信自诩为毗沙门天的化身,人间战神。


楼主 TinyBoss  发布于 2014-10-15 18:50:00 +0800 CST  
毗沙门的信仰在中土还是得到部分保留,比如军中的天王庙。天王庙供奉的就是毗沙门天王,既是战神,也是军人的保护神。
《水浒传》中就多处提到天王庙。

楼主 TinyBoss  发布于 2014-10-15 18:54:00 +0800 CST  
至于毗沙门天王和印度俱毗罗神的关系之类,我实在是不感兴趣。故留出这一楼,有兴趣的吧友可以自己补充,或者留待我以后有时间吧。
PS,后面更新的内容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毗沙门天王形象在中土的世俗化,比如《封神演义》中演化为四大魔将,托塔天王李靖和他的关系等。另一部分,就是天王的眷属。吉祥天女和五个儿子。需要说明的是网上流传几个版本都有瑕疵之处,即便在《佛经》(我看到的佛教也有限)也是莫衷一是。我努力从这些版本里面还原出一个较为合理的新版本,并讨论他们世俗化的变体——金吒木叉哪吒。

楼主 TinyBoss  发布于 2014-10-15 21:52:00 +0800 CST  
@雷震于天关于雷尊说的天王是中土旧有的词,被佛教借用之说。我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佛教译经有意译和音译两个方法,并且有“五种不翻”的规定。
“五种不翻”是玄奘法师提出的翻译理论,也就是五种情况下只能用音译
(1)真言不译。佛经里面一些类似于咒语、密语的真言。
(2)梵文本来包含多种含义的词不翻译。
(3)中国本地没有,印度独有的词汇不翻译。
(4)以前一些约定成俗的习惯翻译,顺从前人的翻译,不再汉译。
(5)一些比较尊贵的词,汉译之后容易使人轻视,故而不译。


但是佛经翻译过程中,诸多的翻译家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译经人把一些受其学识所限,把一些梵语词汇,似是而非的等价为中国旧有的事物。
比如,你说的大鹏,佛经的金翅大鹏(音译迦楼罗)只是一种以龙为食的巨鸟。和《庄子》所说的“鲲化为鹏”的大鹏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庄子所说的鲲鹏,我在以前一个贴子讨论过,应该等同于“鸱尾”。是根据“鳐鱼”之类的蝶形鱼类神话之后的产物(当然也许掺入了鲸鱼的成分)。
再说龙,佛经的龙,更确切应该音译成娜迦(一种多头的大蟒蛇而已)。与中华所说的兴云吐雾的灵兽区别很大。
相比而下,玄奘就是一个比较客观的翻译家(或者说比较重视版权),例如,他把“观世音菩萨”翻译为“观自在菩萨”。

楼主 TinyBoss  发布于 2014-10-16 16:13:00 +0800 CST  
把玉皇大帝说成帝释天也是翻译佛经的曲解。帝释天虽然是印度的天主,可神格不高。而中国的玉帝(确切说是昊天)已经是儒家经典里面的最高神格了,近乎于西方上帝。

楼主 TinyBoss  发布于 2014-10-16 16:18:00 +0800 CST  
第二部 多闻天王的形象变化
“持戟托天”只是唐密中比较盛行的天王形象,到了后世唐密式微之后,多闻天王恢复到四大天王的队列。老老实实做回自己的原本工作,成为天庭或者佛祖的守护神、护法神。
非常有趣的是,这一点和真武大帝的境遇恰恰相反,真武是从北极四圣中被逐渐提升。而多闻天王则是先被提升,地位几乎到了无可附加的程度,然后再被打回原形。

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右手持宝幡,左手握银鼠。——这是天王最为经典的形象,无论汉传显宗,还是藏传密宗都多以这种形象出现。
只是密宗之中保留了天王的财神神性,又被称为财宝天王,地位要崇高的多。(可怜天下求财之人最多!)已经可以被专祀了,不像四大天王排成两列,给人守门把户。


上图天王的财神特征还是很明显的,一手持经幡,一手握鼠,鼠嘴里吐出七宝石。

楼主 TinyBoss  发布于 2014-10-16 16:41:00 +0800 CST  
再插一句闲话,多闻天王手中所持的是经幡,也叫宝幢,或者宝幡,上面绘有经文密言。只是天王怀中所抱的宝幢在民间被俗传为伞,从而天王成了怀里抱伞的天王。
《封神演义》沿用了这一俗传,把四大天王变化为魔家四将。并且让魔礼红抱一把混元伞,又把多闻天王的吐宝银鼠变化成吃人的怪物“花狐貂”,给了另一位魔将魔礼寿。
于是到现在,甚至有些寺庙里面塑造的多闻天王多有抱伞的形象。可见《封神演义》作为小说文学成就上乏善可陈,可其对民间信仰的影响是在是巨大啊。

楼主 TinyBoss  发布于 2014-10-16 16:58:00 +0800 CST  
其实《封神演义》对民间信仰(或者民俗文化)的影响,大可以写一篇文章,若是习学相关专业的,完全可以作为毕业论文来做。
我这里提一点自己的看法:《封神演义》的成书,作者必然从民俗之中吸收了大量的养分,而这之中很多是对传统宗教的曲解。再加上作者本人的一些率性发挥(可谓是脑洞大开,对于各种宗教的东西,顺手拈来,任意改造。几乎没有比封神更过分的)。这些错误的认识通过《封神演义》的传播又固化到民间信仰之中。
可以说研究明清之后民间信仰演化的绕不开两点:(1)罗教、白莲教等民间结社;(2)《封神》《西游》等神魔小说。
再谈一点我对《封神演义》影响力的看法。明清之时,民间识字率不高,其知识多半来自于戏曲。一些比较古老的剧种,比如秦腔、川剧,这两个剧种之中关于《封神演义》神魔剧的比例非常高。虽然没有做过实际统计,但是楼主作为川陕地方人士,对这些还是有感性认识的。一些比较著名的剧目《七箭书》,《黄河阵》等,可谓经演不衰。尤其是一些著名片段《黑虎坐台》是秦腔花面(净角)的基本曲目。
引用《红楼梦》里面:
谁想贾珍这边唱的是《丁郎认父》、《黄伯央大摆阴魂阵》,更有《孙行者大闹天宫》、《姜太公斩将封神》等类的戏文。倏尔神鬼乱出,忽又妖魔毕露。内中扬幡过会、号佛行香、锣鼓喊叫之声,闻于巷外。
——当时京剧还没有出现,这里的剧种应该是秦腔之类的梆子戏(俗剧),与贾宝玉喜欢的雅剧(昆曲)之类相对应。
可以说士大夫喜欢的雅剧昆曲对于老百姓没有吸引力,老百姓喜欢的正是神魔乱出的热闹剧。而《封神演义》正是顺应于这种需要,而在民间广为传播的。

楼主 TinyBoss  发布于 2014-10-16 17:36:00 +0800 CST  

楼主:TinyBoss

字数:4450

发表时间:2014-10-16 00:4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1-15 08:40:36 +0800 CST

评论数:10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