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中国舰载武器,貌似还没有人写吧

主炮

细细一看中国的主炮型号好多。从新到老。。
H/PJ38型单管130mm舰炮


此炮为中国最新的052D导弹驱逐舰的主炮。
单130毫米舰炮于2005年初由郑州机电工程研究所(郑州713研究所)立项研制,内蒙第二机械制造厂(包头)生产。原设计采用采用单管双链路供弹、水冷却;身管长(连炮尾)70倍口径;使用弹种:榴弹、爆破弹、炮射导弹;全自动装填;火线高2。5米至3米;射速40发/分钟(左右);射程(非制导弹)29.5千米;全炮重量(不含外围设备)大于50吨;采用玻璃钢隐身防盾;炮本体安装甲板下设置二层供弹系统,一甲板为弹鼓转运间、二甲板为弹药舱及下扬弹机。此炮的工作方式为“中心”战斗工作方式和“维修”工作方式。
此炮的设计估计部分借鉴了俄罗斯AK-130双管130毫米舰炮的成熟技术,借鉴主要为舰炮机械设计上,这是我国舰炮领域较为薄弱的地方。而火炮电气控制和瞄准随动系统则全部采用国产化全新设计。
为提高适装性,此炮在原理样机的基础上进行了减重设计和反后座力设计。
减重设计在保证结构强度的要求下尽量采用铝合金部件,这也是各国舰炮减重设计的一个通行做法,如俄罗斯AK-176型舰炮就大量采用铝合金构件;再就是取消一路供弹链路,单管舰炮双链路供弹的好处是可以在射击中快速进行任务转换,由于双路供弹可挂载不同种类弹药,转换时不需要进行弹种识别,减少弹药损耗。单管单链路供弹在遂行单一任务时,射速并无影响,但在射击中进行任务转换时,需要增加弹种识别的时间,并会消耗一些炮弹。
反后座力设计就是减小舰炮发射时后座力的能量,以期降低对舰载设备所带来的冲击和振动。这里有一个数据,双100毫米舰炮射击时的后座力为225552.9N(单管,双管乘2),从而可见舰炮射击时后座力之大。鉴于单130毫米舰炮的初速、射程等指标已经固化,减小后座力的措施估计为加装炮口制退装置。
其火炮系统参考了俄制的AK130舰炮,射程近30公里,射速约40发/分钟,特别是具备发射火箭增程制导炮弹的能力,射程过百公里,在中国海军的水面舰艇中尚属首次。

楼主 恋莎年华7  发布于 2014-07-06 21:13:00 +0800 CST  
PJ26型单管76MM隐身舰炮


PJ26型单管76MM隐身舰炮,基于俄罗斯舰艇上的AK176单管76.2毫米舰炮的隐身改型。2000年初确定由郑州机电工程研究所(713)出任总师单位,进而负责研制总承包,陈汀峰担任总设计师,并于2003年完成。


性能参数(俄罗斯AK176型):
全  重:11500kg(含下甲板装弹机)
射  程:11.5~15.5km
射  速:60~120发/分
储备弹药:152发
炮身俯仰范围:-15~+85度
水平回旋范围:左右各175度
注:AK-176M型单管76mm舰炮
AK-176M型单管76毫米舰炮是前苏联70年代发展起来的自动炮。由下诺夫哥罗德机械厂研制,1975年开始装舰服役。主要装备在包括水翼艇在内的各种水面舰艇上,用于抗击来自空中的威胁目标,打击海上目标和岸上可见目标。从射速来分析,在意大利研制射速为 80发/分的OTO 紧凑型75毫米舰炮的时候,前苏联已经开始研制射速120发/分的 AK-176M型舰炮,它比OTO 120发/分的第三代产品早装舰10年左右。
射速高 每分钟可射击120发~130发,也就是说每秒发射2发。同时,还可以根据作战需要, 灵活选择60发/分或30发/分的射速。该炮主要是 通过弹鼓(补弹系统)与炮同时回转,减少了弹药由固定部分到旋回部分这一接口环节,以及双路快速供弹和自动机的高速循环动作,保证了高射速的要求。从实现高射速这一技术而言,它要比意大利的 OTO 76毫米舰炮的第三代产品即超射速OTO 76 毫米舰炮,至少是提前5年以上实现了120发/分这一战术技术指标。在西方国家,这种高射速射击与相应弹药技术的配合(如高爆预制破片弹、可修正弹等),可有效地拦击反舰导弹的攻击,与40毫米舰炮相比,拦击反舰导弹的有效射距可大大外伸,因此,有迹象表明,很可能在新一代战斗舰艇 上将取代一部分40毫米舰炮,更确切地说取代以预制破片进行“间接命中”的小口径舰炮(如40、57 毫米舰炮)。
持续射击能力强 炮位上储弹多(152发),加之配有水外冷却系统,所以在不进行补弹条件下, 可持续自动射击152发弹,这种射击能力,差不多是OTO 76毫米舰炮的两倍。并可实现弹种更换, 更换时间需2~3秒钟。
工作方式多,生在能力强 共有全自动、半自动瞄准、人工瞄准三种工作方式,这种设计是前苏联设计思想与西方国家不同之处,由于各种工作方 式备用,冗余系数大,可靠性好,同时有利于分火射击。
弹激性能好 初速较大(980术/秒),射程远 (17000米)。
可靠性好,易于维护保养 操作简单实用。机械部分的故障率为0.2%,电气部分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为300小时,炮上有多个维护门,排除一个故障一般需要10~12分钟。
环境适应性能强舰炮能在7级海情、一40°C ~+50°C等恶劣环境下正常工作。
由于工作方式多,在结构上环节多,炮塔内可进行有人操作,炮塔尺寸大,炮上弹药储量大,所以全炮重量增加,几乎是意大利OTO 76毫米舰炮的1.5倍。
76毫米AK-176M型舰载自动化火炮系统为AK-176型火炮的现代化改进型,威力强大(弹药基数152发),能有效对抗敌方空中和水面目标。通用性能较强,可装配到所有型号的小型作战舰艇上,如12341型导弹舰、12411型导弹艇、1131型、1141型、12412型小型反潜舰、775型登陆舰、1041型巡逻艇、1239型导弹舰等。采用MP-123-02新型火控系统,由目标指示雷达、电视摄像机、激光测距仪构成,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有效作战半径45公里,受到干扰时降为30公里。AK-176M单管舰载火炮可采用3种瞄准控制方式:自动化(МР-123/175型火控系统、ЭСП-221传动装置)、半自动化(ЭСП-221传动装置)、手动。弹药重12.8千克,长818毫米,弹头重5.9千克,内装400克A-IX-2型炸药,使用ВГ-67型击发引信、АР-51Л型雷达引信引爆,最大发射速率120-130发/分,可以30、60、120发/分钟的射击速率连续发射,一次最多发射70发,然后需要20-30分钟的射击间隔,再装弹时从两个方向连续进行,2套水平运输装置,每次运弹76发。对水面目标的最大射程为15公里,对海岸目标的射程为15.7公里,对空中目标为13公里,能有效对抗现代化低飞反舰导弹,如“鱼叉”、“战斧”等,曾在实弹演习中成功摧毁模拟“鱼叉”的靶弹。
主要性能数据
口 径: 76.2毫米
身 倍: 59
管 数: 2
初 速: 980米/秒
射 速: 最大120~130发/分(120、60、30发/分 可调)
射 界: 方向左右各175°,高低-15°—+85°
射 程: 17000米
瞄准速度: 方向0.2°—35°/秒,高低0.2°—30°/秒
射 高: 12000米
弹药重量: 全重12.4千克,弹丸重5.9千克
身管寿命: 2000发
更换弹种时间: 2—3秒
反应时间: 15秒
随炮转动弹鼓储量:
外形尺寸: 火线高1350毫米,
最大回旋半径4440毫米,
炮塔高2400毫米,
炮塔宽3000毫米,
甲板下高2690毫米
炮 重: 11200千克
火控雷达: MP-123-02 “歪椴树”雷达
装备舰艇: 037Ⅱ型红箭级导弹护卫艇774号廉江艇,T50A型综合训练舰937号高峰舰
目前在中国054A,056上均有装备,以及出口巴基斯坦的剑级导弹护卫舰上也有装备。

楼主 恋莎年华7  发布于 2014-07-06 21:18:00 +0800 CST  
79A式双100MM自动炮

七九式双100毫米舰炮主要装备于中型舰艇,其任务是进行海上作战、用于防空自卫、杀伤和摧毁岸上目标。
该炮雏形是陆用双100毫米高射炮,具有良好的弹道性能。
早期型号主要与343-球50(即所谓的黄蜂头)雷达-光学组成系统,后期与343改进型雷达、光电跟踪仪组成系统,并接入全舰作战系统网络。
该炮曾广泛安装于053系列护卫舰和052系列驱逐舰,曾经过多次改进,目前已停产。
该炮早期型号为H/PJ33型,衍生H/PJ33A型,后期为H/PJ33B型,改进型主要在可靠性以及自动化程度方面进行了较大改进。
管数:两管
舰炮口径:100毫米
舰炮的俯仰角(在未装机械限止器状态下):-5°~ +83°
舰炮的旋回角(在未装机械限止器状态下):±180°
舰炮的瞄准方式:
电动:
手动:(H/PJ33型)。
发射率(单管):25~30发/分
最大射程:22500米
最大射高:15000米
炮弹质量:榴弹31.3千克,
爆破弹31.5千克
弹丸初速:榴弹916.3米/秒
爆破弹911.0米/秒
最大膛压:294兆帕(3000公斤/厘米2);
火线高:2300毫米
全炮重量(含弹鼓):约38000千克


一、H/PJ33型79式双100毫米舰炮。
1、组成:由舰炮本体、瞄准随动系统、引信随动系统、下扬弹机组成。)
2、人员:炮长、左炮闩手、右炮闩手、左装填手、右装填手、俯仰瞄准手、旋回瞄准手、定距装定手、定偏装定手、左弹鼓手、右弹鼓手、弹药手X2、电工兵X2。


二、H/PJ33A型79式双100毫米舰炮。
1、组成:由舰炮本体、瞄准随动系统、引信随动系统、供弹系统、监控系统、辅助系统组成。
2、人员:由于自动化程度提高,操作人员较之H/PJ33型减少,主要有炮长、炮手和操作手;炮本体内实现无人操作。


三、H/PJ33B型79式双100毫米舰炮。
该型主要是大幅提高可靠性和集成性,采用隐身防盾。
主要装备在以下军舰上。
528 绵阳舰527 洛阳号566 怀化号567 襄樊号524 三明号565 葫芦岛号564 宜昌号523 蒲田号521 嘉兴号167 深圳号522 连云港号113 青岛号561 汕头号563 肇庆号562 江门号542 铜陵号559 佛山号112 哈尔滨号560 东莞号558 北海号166 珠海号165 湛江号534 金华号533 台州号516 九江号


楼主 恋莎年华7  发布于 2014-07-06 21:22:00 +0800 CST  
H/PJ-87式单管100毫米舰炮


H/PJ-87式单管100毫米舰炮,是713所基于法国T100C紧凑型(COMPACT)100毫米单管自动舰炮研发的国产"210"舰炮的隐身改型,主要战术技术性能达到了法国100毫米紧凑型舰炮的水平。与以前广泛使用的79A式双管舰炮相比,在可靠性、自动化程度及弹道性能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性能参数(法国T100C紧凑型):

炮  重:17000千克
初  速:870米/秒
身 管 长:5500毫米
射  速:10~90发/分
对海目标:最大射程17500米,有效射程12000米
对空目标:最大射程8000米,有效射程6000米
最大仰角:85度
主要装备在以下军舰上。

150长春号151 郑州号 116石家庄号115沈阳号171海口号526 温州号 170 兰州号 525 马鞍山号 169武汉号168广州号

楼主 恋莎年华7  发布于 2014-07-06 21:24:00 +0800 CST  
79式双100MM自动炮


H/PJ33型ENG-2/79式100毫米双管舰炮(旧型号名称为712-1型), 该炮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设计的产品。双100毫米舰炮武器系统由船舶系统工程部抓总,七一三所负责设计,海军四三O六厂和上海长城电梯厂负责生产,舰炮系统采用七一六所第二代数字式指挥仪;七二0所设计,四—一0厂生产的343型炮瞄雷达;七0一所设计,沪东造船船厂生产的天线与光学仪器组成的稳定瞄准系统。1970年开始研制,1982年和1983年,整个舰炮武器系统在辽西舰炮试验场相继完成了陆上试验和海上定型试验。1985年正式获准设计定型。采用全封闭结构、自动供弹机,可进行全自动瞄准。装备于护卫舰。该炮有两个供弹系统,储弹52发。可实施全自动和半自动射击。
指挥雷达:黄蜂头(343)炮瞄雷达
初速:916米/秒
射速:2*25发/分
最大射程:22500米
最大射高:15000米
高低射界:-5-85
方向射界:左右各225
全  重:34000公斤
主要装备以下舰艇

541 淮北号 540 淮南号 539 安庆号 537沧州号 557 吉首号(退役) 536芜湖号(退役) 556湘潭号(退役) 545临汾号 555昭通号 535黄石号(退役) 554安顺号(退役) 553韶关号 543丹东号 532 中东舰(退役) 531 鹰潭号(退役)

458 塞巴里(Saiburi)
457 克拉巴厘(Krabu )
456 邦巴功(Bangpako )
455 昭披耶(Chao Phr )


楼主 恋莎年华7  发布于 2014-07-06 21:29:00 +0800 CST  
76式130毫米双管舰炮


76式130毫米双管舰炮,是中国第一代导弹驱逐舰配套的火炮武器系统,是在66式130毫米双管岸炮基础上研制的。1966年开始研制,1968年开始进行舰炮及其随动系统的设计,由第一重型机器厂负责生产。舰炮系统最初采用数字式指挥仪,随后,改进的炮指——IA型指挥仪采用了多微机分布式控制系统,使其主要参数都以表页显示,并配以720所设计的343炮瞄雷达。1975年和1980年,76式130毫米双管舰炮的陆上实验和海上定型试验基本完成,1987年11月经国家批准定型,命名为76式双130毫米舰炮系统。后来又进行部分改进,性能有较大提高。
从总体上看,76式双130毫米舰炮系统是一种相当可靠且威力大的火力系统。该炮的威力十分惊人,6枚130毫米炮弹基本上可使一艘3000吨级的舰艇失去战斗力。同时,该炮实现微机化控制,有较好的自动化能力和精度,在电子系统失效后还可以应用人工射击。但是从外形上看,该炮有明显的苏式痕迹,炮塔体积庞大,隐形性能差,防护能力弱。
射程:约23 KM
射速:约15发/分
主要装备以下舰艇

164桂林号


134遵义号


110 大连号


133重庆号


109开封号


163南昌号


132合肥号


162南宁号(退役)


108西宁号(退役)


131南京号(已退役)


107银川号(退役)


161长沙舰(退役)


106西安号(退役)


160(已退役)


105济南号(退役)

楼主 恋莎年华7  发布于 2014-07-06 21:32:00 +0800 CST  
66式双57MM舰炮



66式双57MM舰炮,1963年开始研制,1983年生产定型。
初  速:1000米/秒
射  速:210-240发/分
最大射程:12000米
最大射高:8800米
高低射界:-10-85
方向射界:左右各178
全  重:8000公斤
炮手人数:8人
主要装备以下舰艇

81 郑和号训练舰 037I型反潜艇 072型Ⅱ(玉康级)大型登 072型(玉康级)大型登陆 037型反潜艇

956纳赛尔号


951 纳吉姆·扎费尔号

楼主 恋莎年华7  发布于 2014-07-06 21:36:00 +0800 CST  
61式100毫米舰炮



61式100毫米舰炮,属于前苏联B-34型100毫米舰炮的仿制型,56倍口径,是一型人工手动操作的舰炮,人工装填炮弹。弹道性能好,射程和威力都比较可观,但是自动化程度很低,战斗中水兵们必须在甲板上手动操作,实战效能并不是很强。不过在对岸上目标轰击等方面,该炮还是可以发挥一定作用的。该炮由一座装设在指挥台后上方的光学测距仪提供目标参数。
射  速:12发/分

射  程:(对海)22.5千米
(对空)14千米
仰  角:85度
弹  重:15.9千克
炮口初速:895m/s
主要装备舰艇

552宜宾号(退役) 551茂名号(退役) 520 开封号(退役) 519长治号 509常德号(退役) 510绍兴号(退役) 518吉安号 514镇江号(退役) 512无锡号(退役) 513淮安号(退役) 511南通号(退役) 517南平号 515厦门号(退役) 503 开源号(退役) 502南充号(退役) 501 下关号(退役) 504东川号(退役) 529 海口号(退役) 508西昌号(退役) 507凭祥号(退役) 506 成都号(退役) 505昆明号(退役)

楼主 恋莎年华7  发布于 2014-07-06 21:38:00 +0800 CST  
法T100C紧凑型100毫米单管自动舰炮



紧凑型100毫米舰炮,法国70年代中期在原有100毫米舰炮基础上改进和发展的舰炮,1984年完成研制工作,用于攻击海上目标和防空,也可反导弹和执行对岸轰击任务。采用活动身管炮身,被筒套在身管后部,炮闩为倒立楔式。具有结构紧凑、重量轻、射速高、反应时间短等优点。法国100毫米紧凑型舰炮采用了当时看来较前卫的设计,大体可分为炮塔,动力舱、供弹舱、技术(设备)舱和主战中心极大部分。炮的发射系统、炮塔供弹系统、补弹及扬弹系统、瞄准系统、弹药自动控制系统等等分别配置于上述各个舱室中。
1.发射系统 该系统由炮管、冷却装置、水气供应系统、炮闩、供弹装置和拨弹机组成。系统自动发射炮弹,每发射一发炮弹后由冷却装置和水气供应系统对炮管进行冷却和膛内残渣的清除。由于有合理的火炮冷却装置,使其身管寿命达到了3000发的较高水平。
2.炮塔供弹系统 该系统位于火炮右侧,由固定弯道、中间弹仓、引信测合机、活动弯道,动力源及炮塔控制机组成。当扬弹机将炮弹从主甲板下的弹舱提升到炮塔内,炮弹经固定弯道进入中间弹舱。中间弹仓能容纳18发弹,可根据需要快速更换弹种,转换时间为7~15秒。选定的炮弹由引信测合机装定引信,送到由凸轮带动的与摇架相接的送弹槽中(位于U型活动弯道上)。之后,炮弹移动到活动弯道的末端经调整保持与炮身轴线平行。
3.补弹、扬弹系统 该系统位于舱面以下,主要包括主补弹链、副补弹链、旋转拨弹鼓、扬弹机和弹箱控制机组等。主补弹链用于储存常规炮弹,有三种规格分别容纳42发、66发、90发。副补弹链用来储存12发特种弹。扬弹机的功能是将补弹系统中的炮弹提升到炮塔内,如需退弹,也可以将炮弹上的炮弹退至到补弹系统里。
4.瞄准随机系统 该系统由2部瞄准箱、2部电枢控制箱、1部电子设备箱、1部遥控机柜、1部瞄准维修箱、1部炮塔显示箱和2台执行电机。瞄准随动系统的功能是接受指挥仪提供的瞄准指令,控制火炮完成瞄准。为了提高整个火炮系统的跟踪精度,瞄准控制采用了精、粗双通道组合装置。当火炮需要调舷射击时,该系统还采用超粗调装置予以瞄准控制。
5.弹药自动控制系统 该系统包括有弹药管理计算机控制柜、人工装弹控制柜、舰炮控制箱等设备,能够保证舰炮射击时正确选择、更换不同的炮弹,并能根据作战信息中心的控制指令,自动选择单发、2发、3发或6发的点射发数。补弹和供弹系统中各型炮弹均能适时准确地送至给火炮,并能自动识别弹型和数量。
总体来说,法国100毫米紧凑炮算得上世界先进的舰炮。从口径上来说,100毫米介于76毫米和127/130毫米之间,法国人的初衷就是希望100毫米可以兼顾76毫米的防空能力和127毫米的对海对地打击能力。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面面兼顾有的时候反而面面都不精,与76毫米炮相比,如果达到相同的高射速,100毫米舰炮的重量要数倍于76毫米炮;和127毫米炮相比,其射程和威力相差很多。 初  速:870米/秒

身 管 长:5500毫米
射  速:10~90发/分
对海上目标:
最大射程17500米,有效射程12000米;
对空目标:
最大射程8000米,有效射程6000米;
炮  重:17000千克
仅在544四平号上装备一门

楼主 恋莎年华7  发布于 2014-07-06 21:43:00 +0800 CST  
AK-130型舰炮


AK-130型舰炮,为130毫米口径的双管全自动舰炮,是苏联(俄罗斯)在20世纪80年代由圣彼德堡的阿美第斯特设计局和弗伦泽军火设计局设计的主力舰炮,我国随”现代”级一同引进,能够执行反舰、防空、对岸火力支援等多种任务。
该系统包含一套带电视和电子瞄准装置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火炮可由雷达控制系统控制实施全自动射击,也可在自主控制模式下由舰员使用炮塔上的康丹瑟光学瞄准具实施射击,还可使用全手动模式射击。该炮体积庞大,隐形效果差;采用钢铁铸成的炮底使其重量极大,因此只能装备在大型军舰上。
口  径:130mm
倍  径:70
俯 仰 角:85度
初  速:950米/秒
射  速:单门35-45发/分钟
最大射程:29,500米
最大射高:20000米
方向射界:360度
炮 弹 重:27公斤
随炮回旋备射弹量:80~90发
炮塔尺寸:长7.25米,宽7米,高7米(甲板上),炮圈直径1.5米
炮 塔 重:35,000公斤
控  制:雷达火控系统,光电控制系统
冷却系统:炮管外部水冷式
由于重量过大,只能装备大型军舰,适装型不好,所以中国没有仿制,中国在052D的舰炮上应该是借鉴了部分结构,PS,之所以是双管是因为为了弥补射速不足所以搞成双管的。。

主要装备在我国引进的四艘现代级驱逐舰上。

楼主 恋莎年华7  发布于 2014-07-06 21:50:00 +0800 CST  
防空武器
海红旗9
052C前部的红旗9垂直发射装置


红旗9弹射出筒,并点火飞向目标。




海红旗-9(HHQ-9)舰载防空导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制式中远程区域防空导弹,为水面舰队提供完整的远程防空保护。是在陆基红旗-9A防空导弹基础之上发展而来,采用垂直冷发射方式,弹桶呈圆形布置,每个发射单元为6联装,每个导弹单独使用一个发射口。由舰上的四座相控阵雷达提供导引与数据修正,采用先进的无线电指令加末端主动雷达导引的制导体制。
“海红9”可能采用类似S-300F的冷弹式垂直发射方式发射,但发射装置有所不同。S-300F采用的是8联装的“左轮”式发射装置,8枚导弹共用一个发射口,也就是说每个单元只有一枚待发弹,只有在这枚弹发射出去之后,下一枚弹才能旋转到待发位置,同时进行加电。这种方式的主要缺点是系统结构复杂,同时也影响发射速率(由于发射装置是8个单元而火力通道只有6个的缘故,才使得这种方式的缺点并没有成为整个系统的瓶径――但“海红9”系统就不同了)。而“海红9”的发射装置是不能旋转的6联装“集束”式,每一枚弹都是待发弹,相对于S-300F系统,简化了结构,提高了发射速率 。
该导弹体积过大
弹  长:6.8米
弹  径:0.47米
弹  重:1300千克
弹 头 重:大于180千克
最大射程:对飞机120-150KM
对导弹25KM
最小射程:对飞机20KM
对导弹:5-7KM
最大射高:27KM
杀伤半径:35M
同时攻击目标数:6
拦截高度:20-25000m
最大速度:1300m/s
主要装备舰艇

150长春号151 郑州号152号?? 171海口号170 兰州号

图中导弹分别为9M96E(近)、9M96E2(中)、48N6E2(远),中国的红旗9导弹脱胎自S300,过大的导弹体积挤占了大量空间,但如果中国引进S400的话,那么中国的就可以获得S400的导弹包括极长范围40N6,长范围的48N6E3 (射程达到250千米),短范围的9M96E或9M96E2导弹。那么中国军舰的导弹载弹量会上升,中国的远程防空导弹系统可以由单一弹种发展成复合弹种,同时结合中国地基中段弹道导弹拦截技术和俄罗斯的新型远程导弹,那么中国的军舰极有可能拥有区域末端反导能力,所以中国引进S400凯旋系统并不是空穴来风。9M96E2射程达120公里,9M96E2弹长5.56米,弹径0.24米。HHQ-9弹长6.8米,弹径0.446米。可以使用短的这段距离加装助推装置加大射程,如图如中国改用9M96E2导弹的话完全可以做到一坑填两弹,或者一坑多弹,那么052C的防空导弹数量就可以达到96枚防空导弹甚至更多,基本达到伯克级的水平了,目前052C只装载防空导弹,48枚的载弹量过少,只能多舰一起行动,这与红旗9导弹体积过大不无关系,现有的发射单元只能保证基本防空需要,如果改用导弹的话052C可以提高载弹量或者混装多种导弹,生命力更加顽强,或许这就是中国要引进俄罗斯防空导弹最大的现实需要吧。只是不知道国家有没有这么做,或者自主研发类似导弹,只能拭目以待了。个人意见欢迎讨论,主要素质。。

楼主 恋莎年华7  发布于 2014-07-06 22:45:00 +0800 CST  
红旗-16舰空导弹
导弹发射

热发射

导弹装填



红旗-16(HQ-16)舰空导弹是人民海军装备的第一种国产中近程区域防空导弹,1999年7月立项,2007年底首次进行舰上实弹发射试验,2008年进行定型试验。装备大中型驱护舰,用于中近程区域防空和自卫反导作战,主要拦截反舰导弹和飞机类目标。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舰艇实际情况灵活配置火力道数,具有良好的装载适应能力,采用垂直热发射技术,具备全方位快速拦截多目标能力,可拦截超音速反舰导弹和亚音速反舰导弹。
弹  径:0.232米
弹  重:165公斤
战斗部重:17公斤
最大飞行速度:2.8M
有效射程:1.5-19公里
有效射高:10-6000米
单发命中概率:0.7- 0.98
反应时间:5-8秒
中国未来驱逐舰上就可以混装这种导弹,提高多层次立体防空能力,意义重大。注:海红旗16是热发射,陆基红旗16是冷发射。
主要装备在中国054A导弹护卫舰上。

楼主 恋莎年华7  发布于 2014-07-06 22:54:00 +0800 CST  
“里夫”M舰载防空导弹
石家庄舰垂发导弹


里夫甲板下结构(这是俄罗斯军舰)


俄罗斯“里夫”M舰载防空导弹系统,俄文:крепость-M“堡垒-M/暗礁-M”,北约代号SA-N-6 Grumble“雷声”, 该系统是S-300PMU-1舰载型。“里夫”M系统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垂直发射的舰载防空导弹系统,“里夫”舰对空导弹系统(Riff-6,西方编号SA-N-6“雷声”)是苏联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研制并于70年代末装舰的全天候远程舰载区域防空导弹系统,采用与大名鼎鼎的陆用型S-300P(SA-10)系统相同的导弹。该系统在苏联和俄罗斯有几种名称,起初称为”Fort”系统,采用5V55K导弹;改进后称为”Fort-M”系统,采用5V55L导弹。后又改名为“暗礁”系统,其俄文音译为“里夫”。近年,“基洛夫”级“彼得大帝”号上的“里夫”系统再次更新,装备了和S-300PMU1相同的48N6E导弹及照射雷达。舰载“里夫”系统主要用于打击各种来袭的飞机和亚音速导弹,可同时对付多个目标。
苏联防空导弹武器的发展规律一般都是先有陆上型,再通过改造移植到舰上。陆上型S-300于1972年完成最初的飞行试验后,立即着手发展海军型,即“里夫”,作为当时即将发展的“基洛夫”级导弹巡洋舰的标准配置。由于“里夫”导弹系统的尺寸较大,且装弹数量较多,苏联海军主要将它装备7 000吨级以上的大型水面舰艇。该导弹于1977年首先装备在“喀拉”级“亚佐夫”号导弹巡洋舰上进行了水上试验,1979年装备2艘“基洛夫”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1983年又装备了1艘“光荣”级导弹巡洋舰,至苏联解体前夕,总共装备了4艘“基洛夫”级和3艘“光荣”级,但前1艘“基洛夫”级导弹巡洋舰现已拆解,因此俄罗斯现在只剩下6艘装备了“里夫”及其改进系统的导弹巡洋舰。
“基洛夫”级导弹巡洋舰上安装有12个“里夫”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分3列布置,每列4个,垂直安装在前甲板下面,甲板上只能看到12个长2.5米、宽1.5米的巨型发射舱口盖,每个发射舱口盖下面有8个垂直放置在可旋转弹鼓上的导弹贮运发射筒,共96枚导弹。“光荣”级舰上安装的发射装置位于烟囱后面,在后甲板下,分2列布置,每列4个,共备弹64枚。
据俄海军北方舰队介绍,“里夫”导弹系统于1991年、1992年均在海上打过靶,一般每年发射6~7枚。所选用的靶机为超音速PB-1飞机,靶弹为亚音速超低空飞行的P-15导弹。 “里夫”导弹系统由制导雷达、中央控制舱、自动发射装置、导弹及发射系统等部分组成。
制导雷达:“里夫”导弹系统的5V55系列导弹采用全程指令制导体制,所配置的制导雷达是一个单面旋转相控阵雷达,西方称之为“顶盖”。它由五部天线和高频舱组成一个雷达天线座,长6.2米,宽5.6米,高7.65米,共重26.5吨。该雷达主要依靠舰上的三坐标搜索雷达提供目标指示。制导雷达最上方大圆罩内装有一个单面旋转相控阵天线,天线直径为3.5米,用以照射目标锁定目标位置。其下方是3个并排安装的柱形旁瓣对消天线。在大天线罩和柱形天线之间有一个小的圆形天线罩,内装一个0.5米直径的小型指令天线用以引导导弹飞向目标。在“彼得大帝”号上装备的“里夫”系统由于采用了更先进的TVM半主动雷达制导的48N6E导弹,所以用一座几乎和陆基S-300PMU1系统相同的30N6E1相控阵火控雷达取代了“顶盖”。
主雷达的发射机调节系统是由三级速调管组成。由于雷达发射机只能工作在一个频率点上,更换频率必须更换速调管。制导雷达天线所在部位,由于船体摇摆,会出现较大的随机测量误差,为此在天线座上配有一个双轴稳定的陀螺平台来校正此误差,对波束进行稳定控制。
中央控制舱包括雷达发射机的激励器、接收机的中频和视频部分、火控计算机、导弹控制台、目标指示设备、数据交换设备、机内检测设备以及模/数(A/D)变换等22个机柜。中央控制舱负责与外部日的信息交换、信息处理和显示、系统的工作方式和功能控制以及导弹发射控制,并完成系统的检查及操作训练等。
导弹控制台是中央控制舱的核心设备,它的任务是完成“里夫”系统所要攻击目标的录取,射击诸元的计算,导弹射前参数装定,导弹的发射控制以及导弹飞行制导指令形成。
导弹控制台上有P型显示器和A型显示器。P型显示器显表威胁目标的方位、距离,A型显示器显示目标、导弹的信息以及它们的遭遇点。
火控计算机由两台计算机组成,每台计算机有3个CPU,构成多处理机,其中1个CPU作为备份。每台计算机完成3个目标和6枚导弹的跟踪照射处理,此外还可以完成目标参数的模拟,机内检测以及故障定位等。机内检测设备完成系统的功能检查和故障检测、隔离以及目标模拟等。
系统作战软件包括两部分,功能软件和控制软件。功能软件负责系统的检测和模拟操作。控制软件的主要任务包括控制接收目标指示的工作方式,控制天线在某一位置自由搜索的工作方式,控制按时序对导弹和目标交替跟踪照射,计算导弹与目标的遭遇点、最佳拦截弹道、控制指令,选定待发射导弹舱位、计算导弹弹道的各个拐点。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前苏联在电子技术方面的落后,整个系统的存储装置重达数吨,容量竟然不到1MB。然而苏联的软件专家就是利用这微乎其微的存储容量完成了复杂的作战系统软件的编译运行,其水平不得不令人佩服。
5B55型导弹弹体为单级、固体、无翼式,尾部有4个全动式空气舵,在尾喷管扩张段安装了4个燃气舵。该型号主要结构如下:
——天线罩舱内有雷达测角仪的抛物面天线及天线背面的陀螺稳定装置,在抛物面天线上有2个引信小天线。
——电子仪器舱内装有自动驾驶仪、无线电引信、雷达测角仪、无线电控制仪、电源。在舱表面两侧各有一对无线电控制仪的收发天线。
——战斗部舱内装有战斗部和保险机构。战斗部采用预制破片式,重133千克,装药58.5千克,总的破片数20 500片,单枚破片重量为2.5克,破片初速为1 900米/秒,静态飞散角为60°。
——发动机舱和尾舱装有固体火箭发动机,喷气处有燃气舵,尾舱外面有可折叠的4个空气舵。
48N6E型导弹主要是为了提高拦截战术弹道导弹的能力而装备的。该型导弹装舰后,可有效提高最大射程。和5B55型导弹相比较,采用改进后的发动机,加长了250毫米装药量,估计该弹长度达7.6米左右,贮运发射筒也长达8.0米左右。另外,该导弹采用了液压舵机系统,取消了原来用于5B55型导弹的燃气舵机系统,最大射程增加到150千米。
导弹的贮存、运输和发射都由贮运发射筒完成。贮运发射筒头部有较厚的易碎盖,背面刻有预制沟槽,在3个大气压的作用下即可破碎。底部有固定导弹机构、导弹弹射器、2个燃气发生器,沿发射筒水平方向的两侧有活塞筒及推杆,下部有电缆及导轨。贮运发射筒在导弹发射后,经过一定修复如更换顶盖等,可重复使用3~4次。
在每个发射井内都设有一个大的转柱,是圆筒形。转柱上挂有带贮运发射筒的导弹8枚,弹筒围绕着转柱分布,挂弹后转柱直径为3.8米,转柱下面还有转动机构。弹库是一个大通舱,由4个、6个或8个发射井组成,高约9米,四周有抑爆系统以及装甲保护。
发射系统包括导弹贮运发射筒、发射井及弹库。导弹采用“冷发射”技术,自动发射装置控制控制弹库中的转柱转动、导弹发射准备、射前检查、参数装定,并将导弹射前的状态信息反馈到中央控制舱。1台自动发射装置可控制4个发射井。发射时,转柱将导弹转到导弹发射口下,待发射导弹转至发射井口后,这枚待发导弹被加电并装定参数,其它导弹可进行射前检测。高压气体分两次动作:第一次以较小的压力冲破导弹容器上方的易碎盖并清除其它障碍物;第二次以较大的压力将导弹冲出发射口,导弹依靠惯性飞至离舰面25米高度之后弹体火箭发动机点火,导弹加速飞向目标。
“里夫”系统有两种工作方式:一种是接收舰上指控的目标指示工作方式,另一种是在某一位置制导雷达自主搜索、跟踪目标工作方式。通常,“里夫”系统工作在前一种方式下。
舰上三坐标雷达给出目标信息,经舰上作战情报指挥系统进行目标识别、威胁判断,再分配到“里夫”系统,由中央控制舱内的目标指示设备接收,并送到导弹控制台,控制制导雷达天线调转到目标指示方向,雷达截获目标后转入自动跟踪状态,计算机根据导弹控制台送来的目标参数计算目标射击诸元。与此同时,自动发射装置进行导弹选取、加电,并对待发导弹进行射前参数装定。
当导弹穿过制导雷达的小雷达(截获雷达)截获屏时,小雷达将导弹的坐标参数送至制导雷达的主雷达。当主雷达截获导弹后,制导雷达对导弹、目标进行跟踪,并对目标照射。舰上计算机根据目标、导弹的信息计算导弹偏离弹道数据,以此形成指令,并发送给空中的导弹,指令周期为0.1秒。制导雷达对目标的照射是脉冲式的。当导弹的导引头搜索、捕获到舰面照射经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后,就由中段指令制导转换到TVM(track-via-missile,经由导弹制导)末段制导。在TVM制导体制中,目标反射的雷达信号被导弹接收,导弹把信号数据下传到军舰上的制导站上,通过其大型计算机来处理,形成制导指令再发送回导弹。“里夫”150千米的有效射程和25米的低界使该系统能拦截各种携带中程空舰导弹的飞机和大、中型如“冥河”类反舰导弹,具有远程区域防空作战能力。由于采用了垂直发射技术、相控阵制导技术,“里夫”系统在90°方位角范围内能同时发射12枚导弹拦截6个目标,因此该系统具有一定的抗饱和攻击能力。该系统采用了TVM制导体制以及相控阵雷达制导技术,抗干扰措施多,因而抗干扰能力较强。此外,该系统可靠性好,导弹的贮存、运输、发射都用同一个筒,使用维护方便,筒内导弹可10年不用检测,导弹第10年时的发射飞行可靠度还大于0.75。5V55系列和48N6系列的导弹都能够达到5马赫以上的高速,能够迅速拦截高速目标。
该系统也存在一些缺点,如系统设备重、体积大,只能装备于类似“基洛夫”、“光荣级”级巡洋舰等7 000吨级以上的舰只,适装性较差。还有导弹发射速度慢,采用弹鼓式的旋转发射装置,8枚导弹共用一个发射口,每发射一枚导弹必须旋转一次,因此增加了导弹发射时间,影响了发射速度,这对于防空作战极为不利。

楼主 恋莎年华7  发布于 2014-07-06 23:06:00 +0800 CST  
目前世界上与俄罗斯“里夫”系统类似的舰载区域防空导弹系统还包括法国、英国、意大利三国联合研制的“主防空导弹系统(PAAMS)”和美国的“宙斯盾”系统。PAAMS系统使用“紫菀”30导弹用于中程防空。三国采用不同的雷达制导:法国和意大利的“地平线”级护卫舰采用EMPAR单面旋转相控阵雷达,英国的45型驱逐舰采用“桑普森”双面旋转相控阵雷达。美国的“宙斯盾”系统使用“标准”2导弹和SPY-1D固定四面阵多功能相控阵雷达。
导弹发射装置“紫菀”30导弹采用法国研制的“席尔瓦”八单元垂直发射装置,“标准”2增程型导弹采用MK41八单元垂直发射装置。这两种发射装置每个单元内放置1枚导弹,固定结构,打开舱口盖导弹即能发射,与“里夫”系统的旋转发射装置相比,没有机械运动,导弹发射速率高,可达到1枚/秒,这是“里夫”系统无法比拟的。
导弹发射方式“里夫”系统的48N6E型导弹采用冷发射方式,发射时先由发射筒内的燃气发生器产生高压气体,将导弹弹射到离甲板20~30米的高度,然后导弹发动机才点火。“紫菀”30和“标准”2增程型导弹都采用热发射技术,导弹发动机直接在发射装置内点火发射。采用冷发射技术对发射装置能起到保护作用,延长其使用寿命,其维护、保养也相对简便。而采用热发射技术,由于导弹点火产生高温、高压燃气流,发射装置必须配备燃气排导系统和冷却系统,结构变得复杂,不可避免地要增加成本,同时对维护、保养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里夫”系统的冷发射方式相对来说更先进一些。
导弹的战技性能:48N6E型导弹射程为5~150千米,射高25~25 000米,最大飞行速度5.1~5.7马赫,单发杀伤概率0.7,能对付超音速飞机和亚音速大、中型反舰导弹。
“紫菀”30导弹最大射程为70千米,射高10~20 000米,最大飞行速度4马赫,不仅能有效对付高度在10米、距离15~17千米的一般亚音速飞机和反舰导弹,还能有效抗击高度在10米、距离8~10千米、飞行速度高达2.5马赫、过载15g的超音速大型反舰导弹,且能在30~70千米距离内拦截侦察机和预警飞机。
“标准”2增程型导弹最大射程120千米,射高15~24 000米,最大飞行速度2.5马赫,能拦截超音速飞机和掠海飞行反舰导弹。
制导雷达的性能:这3种防空导弹系统都采用相控阵雷达。“里夫”的“顶罩”雷达能同时制导12枚导弹,拦截6个目标。PAAMS的EMPAR雷达能同时引导24枚导弹,攻击12个目标。“桑普森”雷达能同时攻击12个目标,SPY-1D雷达能同时对付分批来袭的12~16个目标。从中可以看出,“里夫”系统同时对付的目标数最少,而其它系统同时对付的目标数在12个以上。另外,“顶罩”雷达的综合性能也是最弱的,这可能是由于俄罗斯在电子技术方面一直落后于西方造成的。
9M96E导弹与48N6E导弹体积对比,据俄方称,一个48N6E导弹的发射筒能够容下4枚9M96E导弹,从而大大提高备弹数量与防空能力。
俄罗斯已经推出了使用9M96E2导弹的S-400路基防空系统,作战效能相比于S-300大大提高,并且超越了美国最新型的“爱国者3”,并且具有一定的反弹道导弹能力。可以相信,未来装备9M96E2的“里夫”改进型,其战斗力还将再上一台阶,甚至完全有能力超越美国的“标准”系列。
弹  长:7.8米
弹  径:0.51米
起飞重量:1500公斤
最大射程:90公里
最大射高:25000米
最小射高:10米
最大飞行速度:6马赫
只装备在116 石家庄号 115 沈阳号 两艘俄式中华神盾上

楼主 恋莎年华7  发布于 2014-07-06 23:06:00 +0800 CST  
红旗-10近防导弹系统

红旗-10近防导弹系统发射,可以清楚的看到导弹。
红旗-10/FL-3000N舰艇自卫防御导弹武器系统,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开发,可有效拦截各种类型的反舰导弹,对付海上、空中和陆地对舰艇发起的饱和攻击。红旗-10为自用型号,FL-3000N为出口型号。
FL-3000N武器系统组成简单,主要包括武控台、发射系统和筒弹。发射系统配装24发导弹,提供持续的火力打击。发射系统也有18联装、12联装、8联装和4联装多种形式,适应不同舰艇的装载需求。
FL-3000N导弹速度高、重量轻、反应快速、制导精度高,可有效拦截各种超音速和亚音速掠海反舰导弹。FL-3000采用被动雷达+红外双模制导方式,对海最大拦截距离为9公里,具备多发齐射能力,间隔时间不超过3秒。FL-3000N导弹发射后锁定目标.发射后不管,强大的火力可同时对抗多个目标的饱和攻击。FL-3000N武器系统完全胜任海军在复杂环境下对抗多平台作战的要求,满足当前和未来战争的舰艇自卫防御的需要。
FL-3000N系统的典型作战使用方式是:由舰(艇)上的雷达对空中目标进行搜索、跟踪与识别,同时还要探测目标所发射的电磁波的波段。当确认该目标或目标群需攻击后,将目标的距离、方位、高低角、目标发射的电磁波频段送到导弹武器控制系统。随即,第一批待击导弹在发射前几秒内就作好一切准备。包括启动导引头的陀螺和红外探测器致冷。当控制人员人员决定要摧毁来袭目标(群)时,就按下发射按钮,导弹就点火,发动机产生巨大推力,使导弹脱离发射架飞向空中目标。 FL-3000N即可单射,也可齐射。当第一批导弹发射后,第二批导弹已作好再发射准备。可根据需要随时发射第二批、第三批,直到把发射架上的导弹全部发射完毕。随后由自动装填系统再向发射架上装填导弹,然后再发射导弹,直到来袭目标(群)被全部摧毁。
中国新一代近防导弹系统,可以为军舰提供有限且有效的近程防空能力,适装性强,中国的052D上也出现了这款导弹,中国海军的驱逐舰近防炮由前后各一座近防炮变成了前炮后弹的布局,据说这样可以提高近程防空能力。
主要装备舰艇
052D导弹驱逐舰,辽宁号航母,056轻护舰

楼主 恋莎年华7  发布于 2014-07-07 00:08:00 +0800 CST  
海红旗-7舰空导弹


海红旗7装填


海红旗-7(HHQ-7)型舰空导弹,广泛装备在中国海军的非专职防空水面舰艇上,作为舰艇自身的点防空之用。海红旗-7防空导弹源自80年代从法国引进的“海响尾蛇”防空系统,经过国产化改进的“海响尾蛇”即称为“海红旗-7”。
052型的2号舰“青岛号”(弦号113)最先开始安装国产化的“海响尾蛇”—即海红旗-7。在完全掌握了海红旗-7的使用与制造之后,发展了出口型号,装备在出口巴基斯坦等国的驱护舰上,海红旗-7的出口型号称为“飞蠓”系列,最新的型号是飞蠓-90N。
弹  长:3米
弹  径:156毫米
翼  展:0.55米,
战斗部重:14公斤
发射重量:84.5公斤
有效射高:15-5500米
最小射程:500m
最大射程:8.5公里(对掠海导弹),14公里(对飞机射程)
最大速度:2.3马赫
系统反应时间:6-10秒
单发杀伤概率:约为80%(具有反掠海飞行反舰导弹的能力)
最大过载:35g
反应时间:6.5s
制导方式:半主动雷达/光学制导
PS:法国海响尾蛇舰空导弹系统
“海响尾蛇”导弹是法国汤姆逊-CSF和马特拉公司联合研制的全天候近程舰对空导弹系统。可作为单舰点防御武器用来对付低空、超低空战斗机和悬停的直升机以及掠海飞行导弹的攻击,也可以与其它舰艇联合进行区域防御。装备了“海响尾蛇”舰空导弹系统的舰艇增强了防掠海导弹和超低空空袭兵器的能力。
该系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导弹发射装置和多传感器火控系统同轴配置的8S型,该型在1986年装舰;另一种是发射装置与指向器为模块式分开配置的8MS型。
1972年底,法国为装备新型驱逐舰和护卫舰,开始研究舰对空导弹,经过对几种型号的分析对比,1973年海军确定把陆用型“响尾蛇”移植为海用型,称为基本型8B。1974年选定汤姆逊公司为总承包商,签订了第一个合同开始工程研制。1977年底交付第一套发射装置并装舰试验。1979年完成性能鉴定,1980年正式服役。
到1981年为止,法国海军与汤姆逊公司共签订了生产14套8B型“海响尾蛇”的合同,至1984年共交付了9套,其中除一套供作战训练用外,其余8套装备了四艘C70型护卫舰、三艘F 67型驱逐舰和一艘试验舰。
1980年汤姆逊和马特拉公司与沙特阿拉伯达成了为沙特阿拉伯四艘F 2000吨级驱逐舰研制、装备具有反导弹能力的整体式“海响尾蛇”导弹系统的协议,称为8S型。1984年底交付第一套发射装置。随后法国海军也选中了8S型,要求将尚未交付的5套8B型改为8S型,此外又增订了10套8S型,用于更新已装备的8套8B型和装备两艘航空母舰。1986年第一套8S反导型“海响尾蛇”装舰。
1982年开始,汤姆逊公司在8B和8S整体式“海响尾蛇”的基础上,研制了一种发射装置与指向器分开配置的模块式结构。这种模块式结构的发射装置又分为装载八枚导弹的8MS型和装载四枚导弹的4MS型。它们可装备在200吨级以上的轻型护卫舰上。至1984年止共生产各类导弹1114枚。
“海响尾蛇”导弹系统的工作过程大体上可以这样描述:当进入战斗准备状态时,操作人员开机启动系统,使其工作在“射击准备”状态。当火控系统接收到舰载监示、探测、识别系统送来的目标指示时,控制多传感器火控系统转向目标来袭方向,并接通跟踪雷达搜索目标。当雷达锁定超低空目标(如掠海导弹)时,即自动接通红外角偏差跟踪系统,继续对目标实施精确跟踪。此时,“海响尾蛇”导弹系统进入跟踪状态。然后,由计算机进行拦截可能性计算,若目标处于火力范围内,即按下“发射”按钮,启动不可逆程序。此时,发射筒的前盖被抛掉,导弹电池被启动,计算机系统迅速向导弹传送编码和频率,导弹锁销被释放,火箭发动机工作,导弹呼啸而出。
导弹离开发射筒后,由红外导引装置将其引入跟踪雷达波束或红外角偏差踞踪系统波束,并对导弹进行跟踪。与此同时,计算机根据导弹与目标的角偏差和导弹的距离数据,按“三点法”导引规律,自动计算出控制导弹飞向目标的控制指令,通过无线电传输发送给飞行中的导弹。导弹接收到遥控指令后,通过自动驾驶仪控制舵面偏转,改变飞行姿态,修正偏差,准确飞向目标。当火箭发动机点火产生的压力超过5×106帕斯卡,经过1.5秒钟后,导弹纵向加速度超过18g,此时战斗部的安全和保险装置均被解除,处于待爆状态。当导弹与目标遭遇,且目标处在弹上无线电引信波束区域内时,即自动引爆战斗部,并以破片聚焦的方式杀伤目标。
第一批导弹与目标遭遇后,火控系统即转向制导针对第二批目标而提前发射的第二批导弹。战斗结束后,可向发射架再次装填导弹。
“海响尾蛇”导弹可用雷达、红外、电视等多种手段跟踪目标和制导导弹。由于“海响尾蛇”采用了红外角偏差跟踪装置,克服了雷达跟踪掠海目标时产生的镜像目标、背景噪声大、波束畸变等难以解决的困难,能精确地跟踪掠海导弹。当反舰飞机施放电磁干扰,使舰载雷达不能正常工作时,则采用电视跟踪,仍可对目标进行射击。这种多传感器组合运行的体制,使系统在所有态势下均能截获、跟踪目标。
“海响尾蛇”导弹采用能在超低空有效工作的主动式电磁近炸引信,并由火控系统控制战斗部爆炸,提高了导弹的超低空作战能力。该引信有3个120度圆周分布的天线,其中一个天线指向下方,在超低空飞行时起高度表作用,可利用回波信号使导弹与海面保持一定距离。该引信的电磁波束非常尖锐精确,成旋转锥形向前倾斜,当导弹在很低高度飞行时,虚警信号受到很大抑制,可防止引情由于海杂波作用而错误地触发战斗部。另外,当导弹与目标遭遇时,导弹与目标所处的相对位置不同,引信触发战斗部的作用时间也不同,且杀伤效果也不一样。由于该导弹采取了战斗部爆炸延迟时间由火控系统控制的措施,保证了导弹不管处在什么位置,都能获得最大的杀伤概率。
“海响尾蛇”导弹系统之所以能够反掠海导弹,主要得益干上述两项技术措施。
在制导第一批导弹的过程中,可对第二批目标提前发射第二批导弹,并予以预导引,因此,“海响尾蛇”导弹可以对付处于不同距离的多批(飞机4批,掠海导弹3批)目标。对同一目标可连续发射两枚导弹,以提高总体杀伤概率。
“海响尾蛇”导弹火控系统与舰载监示、探测、识别系统交连,接收远方目标信息,并有控制火炮和其它武器的能力,简化了设备。
系统通过计算机全自动工作,反应时间仅4.5秒。
“海响尾蛇”8Ms型系统为模块式结构,火控系统与发射装置独立配置,因此,在技术和使用上都获益不少,如易于改装、导弹发射范围增大、有内装式测试设备,维护简单等。
“海响尾蛇”导弹系统虽具有一定的反掠海导弹的能力,但该系统的雷达跟踪设备不是很完善,导弹主动段时间很短,速度偏低,抗击高速机动目标的能力有限。由于采用倾斜式发射,不易对付全向攻击。此外,该系统未经实战考验,作战使用效能到底如何还有待验证。不过该系统一直处于改进、改型之中,其性能将进一步改善。
“海响尾蛇”导弹铺获目标距离为20千米,最大作战半径:反直升机为13千米;反飞机为10千米;反掠海导弹为8.5千米。最小作战半径为0.7千米。导弹长2.94米,弹重87千克,最大速度为750米/秒,导弹杀伤概率:雷达型为0.82;红外型为0.90。
主要性能数据
全 重: 87公斤
主尺度 长2.94米
弹头重: 14公斤
速 度: 2.4马赫
最大有效射程: 13公里(反直升机);10公里(反飞机);8.5公里(反掠海导弹)
导引方式: 无线电指令制导
备弹:26枚
反应时间: 4.5秒
中国只引进两套分别装在051G型旅大Ⅲ级109开封舰,052-I型112哈尔滨舰上
后续均是国产仿制版本,主要装载在经过现代化改进的051型导弹驱逐舰、051G型导弹驱逐舰(旅大III级)、052型导弹驱逐舰(旅沪级)、051B型导弹驱逐舰(旅海级)、053H3型导弹护卫舰(江卫II级)、054型导弹护卫舰(江凯级)。海红旗-7均使用八联装发射装置,其中052型,051B型和054型有再装填装置,053H3型没有再装填装置。
注 :我国装备的系法国海响尾蛇的早期型号8MS型,与后期我国国产的海红旗7防空导弹的区别主要是在发射箱体上。8MS型是一个完整的圆头锥体弹头盖,海红旗7则是锥体加上一个圆头短圆柱体形成的弹头盖。

楼主 恋莎年华7  发布于 2014-07-07 00:16:00 +0800 CST  
中国为巴基斯坦建造的254 阿斯雷特(Aslat) 253 赛义夫(Saif)号 252 沙姆谢尔(Shamshe 251 佐勒菲卡尔(Zulfi )也装备了海红旗7导弹。

楼主 恋莎年华7  发布于 2014-07-07 00:17:00 +0800 CST  
红旗-61B舰空导弹
江东级护卫舰上的红旗61导弹(采用双联上蹲式发射架)


053H2G(江卫I)型护卫舰上的红旗61导弹(采用H/EFB02型六联装箱式发射装置)

红旗-61B(HQ- 61B)型舰空导弹(北约称CSA-N-2型),1965年9月开始设计,最初命名为红旗-41号,1966年1月改名为红旗-61号。由于海军急需防空导弹,1967年改为舰空导弹系统设计,海基型为红旗-61B。1975年“红旗”-61B开始上舰试验,1986年进行海上设计定型飞行试验,顺利定型。

“红旗”-61B导弹采用半主动寻的制导、固体火箭发动机、连续波雷达导引头、半主动引信和制导引信、小型化自动驾驶仪、液压操纵、燃气涡轮发电机、链式战斗部(重40公斤)、单脉冲跟踪与连续波制导雷达、稳定平台、回转式弹库、双联装随动发射架、导弹自动化检测等技术,重量尺寸接近西方早期的“海麻雀”舰空导弹。
弹  长:3.99米
直  径:0.286米
翼  展:1.166米,弹翼不可折叠
重  量:300公斤
战斗部重:40千克
最大速度:3马赫
有效射程:10公里(水平方向)
有效射高:50~8000米
制导方式:指令制导,半主动雷达寻的
主要装备舰艇

542 铜陵号 541淮北号 540 淮南号 539 安庆号 531 鹰潭号(退役)

楼主 恋莎年华7  发布于 2014-07-07 09:02:00 +0800 CST  
“灰熊”舰空导弹(SA-N-12)


“灰熊”舰空导弹(SA-N-12),为海基SA-N-7的改进型。主要改进有:采用新型火箭发动机扩大射程;系统增加了指令修正制导技术和波谱识别技术,采用新型信号处理装置并改进射控软件;采用高灵敏度引信装置并增加了测高能力和距离截止措施,能拦截掠海飞行反舰导弹。推进系统:单室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脉冲式近炸引信和触发引信。无发射筒双联发射架倾斜发射,再装填速度达到1秒钟,能反弹道导弹和掠海攻击反舰导弹。
该系统采用单臂倾斜发射架发射,甲板下有自动再装填系统,后备弹舱中12枚导弹呈环状排列,一般每部发射架配备两个后备弹舱。
基本数据
长  度: 5.7m
弹  径: 0.4m
重  量: 650kg
射  高: 5-24 000米
最大射程: 38公里
最小射程:3.5公里
速  度:4马赫
战 斗 部:70kg高爆
主要装备舰艇

139 宁波号 138 泰州号 169武汉号168广州号

楼主 恋莎年华7  发布于 2014-07-07 09:37:00 +0800 CST  
“施基利”舰空导弹


斯基利,俄罗斯9M38导弹系统的出口名称Штиль(“无风”)的英文音译Shtil再转译而已。俄罗斯自用的9M38M导弹系统名称叫Ураган(“飓风”)。
“施基利”(Shtil)导弹武器系统,是由俄罗斯“牛郎星”科研生产联合体于80年代研制而成的中程舰对空导弹武器系统,西方编号为SA-N-7"牛虻"(Gadfly)舰空导弹,它和前苏联的地面防空型“甘戈”导弹系统(西方编号SA-11)共用一种导弹9M38/9M38MI。导弹由“革新者”机械制造联合体研制。
“施基利”是一种全天候多通道的舰载中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可以担负舰艇和编队的防空作战任务,主要拦截目标是轰炸机,歼击轰炸机,攻击机,直升机和各类反舰导弹。
据有关资料介绍,“施基利”导弹武器是对付全方位来袭的各种空中威胁的有效武器,在所有舰载中程防空导弹武器中费效比很高。俄海军水面舰艇正大量装备该型武器,至今已在现役18艘“现代”级驱逐舰上装备“施基利”防空武器,并计划在未来10年拟新建10艘该级驱逐舰上装备该武器系统。目前,“施基利”系统在“现代”级驱逐舰前后各配置一座24枚导弹的弹库和类似美国发射“标准-1”导弹的MK13单臂倾斜发射架。舰上共配置6部照射器,形成6个火力通道。因此,该系统可同时拦截6个目标。90年代初,俄罗斯对“施基利”进行改进,使武器射程和拦截掠海导弹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西方称之为SA-N-12,俄罗斯命名为“刺猬”。1993财年,“施基利”系统的报价是1500万美元一套(不包含导弹),导弹报价为45万美元一枚。


MR-710顶板搜索雷达,下边的是3R90 前罩跟踪与制导雷达一边三个一共六个。
“施基利”系统主要由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连续波照射雷达,TV电视头,目标分配台,精眼显控台,射击控制台,中央计算机,导弹,发射架,弹库及发控设备等组成。
对飞机最大射程(千米):25
对飞机最小射程(千米):3.5
对导弹最大射程(千米):12
对导弹最小射程(千米):3.5
最大速度(米/秒):830
同时攻击目标数(个):6
同时制导导弹数(枚):12
拦截高度(米):15~15000
以下按“现代”级(956)驱逐舰上的“施基利”系统的配置情况,对该系统逐一介绍。
作为系统中的关键环节,搜索雷达是防空系统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施基利”系统的探测、火控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MP-710三坐标搜索制导雷达、照射雷达、TV电视头、OK-10B对空态势台、目标分配台、精跟显控台、OK-10射击控制台、中央计算机。
MP-710三坐标搜索制导雷达该雷达平时担负全舰的对空搜索警戒任务,在战时,它的主要任务是向“施基利”导弹武器系统所属的两个目标分配台转送目标点迹。雷达天线是由两个一维频扫的单面阵背靠背组成,平时转速为6转/分,战时转速为12转/分,数据率为1次/2.5秒。该雷达采用MTI、方位机扫、俯仰频扫体制,工作频段为D/E波段,天线波束宽度为方位2°、俯仰2.5°-3.5°,天线增益33-35dB,天线总重3.5吨。
照射雷达本系统配有6部目标照射雷达,分布在舰首、舰尾各两部、左右舷各1部。中央计算机决定照射雷达何时工作,何时调转指向目标,何时向目标发射连续波信号,1部照射雷达只能照射1个目标。照射雷达的工作频段为C波段,平均发射功率4千瓦,天线直径0.6米,天线罩直径1米,波束宽度为1.5°,总重1.2吨。   该导弹系统采用全程半主动单脉冲雷达寻的制导,通过目标监视雷达为导弹系统提供空中目标信息,为全舰提供情报信息。舰上的制导系统由多部“前盖”跟踪照射雷达来完成,该雷达配有数字式计算机,能完成目标测定、识别、威胁判断、照射雷达的分配、发射架指向和导弹快速再装填等多种功能。并可以同时处理多批目标和制导多枚导弹。
TV电视头系统有4部TV电视头,两部在驾驶室上甲板左右两侧,两部在直升机指挥控制室上甲板左右两侧,作为系统的备用目标跟踪通道。
OK-10B对空态势台 该态势台主要用于对空态势显示和对空中目标编号,并进行目标-武器分配。
目标分配台该台的垂直平面显示屏被分成8×12个小区,每个小区以1,2,3…96顺序编号。在控制面板上(左侧)有8×12个按键与其相对应并有编号(1,2,3,…96)。面板的右侧有模球和锁定键,用来录取目标并给目标标志。该台同时进行敌我识别、目标运动诸元粗算以及粗航迹平滑等。
在8×12个键键盘的正下方,有12个分配键(一排)与键盘对应,按其中某个键可将粗目标信息对应送到12个精跟显控台。
精跟显控台系统配有12个精跟显控台,每一个精跟显控台有两个小显示器(P型),功能一样,每个显示器可显示一个目标的精确航迹和目标运动诸元(如方位、仰角、距离),每个精跟显控台最多能送出两个目标的精确坐标信息,也可以通过模球人工跟踪(建航)送出人工(粗)目标指示,操作员可以进行有关的航迹管理。
该系统还配有4个OT-10电视显控台,当遇到强电子干扰环境下,用电视进行跟踪。
OK-10射击控制台该台是全系统的控制中心,它有两个显示器,左边为P型显示器,右边为B型显示器,P显显示“施基利”系统所要打击的目标态势,当P显上显示出现“蝌蚪状”的带矢量的亮点时,表示该目标已被跟踪,在最危险目标扇面内的目标(由计算机威胁排序)首先被打击,B显上有一个固定垂直平面发射区(按单发命中概率0.8计算的),一旦目标亮点进入该区,指挥员就可发射导弹,射击效果可在B显上显示出来。
中央计算机系统配有3台中央计算机,功能一样,互为备用,同时工作。每台计算机可以处理12个目标信息,超过12个目标信息时,另一台计算机自动工作。计算机内有若干专用软件模块,要完成大量的信息处理和运算,如目标精确航迹处理,目标运动诸元计算,目标威胁排序,目标拦截概率预估以及目标丢失后的外推,导弹飞行状态参数的计算等等。
它向目标照射雷达输出精确目标指示,根据目标运动情况决定目标照射雷达的工作状态;
向导弹发射装置提供目标坐标信息,导弹飞行状态参数及有关指令;
并可向其他防空武器如AK-630、AK-130的炮瞄雷达输送目标指示信息。    “施基利”系统采用9M38导弹,与陆基“山毛榉”-M1系统通用。该导弹采用半主动雷达寻的制导,全天候工作,即使在5级海浪的情况下仍能照常工作。在“现代”级驱逐舰上采用两座发射架,前后各装一座单轨发射架。19名操纵人员。   从气动外形上看,9M38导弹采用极小展弦比边条翼正常式布局,呈“X-X”型。由于发动机装药的需要,前后弹身直径不同,中间有过渡锥,尾部有收缩段。头部尖点是18毫米的小圆头,头部曲线是二次曲线。翼面很薄,气动载荷较小;舵面三角形,保证稳定。
9M38导弹外形尺寸
弹长:5.55米
头部长度:0.905米
弹径:0.34米(前),0.4米(后)
头部长细比:2.66
弹翼展长:0.712米
弹身长细比:16.176(12.50)
尾翼展长:0.86米
9M38导弹采用常规的由固体燃气发生器和涡轮发电机组成弹上能源,固体燃气发生器燃气压力36-42千克/平方厘米,工作时间57.5秒。涡轮发电机电源总功率600瓦。
1个燃气发生器和4个分配器来驱动4个独立的舵机。
导弹上有3个滑块(前后滑块和运输滑块),在弹库提升装置和发射架上均依靠这3个滑块。在前、中滑块位置的180°相应位置上有3个挂钩,用来吊装导弹。
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发射架该系统有两座发射架,为单臂斜架,位于舰首、舰尾,用来装填和发射导弹。该发射架方位转动范围360°,高低角范围0-70°,调转速率90°-100°/秒。
弹库该系统有两座弹库,每座弹库都置于发射架的正下方,贮存24枚导弹。总重30吨(不含弹),体积5.2米×5.2米×7.42米,内部空调温度18℃±3℃-5℃。
在弹库内,导弹悬挂于导轨上,弹尾端不着弹库底板。导弹上有一个92芯的脱落插头,当导弹处于提升链上(从弹床上提时)才接通脱落插头,并给导弹加电,弹库内其他未提升的导弹不加电。
导弹弹库中配备了安全系统,它包括抑制系统和喷注系统。前者用于对弹库中的火灾起阻燃作用,后者用于对弹库进行水灭火。注水强度为0.2-0.6升/秒。采用自动和遥控方式。

楼主 恋莎年华7  发布于 2014-07-07 10:03:00 +0800 CST  

楼主:恋莎年华7

字数:43499

发表时间:2014-07-07 05:1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3-03 18:20:21 +0800 CST

评论数:21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