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历史解密,真实的长平之战是怎样的?



楼主 杨仔小强  发布于 2021-01-03 11:46:00 +0800 CST  
关于长平之战,先说说一般人的看法,一般历史说法就是长平之战,赵国昏庸,用了纸上谈兵的赵括,然后赵括的45万大军很轻易的就被白起围困了,赵括傻乎乎的被射死了。
45万大军赶紧投降,白起下令把45万大军都坑杀了。


楼主 杨仔小强  发布于 2021-01-03 11:48:00 +0800 CST  
当我上高中的时候,读到长平之战的这段历史,我就觉得赵国好傻啊,赵军好弱啊。后来看到邯郸之战,赵国人的英勇表现,觉得不太对劲。
感谢这些年的互联网大数据的拼接,慢慢还原了长平之战的真相,白起和赵括这两个人都是杰出的军事家,通过各种阴谋诡计,骗了大家好多年。


楼主 杨仔小强  发布于 2021-01-03 11:49:00 +0800 CST  
先从白起说起,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长平之战白起将40万赵军降卒一举坑杀,前后杀敌45万。“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两千年来,无数史家文人绞尽脑汁要替司马迁圆这个事,只可惜总是捉襟见肘,不能圆满。何以如此?皆因这等说法太有悖常理,破绽太多。

楼主 杨仔小强  发布于 2021-01-03 11:51:00 +0800 CST  
第一个问题,如何证明秦军没有全歼长平赵军?
证据一,一个最多只有几百万人口的赵国,一仗损失精锐45万,战斗力却丝毫不减,反而威风八面,岂非怪哉?秦赵再战,不是秦军轻松击败赵军,反倒是赵军击败了秦军,岂非活见鬼啦?


楼主 杨仔小强  发布于 2021-01-03 11:55:00 +0800 CST  
还有更加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之后,燕国出动两千辆战车分两路向赵国发动进攻,有文字说兵力总数达到60万,却被赵国打得大败。南线主帅相国栗腹被杀,北线副帅卿秦和列侯乐闲被俘。


“燕卒起二军,车二千乘,栗腹将而攻鄗,卿秦将而攻代,廉颇为赵将,破杀栗腹,虏卿秦、乐闲”。
这还没完,赵军又乘胜追击,进攻500里包围燕都猛攻,燕王数次求和,最后只得割让大片土地这才作罢。
“廉颇逐之五百余里,围其国。燕人请和,赵人不许。”。

赵军的神勇并没有就此完结,不久,赵国又夺回了上党郡。直到数年后秦始皇的父亲秦庄王继位,秦将王龁再次进攻上党。“四月日食,王龁攻上党”。
秦赵间这样的实力对比,胜负颠倒,足以说明白起所说的长平大捷有假。


楼主 杨仔小强  发布于 2021-01-03 11:57:00 +0800 CST  
第二个问题,如何证明坑杀40万降卒是白起谎报战功?


楼主 杨仔小强  发布于 2021-01-03 12:01:00 +0800 CST  
证据一,从战事进展来看,长平之战赵军突围之后,秦军还在忙于占领上党太原之时,秦昭王却不让拼尽全力的秦军休整,也不顾孙子正为质赵国,下令五大夫王陵攻邯郸。
四十八年“其十月,五大夫陵攻赵邯郸”。“四十八年十月,韩献垣雍。秦军分为三军,武安君归,王龁将伐赵武安、皮牢,拔之,司马梗北定太原,尽有韩上党。”
秦昭王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应该是得到自家的战报,相信赵军主力已被全歼于长平,邯郸唾手可得。

楼主 杨仔小强  发布于 2021-01-03 12:03:00 +0800 CST  
证据二,白起一反常态拒战,让人不能不怀疑其心中有鬼。

公元前二百四十九年,秦昭王命白起替换攻邯郸不力的王陵,被白起拒绝。可是白起给出的理由却十分牵强(大骗子的表演):
1,“邯郸实未易攻也。”魏惠王在并未重创赵军的情况下就曾攻占过邯郸,可见并非“实未易攻”。
2,“且诸侯救日至。”你如何断定诸侯救兵马上就到?长平大战你怎么不怕诸侯救兵?而实际上魏无忌窃符救赵是在一年之后。
3,“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你不是把赵国主力45万都杀光了,赵国岂不更空?以秦军剩下的一半兵力25万,还打不过邯郸一群老弱妇女?
4,“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此时秦军已经占领武安、上党、太原,何来远绝河山?武安离邯郸只有30公里,且一马平川毫无阻隔。
这之后秦昭王下令命白起出战,还派相国范雎登门劝说,可是却被白起称病拒绝(大骗子装病)。“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四十九年正月,秦昭王下令增兵,仍无进展后,罢免王陵命王龁接替。王龁又猛攻邯郸数月,仍不能克城。“秦王使王龁代陵将,八九月围邯郸,不能拔。”
秦昭王再次强令白起出战,遭拒绝后,又让相国范雎劝说,同样被拒。 “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
这等怪事岂非千古未闻?

楼主 杨仔小强  发布于 2021-01-03 12:04:00 +0800 CST  
证据三,司马迁属文暗示,其祖司马靳因坑杀赵降卒事,被与白起同时赐死。
五十年十二月,“靳与武安君阬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司马迁此处的文字十分有趣。
为什么要说“坑赵长平军”还而赐死,而不是“长平战罢还而赐死”,或是“自太原还而赐死”?
实际上,白起、司马靳被赐死是在长平之战两年多之后,是在邯郸大溃,上党太原等河内之地丢失之后,秦昭王才发怒赐死二人。

习惯上人们都说白起被赐死是因为功高震主。那司马靳无名鼠辈,何来功高震主?


很显然,司马迁这是在暗示,其先祖司马靳和白起的死,与“坑赵长平军”有关。


为什么因为坑杀赵长平军被赐死呢?自然不会是秦昭王有现代文明思想,怪罪白起杀降犯了战争罪。
能够解释通的理由是,这个时候秦昭王的孙子子楚从邯郸逃回来了,告知了赵国的真实情况。
而且紧跟着秦军在邯郸大溃,秦副将郑安平率两万秦军投敌,河东郡守弃地逃跑,河内四郡悉数丢失。
秦昭王因为早已嘉奖了长平大捷,不肯认错丢脸,便含糊其辞赐死二人,以惩戒其欺君误国,算是罪有应得。
至此,长平之战坑杀赵军降卒40万是白起谎报战功,当无争议。


楼主 杨仔小强  发布于 2021-01-03 12:06:00 +0800 CST  
至于《战国策》中说范雎从中作梗,延误了攻打邯郸的时间,此说时间上讲不通,秦军还没结束长平之战,便开始攻打邯郸,范雎没有作梗的时间。
还有说河北有长平之战纪念馆,挖出了尸骨可证坑杀之事。现代考古技术检测尸骨还无法精确到某一年,碳十四能够确定的时间跨度是一百年。纵是能够确定是秦昭王四十七年的尸骨,又如何能判定是赵军而不是秦军?是投降后被杀而不是沙场战死呢?当旅游景点可以,作考古证史,不足为据。

楼主 杨仔小强  发布于 2021-01-03 12:07:00 +0800 CST  
那么白起为啥要抗命不去打邯郸呢?白起遵旨去邯郸最多打败仗,不会有性命之忧。
秦国的将军,从来没有因为打败仗被秦王责罚处死的。比如秦穆公一朝,将军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奉命率军攻打郑国,路上却自作主张偷袭晋国的滑邑,结果被打得大败。
三将被俘,还是秦穆公的公主向晋公求情,三人才捡得性命。秦穆公并没有杀他们,反而叫他们吸取教训,刻苦工作,将来报仇雪恨。
秦昭王一朝,胡阳攻阏与,被赵奢打得大败,也没被砍脑袋。
王龁邯郸大败,也没被杀。后来秦始皇继位,王龁还是三位辅政将军之一。

楼主 杨仔小强  发布于 2021-01-03 12:07:00 +0800 CST  
反之,不去打邯郸是抗旨,而且不是一般的抗旨,是临敌畏缩,秦昭王杀你合理合法,天公地道。都像你这样,谁还去为国家打仗?谁还去为妇孺百姓流血牺牲?但是对于白起来说抗旨不去有可能杀头,如果去了,一定杀头,而且还会失去更多的东西。那就是秦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战无不胜的常胜将军。

只要不去打邯郸,不给秦昭王抓住把柄翻脸,长平大捷的庆功酒都喝了,秦昭王一定不肯舍了老脸把事情挑明。


70多岁的老国王活不了几天了,耗一耗拖一拖,说不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如果去了,打不下邯郸,正好叫国内汹汹的“长平之战谎报战功”议论成真,秦昭王被逼无奈正好找到借口痛下杀手惩办元凶,自己不仅身死灭门,还折了一世英名,更因为谎报战功丢人现眼遗臭万年。
所以白起咬紧牙关,死活不去。

楼主 杨仔小强  发布于 2021-01-03 12:08:00 +0800 CST  
最后,白起如愿以偿了。邯郸战役一打两年多,任凭秦国使出了吃奶的力气,秦昭王几度增兵易帅,也没能打下邯郸。结果是魏无忌只带了几万借来的兵,赵魏联手一个反击,筋疲力尽的秦军立刻大溃,已经占领的上党郡、太原郡、河东郡悉数丢失。秦军副统帅郑安平率两万秦军投敌(郑安平为赵所围急,以兵二万人降赵)。


河东郡守王稽弃地逃走,被抓回来后斩首弃市。死对头相国范雎也因为举荐不当(应侯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于秦),或者是阳奉阴违在劝谏白起时使坏暴露,被砍了脑袋(五十二年,王稽、张禄死)。


他还连累司马迁的先人司马靳也被赐死(靳与武安君阬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而罪魁祸首白起,却只被秦昭王含糊其辞降为士卒(免武安君为士伍),然后赐死(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
虽然不免一死,白起却保住了名声。

楼主 杨仔小强  发布于 2021-01-03 12:11:00 +0800 CST  
两千年来,无数史家文人毫不怀疑长平之战那漏洞百出的伟大胜利,对白起顶礼膜拜,称他为常胜将军,甚至战神。呜呼哀哉,可笑可悲!
最后临死的时候,白起还在骗大家:白起伏剑自刎时说:“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说明谋划了好久),又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这句话是典型的虚者实之,实者虚之的军事策略,让人以为他真的杀了那么多人,掩盖了他的真实死因)人都以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白起用临终的话保守了秦国的军国机密,也骗了大家几千年。
那么从史料进行军事推演看看,长平之战发生了什么。


楼主 杨仔小强  发布于 2021-01-03 12:12:00 +0800 CST  
这是上党郡长平一带地形图



楼主 杨仔小强  发布于 2021-01-03 12:15:00 +0800 CST  
战争前期概况:长平之战的前半段,是廉颇打的,我们来看看廉颇究竟给赵括留下了什么局面,以及为什么赵王在力挺廉颇三年之久的情况下,最后选择换将。
(1)第一阶段,廉颇坐拥优势兵力与良好地形,交战之后损兵折将,主力尚在,但廉颇选择后撤,可能是诱敌深入,可能是拉长对方补给线,我们帮他打圆场。
(2)廉颇持续后撤,在后撤过程中,不断开挖沟渠,阻塞秦军。后来的战争过程证明,这是自掘坟墓。
(3)原地筑垒,长久对峙,但在这期间,长平战场八面中的七面被秦军占领,赵军龟缩于东北一角,处于被秦军半包围的态势,已经无法撤退了,后勤补给随时都有可能被切断,这也是乐毅、田单都不肯接盘的原因。


楼主 杨仔小强  发布于 2021-01-03 12:17:00 +0800 CST  
四、战争结果:结果来看,秦赵两败俱伤,也就是说,白起和赵括打了个平手。但是秦国经济基础雄厚,人口恢复迅速,而赵国则经不起这种消耗。所以从较长的时间轴来看,秦胜赵败。
最后谈一谈赵括的战绩问题。秦军伤亡人数真的没必要争了,邯郸之战的目的是灭亡赵国,秦国倾举国之力,才拿出25万部队,邯郸之战后上党直接弃守,河西地区让地求和,几十年不开大战。

楼主 杨仔小强  发布于 2021-01-03 12:19:00 +0800 CST  
下面开始从赵括这方面开始历史还原。关于赵括,我们了解的不多。先看他的简历。
赵括,赵国马服君赵奢之子。赵奢死后,赵惠文王念其父子功高,让赵括袭封马服君。因赵括深谙军事,喜谈兵学,门徒众多,因而又被尊称为马服子。


赵括少年时就聪颖过人,仪表堂堂,在几个兄弟中最为出色。赵奢好刑名之学,早年为田部吏,以严正著称。
后来统兵打仗,靠严肃军纪,循规蹈矩,也能多次取胜。但赵括认为他的父亲虽然治军严明,但不善于谋划,能不大败可求小胜但也难求大功。
赵奢起初有些恼怒,认为赵括口出狂言,便决定以后再出征的时候,将赵括带在身边,希望让残酷的战争来教训这个十分自负的儿子。


楼主 杨仔小强  发布于 2021-01-03 12:21:00 +0800 CST  
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之徒?
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在乐毅破齐后,惠文王命赵奢为将,攻齐的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此前,赵军已多次进攻麦丘这个孤城,但由于麦丘粮草充足,守军中有善于守城的墨家弟子相助,而没能攻下。惠文王十分生气,命令赵奢在一个月内拿下麦丘。
赵奢一到麦丘,就命令进攻。赵括认为,采用硬攻的方法,是很难在一个月内攻下麦丘的。
从种种迹象来看,麦丘的粮食尽管还没有完全吃光,但肯定是不多了。赵括希望父亲先搞清楚情况,暂停进攻,避免硬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但一个月的时间太短了,赵奢没有听赵括的话,下令攻城。赵军死了不少人也没有攻下麦丘。
赵括对赵奢说,守城者中有墨家弟子,对赵军的进攻很有防御办法,使赵军攻了几年都无功而返。


楼主 杨仔小强  发布于 2021-01-03 12:23:00 +0800 CST  

楼主:杨仔小强

字数:11035

发表时间:2021-01-03 19:4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2-01 16:22:24 +0800 CST

评论数:8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