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养生】周记——一周一章细读《老子》

个人的签到贴
用两年左右时,把《老子》细读一遍。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7-04-24 22:36:00 +0800 CST  
170424
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其一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7-04-24 22:51:00 +0800 CST  
有限无界的宇宙观

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归纳为一句:反者道之动也。
从时间的角度讲就是——万物的生灭往复;
从空间的角度讲就是——空间的有限与无界性,黎曼空间。

非欧几何大体包括三类空间类型:
黎曼空间:曲率大于0,小于等于1;
罗巴切夫斯基空间:曲率小于0,大于等于-1;
欧几里得空间:曲率为0;
欧式空间算是非欧空间的特殊形式,平直均匀,符合我们通常的经验,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把身边的空间近似为欧式空间。罗式空间,存在于大质量星体的周围,局部是一个开放性空间,万有引力可以看作是空间效应。
黎曼空间,最接近于老子对空间的描述:大曰滔,滔曰远,远曰反。是一个闭合空间,符合老子空间的有限与无界性。

老子是不是真的搞通了黎曼空间?
这一点很难讲,国人对时空的理解更多地来源于天象,当时盖天说好像更流行,浑天说也有,屈原《天问》:“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最牛的是宣夜说,已经接近现代的时空观,但是,《晋书·天文志》说:“宣夜之书亡“,后来失传了。老子作为史官,当时史巫很近,老子可能了解宣夜说。
这种猜测并非孤证,道家关尹子曰:是道也,其来无今,其往无古,其高无盖,其低无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名家惠施有历物十事,其一: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老子——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关尹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惠施——至大无外,谓之大一;
大而反,至大无外,这样的空间,目前来看只有一种可能:闭合自洽。用现代的理论来讲,只有黎曼空间符合。

老子的有限而无界空间是什么样的?
如果我们站在三维的角度,将宇宙空间想像成二维,那么,宇宙就是一个平面。
其大无外(有限而无界)的二维模型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可以把二维的宇宙闭合为一个极大的球面,如此以来,对于二维的宇宙而言,从任何一点出发,沿‘直线’方向向前,是走永远走不到边缘的,如果可能的话,我们会以原来相反的方向回到起点。也就是说,对于球面来讲,任何一点都是中心,看起来二维的宇宙也没有边缘,也不存在宇宙之外的概念。
同时,这个球面的二维宇宙是有限的。
当然,这时的球面从欧式几何来讲已经不是二维了。
不过,做这样的假设之前,我们的上帝视角是欧式三维的。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这样的有限无界的宇宙应该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1、任何一点,都是宇宙的中心;
2、任何一条直线都是环;
3、任何一个平面都是曲率不一的球面……

现在我们就不会再问:
宇宙之外是什么了吧?
宇宙有没有中心,宇宙的中心在哪?
宇宙大爆炸的那个点,现在是不是宇宙的中心?
我们可以猜测,老子是如何想像到其大无外、大曰反的呢?
老子可能已经知道人类所生活的地球是球形的,球面的特点很有启发性,很容易想到:大曰滔,滔曰远,远曰反。再进一步,老子很清楚人类生活空间不是二维的,也不是球面的,在三维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其大无外,这就有点脑洞大开了。

我们就以欧式三维空间为例:0维——点;一维——线;二维——面;三维——体、空间。
从0、一、二、三维的扩展,是一个逻辑过程,不是一种现实描述,是理论建构过程,也就是说:0、一、二维只有理论意义,没有现实意义,道理很简单,至今没有发现,存在于0、一、二维空间的客观事物。其存在价值就是为了建构三维空间,三维空间才是说明现实世界的。

以上仅是对《老子》的个人推测,这个逻辑过程是建立在近现代几何学基础上的,如果把这一内容理解为老子的空间理论,很难讲老子是如何得到这个结论的,当然,老子的原意可能并非如此,这不过是一个思维游戏。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7-04-24 23:33:00 +0800 CST  



——楚简本 引用《邓各泉 郭店楚简老子释读》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7-04-25 11:19:00 +0800 CST  


————楚简本 引用《丁四新 老子校注》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7-04-25 11:31:00 +0800 CST  
一、有*昆成,先天地生,**,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
1、有*昆成
“*”的释读方法很多,主要的有如下几种:有将昆成、有象昆成、有状昆成、有物昆成、有道昆成……
“有将昆成”的重点在“有”,先天地的一种存在“有”,将要以混沌的方式形成。
“有物昆成”的矛盾在于,老子的道历来强调道体与道用,物则器化,不容易兼容道的规律性。
“有道昆成”当然没错,有人强调与下文的“未知其名、字之曰道”矛盾、重复,其实未必,先给出名,之后再进行定义的情况也不少见。其不足之处在于,这一句老子在描述道,其用字更应该突出道的特点,而不是道这个字本身。
“有象昆成”、“有状昆成”,基于上一点,既要兼容道体与道用,又能突出老子对道的描述,象、状就一种较为理想的表达方式,既不是器化的“物”、也不是不着边际的“玄”,更为精妙的在于,象、状很能表现“昆成”这样的一种状态。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7-04-25 18:11:00 +0800 CST  
2、**
敚綉、敚繆、寂寥……
首先要明确一点,这两个字是进一步描述先天地生而昆成的道。
这两个字的训诂手法仍然很多,几种音形的假借、转意,然后在先秦古籍中寻找相关的引用、类比,仅以训诂而言,个人没有能力、也没有相关的学养进行辨别,只能从老子本章的主旨上进行分析,老子想在本章搞出来的东西,应该是人类能力所及的第一哲学问题,在《老子》完成之后,国学之中没有任何概念能够超越于道,换一个角度讲,老子首先否定了天、神、上帝的超越性、合法性,代之以哲学最高概念“道”。
那么,道是什么样呢?
敚綉——去除各种文饰……
敚繆——穆穆然,欣悦的样子……
经常感觉现代解老的学者,多数不及两汉魏晋,河上公是这样解这一句的: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寂者无音声,寥者空无形。
在河上公的基础上,我们再进一步分析一下,“寂者无音声”的本质在是时间的广远,“寥者空无形”是空间的辽阔,道这一概念,必然是对应于宇宙观,是在最大的时空尺度上进行的哲学探索。
《文子·自然》:“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尸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淮南子》:“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庄子·庚桑楚》:“出无本,入无窍。有实而无乎处,有长而无乎本剽。有所出而无窍者有实。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7-04-25 18:38:00 +0800 CST  
3、独立不改
独立不亥、独立不垓、独立不骇、独立不改、蜀立不亥……
同上,这一句的解读也难于统一,“不亥”进下强调道的独立性,不亥解为不依;不垓的解读类似于宇宙的有限而无界性,其大无外,不垓指没有边界;不改强调道的宇宙本体性。
简帛之后的版本,多数使用“独立不改”这一版本,人上认同这个版本,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从章名的结构上来讲,“独立不改”更加统一完整;
二、从哲学思想发展的角度来讲,春秋战国时期,从商的天命观、到周的以德配天,人类还是认为有一种先验的存在,原来是人格神的上帝,后来是自然神的天,虽然老子否定了上帝、天的超越性,建起人、地、天、道的哲学体系,仍然确信有一种先天地生的“道”的存在,这种超越性,绝不是其大无外所能定义的,“独立不改”更能表达先天地生的特质。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7-04-26 19:37:00 +0800 CST  
感叹一下
唉,看过历代注解之后,近现代的解老,乏善可陈,处千年未有之变局,采古今中外之精粹,于老学少有发明,让人汗颜。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今译:
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也看不着它的形体,它独立长存而永不衰竭,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原。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船山先生 老子衍
形象有间,道无间。道不择有,亦不择无,与之俱往。往而不息于往,故为逝,为远,与之俱往矣。住而不悖其来,与之俱来,则逝远之即反也。道既已如斯矣,法道者亦乘乘然而与之往来。而与之往来者,守常而天下自复,盖不忧其数而不给矣。“栽营魄,抱一而不离”,用此物也。近取之身,为艮背而不为机目;远取之天地,为大制而不为剸割;故可以为天下王。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7-04-26 21:33:00 +0800 CST  
三、问答
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
1、世界是否有独立不改的道本体?
2、道本体是否先天地而生?
3、道本体是否创生了天下万物?
4、这一段是宇宙的创生机制、还是运行机制?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7-04-27 08:45:00 +0800 CST  
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5、何为名,何为字?
6、道以何为名,以何为字?
7、老子所述的混成的、先天地的、独立不改的、为天下母的道,名之曰大?
8、大、逝、远、返,是什么、有什么关系?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7-04-27 09:23:00 +0800 CST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
9、四大天王,各俱其性,以大成之、以大行之?
10、国中、域中有四大,老子为何要限定范围?
11、老子为何强调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2、天、地、人,古称三才,老子的递进表达方式,内含三者什么关系?
13、何为法?
14、人法天地、道法自然,有为法、还是无为法?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7-04-27 09:33:00 +0800 CST  
四、略解
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天地形成之初,世界处于一种无可名状的混成的形态,做为时空的极点,这种形态沉寂而虚无、独立而自在,是天下万物的起点。
无法描述这种形态,只能以文字“道”来记录它。如果勉强描述它,只能称之为“大”,“大”亦可称为“逝”,“逝”亦可称为“远”,“远”亦可称为“返”。
天可称为“大”,地可称为“大”,道可称为“大”,王亦可称为“大”,国中有四“大”,王居其一。
人,天地所孕育,取法于天地,天地演变正是道的运化,道的规律是自在而自然。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7-04-30 16:24:00 +0800 CST  
……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7-05-01 09:28:00 +0800 CST  
170501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诎,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7-05-01 09:36:00 +0800 CST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说文》:仁,亲也。臣鉉等曰:仁者兼愛,故从二。
法家的评价:蔽于天而不知人。
以儒法之学析之:道家高明其道、深玄其理,以天道自然,武断人性情理,不私不仁、无公无义,何以人为?
道家自喻:人法天地,道法自然。人情冷暖、世事更替,执之亦然、纵之亦然也。仁,冷暖何安?义,治乱何平?庄子曰: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7-05-03 18:10:00 +0800 CST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欤?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一言以蔽之:动静、虚实者,大也、一也。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7-05-03 18:16:00 +0800 CST  
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这两句的重点在:数穷、守中。


王弼老子注
——愈为之则愈失之矣。物树其恶,事错其言,不济不言,不理必穷之数也。橐钥而守数中,则无穷尽,弃己任物,则莫不理。若橐钥有意于为声也,则不足以共吹者之求也。
河上公老子注
多言数穷。――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口开舌举,必有祸患。
不如守中。――不如守德于中育养精神爱气希言。
苏辙老子解
——见其动而愈出,不知其为虚中之报也,故告之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之不穷也。
魏源老子本義
——吾有中而自守之。亦何爲嘵嘵多言。以其身深與天下事。而自取理數之窮乎。


子由之“守中”甚妙——“守中之不穷也”,得辅嗣之意:守数中,则无穷尽,专任物,则莫不理。
然“数穷”,诸家未尽其意,多执“橐籥”之共吹者,以为吹者言也,言则失之。实不然,穷者,穷天人之际也。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7-05-03 21:33:00 +0800 CST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从文献出土的考古证据上,可以确定楚简版早出,在没有其它证据之前,我们假设楚简版更接近《老子》原貌,以此为基础,对现存的多个版本的演化情况做如下推测:
本章的原貌只有这一句:天地之间,其犹橐籥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其它内容或为注解、或为串入。
从这一章的主旨而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一段与其它内容联系并不紧密,初步假定为串入。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与天地之间一段存在上下文关系,推测是老学后人的注解,在后世版本的演化中被并入老学原文。

注:由于老子言简义丰,任何两句都可产生关联,上文对关联的判断,限定于章节较小的范围,针对于老学特定的主旨。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7-05-06 10:43:00 +0800 CST  
……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7-05-06 10:57:00 +0800 CST  

楼主:daodelaozi

字数:8555

发表时间:2017-04-25 06:3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8-17 22:26:35 +0800 CST

评论数:12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