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儿一玩儿鬼谷子

第一部分:明刊本编辑版白话文 编者:新浪账号: jianghuxiaocainiao
第二部分:明刊本编辑版原文 编者:新浪账号: jianghuxiaocainiao
明刊本无住原文 校对:新浪账号: jianghuxiaocainiao
初中学历就这水平,将就着看吧
欢迎各路大神,前来指点教训
有不服的,尽管来咬我试试


楼主 慧星撞地球9  发布于 2020-01-11 19:24:00 +0800 CST  
明刊本编辑版白话文 编者:新浪账号: jianghuxiaocainiao
忤合第一
纵观历史,所谓圣人之所以能名垂青史,从古到今,他们所秉持的原则只有一个:就在于他们掌握了人心本性,及其变异的本质因素,因此得以提前发现社会变迁的征兆;从而掌握了社会变迁的关键时机。掌握了存亡的关键时机,谋划它们存亡的发展进程。依据本性和能力的不同来役使万物。成为众生的指引者。或显示出阳;或显示出阴;或显示出柔;或显示出刚;或显示出开;或显示出闭;或显示出驰,或显示出张。虽然变化无穷,却都有各自实际的归向。
古代善于推动某一方走向衰亡、或者帮助某一方走向强大的人,总是把四海之内,各个诸侯及大小势力之间,敌对的或者友好的关系统统计算在内,使他们朝着自己预先谋划方向发展,然后根据各方势力的发展趋势做出预判,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最后再决定自己的归处。所以伊尹五次归向汤,五次归向桀,最后才决定归汤;吕尚三次归向文王,三次进入殷商,因为还没有搞清楚哪一方更适合自己,最后才决定归文王。这就是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一方,所以才归向那里不再有疑虑。
世上没有长久存在的显贵,事情也没有可以一直效法的范式;所以圣人做事没有固定的形式;也不会只听取某一角度,或者某一方的言辞。而是看其事其人其谋是否匹配,是否符合自己心中的谋划,而以自己心中的谋划为主。如果符合一方的利益,却损害了另一方的利益。就不应两全其美,必然是有利于一方,而损害另一方。趋向于我必然偏离于对方;偏离于我必然趋向于对方。
但凡要使各方势力趋向于结盟或者趋向于敌对,一定要有合适的计谋;改变各方势力的从属关系,各自都有不同的牵制因素。必须反复进行推演,依据不同的情形,制定不同的策略。
所以,圣人之所以能名垂青史,显露自己,治理天下,实行教化,发出号召,正式因为知晓其间的道理。必然是因为各方面的因素都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并且分析这些条件是否达到了成熟的时机;哪些时机成熟了,哪些条件还没有成熟,或者还不具备。这些都能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实施自己的谋划,改变各方势力之间的关系。
所以运用忤合之术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的长处短处,和自己所知的范围内,比谁强、比谁弱,才能够决定自己的进退,才能够决定与哪些人联合,与哪些人敌对。

楼主 慧星撞地球9  发布于 2020-01-11 19:25:00 +0800 CST  
权量第二

这种方法,用要于一个天下,就必须对这个天下的综合实力以及各种关系网,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同样的道理,用之于一个国家、用之于一个家族、或者运用到某个人身上,都必须对他们的实力及各种关系网,有着清醒而深刻地认识。
所以,凡是谋划国家之事,必须详细了解这个国家各个方面,以及综合的实力,其在众多国家势力中所占的地位,这些都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些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比别人贫乏的,和比别人富裕的,都在那些方面呢?各自的地形险阻与否,对谁有利、对谁不利?各方势力的君臣之间的关系是否和睦?从政及军事经济等各领域的才能如何?智库与主事人之间的熟悉程度又达到什么程度?各个势力的智库哪一方比较厉害、哪一方还不够成熟?天时气象对于各个势力个方面的影响如何?对谁有利、对谁不利?各方势力之间的盟友以及敌对关系是否清楚?各方势力中执政者与民众之间的契合程度如何?哪一个比较安定、哪一个不安定?哪一个契合度比较高,哪一个产生了嫌隙?必须进行反复推演,从而做到了然于胸者,才能称之为“权量”。
不能达到圣人那种洞悉人心世事的境界,就不能驾驭社会的变迁。不穷尽心力去苦苦思考,就不能推究出事情的真相、本质。不尽心探究事务的具体情形,就不能掌握其变迁的道理。没有过人的素养、和天赋,就不能运筹帷幄、用兵如神。待人从无忠实之心,就不能够知道何人可用、如何用。
凡是揣度对方在各个势力中的影响力和实际能力;必须征集远近的各种相关情报来综合分析;依据具体的形式,对所面对的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必须想要审查彼此的观点、角度、立场、利益等等,是相同还是相左。判断对方的观点和关注重点是否与自己契合;以此判断对方的言辞和实际的利益是否一致;从而能对对方的虚实做到心中有数。进而判断出对方对于自己的谋划是吉是凶;然后再决定和对方的忤合。最后再综合衡量,看对方在自己谋划中的角色、地位及影响力,决定彼此的进退。他所起到的作用,必须与自己的谋划相一致。必须事先谋划考虑,决定下来。

楼主 慧星撞地球9  发布于 2020-01-11 19:25:00 +0800 CST  
抵巇第三
所谓巇,就是为政不慎,有了可以让人乘机发难的纰漏。这个纰漏起初虽然很小,倘若不加以补救而放任其发展,就会变成很大的漏洞,从而使事情变得非常危险。所谓的圣人,就是能够及时的发现这个纰漏,并且深知这个纰漏的作用。能够依据不同的形式,制定相应的策略,知道什么样的方法适合什么样的纰漏。能够发现并且利用极其细微的纰漏。运用最不易让人察觉的计谋,等到时机成熟发动的时候,就好像挥动了太山的根基一样。之所以能够达到这个效果,全是因为掌握了如何发现,并且正确的利用这个纰漏,使之成为能够被自己所利用的可乘之机。
天下动荡,如果一个国家上面没有英明的君主,下边又没有贤能的臣僚辅佐;那么奸佞小人就会兴风作浪,谗言祸国。贤能之臣得不到任用,那些所谓的圣人就会避世隐匿。贪婪狡诈之人一旦掌握了权势,君臣之间、臣僚之间,以及诸侯之间,就会因为互相猜忌,指责、攻击。致使原本的盟约土崩瓦解,分崩离析。就称之为出现了可乘之机。可乘之机出现的时候,都有其特定的征兆。一旦发现了这些征兆,或者自己设法补救;或者设法阻止其为人所乘;或者设法让它自己慢慢消失;或者设法掩饰让人无法察觉;或者乘机使之倾覆而夺之。这个就是乘机而为的道理。所谓的圣人,一旦察觉到了有可乘之机出现,就会依据不同的情形,采取相对正确的策略相机而动。
假如政局还有治理的希望,就设法进行补救;如果政局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底布,就会设法倾覆它,乘机夺之。或者采取那样的策略,或者采取这样的策略,或者加以补救,或者使其倾覆。如果政局形式和五帝时期相类,就应该设法补救;如果政局形式和三王时期相若,就要设法夺取它。诸侯相互之间乘机而动的事例数不胜数,所以,一旦有可乘之机出现的时候,能够乘机而为为上。
能够利用可乘之机,乘机而为,就是忤合之道的方法了。能够运用这个方法的,就称之为圣人了。所谓圣人,就如同天地差遣来的使者一样。如果政局的形势没有可乘之机,就隐匿起来等待时机。如果时机一旦出现的时候,就会依据不同的形势,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对正确的策略。用于上,可以决定忤哪一方,合哪一方;用于下,可以审查谁可以为我所用,谁不能为我所用。能够依据不同的情形,采取相对正确的策略的,就可以称之为天地的守护神灵了。
事物都有其自身特有的变化规律,每个阶段的变化都有其相应的征兆。虽然如此,世人却常常会忽略掉身边事物的变化征兆;而往往对远离自己事物的变化征兆,观察的清清楚楚。身边事物的变化之所以难以察觉,是因为变化缓慢而被忽略了。远离自己的事物的变化之所以容易被发现,是因为不经常见到,一旦有了变化,因为时间相对较长,变化过于突兀的缘故,所以才会注意到。自从天地诞生之初,事物的生死存亡、聚散离合,都有一定的征兆,是不可以不留心观察的。

楼主 慧星撞地球9  发布于 2020-01-11 19:26:00 +0800 CST  
捭阖第四

天地用阴阳的变化和四时的更替来化育万物。
捭阖之术,就是从天地之道演化而来。要了解说人之术的变化,就必须先了解天地之道的变化。纵横之道的反出、反复、反忤,都必须通过它(天地之道的变化)才能得以实现。
口,是思想的门户。心是思维的主宰。志向、意志、好恶、所思所想以及诸多计谋,都是通过口来表达或隐藏。所以,口关系到捭阖之术的成败,是必须要得到很好的控制的。
所以说,捭阖之术,就是天地阴阳之道的运用,是游说他人的方法。是想要成就万事万物的前提条件,称之为“审查时机、决断万事的关键所在。”
所以圣人一旦值守这个关键,必然审查(众人)在自己谋划中的角色和地位,度量他们的势力和能力,比较他们的才能侧重哪一方面,各有什么长处和短处。依据他们在才能和禀赋上的贤能,不肖;聪明,愚蠢;勇敢,怯懦等等的差别,或者使用捭的方法,或者使用阖的方法,或者使其进,或者使其退,或者使其贱,或者使其贵。
用不存任何偏见和成见的心境,运用捭阖之术对他们进行审查,要判定他们是否可以为我所用;一定要根据他们势力的大小、能力的高低,依据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嗜好和欲望,来揣测他们的志向和意志;再结合这新综合因素进行分析谋划,最后运用捭的方法,一一的进行探查,心中所思所想,就是通过对方的表现,推断出他们的实际意图,以此来知道对方的好恶,就从他们好恶的侧重点,来反复探查可乘之机的有无。
反回来说,如果不能从他们的兴趣嗜欲;分析出他们的志向意志,而又想获知他的志向意志,难得之处就在于确定一个大致的方向,或者大致的范围。然后就限定在这个方向或范围内,运用前边捭的方法来进行探查。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探查到对方的真正意图和实际利益之所在。或者一一的进行展示,或者限定在某一个方向或范围内进行探查;展示是为了确定其好恶的大致方向或范围,限定范围是为了排除掉其好恶之外的方向或范围。
如果还是不能确定具体的事项,就用许之以诺的方法进行引诱;然后逐一排除,以此来确定对方心中真正的喜好;具体的运用方法,或者用财物、宝石、美玉、丝帛和美女来试探,或者用声名、地位来勾引他,或者等待他出现了纰漏后用这个纰漏来操控他。许诺的话语,只是游说人的一种说辞,或者一开始就相似,或者一开始就不同;如果不能确定这种方法是否会奏效,或者事先得到验证,等到需要的时候再许以重诺;或者以重诺作为后备手段,在需要的时候用之毁掉对方;或者以重诺作为毁掉对方的手段,或者把毁掉对方作为威胁对方的重诺。而后才可以进行验证,然后才能知道对方是否能为我所用,然后才能决定什么时候用,或者怎么用。这种方法对于运用他的人来说,一定要事先衡量彼此的智慧、才能、权势、财力;预料彼此的气势作为关键;或者迎合,或者顺随;用钳制的方法调整彼此的关系,根据对方的表现调整钳制的分寸、力度大小。这就是飞钳之术操控人的方法。这种方法运用到具体的人身上,就能用空口的许诺,套取出对方的实际情况来。能够使对方不脱离操控,再通过考察对方的言辞,就可以钳制对方顺从,又可以钳制对方放弃,可以钳制对方按照自己的指挥做事。能钳制对方走向反面,也能钳制对方返回原来的方向。即便有时脱离钳制,也能重新恢复对对方的钳制,这些都要把握好分寸和力度。
想要运用捭的方法,则贵在周全;想要运用阖的方法,则贵在严密,周全和严密贵在化于无形而不易被人察觉。而能与大道化育万物一样无声无息。运用捭的方法,目的在于揣测大致的方向和范围;运用阖的方法,目的在于确定具体的事项。如果捭阖都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要把握好分寸和尺度,有针对性的暗中制定接下来的策略。如果捭阖都没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圣人就会为自己考虑,是否还要继续下去。
所以,此时的捭,或者用捭的方法使自己离开;或者用捭的方法来自荐;此时的阖,或者用阖的方法使其为我所用;或者用阖的方法将其弃之不用。最后是选择离开,还是选择合作,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而最终的决定,都是首先从对方的志向意志开始着手。可不可以合作,一定弄清楚对方的志向意志和谋略规划,和自己的谋略和规划是相同还是相左。然后再做出最终的判断。
捭的技巧属于开、属于言、属于阳;阖的技巧属于闭,属于默,属于阴;用阴阳的变化来配合,确定把它们用在开始或结尾的意义和目的;所以凡是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都属于阳,称之为始。凡是说死、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都属于阴,称之为终。凡是归属于阳一类的变化,都称之为始,说其所喜好的,就是要让事情开始。凡是归属于阴一类的变化,都称之为终,说其所憎恶的,就是要让计划终止。捭阖的技巧,要运用阴阳的变化进行尝试;所以,凡是运用阳一类的,都是利用人们追求崇高的心理;凡是运用阴一类的,都是利用人们减小祸患的心理;想要使其逐渐走向消弭的,就从人们减小危害的心理着手;想要使其逐渐发展壮大的,就从人们追求崇高的心理着手。从这里来说,没有什么处所不可以进出,没有什么人不可以进行游说。可以游说于人,可以游说于家,可以游说于诸侯,可以游说于天下。
想要其变小,可以小到没有内部,想让其变大,可以大到没有外部。增益或者损害,离开或者靠拢,背叛或者依附,都是运用阴阳的变化来驾驭。阳的变化已经开始施展,阴的变化就要隐藏起来;阳的变化即将告一段落,阴变化就要马上准备施展;始终都只是阳这一种变化,就等于把阴刻意的暴露出来。以阳使其发动的,是因为相似的利益是对方一直关注的;以阴使其静默的,是因为相似的境遇是对方即将面对的;先阳后阴,是想要揣测出对方所关注利益所在的大致方向和范围;先阴后阳,是想要排除掉对方所关注利益不在的大致方向和范围;阴阳之所以相互配合,都是出于捭阖之术运用技巧的需要。
(按:其谋即解,则必有反其道行之者;故曰:皆知我在说人,谁知人在说我?)

楼主 慧星撞地球9  发布于 2020-01-11 19:26:00 +0800 CST  
反应第五
古时候善于捭阖之术的人,都将技巧运用到无形无象的程度。回顾对方已经说过的言辞,是用来验证对方现在所说的言辞;对方已经说过的言辞清晰明了了,再对比其现在的言辞,那么对方的虚实也就知道了;知道了对方的虚实之后,也就知道接下来该如何应对了。动静虚实的用处,就是审查对方已经说过的言辞,和现在所说言辞之间的矛盾之处,就从两者之间的逻辑矛盾处着手。发现并且利用这个矛盾开始,是所谓的圣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可以不详细加以审查的。对方说话时属动,我以静听其言应之,回顾对方先前的言辞,对比其现在的言辞,如果两者之间有矛盾之处,就从这个矛盾之处着手;对方的虚实就会在应对这个矛盾时暴露出来。
言辞就是进行概括或者进行隐蔽性的描述,描述的是具体的或类似的事物;相同的或者相类似的事物可以进行对比,就是对比对方在相同或是相类似事物上的观点和立场。想要对方内在的情绪流露于外,就要用与对方境遇相类似的事情来触动他,并观察他的言辞和情绪变化;就像相同的号令得到呼应一样;同样的道理,也会有相同的表现结果。或者因为这样的事,或者因为那样的事,或者是由于侍奉上司;或者是出于对待下属。只要有了让对方真情流露、或者说让其情绪产生变化的事情或者说言辞,然后就以此作为切入点,再进行下一步的谋划。通过不露行迹的技巧,勾引出对方言辞或者心理上的变化,只要找到勾引他的合适的事物或者合适的言辞,就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实情来。这就好比用张开的罗网来抓捕猎物一样,多布设一些罗网来等候;只要遇见对方感兴趣的,对方就一定会表现出来。这就是钓人的罗网,要时时不忘布设以等待对方撞上来。
如果对方的言辞、情绪变化前后一致、没有出入,这时就要开始转移话题,用不同的事物来触动对方,以求让对方的心理或者言辞上产生变化,而一旦对方有了变化,就要从让对方产生变化的言辞或者事物上入手。我的话题一旦转换了,对方的反应也就随之而来了;言辞的逻辑一旦产生了矛盾和出入,那么接下来的事也就有了着手之处。我反复的变化话题,对方的反应不断地表现出来。只要我的言辞没有犹豫、不产生逻辑矛盾;就会像圣人诱导别人一样,无论对方是愚是智,都不会令对方产生怀疑。我的话题一旦转换,对方应对的言辞也就相随而来,这时我就应该去仔细的倾听对方的言辞。并观察对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默,在转换话题前后的变化是否有出入,对方的喜怒哀乐等情绪上的变化,都依照这个样式来考察。这些都必须在自己已经有了主张和策略的前提下来实施。就是要从对方的反应来找出变化来,然后再找出变化的源头。想要倾听对方的言辞,自己就要先沉默下来;想要对方敞开话题,自己就要先收敛起来;想要在谈话中掌握主动,就要先表现的愚笨一些;想要套取出对方的事情来,就要先找到能触动对方的话题来。这就是从倾听中辨别言辞的真伪、知晓彼此观点立场同异、获知对方是真情还是狡诈的方法。
古时候善于从对方的反应来获得情报的人,都是通过鬼神莫测的变化技巧才得以实现的;而其技巧变化之所以得当;都是因为对于交谈的节奏掌控的很好;谈话的节奏掌控的不好,所获得的情况就不明朗;获得的情况不够明朗,是因为事先对谈话策略没有规划好。所以要运用这个技巧,自己的心绪一定要平静;仔细的倾听对方的言辞,细致的考察对方的变化,以此来评说万物、辨别雄雌。虽然不是对方要谈论的事务本身;但能够通过细微的征兆,推断出对方想要谈论哪一类的事物。就好像要刺探对方,就钻进对方的心里一样,去测量对方的能力、瞄准对方的心意。符箓和呼应不会错失,就像北斗指向星宿,后羿张弓射箭一样准确。自己的谈话策略如果不事先规划出来,就无法把握对方的谈话节奏,谈话的技巧就不能很好地运用出来。就称之为:忘记了目的、失去了方法。自己的策略事先规划好了,再去把握对方的谈话节奏,技巧就会运用的无形无相、不露痕迹,让对方猜不到我的目的何在。就好像上天和神灵在暗中操作一样。
所以说,要想知道对方的实情,就要从知晓自己的目的和策略开始;只有清楚自己的目的和策略,然后才能知道对方的实情。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比目鱼的眼睛,看到的实情,就好像光线和影子,考察言辞和显露的变化,就好像用磁石吸取铁针、舌头吮食熟透的骨头上的肉一样。自己展露出来的非常微小,获取对方的却非常迅速。差别就像阴和阳、圆和方一样明显。没见到对方的变化,多撒罗网以待之;已经见到对方的变化,有针对性的应对之。或进或退,或左或又,都用这种方法掌控。
(开篇所谓古今,亦有过往、历史和现在、将来之意,然篇中旨在言辞,故于此处记之)

楼主 慧星撞地球9  发布于 2020-01-11 19:27:00 +0800 CST  
揣第六

游说的主要原则,就是要规划好揣测对方的策略。对方的谋划、目的、意图,都是从这里着手,才得以揣测出来。因此可以使人富贵,可以使人贫贱;可以使事情变得严重,可以使事情变得轻微;可以使人得利,可以使人受到损害;可以使人成功,可以使人失败。造成这些结果的道理都是一样的。所以,即便有先王的做事方法,圣人的智慧谋略;如果不通过揣情,就无法获得那些隐藏起来的情况。所以说,揣情是制定谋略的根本;是游说他人必须遵守的法则。应该在对方有需要的时候才进行游说,而不要在对方不需要的时候,事先去进行游说。而到了需要进行游说的时候则很难做到这一点。所以说:揣情最难遵循这个原则,一定要时时刻刻的提醒自己。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即便是飞虫或者蛆虫,都有自己的利害之心,并因此生出诸多事端。而之所以乐于生出一些事端,都是因为实际形势所迫。这就是先通过揣测出对方的实情,再有针对性的制定策略,再进行掩饰,使之达到无形无象的程度而不被对方察觉,然后才能进行游说。
要揣测出对方的实情,必须要在对方十分高兴地时候,去加深对方的渴盼之情,对方的渴盼之情一旦加深,必定无法掩饰住;必须要在对方憎恶的时候,去增大对方的憎恶情绪,对方的憎恶情绪一旦增加,必定无法掩饰住。无法掩饰住情绪变化,那么其情绪的前后变化就会被我察觉。如果对方有了变化而没有表现出来,使我无法感知到;就不要再进行游说;而是向有可能知道实情的人打探原因;或者向与对方亲近之人打探,以知道对方处变不惊的缘由所在。如果对方的心理已经产生了变化,又在表情上显露出来。那么就经常以对方表现出来的情绪变化,来揣测出对方的实情。这种探查深藏心底隐秘的方法就叫揣情。

楼主 慧星撞地球9  发布于 2020-01-11 19:27:00 +0800 CST  
摩第七
试探的一定的内容,观察对方相应的反应,对方内心真实的反应,是揣测的主要对象;而运用这个方法的原则,就是一定要隐蔽,不要让对方察觉到。隐蔽性的进行试探,如果试探的内容和对方心中的喜好相同,他的心里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就会在外表的言行上反映出来。这时就要从对方的变化上着手,把自己试探的内容无形中掩饰掉。把动机隐藏起来,消除痕迹,伪装表情,逃离对方的察觉,使对方无法知道我的真实目的。所以能够达到目的却不留祸患。试探在于我,而反应在于对方,再从对方的反应上着手进行应对,就没有什么事不能进行试探的。
古时候善于进行试探的人,就像到溪边用鱼钩钓鱼一样,只要投下去相应的鱼饵,就一定会钓到鱼一样。所以说:“要做的事情一天一天的做成了,而又不被对方察觉到;所采取的策略一天一天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而对方又不会产生畏惧和戒备的心理。”
所谓的圣人,他们的谋略和行动都是在暗中进行操作的,所以才会说“神奇”。只把成功的结果展示出来,所以才说“高明”。
所谓的“主事日成”,是说暗中的谋划一步一步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人们却不知道应该防备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效果;成功一个一个的展示出来,人们相互称赞,却不知道为什么会取得这些成功。所以将他同神明比肩。
所说的“主兵日胜”,是较量在看不见的他;耗费在察觉不到的事物;而人们不知道为什么会被折服,不知道应该畏惧防备什么。所以把他和神明比肩。
试探的方法,有的用平,有的用正,有的用喜,有的用怒,有的用名,有的用行,有的用廉,有的用信,有的用利,有的用卑。
所谓平,就是静以待之;所谓正,就是以诚待之;所谓喜,就是取悦他;所谓怒,就是激怒他;所谓名,就是增加声望;所谓行,就是用成功来引诱;所谓廉,就是用清誉来引诱他;所谓信,就是用德行来引诱他;所谓利,就是有他想得到的引诱他;所谓卑,就是用奉承来蛊惑他。
所谓的圣人能够独自运用的,众人也都有,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用的方法不对。
所以说,谋略最难做到的是周全缜密;游说最难做到的是完全听从;行动最难做到的是必定成功。这三个条件都具备了,然后才能象圣人一样运用成功。
所以谋划必须做到周全缜密,必须选择自己能够信任,又知道对方底细并得到对方信任、知道如何游说对方的人去进行游说。所以说:好像联结的没有任何破绽一样。
事情的成功必然是因为符合自己的策略;所以说:方法和实际相得益彰。
被游说的人听从我的安排,是因为给出的计谋适合他所面对的形势,所以说:计谋适合所处的形势就会听从。
所以说事物都有自己的属性,就好像抱着柴禾去接近火,干燥的那部分率先燃烧;往平地注水,本来就含有水分的地方,率先被浸润;这就是同类的事物在一定的形势下彼此呼应,圣人也是一样的道理。这就是说,对方心里的反应和我所运用的方法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说:试探的方式要与对方喜好相类似;如果得不到回应,就用对方想得到的进行试探;如果还得不到回应,所以说:思考自己如何如何脱身的方法。
这些道理知晓了就不算晚,运用了也不会展示给人看,累积的时间长了就一定有所收获。

楼主 慧星撞地球9  发布于 2020-01-11 19:27:00 +0800 CST  
内揵第八

所谓内,就是进行说服;所谓揵,就是献出自己的计谋。从最初的结交开始算起,所有的行动,都是为了最终说服别人采纳我的计策。平时接触,或者用自身的德行来结交对方;或者借助朋党与对方结交;或者用财货进行结交;或者利用珍宝美色进行结交。就是要投其所好,想要进行结交就能够结交;想要不再结交就不在结交;想要亲近就能够亲近;想要疏远就能够疏远;想要被对方任用,就能够被对方任用;想要远离就能够远离;想要对方有求于己,就能够让对方有求于己;想要对方想念自己,就能够让对方想念自己。就好像蚨母的心都在其子身上一样,是一定会顺从的。离开没有任何破绽;结交没有任何征兆。独自到来,独自离去,没有什么能够进行阻止。
君臣之间、或者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有的距离遥远却很亲密;有的距离很近关系却很疏远;有时毛遂自荐不会被任用,等到离开时反而想要任用;有时天天都在眼前却视而不见,等到只能听到他在远方的消息时却十分想念。
离的遥远却很亲密,是因为暗中的交往很紧密;
距离很近却疏远,是因为彼此的志向和喜好不同;
毛遂自荐而不被任用,是因为他的策略不符合期待;
等到离开时才想到任用,是因为恰好有事相求;
天天在眼前却视而不见,是因为不能投其所好;
听到他在远方的消息就想念,是因为他的策略正好符合当下的情形。
所以说,引诱不出对方的兴趣嗜好,还要进行游说,就会受到抵触;
没有探查出实情就进行游说,就必然会事与愿违。
只有探查出实情之后,有针对性的制定策略。依据这种方式运用;才能随机应变,可以离开,可以接触,可以献策,可以开始。
所以圣人确定要开始一件事情的时候;必须要用这种方法探查出实情;
而要献出自己的谋略,则必须先从道德、仁义、礼乐、吁谟着手。
先引经据典,综合评说利弊得失;再衡量是加入还是离去;想要加入,策略就要符合对方心意;想要离开,策略就不要顺随对方心意;不管是符合对方心意还是不符合对方心意,都必须把握好方法和分寸。
对于事态未来的变化,能够消除掉对方的疑虑。策略没有什么纰漏,就能够建立功勋,树立威望。
对方的目的在于国计民生,那么所献的策略一定要符合对方的心意。
君主的目的不在朝政上,臣僚为非作歹还不醒悟,所献策略的目的就是要离开对方;
对方刚愎自用目空一切;不听劝谏,就用不着边际的言辞应付。
如果对方主动召见,先迎合对方,再视具体情况随机应变;
如果想要离开对方;就要用可能带来的危险展示给他。
要是用尽精力还不能探查到对方的实情,不知道对方的目的所在,那么选择全身而退才是最好的选择。

楼主 慧星撞地球9  发布于 2020-01-11 19:28:00 +0800 CST  
权第九
所谓游说,就是说服对方;说服对方,就是要对方采纳策略;
粉饰言辞,就是临时借用;临时借用,就是要增加对方的损失。
表面应付,就是机敏巧辩;机敏巧辩,就是进行肤浅的评说;
成全大义,就是开诚布公,开诚布公,就是志同道合共同做事。
故作为难,就是有意推脱,有意推脱,就是为了引诱出实情。
巧言善辩,谄媚的目的在于表现出忠诚;
不辨是非,广博的目的在于表现出睿智;
平等相对,果决的目的在于表现出勇敢;
亲近亲密,权宜的目的在于要博取信任;
沉默以待,反观的原因在于知己胜于彼;
想要先博得对方欢心,己用谄;
如果对方旁征博引的,己用博;
对方目的是挑选符合心意的计谋,己权宜;
对方舍去其它人的策略而对我丝毫不疑,己果决;
对方才智不足还指责别人是错误的;己用反;
所以说,口是心思的要害所在;掌管着实际的情形和真正的意图。
耳目,是心的辅助;是用来窥探时机和辨别奸邪的。
所以说,三者的运用要根据实际情形来调动;到了动用哪一个更有利的时机,就立刻动用哪一个。
所以根据对方的反应和言辞,有针对性的应对,就不会不知所措;随心所欲的进行畅谈,也不会忘记自己的目的和策略;形势突然发生变故,也不会面临什么危险。是因为知晓了这些概要,掌握了运用技巧。
所以对于眼睛失明的人,是没有办法让他明白色彩的意义的;对于耳朵失聪的人,是没有办法让他知晓声音的含义的。
之所以不能去进行游说,是因为没有办法令对方醒悟过来;之所以不能请对方来,并对其进行游说,是因为没有办法让他明白什么道理或技巧。如果对方的才智没有办法弄清楚(事务)的道理,就不要试图再对他进行帮助。
古人曾经说过:口是用来吃饭的,不是用来沟通的。就是说沟通是有忌讳的。众口铄金的意思,就是说语言是可以被曲解的。
人的心理,都是说出话来就希望别人听从;做起事来就希望能够成功。
所以睿智的人不用自己的短项,而是用别人的长项;不运用自己笨拙的领域,而是用别人擅长的领域。所以不至于陷入困境。
说其人于此有利,是从用到其人的长处考虑的;说其人于此有害,是从避免其人的短处考虑的;
所以甲虫的强悍,是倚仗自身甲壳的坚固厚实,才表现出强悍;毒蜂喜欢攻击,是倚仗自身毒针的锋锐和剧毒,才表现出喜欢攻击。
所以飞禽走兽都知道要运用自己的强项。那么进行游说的人,也要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和别人的强项。
所以说游说的时机有五个:就是指对方病、怨、忧、怒、喜的时候。
生病的时候,精力不足所以所以思虑不周;
哀怨的时候,失去精神依托所以丧失主见;
忧愁的时候,心理抑郁所以情绪无法宣泄;
发怒的时候,心绪躁动所以不能冷静分析;
信息的时候,心神涣散所以忽略很多细节;
这五个时机,能够准确的把握住,就能够为我所用,只要对我有利,就马上采取行动。
所以,
和睿智的人交谈,要依靠自己的广博;
和笨拙的人交谈,要依靠自己善于辩论;
和善于辩论的人交谈,要依靠能抓住重点;
和地位尊贵的人交谈,要依靠自己的气势;
和富有的人交谈,要依靠自己良好的德行和崇高的理想;
和贫穷的人交谈,要依靠自己能给他什么利益;
和地位低下的人交谈,要依靠自己的谦恭有礼;
和勇猛的人交谈,要依靠自己的果敢;
和犯过错的人交谈,要依靠自己的敏锐(回避对方痛处)。
这都是游说时所采用的技巧。而人们的做法总是于此相反。
所以,在睿智的人所擅长的领域里,和对方比谁更高明;在笨拙的人所不擅长的领域里,要教会他什么;这两者都是几乎做不到的事情。
所以游说的技巧虽然很多,却都是依据不同的情形有针对性的制定的。即便是一天要变换很多技巧,只要不失去它们的针对性,事情就不会出现纰漏。整天都是用一个技巧,也不会忘记自己的目的和策略。所以,睿智的难得之处在于有条不紊;听的难得之处在于在于听懂弦外之音;看的难得之处在于发现细微变化之后的隐秘;技巧的难得之处就在于针对性。

楼主 慧星撞地球9  发布于 2020-01-11 19:28:00 +0800 CST  
谋第十

对于一个人来说,凡是筹措谋划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必须要弄清楚事情的前后因果,以便能够掌握所面临的具体形势;具体的形势掌握之后;再确立三个范式;三个范式就是:上,中,下。三者相互参考,以确定采用什么计谋。这种制定计谋的范式不知道是谁创立的,只知道古人也是依据这个范式来进行的。据说郑国人去荒野挖玉,必然会带着司南车,为的就是不迷失方向。那么度材、量能、揣情,也就相当于制定计谋的司南一样。
范式一:依利益别亲疏。
面临着相同的形式还能同心协力的,是因为都能够从中获得自己想要的利益;
彼此有着共同的需要却心生芥蒂的,是因为其中一方的利益必然会受到损害;
双方都憎恶而能够同心协力的,是因为双方都是想破坏或除掉;
双方都憎恶而彼此心生芥蒂的,是因为其中一方的利益必然会受到损失。所以彼此都能够获利的就能够同心协力;如果其中一方必然会受到损失的就会心生芥蒂;这样制定计谋时的分寸也就知道了。这种依据不同情形分类制定计谋的方法就是第一种范式。
所以,墙壁坍塌是因为缝隙的存在,树木毁坏是因为树木有节疤,因为缝隙和节疤都是它们产生分界之处。
所以计谋的变化,都是因为事情所面临的具体形式不同,而产生变化。事情所面临的具体形式不同,则采取的策略也就不同;
有不同的策略,就要确定应该采取那个策略;
要从不同的策略中选取一个,就会产生讨论;
要讨论,就要试图说服别人;
有人被说服,就有人的策略被采纳,策略的制定者就被任用;
有策略被采纳,则其他的策略就会被放弃,被放弃策略的制定者就不会被任用;
为了达到加入或者退出的目的,就要制定不同的策略;而不同的策略的制定,就要依据事情所面临的不同形势,有针对性的制定策略。
所以为不同的事情制定策略,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而每一个策略的制定,所应该拿捏的分寸也都有一定的考量。
范式二:依其才别其用。
心怀仁德的人,不看重财富;所以不能够利用财富去引诱,但可以从他那里得到财富方面的资助;
忠贞勇猛的人,会轻视危难,所以不能用祸患来威胁,却可以让他们镇守在险要的地方;
睿智的人,通达事理,知晓分寸;不能够用诚意来胁迫,却可以为其辨明利害,使他建立功勋;
这三种人都是应该被重用的人才。
愚笨的人容易被蒙骗,才智不足的人容易被吓阻,贪婪的人容易被引诱,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去使用他们。
所以,所谓的强,是能够连弱者都发动起来的缘故;有富余,是能够把不成才的都运用起来的缘故;这就是度材而用来制定策略的方法。
对那些外示亲近而内里疏远的,要从内入手游说;对那些内里亲近而外示疏远的,要从外入手游说。
所以,就是依据对方的疑虑处着手制定游说的策略,根据对方的见解来进行分析评论,根据对方摆出来的观点来指点他,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根据对方的实力和所面临的形势,给他分析所能达到的最好结果;根据对方憎恶的东西,来权衡为他制定策略;根据对方所顾虑的可能的祸患来设法进行排除。
或者用危害来恐吓他;或者用好处来打动他;或者用大道之理来改变他;或者用历史事例来作证;或者把握时机进行游说,或者乘其混乱时迷惑他。
这就是所说的针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策略,称为计谋。
范式三:依己权制己谋。
计谋的运用方式,依托公义不如依托私交,依托私交不如用利益绑在一起。用利益绑在一起就不会产生嫌隙。堂堂正正的阳谋不如变幻莫测的阴谋;阴谋的变幻莫测,因为无法预料所以别人无从把握。所以游说君主,必需依靠策略的奇巧之处;游说臣僚,必须依靠私下的交情。与对方相交很深,而计谋对对方有所隐瞒,会导致彼此的关系变得疏远;与对方相知不深却把计谋和对方说的过于详细,则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不要强迫别人做他最近不喜欢做的事,不要教给别人他很难掌握的东西。对方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可以进行学习以便投其所好;对方有什么特别憎恶的事情,必须牢记处处避开这些忌讳,以免发生不快。所以,计谋的暗中操作,必须依靠表面的合理遮掩,才能顺利的进行下去。所以,一旦决定了要离开他或者除去他,就一定要先放纵他,放纵他是为了等到有可乘之机出现时再进行运作。如果不能确定对方的底细,不知道对方的善恶是非的情形,就有必要再详细的论述一下。对于知道底细的人,是可以使用的,对于没有办法知道其底细的人,主事之人是不会考虑使用这样的人的。所以说:谋划事情最重要的是能够掌握主动权;而不是主动权被别人掌握。掌握主动权等于掌控了别人的生死;被别人掌握主动权等于把性命交给别人裁决。所以圣人的做事方法就是一切都在暗中进行;愚笨者的做事方法就是一切都能让人可知可见。所以睿智的人做事就很顺利;而愚笨的人做事就很困难。这样来看,注定要灭亡的就没办法让它继续存在下去;而必定会发生危险的就不要期待会有安全的可能;然而要做到这种程度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睿智。智慧要用在别人所不知道的时候,能力要用在别人看不见的他。
既然一定要运用智慧和能力;如果预料到了将来一定会发生危险或者将来很难进行下去,就一定要挑选合适的事务去做,尽量为自己的未来打算。如果预料到未来没有什么危险或者没有很难克服的困难,就要挑选合适的事情去做;使对方能够获得最大的利益。
所以古时候英明君主的做事方法,就是一切都在暗中进行。古语说:天地化育万物,就在于高明和深奥;圣人的做事方法,就在于隐蔽和藏匿。不是只靠着忠信仁义;而是内心秉持着中正罢了。
通晓事理能够达到这种程度的,才可以和他深度探讨更高明的策略;而对方的能力如果能够运用这个更高明的策略;再和对方探讨这个策略的所要达到的最大的利益,和更深远的政治意义。

楼主 慧星撞地球9  发布于 2020-01-11 19:29:00 +0800 CST  
决第十一
凡是为别人进行决策,必须是在别人有疑虑而前来咨询的时候;都喜欢能够因此获得利益声望;都憎恶遭受损失和祸患;对方有所喜好就可以巧妙地进行诱导,从而打消对方的疑虑。人的本性都是喜好能够获得利益的谋略,如果不能够获得利益,就不会接受对方的谋略;计谋的奇巧之处,就是从这一点着手制定。如果制定的谋略是为了获得利益,但是却隐藏了对方可能遭受的祸患,如果对方知道了就不会接受,以至于被对方疏远。所以,如果策略的目的是使对方获得利益,而结果却让对方遭受了损失;或者策略的目的是让对方遭受损失,而最终却使对方远离了灾害,这都是谋略制定者的过失。
所谓的圣人之所以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五个途径:有用表面上看得见的利益引诱他;有用暗中的计谋损害他;有用德行威望打动他;有用蒙蔽的手段隐藏真正的意图;有用与对方相类似的事例蛊惑他。
想要使对方获得利益,策略的目的与劝勉对方的言辞就应该是一致的;想要使对方遭受损失,策略的目的与劝勉对方的言辞就应该是相反的;把与对方相类似的事例作为关键来引用;运用对方难以察觉的技巧来来施行。因此,引用过去的事例结果,当佐证来进行游说;对与对方相类似的事例,有选择性的加以引用来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可以为对方进行决策了。
王公重臣的事,如果对方位高权重而且享有美好的声誉和威望,就为对方进行决策;
不用花费多少气力就能够轻易获得成功的,就可以为对方进行决策;
既要花费很多气力,又要忍受喝多辛苦,但是因为形势所迫不得不去做,也可以为对方进行决策;
能消除祸患的,可以为对方进行决策;
能获得利益的,可以为对方进行决策。
所以,判断当前形式,决定应对策略,是做事情的关键。是用来分析清楚所面临的形势,预判事情结局成败的。
如果没有遇到能够给自己进行决策的人,所以先王才会用占卜的方法,来给自己进行决策。

楼主 慧星撞地球9  发布于 2020-01-11 19:29:00 +0800 CST  
符言第十二

安稳祥和,冷静沉着,遇事从容应对不失分寸礼法;赏罚分明,善于赋予做事人相对的权利,且能够居中协调;而不是什么都坐享其成;又能够平心静气的接受无可避免的的损失;就是有作为君主或主事人的觉悟和能力;


眼睛的难得之处在于洞明世事;耳朵的难得之处在于听懂弦外之音;心的难得之处在于思虑缜密;用天下人的眼睛去看,就没有什么看不清;用天下人的耳朵去听,就没有什么听不到;用天下人的智慧去思考,就没有什么不能知晓的。能使天下人都为我所用,则心智就不会受到蒙蔽;就是有君主或主事之人的明智;


获取人才(策略、情报)的方法是,不要坚定的拒绝。听取了对方的全部计划,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防范;只要看到了轮廓,高山高度也可以进行推算;只要看到了表面,深渊也可以进行揣测;暗中的运作和表面的应对配合得当,他的能力是没有极限的;就是有君主或主事之人获取事物的方法;


进行赏赐的难得之处在于守信,实施处罚的难得之处在于公正;赏赐和处罚的守信和公正;必须能够被众人眼睛耳朵得到验证;如果不能够被众人的眼睛和耳朵验证到,就会产生猜忌。如果能够达到昭示天下为神明所知的程度。君主的贤明又岂能是奸邪之人所能蒙蔽得了的?就是有君主或主事之人赏罚的明智;


一是天文,二是地理,三是人情世事,四方上下,前后左右,但有所疑,都知道在哪里、找什么人能够得到解答指引;就是君主或主事之人能够获得解惑和指引的能力;


心是九窍的主宰,君主是五官的统帅;做的优秀,君主要给予赏赐;做的恶劣,君主就会施加惩罚。君主要根据臣僚施政的策略,依据不同的政绩成果进行赏罚。就不会过度操劳。所谓的圣人运用这样的方法,所以能够进行恰当的进行赏罚。因为做事能够有所因循依据;所以才能够长久;就是君主或者主事之人,做事能够有所因循和依据;


君主思虑和做事(分配)不可以不周全、缜密;君主做不到周全缜密;臣僚就会因为职司不清而发生混乱;就像一个家庭,成员间做事不协调,内外不能配合,众人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职司文武里外紊乱,做事找不到根源。就是说君主或主事之人思虑或行事要周全缜密;


一是天下人的眼睛,二是天下人的耳朵,三是天下人的才智,都能够为我所用;即便是千里之外、隐秘之中的事情;都能够被知晓;就称之为洞察天下世事;则奸邪之人不得不在暗中停止自己的谋划;就是说君主或主事之人要有对贤能和可用之人的礼遇和恭敬之心;


因循依据先王圣哲的方法去做事,达到了既定的要求才认为完善了,这样才能称为实至名归;否则就很难得到贤能的辅佐;所以说:良好的声誉是因为得到了事实证明;得到了事实的证明是因为运用了正确的策略;策略的正确是因为得到了众人的肯定;众人的肯定是因为事情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事情的圆满解决是因为使用的措施得当;就是说君主或主事之人要用先王圣哲的做事方法,得到良好的声誉。

楼主 慧星撞地球9  发布于 2020-01-11 19:30:00 +0800 CST  
本经阴符七术
盛神法五龙。
充实的精神中蕴含有五气,喜怒忧思恐;神是五气的主宰;心是五气的宅舍;得五气之全所以为人。培养精神的方法在于道。道,在天地开始的时候,一就是天地的开端、要领和准则;所以万物才得以缔造,天地才得以创生。包含着无形的能化育万物的气;气在天地之前就生成;没有人能够见到它的形迹,没有人知道它的名称。所以称它为“神灵”。
所以,道就是神奇和高明的源头,一就是它变化的开端;所以,五气能够得到孕育培养,心就能返回到产生变化的初始状态。所以才有针对性的创立了一种方法;所谓的方法,就是让心返回到初始的状态,孕育培养五气;心因为这种方法才能够成为五气的宅舍。神才能够成为心的使者;九个孔窍和十二个关节,是五气出入的门户;都由心来统一管辖。
从天赋秉性中获得孕育培养五气,使心返回到初始状态方法的,称之为真人;所谓的真人,就是天赋秉性就能够领悟大道造化的人。
通过特定的方法修炼,而能知道孕育培养五气、使心返回到初始状态的人,称之为圣人;所谓的圣人,就是通过了解大道造化万物的道理,从而类比推断出孕育培养五气、使心返回到初始状态的方法。
所以,人能够领悟孕育培养五气、使心返回到初始状态的方法,就是因为了解了大道化育万物的原理。知道九窍十二节的作用与之相类似。因为有不清楚的地方,所以才希望通过特定的方法来弄清楚;这些方法都是针对有疑问的地方创立的;一旦弄清楚了,五气也就得到了孕育培养;要点就在于把神收藏于内。这就称之为化育培养五气。化育培养五气的方式在于:志向精专、思虑深远、精神充沛、固守不散。
而精神充沛则是开始的开始。
精神宁静、相互调和的方法,是用来孕育培养五气的;孕育培养五气达到相互调和的状态,志向精专、思虑深远、精神充沛、固守不散,这四者就不会衰减;四者的威仪和气势就无法测量;把四者保存并隐藏起来,就称之为神;能够自如运用这些的,就称之为真人;所谓的真人,天赋秉性就契合大道;通过自己掌握的,大道化育万物的开端、要领和准则,来孕育培养类似于万物的事物;用心体察天地初始的状态;运用化育培养五气的方法;把志虑、思意隐藏起来,而不显现于外;用来发挥出它们无边的威仪和气势。
所谓的士;知晓这些道理并能够使精神充沛,才能够培养自己的志向。


养志法灵龟。
之所以养志,是因为心中五气不能专一而为的缘故。心中有所期盼,则将其当做志向而进行思维;志向,就是欲望的使者。如果想要有很多志向,心中的五气就会被分散;心中五气被分散则志向就会衰减;志向衰减则思维就不会周全缜密。所以心中五气祥和而专一,则其欲望就不会因为太多而无所适从。欲望不会无所适从则志向、意志就不会衰减;志向、意志不会衰减,才能够通晓思维的原理;通晓思维的原理,才能够使心中的五气调和通达。心中的五气调和通达,烦乱之气才不会郁结于心中。所以内修可以养心中五气;外用则可以识人。用来培养志向、意志,则心中五气得以通达;用来识人,则彼此的能力、地位、职守也就清楚了。
想要把这种方法外用来知晓一个人;必须先知道对方如何化育培养五气、如何培养志向意志;知道了一个人培养化育五气的状况,也就能推断出他的志向意志如何了。观察他在哪些方面安静宁定,来推断他的能力在哪一方面。
志向意志不经过培养,则心中五气就不会调和若一而得到固守;心中五气不能固守,则思维谋虑就不会通达条畅,思维谋虑不通达条畅,则志向意志就不会坚定;志向意志不坚定,则言谈举止间的应对就不会勇猛果断;应对不能勇猛果断,就不会坚持自己的志向意志,从而无所适从;不坚持自己的志向意志而无所适从,就无法控制自己的神情举止;不能控制自己的神态举止,就会表现出惶恐不安;惶恐不安则心中的实际意图和表面的应对就会表现出不一致来。
培养志向意志的起始阶段,重点就在于安静宁定自己心中的五气,心中五气安静宁定了,志向意志才会坚实,志向意志坚实了,威仪和气势才不会被分散;神明能够时时固守五气,才有可能吧别人的威仪气势进行分散。


实意法螣蛇。
坚定意志,则心中五气固守于内,情绪变化就不会表现出来。心绪想要宁定,谋虑想要深远;心绪宁定则精力充沛神思敏捷;谋虑深远则策略计谋周全缜密;精力充沛神思敏捷则目标不可以散乱,策略计谋周全缜密则施行时按部就班不能犹豫不决;
意志宁定、谋虑深远则心绪才得以稳定;心绪稳定才能够按部就班的施行策略计谋而不会出现差错。所谓的神奇,就在于见到机会能够集中全部精力来应对。
意志不够坚定则谋虑不够深远,情绪变化就会在外表呈现出来;如果被对方发现了,就会成为对方应对自己的着手点;对方就会有针对性的运用诡诈的计谋来迷惑自己;就是说没有坚定自己的意志才会导致不利的情况出现。所以不要怀疑坚定意志的方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变化,不让它在外表呈现出来。等待对方的意志和谋虑的变化在外表呈现出来;冷静的观察、倾听、分析,等待对方的破绽出现。
策略计谋运用是否得当,是谋划事情成败的关键;策略计谋得当,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因为观察倾听分析出现了差错;所以没有把握住对方破绽出现的时机。策略计谋的运用出现了差错,就无法判断出对方表现出来的情绪变化是真是假,则所获得的情报也就变得虚假而不真实。
情绪不要有波动,以求心绪宁定;情绪变化调和通达,精力充沛、神思敏捷;意志坚定而不动摇;才能够暗中分析谋划,策略计谋的实施才不会在外表呈现出来,因此不会露出破绽。才能够把握时机,有针对性的制定应对的策略计谋。用来体察天地开合的时机;知晓万物生成化育的原理;明白阴阳的变化规律;用来推究人情事理和为政之道。
不离开自己的辖区就能够知晓天下的形势;不需要通过窗户向外窥探就能够知晓天时;不用见到就可以驱使;不用亲自操作就能够达到目的;正是因为如此,才能够称之为“道”。知晓了这些道理,才能够达到神奇高明的境界,才能够应对变化莫测的突发状况;就像被神灵守卫着一样。


分威法伏熊。
所谓分威,就是集中自己的精力,分散对手的精力。
所以要使自己心绪宁定,意志坚定;这样才能够集中全部精神,才能够重新恢复神思敏捷的状态;重新恢复神思敏捷的状态;则应对有方内心笃定;应对有方、内心笃定,则应对才能够果敢勇猛;应对果敢勇猛,才能分散对手的精力;从而撼动对方的气势,就如同是对方的上级主宰一样。
用坚实来攻击空虚;用有策略有步骤来攻取无策略无步骤;就好像把
镒和铢放在一起对比,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一样,能够轻而易举的达到目的。
所以对方话题一旦转换,则我的应对策略也跟着进行相应的调整;对方已经发起、展开了话题,我就应该顺着对方的话题展开试探。
先撩拨逗引出对方某一方面的兴趣,然后再设法弄清楚对方其它的嗜好。
对方的兴趣和嗜好一旦被撩拨逗引的在情绪言行上表现出来,就没有人能够轻易地进行干扰打断。
暗中审慎的分析、推究对方的唱,与我应对对方的和,从对方某一方面的嗜好着手,设法撩拨逗引出对方其他的嗜好。动变的运用原理通晓了,对方的精力就可以被分散了。
想要运用动变的方法,首先要培养化育自己的志向意志,集中自己全部的精力,来审视推断对方的兴趣嗜好。
如果推断出对方志向意志坚定,就要保证自己不被对方的撩拨逗引所引诱;主动显露自己的兴趣嗜好,是为了撩拨逗引出对方的兴趣嗜好;
要保证自己的意志和目的不被对方分散撼动,而自己撩拨逗引对方的方式和技巧又不被对方发现;就一定要把握好局面和节奏。


散势法鸷鸟。
分散对方的气势;就是神思精力的运用方法;运用这个方法,必须依据探查到的对方的破绽来运用;我内心的威仪气势充沛盛盈;依据对方暴露出来的破绽,有针对性的制定策略来运用。则对方的气势就会被分散而衰弱。
对方的气势被分散,则会心绪浮躁意志动摇,精神意志就会丧失威仪气势;精神精力意志就无法集中;其言语就会因为言不由衷,而话题及态度就会诸多变动。所以要观察对方志向意志的变化,在表情言行上所呈现出来的破绽,来揣测对方的意图和策略,有针对性的制定自己游说对方的策略及步骤。
没有判断出对方的破绽,就不要使用分散衰减对手气势的方法;要分散衰减对手的气势;就一定要等到对方露出破绽时才使用,一旦使用则对方的威仪气势就会被分散衰减。所以善于从对方的破绽着手的人,内心一定知道五气的运用技巧,能够依据对方表现出来的言行情绪上的变化,判断出对方的虚实;分散衰减对手气势的时候,不会忘记这样做的最终意图和目的;一旦运用起来,就会顺着对方的志向意志、兴趣嗜好,来揣测出对方的策略计谋。
所以彼此的气势,是局面对彼此哪一方更有利的判断依据;是主动权发生变化,从彼此的威仪中得以暴露出来。气势威仪被分散而衰败的一方,就不会再对对方的言辞进行仔细的分析和考察。


转圆法猛兽。
所谓的转圜,就是指无穷的策略计谋;所谓的无穷,必须要有圣人一样的心境,用来推究难以意料的谋略;用难以意料的谋略来运用前面的心术,那么敏捷的神思和无上的道术就混融若一,就能够变通的论说万千义理;比象其类而评说的义理无穷无尽。
策略计谋,都有各自的表现形式和运用技巧,或者用来探查,或者用来决策;或者暗中进行,或者公开运用;或者让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或者让事情变得更加凶险;依据不同的情形采取相应的策略。所以圣人知晓这其中的道理;就会适时的改变策略计谋,挑选出最适合当下情形的来使用;所以就好像和化育培养天地万物的大道一样不可预见,发动和运作没有不包含大道之理的地方。用来体察神奇和高明的境界。
天地的道理广阔无边,世事的变换繁复无穷;各自依据不同的特征,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所以说,知道了对方的策略和意图,也就能够推断出对方所谋划事情最终的结果,是吉是凶、是成功还是失败。而转圜的目的,或者使本来向凶险方向发展的事情,转变为向好的方向发展;或者使本来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事情,转变为向凶险的方向发展;圣人就是通过大道之理,预先推断出事情的成败得失。所以知道预先探查出实情,从而采取适合于当下情形的策略。所谓的圆,就是要探查出实情,所谓方,就是采取适合当下情形的策略;至于让事情朝着那个方向发展,就要看策略计谋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要决定是否与对方共事,就要看当下的形势是适宜进取,还是适宜隐退;这些都要从策略计谋和意图目的,是否适合当下的形势着手。这些都是做出最终决策的关键依据。用来决定接下来的游说策略和步骤。


损兑法灵蓍。
所谓的损兑,就是推断出了事情将来的发展是吉是凶,并依据自己的判断做出有针对性的决策。事情每一阶段都有相对应的策略;其最终的成败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表现特征;事情的吉凶征兆一旦发生了变化,必有其特定的征兆,是不可以不细心进行审查的。
所以圣人在事情变化的征兆还未出现时,不会预先做出判断;必然是因为发现了事情变化的征兆,考察对方的言辞的变化表现,和自己所观察到的事情变化征兆相吻合。所谓的兑,就是依据前边的条件判断出了事情发展的吉凶结果。所谓的损,就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最后的决策,并且按部就班的实施。
实施策略,进行游说;如果推断出事情不可以再进行下去是,圣人是不会允诺给对方进行谋划决策的;所以说睿智的人不会因为对方的请求,就和对方说出不应该说的允诺。所以言辞简练,而不心虚胆怯;意志坚定,而不是出于邪恶的目的。依据对方才智和天赋所能把握的策略计谋的难易程度,然后为他制定相应的策略计谋。把符合实际的情形最为准则。如果探查不到具体的形势,就不会给对方谋划具体的策略计谋。这就是称之为必须遵守的最重要的原则。
不管是帮助对方还是损害对方,都要有相应的说辞和道理来进行应对;运用通过分威散势之术取得的主动权,用来推究判断出对方的策略目的,依据事情发展的吉凶,审慎的审查为对方策划决断的时机,时机一旦出现,就果断的为对方策划决断。所以说善于损兑之术的人,就好像在千丈高的大堤上掘开水道,在万仞高的溪流中转动圆石一样。

楼主 慧星撞地球9  发布于 2020-01-11 19:31:00 +0800 CST  
持枢
本经篇讲述的是各种方法理论,它的变化纲要在持枢篇。
遵循纲要,就是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天时运行的纲要,是不可以触犯违背的。如果违背了,即使暂时取得成功,最终也会失败。
君主治理天下,也有必须遵循的纲纪,生,养,成,收,同样不能因为别的原因而触犯甚至违背。如果违背,虽然能强盛一时,最终也会衰弱。这是天道和君主所必须遵循的纲要。
能够遵循纲要的人,眼睛不看不合礼法的事物,耳朵不听奸邪恶毒的言辞,说话必定引经据典,行事从不为非作歹,内修道术,外示谦恭;相貌儒雅,神色温和;无法从外表的言行情绪上判断出他的深浅来。只有这样才能够隐藏自己的底细,堵住自己的破绽;从而不会轻易地受制于人。


中经
所谓的中经,就是说在别人遇到穷困急难时施以援手,救助的对象,是那些知恩图报之人;而得到救助的窘困之士,就不会忘记恩情。知恩图报的人,点滴之恩,报以涌泉。而接受救助的人,也都有自己回报的原则。而施以援手的人,就可以把接受救助的人变成可以供自己驱使之人。所以说中经所遵循的法则;难得之处就在于能够控制别人,而不被别人所控制;控制别人的人掌握主动权,被别人所控制的人,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
因为有才能的人在世道动乱时,或者幸免于兵患,或者被小人谗言所害。或者冲破道德约束称雄一方,或者遭受陷害而被拘禁;或者心怀忧伤只能独善其身,或者在困境之中只能自保。
根据他们的境遇来揣测他们的底细;根据他们的应对方法来推测他们的能力和秉性;就好像是卦的变爻变化显露出来了,就可以依据掌握和推断出来的信息,分析出原来是什么卦,又会变成什么卦一样。
所以在遇到有才能的人遇到急难时,就要采取相应的策略予以救助,以此打动他们的心灵,知晓对方的底细,了解他们的材质能力,利用对方的的感激之心;使对方能够为我所用。


闻声和音
闻声和音,就是说言辞如果不能够触动对方的心灵;对方就不会接受你帮助他的人情;所以商和角不会调和,徽和羽也不会匹配。能主宰商、角、徽、羽四种音调的,就只有宫音吗?所以发出的言辞得不到回应,是因为没有了解到对方的心境,而没有让对方感受到怜悯之心,不能够触动对方的心灵;得不到对方的回应;说明言辞使对方感受到了伤害;必然是因为所说的言辞有触犯对方之处;所以虽然言行做法值得称赞;却不能够得到对方的回应,而让对方承接你的恩情。这是因为言行不能够触动对方的心灵,因而得不到对方的回应。


解仇闘郄
所谓解仇斗郄,就是解决小的矛盾。斗郄,就是乘隙打击矛盾双方中占据优势的一方。强势的一方自觉不是对手的时候,就会称颂解决矛盾的人的胜利,赞誉他的功绩,增加他的气势。而原本矛盾双方中的弱势一方,就会哀叹自己的失败;伤感自己的势力弱小;抛弃自己曾经的声誉地位;羞愧自己曾经秉持的做事宗旨和意图。
所以取得胜利的目的,就在于打击原本矛盾双方中处于优势一方的功绩和气势;而如果那个优势方死缠烂打不知进退;则原本处于弱势的一方怜悯调解者的失利,见到调解者遭受损失,因此产生了以死相拼的心理,所以会爆发出极大地潜力。
所以,要解仇闘郄,则原本矛盾的双方中,优势的一方势力不要太过强大;弱势的一方防御不能过于强大。就可以把两者都收归自己使用了。


缀去
所谓缀去,就是对于即将离开自己的人,说以欣赏挽留的言辞,以便于对方在离开之后,使对方留下回忆与追念。所以对于正直诚实的人,赞许他的德行,激励他的志向。就是说可以作为以后重逢之时的惊喜。引用旁人以往的事例作为佐证;以便对方对于未来的重逢有一份期许;在对方的心理留下了期许之后,就可以分别了。


郄语
所谓却语,就是观察等待对方缺点过失出现的时机;因为人一旦话多了,必然会有缺点和过失表露出来。一旦发现了,就要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验证;用他触犯的法律法规所导致的后果进行恐吓威胁;然后用要与对方结交的言辞来安抚对方,最后用保证为对方保守秘密的话语,来消除对方的敌意;就以:你没看到我是不会把秘密告诉给更多的人知道的言辞。来结束接触。


摄心
所谓摄心,就是说见到好学而技艺高超的人,应该主动为他扩大影响,他的才能一旦得到证明,就真心惊叹他的奇才异能,这样对方就会在心里和自己拉近关系。把他推荐给别人的时候,引用他过去成功的事例作为佐证;把为别人解决问题的功劳,作为自己结交对方的诚意。
遇到沉湎酒色的人,就要想办法,尝试用音乐触动他的心灵,并且用酒色会导致人早夭的后果,使对方产生余生岁月变短的忧虑。因为人们都喜欢用自己以往所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作为期盼,才会最终醒悟放纵不羁所带来的祸患。使对方产生日后与我相会的期盼。


守义
所谓守义,就是坚守与秉持正义的人结交;抱着探查对方心性的目的与对方接触;以能够探查出对方的心性作为主要目的;从对方的言行情绪上推断对方的心性;所有的试探都要有充足的理由,而且每一个步骤都要紧密联系没有破绽。所以和奸诈之人结交,就会使用旁门左道的手段来处理事情,最终导致家财破败,国家危亡。
不是贤明睿智的人,不可能用道义来持家卫国。所谓的圣人所以重视大道的精微玄妙,就是因为它可以把原本危险的事情,转变成比较安定;让已经走向衰亡的,能够转危为安继续存续下去。

楼主 慧星撞地球9  发布于 2020-01-11 19:31:00 +0800 CST  
明刊本编辑版原文 编者:新浪账号: jianghuxiaocainiao
忤合第一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为众生之先。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变化无穷,各有所归。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以之求合。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钳,故归之不疑也。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常为无不为,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复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权量第二
其术也,用之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身,必量身材能气势而与之。
故计国事者,则当审权量;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之知睿孰少、孰多?谋虑孰长、孰短?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亲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去就变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便能知如此者,是谓权量。
非至圣人达奥,不能御世;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真,不能知人。
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


抵巇第三
巇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芽孽之谋,皆由抵巇。
天下分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芽巇罅”。
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圣人见萌芽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抵巇隙,为道术。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


捭阖第四
天地之道,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捭阖,制之以出入。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
无为以牧之。审定有无,以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
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
其有隐括,以飞钳之辞钩其所好,以钳求之。其用,或称财货、琦玮珠玉、璧白、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钳之。
钩钳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或先重以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材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钳和之,以意宜之;此飞钳之缀也。用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钳而从,可钳而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复。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离合有守,先从其志。可与不可,明审其计谋,以原其同异。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言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始,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

楼主 慧星撞地球9  发布于 2020-01-11 19:32:00 +0800 CST  
反应第五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覆以验今,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言有象,象者象其事,事有比。比者比其辞也。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其有象比,以观其次。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张罝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
其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覆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
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符应不失,如螣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见形也,若光之与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


揣第六
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一也。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所索之。此谋之大本也,而说之法也。常有事于人,人莫先事;而至此最难为。故曰“揣情最难守司言,必时其谋虑,故观蜎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美生事者,几之势也。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情欲必失其变。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所亲,知其所安。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此所谓测深揣情。


摩第七
摩之,符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应也,必有为之。故微而去之,是谓塞窌、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应之,事无不可。
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
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直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明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
故圣人所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然后能之。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
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势,譬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独行之道”。
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抱,久而化成。


内揵第八
内者,进说辞,揵者,揵所谋也。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其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君臣上下之道,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吁谟,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去论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
治民入产业,曰“揵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悟,揵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之所为,退为大仪。

楼主 慧星撞地球9  发布于 2020-01-11 19:32:00 +0800 CST  
权第九
说之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应对者,利辞也;利辞也,轻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
佞言者,谄而于忠;谀言者,博而于智;平言者,决而于勇;戚言者,权而于信;静言者,反而于胜。
先意承欲者,谄也;系称文辞者,博也;策选进谋者,权也。纵舍不疑者,决也;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
故口者,机关也,所以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系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观要得理。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以五音。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者有讳忌也;“众口烁金”,言有曲故也。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巧,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虫之捍也,必以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之用其长,而谈者知用其用也。故曰:“辞言五,曰病、曰怨、曰忧、曰怒、曰喜。”故曰: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怨者,肠绝而无主也;忧者,闭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动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无要也。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
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拙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过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
是故与智者言,将此以明之;与不智者言,将此以教之;而甚难为也。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日言,不失其类,故事不乱。终日不变,而不失其主,故智贵不妄。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


谋第十
为人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拥,始于古之所从。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
故同情而俱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同异之分类一也。
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故变生于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
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
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
是三才也。
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故为强者,积于弱也;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
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正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而无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
无以人之近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也。故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
既用,见可否,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道理达于此义之,则可与言。由能得此,则可与榖远近之义。


决第十一
为人凡决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有患,善至于诱也,终无惑。偏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则不受矣,致疏远。故其有使失利、有使离害者,此事之失。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阳励于一言,阴励于二言,平素枢机以用,四者微而施之。于是,度以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
公王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则为决之;
不用费力而易成者,可则决之;
用力犯勤苦,然而不得已而为之者,可则决之;
去患者,可则决之;
从福者,可则决之。
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机,以正治乱、决成败。难为者,故先王乃用蓍龟者,以自决也。


符言第十二
安徐正静,其被节无不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有主位。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有主明。
德之术曰:“勿坚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位术正静,其莫之极欤!有主德。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赏赐贵信,必验耳目之所见闻。其所不见闻者,莫不暗化矣。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有主赏,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有主问。
心为九窍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政之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固能久长。有主因。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家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开?开闭不善,不见原也。有主周。
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暗变更。有主恭。
循名而为,实安而完,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有主名。

楼主 慧星撞地球9  发布于 2020-01-11 19:33:00 +0800 CST  
本经阴符七术
盛神法五龙。
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人。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
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
生受之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而知之者。内修炼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故人与生一,出于化物。知类在窍,
有所疑惑,通于心术,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
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
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养志法灵龟。
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志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故心气一则欲不偟,欲不偟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气,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分职明矣。
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气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志不养,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失志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佛则恭会不一。
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实意法螣蛇。
实意者,气之虑也。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明荣,虑深远则计谋成;神明荣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意虑定则心遂安,则所行不错,神者得则凝。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言无由心矣。故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虑之交会,听之候之也。计谋者,存亡枢机。虑不会,则听不审矣,候之不得。计谋失矣,则意无所信,虚而无实。
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脏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思之大虚,待神往来,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


分威法伏熊。
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静固志意,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铢。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挠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审于唱和,以间见间,动变明,而威可分。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伏意以视间。知其固实者,自养也。让己者,养人也。故神存兵亡,乃为之形势。


散势法鸷鸟。
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而动。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夫散势者,心虚志溢。意失威势,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圆方、齐长短。
无则不散势;散势者,待间而动,动而势分矣。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者,不以神肃察也。


转圆法猛兽。
转圆者,无穷之计也。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以不测之智而通心术,而神道混沌为一,以变论万义,类说义无穷。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事类不同。故圣人怀此之用。转圆而求其合。故与造化者为始,动作无不包大道,以观神明之域。天地无极,人事无穷,各以成其类。见其计谋,必知其吉凶、成败之所终也。转圆者,或转而吉,或转而凶。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转圆而从方。圆者,所以合语;方者,所以错事;转化者,所以观计谋;接物者,所以观进退之意。皆见其会。乃为要结,以接其说也。


损兑法灵蓍。
损兑者,几危之决也。事有适然,物有成败。几危之动,不可不察。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兑者,知之也。损者,行之也。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辞也。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当其难易,而后为之谋,自然之道以为实。圆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谓“大功”。益之损之,皆为之辞。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兑,威其机;危乃为之决。故善损兑者,譬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之溪。

楼主 慧星撞地球9  发布于 2020-01-11 19:34:00 +0800 CST  
持枢

本经纪事者纪道数,其变要在持枢;
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
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别干而逆之。逆之,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
有守之人,目不视非,耳不听邪,言必《诗》、《书》,行不僻淫,以道为形,以德为容,貌庄色温,不可象貌而得也。如是阴情塞郄而去之。


中经
中经,谓振穷趋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物执穷者,不忘恩也。能言者,俦善博惠;施德者,依道;而救拘执者,养使小人。故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命。
盖士当世异时,或当因免阗坑,或当伐害能言,或当破德为雄,或当抑拘成罪,或当戚戚自善,或当败败自立。见形为容,象体为貌者,谓爻为之生也,是以闻声和音;可以影响、形容、象貌而得之也。


闻声和音
闻声和音,谓声气不同,则恩受不接。故商、角不二合,征、羽不相配。能为四声主者,其唯宫乎?故音不和则不悲,是以声散伤丑害者,言必逆于耳也。虽有美行盛誉,不可比目合翼相须也,此乃气不合、音不调者也。


解仇闘郄
谓解羸微之仇。闘郄者,闘强也。强郄既闘,称胜者,高其功,盛其势。弱者哀其负,伤其卑,行其名,耻其宗。故胜者,闘其功势,苟进而不知退。弱者闻哀其负,见其伤则强大力倍,死而是也。郄无极大,御无强大,则皆可胁而并。


缀去
缀去者,谓缀己之繋言,使有余思也。故接贞信者,称其行、厉其志,言可为可复会之期喜。以他人之庶引验,以结往明疑,疑而去之。


郄语
郄语者,察伺短也。故言多必有数短之处,识其短验之,动以忌讳,示以时禁,然后结以安其心,收语盖藏而却之,无见己之所不能于多方之人。


摄心
摄心者,谓逢好学伎术者,则为之称远;方验之,警以奇怪,人系其心于己。效之于人,验去乱其前,吾归于诚己。遭**酒者,为之术,音乐动之,以为必死,生日少之忧。喜以自所不见之事,终可以观漫澜之命,使有后会。


守义
守义者,谓守以人义,探心在内以合也。探心深得其主也。从外制内,事有繋由而随也。故小人比人,则左道而用之,至能败家夺国。非贤智,不能守家以义,不能守国以道。圣人所贵道微妙者,诚以其可以转危为安,救亡使存也。

楼主 慧星撞地球9  发布于 2020-01-11 19:34:00 +0800 CST  

楼主:慧星撞地球9

字数:41537

发表时间:2020-01-12 03:2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2-17 22:32:15 +0800 CST

评论数:3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