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道的理解

什么是“道”?
道其实是非常复杂的,想要深刻的理解“道”,运用“道”,非常难
本文先简单的谈一下对道的理解,更有深度的谈道,以后有机会再说。

“道”存在吗?
《老子》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也就是说,一切都是道所生,一切事物的发展,都要有道参与其中
道是世界的根本,不用怀疑道的存在。

该如何理解“道”?

《易经》说:形而上者谓之道,
什么叫“形而上”?
首先要理解“形”,
什么是“形”?
《易经》有讲: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也就是说,一切可以被感知的东西,都叫形

而“道”,是在“形”之上的
也就是说“道”是在一切形之上,无法直接感知的东西

无法直接感知,那怎么来认识“道”理解“道”?
只能通过形而下的东西,去体悟“道”

如何体悟?

《易经》有讲:形而下者谓之“器”
什么是器?就是有形的,具体的,人们能运用的东西

也就是,要通过对一切具体事物的理解和运用,升华,抽象化,去还原和体悟“道”

哲学,就是抽象化的,对世界的一种思考,也可以理解为对“道”的思考

“器”的含义非常广,自然事物,也是器,比如 日,月,风,火,水,山,木
所有的事物,运行,发展,都要有道在后面。


大道就一个,小道有无数种:天道、地道、人道、君道、臣道、孝道等等

就好像,马就一个抽象名词总体称谓,但具体的时候,就会有白马、黑马、斑马等等各种马

描述大道,很简单,但要运用到实际生活,才有意义,难度在于实际的运用
假如理论不能指导实践,并指导人生,那这个理论没有意义!

理解“道”也是如此,侃侃而谈或长篇大论的讨论“道”,结果自己的人生越过越差,
那就证明根本没有理解了“道”
因为懂“道”的人,肯定是会越来越好的!


想懂道,需要看本系列:http://blog.sina.com.cn/windin69,不断更新中……

楼主 wyx182  发布于 2019-02-25 20:04:00 +0800 CST  
浅谈道2——一阴一阳之谓道(上)


文接上回(以后主标题简略为“浅谈道”)
在首篇简要介绍了“道”之后,本篇将引出“道”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属性。
这就是《易经》系转:一阴一阳之谓道。


这个基础属性,看似简单,实则体悟起来也是很难,而且,很多道学爱好者并不能很好运用。


何为“阴阳”?
这个大家都知道,就是对立与统一的两种事物。


想更好的理解这句话,还要理解古文中“之谓”和“谓之”的区别。
在首篇,引用了《易经》系转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
本篇主讲“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个是“谓之”,一个是“之谓”,二者有何区别?


准确的翻译,是深刻理解得前提,
“谓之”与“之谓”结构相似,但功能不同。
想要理解这个不同,首先要理解“之”字的含义,
“之”在小篆--金文--甲骨文的写法如下图:

样子好像是地上长出芽状物,如树丫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可以看出,“之”最初的含义,是依据某事物为基础进而发展,
几种写法图下面的“一”,是一个指代,并不仅仅指地,抽象升华一下,其实是指所要诠释的基础事物。


也就是说,“之”要跟之前所要表达的事物关联起来,
“之谓”,更倾向于所关联的事物是动态的,形容性的;
“谓之”,更倾向于所关联事物是名词性的,固定的,约定俗成的


比如,物质的震动之谓波,强调的是物质这个震动的状态是波,这个是动态的,是要用“之谓”的,
“之”是物质不断震动的一种延续性表达,假如物质不震动了,波就停止,也就没有波了,所以必须强调是不断震动才行,所以“之”是一种动态的延续表达。
断句应该这样,“物质的震动之,谓波”。


那“谓之”,如 “形而上者谓之道”,就是静态事物的诠释,“形而上”,这个词大家都认可的,约定俗成的一类事物的总称,没有动态延续性需要去表现,直接用“谓之”就可以。


古人用词就是这么精准,不得不佩服!




于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要这样断句“一阴一阳之,谓道”,


那问题又来了,什么是“一阴一阳之”?
想要完整深刻的理解,
又得分“形而上”和“形而下”,


在形而上,道,的层面,需要用量子力学去理解,
就是量子的一种属性:量子叠加,
在任何时间点,量子都是具有对立的双重的属性,著名的“薛定谔的猫”理论曾经形象地表述为“一只猫可以同时既是活的又是死的”,
也就是,在道的层面,阴阳是同时的叠加性的存在,就如《老子》中“道生一,一生二”的“一生二”,“一”是同时产生的“二”。


那在“形而下”,这种叠加是不可能的,所以薛定谔的猫可以安全了,
问题又来了,“形而下”,就如咱们具体的世界,如何“一阴一阳之”?(未完待续,接下篇)

楼主 wyx182  发布于 2019-03-03 09:52:00 +0800 CST  
浅谈道2——一阴一阳之谓道(下)


(接上篇)


其实很好理解,当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的时候,就要按部就班的出现,
先阴后阳,或者先阳后阴,阴--阳--阴--阳,这样一步一步的交替循环出现,


比如走路,左脚如阴,右脚如阳,两个脚交替循环,就可以走路了。




讲了这么多,有人又要喷了,说这个有个鸟用,
稍安勿躁,本神都是实践体悟得来,能是没用的?


学习古人的东西,要看懂言语背后的东西,要能举一反三,
“一阴一阳之谓道”要深刻的去体悟,
何为有道?,就是能“一阴一阳之”!!!


这个要点很多人没用懂,
道最基础的根本的一个属性,就是“一阴一阳之”,
能“一阴一阳之”,合道,
不能“一阴一阳之”,不合道。
合道,则可长久,可持续性发展,
不合道,则短暂,不能持续性发展。


合道的表现只有一个,就是“一阴一阳之”
不合道的表现,太多了,譬如:
“阳--阳--阳--”,然后毁灭
“阴--阴--阴--”,然后毁灭
“阴--阳--阳--”,然后毁灭
“阳--阴--阴--”,然后毁灭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比如网吧上网,连续多天不睡觉,猝死的,就是没有践行“一阴一阳之”,
正常人应该“睡--醒--睡--醒--睡--醒”,这样阴阳交替
而猝死者是“醒--醒--醒--醒--醒”,没有阴阳交替,不合道,结果只能是挂掉。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就是后人对于“一阴一阳之”的一个体悟。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我拿浅谈道首篇,举例讲解:
开篇<从 什么是“道” 至 不用怀疑道的存在。>段落
为1个阴阳组合——问道和答道。


接下来<该如何理解“道” 至 所有的事物,运行,发展,都要有道在后面>段落
为1个阴阳组合——形而上和形而下,去体悟道


接下来<大道就一个,至 等各种马>段落
嵌套为2个阴阳组合——大道与小道,抽象与举例


接下来<描述大道,很简单 至 因为懂“道”的人,肯定是会越来越好的!>段落
为1个阴阳组合——理论与实践


只有这样,才是完整的论述,
单方面说阴或者阳,都不是一个合道的文章。


当然本篇理论依旧要可以实用,不能指导生活的理论没有意义


学习、谈论道,如同阳,那实践道,就是阴,
只有“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理论---实践”,这样的循环才合道
就如孔子所讲:“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整天宅在家里,依照理论号称懂道,而不去实践运用,说这种话的人很多,但靠此存活下来的没有,
因为理论不能实践运用,都是空谈,不合“一阴一阳之”,不能长久!


所以,检验到底是不是真懂道了,是需要实践,是需要进入社会运用的,
结果是检验理论对错的唯一标准,
无论创业,打工,哪怕在社会中做再小的事,都可以算是实践,
都可以检验自己对道的理解是否正确。
(本篇完)

楼主 wyx182  发布于 2019-03-05 20:37:00 +0800 CST  
浅谈道3——道不同不相为谋(上)


上一节讲了道的一个重要且基本的属性:道的阴阳叠加态及其运行,
本节继续展现道的另一个属性——道不同不相为谋。

本句出自《论语·卫灵公》,
有人说孔子不懂道,很多人对孔子不屑一顾,还有很多人抨击孔子

我想说的是,这些反对孔子的人,根本连一遍完整的论语都没读过,
更不要说读懂论语了!
小人的特点:喜欢人云亦云,不求甚解;喜欢抨击自己不懂的东西。
(不是贬低小人,只是其阐述特点)

实际上,孔子不仅懂道,而且深刻;不仅深刻,而且能运用~
本文将展现孔圣牛掰,诸位请准备好膝盖!


如上节所述,当讨论“道”的时候,
在“道”的层面,必然会产生叠加状态,
本句亦是如此~

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是叠加的,
因其断句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含义。

常规都是这样断句:道不同,不相为谋

那么问题来了,道就一个,如何能不同?

读了浅谈道1的小伙伴们应该记得,
我在文末说:“大道就一个,小道有无数种:天道、地道、人道、君道、臣道、孝道等等”

当在道前面加上定语的时候,道就由大道,转换为小道,
小道更为具象,就好像马与白马。

也就是说,道能不同,已经不是大道了,而是小道,
在小道层面,如上面所提到的各种道,自然有不同的运作方式,

譬如:君道和臣道,运行起来就是不同的,
《论语·八佾》:“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再如:天道与人道
帛书《老子》:“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

可见,在各种小道层面,其运行规律是独立的,互不干扰的

这就是道的另一个属性:道的独立性

这种现象太多了,自然界中可以举上万种例子,

如每个种子,都是各自生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不可能种瓜得豆。
又如,电磁波,其频率从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到X射线和γ射线,
每个波段的波都互不干扰,独立传播。


在这里不由得感慨,孔圣在那个时代,如何能悟出这些高深道理的!

所以说,道既然不同,自然不相为谋


因为在小道层面,更为强调分工与协作,
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专业专注,再由专门负责管理的人将大家整合协作起来,
只有这样才是一个良好的系统,才能能合道。

而社会中,很多现象却是,自己不干好自己的工作,反而对其他人的工作指指点点,
甚至由此推卸责任,把出现的问题都说成是别人造成的。
这种组织,自然不能良好运作。

孔圣对道的这个特点,体悟的非常深刻,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如:《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阵於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卫灵公请孔子治国,但其想用战争的方式,而孔子是以文德治国的,道不同,孔子直接拒绝为其出谋划策,第二天就离开了。

又如:《论语·泰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等多处论述了,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到专业专注,是最基本的要义,
不要干涉他人,否则会引发时位错乱,导致严重的问题发生,
历史上和现实中这种例子数不胜数,在此不一一列举。


学道,需要有个体性的专注专业精神和能力,以及整体性的眼光和境界,
下节继续分享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另一个属性!

孔圣的牛掰将在下节继续展现~~~~

楼主 wyx182  发布于 2019-03-09 09:16:00 +0800 CST  
浅谈道4——道不同不相为谋(下)


上一节通过“道不同,不相为谋”诠释了道的一个属性:道的独立性,
并展现了孔圣的牛掰。

本节继续由这句引出的道的另一个属性,
孔圣的牛掰继续来~~~

如之前所述,当讨论“道”的时候,
在“道”的层面,必然会产生叠加状态,
上节的断句是常规的:道不同,不相为谋,

而另一种断句,很少人发现,甚至包括各种儒学大家,
这就是不求甚解,不能精益求精的后果。

孔子现在的被很多人误解,在文革的时候甚至被打孔家店,
跟孔子没什么关系,反而跟解读孔子的人有关系,
是因为解读孔子的人,水平太差,不能解读出其高度和精髓,
导致孔子被看低!


书归正传,在叠加态下,
另一种断句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样的断句该如何理解?
在上节讲了,道不同,是小道层面的,可以不同,
但在大道层面,大道就一个,没有什么同不同的。

理解这句的关键,在于要站在整体性的高度去思考,
学道,需要有个体性的专注专业精神和能力,以及整体性的眼光和境界,
没有整体性的眼光和境界,是很难理解这句。

何为“不同”?
就如《论语·子路》中所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代表整体性层面,小人代表个体性层面,
在整体性中,是强调的是其中每个个体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要求所有个体都相同,
就好像,世界没有两片叶子是相同的,没有两个人的指纹是相同的。

在整体性层面,
是“和而不同”的、是“求同存异”的、是“大同小异”的大同世界,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多样性,
而多样性,是整体能够存活并持续发展的基础!


这就得出了道的另一个属性:多样性!


在一个体系中,越趋近于多样性,该体系越趋近于完美,
观察世界就可以发现,所有的物种,都如百花齐放一般多样。

而无多样性,就如近亲结婚,后代所有的基因趋于相同,
生出痴呆儿童的概率越来越大。

因为同一性、单一性,无法适应多变的外界环境。

而何为“不相”?
首先要理解“相”字的含义,
《说文》——相,省视也。
其实,“相”字有两种读音,xiāng,xiàng,
在这两种读音下,其含义非常多,
有容貌、外观、察看、辅助、交互等等。

如果把“同”看做客观的,外在的,
那“相”(本句读xiàng)就是主观的,内在的。

“相”也就是在不同的事物间,选出自己喜好的,具有倾向性,
比如,有的人喜好粉色,买什么都买粉色的,这就是一种“相”。

在个体上或小群体、小系统中,求“同”求“相”,并无太大危害,
但在整体上,大体系中,“同”与“相”,就打破了多样性,趋向单一性,
正如《老子》所言“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

当所有人都趋于选择同一种事物,同一种喜好的时候,就是恶,就是危机。
譬如,当所有人都看多股市的时候,那么下跌也将开始了。

孔圣对此也是非常重视的,
在《论语·卫灵公》中:“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当出现众人都喜欢或都讨厌某种事物的时候,
一定是出大问题的前兆,必须要调查研究其中的原因,并设法解决,
使其恢复“不同”“不相”。

这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其中的深刻含义。


而在我见的众多学习道,研究道的人中,
几乎没有整体性上“不同”“不相”的境界和胸怀,
都是学了几句皮毛,悟了一点小术就沾沾自喜,排挤他人,以我为尊,
出本书也是取名《xxx正解》,《xxx本意》,
好像就他是对的,其他人都是错的。

在道的层面,这种做法是要不得的,懂道的人,必须得具有多样性的包容胸怀,
如海乃百川,山藏万物的共荣共生德行,才能构建大同世界,才能合道!

孔子,一句话讲了道的两个属性,不得不佩服其水平之高,牛掰!
而其为实现道的理想,颠沛流离一生,自嘲如丧家之犬,仍不改行道的意志,
言,行,合一,合道!!!

孔子,获得圣人的称谓名副其实!

圣人,请收下我的膝盖!

(本篇完)

楼主 wyx182  发布于 2019-03-10 20:23:00 +0800 CST  

楼主:wyx182

字数:5669

发表时间:2019-02-26 04:0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9-25 19:37:42 +0800 CST

评论数:7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