魑魅魍魉,老道捉妖。

此贴纯属消遣。
交流,首先需要能够清晰、准确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在贴吧中,包括在日常各种社交软件的交流中,真的不多。
我很怀疑,大多数人是否具有审视自己的观点的习惯。苏格拉底说,未经过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我想狗尾续个貂,未经过审视的观点是不值得说的。
我更怀疑,大多数人是否具有审视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如果你的表达,只是为了宣泄,那么,请便。做人嘛,最重要的是开心。多说话对身体好。但如果是为了交流,为了稍微严肃一点的交流,那么,观点需要经得起最起码的语言逻辑和思维逻辑的检验。也就是说,表达者需要最起码的语言逻辑和思维逻辑用来审视自己的观点。但从很多人的表述来看,他们是缺乏这方面的能力的。

楼主 玄易道人  发布于 2019-03-29 14:06:00 +0800 CST  
“玄易和轮回根据:对五千言理解要放在当时的语境,这一原则,推导出《老子文》是治国理念,老子是站在领导人角度看问题的结果。”


刚进入正题,这个论述就十分可疑。
理解要放在当时的语境,这个观点确实有所表述。
但是,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它是作为原则之一,之一,之一。
所以,第一个逻辑错误,把原则之一,作为“根据这一原则,推导出”,错的不要太明显;
第二,原则是要应用在注释的过程中的,《老子》是否是治国理念,是注释后的结论,而不是,由注释原则推导出的结论。
@心灵家园岁月

楼主 玄易道人  发布于 2019-03-29 14:19:00 +0800 CST  
“一篇古文放在当时的语境,得出的是什么?是:这篇古文在当时是干什么用的,对不对?
而不是:这篇古人对于今天意味着什么?有什么用?对不对?”
我把这段话分成两个问句


第一个问句,对呀,很好,小伙子不错。


但是第二个问句,我想问问你,你是否清楚你自己到底想说什么?什么?什么?
当李白写“白日依山尽”的时候,他是否想到了他的诗句在今天意味着依山尽这个姑娘被白日了?
我估计没有,不然他会写鼓掌依山尽。
古文(我认为古人疑为错简),当古人写它的时候,有意识地想到对于今人意味着什么的,恕我粗陋寡闻,只知道聊聊几部,诸如诺查丹玛斯的《诸世纪》和《推背图》《马前课》等。


你认为第一问和第二问构成相互否定的关系吗?
一篇文章,我们得出了它在当时是干什么用的,会否定掉它在今天可以干什么用吗?
《本草纲目》在当时是医术,在当今你会准备把它理解成基因重组方法论吗?


这种混乱延续到下一问

楼主 玄易道人  发布于 2019-03-29 14:35:00 +0800 CST  
“我们今人读《老子文》,是从普通人角度,感觉到《老子文》有其现实意义,这是我们汇聚老子吧的目的。而玄易和轮回等于告诉大家:都散了吧,戏唱完了!这是考古学家的事,你们看了也没用!”
作为上一个问题的延续
我想,潜台词是,”君人南面之术“,或者宽泛点说,政治理论,对于我们,对于普通人而言,没有现实意义。
这是一种很常见的中国国人思维。
说多了没准被请喝茶,我只能悲哀的说,你开心就好。

楼主 玄易道人  发布于 2019-03-29 14:42:00 +0800 CST  
对六楼@心灵家园岁月的回复先在此统一回复一下,今天就玩到这了。


”你的原则有五条,但支撑你得出方向性结论的我认为是这条。“
”逻辑本身是没有方向性的,其方向性由逻辑的起点而定。你和轮回把道和德的起点定在了君王之道圣人之德,这才是推导出你的治国理念的原因。“
我简化并纠正一下,因为我们把”德“理解为君德,所以对《老子》的解读得以在治国之术的路径展开了。
而我们之所以把德理解为君德,是因为(结合你前面的论述)我们把德放入了当时的时代语境中。
如果我没有误解你的话,你是对这种方式不认同。你认为应当对文字做一种”对今人有用“的解读。
我想提醒你的是,对文字的使用和解读,无论是对于当代还是古代,粗略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所谓的”字典定义“,即通俗所说的习惯用法或已有用法;一种是所谓的”自定义“,即作者,作者,注意是作者,对于一个概念所作的定义说明,(当这种定义不是字典定义时)。《老子》中对”道“反复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进行说明,这是他的自定义;对德,并没有进行自定义,所以我用字典定义来解读有什么错误吗?
你所认为的”对今人有用“的解读,是上述的哪一种?如果都不是,那么,你凭什么说它是正确的?




”纵观老子文有一条基本的道辑,那就是以道为中心为原点,向外的为失道,向内的为得道。得道即德,所以命名为道德经。而你把“道"“德"这两个基点一定,则方向就定了。一切的注释都不会改变大方向。“
对此,我想请你思考一个问题,你是凭借着什么样的原因,来判断一篇文章或一个作品的主旨的????

楼主 玄易道人  发布于 2019-03-29 15:07:00 +0800 CST  
11楼提供了一个鲜活的错误交流的典型
只有莫名其妙的否定和扣帽子。
这种方式有一个专门的逻辑学用语:泼妇式。

楼主 玄易道人  发布于 2019-03-29 17:43:00 +0800 CST  
35楼很有意思
感谢35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错误例证。
“举个例子,比如我“釜底抽薪”这个词,你听到这个词后第一反应应该认为这是一种兵法计策。但是如果按照这个词的字面本意去还原的话,这个词根本就不是讲兵法的,它是讲厨师做饭生火技巧的。根据这个逻辑推理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凡是把这个词理解成兵法的人全部都误解了它的本意了。只有回归其本来意思才是最正确的。这种理论推理在逻辑上确实没有任何问题,可以完全正确。”
这段话说的对不对?如果不考虑其中的不严谨和想当然,这段话绝对正确呀。从举例到结论都老铁没毛病。
***
你说了一句正确的话,并不能证明你有效地否定了我的观点。
我一再提醒大家审视自己的观点,这就包括,审视你所表达的和你欲表达的是否一致。放到讨论中则是,你所表达的内容与你欲肯定或否定的内容是否一致。
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你这里是在说,“对于现代人而言,对一个词的理解仅局限在它的最初的本意上是错误的。”
毫无问题,我举双手赞成,否则,字典中的每个字词都将只有一个义项,就是它的最初的本意。
但是,但是,但是
我的观点是:对于现代人而言,对于古文,古文,古文中的一个词的理解亦即对于它的义项的选择,不应超出它所在的历史范围。
你认为你所否定的是我所坚持的内容吗?
稻草人谬误了解一下

楼主 玄易道人  发布于 2019-04-01 08:17:00 +0800 CST  
关于第39楼的回复的回复
@两者同出
先讲讲类比
“类比引申是古人惯用的表达方式,比如《庄子》中庖丁解牛篇,庖丁给梁惠王讲自己的解牛经验心得,梁惠王却说自己从中领悟到了养生之道。你能说他的领悟完全违背了庖丁的本意吗?同理老子讲治国,后人从中领悟出治国之外的其他理论完全合理。”
在这段表述中,你显然混淆了类比的不同的使用。在文字表述中使用类比的修辞手法来进行说明,以及,使用类比的方法来论证。(当然,这种混淆是中国人,包括古人和现代人,一种无意识的常态。原因后面我要不要再说看心情)
我首先想提醒你的是,对于一段文字表述来说,它的类比是固定对应的。这是作者所给予的。你可以从庖丁解牛那里类比出解羊,解猪,杀鸡剖鱼淹咸菜,或者解手,甚至这种类比应该是更加合理的,但是,之所以在这篇文章中有了解牛和养生的对应和类比,是作者做了这个类比,作者在做这个类比的过程中构造了(或者说他发现了)解牛和养生之间类似或相同的那个点。
第二个问题,你讲同理,然后巴拉巴拉小魔仙,这个同理后面你是否有自我审视一下,同理吗?
文字中的类比是作者给予的,是作者设定的,在作者设定之前,他可以有无数选择,但是当他设定之后,这个类比就在文章中固定了下来,所欲表达的类似也在文中予以了明确的表达。但是,你想做的同理,却是一种读者的任意的选择。当你完成了庖丁解牛的阅读,你应该理解作者所作的类比是解牛和养生之间的对应,而不会错误的理解为作者想做的是解牛和解羊之间的对应。所以,在作者的表述之外你所认为的同理的类比,只能是读者的类比,是意欲脱离作者原意的类比,它的合理,只存在于你自己,而不存在于你与作者之间。
先说这些,该出去跑步了。今天天气不错。

楼主 玄易道人  发布于 2019-04-02 16:10:00 +0800 CST  
@两者同出
先说43楼你的回复
看样我是高估了你的知识储备,你只是使用了类比这个名词,但你未必对于类比究竟指什么有清晰的把握。我甚至怀疑,你只是用类比这个名称,但你心中想的未必是类比这个概念所对应的东西。
我先把关于类比的概念贴过来
类比修辞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摹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
类比推理亦称“类推”。推理的一种形式。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通过比较而推断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推理过程。
先对照一下

楼主 玄易道人  发布于 2019-04-03 18:08:00 +0800 CST  
现在的小孩都这么不懂事吗?
我从不会拿对方的智商说事,如果我承认我和一个智商堪忧的人聊的热火朝天吵的不亦乐乎,我岂不是也在拉低我的智商指数?
参加的都是残奥会,装什么正常人。
请自重@两者同出

楼主 玄易道人  发布于 2019-04-04 11:08:00 +0800 CST  
关于类比,先别聊了。
建议你认真了解一下什么是类比。
我只是提醒你,如果对概念哪怕稍微严谨一点,你会认识到,你口中所说的类比,实际上是联想。
@两者同出

楼主 玄易道人  发布于 2019-04-04 11:10:00 +0800 CST  
对于49楼
“言归正传,老子讲的是治国术。后人从治国术中领悟出修身、处事、用兵、技击等各种技巧有什么问题吗?属于误解老子愿意吗?”
第一,你承认老子讲的是治国术,很好。
第二,后人从中领悟出别的,有问题吗?看对谁来说,对后人而言,他怎么领悟能领悟到什么,是他自己的事,领悟出修身处事固然好,领悟出坑蒙拐骗,对他而言,是他的问题还是老子的问题呢??
第三,所以,什么是原意???既然你已经讲了老子的原意是什么,你又领悟出不同于他原意的意思,你说这是属于忠实于老子的原意还是误解?

楼主 玄易道人  发布于 2019-04-04 11:37:00 +0800 CST  
放完假了,又到了每日一撕环节了。叨叨魏深陷于与制片人的桃色绯闻,但这挡不住我叨叨。
@两者同出,你已经不止一次的使用成语来进行你的论证了,但是,你是否意识到你的这个方式的论证中所存在的问题呢?
你无非是想说,一个词,我们未必要使用它最基本的字面意思。对此,我已在39楼进行过说明,我再重复一遍:我的观点是:对于现代人而言,对于古文,古文,古文中的一个词的理解亦即对于它的义项的选择,不应超出它所在的历史范围。你的观点构成了对我的观点的反驳吗?我的观点构成了对你的观点的否定吗?恐怕都没有,因为它们针对的不是相同的问题。
对于井底之蛙而言,我多说几句,在其已经成为一个成语之后,它就作为一个词而开始单独存在,它的作为成语的意思成为了这个词作为成语之后的,作为成语之后的本意,本意。他的组成成分的最初的意思组合已经在它成为成语时起被成语的意思遮蔽掉了。
但是,如果我们回到当初,比如,我们回到《庄子秋水》中,这个井底之蛙就是井底的青蛙,这就是它的本意,也是它在这个文本中的确切所指。

楼主 玄易道人  发布于 2019-04-08 08:53:00 +0800 CST  
@两者同出,很高兴你总是能表达出一些典型的网友观点
对于51楼,谢谢你这次给我留面子,用了“认知能力的局限性”这个比较克制的词。这种表述似乎也不是第一次出现了,以前好像是说我很肤浅。当然也有人说境界不够诸如此类的。
我想说,
第一,这种表达并不构成对于观点的有效回应和反驳;
第二,它的内在逻辑是,表达者自己建立了一种具有层级的价值体系,通过假设自己居于更高的层级来证明他假设居于更低层级的对方是错误的。但是,正如@考古界胡八一 所说,“什么道,术,你认为的道在别人眼里也许就是术。人为主观YY的区分而已 。”这种划分是主观的。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抑或是心灵鸡汤,计谋诡诈,这些要如何排个座次?
第三,这种无益的比较,是把双刃剑,谁都能用,比如,我同样也可以说你境界不够,没达到我的层次,因为,我可以引用禅宗的三重境界说,你以为你的见山不是山比我的见山是山境界高,殊不知我已达到了见山仍是山的更高境界。

楼主 玄易道人  发布于 2019-04-08 09:36:00 +0800 CST  
我胡汉三又杀回来了。
@两者同出,别不想多说呀,多聊会儿。先说,我反对,咱们得接着抬杠。不抬杠,贴吧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对于上楼,即66楼,我认为涉及的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我们如何得出一部著作的内容;二是,为什么有人认为道是无所不包的。这两点其实是相互关联的,问题一是以问题二为理论基础和隐含预设的。


一个表达,所欲表达的就是其所表达的。哪怕有诸如隐喻、暗喻、反语、双关等等不同于文字的直观字面意思的修辞方式,但是,结合背景、语境等给定的场景,我们是能够,并且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强烈地毫无疑问地也确信我们能够理解其所欲表达。否则,这个所欲表达就失去了意思,如果真是这样,这个表达必是存在问题的。
比如下例中,
夜黑风高,荒郊野岭,小木屋里。

男:“来了?”
女:“来了。”
男:“没来吧”
女:“没来!”
男:“来不?”
女:“来吧!”
男:“来了吗?”
女:“还没来。”
男:“还没来?那再来。”
女:“来了”
女:“还来吗?”
男:“不来了,来不了了。”
这里尽管使用了非常简单,同时显然,也非常模糊的表达,但大家显然都能理解其所指。因为它提供了背景和语境,并且有一个完整的表述。
在这里我想强调一点,对于一个表达,(从一段话到一部著作)我们越是从整体上来理解,越是容易把握它的主旨,越是不容易产生误解。反之,越是只关注或纠结于一个细节而忘掉整体,我们误解的可能性就越大。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光给我们看男:“没来吧”女:“没来!”我们将很难准确的得出来的到底是什么。对于《老子》而言,河上公的八十一章的分章,以及后来世传本的篇章次序的打乱,在事实上造成了对《老子》的主旨的割裂。也为曲解、误解加大了可能性。
你所说的,“我的观点是老子除了讲帝王术之外,还隐喻了其他内容。”我理解是,《老子》所欲表达的,不光的其所表达的,而且是你认为其应该表达的,后者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表达的。这里存在的问题是:客观表达和主观想象的界限在哪里?如果我们对每一部著作都抱着崇敬和认为它暗示了宇宙奥秘的心态来解读,一本菜谱也能包涵整个科学史的内容。就如“桃园三结义孤独一枝”那个相声所揭示的荒谬而可笑的场景一样。
“帝王术只是道的应用之一”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非常有代表性的观点,它甚至可以作为以前所有争论的源泉。它基于一个隐含预设:在《老子》中,道是无所不包的,道是万物的基本规律,它适应并适用于一切。对此,我在其它帖子中有专门的论述,总结起来,一是它没有文本的本身的合理支撑,它的来源是不同人基于其各自不同的思想体系的解读;二是它会造成《老子》本身理论体系的内部矛盾。

楼主 玄易道人  发布于 2019-04-15 11:18:00 +0800 CST  

楼主:玄易道人

字数:5537

发表时间:2019-03-29 22:0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9-12 19:16:46 +0800 CST

评论数:182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