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京小吃

北京小吃种类不少,味道好,价格实惠,不仅北京人爱吃,wdb也爱吃,既然是大众小吃,咱吧大部分都是北京爷们,咱们把品味提高点,说说满汉全席,官府菜,wdb们没吃过眼馋的菜品,别整日的白菜面条下水的,拉低北京人身份……

楼主 soryu22  发布于 2013-12-09 23:38:00 +0800 CST  
中国皇帝吃什么
在中国,清代帝、后的饮食可称得上“中国宫廷之最”。清代宫廷的膳食在食物的色、香、味及数量上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清代内务府的档案里,保存了很多皇帝的膳食清单,这些清单的内容非常详细,皇帝今天在哪里用膳,吃了哪些菜品,每道菜品用什么器皿盛放,做了多少量,都记载得非常清楚。
通常,皇帝每餐要有20多道菜肴,4种主食,两种粥(或汤)。菜肴以鸡、鸭、鱼、鹅、猪肉和时令蔬菜为主,以山珍海鲜、奇瓜异果等为辅。皇帝吃的米是专门培育的黄、白、紫三色米,以及各地进贡的上等“贡米”。同时,各地方的行政首脑每年还要按规定的数量上交鹿、狍、鹿尾、鹿舌、鹿筋、熊、野猪、野鸭、虎骨、鹅、腊猪、咸鱼、鲟鳇鱼、鲈鱼、栾色鱼、乳酒、乳油、燕窝、鱼翅、海参等,蒙古王公还要进献黄羊。山珍海味应有尽有。
在清代宫廷饮食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慈禧太后的饮食。根据记载,慈禧太后的一餐通常有一百多道菜品,用来盛放食物的食器和餐具也非常考究。饭前,先进食瓜果、茶。在菜品中,猪肉类约有10种,鸡肉、鸭肉、羊肉各有数种,烤、蒸、炒等烹调方法俱全,御厨们还要绞尽脑汁,将菜品摆放成龙、凤、蝴蝶、花卉等各种吉祥的图案,或拼成“福”、“寿”、“万年”、“如意”等字样。慈禧的御厨中不乏“名厨、大腕”,比如王玉山,擅长“抓炒”,被称为“四大抓”——抓炒里脊、抓炒鱼片、抓炒腰花、抓炒虾。
中国皇帝“吃不饱”
从北齐开始,光禄寺成为专门负责宫廷饮食的机构,这种设置延至清代。隋唐还开辟了第二个御膳机构——殿中省尚食局。光禄寺主要负责祭祀用的食品、宫廷宴会的食品和在京官员的膳食,拥有职员数千人。殿中省尚食局则负责皇帝的日常膳食,其首脑为奉御,确保供应的食物符合皇帝的饮食禁忌。
皇帝用餐有一整套必须遵循的程序。以南宋为例。在皇帝将要进膳的时辰,在殿中省和皇帝用餐的嘉明殿之间,禁卫森严,不许闲人过往。殿中省有一人先高喊:“拨食!”随即出现10余位身穿紫衣的“院子家”,右手托着用黄色的绣龙布罩着的食盒,左手拿一条红罗绣的手巾,将食盒摆放在嘉明殿的膳桌上。皇帝的菜品端上来后,先要用银制品测试饭菜是否有毒,然后还要由专人“尝膳”,确定没有问题后,皇帝才能吃。
现在大家都是一日三餐,而清代的皇帝是一日两餐,早餐约在现在的6至8时,晚餐在下午的2至4时。每日,皇帝在用餐前,先要查阅膳食清单,上面写明哪样菜是谁做的,以备皇帝核查和点菜。皇帝所点的菜品,如果没有特殊说明要撤换,御膳厨房每次都要预备。在皇帝的膳桌旁还要另设一个几案,以备赏赐。皇帝用膳后,剩下的食品可以分赐给他人。

楼主 soryu22  发布于 2013-12-10 12:51:00 +0800 CST  
⑴砂锅居

清朝旧俗,皇室王府每年的祭神、祭祖典礼,总要以白煮全猪作为祭品,祭罢则上下同吃“祭余”。于是,吃白煮肉,便由祭祀而成为满族的一种食俗。据《梵天庐丛录》记载:“清代新年朝贺,每赐廷臣吃肉。其肉不杂他味,煮极烂,切为大脔,臣下拜受,礼至重也。乃满洲皆此俗。”

传说皇帝赏赐的“白肉”,皆放于大红朱漆肉槽中,吃者席地而坐,用随身带的解牛刀,自片自食,以示不忘祖宗遗风。王府祭祀,常常将剩余的肉分赏下人,更夫们也常可一饱口福。

后来,曾在府内煮白肉的厨子,与定王府更夫一起,在更房旁边临街处盖了几间小房,弄来府内煮肉的大锅,小白肉馆就此开张,取“和和顺顺”之意,请人写了“和顺居”字号。由于白煮肉取料地道(皆为青一色的“鞭猪”,即从京东赶来的活猪,猪龄六七个月,体重120斤,膘肥二指上下),现杀现煮(头天宰,当晚煮,次日卖),烹制精细,所以很快名播远近。其制法是:取通脊和软硬五花肉,刮洗干净,锅底铺猪骨,一次加足汤水,先武火烧开,再文火白煮。煮够工夫,取出晾凉,去掉皮骨,按部位加工分售,于是那口直径四尺、深三尺的煮肉大铁锅,被传说成神奇的大砂锅,只要注入一锅清水,一夜之间就会化成满锅油汪汪的白汤。肉香为锅涂上一层神异色彩,锅的神话又给肉香添上无形的翅膀。很快,人们只知“砂锅”,不管“和顺”,店主也索性将“和顺居”改叫“砂锅居”了。

楼主 soryu22  发布于 2013-12-10 14:13:00 +0800 CST  
清宫廷中有一道名为“苏造肉”的菜肴。据爱新觉罗·溥杰先生的夫人嵯峨浩著的《食在宫廷》中介绍,乾隆45年(1780年)清高宗乾隆巡视南方,曾下榻于扬州安澜园陈元龙家中。陈府家厨张东官烹制的菜肴,乾隆十分喜爱,后张东官随乾隆入宫,曾任热河行宫主料御膳房事。张东官是苏州人,知乾隆喜爱厚味之物,就用五花肉加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蔻仁、肉桂等九味药料烹制出一道肉菜供膳。这九味香药料,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节气不同,用不同的数量配制,这种配制的香料煮成的肉汤,因张东官是苏州人,就称“苏造汤”,其肉就称“苏造肉”了,出售苏造肉的小贩,清晨在东华门外设摊,专为进入升平署的官员做早点。民国之后,什刹海一带的饭馆和东安市场的景泉居出售苏造肉最有名气。
以上就是卤煮火烧的前身,本来好端端的一碗卤猪肉,经过吃不起猪肉的南城p民的转化,变成了卤煮小肠,刚解放那会儿供应不及,荤腥更少,卤煮小肠简化成卤煮火烧。真是暴殄天物,毁了一锅卤汤。

楼主 soryu22  发布于 2013-12-10 15:19:00 +0800 CST  
清炖肥鸭

“清炖肥鸭”是慈禧太后最喜欢吃的一道佳肴。鸭在中国历来被视为珍品,它既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又具有滋补身体之功效。据清代《随息居饮食谱》记载:“鸭,甘凉。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止嗽息惊,消除食积。雄而肥大极老者良,同火腿、海参煨食,补力尤胜。”历代帝王将相喜欢食用鸭,从唐朝以来,宫中宴会都必备全鸭。宫廷御医也用鸭和冬虫夏草共煮作药膳。慈禧太后很早就喜欢吃清炖肥鸭,清代宫廷御膳房炖鸭的方法也与众不同。

它的煮法是先把宰杀了的鸭子去毛、去内脏再洗净,然后加上调味品,装在一个瓷罐子里,再把这个瓷罐子装在一个盛着一半清水的罐锅里,紧紧地盖上锅盖,不使它走气,用文火连蒸三天,鸭便完全酥了。酥得不必用刀割,筷子去夹就可以绝不费力地夹开。慈禧太后食用时,虽然有时也夹些鸭肉吃,但多数是夹鸭皮吃的,因为她认为那层鸭皮才是清炖全鸭最精美可口的一部分。到后来,这道菜也成为“满汉全席”中的一道大菜。直到我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执政时,也天天吃鸭子,但此时名称不叫“清炖肥鸭”,而叫“三鲜鸭子”。

楼主 soryu22  发布于 2013-12-11 09:37:00 +0800 CST  

楼主:soryu22

字数:2610

发表时间:2013-12-10 07:3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10-31 21:14:41 +0800 CST

评论数:9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