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字】读诗 习字 鉴赏 探讨

一年多前因为认识一些好友 所以也曾在吧内发过个把帖子 然而学识浅薄 学业上需要花的时间太多 练字一直是得过且过 帖子也半途而废
许久不曾写字 手腕僵硬 技术也退步许多 于是重开此贴 以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为本 每天读诗一首 抄诗一首 鉴赏它 也邀请吧友们共同交流 或评价诗 或评价字 或交流鉴赏 总之相互促进 共同进步
在此有几点需要说明:1小子技法学识浅薄鄙陋 所写多有不足 仅为稍稍缓解手腕生疏 所做赏析也基于所持观念及所学知识 有狭隘 疏忽或不及处 还请各位吧友指点迷津 2每个人所持理念及审美态度视角皆有不同 具有个体性 因此希望评点交流的旁友们能够心平气和 切莫心浮气躁 大家互通有无 取长补短 增长见闻 3文学是人学 也必然与政治有所关联 为避敏感 只单独以诗歌文本为主体 也可旁涉诸相关学科门类 其他不做多谈 4个人比较懒散 生活中也有诸多无法预料的事情 所以不敢保证帖子能够一直坚持 还请见谅

楼主 蛋淀者  发布于 2017-07-15 00:12:00 +0800 CST  
二楼以钱老著作镇


楼主 蛋淀者  发布于 2017-07-15 00:12:00 +0800 CST  
今日所读为柳开诗《塞上》
全文如下: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楼主 蛋淀者  发布于 2017-07-15 00:15:00 +0800 CST  
赏析如下:本诗是北宋柳开所作的一首小诗,描写边塞胡儿的行军风范。
自《诗三百》来,中国诗歌的取材广泛,战争、边塞、征人等题材早在《诗经》中就有所表现。然而当时这些题材在诗中仅作为背景衬托,或只是构成元素之一,并没有成为全诗的主要表现对象。因此,可以说直到盛唐,以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的兴起才标志着边塞题材正式成为诗歌的着力表现。
众所皆知,唐诗是中国诗歌中的巅峰,诗歌之于唐,可谓一代之文学。宋诗在唐朝后,虽仍有新的发展,如重义理、“点石成金”等,但这仅是诗歌的某一方面,难以从大的格局有所突破。因此,宋诗总是在唐诗的盛芒下蹒跚前行。
又宋诗多重义理的论证,或是以学问入诗,注重典故的罗列堆砌,因此重描写传情的诗歌具有独特风采。有宋一朝又因开朝时的积弊、统治者的失职、社会制度的缺失等种种因素,尚文而轻武,士大夫们多着眼于自己的生活,作文人诗。尤其在北宋,描写与边塞有关的诗歌可谓是独树一帜,有细读的价值。
着眼于文本,本诗对少数民族的骑兵进行了一个“抓拍特写”。首句“鸣骹”即响箭,响箭在古时战争中多用于传递信息、发送信号。直上一千尺,极言其速度之快、箭之锐利。同时,将对鸣骹的描写放在首句,或有格律上的需要,但强调此物之意可明显看出,因为此物的运动引领了后事的展开,应在开端点明。
次句则是天、风、声三个意象的罗列,突出了声的特色。这里用“干”形容声音极为巧妙。对于声音的形容,或用高低,或用尖锐低沉,但此处作者用触觉的质感表听觉的特色,恰好反映了在没有风声喧嚣的宁静天气里,在行军的广阔空间里,响箭声音极为突兀,明亮却不凝涩,与上文对响箭去势飞快的描写相应和。一个“干”字,便将物器与环境联合,表现生动契合。
对于少数民族,在古时,汉人们常常称其为“胡”,多以“高鼻阔目”、“碧眼”等指代,多多少少都有些以本民族为核心的倾向,这里不多赘述。碧眼作为少数民族的代称,在这里一则贴合了对骑兵们的指代,同时也体现了作者观察骑兵们的焦点,意图通过碧眼来展现骑兵们的风姿。
末句则是一个动态兼静态的描写,一方面展示了骑兵们从勒马、抬头、望云的一系列动态过程,又将着眼点放在向云看的一个静态画面上,在过程中抽取单个画面,突出并使其具有表现力。通过诗人的描写,我们通过想象可以知道骑兵们的军纪严谨,训练有方,从中感受到他们的飒爽英姿与诗人暗含的尚武情态。
纵览全诗,既有动静结合,也有环境与个体的相持,更有广揽与特写的转换。在四句短诗中闪转腾挪,从对比与应和中突出骑兵形象,暗托个人情感,此诗不可谓不高。

楼主 蛋淀者  发布于 2017-07-15 00:57:00 +0800 CST  
清晨起来顶一发帖

楼主 蛋淀者  发布于 2017-07-15 07:20:00 +0800 CST  
今日所读为郑文宝诗《柳枝词》 全诗如下: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楼主 蛋淀者  发布于 2017-07-15 23:46:00 +0800 CST  
因今日琐事略多 所以不详加分析 只暂留问题
在书中,钱老评点作者风格轻盈柔软,承袭残唐五代的传统。通读全诗,无论是从遣词构句还是意象的组织,都是娓娓道来;且诗中情真意切,不受宋初影响较大的西昆体的影响,较为特殊。
折柳赠别,这个题材在古代文学中多有涉及。从“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的比兴手法开始,杨柳在古代诗、词、文中屡见不鲜。刘禹锡曾作《柳枝词》;韦庄,以及郑文宝后的诸多词人如周邦彦等都在作品中大力表现。那么就以作者所处的时间坐标为标准,这首诗相比前人的“柳枝”题材又有哪些高明处呢?

楼主 蛋淀者  发布于 2017-07-16 00:03:00 +0800 CST  
今日所读为王禹偁诗《寒食》 全文如下: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稚子就花拈蛺蝶,人家依树系秋千。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烟乍禁烟。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


楼主 蛋淀者  发布于 2017-07-16 23:37:00 +0800 CST  
手机写长篇幅的文字忒不方便,换电脑继续。赏析如下:
王禹偁作诗崇尚杜甫、白居易,是北宋诗文革新的先驱,也是较早反对北宋初期轻佻浮华、刻意求工诗风的诗人之一。通读全诗,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特点。诗中字句明白晓畅,通读易懂,颈、颔二联使用赋法,将所见景色铺陈罗列,如长卷画作展开在我们眼前。
首联点明作诗的时间与地点,并点明描写对象;颈、颔联铺陈,纵有小、大的延展,动、静的对比,也都是诗中小技,不值得多谈。有意思的,是尾联中的“莫惆怅”。
一般而言,“反”中先有“正”,在否定前总有预设的肯定。查阅资料可知,此时诗人因上疏获罪,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这一点从首句中的“今年寒食在商山”及尾联的“副使官闲”可以得到佐证。寒食在清明节前二日,是古人游玩宴会的节日。这种欢娱的节日需要的是类似汴梁这种大都市的热闹集市,而非山野间的自然风光。作者虽说山里风光“亦可怜”,即也可爱的意思,但这“亦”也暗暗表露了诗人因处所的变化,从大都市到乡间,以及被贬闲官而感受到的心理落差。这“莫惆怅”,被理解为因无可奈何而做私下的自我安慰似乎更恰当。
“酒钱犹有撰碑钱”亦可说明此点。替人撰写碑文墓志是古时不得志的穷苦文人常用的谋生方法之一,因没有固定的收入,或下层小吏俸禄低微,这些润笔钱往往是他们生活费中重要的一笔。作者言道尚有润笔费可以买酒,看似乐观豁达,其实暗藏的是与过去生活的对比,在落差中不免暗含惆怅之情,这也可视为前一句告诫自己“莫惆怅”的动因之一。
破而先立的例子在王诗中还有许多,例如《村行》中的“落峰无语立斜阳”,这一手法似可看作王禹偁的诗歌风格之一。

楼主 蛋淀者  发布于 2017-07-17 00:56:00 +0800 CST  
今天所读为王禹偁诗《村行》 全文如下: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香。


楼主 蛋淀者  发布于 2017-07-17 22:53:00 +0800 CST  
因此诗和昨日一首相似,就不多做分析。通读后,颔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颇多意趣。

楼主 蛋淀者  发布于 2017-07-17 22:55:00 +0800 CST  
今天事情比较多 来不及读诗和赏析了 就打个广告 补上一份钢笔测试吧

楼主 蛋淀者  发布于 2017-07-18 22:46:00 +0800 CST  
这是好友媛媛姐(贴吧昵称:正品购物联盟)赠送的她自己打磨的钢笔 试写后感觉笔尖软硬平衡 既适合练字也方便日常书写 笔画表现力还是非常不错的 值得推荐









楼主 蛋淀者  发布于 2017-07-18 22:48:00 +0800 CST  
啊偷了几天懒 回来了
今天所读为寇准七绝《书河上亭壁》 全诗如下: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檻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楼主 蛋淀者  发布于 2017-07-21 23:16:00 +0800 CST  
这是其组诗中描写秋天的一首。诗中描写广阔,气象不凡。最后一句一半秋山,与波渺茫相对,与远树疏林相和,一个“带”字生动的表现出深秋傍晚阳光将熄未熄的场景,良多意味。

楼主 蛋淀者  发布于 2017-07-21 23:21:00 +0800 CST  
今日所读为林君复诗《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全诗如下:底处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楼主 蛋淀者  发布于 2017-07-24 22:28:00 +0800 CST  
啊一晃快一个月没来了?这段时间基本上都是看文献写报告 论文
楼主 蛋淀者  发布于 2017-08-15 23:02:00 +0800 CST  

楼主:蛋淀者

字数:3078

发表时间:2017-07-15 08: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3 18:08:26 +0800 CST

评论数:5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