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二爷的选择

薛宝钗有德有才还有貌,是贤德的标志,是理想的宝二奶奶;黛玉多愁多病,尖酸刻薄,爱哭爱闹,不食人间烟火,并不可爱,更不适合做宝二奶奶。合府上下是这么想的,大多数读者也是这么想的。但当事人宝二爷却不这么想,他只喜欢林黛玉,视黛玉为知己。难道宝二爷的选择错了?非也。宝二爷有自己的选择标准,有自己明确的价值观。

楼主 付马  发布于 2020-06-30 14:43:00 +0800 CST  
首先,宝钗的价值观与宝二爷背道而驰。宝玉最厌恶官场和八股文章。在宝二爷看来,官场污浊腐朽不堪,官场上的人也被污染得污浊不堪,他称官场上的男人是“须眉浊物”、“国贼禄鬼”,他不愿自己也成为国贼禄鬼的须眉浊物,所以他喜欢在内帷里与丫环小姐们厮混。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 便觉浊**人。”那个时候女人不做官,没有染上官场的腐败气息,他喜欢的是女儿思想的干净。他还说过:“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女孩儿被社会势利俗气熏染后,也会污浊不堪,他也不喜欢。宝钗、袭人、湘云不失时机苦口婆心劝他,要他时常去会见当官的,学些做官的学问。这些话,在大多数人看来是良药忠言,是停机之德的美言,但在宝二爷听来,却是“混帐话”,非常逆耳,说他们“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宝钗、袭人已然成为了“没有光彩宝色”的死珠,将来还会变成鱼眼睛。只有林黛玉,从不对他说“混帐话”,还与他一起读《西厢记》、《会真记》、《庄子》等杂书,因此,宝玉与黛玉的心越靠越近。而黛玉在贾府中不刻意讨好各色人等,远离是非,洁身自好,是真正思想干净的女孩,是宝玉眼中的“无价之宝珠”,难怪他们能够互相视为知己,至死不渝。

楼主 付马  发布于 2020-06-30 14:44:00 +0800 CST  
其次,宝钗不可能与宝玉谈情说爱。宝钗是传统美德自觉的践行者,克己复礼是她行事做人的主要标准,在《红楼梦》诸多人物形象中,她像一尊道德丰碑伫立在大观园中,宝玉也视她为“山中高士”。这样的道德楷模,是值得常人尊敬的,但作为恋爱对象,是否可爱,是否让人动心?宝二爷的选择给出了答案。《红楼梦》没有直接描写宝玉在宝钗心目中的情感地位,但通过人物形象和判词及情榜可以知道,宝钗对情的特点是如雪一般冷。这种冷情,是她克己复礼压抑自己的结果,还是根本就无情?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不适合做宝玉的恋人。试想想,宝玉对黛玉说的那些甜言蜜语,改为对宝钗说,会是什么结果?第三十回看戏的时候,宝玉把宝钗比作杨妃,宝钗便“红了脸,待要发作,又不好怎么样”,便迁怒于丫头,厉声说道:“你要仔细!你见我和谁玩过!”可见她不会和谁玩,更别说谈感情了。要是宝玉对宝钗说:“宝姐姐,我的五脏都揉碎了,你还只是哭”这样的话,一定是没有什么好结局的。宝钗是“非礼勿动,非礼勿言”的正人君子,在婚姻态度上,等待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宝玉想与宝钗谈恋爱,无异于与一尊毫无情感的佛谈恋爱,那有什么趣味呢?而黛玉就不同,喜欢就是喜欢,哪有什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不停的用言语、用哭闹、用眼泪、用诗词来试探宝玉,看看宝玉对她的态度,“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这样真挚热烈的诗句,让宝玉时时心动神摇,难怪宝玉能够理解黛玉那些所谓的“尖酸刻薄”的话,能够忍受她的小性、气恼和辖治,这些都是黛玉在乎宝玉,试探宝玉的表现啊,哪个恋爱中的女主角不是变着花样考验试探自己心仪的对象啊?

楼主 付马  发布于 2020-06-30 14:44:00 +0800 CST  
第三,从袭晴看钗黛。品评家们一直有“晴为黛影,袭为钗副”的说法。曹雪芹善于运用环境、语言、借他人之口等艺术手法,对人物进行反复刻画、渲染、衬托,使之性格鲜明突出。作者用袭晴渲染衬托钗黛,应该也是其中的一种(脂砚斋称之为有正有闰)。宝钗贵为小姐,内心深处的东西我们无法揣摩,有的读者认为她城府深,把她比作“女夫子”,甚至是“女曹操”,似乎没有太有力、太确凿的证据。但袭人这个人物形象卑劣的一面却是处处可见的。她身为宝玉的丫头,却一直以怡红院女主人的身份行为做事,俨然一个未封的宝二奶奶,这怎不叫人恶心?她最早与宝玉做了不才之事,却日夜悬心宝玉会与别的小姐丫鬟有不才之事,还偷偷摸摸去给王夫人进言,甘心情愿当王夫人的情报员,这样的行为配称贤人?她借着贤能的美名,只不过是想挣得宝二姨奶奶的位置罢了。如果袭为钗副的说法成立,那么,宝钗在大观园一举一动树立起来的道德楷模,也就可以理解为是为了谋求宝二奶奶的地位了。如果这样的推论成立,宝钗这个人物形象的确太可怕了,跟她有关的饱受诟病的滴翠亭扑蝶、金钏之死、帮贾母点戏等,看似无心的情节,似乎已然包藏有心了。特别是利用黛玉在行牙牌令时说出了《西厢记》的句子之后,刻意“审”黛玉,以此收买黛玉的心,让顾忌防范她那么久的黛玉,最终还是诚服于她,让人觉得黛玉实在太可怜了。当然,宝钗,袭人这样的人,在无利益之争的时候,是无公害的,是让人可敬可叹的。但让人心生畏惧的是,一旦有利益之争的时候,这样的人会不惜毁坏一切的。从文本看,宝钗难脱谋取宝二奶奶位置的嫌疑,她自从进贾府后,只有第四回提到她是来待选的(这事本就十分功利),之后在贾府若干年,从没提到待选的事,倒是听到几次金玉良缘的说法,他们母女在京城贾府一呆就是几年,到底是准备干嘛呢?宝黛的情缘,他们是深知的,不管是哪个版本的结局,黛玉的死,都是因为宝玉娶宝钗,都是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宝黛二人生死存亡的痛苦之上。因此,从结局上看,宝玉不爱宝钗,是对还是错,自然见分晓。



楼主 付马  发布于 2020-06-30 14:45:00 +0800 CST  
曾经有一种骇人的观点,说宝钗是“身处世内而心向世外”,黛玉是“身处世外而心向世内”,黛玉是外道内儒,宝钗则是外儒内道。也即:宝钗是真君子,黛玉是假清高。论据是:宝钗外边看起来是封建社会标准下的淑女,恪守道德规范,但内心却是愤世嫉俗的;外表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但内心对官场也是深恶痛绝深感厌弃的。从表面上看,黛玉是清高、孤傲、叛逆的,但骨子里,她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世俗名利、地位和声望的追求,在诗章里明确表示自己渴望“邀恩宠”、“独立名”的总是黛玉。这种观点太具有蛊惑性了,但却是站不住脚的。就像一个人,做了一辈子好事,由于做错了一件事,就被定性为坏人,而做了一辈子坏事的人,因做了一件好事,却被定性为本质不坏,是个好人,这样的观点岂不荒唐?这种观点的错误性在于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于宝钗,其实质是身心俱在世内,内外均是儒家的道德规范,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只不过,她也有心神向往的纯净之地,也可以做做螃蟹诗来讽刺时人,但那不是她的主要方面,不能因为她偶尔这样的言行就说她是外儒内道了。黛玉刚好与之相反,黛玉身心俱在世外,内外均是道家,这是黛玉精神世界的主要方面,只不过,作为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面对具体的事情,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并不掩盖黛玉的真性情,并不能因此就认为黛玉是“身处世外而心向世内,是外道内儒”!

楼主 付马  发布于 2020-06-30 14:45:00 +0800 CST  
无论男人与女人,来世间走一遭,能遇到刻骨铭心的爱情,都是一件奢侈而可望不可求的事情。爱情,有时候是遇上了自己喜欢的人而有了爱情,有时候是遇上了喜欢自己的人而有了爱情。有的人终其一生也没有碰到过爱情,有的人根本不相信爱情。现在宝玉与黛玉两情相悦,长久考验矢志不渝,到黛玉死后都終不忘世外仙姝,以出家方式追随而去,这难道还要别的选择吗?

楼主 付马  发布于 2020-07-01 18:07:00 +0800 CST  

楼主:付马

字数:2982

发表时间:2020-06-30 22:4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4-03 15:53:40 +0800 CST

评论数:36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