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贾宝玉怀表的形制看《红楼梦》时代背景和成书时间

作者:顾跃忠


《红楼梦》中,贾宝玉有一块怀表,有人据此认定《红楼梦》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以后。如铁木唐先生就依据《中国科技史·轻工》里“外国商人首次向中国输入钟表是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五月”的记载,认为:“《红楼梦》诞生在1716年以后,1715年以前写的所谓的《红楼梦》,就不可能有怀表这些内容。”


这个推论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它却忽略了一个事实:《中国科技史·轻工》说的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是“外国商人”首次向中国输入钟表的时间,但最先向中国输入钟表的并不是“外国商人”,而是外国传教士。


据史料记载,最早将西洋钟表带入中国的是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据裴化行著、萧濬华译的《天主教十六世纪在华传教志》记载,明万历九年(1581年)春,罗明坚由海路至广州,“送一机械表给总兵黄应甲。”《利玛窦中国札记》也说“罗明坚送给他一块表,这是一种用许多小齿轮安装成套的计时工具。”据此,则明万历年间,钟表已传入中国。此后,利玛窦、汤若望、利类思、安文思等传教士以及许多外国使节都曾将钟表作为礼物送给中国皇帝和官员来开展所谓的“钟表外交”。所以根本不必等到康熙五十五年之后中国人才看得到外国钟表,因而所谓《红楼梦》只能诞生于1716年以后的观点就站不住脚了。


那么,从宝玉的这块怀表,我们能不能推断出《红楼梦》的成书时间呢?还是让我们先来看一看书中对这块怀表的描述吧。


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宝玉命取表来看时,果然针已指到子初二刻了,方从新盥漱,宽衣安歇,不在话下。”


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宝玉听了,回手向怀内掏出一个核桃大的金表来,瞧了一瞧,那针已指到戌末亥初之间,忙又揣了,说道:‘原该歇了,又搅的你劳了半日神。’”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袭人才要掷,只听有人叫门。老婆子忙出去问时,原来是薛姨妈打发人来了接黛玉的。众人因问:‘几更了?’人回:‘二更以后了,钟打过十一下了。’宝玉犹不信,要过表来,瞧了一瞧,已是子初一刻十分了。”


第八十九回《人亡物在公子填词 蛇影杯弓颦卿绝粒》:“猛听架上钟响,自己低头看了看表针,已指到酉初二刻了。”


从《红楼梦》中的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宝玉这块怀表的形制:


它是一块金表;


它是球形的,大小如核桃;


它不是以罗马数字或阿拉伯数字指示时间,而是以十二地支指示时间;


它能看出是“子初一刻十分”,应该是两根指针。


那么,从宝玉这块怀表的形制,我们能不能推断出它出现的大致时间呢?


有个叫古洞秦人的网友根据宝玉怀表“以十二地支指示时间”以及“金色”这两个信息,认为它的原型就是1710年康熙帝的御制怀表。他说:“钟表最早作为贡品进入中国后,国人被钟表的精美外观以及精巧机构所吸引,但中国人并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而是赋予了中国文化内涵。据史料记载,当时制造的一枚标有“康熙御制”的怀表,以帝王专用的黄色作为珐琅表壳的底色。所有代表美好寓意的图案、造型、设计、材料等细节改观都是从康熙末年开始的。”“最早在1710年由康熙皇帝参与设计,将英文字版改为十二地支指示的汉字字版。并被钦定为寿礼进献给其母亲孝惠皇太后。此表由金玉铸成,刻龙凤呈祥,涵阴阳五行。”“《红楼梦》关于钟表的描述来自1710年以后的宫廷器物场景,也就是说,《红楼梦》的成书时间不会早于1710年。”


这个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宝玉的怀表是“金表”,而不是皇帝专用的黄色,而“以十二地支指示时间”也并不是从康熙帝开始的,而是早在明万历年间就已经开始了。据前揭《天主教十六世纪在华传教志》记载,明万历十年(1582年)12月,罗明坚、巴范济来到肇庆府,向时任两广总督的陈瑞献上包括自鸣钟在内的许多贵重礼物,总督大悦,安排他们居住在肇庆东门天宁寺佛寺内。随后,为了投中国人所好,罗明坚还亲自调试自鸣钟,按中国人的习惯把欧洲一日24小时改为中国式的一日12个时辰,同时把阿拉伯数字改成中文。可见钟表“以十二地支指示时间”是自西洋钟表进入中国后不久就开始的,并不是从康熙帝开始的。正因为十二时辰取代了二十四小时,一个时辰就相当于两个小时,所以我们就把时辰称作“大时”,而把相当于半个时辰的单位称为“小时”了,这就是今天“小时”这一名称的由来。


另外,古洞秦人还贴出了一张“据传就是康熙御制的那款怀表的原物”的图片(如下图)。若此图真是康熙御制怀表的话,那它与宝玉的那块怀表就有极大的差异了:宝玉怀表是球形的,大小如核桃,此表是薄圆形的,并非球形;宝玉怀表有两根指针,此表却有六根指针。故此表应是宝玉怀表以后的产品。






在世界钟表史上,早在15世纪后半期,在意大利已经出现了有关表的记载。据侯进展、史义民编著的《世界趣事新编》说:“最早的怀表是德国纽伦堡的金匠和机械师彼得·亨莱茵制造的。亨莱茵生于1480年,殁于1542年,他最初制造的怀表被人称作‘纽伦堡的小鸡蛋’。”这种“纽伦堡蛋”具有卵状的外观造型并且只有一根指针。到1675年荷兰人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发明了“游丝”,大大提高了表的精度,但外观造型依然跟“纽伦堡蛋”一致。直到1710年英国人葛量汉发明了“工字轮擒纵器”,使表身薄型化,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薄圆形机械怀表。


从宝玉怀表的形制来看,它以十二地支指示时间,应该是明万历十年(1582年)以后的产品;它具有“纽伦堡蛋”的外形,应该是1710年“工字轮擒纵器”发明以前的产品;它能指示“子初一刻十分”,有两根指针,精度较高,应该是1675年“游丝”发明以后的产品。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宝玉的那块怀表应该是1675——1710年间的产品。


或许有人会说一件产品从发明到制造应该有个过程,从制造到传入中国也应该有一个过程,故宝玉怀表的制造时间应该还要往后推。


这种说法从现在的眼光来看,是有道理的。但却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形。


首先,在工业革命以前,发明和生产往往是合一的,发明人往往就是生产者。一件新产品被发明出来后,发明人往往立即投入生产,靠出卖新产品来获得利润。这种情形直到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珍妮纺纱机的时候,依然如此,哈格里夫斯就是靠生产珍妮机而获得利润的。所以从发明到制造之间的这个过程是不存在的。


其次,在工业革命以前,产品制造是靠手工劳动的,所以不可能一下子生产很多产品用于销售。产品的生产往往是定制的,买家向生产者定制产品,生产者根据买家的需要进行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直接交给买家。如上所述,最早传入中国的钟表是传教士和外国使节为开展“钟表外交”而输入中国的,那么,必定是这些传教士和外国使节向生产者定制了钟表,生产出来以后,就直接带入中国了。所以制造到传入中国的这个过程也是不存在的。例如1710年英国人葛量汉发明了“工字轮擒纵器”,同年,康熙帝参与设计制造的“御制怀表”就使用的“工字轮擒纵器”。“工字轮擒纵器”的发明和传入中国在同一年。


既然宝玉的怀表是1675——1710年间的产品,即康熙十四年至康熙四十九年间的产品,那么会不会是乾隆时期有曹雪芹写前代的物事呢?毕竟后世人写前代的物事应当是可以的。但在《红楼梦》中,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到乾隆时期,像“纽伦堡蛋”这样的怀表已经成为“古董”,不再流行了。而《红楼梦》中的钟表,是作为稀罕的刚传入的西洋物事来描述的。如果你是曹雪芹,你会选择早已成为“古董”的“纽伦堡蛋”式形制的怀表呢,还是会选择正流行的使用了“工字轮擒纵器”的薄圆形怀表呢?我想当然更有可能用后者来描写。


综上所述,从《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那块怀表的形制,我们可以推断它是康熙十四年至康熙四十九年间的产品,也就否定了只能是1710年以后的产品,并进而可以推断《红楼梦》书中描写的是康熙朝的生活情景。综合各种内证和外证,《红楼梦》成书于1715年以前是完全可信的。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楼主 至真斋主  发布于 2017-06-18 18:48:00 +0800 CST  

楼主:至真斋主

字数:3276

发表时间:2017-06-19 02:4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4-03 13:23:11 +0800 CST

评论数:10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