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红学必须推翻兼论《红楼梦》成书时代

作者:吴雪松


胡适红学认为,《红楼梦》写的是曹家烂事,作者就是曹雪芹,找来找去,找不到曹寅孙子曹雪芹其人,最后胡适依照民国时期作品《雪桥诗话》中记载,认定曹雪芹就是曹寅孙子,先不管孙子儿子,首先他们确定的作品写作时代,那就是焊在了乾隆朝,当然这也是他们必须的。
《红楼梦》会不会是乾隆朝写成呢?答案是否定的。
只要大家有良知,只要大家不耍无赖,冷静思考就是非自辨了
首先介绍一本吴语弹词小说《何必西厢》,《何必西厢》的作者“心铁道人”,是清初才子顾于观的作品,因为红学挡道,因为缺乏真正追求学术的学者,这本书至今还被称为无名氏所做,顾于观是唯一苏北吴语区扬州兴化人,才华横溢,目无诸子,但屡试春官不第,后为济南郡守常建极聘为幕僚,他是郑板桥最钦佩的好友与偶像,号“桐峰”,古人写小说,都觉得不是体面的东西,绝少有人愿意注明作者,他的《何必西厢》早期刊刻,可能十分少量,后来苏州人王尧瞿因故去山东,碰巧看到此书,读罢爱不释手,却在整个济南书店找不到踪影,他感到十分惋惜,就从朋友那里借来此书,自己付梓再刻,并以“桐峰外史”自谦,表达对顾于观与作品的敬重,这样的例子,《红楼梦》的整理人,高鹗也如此,他表达对红楼梦的贡献,自号“红楼外史”。
《高兰墅集》里我们还可以看到他为此刻了一印章的钤识


大家看看,程高本那些带手迹的序,都是有钤章的:


刻本往往给我们带来的信息,不仅仅是写文的内容,还能让我们大致认识到写序人的书法原貌,当然变成今天铅字印刷或者激光排版,那就只能是没有一丝生气的方块字,当然文字后面也不能再把作文人的章给体现出来。
印章在古代的意义是非凡的,是绝对的防伪标识,是钤章人绝对的承诺,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常常用“印证”一词来表达事情推断与证据的合理
红学更是出处用“印证”,那么我今天首先就给大家带来一个印,看看能证明什么?
王尧瞿在重新刊刻《何必西厢》时,他用篆书写了序,并钤章钤识:




大家看到落款没有?“雍正仲夏桐峰外史谨序”,压脚章阴阳两枚“桐峰外史”与“翼云”,翼云是王尧瞿的名字。古人用阴阳两枚章钤识,意义就不强调了。王翼云的这个章,他到底有没有呢?
我们看看另外他出的书就知道了:雍正壬子年间,他曾刊刻了著名的《唐诗合解笺注》,这本书,今天仍然还不断印刷中,这里他也写了序:




看到没有?这个落款是:


《何必西厢》中的印章翼云为:


《唐诗合解》中的印章翼云为:


楼主 至真斋主  发布于 2017-02-13 07:35:00 +0800 CST  
在没有复印时代,完全是刻工手感大致雕版时代,这就是可以说,没有任何区别了。
好了,看罢两枚印章,大家可以肯定,序后的书本正文,肯定要早于落款年代吧
那么现在问题就大了,《何必西厢》一书,在第三十六回里,两处说到了《红楼梦》!


一处说“好似《金瓶梅》、《红楼梦》笔仗,不合演义弹词体例”,另一处说“倒底可真像《金瓶梅》、《红楼梦》,在下自己不知,要请教列位的”

在雍正年间出版的这本书叫做《梅花梦》,也是一样的内容:



《梅花梦》翼云钤章:


这样,我们清楚得出推论,《红楼梦》至少在雍正甲寅仲夏之前,已经传世了!
最初有人提出《何必西厢》中提到红楼梦,而序是雍正年间,官方红学拿出民国出版过的两次《何必西厢》,强调:这个书就是民国伪书!反对者就没多少声音,又有人指出:《何必西厢》存在清朝刻本,最早都有发现是嘉庆五年刻本了。
官方红学只好再次出来改口:书是嘉庆的,序是伪序!
作伪序有何动机?红学认为是故意写得久远便于装得有历史来头。如果是冒充年代久远,那何必用雍正朝呢,用顺治康熙这些超过百年的多好,用崇祯也不过分,因为故事是明朝才子佳人故事,对本朝没有影响,只冒充早几十年有多大意义呢?
其实这些争争吵吵,都是纸上谈兵,无论红学与反红学者,都没有深入虎穴,翻看善本内容,都是手持一本今人或者民国旧书,互喷口水,自然不知善本的饱满信息:
这个书的序采用的不是和正文一样的活字,而是雕版,保留了写序人的手稿原貌更不知道还有这惊人的印章。
现在有了印章!如果大家还是不能接受现实,那么中国的字典里,要删除“印证”一词了
更痛苦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文康,文康在整理和刊刻了《正法眼藏五十三参》,自序说得很清楚,他如何得到这本书,如何自己又添补校对,才重新刊刻,并命名为《儿女英雄传》,而今天的学者,都楞把这本书的作者安在了他头上,为什么非要文康是《儿女英雄传》的作者呢?
原来这个书的“原序”也是让红学不能接受的!只有把书的作者安在文康头上,就能合理结论,序是文康的“伪序”了。为什么这本书的序那么纠结?
全文如下:







楼主 至真斋主  发布于 2017-02-13 08:07:00 +0800 CST  
落款是观鉴我斋时间是在雍正时期!
面对这些视而不见的抵赖与顽固,真正学术就成了“邪说”。
从上两本作品,我们得出的结论,至少雍正时期就有《红楼梦》在流传了!
大家看,这是以庚辰本为例子是随意有“丘”的一句话截图:


雍正三年全国下令,不得直接写成这样“丘”字,以避孔圣人名讳,号令全国读书人必须尊重孔子,只有孔子才可以用这个丘字,但抄本《红楼梦》中则为“丘”。根本没有避讳,这是雍正三年以前的标志,雍正三年(1725),按照官方红学说法,曹雪芹液体都不是,这是法律文件,作为曹雪芹,在乾隆年间还用这样写法?,连姓“丘”的人都改为“邱”了。
.
大家再看官方程高本这地方内容(程甲本):


说明了抄本底本来早于雍正三年的!官方发行的本子就必须篡改过来。
文章中“丘壑”处都是正写的“丘”字,作为法律规定,特别用“丘壑”一词强调的“丘”。
乾隆时代,基本都不知这个字的广泛运用了。各位,动脑筋的动脑筋,不动脑筋的欢迎继续掩耳盗铃迅雷不及
大家再看,这是以甲戌本为例带“强”字一个截图:


《红楼梦》或《石头记》中“強”字使用高达三百三十多处,但抄本使用的是“強”字,而乾隆年间开始官方公开刊刻印刷中,都使用了“强”字,后者避讳了乾隆名讳弘历的“弘”字,事实的繁体“強”比我们简化的“强”还少一画,因为“弘+虫”是对皇帝的极大不尊,而以官方形式规范了写法为“弓+虽”,从抄本的不避讳看,如果作者是红学家所说生活在乾隆时期的曹雪芹,曹家那可再遭不是简单抄家而是抄斩了,作为奴才世家的曹家,曹雪芹绝对不会用“強”字!这也是红楼梦成书更早的侧面证据。
是庚辰本中“強”字与程高本中“强”字的影印截图对比:


台湾潘重规先生在《红楼血泪史》中指出,在清朝,乾隆登基,就立了太子永琏,那时起人们就避讳“琏”字,到乾隆九年更是以法令的形式,强制执行,那时代绝不会用人“贾琏”这个名字在小说中做人物,曹家后人更不会肆无忌惮,那就自招杀身之祸。又有用“赦”字而丢脑袋的史料档案填充,指出“赦”字只有当时乾隆具有使用权,小说中贾赦怕谁没有人不知了,并未避讳,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与小说中贾代善竟然同名,除非“曹雪芹”蓄意谋反了,也侧证《石头记》必有反意的作品。
通过这样简单的避讳问题,我们得出很清晰的答案,《红楼梦》作品成书于乾隆朝以前!文字狱时代的恐怖。任何文人在遇到敏感话题或者文字时,都不会掉以轻心的,这不是大家不能理解之处。
再看一个重要的避讳“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劉姥姥醉卧怡红院
【文本】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来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黛玉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过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
玄墓
这个词大家可能看一眼就忽略过去了,仔细一下会发现很多信息和内涵。
可是在清朝乾隆时代。别说“玄”字,就是“弦炫铉玹泫眩..”这些字都没有人敢正写,因为康熙叫做“玄烨”,文字狱盛行时代,谁敢招祸呢?更况“玄墓”一词,就有致康熙于死地之意。

这和袁世凯登基时候传说不过“元宵”(避讳“袁消”)是一回事,玄墓还是有些典故的。玄墓山位于苏州光福镇,就是因为避讳,改叫做元墓山。清朝为了避讳“玄”字,常常把“玄”字写为“元”字
比如“玄机”写作“元机”,看过各种刻本、抄本或者有古籍知识的朋友不会陌生。其他带有这个“玄”偏旁的字,都采用多一笔少一点的办法错过。

楼主 至真斋主  发布于 2017-02-13 08:18:00 +0800 CST  
玄墓,《光福志》载:“东晋时期,有位青州刺史叫郁泰玄,晚年隐居于此,死后葬在这里。”相传郁泰玄性仁恕,墓葬之日,有数千只燕子衔土来堆其墓。因此,玄墓既是指郁泰玄的墓,又指是燕子(玄鸟)衔土而葬的墓
燕子别名玄鸟,所以玄鸟填墓也是得名传说的一部分,山由此而得名。清代为忌康熙皇帝“玄烨”名讳,将玄墓山写成元墓山或袁墓山,既然苏州人都叫元墓山,而作者仍然用玄墓,表明作者对清朝皇帝从未予以尊重和承认。对避讳的无视,绝非一个曹寅这样奴才家族文人能做到的。
传说中的“曹雪芹”是曹寅的后人,这就麻烦了,曹寅是典型的奴才,“曹雪芹”写自己家事,长一百个狗胆也不会用玄墓。
再说,到了乾隆时期,就根本不会有人叫玄墓山了,而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改了名!
所以根本不会才乾隆时期神马“曹雪芹”写了这《红楼梦》巨著。这也是个侧面证明
北平是1949年以后改的名,到现在70年不到,谁还说“北平”?虽然没有文字狱,但由于时代久远,我们也
几乎忘了原名了,地名往往是带有时代信息与特征的。
察哈尔省在哪里?怕40%的网友都一下说不清。这才改名多少年呢?大家要学会反思
【文本】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甲戌眉批: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
甲戌本有一个眉批〖甲戌眉批: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



“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这个脂批红学家似乎从不过问。即便涉及也东扯西拼牵强解释。
为什么红学家不过问?这里似乎藏着很重要信息,却为什么回避?
明末清初的顾祖禹《二十一史方舆纪要》记载,南直是指现在江苏上海和部分安徽地区,是南京应天府直辖范围叫做南直,同样北京有直辖的叫北直,清朝没有南直北直之说。
这样如果红学家要讨论南直,那么批书人脂砚斋直接就被前置到了明朝或者明末清初,这是不能触及的,因为他们的“曹雪芹”是生活是乾隆时期!
在明朝,南直北直是很著名繁华地区,因此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例如凌濛初的《二刻拍案惊奇》就有多处出现,“话说国朝(明朝)有一位官人,姓权,名次卿,表字文长,乃南直隶宁国府人氏....”
“南直”显示批书人称谓地名习惯,必然是明朝或明末清初之人,因为到了清朝,不再存在“南直”!
很显然,批书人最晚也是明末清初的遗民,官方红学家不说南直,就是因为这直接意味作品时代处于明末清初,远非他们意淫的乾隆时期。
再讨论一段,乾隆二十一年是1755-1756年,乾隆庚辰是1760年,乾隆甲午是1774年,乾隆庚寅是1770年。
大家看仔细这四个时间,胡适红学有个圣经一般的抄本叫做“庚辰本”,庚辰本75回前面夹有一个批条,写着“乾隆二十一五月初七日对清”(1756-06-04)。官方红学家说庚辰就是乾隆庚辰,也就是1760年,
而乾隆二十一年是1756年,抄本“庚辰秋月脂砚斋阅过”,也就是说,1756年,抄本就抄到1760年读过的书,够扯淡了。
再看2012年天津发现的“庚寅本”,庚寅本多次出现“庚寅春日”字样,最后一页写着“乾隆庚寅春日阅”。乾隆庚寅是1770年,而这个本子里有“甲午八月泪笔”,乾隆甲午是1774,又是抄手把四年以后的东西先抄到了?
很简单,胡适红学死在了牛角尖不能回头。这个甲午和庚辰,是上一个甲子中的甲午和庚辰!庚辰本中说的“庚辰秋月”那是1701年八月!庚寅本中甲午,那是1714年的“泪笔”!
就这样简单不能再简单的道理,大家为何还看不懂或者想不通呢?这事实证明,红楼梦早在康熙时代已经写成!
要知道庚辰和庚寅,在乾隆时期只有一个,不是满六十啥都能重复的,文本说明了这个不开逆转和改变的事实。红学家还在一边楞扯,简直就是抵赖!
因为这个时间,完全否定了胡适红学——曹雪芹不是乾隆时期存在的曹雪芹!
如果承认了康熙曹雪芹,那么就是承认胡适红学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与荣耀就要成为荒唐的胡扯!
抄本信息告诉什么?难道“乾隆二十一年对清”不是告诉你抄成时间?难道“乾隆庚寅春日阅”不是告诉你最迟抄成时间?即便是从其他本子原文抄来,那母本时间也说明相同的道理!
如果庚辰本只是孤立的,大家还被胡适红学糊弄得不知东西南北,不知道思考,那么庚寅本的出现,大家仍然不能回头,只跟胡适红学走,那就只能在牛角尖里郁闷和扯淡,胡乱解释和猜测,不要科学,不要事实,不要真理了。
其实这些不是蛛丝马迹,而是大家只信胡适红学胡扯,根本没去自己思考,造成很多秃头上的虱子也看不到,没看那秃头哪里能看到虱子?
另外,庚辰本和庚寅本都有“对清”字样“批语”,从庚寅本对鹤轩本补入批语的“对清”,再一次证明了我的理论:对清不是誊清,是抄书人在抄完以后,进行各种能借到的版本比对修改,增加原始母本抄写时候没见过的批语,主要是批语的抄配过程,各种批语抄配好以后才落款时间,说明“对清”
同时说明的一个问题就是,侧批往往是后来加进抄本的,再一次印证了我的说法:庚辰本75回前的批条,不是脂批,是抄书人的笔记!

乾隆二十一年1756,乾隆庚辰是1760,乾隆甲午是1774,乾隆庚寅是1770,这四个时间是胡适红学不能逾越的天障!因为钻在牛角尖楞往乾隆找曹雪芹,所以必然不能解决,其实这些信息没有任何问题,就这么简单,死角里的人当然不能钻出个通天缝隙了,不承认是不行的,要遵循科学规律,尤其是这样死期的时间是高压线,冲不过去的,不要再搪塞糊弄,抄本发现越多,胡适红学越麻烦。
庚辰本中的“庚辰秋月定本”,庚寅本中的“甲午八月泪笔”,都是成书时间标志!
庚寅本中的“乾隆庚寅春日阅”和庚辰本中“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1756-6-4)对清”,都是抄书完工时间标志!这样一切都大白于天下,这里我不再增加到底是“甲午”还是“甲申”复杂化问题。
只以本子说事,那就是:
在康熙庚辰或者甲午时代,石头记也就在传抄!康熙时代就有红楼梦!
(原文吴雪松写作于2012年,2014年修改)

楼主 至真斋主  发布于 2017-02-13 08:26:00 +0800 CST  
中国红学会


名誉会长:冯其庸 李希凡
顾 问: (以姓氏笔划为序)邓绍基 石汝昌 刘世德 吴新雷 张锦池 陈毓罴 周汝昌 林冠夫 胡文彬 袁世硕 郭豫适 梅 节 蔡义江
会 长: 张庆善(法人代表)
副 会 长: 孙 逊 孙玉明 梅新林 沈治钧
秘 书 长: 孙伟科
副秘书长: 张 云 何卫国 任晓辉
常务理事: (以姓氏笔划为序)丁维忠 卜 键 马瑞芳 王 平 王人恩 任少东 任晓辉 关四平 吕启祥 孙 逊 孙玉明 孙伟科 朱淡文 何卫国 张 俊 张 云 张书才 张庆善
李文柏 杜春耕 杨光汉 沈治钧 邹玉义 陈大康 陈熙中 周 雷 周思源 林正义 林建超 俞道庆 段江丽 段启明 洪 寿 赵建忠 饶道庆 凌解放 梅新林 夏 薇 顾鸣塘 曹立波

楼主 至真斋主  发布于 2017-02-13 08:50:00 +0800 CST  
首先介绍一本吴语弹词小说《何必西厢》,《何必西厢》的作者“心铁道人”,是清初才子顾于观的作品,因为红学挡道,因为缺乏真正追求学术的学者,这本书至今还被称为无名氏所做,顾于观是唯一苏北吴语区扬州兴化人,才华横溢,目无诸子,但屡试春官不第,后为济南郡守常建极聘为幕僚,他是郑板桥最钦佩的好友与偶像,号“桐峰”,古人写小说,都觉得不是体面的东西,绝少有人愿意注明作者,他的《何必西厢》早期刊刻,可能十分少量,后来苏州人王尧瞿因故去山东,碰巧看到此书,读罢爱不释手,却在整个济南书店找不到踪影,他感到十分惋惜,就从朋友那里借来此书,自己付梓再刻,并以“桐峰外史”自谦,表达对顾于观与作品的敬重。

楼主 至真斋主  发布于 2017-02-24 14:11:00 +0800 CST  
大家可以肯定,王尧瞿序后的书本正文,肯定要早于落款年代吧。那么现在问题就大了,《何必西厢》一书,在第三十六回里,两处说到了《红楼梦》!一处说“好似《金瓶梅》、《红楼梦》笔仗,不合演义弹词体例”,另一处说“倒底可真像《金瓶梅》、《红楼梦》,在下自己不知,要请教列位的”

楼主 至真斋主  发布于 2017-02-24 14:14:00 +0800 CST  
在雍正甲寅年(1734)由王尧瞿再次刊刻并作序的这本书叫做《梅花梦》,也是一样的内容:在第三十六回里,两处说到了《红楼梦》!一处说“好似《金瓶梅》、《红楼梦》笔仗,不合演义弹词体例”,另一处说“倒底可真像《金瓶梅》、《红楼梦》,在下自己不知,要请教列位的”。胡适、周汝昌、冯其庸等大红学家们认定的曹寅的孙子“曹雪芹”,在公元1734年,不说是流大鼻涕的少年,也是尚在学习的庠生,写书了吗?有写书的想法吗?

楼主 至真斋主  发布于 2017-02-24 14:27:00 +0800 CST  
周汝昌在其著作《红楼十二层》中,从文化、本旨、女儿、灵秀、审美、自况、脂砚、探佚、真本、索引、解疑、答问等十二个方面探寻了《红楼梦》的种种悬案。周汝昌的“红楼十二层”不是对《红楼梦》的认知层级。吴氏红学骨干,李煦的后人别号“史鼎”者,给认知《红楼梦》划分十二个层级,但是他不透露这十二个层级都是什么。我认为可以这样划分,第一层级:只看到了表面故事是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史,公子红妆们的感情纠葛等;第二层级:对各种人物人性的分析上升到哲学高度来认识;第三层级:发现书有正反两面,其反面“真事隐”是对某些历史事件的隐藏,并且索隐出了一些历史事件,认识到这是一部历史血泪书;第四层级:找到了一些主要人物的历史原型和对历史人物的多重影射;第五层级:认识到本书很多特殊的写作手法,其意象写作手法有特定的历史事件、势力、人物、物品的指向;第六层级:认识到本书以家喻国的写作手法,贾家是国家的缩影,并且上升到国家社会层面正确定位本书时代背景、基本思想。第七至第十二层级对这部书的思想主旨认识逐步提高,最终彻底揭开全部人物设计的目的和思想内涵。

楼主 至真斋主  发布于 2017-03-03 07:51:00 +0800 CST  
晚清孙静庵在他的《栖霞阁野乘》中言“宝玉非人,寓言玉玺耳!著者故明言为一块顽石矣!”,指出,《红楼梦》“所隐必系国朝第一大事”,“而非徒记载私家故实,谓必明珠家事者,此一孔之见耳”,“此书所包者广,不仅此一事,盖顺、康两朝八十年之历史”并未认为贾宝玉就啥作者啥曹雪芹原型之类。

楼主 至真斋主  发布于 2017-03-06 21:05:00 +0800 CST  
《石头记微言》作者孙渠甫说道:“《石头记》一书,影书也!。。。即言钗黛之争,天下也。在书面言,上,宝玉谓宝玉之人,下,宝玉谓口中所衔之玉。在底中底言,则上下混同为一,即指石头,即指舆地,即言钗、黛所争之天下也!在书底言,上,宝玉为宝玉,是天子,下,宝玉即宝玉,传国之玺。 ”


楼主 至真斋主  发布于 2017-03-06 21:08:00 +0800 CST  
他们都谈到宝玉实乃传国玉玺,进入民国以后,宝玉是玉玺说更广泛,红楼梦思想基本被揭示出来,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红学,认为《石头记》的主题是“悼明之亡,责清之失”,其实基本掌握了《红楼梦》内涵,只是半路杀出个毛蛋孩子胡适,从此把中国人的《红楼梦》理解,除了回归到清朝统治阶级思路上之外,还变本加厉,把《红楼梦》猥琐到一个姓曹奴才家事上。

楼主 至真斋主  发布于 2017-03-06 21:12:00 +0800 CST  
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按那石上书云:〖甲戌本侧批:以下系石上所记之文。〗当日地陷东南。


“地陷东南”来源自古代神话:共工与祝融交战,共工战败,共工便以头怒触不周山。结果造成“天柱折,地维绝,地陷东南,天倾西北”人间顿时山崩地裂、洪水泛滥,人类蒙受苦难,于是产生了女娲氏炼五色石补天的救世神话。《石头记》正文开篇之语“当日地陷东南”,跟明末冯梦龙的《甲申纪事》序言:“甲申之变,天崩地裂,悲愤莫喻,不忍纪,亦不忍不纪。”其意相同。作者借补天石之口说“当日地陷东南”,这绝不是指甄士隐一家遭难,而是国家东南部大范围生灵涂炭的悲剧。那么这是哪个时期的事情呢?清朝康熙皇帝在位61年(1661年—1722年),分别于1684年、1689年、1699年、1703年、1705年、1707年六次南巡,考察政务民情兼游山玩水。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1722年—1735年),没有南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皇位之争,心有忌惮,不肯离开京城。据《上谕内阁》记载:“国家武备关系紧要,不可一日废弛。朕之不往,乃朕不及皇考之处,朕自知之。盖以朕之兄弟阿其那(指允禩sì)、塞思黑(指允禟táng)等密结匪党,僭蓄邪谋,遇事生波,中怀叵测,朕实有防范之心,不便远临边塞。”他虽然没有南巡,但是整个雍正朝也是八方宾服、四海咸宁。乾隆皇帝在位60年(1735年—1795年),分别于1751年、1757年、1762年、1765年、1780年、1784年六次南巡,主要目的是考察民情、游山玩水。那么“地陷东南”绝不会指清朝这三个朝代,只能是指明末清初改朝换代那段时期,大清、大西、大顺为争夺明朝江山而相互血腥厮杀的历史,且大清占领北京后继续出兵横扫江南,强推剃发易服的恶政遭到江南人民顽强抵抗,导致江南人民惨遭清兵屠戮。是为“地陷东南”。而且按照封建社会帝王信奉的“五德说”,明朝是火德,清国是水德,水火交战,正与古代神话故事火神祝融、水神共工为争夺帝位交战十分吻合。《红楼梦》借用“地陷东南”的神话传说意在影射清国与明朝的战争。

楼主 至真斋主  发布于 2017-03-07 09:19:00 +0800 CST  
“补天”在文人的诗文中常常用来比喻收复被侵占的故土。南宋诗人辛弃疾《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无物。又还向九重深处,玉阶山立。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佳丽地,文章伯。金缕唱,红牙拍。看尊前飞下,日边消息。料想宝香黄阁梦,依然画舫清溪笛。待如今,端的约钟山,长相识。”这是辛弃疾在担任建康通判时,接受江防前线军事长官史致道宴请作的这首词。辛弃疾希望史致道抗金复土,“补”宋朝已经缺了西北的“半边天”。


陈子龙在抗清活动中写下一首题为《九日登一览楼》的七律:“危楼樽酒赋蒹葭,南望潇湘水一涯。云麓半含青海雾,岸枫遥映赤城崖。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学得屠龙空缩手,剑锋腾踏绕霜花。”在明遗民看来失去了江山就是天塌地陷。在陈子龙这首诗中他期望像女娲补天那样恢复被清人侵占的明朝江山。

楼主 至真斋主  发布于 2017-03-07 09:29:00 +0800 CST  
又见奶姆正抱了英莲走来。士隐见女儿越发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便伸手接来,抱在怀内,斗他顽耍一回,又带至街前,看那过会的热闹。方欲进来时,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甲戌本侧批:所谓“万境都如梦境看”也。〗那僧则癞头跣足,那道则跛足蓬头,〖甲戌本侧批:此则是幻像。〗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及至到了他门前,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哭起来,〖甲戌本侧批:奇怪!所谓情僧也。〗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甲戌本眉批: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订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至真斋主: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他助刘备夺取荆州、益州。治理蜀地,平定南蛮。六出祁山北伐,试图匡扶汉室而未果。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人,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赵构、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赵昚(shèn)为岳飞平反,并言:“卿家纪律、用兵之法,张(俊)、韩(世忠)远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岳飞被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之物,【列藏本侧批:疯则疯矣,而语言实有深长意味】抱在怀内作甚?”

楼主 至真斋主  发布于 2017-03-07 09:32:00 +0800 CST  
胡适,1891年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1905年,进澄衷学堂。1906年,考取中国公学。1908年,入中国新公学,兼任英文教员。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奈尔大学选读农科。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于哲学家、“实验主义”大师约翰.杜威。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同年,通过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1919年,接办《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挑起问题与主义论战。2月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1920年,离开《新青年》,在南京大学暑期学校讲学。1921年,3月,《红楼梦考证》初稿完成,11月完成改定稿。作《杜威先生与中国》。1922年,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兼代理文科学长,创办《努力周报》。在其第二期(1922年5月14日)与蔡元培、李大钊、陶行知、梁漱溟等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撰写《跋〈红楼梦考证〉》,据所得的新材料再次申述自己的观点。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7年,正式取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为汪原放重新标点的、以胡适所藏程乙本作底本的亚东本《红楼梦》作序,认为胜于程甲本。同年,胡适以重价购得《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著万余字的长文介绍了这个十六回残本的情况,特别是脂评的价值。1928年2月,根据对甲戌本的研究发表《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1933年得见徐星署所藏庚辰本,作《跋乾隆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钞本》。六十年代初,胡适将所藏甲戌本影印公诸于世,因作《影印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缘起》和《跋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影印本》两文,先后于1961年2月和5月发表。此外,还有若干书信和讲演也都涉及《红楼梦》,把考证《红楼梦》作为自己治学的一个范例时常提起。胡适首倡白话文、新诗,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又称文学革命,曾与当时众多学者提议废除汉字,汉字拉丁化。这就是所谓的“新文化运动”。从胡适的求学履历和著作来看,他对国学并不精通。虽然他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课程,却是从孔子讲起,差点被学生赶下台,是傅斯年挽救了他。《中国哲学史大纲》下卷他一生都没写完,把主要精力都用在政务和其他事情了。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时只有三十岁,国学功底并不深,却以《红楼梦考证》全面否定国学大师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他把《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定在了雍乾时期,把以家喻国、隐写明朝国破家亡史实的血泪书看做曹家事,是家谱里找不到的曹寅的孙子“曹雪芹”自传,还竭力贬低这部作品,完全看不出这部作品的伟大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后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伟人肯定胡适红楼梦观点的言论一锤定音,胡适的追随者们趁机独霸红楼梦学术,使得红楼梦研究成了胡适观点的一言堂,至今误导广大国人。

楼主 至真斋主  发布于 2017-03-08 18:00:00 +0800 CST  
蔡元培对于《红楼梦》的研究兴趣,受到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中所述其师徐时栋观点的启发。蔡元培开始作《红楼梦》疏证,是于1898年之前。他在是年日记中曾有如下记述:“前曾刺康熙朝士轶事,疏证《石头记》,十得四、五,近又有所闻,杂志左方,以资引证。”如“林黛玉(朱竹垞)、薛宝钗(高澹人)……宝玉(纳兰容若)、刘姥姥(安三)……”此时蔡元培正在清朝翰林院任职。此后,他又陆续查阅清人《乘光舍笔记》等多种书籍,其中关于《红楼梦》小说中女人皆指汉人、男人皆指满人的说法,使他感到“尤与鄙见相合”。循此思路,蔡元培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又陆续考证出十余则。1915年蔡元培在法国将积累多年的《红楼梦疏证》(《石头记索隐》初名)基本定稿之后,上海商务印书馆便驰函建议他加一结束语,尽快发表。


蔡元培所撰《石头记索隐》首次面世是1916年1月至6月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出版者特辟“名著”一栏,以示重视。按照蔡氏原来的想法,刊载后并不急于将此稿结集出书,而愿进一步润修增补,以成全璧,至少在内容上要更加充实。


蔡元培于1916年10月2日离欧归国,12月22日抵北京,于次年1月4日到北大就职。当时报界有如此报道:“大风雪中,来此学界泰斗,如晦雾之时,忽睹一颗明星也。”此时,上海出版界已刊出王梦阮、沈瓶庵《红楼梦索隐》一书之发行广告。故此,张元济函劝蔡元培:“若大著此时不即出版,恐将来销路必为所占。且驾既回国,料亦未必再有余闲加以润饰,似不如即时出版为便。”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遂于1917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印行单行本。蔡元培作为民国名人,在学界有很高地位,他加入到红学研究的行列,自然颇受世人关注。《石头记索隐》自1917年初至1930年已出至第十版,可见其影响非同一般。


蔡元培从事《红楼梦》疏证的十余年间,正是“排满”之声四起,民族主义激情高涨之时,这种时代氛围,对于曾投身反清革命的蔡氏显然有深刻影响。《石头记索隐》开篇即写道:


《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本事以上加以数层障幕,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看成峰之状况。……书中红字多影朱字。朱者明也,汉也。宝玉有爱红之癖,言以满人而爱汉族文化也;好吃人口上胭脂,言拾汉人唾余也。……甄士隐即真事隐,贾雨村即假语存,尽人皆知,然作者深信正统之说,而斥清室为伪统,所谓贾府即伪朝也。


从这段文字可推知:蔡元培视《红楼梦》为政治小说,寄寓有相当社会现实深义,其考证疏解之目的出于民族主义思想。

楼主 至真斋主  发布于 2017-03-08 20:25:00 +0800 CST  
我建议红迷们先阅读明遗民诗文,吴梅村、陈子龙、夏完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屈大均、吕留良、刘中柱、卓尔堪等,再看看孔尚任的诗文和桃花扇。然后回过头来再看红楼梦,细细品味一下红楼梦出自哪些人之手。

楼主 至真斋主  发布于 2017-03-10 00:03:00 +0800 CST  
风月有如下意思:1)、清风明月。泛指美好的景色。(唐)吕岩《酹江月》词:“倚天长啸,洞中无限风月。” 2)、闲适之事。《梁书·徐勉传》:“常与门人夜集,客有虞暠求詹事五官,勉正色答云:‘今夕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故时人咸服其无私。” 3)、指男女情爱之事。《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俞太尉是七十岁的老人家,风月之事,已是没分。”4)、指声色场所。5)、风骚、风情。《金瓶梅词话》第一回回目:“景阳冈武松打虎,潘金莲嫌夫卖风月。”6)、指嫖妓。(元)武汉臣《玉壶春》楔子:“小官赴京,路从此过,闻知兄弟在於此处风月。”7)、指艺人。《水浒传》第六一回“吴用智赚玉麒麟 张顺夜闹金沙渡”,形容燕青:“仪表天然磊落,梁山上端的夸能。伊州古调,唱出绕梁声。果然是艺苑专精,风月丛中第一名。”8)、指妓女。孔尚任《桃花扇·传歌》:“妾身姓李 ,表字贞丽 ,烟花妙部,风月名班。”《石头记》这段情节借甄士隐梦境记述神瑛侍者和绛珠草木石前盟,从情节看“风月”的表面意思是指“男女情爱”,而僧人却说:“想这一干人入世,其情痴色鬼,贤愚不肖者,悉与前人传述不同矣。”那么《石头记》的“风月”故事到底有什么不同?熟不知在明遗民诗文中“风月”还有隐喻,“风”隐喻大清,“月”隐喻大明。吕留良《述怀》:“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寒冰不能断流水,枯木也会再逢春。”王夫之拒受清廷官员礼物,并写了一副对联,以表自己的情操:“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钱谦益《后秋兴之十三》:“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徐骏是雍正时期庶吉土。徐乾学之子,顾炎武的甥孙。雍正八年(1730年),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马上把徐骏革职。复又查抄徐家,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如下诗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认为其存心诽谤,依大不敬律斩立决。可见“清风”与“明月”的特殊含义清朝皇帝和文人们都知道。吴雪松有专门文章论述《红楼梦》如下特殊词汇有隐喻:“春”、“秋”、“红”、“绿”、“月”、“风”、“玉”、“金”、“花”、“雪”。当今《红楼梦》研究者和红迷们如果不知道这些词汇的隐喻就不知道本书真正的立意主旨,研红即便皓首白头,也不解其中味。

楼主 至真斋主  发布于 2017-03-10 23:11:00 +0800 CST  
批语:“這是第一首詩。後文香奩閨情皆不落空。余謂雪芹撰此書中,亦為傳詩之意”被胡适派红学家们错误断句为:“這是第一首詩。後文香奩閨情皆不落空。余謂雪芹撰此書,中亦有傳詩之意。且“为”字被胡适改为“有”。以后的勘校者如邓遂夫、冯其庸、周汝昌、吴铭恩等都沿袭了胡适的错误。


大家仔细看影印本批语,在“中”与“亦”之间有很明显的空格。胡适把“為”当成“有”。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坐实他考证的“曹雪芹”是作者,于是就这样断句:“余謂雪芹撰此書”。而实际上批语的意思是雪芹在增删本书时加进了自己的诗词,目的是为了借红楼梦传自己的诗词。本书开篇楔子明确说明:“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釵》。”也就是说曹雪芹只是个增删者,原创另有其人。而胡适派只认为作者是曹家家谱里没有的“曹雪芹”,且作者只是一个人。胡适派红学家们这是搞学术吗?


楼主 至真斋主  发布于 2017-03-10 23:32:00 +0800 CST  

楼主:至真斋主

字数:16315

发表时间:2017-02-13 15:3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5-24 08:20:06 +0800 CST

评论数:25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