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嫁还是守寡

一楼度娘


楼主 142857AByear  发布于 2018-05-30 22:25:00 +0800 CST  
在钗黛的判词中,作者特意用“金簪”代指薛宝钗,而不是用“金钗”代指,其实这并非是作者的随性所致,而是别有寓意。首先,在隋唐以后,簪与钗就已经成为分别已婚妇女和未婚少女的发饰品,及笄未婚多以钗为饰,已婚多以簪为饰。作者用“金簪”而不用“金钗”,直接暗示了薛宝钗死时已经出嫁的身份。另外,由于一股为簪,双股为钗,以至于“金簪”在诗词中多被作者寄予孤寂漂泊和双栖离别之意,例如:

叠取鸳鸯绣被,屏山近已分双栖。
金簪拔,暗除了鸟,不用绕唐梯。
——【清】朱彝尊《满庭芳·雨盖飘荷》

良人去淄右,镜破金簪折。
空藏兰蕙心,不忍琴中说。
——【唐】韦庄《闺怨》

行色匆匆易伤感,陡恁般香消玉减,无暇理金簪。云鬓髧鬖,比是情凄惨。避不得这羞惭,准备遮藏手半掩。
——【元】曾瑞《【黄钟】醉花阴_元宵忆旧冻》

因此,“金簪雪里埋”所表达应该是是薛宝钗死时夫妻分离不得相见的孤独寂寞,薛宝钗最后既没有与贾宝玉白头偕老,也没有与贾雨村共同赴死。(至于判词中的“金簪”与金钏儿的那句“金簪子掉到井里头”有没有关系,金钏儿之死,对于宝钗之死,有没有暗示作用,不在此贴的讨论范围之内。)

当然,作者对于薛宝钗名字的设定,其实也是在暗示着她的结局,因为“宝钗”二字,源自李商隐的诗《残花》(参见红楼梦第63回,作者担心读者不知道“宝钗”出处,因此特意借香菱之口,点明了”宝钗”的出处)。而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似乎也印证了之前的结论。

残花 【唐】李商隐
残花啼露莫留春,尖发谁非怨别人。
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

李商隐的《残花》,如嫦娥诗一样,埋怨情人为了富贵为了修道只能独自幽梦,让美人青春消逝,金钗生尘没有光彩。此诗以“残花”喻人,或即冶游所遇,而慰以不须掩门独思,以暗寓其“单栖”之苦。具有典型的“闺怨”色彩。而《红楼梦》的作者,既然选用《残花》来为薛宝钗起名,而且又借香菱之口特意点出,显然是在借此诗来向读者暗示宝钗的最终结局,《残花》中李商隐的这位青春“消逝”的美人应该就是宝钗婚后的写照,薛宝钗最后被贾宝玉冷落,蹉跎了青春,并抱憾终生,这是我们目前通过宝钗的名字可以推得的结论。

除此之外,作者对于薛宝钗的外貌和性格的塑造,也同样是在暗示她最后的结局。因为,无论是薛宝钗的外貌,还是性格,都脱胎于《金瓶梅》中的吴月娘。

“这妇人坐在旁边,不转睛把众人偷看。见吴月娘约三九年纪,生的面如银盆,眼如杏子,举止温柔,持重寡言。”——《金瓶梅》第九回

其实,薛宝钗的外貌与性格脱胎于吴月娘并不奇怪,毕竟,《红楼梦》与《金瓶梅》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红楼梦》的创作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金瓶梅》的启发和影响,这几乎已是共识,如某人所说,《金瓶梅》是《红楼梦》的祖宗,这也是不无道理的。

既然《红楼梦》的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借鉴了《金瓶梅》,那么当他借用吴月娘的外貌和性格来塑造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时候,肯定也是知道吴月娘最终携子守寡的结局的。既然知道,聪明严谨的作者还要这样写,显然也是在告诉读者吴月娘与薛宝钗的相同结局,如此看来,程本中薛宝钗像李纨一样守寡也并非完全不合理,至少,高鹗看到了《红楼梦》与《金瓶梅》之间的联系,大胆帝将吴月娘的结局,嫁接到了薛宝钗的身上。不过,薛宝钗有究竟没有留下贾宝玉的孩子,这个问题还是存在商榷的。但是,守寡到死的结局,目前看来,似乎已经确凿无疑。

在第22回中,薛宝钗的灯谜是”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谜底是“竹夫人”(竹夫人夏天给人带来清凉,冬天则被人遗弃,正是宝钗的写照),而这似乎也是在说,宝钗最终像“竹夫人”一样被贾宝玉所弃,而且是在孤独寂寞中死去的。正所谓“夫妻恩爱不到冬”,当然,无论从诗句的内容来看,还是从谜底来看,都是看不出什么“改嫁”之事的。

第63回,群芳夜宴那里,宝钗抽了签后,命芳官唱曲,芳官捡她好的唱了,即《赏花时》,而这支曲也在暗示宝钗最终的结局。

《赏花时》
翠凤毛翎紥帚叉,闲踏天门扫落花。
您看那风起玉尘沙。
猛可的那一层云下,抵多少门外即天涯。
您再休要剑斩黄龙一线儿差,
再休向东老贫穷卖酒家。
您与俺眼向云霞。
洞宾呵,您得了人可便早些儿回话,
若迟呵,错教人留恨碧桃花。

按,此段为何仙姑所唱,何仙姑在仙界执帚扫花,盼望吕洞宾早回仙界,莫要让自己“留恨碧桃花”,而这也正是宝钗盼望宝玉早日回来的“闺怨”写照。作者化用芳官所唱之曲。向读者暗示了宝钗最终的结局。

楼主 142857AByear  发布于 2018-05-30 22:26:00 +0800 CST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第28回贾宝玉作女儿诗后,曾留有“雨打梨花深闭门”句,而在历史上,此句流传甚广,但是最为家喻户晓的当属唐寅的《一剪梅》,另外,贾宝玉此前曾与薛蟠讨论过唐寅的春宫图,似乎也是在暗示读者,贾宝玉的女儿诗化用了唐寅的《一剪梅》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唐寅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按,这首诗是唐寅的名作,而第一句“忘了青春,误了青春”句,正应贾宝玉“青春已大守空闺”句,显然是在指代宝钗。至于后面几句是否均指代宝钗,目前还是存在商榷的,不过“雨打梨花深闭门”的闺怨色彩,已经在向读者暗示宝钗的结局了,所以,后面几句,是否涉及黛玉,这已经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了。

然后,我们再看几首曾借用“雨打梨花深闭门”的名篇。

枝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
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无一语,对芳尊。安排肠断到黄昏。
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

这首诗的作者是秦观还是李清照,已经不可考,但是从结尾两句看,这首诗融情入景,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倒也像是闺怨妇人的写照。

在《红楼梦》第17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贾政父子与一班门客来到刚刚建成的蘅芜苑,有这样一段描写:

一人道:“我倒想了一对,大家批削改正”。念道是:“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众人退:“妙则妙矣,只‘斜阳’二字不妥。”那人道:“古人诗云‘蘅芜满手泣斜晖’。 ”众人道:“颓丧,颓丧。”

这个门客所说的“古人诗”是唐代女道士鱼玄机的诗《闺怨》。

蘼芜满手注斜晖,闻道邻家夫婿归。
别日南鸿才北去,今朝北雁又南飞。
春去秋来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违。
扁闭朱门人不到,砧声何事透罗帏。

这门客才引了第一句,众人便抨击“颓丧想丧”,《红楼梦》作者有意省略了第二句“闻道邻家夫婿归”。邻家夫婿早早归来,则蘅苑女主人的丈夫却永久不归,这也正是在暗示宝钗未来的悲剧命运,与丈夫宝玉生离的痛苦远胜于死别的痛苦。用那些门客的话说,此句确实“颓丧”。

楼主 142857AByear  发布于 2018-05-30 22:28:00 +0800 CST  
《红楼梦》确实是一部充满了伏笔的小说,但是,这些所谓的伏笔,绝不是某些读者仅凭主观臆测意淫出来的,而是需要查阅资料后,通过考证发掘出来的。仅凭一个难以解释的对联,就断定“待”就是“改嫁”,“时飞”就是贾雨村,这是非常荒谬的。

引用某些吧友的原贴,来重新解释贾雨村的那个著名对联。

“很多人都将贾雨村的一联诗:“玉在櫝中求善價,钗于奁内待時飛”用在了80后的故事情节中。
其实这时说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出场要由贾雨村引出。
第一,玉在櫝中求善價,是说,林黛玉在家中求善人贾来为其做老师。后面就发生了随贾雨村进京。
注:繁体的价(價)是人贾。善价即是善人贾,这个贾善人即是贾雨村。
第二,钗于奁内待時飛,薛宝钗在家中等待贾雨村审判其兄薛蟠官司的结果,贾雨村乱判葫芦案后,薛宝钗得以进京待选,否则,其兄之案就会影响到薛宝钗进京参选的资格。
所以,此一联的意境所寓已在书的开篇即已完成。”
其实,如果按照某些人所说,贾雨村坑害了宝钗三族(父族,母族,夫(妻)族)中的两族,母亲,兄长,舅舅,舅母,姨娘,姨爹,表兄弟姐妹等几乎所有的亲戚,或秋后问斩,或惨死狱中,或发配充军,或流放千里,或受惊而死,仅有的幸存者,也在一夜之间变得一贫如洗,穷困潦倒。
像这样的深仇大恨,《精忠岳飞》中的秦桧会忌惮,而《红楼梦》中的贾雨村却毫无忌惮,不仅让薛宝钗成为自己的枕边人,而且丝毫不担心这个小自己三十岁的小妾会怀揣匕首趁机行刺。或者趁人不备借机投毒。不得不说,贾雨村的胆识超过了赵无恤,甚至超过了秦始皇和武则天。”

扪心自问,一个可以让相貌平平的丫鬟做大司马掌印夫人(长达十年)的贾雨村,会是西门庆一般的好色之徒吗?

最后,希望大家在阅读《红楼梦》时,能够理性思考,切勿听信某些人毫无根据和逻辑的联想和意淫。真正的红迷,可以想象,但要讲逻辑。可以推理,但要有依据。可以固执,但要讲道理。

楼主 142857AByear  发布于 2018-05-30 22:29:00 +0800 CST  
@落湖载酒行@嘉陵看客@青春若霞♤@雨夕晓梦@♋a龙沙🌿

楼主 142857AByear  发布于 2018-05-30 22:30:00 +0800 CST  
看来,某些人还在纠结癸酉本的所谓“伏笔”,呵呵,一个至今连抄本都拿不出来的本子,也就这水平了。

楼主 142857AByear  发布于 2018-08-24 15:35:00 +0800 CST  

楼主:142857AByear

字数:3494

发表时间:2018-05-31 06:2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6-03 09:58:28 +0800 CST

评论数:8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