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對於粵語文化的看法(雖和繁體不相關,但是請容許一下)

我確切一點其實算是廣東人,自然而然母語是粵語,寫就是寫繁體。
但是粵語最近越來越不景氣,所以請各位幫忙宣傳一下。(畢竟不忍心看到自己母語如此境地)
一號:粵語大陸發佈源:https://tieba.baidu.com/p/5040906596(長期更新)
二號:粵語大陸發佈源:https://tieba.baidu.com/p/5040877190(近期不作更新)
三號:官話大陸發佈源:就是這裏!(會比一號源晚一點)
四號:海外發佈源:http://reitei.pixnet.net/blog/post/127143023(近期不作更新)

楼主 学生滴疼苦  发布于 2017-03-27 20:30:00 +0800 CST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楼主 学生滴疼苦  发布于 2017-03-27 20:31:00 +0800 CST  
我個人覺得,其實粵語本身是不適合使用簡體字的,因爲會容易造成誤讀。
以下我們來講一下粵語文體相關其大體分類。


第一種 粵白,又叫粵語白話文,也就是網絡上面用的那些,很多時候都會摻雜一些外來語,主要是英文還有日文。 那麼爲甚麼叫粵白了?就是因爲是直錄粵語口語爲文,不可以叫「粵文」,而祗能叫做「粵白」。


第二種 粵文,又叫粵語書面文,幾乎失傳,我都不知道如何解釋他是甚麼東西
其實粵文天天都被人用作粵語白話文的簡稱,我個人覺得不太對,不太貼切。文體會比較複雜,所以我去找了下資料

引用文章https://hk.news.yahoo.com/blogs/sandwich/%E6%9C%89%E7%B2%B5%E7%99%BD%EF%BC%8C%E7%84%A1%E7%B2%B5%E6%96%87-044430016.html香港雅虎新聞
粵語詞彙古雅,粵語語法是古漢語語法,本來就可入文,故此香港人應該提倡的是包涵粵語語彙及語法的通用中文,而不是粵文。例如香港人可以寫「食飯」、「飲水」、「去九龍」而不一定要寫「吃飯」、「喝水」和「到九龍去」。粵語體的中文,應該在日常交流(例如網絡、報紙),小說創作這些語域(register)較低的場合鍛煉,經歷北方白話文的口語成文過程,在慢慢提升到較高的語域,例如通告和公函,然而法律、記錄、學術等高語域的語文,仍以淺白文言為之,這是由於文言的語義穩定,而且遇到爭議的時候,可以訴諸歷代文獻,將詞義釐清。

雖然有點斷章取義,但是請大家認真看看,最好到原來的網站去看
另外有一個不錯的文章想全數轉載,但是需要允許。(大家可以自己去看)
地址:https://www.facebook.com/notes/taku-ry%C5%AB/%E7%B2%B5%E6%96%87%E6%9B%B8%E5%AF%AB%E5%8E%9F%E5%89%87%E5%88%9D%E6%8E%A2-%E7%AC%AC%E4%BA%8C%E7%A8%BF/1401479586777726/


第三種 舊三及第,是指一種混合了文言文,粵語白話文,通用漢語(官話書面語)而成的一種文體
第四種 新三及第,是指一種混合了外來語,粵語白話文,通用漢語(官話書面語)而成的一種文體。外來語同樣還是以英語和日語居多
引用文章:
所謂「三及第」,是指由文言、白話文、粵語混合而成的一種別具風格的文體。後來,文言成分減少,甚至「銷聲匿跡」,代之而起的是外語,包括英語、日語等辭匯。前者,論者呼之為「舊三及第」,後者呼為「新三及第」。
參考了http://paper.wenweipo.com/2011/05/17/OT1105170014.htm文匯報

楼主 学生滴疼苦  发布于 2017-03-27 20:33:00 +0800 CST  
注音相關問題
我也算是港澳人士出身,在我小時候,根本不知道甚麼是注音,查字典的時候第一個去就是找同音字,沒有同音字或者不會讀的話就去找父母教我讀。我個人認爲這纔是中國那麼多語言應該的學習方式,母語人士應該使用的學習方式。


但是廣東那邊幾乎都沒注重母語教育(粵語),還用着完全不適合粵語的簡化字,真的不知道如何是好。最糟糕的是,那些作爲父母的,周圍的親朋好友沒事發瘋不知道用甚麼官話,祗能說活該粵語衰退。我不明白,有絲瓜(粵語)不吃偏要去吃甚麼冬瓜(官話),真是邪門了!絲瓜犯了甚麼錯至於這樣被拋棄嗎?自己天天吃卻不好好吃,偏要吃自己根本不喜歡的冬瓜!


老是說國內不好,我就講下臺灣人吧,臺灣人有一部分是用臺語(閩南語)的,我問你,你覺得以臺語爲母語的人需要學注音嗎,三小啊?當然不用啦!你學外語才要去學注音啊!(補充個例子,粵語人士學官話會去學臺灣的注音或者大陸的拼音)另外有件事不明白,爲甚麼好好的,學自己母語要用注音了?你白目用同音字不用,有老人家教你,還有網路資源,你三小去用注音不是吧?

楼主 学生滴疼苦  发布于 2017-03-27 20:46:00 +0800 CST  
其實爲甚麼粵文(粵語書面文)會失傳了,第一是使用人數少,第二是複雜,比較像文言文的感覺。
你知道統一文字這種思想是怎麼來的嗎,其實是古代遺留思想,如果我們不同意粵語需要一個正式文字,那麼就跟不可能推廣了,一個沒有書面文的語言祗有白話文的語言怎麼推廣。
不過在這之前,我們先說下粵白(粵語白話文)。
我這個人不善言辭,所以請熱血時報的文章來講一講,那麼爲甚麼要用香港的文章,其實很簡單,粵語在香港有正式地位並且環境也以粵語爲主
(鏈接:www點passiontimes點hk/article/03-05-2014/9337)
(因爲版權問題保留原文)
摘自熱血時報
我哋需要一場粵語新文化運動
(我們需要一場粵語新文化運動)
保衛粵語,我哋最近打鑼打鼓咁做,粵文呢?
(保衛粵語,我們一直都在想辦法,但是有想過粵文嗎?

白話文唔係新鮮事
(白話文並非新鮮事)
南北朝起,文言開始分離,古人開始無法我手寫我口。手口不一令古代文人覺得頗爲唔自在,所以唐代開始,出現咗通俗嘅口語文體:變文。因爲中華文化泥古嘅幽靈纏繞不去,書寫同口講漸行漸遠。到明代,白話文學已經出現經典嘅四大名著,成爲中華文學嘅一塊重要基石。
(南北朝起,文言開始分離,古人開始無法我手寫我口。手口不一令古代文人覺得非常不自在,所以唐代開始,出現了通俗用的口語文體:變文。因爲中華文化這一個幽靈纏繞不去,書寫同口講漸行漸遠。到明代,白話文學已經出現經典的四大名著,成爲中華文學中的一塊重要基石。)

新文化運動後,我手寫佢口
(新文化運動後,我手寫我口。)
眨下眼去到近代,西學衝擊下掀起咗波瀾壯闊嘅五四新文化運動,喺幾代文人深耕之下,現代白話興起,革咗文言文條老命。 當時全國各地文人積極呼應「我手寫我口」原則,各地語言入文百花齊放。但漢人受大一統思想荼毒太耐,好快因爲政治正確,北方白話文抹平晒各地剛剛泛起嘅地方語文波紋。 我哋為咗能夠我手寫我口而推行新文化運動,廢除咗文言文,但事實上,對於非北方官話母語嘅南方漢人嚟講,情況根本冇改變,換湯唔換藥。
(眨下眼去到近代,西學衝擊下掀起了一番波瀾壯闊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在幾代文人深耕之下,現代白話興起,革了文言文條老命。 當時全國各地文人積極呼應「我手寫我口」原則,各地語言入文百花齊放。但漢人受大一統思想荼毒太久,好快因爲政治正確,北方白話文抹平了各地剛剛泛起的地方語文波紋。 我們爲了能夠我手寫我口而推行新文化運動,廢除了文言文,但事實上,對於非北方官話母語的南方人來說,情況根本沒有改變,換湯不換藥。 )

手不對口,周身唔聚財
(手不對口,渾身不舒服)
打開WHATS、非死不可,上網上討論區,相信九成以上嘅香港人文字,都係直白嘅粵語白話文。明明我哋從細就學習「書面語」,應用絕對冇難度。但香港人偏偏咁犯賤,走去用一套冇標準可言,約定俗成嘅文字。箇中嘅因由,幾何有人思考過?
(打開WHATS、非死不可,上網上討論區,相信九成以上的香港人文字,都是使用直白的粵語白話文。明明我們從小就學習「書面語」,應用絕對沒有難度。但香港人偏偏就是那麼犯賤,走去用一套無標準可言,約定俗成的文字。其中的原因緣故,幾何有人思考過? 其實理由很簡單,因爲用文言文或者北方白話文,根本沒有辦法完美的去表達我們心裏邊的想法與感受。)
每個人一出世學識母語之後,佢就會用佢嘅母語思考,所以一切喜怒哀樂,都係用母語作爲基礎。當我哋寫文,往往要係腦入便進行一次翻譯,變成北方話爲主體嘅官話白話文。係翻譯之後,無論文法、語氣、用詞都截然唔同。相信大家都有試過,如果你朋友突然用“書面語”同你講嘢,你往往會覺得一定發生咗某啲事,令到佢語氣非常嚴肅認真。係日常交流範疇,官話白話文並非我哋常用嘅語境(Language register)。
(每個人一出生學會母語之後,就會開始使用母語思考,所以一切喜怒哀樂,都是用母語作爲基礎。當我們寫文,往往要在腦裏面進行一次翻譯,變成北方話爲主體的官話白話文。在翻譯之後,無論文法、語氣、用詞都截然不同。相信大家都有試過,如果你朋友突然用「書面語」與你交流,你往往會覺得一定發生了甚麼大事,令到他語氣非常嚴肅認真。在日常交流範疇,官話白話文並非我們常用的語境(Language register)。)
喺文學創作領域,能夠抒發自身感情,令讀者產生共鳴、身同感受者爲佳作。我哋係寫作嘅時候往往無法良好咁抒發我哋自身,就係因爲俾「書面語」嘅框框困住。如果我哋能夠打破呢個框框,香港文學必定有一番新面貌。
(在文學創作領域,能夠抒發自身感情,令讀者產生共鳴、身同感受者爲佳作。我們在寫作的時候往往無法良好的抒發我們自身的感情,就是因爲被「書面語」這個框框困住。如果我們能夠打破這個框框,香港文學必定有一番新面貌。

- 熱血時報網站連結 www點passiontimes點hk/article/03-05-2014/9337
- Copyright © 2017(看到這個才放心轉載的)
敬請等待翻譯,空閒時間有限。

楼主 学生滴疼苦  发布于 2017-03-27 21:03:00 +0800 CST  
標準規範,邊個釐定
(標準規範,何人定決)
喺學校我哋經常俾人捉錯字別字,誰不知係漢字歷史上根本就冇一個硬性標準,只有約定俗成嘅通用標準。文字係溝通媒介,本身並冇對錯。如果我哋用粵語字同詞彙喺寫作入便係錯,咁點解簡體字又可以接受?粵語字嘅出現可以追溯到幾百年前嘅粵語文學同戲劇劇本,好多一直沿用至今。好多簡體字嘅歷史相對更加短淺,例如個「卫」字就係共產黨發明嘅象形字(註),毫無歷史脈絡可言。相對而言,「係」字喺文言文入便用咗上千年,成個中國無論南北都用,直到新文化運動用「是」代「係」。而家喺學校做功課考公開試,寫「卫」可以接受,但寫「係」必定招致一個大交叉,加一句不能用口語嘅評價。孰是孰非,邊個話得準?喺教育排擠下,粵文同粵字係民間仍然擁有巨大生命力而且不斷發展,可見粵文可以有好大嘅發展空間。
(在學校經常會被人抓錯字異體字,但是誰不知道漢語歷史上根本沒有一個硬性標準,祗有約定俗成的通用標準。文字作爲溝通媒介,本身並無對錯。如果我們用粵語字和辭彙來寫作業便算錯,請問爲甚麼簡化字可以被接受呢?例如「卫」字就是共產黨發明的象形字(註),毫無歷史緣故可言。相對來說,「係」字是文言文,一用就通用了上千年,整個中國南北都在廣泛使用,直到新文化運動用「是」代替「係」。而現在在學校做課業考公開試,寫「卫」可以接受,但寫「係」必定找來一個大交叉(錯誤),加一句不能用口語的評價。是對是錯,誰可以說的準了?在教育排擠下,粵文和粵字在民間荏苒擁有巨大的生命力而且在不斷發展,可見粵文還是可以有巨大的進步空間)


交流溝通,不足為礙
(交流溝通,不足為礙 )
反對者可能會講,官話白話文係現代華人共同溝通用嘅文字,粵文會窒礙華人之間嘅溝通。
(反對者可能會說,官話白話文是現代華人共同溝通用的文字,粵文會阻礙華人之間的溝通。 )
首先我哋要諗下我哋寫作想同邊個溝通。如果我係寫俾香港人睇,基本上係唔會有任何問題,因爲溝通只限於粵語母語使用者。就好似你喺香港唔會無啦啦同本地朋友講普通話一樣,如果有人話你喺屋企講廣東話,會窒礙同大陸同胞嘅交流,你即刻覺得佢代表香港政府發言啦!再者,究竟北方人係唔係真係睇唔明粵文呢?雖然我哋有好多粵語字,但絕大部分嘅詞彙都相似,而且粵字本身同官話白話文有對應關係,北方人只要學十零個粵字,就可以流暢閱讀並掌握文意。
(首先我們來想一下我們寫給誰,我們溝通目標是誰。如果我是寫給香港人看,基本上是不會有任何問題,因爲溝通只限於粵語母語使用者。就如同你是香港不會沒事抽風和本地朋友說官話一樣,如果有人和你在家裏面說廣東話,會阻礙和大陸同胞的交流,你立即就覺得他是代表香港政府發言啦!再者,究竟北方人是不是真的看不明白粵文了?雖然我們有好多粵語字,但絕大部分的詞彙都相似,而且粵字本身和官話白話文有對應關係,北方人只要學十零個粵字,就可以流暢閱讀並掌握文意。)
係 <<< — >>> 是
哋 <<< — >>> 們
嘅 <<< — >>> 的
等等
如果溝通交流係構成一個合理理由嘅話,點解我哋當初要廢除文言文呢?大家唔好忘記文言文曾經係東亞文化圈嘅共同書面語,無論中國南北、越南、朝鮮同日本,識字嘅都可以用文言文交流,打破語言藩籬。更進一步,英文可以話係世界通行嘅共同語,其次係西班牙文同法文。如果溝通真係咁重要,點解我哋唔廢除中文,全盤西化呢?
(如果溝通交流是構成一個合理理由嘅話,那麼爲甚麼當時我們需要廢除文言文呢?大家不要忘記文言文曾經是東亞文化圈的共同書面語,無論中國南北、越南、朝鮮和日本,識字的都可以用文言文交流,打破語言藩籬。更進一步,英文可以說是世界通行的共同語,其次是西班牙文和法文。如果溝通真的是那麼重要,爲甚麼我們不直接廢除中文,全盤西化了?)
講到底,點解我哋要委屈自己,去遷就其它地方嘅人呢?明明我哋好多時候書寫嘅時候對話對象都係同聲同氣嘅香港人,偏偏要係自己腦入便先翻譯成爲書面語,然後讀者再係心入便翻譯返做廣東話,成件事係好累贅好戇居。
(說到底,爲甚麼我們要委屈自己,去遷就其它地方的人呢?明明我們好多時候書寫的時候對話對象都是同聲同氣的香港人,偏偏要在自己腦裏面先翻譯成爲書面語,然後讀者再花時間翻譯回廣東話,整件事祗是又累又愚蠢而已。)

粵文應進入更高語域
(粵文應進入更高語域 )
喺語言學入邊,會根據語言嘅用途劃分唔同嘅語域(language register),譬如英文都有分正式(formal)、半正式(semi-formal)、俗語(slang)、粗俗(vulgar)等多個層面,就好似你寫英文信件畀法官唔會寫「Hi there!」而會寫「Dear Magistracy」一樣。同樣情況都可以套用係粵文,經過多年香港社會發展之後,粵文已經盤踞日常生活嘅通俗語域,但高階嘅文學同正式語域依然係白話文同文言文嘅天下。舉個例子,粵語流行曲作為本地文學嘅代表,其文法詞彙依然係以官話白話文為主流,雖然有小部分例子如許冠傑嘅《半斤八兩》徹底使用粵文作爲譜詞語言,但主流歌曲一但出現口語化嘅粵語辭彙,大眾會覺得奇怪同唔自然。但歸根究底,呢個只係長時間耳濡目染下嘅偏頗印象,一如五四運動之初,北方推行白話文都俾人批評唔入流,直到好多文學家用力推廣,先扭轉大眾嘅印象。
(在語言學裏面,會根據語言的用途劃分不同的語域(language register),譬如英文都有分正式(formal)、半正式(semi-formal)、俗語(slang)、粗俗(vulgar)等多個層面,就好像你寫英文信件給法官不會寫「Hi there!」而會寫「Dear Magistracy」一樣。同樣情況都可以套用在粵文,經過多年香港社會發展之後,粵文已經盤踞日常生活的通俗語域,但高階的文學同正式語域依然是白話文同文言文的天下。舉個例子,粵語流行曲作為本地文學的代表,其文法詞彙依然是以官話白話文為主流,雖然有小部分例子如許冠傑的《半斤八兩》徹底使用粵文作爲譜詞語言,但主流歌曲一但出現口語化的粵語辭彙,大眾會覺得奇怪以及不自然。但歸根究底,這個只是長時間耳濡目染下的偏頗印象,一如五四運動之初,北方推行白話文都被人批評說不入流,直到好多文學家用力推廣,先扭轉大眾的印象。 本土文學在香港其實尚屬萌芽時期,隨住網絡小說的興起,出現了好多機會新一代作家去打破傳統出版及媒體的壟斷,用自己熟悉親切的語言文字去寫出心中所想。

本土文學,自由嘅土壤
(本土文學,自由的土壤)
同北方五四運動一樣,我哋並唔需要拘泥於寫作嘅方法同方向。無論你用正字俗字,夾雜文言定夾雜北話,有廣闊嘅空間去嘗試開拓。呢個係一個文學嘅新領域,而我相信,通過無數嘗試,最終會煉成好正嘅粵語新文學,文法用字都會約定俗成。呢個係一塊新既瘦田,耕開有人爭!
(與北方五四運動一樣,我們並不需要拘泥於寫作的方法以及方向。無論你用正字俗字,夾雜文言還是夾雜北話,有廣闊的空間去嘗試開拓。這個是屬於文學的新領域,而我相信,通過無數嘗試,最終會煉成優秀的粵語新文學,文法用字都會約定俗成。這個是一塊無人耕種的田地,就等着我們來!
註:譚慶生提出商榷,「卫字係象形字」呢個講法相傳係南懷瑾講的,只係都市傳說,日語片假名「ヱ」古已有之,從「惠」字而來,「衛」略寫為「卫」應是借用「衛」之日語音讀「ヱイ」,估計清末民初留日學生眾多時已傳入中國。
(譚慶生提出商榷,「卫字是象形字」這個講法相傳是南懷瑾講的,但祗是都市傳說,日語片假名「ヱ」古已有之,從「惠」字而來,「衛」略寫為「卫」應是借用「衛」之日語音讀「ヱイ」,估計清末民初留日學生眾多時已傳入中國。)


這裏補充一句 「ヱ」屬於舊假名,現在已經不再使用。(一般祗有老人會使用)

- 熱血時報網站連結 www點passiontimes點hk/article/03-05-2014/9337
- Copyright © 2017(我看到這個才放心轉載的)

楼主 学生滴疼苦  发布于 2017-03-28 15:02:00 +0800 CST  

楼主:学生滴疼苦

字数:7134

发表时间:2017-03-28 04:3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8-24 08:51:35 +0800 CST

评论数:5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