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小篆和隶、楷在演变时候产生的差异

此贴为科普贴,主要普及小篆演变到楷书之后,一些字型和笔画写法的差异。本人才疏学浅,如有错误请指出,谢谢。


楼主 皇帝的呼啦圈  发布于 2019-12-22 12:10:00 +0800 CST  
一些人认为,隶书(及其后代楷书)只是将小篆的曲线拉成直线,字型上是一脉传承的。实际上这个认识存在错误,隶书除了将小篆曲线变直以外,还存在把大量小篆的笔画进行减省、合并,楷书中一些不常见的笔画或者结构,往往在小篆之中能够找到答案。而隶书兴起于战国末期,在秦朝时成为小篆常见的俗书,而俗书本身就会带有省略简化的倾向,所以隶书本质上是“小篆”的俗写。

楼主 皇帝的呼啦圈  发布于 2019-12-22 12:15:00 +0800 CST  
我们下面就来盘点一下,常见的小篆和楷书的字型演变差异

楼主 皇帝的呼啦圈  发布于 2019-12-22 12:16:00 +0800 CST  
“又、手”类:
“左”字最早写作“ナ”,本义为“左手”之象形(像一只左手)在金文时期增加形符“工”,小篆原样继承金文写法(如图一,图片来自“象形字典),隶书开始此字变异,将手型的弯曲拉成一条直线形成类似日本片假名“ナ”的写法,而其他部件保留(图二)



楼主 皇帝的呼啦圈  发布于 2019-12-22 12:22:00 +0800 CST  
而同样,“右”在甲骨文和“左”就是轴对称关系,本字作“又”(another含义系叚借)像右手形状,和“左”情况类似,金文时期增添形符“口”,小篆几乎原样继承金文,隶变之后原本“又”居然变成了“ナ”,活生生从右手变成左手,猜测原因类似,而情况稍稍不同的是,这次是手掌状的笔画变成了“丿”,而手腕笔画这次变成了横,所以和“左”混同



楼主 皇帝的呼啦圈  发布于 2019-12-22 12:29:00 +0800 CST  
此外,“左”和“右”除了把右手变成左手导致左右不分以外,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原本在甲骨文轴对称的左和右,在隶书以后已经变成完全失去象形和轴对称的“ナ”和“又”了,不借助小篆等之前的字型,仅仅从楷书根本看不出两个字的关系(为这么一对关系如此密切的字默哀十秒钟……)

楼主 皇帝的呼啦圈  发布于 2019-12-22 12:32:00 +0800 CST  
除此之外,楷书和隶书还多有把“又”变成“ナ”的例子,如“友”和“灰”


楼主 皇帝的呼啦圈  发布于 2019-12-22 12:37:00 +0800 CST  
“廾”在汉字里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件,在“共”、“兵”、“弄”等常用字下面频繁出现,该字为“左”和“右”两个字组成,表示双手将什么东西拿起来或者举起来,小篆中非常明确就是左手和右手,隶变以后变成“廾”,有点不知所谓


楼主 皇帝的呼啦圈  发布于 2019-12-22 12:41:00 +0800 CST  
此外,“廾”这个部件和其他更复杂的部件组合构字时,隶变常常把它和其他部件粘粘形成两横和三横结构,如“奉”从上到下本为“丰”、“廾”和“扌”组成,而“泰”本为“大”、“廾”、“水”组成,“秦”本为“午”、“廾”、“禾”组成,这些部件隶变全部粘粘形成一个夫加一横的写法(而“春”反倒和它们没关系)





楼主 皇帝的呼啦圈  发布于 2019-12-22 12:49:00 +0800 CST  
继续说“手”代表——“寸”和“厷”
“寸”和“又”一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和“ナ”不一样的是,“又”比“ナ”更频繁参与汉字构字,而以“又”为基础发展出来的“寸”,本义为手腕(“右”加一点指事手腕),而金文之后“又”常常增添成为“寸”,所以在构字当中,“寸”大体含义基本等于“又”,即用手做什么的含义


楼主 皇帝的呼啦圈  发布于 2019-12-22 18:42:00 +0800 CST  
“寸”在楷书中变为类似“十”加一点结构,和“又”以及“右”再次脱离关系,而“厷”则是“肱”本字,用圆圈指代肱部,在楷书直接讹变成“ナ”,而原型指事标根据隶书常见“口”形讹变成为“厶”


楼主 皇帝的呼啦圈  发布于 2019-12-22 18:45:00 +0800 CST  
如“守”在金文写作“㝊”,“又”和“寸”在汉字里面大多数可以相互替换


楼主 皇帝的呼啦圈  发布于 2019-12-22 18:49:00 +0800 CST  
支、攴(攵)、殳
因为右手较为常使用,所以以“又”为本字派生出来众多偏旁,如以上三个字,“支”小篆为右手持半竹(个)象形,隶变强行把“个”擘直为“十”,而“攴”则像右手持棍象形,通常在构字中承担“做什么事”或者“用棍子敲打”的含义,该字在楷书中常常讹变为“攵”,俗称“反文旁”,但是实际上这个字和“文”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反而和“又”关系紧密;而“殳”金文系持锤殴打含义,小篆写法将持拿物和“又”分离,楷书讹变锤讹变为“几”,此字作为构字部件主要是形声用。


楼主 皇帝的呼啦圈  发布于 2019-12-23 00:18:00 +0800 CST  
字型演变


楼主 皇帝的呼啦圈  发布于 2019-12-23 00:21:00 +0800 CST  

该字为“廾”和倒着写的一“ナ”一“又”构成,除了作为声符以外,该字参与构字主要表示托举或者教授什么东西,如“學”、“輿”,在楷书中演变成类似两个轴对称拉丁字母“E”少最后一横,和原手型脱离关系,而下面两只手参照“廾”演变


楼主 皇帝的呼啦圈  发布于 2019-12-23 00:28:00 +0800 CST  


楼主 皇帝的呼啦圈  发布于 2019-12-23 00:30:00 +0800 CST  
“キ”
这字没什么好说的,后起的“手”本字,同样表示手的动作,但是不一样的是,这只手并不强调左右,而是从下面伸出来,需要讲的是这个字中国人普遍知道它在左边是“扌”就是“手”,但是并不知道在下面的“キ”也是“手”(如“舉”),而比较离奇的是这个一个简单的字在楷书中竟然分裂成了“手”、“扌”和“キ”三个变体,另外一提,可能是为了找寻字源方便,日本和韩国均将“舉”定为“擧”的写法(其中日本新字体简化为“挙”),而中国无论大陆台湾还是港澳均立“舉”为正(其中大陆简体字为“举”),也是挺有趣的。


楼主 皇帝的呼啦圈  发布于 2019-12-23 00:36:00 +0800 CST  
最后以一张手型全家福作为“手”系列收尾,请欣赏(顺便看看括号内的楷书多么自由奔放)


楼主 皇帝的呼啦圈  发布于 2019-12-23 00:40:00 +0800 CST  
下一系列开启“人”,作为各类语言中最最核心的要素,我们将欣赏在小篆之前单一写法的“人”如何在楷书之中“德智体美劳全面开花”的

楼主 皇帝的呼啦圈  发布于 2019-12-23 00:46:00 +0800 CST  
“人”系列
终于开启这个汉字中最重要的部件了。“人”这个字从甲骨文到小篆,几乎没怎么变(隶书楷书严格来说本字变得也不多),为一人侧面形象,左边是胳膊下面是腿(而非按照楷书理解的两条腿),不过只是背部到楷书越来越弯了,而作为构字成分,“人”在小篆写法几乎没什么变形,无非是背部曲折度存在差异,但是因为这个差异,导致在楷书之中产生了繁杂的变形体


楼主 皇帝的呼啦圈  发布于 2019-12-24 12:32:00 +0800 CST  

楼主:皇帝的呼啦圈

字数:7722

发表时间:2019-12-22 20:1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1-14 16:01:10 +0800 CST

评论数:252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