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府觀瀾:粵港粵劇,不要變成另類“絕唱”

2014年11月03日 13:43 來源:羊城晚報

廣東省粵劇院青年團的演員在排練

楼主 无野食  发布于 2016-01-03 13:38:00 +0800 CST  


裴艷玲(右)和阮兆輝對話,談戲劇傳承的問題

楼主 无野食  发布于 2016-01-03 13:40:00 +0800 CST  
羊城晚報記者 鐘哲平
香港文化中心、沙田大會堂、新光戲院等香港主要戲劇演出場所,近年來常見廣東省市粵劇團體演出。越來越多香港觀眾喜歡看“省城來的大戲”。“內地製造”成為大製作的品牌。懂行的香港觀眾知道,無論從陣容、故事、唱腔、身段、行當來看,來自廣東的粵劇團體,都能讓他們看到香港本地團體難以完成的表現。
香港保留了大量傳統粵劇的精華,但囿于市場的局限性,難以把好的傳統進一步發揚光大。沒有適應時代發展的創作理念和發展條件,香港粵劇很容易成為絕唱。沒有尊重傳統的敬意和困境自強的精神,內地粵劇也會在繁榮的表像之下走向絕唱。
粵港兩地粵劇發展從來息息相關,取長補短,才能互相取暖。

楼主 无野食  发布于 2016-01-03 13:42:00 +0800 CST  

香港觀眾為什麼喜歡看內地粵劇
國家一級演員、廣東粵劇院著名花旦蔣文端記得,她1989年去香港演《白蛇傳》時,觀眾對她們這些剛畢業不久的演員驚為天人:“哇,甘後生!哇,甘靚女!”
25年過去了,香港觀眾不僅喜歡內地演員的青春靚麗,也開始欣賞他們的表演和整體創作水準。
廣州粵劇院有限公司董事長余勇高興地告訴羊城晚報記者,上個月紅豆粵劇團在香港新光戲院演出,連演七場,劇院均挂上“全院滿座”的牌子。兩個月前,他們帶著《搜書院》和《歐凱明藝術專場》兩個新舊結合的節目,到香港澳門巡演,也是全部滿座。
余勇對香港市場的信心還體現在經營方式的改變。以往他們赴港演出,要有戲班邀請。近五六年來乾脆自己租場地,自己賣票,一個演出大概能賣30多萬元。不少演員已在香港有固定的粉絲,很有號召力。余勇認為觀眾喜歡看內地團體節目的原因,是因為演員排練很熟練、人員整齊、服裝精美、行當齊全。
這聽起來似乎很基本的要求,在香港卻不易做到。
香港戲班多是臨時組班,排練時間少,水準參差不齊。蔣文端有一次到香港,和當地演員同臺演《紅樓夢》,就覺得很奇怪。黛玉進府一幕,王夫人身邊有眾丫環,個個有名有姓,但面無表情。寶玉摔玉,她們也紋絲不動,視若無睹。蔣文端問她們為什麼不做動作。導演說,她們不能做動作,甚至不能超過王夫人腳下那條線。因為這些都是臨時演員,她們不知道要怎麼動,所以不準動。蔣文端有點不習慣。她說:“我們平時演戲,一個角色有很多人‘傍住’,在香港演,只能自己‘執生’了。”
令羊城晚報記者驚訝的是,今年7月在香港沙田大會堂演出的古腔粵劇《六郎罪子》,這樣一場成功的演出,總排時間也只有三次。這對於內地一場戲精益求精排練一年半載的要求來說,是不可思議的。《六郎罪子》的製作總監李奇峰告訴羊城晚報記者,香港可以供劇團排練的場地少,面積小,租金貴,一個千余尺的地方要兩百多元一小時。雖然康文署實施著一個場地優惠輪候計劃,但僧多粥少。香港八和粵劇學院開設的課程也只能晚上上課。提到內地演員的學習及排練條件,李奇峰感慨地說:“他們真的要好好珍惜!”

楼主 无野食  发布于 2016-01-03 13:43:00 +0800 CST  


香港油麻地戲院旁的紅磚屋,由原來的抽水站宿舍,活化為民間粵劇團體的排練場所  鐘哲平/攝

楼主 无野食  发布于 2016-01-03 13:45:00 +0800 CST  


香港八和粵劇學院學員在上課

楼主 无野食  发布于 2016-01-03 13:46:00 +0800 CST  
貳  “粵派”武功漂亮,“港派”字正腔圓  香港觀眾特別喜歡看內地精彩的武戲,因為武戲練功非一朝一夕,在香港很難看到像樣的。  以武戲聞名的國家一級演員、廣東粵劇院青年團團長彭慶華則對香港同行難以練武表示理解。他說,臨時搭班是舊戲班的習慣,但以前跑龍套也能養家活口,現在則難以維生。所以很多演員都是業餘的,下了班才來兼職。  正因為排練條件艱苦,彭慶華對香港同行很有敬意。他曾見他們因找不到正式排練場地,租用學校操場來排練。躺、跪、摔一輪,背上和膝蓋傷痕纍纍。  所以當彭慶華到香港演出,收穫熱情的掌聲時,他沒有忘記,自己得到觀眾讚許的表演,是在比香港同行優越得多的條件下訓練出來的。  除了練功,他還很佩服香港同行咬文嚼字的認真。著名香港粵劇演員白雪仙看過彭慶華演《花蕊夫人》,覺得他身段很好,就主動給他說戲。白雪仙十分在意唸白的發音,每個字都念得那麼雅致,讓彭慶華深受感染。  香港老粵劇演員對於唱詞的音準和“字正腔圓”的追求,是內地演員所不及的。  香港民樂學者唐健垣博士告訴羊城晚報記者,上世紀80年代他擔任香港演藝學院中樂系主任時,常有內地劇團到香港演出。內地演員對演藝學院學生使用工尺譜感到很驚訝,問:“你們會看工尺譜啊?”香港學生更驚訝:“難道你們不會?”  廣東學者李計籌《粵劇與廣府民俗》一書摘錄了2001年香港《大公報》的一篇文章:“(內地)佬倌的做手做‘樣板味’;唱腔不太婉轉動聽,某些佬倌好好聲唔好聽!有些曲詞又只求文意,而不理會是否拗口,聽來十分骾耳……(香港佬倌)由於經常夥拍不同演出對象,因此戲場上懂得靠經驗去‘執生’。唱腔揚長避短,較為本港戲迷所接受。”  香港學者張慧敏《一台風景》也提到:“(內地生)他們基本功紮實,擅長小武行當,是一股生力軍,但有個忠告,戲曲演員講究唱功,先求‘字正’,再練‘腔圓’,總不成天天只顧打打打,唱廣東大戲而咬不準廣東音又怎說得過去。如果要留下來發展,發音咬字方面必須痛下苦功。”

楼主 无野食  发布于 2016-01-03 13:48:00 +0800 CST  

彭慶華

楼主 无野食  发布于 2016-01-03 13:49:00 +0800 CST  


蔣文端

楼主 无野食  发布于 2016-01-03 13:50:00 +0800 CST  

學生急於求成,繼承與創新倒置
可是如今肯下苦功的學生,不管在內地還是香港,都越來越少了。
著名京劇演員裴艷玲和香港粵劇演員阮兆輝去年進行了一次對話,談到對戲劇新人急於求成的擔憂。
阮兆輝說:“現在不是師父教徒弟,是徒弟教師父。他說,師傅,我明天要起霸,你今天要教我。現在就是這樣,這是傷了戲劇的根本。只有繼承好了才能發展,發展到某個地步再有創新,現在還沒繼承好就先創新了。”
裴艷玲說:“那是因為繼承太難了。現在所謂的創新,沒有可比性。你說他什麼都不像,他說我就要這個什麼都不像。其實只要繼承好了,想不發展都難。好比一杯水,空杯子不是創新,水滿了溢出來才是創新。我們談藝術,其實是談信仰。現在的孩子,就會15分鐘的《挑滑車》,急功近利。他們每學期要彙報啊,要是一學期就學一套把子,家長也不樂意。”
要搶眼、要熱鬧、要出彩,這是一般初學者的心態。澳門瓦舍曲藝會會長沈秉和認為,現在很多演員都忘了自己最好的東西。他說:“當今粵港粵劇的通病,是沒有幾個唱得好的演員。廣東排了很多新戲,都是話劇加唱。好像一個人和你飲茶吃飯談生意,說著說著突然唱起來了,你會不會覺得他有病?至於香港,確實保留很多古老排場和唱腔,但這是不能救市的,因為不好聽。香港戲劇沒有經過什麼改造,當年這些古老唱法漸漸淡出,是有其自身原因的。不是籠統恢復古老就好。粵劇的戲味,要在細膩的表演和唱腔中體現。”
這也許是沈秉和對廣東香山粵劇團近日上演的《南國菩提》給予很高評價的原因。他說:“這個戲還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提供了一個正確的方向,粵劇發展到今天可以這樣演、這樣唱,讓觀眾在幾乎無高潮的演出中品味戲曲帶來的心靈的寧靜。這個戲不僅是近年廣東難得一見的戲,也是對香港粵劇創作的一次示範。”

楼主 无野食  发布于 2016-01-03 13:51:00 +0800 CST  

阮兆輝

楼主 无野食  发布于 2016-01-03 13:52:00 +0800 CST  


在佛山南海文化館學粵劇的孩子

楼主 无野食  发布于 2016-01-03 13:54:00 +0800 CST  

香港觀眾是內地觀眾的老師
沈秉和甚至認為,香港粵劇的出路,就是要請廣東的名演員去當老師,也請京劇、昆劇的老師。取各家之長,才能繼續發展。
對於粵港兩地觀眾的比較,沈秉和以及文中幾位採訪對象,則認為香港觀眾是廣州觀眾的老師。
沈秉和在廣州看戲,常覺得很奇怪,觀眾為什麼這麼吝嗇掌聲。就連他如此看好的《南國菩提》,他覺得掌聲也是遠遠不夠的。而他則激動得看完戲還要和朋友去宵夜,聊到淩晨兩三點才能散掉一些餘興。曲終人不散,徘徊不忍去。這是多麼美妙的戲曲享受。
據沈秉和觀察,香港粵劇觀眾女性居多,她們喜歡追星捧名伶。每一次看戲,都是情感的溫習與再次投入。每一次謝幕鼓掌,既是為演員鼓掌,也是為自己又完成了一次美好的戲劇之旅而鼓掌。而廣州觀眾看戲則比較隨意,“有乜睇乜”,沒那麼投入。
香港觀眾的素質,給廣東演員也留下了好印象。彭慶華覺得香港觀眾有不少年輕白領,看戲很安靜。蔣文端印象最深的是,買了後排座位的觀眾,即使前排沒有人,也不會往前坐。
唐健垣上周在油麻地戲院舉辦了一場南音演唱會,觀眾不到兩百人。但他很滿意,因為來的都是知音。“南音就係要人少少咁聽,唔使人多。”

楼主 无野食  发布于 2016-01-03 13:55:00 +0800 CST  

香港也有過看不起傳統戲曲的年代
香港觀眾對粵劇的喜愛,也有過中斷的時候。
羅家英說:“香港曾有段時間,英國政府想將香港市民對中國的親密減到最低,宣揚一種觀念,最重要是英文,第二是算術。中文好是畢不了業的。政府寧願放很多錢搞芭蕾舞,搞管弦樂團,也不給錢搞粵劇。粵劇在香港有一千多從業人員,真的是吃西北風。當時有人問我,細路,你是做什麼的?我不敢說是做大戲的。我說是幫人飛發(剪頭髮)的。這是香港60年代的環境。”
再往前看,香港粵劇的興衰,與內地息息相關。19世紀中期,香港開始有粵劇戲班登臺。20世紀初,粵劇“志士班”配合辛亥革命,在粵港兩地輪流演出。1938年,廣州淪陷,藝人赴港避難,香港成為粵劇演出的集中地。1941年香港淪陷,藝人重返內地。1945年日本投降,粵劇演員陸續回到香港,戰後涌現許多新戲及名伶,如新馬師曾、任劍輝、何非凡、紅線女、方艷芬、白雪仙等。
1949年新中國成立,不少藝人嚮往百廢待興的開國氣象,又返回內地。此前粵港戲班多是兩地演出,劇目大同小異。50年代後逐漸出現因社會制度不同帶來的藝術面貌差異。《粵劇大辭典》提到:“香港、澳門、台灣是粵劇的重要流行區域。其中,香港是三地粵劇活動的中心,澳門、台灣是受其輻射的地區。因社會制度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差異,港澳臺粵劇與內地粵劇相比有其不同的發展路向。”

楼主 无野食  发布于 2016-01-03 13:56:00 +0800 CST  

兩種創作環境各有利弊
“不同的發展路向”在紅線女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如果紅線女沒有從香港回到廣州,未必有後來的成就。紅線女代表作《關漢卿》、《搜書院》、《李香君》等作品,無不是集中優秀作家、編導及一流創作團隊完成的。
而香港在保存傳統方面,也的確功不可沒。比如神功戲。內地的神功戲在上世紀50年代與“封建迷信”一起被破除。而香港則一直有保留。羅家英也提到,香港不少粵劇演員是靠神功戲養活的。香港中文大學的“粵劇研究計劃”,把神功戲《祭白虎》作為一種人類學進行研究。他們看到了“迷信”的意義,也看到了“人定勝天”的荒謬。
一個好的藝術環境,有兩種形式。一是尊重市場,創作自由。弊端是易於流俗,消耗資源,停滯不前。二是有主導作用推動文藝創作,集中優秀人才打造巨著和精品。弊端是主題先行,違背藝術初衷。二者各有利弊,很難簡單地評斷優劣。香港與內地粵劇的發展之路,應互相借鑒,更應互為警醒。
日本著名歌舞伎坂東玉三郎到香港演出中日版《牡丹亭》時,有這樣一段致辭:“許多京劇、崑曲演員都曾經對我說過,當傳統戲劇日漸衰微的時候,香港觀眾及時給予了有力的支援,是京劇崑曲的‘患難之交’。我因此對香港觀眾抱有很深的尊敬。”坂東玉三郎的總結相當到位。而在患難之後應該如何共同“富貴”,則是當下香港粵劇發展需要思考的方向。

楼主 无野食  发布于 2016-01-03 13:57:00 +0800 CST  
廣州中小學校引入粵劇課程
2015-12-03 19:40:21來源:中國新聞網 評論: 0


中新網廣州12月3日電 (許青青)享有“南國紅豆”美譽的廣東粵劇進入了廣州市中小學正式課程。3日,廣州市教育局舉行了首批粵劇傳統教育特色學校授牌,廣州市南海中學、越秀區執信南路小學、荔灣區三元坊小學、西關培正小學等15所中小學校獲授牌。


“學校開發成立了粵劇校本課,配套開發相關粵劇教材,初一、初二學生每週一節粵劇課”,廣州市南海中學副校長梁春玲接受記者採訪時候表示,南海中學地處粵劇發源地荔灣區,也是西關百年老校,有傳承傳統文化方面有責任感。早在90年代,學校就自發組織學生參加粵劇興趣班學習。
粵劇舊稱“廣府大戲”,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由弋陽腔和昆腔與廣東本地流行的南音、龍舟、木魚、粵謳、鹹水歌等民間曲調以及廣東器樂樂曲結合而成,是以廣州話演唱,具有鮮明嶺南特色的中國南方一大地方戲劇。粵劇在海外流傳甚廣,有“有廣東人的地方就有粵劇”之說;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3年底,在粵港澳乃至海外華人聚居地區擁有無數戲迷的“南國紅豆”紅線女去世,再次引發了各界對‘後紅線女時代’粵劇前途命運的強烈關注。
為了進一步振興粵劇事業,2014年7月,廣州市政府常務會審議並通過振興粵劇事業總體工作方案,提出3年內將做好10項重點工作,其中就包括推進粵劇進校園,培養一批粵劇人才。
梁春玲介紹,學校與廣州市粵劇院等展開粵劇教學合作,聘請專業粵劇人員來給學校粵劇教學作指導。同時,學校還開設一些粵劇普及課程,每週開展兩次粵劇活動。此外學校每年還從一些少年宮、小學內招生粵劇特長生。
廣州市教育局副局長在授牌儀式上表示,今後廣州市還將繼續評選出第二批、第三批粵劇特色學校,逐步擴大粵劇傳統教育特色學校隊伍,規劃好中小學梯隊銜接佈局,創新活動形式,讓更多的師生感受和體驗到粵劇文化的魅力。
“真正傳播粵劇粵曲,一定要從學校裏的娃娃抓起,粵劇的未來都在青少年一代身上。”廣州市原市長、廣州振興粵劇基金會會長黎子流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粵劇藝術的振興必須靠一代人一代人的不斷堅持和努力,孩子們從小就要開始接觸粵劇傳統藝術,“要讓廣府的孩子們都知道,他們身上懷抱著珍貴的廣府文化背景,粵劇是其中的一件瑰寶,要為粵劇感到自豪。”

楼主 无野食  发布于 2016-01-04 21:47:00 +0800 CST  
粵劇創新:南國紅豆”如何融入現代生活?
發佈時間: 2015-01-23 08:32:16 | 來源: 人民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原標題:粵劇創新:南國紅豆”如何融入現代生活?


'在紅線女弟子瓊霞的粵劇交響音樂會上,觀眾可以看到交響樂指揮的身影


粵劇大師紅線女的逝去,令許多人扼腕嘆息,甚至有人擔憂,優美的“紅腔”可能會就此成為“絕響”。對於粵劇的繼承、創新和改革,受訪的粵劇界人士各抒己見,但有一點卻是共識——“南國紅豆”要融入現代生活,進一步開枝散葉,就必須放手一搏,在市場中闖出一條路來。
粵劇創新貴在敢於實踐
廣東省戲劇家協會主席倪惠英錶示:“粵劇傳承和改革的過程,就像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轉型一樣,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重要的是你要敢於去改,去闖,去實踐!”
在去年年底舉行的“粵劇宗師薛覺先誕辰110週年紀念座談會”上,倪惠英提到,薛覺先很早就提出“今日的戲劇藝術,應隨著時代同行並進,才不致落伍泯滅”的觀點,這和今天黨和政府提出藝術要與時俱進、與時代脈搏共鳴有異曲同工之妙。
“他首先從制度入手,明確取消‘師約制’,打破‘紅船’陋規,給演員以充分的人身自由。接著,整頓颱風,廢棄‘提綱戲’,排演忠於臺本,唱做念打要求嚴格。”倪惠英介紹説,薛覺先在表演方面不僅融合了京劇的武功、身段、舞蹈的技藝,開創了“北派”的武打場面,更在美術、燈光、布景、服飾、化裝、道具、場幕等方面,都作出了較大的改進。同時,他還是把粵劇搬上銀幕的第一人,擴大了粵劇的普及面。“這些舉措背後的創新意識和進取精神,都是非常值得現在的粵劇工作者學習的。”
粵劇音樂可單獨推向市場
對於粵劇和交響樂的融合,倪惠英在讚賞的同時也提醒説,演員需要對傳統戲曲表演與西洋歌唱方式進行區別,戲曲演員的唱腔口型也會影響舞臺形象的美感。同時,倪惠英、何篤忠等鼓勵年輕的“紅派”弟子需要從現在開始打造自己的劇目,將來擁有自己的“首本戲”,才能把“紅派”藝術發揚光大。
瓊霞所在的珠海粵劇團在2012年轉製成企業,粵劇“走市場”也是瓊霞和她的同事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改制後,珠海粵劇團成了旗下的粵劇音樂藝術中心。“粵劇裏的音樂比其他劇中更為豐富,大家都知道廣東音樂,如《步步高》、《彩雲追月》、《得勝令》等,都來自粵劇。傳統粵劇裏有很多音樂曲牌,這些曲牌都很好聽,如果不把它們從粵劇裏抽離出來,‘打包’予以推廣,年輕人就很難接觸到。”
瓊霞説,粵劇音樂藝術中心有意進行這樣的嘗試,中心除了有交響樂隊,還設立了舞蹈隊、合唱團等。“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想以現代審美的手法,把傳統的粵劇音樂、廣東音樂重新包裝推向市場。”
提升編劇待遇吸引人才回流
紅線女生前開創的“粵劇動畫”廣受讚譽,為粵劇的未來發展立下了一個標桿。其子馬鼎盛認為,粵劇雖然要與時俱進,卻不能過於迎合市場,必須有所選擇,要堅持立足於藝術傳統,立足於群眾。“在劇本方面,我建議多吸收優秀的歷史文化,古裝戲與現代戲之間,可以保持7:3的比例。”
《傳奇狀元倫文敘》電影版導演鄧原介紹,傳統戲曲電影的拍攝有三種模式,一是實景拍攝,二是攝影棚內拍攝,三是舞臺記錄式。他建議:“粵劇電影最好能結合以上三種手法來創作,既保留舞臺的傳統特色,也加入一些新的手法。諸如,舞臺背景的大螢幕採用動態多媒體投影,以及在後期的製作中加入特效。”可見,對於傳統和現代的辯證關係和拿捏尺度,也是未來粵劇時尚化、現代化需要探討的話題。
可喜的是,近兩三年粵港兩地在粵劇編劇方面吸納了一些新生力量。八和會館開辦了編劇班嘗試“由曲入戲”(即先學作曲,再在音樂的基礎上進行劇情創作)。粵劇表演藝術家羅家英錶示,這批新學員的文筆和創作基礎不錯,問題是劇本的橋段還不夠出彩,吸引力不足,這跟過去的劇團對編劇重視不夠有關。他希望內地劇團將來能提高編劇的待遇,吸引優秀人才回流,壯大粵劇的創作陣營。

楼主 无野食  发布于 2016-01-04 22:45:00 +0800 CST  
首張粵劇數字付費專輯發佈 經典劇種迎來新傳播模式
2016年01月02日 13:32 來源: 中國經濟網
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2日訊 流行歌手選擇網路進行專輯首發早已經不再新鮮,但戲劇專輯通過網際網路首發似乎從未聽聞。2016年1月1日,網際網路音樂服務平臺酷狗音樂上架了粵劇表演藝術家李嘉宜的全新個人專輯,也是我國首張粵劇數字付費專輯——《嘉韻麗音》。
近年來,伴隨人們消費習慣和觀念的轉變,實體唱片銷量急劇下滑,唱片業的産品模式日益走向數字化。作為一種新型音樂發行方式,數字音樂專輯從製作、發行到消費,都只依託網際網路完成。因為這一發行方式的便捷性和互動性,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近一年來,越來越多藝人選擇以數字專輯的産品模式來推廣自己的音樂——從周傑倫到張學友,從周筆暢到竇靖童、趙麗穎,甚至還有英國當紅流行歌手阿黛爾。值得一提的是,不僅新力、華納、EMG等唱片公司選擇數字專輯來嘗試嶄新的發片模式,就連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代表的戲曲也開始試水數字模式。此次李嘉宜的這張付費專輯就是戲曲藝術家發行數字專輯的首次嘗試。有業界人士預言,數字專輯將愈來愈成為撬動整個産業鏈的杠桿。
過去,喜歡粵劇的朋友往往只能選擇去劇場或者買實體唱片,渠道十分有限。現如今,數字專輯的誕生讓劇迷們有了更多選擇——不僅足不出戶就可欣賞到高音質的作品,購買價格也遠低於去劇場的成本。在李嘉宜專輯的購買頁面可以看到,《嘉韻麗音》專輯的價格為15元,其中包含9首曲目。購買者不僅可以享受高品質音源,獲得專屬徽章,還能得到李嘉宜的親筆信和獨傢俬房照。同時,購買者還可以抽獎贏取限量周邊産品,如iPhone6s,酷小狗公仔,iWatch,酷狗7天vip等。
目前,在酷狗音樂的粵劇專區中,有《昭君出塞》《西廂待月》寶玉怨婚》《玉堂春》等深受劇迷喜愛的經典曲目,只是出版時間多為2004年之前。廣東粵劇院有關負責人介紹,此次與酷狗音樂合作,是為了結合當前網際網路發展數字音樂的大趨勢,更好地推廣粵劇文化,未來將會有更多更新的劇目出現在專區中,請劇迷們拭目以待。
相關連結: 李嘉宜生於1989年,是廣東粵劇院演員,也是第八屆廣東省中青年戲劇演藝大賽金獎獲得者。她曾在粵劇《觀音》一劇中扮演九尾狐,在摺子戲《遊園驚夢》中扮演過杜麗娘,還曾在青春版紅色經典粵劇《沙家》中扮演阿慶嫂,李嘉宜唱腔優美、形象動人,是粵劇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擁有大量“粉絲”。

楼主 无野食  发布于 2016-01-04 22:51:00 +0800 CST  

楼主:无野食

字数:428

发表时间:2016-01-03 21:3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0-28 11:39:46 +0800 CST

评论数:1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