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可信的理论证明。

一组物理学家最近发现了我们的宇宙可能只是一个巨大的投影的最清楚证据。
1997年,阿根廷理论物理学家胡安·马尔达西那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宇宙模型,模型指出重力可能是从无限小的震动弦产生的,这可能将重新解释长期以来已被接受的物理学观点。弦是一种难以理解的数学概念,存在于9个空间维度和一个时间维度中,然而它可能只是一个投影:它的本质或许是一个更简单,更平,没有万有引力的宇宙。

日本科学家团队的通过计算黑洞质量和能量的方式完成了一次理论实验
马尔达西那的理论震惊了物理学界,因为它可能为广泛流行但尚未证明的弦理论提供了得到证实的基础——同时也因为它解决了量子物理和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的矛盾。它为理论物理学家们提供了一个“罗塞塔石碑”,一个“二象性”,这让他们可以在两种表达之间相互转换,可以用一种较简单的模型解决另一种模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反之亦然。但是尽管他的理论看起来有巨大的价值而且从那以后被广泛接受,但它仍未得到严密的证实。
日本茨城大学的百武裕司和它的同事在arXiv网站上传的两篇论文为马尔达西那的猜想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证据——如果说它还不算确切证明的话。
在其中一篇论文中,百武按照弦理论计算了黑洞的内能、视界(黑洞与宇宙其他部分之间的界限)内的势能、熵以及其他的属性,以及其“虚粒子”的质量。同时,他和它的同事共同按照无万有引力的低维宇宙理论计算了黑洞的质量。两组计算的结果是相等的。
“计算过程看来无误,”马尔达西那说,他现在就职于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并未参与日本团队的工作。
这些发现“是验证许多量子引力和弦理论问题的有趣方法”,马尔达西那补充道。他注意到,这两篇论文是日本团队过去几年来一系列论文中的总结。“整个这一系列论文非常好,因为它们验证了宇宙的二象性,这一领域此前还没有进行过类似的理论实验。”
“他们的计算已经被多次重复。我们已经确认存在,但仍无法解释的一些事实可以得到解释了——比如某些特定的黑洞的发热现象可能就是由于它正通过低维宇宙获得质量。”斯坦福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伦纳德·苏斯基德说,他是首批探索宇宙投影理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马尔达西那提醒说,日本团队探索的宇宙模型与我们所处的宇宙差别巨大。一个黑洞存在的宇宙有10个维度,其中8个维度形成了一个八维球体。而低维度,无万有引力的宇宙则只有一个维度,并且它的量子成对以理想弹簧或谐振对的形式存在着。
马尔达塞纳说,这两个看似分离的宇宙实则统一。这一数学证明给了理论物理学界新的希望,或许他们将可以用一个更简单的,用量子力学完全解释的宇宙来解释万有引力的本质。

楼主 嘿帕波克  发布于 2015-05-08 14:05:00 +0800 CST  
世界是意识决定的吗?


要说哪一种现代科学理论最神秘莫测,“量子论”假如排第二的话,没人敢排第一。


量子论研究的是微观粒子世界中的现象。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波恩的“概率解释”以及玻尔的“互补原理”。它们都是如此的诡异,能彻底颠覆你对世界的认知。


在学习中学物理时,一般会碰到这样的题目,告诉你炮弹的初始位置在A点,初始速度是V,初始射角是θ(这些统称为炮弹的初始状态),让你计算在时间T之后,炮弹会在哪个位置,速度是多少。


这个题目充分反映了经典力学对于世界的认识。它认为任何事件都有前因后果,这种因果关系可以用科学定律来描述。我们只要知道了“初始状态”,根据科学定律和方程,就可以预测事情的经过和结果。


然而这个题目在量子论中却根本不成立。经典力学眼中的世界是确定的,任何事物都有确定的状态,比如一个篮球,在每一时刻都有确定的位置和速度。但在量子力学中,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说,粒子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位置和速度(通常说动量),最多只能确定其中之一。它表明,粒子根本就不像篮球那样,有确定的初始状态,粒子世界完全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


波恩的“概率解释”同样令人吃惊。波恩说,在粒子世界中,我们没办法像预测篮球的运动轨迹那样,根据物理定律来预测粒子接下来的行踪。粒子最终会出现在哪里,这完全是随机的,我们能够确定的只有概率。想通过计算来确定粒子的踪迹,并不比用掷骰子确定来得更准确。


爱坦斯坦对此十分反感,他说:“量子力学令人印象深刻,但是一种内在的声音告诉我它不是真的……我毫无保留地相信,上帝是不掷骰子的”。但现实又跟他开了个玩笑,后来的事实一再证明他完全错了,上帝确实在掷骰子。


假如前面这些说法已经让你难以接受,那么还有比它们更恐怖的,就是玻尔的“互补原理”,它居然认为世界是由意识决定的。


玻尔说,粒子的状态非常奇特。它有时候是粒子,有时候会变成波,这叫“波—粒二重性”。转换的关键在于意识,当你观察它时,它就变成粒子呈现在你面前;当没人观察它时,它就变成波弥漫于整个空间。


这段话要怎么理解呢?波是虚无飘渺的东西,不是实体,而粒子却是实在的点状物体。“互补原理”的意思是说,当没有人看粒子的时候,它就不是实在的东西,而是幽灵般的波;但当你一睁开眼睛,所有的幻影立刻消失,它马上变成一个实在的粒子,让你能够看到它。


这像不像是《倩女幽魂》中的画面?当你定睛看时,小倩站在你的面前,笑吟吟地看着你;但当你转过身去,她却立刻化作一道轻烟,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还能算是科学理论吗?它简直就是《聊斋》中的鬼故事!


量子论过于惊世骇俗,不可避免地引来了无数的攻击,然而那些设计来否定它的实验,却无不更加证明了它的正确性。现在许多物理学家们,已经只顾埋头享受量子论带来的现实好处,再不去管它背后那令人毛骨悚然的哲学意义。


我们眼中的宏观世界是由粒子组成的。如果每一种粒子都是有人观察时才是实在的,没人观察时就只是一种虚幻的波,那么由它组成的整个世界应该也是如此。这意味着什么?难道真像乔治·贝克莱主教说的那样,“存在就是被感知”,世界是因为我们的存在才变得真实的?


有人用调侃的语气很好地描述了这一问题:“当我们不看它时,月亮是不存在的”。


难道世界真的只是个幻境,是意识决定的,世界就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中?

楼主 嘿帕波克  发布于 2015-05-08 14:06:00 +0800 CST  
科学证实佛家“幻海”说:宇宙只是一个幻象,世界是意识投影

科学证实佛家“幻海”说:宇宙只是一个幻象,世界是意识的投影 ,一个巨大全像摄影相片

▲ 物理实验表明:宇宙只是一个幻象,一个巨大而细节丰富的全像摄影相片。
▲ 整个宇宙基本上是人类意识的投影,一个全像式的幻象。
▲ 一个事物都沟通贯穿着一切事物,一切事物都交互贯穿于一个事物(佛教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 现实的一切都可视为一种隐喻,因为连最偶然的事件都隐藏着因果的平衡和必然。

惊人的发现

一九八二年,巴黎大学由物理学家Alain Aspect(阿兰.阿斯拜克特)所领导的一个研究组织,进行了一项也许会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实验。有些人相信,他们的发现可能会改变科学的面貌。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CNRS)研究主任 阿兰.阿斯拜克特(Alain Aspect)

Aspect(阿斯拜克特)和他的小组发现,在特定的情况下,次原子的粒子们,例如电子,同时向相反方向发射后,在运动时能够彼此互通信息。不管彼此之间的距离多么遥远,不管它们是相隔十尺或十万万里远,它们似乎总是知道相对一方的运动方式,在一方被影响而改变方向时,双方会同时改变方向。
这个现象的问题是,它违反了爱因斯坦的理论:没有任何通讯能够超过光速。由于超过了光速就等于是能够打破时间的界线,这个骇人的可能性使一些物理学家试图用复杂的方式解释Aspect的发现。但是它也激发了一些更有革命性的解释。例如,伦敦大学的物理学家David Bohm(戴维.鲍姆)相信Aspect的发现是意味着客观现实并不存在,尽管宇宙看起来具体而坚实,其实宇宙只是一个幻象,一个巨大而细节丰富的全像摄影相片(Hologram)。

全息摄影

要了解为什么Bohm(鲍姆)会做出如此大胆的结论,我们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全像(全息)摄影相片。






全像照相术(Holography)可以说是「雷射立体照相术」。全像使用的科学仪器,雷射光射出后分为两束,一束投射於被拍照的物体上,反射后再与另一束光相互干扰,然后将干扰波形存於全像软片上。与传统照相术不同的是,这张软片上看起来只是一大堆像水波的纹路,看不出一点被拍照物体之形像(见图一),可是当我们用雷射光以正确的角度投射於软片上时,就会显现出该物体之立体影像。

全像摄影相片是靠激光(雷射)做出的一种三度空间立体摄影相片。要制作一张全像摄影相片,物体首先必须用一道激光束照射,然后第二道激光束与第一道光束的反射产生绕射的图案(两道光束交集的地区),被记录于底片上。底片洗出后,看起来像是无意义的光圈与条纹组合。但是当底片被另一道激光束照射时,一个三度空间的立体影像就会出现在底片中(这不同于一般印刷式的所谓全像相片,只有狭窄的角度可见立体影像。真正的全像摄影相片没有角度限制,而且必须用雷射才可见影像)。

楼主 嘿帕波克  发布于 2015-05-08 14:07:00 +0800 CST  



影像的立体不是全像摄影唯一特殊之处。如果一朵玫瑰的全像相片被割成两半,然后用雷射照射,会发现每一半都有整个玫瑰的影像。事实上,即使把这一半再分为两半,然后再分下去,每一小块底片中都会包含着一个完整的原来影像。不像普通的相片,全像相片的每一小部份都包含着整体的资料。




全像相片的这种「整体包含于局部」的性质给予我们一个全新的方式来了解组织与秩序。西方科学的历史多半是基于一种偏见,认为要了解任何事物现象,不管是一只青蛙或一阵风暴,最好的方式是分解事物,来研究事物的部份。但全像摄影告诉我们,宇宙中可能有事物不会配合这项假设。如果我们试着把某种全像摄影式结构组成的事物分解开来,我们不会得到部份,反而会得到较小的整体。


这项理论使Bohm建立了另一种用来了解Aspect发现的立场和解释。Bohm相信次原子的粒子能够彼此保持联系,而不管它们之间的距离多远,不是因为它们之间来回发射着某种神秘的信号,而是因为它们的分离是一种幻象。他说在现实的某种较深的层次中,如此的粒子不是分离的个体,而是某种更基本相同来源的实际延伸。

为了使人们更容易理解他的假设,Bohm提供了以下的描述:想象一个水箱,里面有一条鱼。也想象你无法直接看到这个水箱,你对它的了解是来自于两台电视摄影机,一台位于水箱的正前方,另一台位于侧面。当你看着两台电视监视器时,你可能会认为在两个萤光幕上的鱼是分离的个体。毕竟,由于摄影机是在不同的角度,所得到的影像也会稍有不同。但是当你继续注视这两条鱼时,你会觉察到两者之间有特定的关系。当一条鱼转身时,另一条也会做出方向不同,但动作一致的转身;当一条面对前方时,另一条会总是面对侧方。如果你没有觉察到整个情况,你可能会做出结论,认为这两条鱼一定是在互相心电感应。但这并非事实。Bohm(鲍姆)说,这正是在Aspect(阿斯拜克特)实验中的次原子粒子的实际情况。


Bohm(鲍姆)认为,次原子粒子之间的超光速连接现象其实是在告诉我们,现实有更多更深的层次是我们没有觉察到的,一种超过我们空间的更复杂空间,就像那水族箱。而且,我们会把次原子粒子看成分离的个体,是因为我们只看到它们部份的现实。如此粒子不是分离的部份,而是一种更深沉与更基本整体的片面,这种整体具有全像摄影的结构,就像先前所提到的玫瑰一样无法分割。而且由于现实中的一切都是由这些幻影粒子所组成,于是整个宇宙实际上是一个投影,一个全像式的幻象。(即佛教所说的缘起性空,万法唯识,心外无法,一多相即。)

超级全像式的宇宙

楼主 嘿帕波克  发布于 2015-05-08 14:09:00 +0800 CST  


净空老法师开示:「情与无情」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众生即众缘和合而生的现相),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从心想生。大经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就是指一个生命共同体,植物当然亦不例外。《楞严经》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除了这种幻象性之外,宇宙也包含着其它更为惊人的特性。如果次原子粒子的表面分离是一种幻象,这表示在现实的更深层次,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相互包含、密切关连的。比如说,在人脑中的一个碳原子中的一个电子,是连接到太阳表面的一个氢原子中的一个质子,而它们又连接到所有在水中游泳的鲑鱼,

所有跳动的心脏,及天上所有星辰的次原子粒子。每个事物都沟通贯穿着一切事物,一切事物都交互贯穿于一个事物(佛教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而虽然人类的本性是去分类处理宇宙中的种种现象,一切的分类都是必要的假像,而一切的终极本质是一个无破绽的巨网。

在一个全像式的宇宙中,甚至连时间与空间都不再是基本不变的。因为在一个没有分离性的宇宙中,位置的观念会瓦解,时间与三度空间就像电视监视器中的鱼,只是一种更深秩序的投影。这种更深的现实是一种超级的全像式幻象,过去、现在、未来都共同存在于当下一念。这意味着,只要有适当的工具,就有可能进入这种超级全像式的现实层次中(时光旅行),取出遥远过去和未来的影像(其实每个人都有这种回溯过去和预测未来的功能)。

这种超级全像式的宇宙还包含了什么,永远是一个开放而无解答的问题。为了方便讨论,假设这种超级全像式的结构是宇宙一切事物的根源,至少它包括了过去和未来所有存在的次原子粒子—一切事物和能量的所有可能组合——从雪花到夸粒子,从蓝鲸到伽玛射线。它可被视为一种宇宙性的储藏库,包括了所有存在过的一切。虽然Bohm(鲍姆)承认我们不可能知道在这超级的全像结构中还隐藏了什么,但肯定包括着更多。如他所言,也许这种超级全像式结构的现实层次只是一道阶梯,在它之上还有“无限多的发展”。

头脑是全像摄影机

Bohm(鲍姆)不是唯一发现宇宙是一个全像摄影式幻象的研究者。在脑部研究的领域中,史坦福大学的脑神经学家Karl Pribram(卡尔.普里布拉姆)也完全相信现实的全像式本质。

Pribram(普利布拉姆)研究脑部是如何储存记忆,因而被全像式结构模型所吸引。近几十年来,许多研究显示,记忆的储存不是单独地限于特定的区域,而是分散于整个脑部。在一九二零年代的一连串历史性的实验中,脑部科学家Karl Lashley(卡尔.拉什利)发现,不管老鼠脑部的什么部位被割除,都不会影响它的记忆,仍旧能表现手术前所学到的复杂技能。唯一的问题是当时没有人能提出一套理论来解释这种奇怪的“整体存在于每一部份”的记忆储存本质。

到了一九六零年代,Pribram(普利布拉姆)接触到全像摄影的观念,才发现了脑神经科学家一直在寻找的解释。Pribram相信记忆不是记录在脑神经细胞中,或一群细胞中,而是以神经脉冲的图案横跨整个脑部,就像雷射绕射的图案遍布整个全像摄影的底片上。换句话说,Pribram相信头脑本身就是一个全像摄影机。

楼主 嘿帕波克  发布于 2015-05-08 14:09:00 +0800 CST  



Pribram(普利布拉姆)的理论也解释了人类头脑如何能在那么小的空间中储藏那么多的记忆。曾经有人估计人类头脑在人的一生中能够记忆约一百亿位(bits)的资料(大约是五套大英百科全书)。相似的,除了其它功能之外,全像摄影也具有惊人的资料储存容量—只要改变两道雷射照射底片的角度,就可以在同一张底片上记录许多不同的影像。有人示范过,在一公分立方的方块底片上可以储存一百亿位的资料。

如果脑部是根据全像摄影的原理来操作,我们就比较容易了解我们那特殊的能力,能迅速从我们那庞大的记忆仓库中取出所需的任何资料。如果一个朋友要你告诉他,当他说“斑马”这个字时,你会想到什么?你不需要笨拙地搜寻某种巨大的脑部字母档案才能得到一个答案。相反地,一些联想,如“条纹”,“马”,和“非洲野生动物”等会立刻跳入你的脑中。的确,人类思考过程的一项最惊人的特征是,每一件数据都似乎与其它所有资料相互连接。——这也是全像摄影幻象的另一项基本特性。因为全像摄影幻象的每一部份都与其它部份交互关连着,这也许是大自然交互关连系统的最终极例子。

世界不过是全息相片

在Pribram(普利布拉姆)的全像式脑部模型的启发下,记忆的储存不只是脑部科学唯一稍获解答的谜。另一项谜题是脑部如何翻译它从感官所得到的大量波动(光波,声波,等等),使之成为我们知觉的具体世界。记录与解读波动正是全像摄影最擅长的。正如全像摄影像是某种镜头,某种传译的工具,能把显然无意义的波动图案转变为连贯的影像,Pribram相信脑部也有一个镜头,使用全像式原理来数据式地把经由感官收到的波动转变为我们内在知觉的世界。

有大量的证据显示,脑部是使用全像式原理来进行操作。事实上,Pribram的理论得到了越来越多脑神经学家的支持。阿根廷籍的意大利脑神经研究者Hugo Zucarelli(雨果.朱克瑞利)最近把全像式模型应用到听觉的世界中。他迷惑于人脑在即使只有一只耳朵有听觉的情况下,也能够不用转头就侦测出声音的来源方向。Zucarelli(朱克瑞利)发现全像式原理可以解释这种能力。Zucarelli也发展出全像式音响的科技,一种录音的技术,能够几乎真实无误地重新复制出声音现象。

Pribram(普利布拉姆)相信我们的脑部根据外在波动的输入,以数学方式建立出“坚硬”的现实。这种想法也得到许多实验上的支持。实验发现,我们感官对于波动的敏感度要比我们先前所认为的远为强烈。例如,研究者发现我们的视觉对声波也很敏感,我们的嗅觉是与我们现在称为oamic的波动有关,而甚至我们体内的细胞也对很广大范围的波动敏感。如此的发现使我们推论,只有在全像式的知觉领域中,这种波动才能被整理归类为正常的知觉。

物质世界是大幻象





但是当Pribram(普利布拉姆)的全像式脑部模型与Bohm(鲍姆)的理论放在一起时,才显现其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因为如果这个世界的坚固只是一种次要的现实,而真正“存在”的是一团全像摄影式的波动,而如果头脑也具有全像式结构,只从这团波动中取出部份的波动,数学式地转换成感官知觉,那么客观现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客观现实就停止了存在。正如东方宗教的教义,物质世界是一种maya(玛雅:魔幻),一种幻象。虽然我们也许以为我们是实质的生物,活在一个实质的世界中,这也是一个幻象。我们其实是漂浮在一个充满波动的大海中的“接收者”,我们从这个大海中抽取出来,并转变成实质世界的波动,只是这个超级全像式幻象的许多波动之一。

这种对于现实的惊人新观点,Bohm(鲍姆)与Pribram(普利布拉姆)的合成理论,被称为全像式模型理论(holographic paradigm)。虽然一些科学家持怀疑态度,但这个理论风靡了世界。一群人数逐渐增加的研究者相信,这也许是科学到目前为止,关于现实最准确的模型。更有甚者,有些人相信它可以解释许多科学以前未能解释的神秘现象,甚至使超自然也成为自然的一部份。

许多研究者,包括Bohm(鲍姆)与Pribram(普利布拉姆),注意到许多超心理学的现象在全像式模型理论下变得较为容易了解。在这个宇宙中,个别的头脑实际上是一个大全像结构的个别部份,而一切都是相互连结的,心电感应其实就是进入了全像式的层次。如果一个分别的个体A的意念能够传送到个体B的脑中,如果这两个分离的个体原来已经是连接的,这种现象就很容易了解。同样的,以精神力量来移动远处事物的能力(psychokinesis大搬运)也变得比较不神秘,因为在一个具有无限连接的宇宙中,个体与被移动的物体已经是一体的。

Bohm(鲍姆)与Prigram(普利布拉姆)也指出:许多宗教或神秘经验,如与宇宙合一的超越体验,或许也是因为进入了全像式领域之中。如他们所言,也许过去许多伟大的神秘体验者所谈论的一种“宇宙一体”的感觉,只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进入他们心灵中一切真正与宇宙合一的那部份。

楼主 嘿帕波克  发布于 2015-05-08 14:09:00 +0800 CST  
回溯前世的记忆

全像式模型理论也受到其它科学领域的慎重注意。Stanialav Grof(斯特尼拉夫・格罗夫),马里兰心理研究中心的主任及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心理学系助理教授,相信全像式模型理论可以解释心理学上许多的不解之谜。Grof(格罗夫)特别感觉到,全像式模型理论提供了一套模型来了解许多人在知觉转换状态(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中会经验到的“怪异”现象。

在一九六零年代,Grof(格罗夫)研究使用LSD(迷幻剂)做为心理治疗工具的利弊。
他有一名女性病人,回溯她曾经是一条史前时代的雌性爬虫。在她的迷幻状态中,她不仅提供了极丰富的详细描述,说明了她被困在这种爬虫身体中的感觉,同时描述了在雄性爬虫身上最具有吸引力的部位是头两侧的一块彩色鳞片区域。使Grof(格罗夫)惊讶的是虽然那名女人事前没有对这种爬虫的知识,之后他从一位动物学家处得到证实,爬虫头部的彩色部位在性的挑逗上扮演重要角色。

那位女人的经验并不独特。在他的研究过程中,Grof(格罗夫)遇到的病人们回溯并代表了几乎在进化史上的所有生物(这个研究发现影响了电影《替换状态》(Altered States )中的人退化为猿猴的情节)。还有,他发现如此的经验时常包含了隐晦的动物学细节,而后来证实是正确的。

退化回动物(回溯前世的记忆)并不是Grof(格罗夫)研究中唯一令人迷惑的心理现象。他也有病人回溯进入了某种集体的或族群的潜意识中。没有接受多少教育的人突然能详细地描述波斯祅教和印度教的仪式。在其它的经验中,有人能给予令人信服的灵魂出体报告,或预见未来,或倒退回前世的回忆。

在后来的研究中,Grof(格罗夫)发现,即使在没有使用迷幻药物的治疗会谈中,相同的现象也会发生。因为在如此经验中的相同要素是,个体的意识升华超越了平常自我的界限,或时空的限制,Grof称此现象为“超个人经验”(transpersonal experiences)。在六十年代晚期,他创立了心理学的一支,称为「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专注于此类的研究。

全像式模型理论的应用

虽然Grof(格罗夫)新创立的超个人心理学得到了专业学者的支持,成为受人尊敬的心理学流派,但是这几十年来Grof和他的同僚都无法提供一个理论体系来解释他们所看到的奇异心理现象。但是全像式模型理论的出现改变了情况。如Grof最近所言,如果心灵的确是一个整体的一部份,这个整体像一个巨大的迷宫,不仅连接一切心灵,包括过去、现在、未来,同时也连接一切原子,一切生物,及时间与空间本身的无限,那么心灵偶尔会涉足于这个迷宫中,产生超个人的经验,就似乎不足为奇了。

全像式模型理论也可以应用到所谓的基础科学,如生物学。维琴尼亚州Intermont(因特蒙特)大学的心理学家Keith Floyd(基思费.罗伊德)指出:如果现实世界只是一个全像式的幻象,那就不能再说脑部产生意识,而是意识创造了脑部和身体,以及环绕着我们四周的一切,被我们当成实有的世界,都是意识所创造的。(科学早已证实佛教所说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唯心造”。)

如此对世界和生物结构的观点逆转,使研究者发现医学及我们对于医疗程序的了解也可被全像式模型理论所改变。如果身体的实质结构只不过是意识的全像式投射,那么,我们每个人对于自身健康的责任就要大大超过目前医学知识所容许的。现在我们视之为奇迹般的疾病康复,就可以得到解释:由于意识的改变,而影响了全像式身体的改变(境由心造,相随心转)。同样的,一些令人争议的新医疗技术,如意念的想象,之所以会如此有效,是因为在全像式的领域中,意念的影像是与“现实”一样的真实而有效。

甚至在“非寻常现实”(non-ordinary reality)中的异象与经验,也可以在全像式模型理论之下得到解释。生物学家Lyall Watson(莱尔.沃森)在他的《未知事物的礼物》(Gift of Unknown Thing)一书中描述了他与一位印度尼西亚女巫士的接触,她借着表演一种仪式舞蹈,能够使一整排树瞬间消失在空气中。Watson(沃森)说他和惊讶的旁观者继续观看女巫士,她使树群重新出现,然后又消失,又出现了好几次。
虽然目前的科学无法解释此类事件,但是如果“坚硬”的现实只是全像式的投影,那么这种神通经验就有理可循。也许我们公认什么是“存在”或“不存在”的,只是因为我们所谓共识下的现实,是架构于人类的潜意识中一切心灵都相互连接的领域(佛教所谓共业共受、一时顿现)。

楼主 嘿帕波克  发布于 2015-05-08 14:10:00 +0800 CST  



如果这是真实的,这将是全像式模型理论中最重要的意义所在,因为这表示如Watson(沃森)的经验之所以是不寻常的,只是因为我们没有智慧促使我们的心灵来相信如此经验是真实的。在全像式的宇宙中,我们改变现实结构的可能性(潜能和神通)是无止境的。
目前我们所觉知的“现实”只是一幅画布*,等待我们着手画任何我们想要的图画(恰好证实《华严经》所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任何事都有可能,从用意念的力量来弯曲汤匙,到人类学家Castaneda(卡斯塔捏达)与亚基印地安巫士Don Juan(唐璜)的奇幻经验。因为神通原是一切生命的本能,魔术是我们的天生能力,这并不比我们在梦中创造现实的作法更为不可思议(白天所感知的世界未必不是一场梦,大梦谁先觉,唯有觉者知)!

的确,甚至连我们对现实最基本的看法都成为可疑的,因为在一个全像式的宇宙中,如Pribram(普利布拉姆)指出,甚至连随机偶发的事件都可视为是根据全像式原理,预先经过安排的(冥冥之中皆有定数,因果报应如影随形)。世界上没有偶然和巧合,同步的或有意义的巧合都不是意外,而现实的一切都可视为一种隐喻,因为连最偶然的事件都隐藏着因果的平衡和必然。

不管Bohm(鲍姆)和Pribram(普利布拉姆)的全像式模型理论会不会被科学界接受,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它已经对许多科学家的思维产生了深刻影响。就算将来可能发现全像式模型理论并不足以解释次原子粒子之间的瞬间通讯现象,至少,如伦敦Birbeck(博贝克)大学的物理学家Basil Hiley(巴希尔・西利)所言,Aspect(阿斯拜克特)的发现启示我们:“必须准备对现实采取革命性的新观点”。

爱因斯坦早就断言:“所谓物质、世界、时间和空间,只不过是人类的幻觉。” “‘个人’是我们称之为‘宇宙’的一部分局限于时间与空间里。而每个人所体验到的自我、思想、与感觉,似乎都与外在的一切有所区隔,但这是意识上的视觉幻觉。这种幻觉就像一座监狱,将我们局限在自己物质的欲望中,以及周遭亲人的感情里。我们应该发展同情心阔及至所有的生灵,以及整个美丽的大自然里,才能挣脱自我的牢笼。”凡眼目所见都是幻相,意识所想都是幻想。

开悟——即从人生大梦中醒来!

楼主 嘿帕波克  发布于 2015-05-08 14:10:00 +0800 CST  
或许我们只是活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思维世界?

楼主 嘿帕波克  发布于 2015-05-08 14:11:00 +0800 CST  
明天更新

楼主 嘿帕波克  发布于 2015-05-09 23:45:00 +0800 CST  
量子物理学认为,宇宙中的一切物质都时刻与真空发生着交互,因而必然在真空中留下相应的信息。这些信息要远比物质本身更庞大,如果将物质理解为冰山露出水面的那部分,那么信息就是冰山隐藏在水下的另一部分,这两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这意味着在我们的物质躯体之外,在看不见的真空中,可能还隐藏着更多的与我们躯体相关的信息,它与我们的物质躯体相互沟通,会随着物质躯体的变化而变化,但信息永远不会丢失。

那么,我们在真空的留下的信息是什么?它会不会就是传说中人的灵魂?

有意思的是,最近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提出一项不同寻常的理论,认为人类的濒死体验就是灵魂离开神经系统,并开始进入宇宙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即使人类死亡之后,灵魂仍存在于宇宙之中,这将解释那些濒死体验者的神秘记忆。

美国亚历桑那州大学意识研究中心主任、心理学和麻醉学系名誉教授斯图尔特-哈梅罗夫博士提出了这项准宗教理论,基于意识量子理论,他和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他和霍金一起证明了“奇性定理”)提出,我们的灵魂包含在大脑细胞中的微管结构。

他们指出,人体濒死体验是微管量子引力效应,这一效应也被称为“微管量子目标还原调谐(Orch-OR)”,因此我们的灵魂并不只是大脑神经细胞的交互,它们形成于宇宙之中。

这一理论非常类似于佛教和印度教理论——人类意识是宇宙的主要部分,这也类似于西方哲学唯心主义。基于这些信仰,哈梅罗夫博士称,濒死体验中微管失去了它们的量子状态,但是其中的量子信息并未被破坏,它们仅是离开了身体返回至宇宙。

楼主 嘿帕波克  发布于 2015-05-10 19:21:00 +0800 CST  
大自然有意识吗?


日本的江本胜博士在研究水结晶时发现,水具有意识,它能听、能看。他用高速摄影技术来拍摄水结晶照片,在实验水两边放上音箱,让水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拍摄到的水结晶就美丽工整;听莫扎特的《第40号交响曲》,水结晶则展现出一种华丽的美;听摇滚乐时,结晶就显得丑陋不堪。


在装水的瓶壁上贴不同的字或照片让水看,不管是哪种语言,看到“谢谢”的水结晶非常清晰地呈现出美丽的六角形;看到“混蛋”或者“烦死了”的水结晶破碎而零散。


江本胜认为,只要水感受到了美好与善良的感情时,水结晶就显得十分美丽;当感受到丑恶与负面的情感时,水结晶就显得不规则且丑陋。总而言之,水是有意识的,甚至能与人类的情感产生共鸣。


这种说法,现在已经被主流科学界判定为缺乏依据的“伪科学”,江本胜本人也被指称是网上买的假博士学位。我们不想对此事的真伪进行辩驳,只是想借此引出一个话题:大自然有意识吗?


按照目前科学界的主流观点,大自然是没有意识的,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包括自然法则,都不是某种意识的产物,而是自然形成的。这是“进化论”者们在与“神创论”进行了长期斗争之后取得的丰硕成果,它使世界上的各大宗教从此都只能漂浮在空中,落不了地,在理性上被学术界所排斥。


“神创造了并控制着世界”的观念,曾经主宰了人类几千年。只是在最近二百年间,科学的发展动摇了人们坚持已久的信念,在“科学需要实验验证”的理念支持下,在尼采“上帝已死”的呼喊声中,人们最终在理性的领域驱逐了神灵的存在,从此不再相信宗教信仰中含有理性的成分,认为那仅仅不过是人们精神寄托的需要。


但假如直到现在你的思想还停留在这样的认识水平上,那么你OUT了,那都已经是老皇历。现代科学更多、更深的新发现,已经让人看到了推翻“自然生成”观念的曙光。岁月悠悠,又现当年镜头,科学新发现曾经成为质疑宗教理论的利器,但现在却有可能成为科学自己的掘墓人。


只要抱着这种怀疑,到各学科领域去寻找,支持这一想法的事例屡见不鲜,但我们在这里只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那就是“基因语言”的存在。


达尔文不知道基因的秘密,否则世界上也许根本就不会出现进化论。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它是由“肽链”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而肽链又是由20种基本的氨基酸按一定顺序排列而成的。假如按照达尔文进化论的逻辑,自然界的蛋白质应该是偶然拼凑而成的,但事实上,大自然采用的不是这种笨办法,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由“基因”这种遗传信息精确控制着,它的生成完全是一个按照设计图纸进行组装的过程。


基因通常处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染色体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它在显微镜下呈圆柱状或杆状,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上颜色,因此叫做“染色体”。核酸有3种基本成分:磷酸、核糖或者脱氧核糖、碱基。含核糖的核酸叫RNA,含脱氧核糖的核酸叫DNA。RNA中有4种碱基,分别用G、C、A、U来代表;DNA中也有4种碱基,其中3种与RNA相同,只有1种不一样,分别用G、C、A、T来代表。


生物的遗传信息都包含在基因里。但基因中的遗传信息是如何表达的呢?我们要怎样才能读懂它的内容?我们可以参考一下英语。英语中有26个“ABCD”这样的字母,几个字母拼在一起可以组成“home”这样的单词,单词按照一定的语法结构组织起来,就成为一篇文章,可以表达出完整的信息。


遗传信息的表达其实是一样的道理。DNA和RNA中有5种碱基,相当于5个字母;每3个字母连在一起组成一个单词,分别对应着20种基本氨基酸中的一种,比如“ACC”对应“苏氨酸”,“TCC”对应“丝氨酸”,“TTC”对应“苯丙氨酸”;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单词对应的不是氨基酸,而是某种指令。这些单词以复杂的语法结构组织起来,就成为了像“人类基因组”这样的一部“天书”。


大肠杆菌遗传密码的64个单词中,只有60个是对应氨基酸的,还有1个是指示开始合成蛋白质的,有3个是指示终止蛋白质合成的,这反映了一种简单的语法结构。随着人们对于基因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已经发现这些“天书”中语法结构的复杂,比人类语言有过之而无不及。


细胞生产蛋白质的过程很简单,它只是按照语法对每一个单词进行解读,然后找到对应的氨基酸分子,把它们按照顺序组装起来。它并不是按照达尔文的逻辑,傻乎乎地一个一个去拼凑的。


通过以上介绍,应该很容易看出基因密码其实是一种语言。它有点像英语,有字母、单词、语法结构,但更像是一种程序语言,因为它里头还有很多像“操纵子”、“抑制子”、“启动子”这样的条件控制语句。


读到这里,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心生疑惑。语言是高级生命特有的现象,没有生命的自然界不存在语言,低级生命也不可能产生复杂的语言。以“dog”这样的符号来代表“狗”这样的生物,这很显然是一种思维活动,而只有智慧生命才有思维,才会懂得去创造语言文字。


但现在我们就要问了:如果大自然是没有意识的,如果生命是没有意识的自然界天然形成的,那么这种基因语言的存在又该如何解释呢?没有思维能力的大自然,怎么会知道用“TCC”这样的符号来代表“丝氨酸”这样的实物?细胞又是怎么知道3个字母组成了1个单词,在对应着某种特定氨基酸的呢?


假如大自然是完全没有意识的,那么“基因语言”的出现根本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仅从这一点看,生命的出现就不像是一种偶然,而更像是一种设计。


基因语言还只是自然法则中极小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纷繁复杂的自然规律背后存在着的自然法则,目前学术界普遍的观点是,它是自然形成的。然而正如我们前面质疑,从逻辑上说,连放屁虫的防卫系统那样的简单器官都无法自然生成,大自然怎么可能生成眼睛这样的复杂器官一样,我们不禁要问,连“基因语言”这样简单的规则,大自然都不可能自然生成,它又怎么能够生成要更复杂无数倍的自然法则呢?


仅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就毫无保留地相信,大自然是有意识的。只是隐藏在这种意识背后的是什么呢?是上帝、造物主、老天爷,抑或是其他的什么东西?


现代科学无法回答。

楼主 嘿帕波克  发布于 2015-05-11 13:40:00 +0800 CST  
人类的意识从何而来?


人类的终极问题也许只有两个,生命的奥秘是其中之一。


仰望星空,广袤而神秘的宇宙让人目眩神迷,轻易地就能勾起人们无限的遐思和想要探个究竟的好奇。然而宇宙最大的神奇之处并不在于它的浩瀚,而更在于其中竟然能够诞生出具有自主意识的生命。


在生命的所有特征中,精神是最为神秘的。精神是什么东西?这个问题已经困惑了人们太久太久。在很久以前人们就已经认识到,精神和其它所有存在的东西都不一样,它具有一些很奇怪的特征。在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只要是存在的,比如空气、辐射、电磁场这些以前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现在都可以进行计量和测量了。唯独精神,我们虽然明明知道它的存在,却无法对它进行感知和测量。


正是因为精神的这一特征,人们在对于它的认识上出现了巨大的分歧,在哲学上唯心与唯物的争论由来已久。唯心论一般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精神创造了物质,在决定着物质;而我们所接触到的唯物论,通常以“意识”这个词来代表“精神”,它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只是大脑的机能,是物质的产物,物质在决定着意识。


生命为什么会有意识呢?这个古老的问题,至今仍然没有确定的答案。早在6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就相信灵魂的存在,认为人死之后会在另一个世界——阴间复活,所以要把尸体制作成不会腐烂的木乃伊,以便让它在地下与灵魂重新结合。这说明当时人们就已经开始用灵魂来解释意识的存在了。


相信这种说法的人认为,在生物身上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东西,一种是以物质形式存在的躯体,另一种是以精神形式存在的灵魂。造物主在创造生命时,同时创造了它们的躯体和灵魂,灵魂是生命拥有意识的缘由。


类似这样的观点在哲学上被称为“二元论”,因为它认为世界上同时存在着精神和物质两种东西;而不管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认为只存在一种东西,另一种是由它派生出来的,所以都叫“一元论”。


人类存在灵魂的说法,在历史上流传了几千年,只是在最近几百年间,科学的兴起促使人们逐渐否定了这样的说法。


十七世纪英国的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就开始提出这样的观点:自然界所有的现象,包括人和动物,都是由物质的分子组成的,甚至连人类的意识也是由人脑中的分子运动产生的。十八世纪的法国哲学家J.O.拉美特里更是直接提出了人就是一台肉体机器的思想,他在《人是机器》一书中说,就像人的脚有肌肉可以行走一样,人脑也有肌肉可以用来思考。


工业革命后,机器的构造变得复杂起来,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于是一些人想,也许当机器的结构复杂到一定程度时,就有可能出现意识这样的功能。到了十九世纪,德国的唯物论者就根据这一逻辑,说意识只是大脑的机能(机器的功能),思想与脑袋的关系就像是尿液之于肾脏、胆汁之于肝一样。


人的意识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是人脑这台复杂机器的正常功能,还是因为灵魂的存在造成的?假如是前者,那么只要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是可以进行科学验证的。但假如是后者,那么科学无法进行验证,因为感官感知不到灵魂,我们无法证明它存在与否,只能通过思维推导来进行判断。


机器复杂到一定程度,真的有可能产生智能吗?从某种角度来看,这种观点已经破产了。科学发展到现在,在解剖学和各种扫描仪器的帮助下,人脑的细部结构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是秘密了,然而在意识如何产生的问题上,科学家们还是一点头绪都没有。假如机器复杂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智能,那么人脑这台复杂的机器结构,我们已经大致掌握了啊,为什么还不知道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呢?


这似乎足以让人怀疑,机器无论复杂到何种程度,都是不可能自动产生意识的。

楼主 嘿帕波克  发布于 2015-05-11 13:45:00 +0800 CST  
如果人类没有灵魂那么和机器人有什么区别。

楼主 嘿帕波克  发布于 2015-06-03 09:19:00 +0800 CST  
1

楼主 嘿帕波克  发布于 2015-06-15 17:08:00 +0800 CST  

楼主:嘿帕波克

字数:4783

发表时间:2015-05-08 22:0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18 06:13:50 +0800 CST

评论数:19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