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谜是什么(转)




科学家在探索研究外部物质世界的同时,也发现了某些规律,解开了一部分自然之谜,但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奥秘无穷无尽,科学家何时何日才能解开这所有的谜呢?!其实一旦把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谜底解开,这所有一切都自然迎刃而解了。宇宙无穷无尽的谜中,最大之谜就是“我是谁”这一人类自身之谜,可惜科学对此涉及不多。
在科学上,对于用来观察外部物质世界仪器的原理、性能、精确度等情况,一个研究人员若是毫无所知的话,那他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就是可想而知的一塌糊涂了。同样的,科学在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所能取得的所有成就,皆是因为“我”,是一个个的科学家自身的“我”发现了什么现象,是“我”在思索,是“我”制造设计了某某仪器,是“我”总结出了某某规律,建立了种种的理论,但我究竟是什么?科学对此问题的回答却显得那样苍白无力,这就相当的奇怪了,“我”创造了那么多的科学发明,而“我”究竟为何物,谁也没有了知过,因此,科学家们所发现的那些规律和理论也由此而显得很成问题。
现在我们很多人执著于外界的许多东西,随自我的感觉去追逐外面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世界,但实际上真正去观察自己内心,这个能感知的我又到底在什么地方呢?用佛教观察五蕴的方法,即观察自己的肉身、感受、思想等各个要素,会发现我的本质的存在性非常深奥。我是全部的身体还是身体的部分?如果全部身体是我,那我的一根头发掉在地上的时候,我也就失去了一部分,这是不能承认的;如果部分是我,我执也就成了很多的了,但这显然违背了我们平常的执著,因为对于我只会执著为一个,从来没有执著很多个的。
这样还可以很深入地分析下去,经过详细的观察,会发现我是不存在的,所有的万事万物以“金刚屑因”和“离一多因”等理论来观察,也全部如同虚空,没有一点可靠。这些关于无我和空性的道理,是佛教里最为甚深的,一般对佛法不怎么了解的人不一定会理解。如果由此而诽谤,会造下非常大的罪业,所以我也就不敢在这里广为宣说了,只是稍略提一下。如果你们对佛法真正有了一定的了解,生起了很大的信心,以后我们也可以宣讲这方面甚深的窍诀。
佛教经论中不但指出了有情心识和外境的虚幻性假立存在,同时还描述了心识与外境之间的内在关系。进一步观察时,心识由自己的功能变现了种种——我们固执为实有然实则并不能独立存在的外境万事万物,如身体、房子、山河大地等等。如印度月称论师的传世巨著——《入中论》中说:世界外物都是自己心识的变现。佛教中的唯识更是直接研究心识与外境的流派。唯识认为不同生命所见的外境不同,如以人所见的水为例,地狱众生见到的不是水,而是滚烫的铁汁,饿鬼见的是脓血,天人和已获得了生命自在的菩萨(菩萨以修证的高低分为十地,此指一至七地)见到的是甘露,修证更深入的菩萨(此指八至十地)见到的是具无边功德的佛母,而在已彻证宇宙与人生实相的佛陀看来,水又成了远离形象言思的智慧。
由此可见,从浅层观察,外境和心识等同存在,而从深层次观察,外境的存在完全取决于心识的认识水平,换句话说,并没一成不变的外境,甚至于并没有外境这一客观事物,一切全都是心识的变现。心识有多层意义,在世俗上共有八种,一般意义上的哲学与科学仅理解到前六种,而对最超乎于八识之上,同时也是最深奥的胜义智慧更是未有涉及,由此也可见到在哲学上把佛教描述成唯心(前六识)主义的观点是在盲人摸象了。
一些濒死者更是刻骨铭心地体验了这些抽象理论的内在涵义。如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濒死体验者与研究专家之一,美国的阿特沃特女士,在1977年的一次濒死体验中,当神识飘浮在空中后,她因旧有的习气作了一个实验,在脑中制造出了一座构造严密、形状具体的房子,然后将脑子里的图象投射到面前的空中。突然之间,她面前出现了房子的形象,和脑中的一模一样,这使她惊呆了。她在这房子里进进出出,不停地开门关门,在地板上跳舞,这时她悟出了“思想即是物质,思想无所不能”。接着她继续实验,造出了车水马龙的街衢,以及已去世的亲人,最后她以意念让他们消失,果然片刻间,他们也统统不见了。她的这一体验至少说明了心识的存在,以及心识创造了万物的这一理论。关于这一点,现在风靡海内外的索甲仁波切的名著《西藏生死书》中也有大量的论述与事例。
也许有些人不相信这一点,但现代科学的研究却显示了这方面的原理。世界上最有名的数学家纽曼博士,曾提出一个震惊科学界的新理论:“人体可能具有一种非物质的‘识我'控制着肉体的大脑和遥控物质。”著名的物理学家菲列兹说:“纽曼的精微量子学说显示物质上的实物只不过是人类意念所造成的而已,真正的实体是思想意念。”本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11003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威格纳博士也极力支持这个观点:“人类具有一个非物质的意识力能够影响物质的变化。”英国的一位生物学家,曾与达尔文一起发表了有关生物进化的学说,他也确信灵界具有一股可推动自然界的神秘力量,并把此想法反应在自己的研究上。
现在的科学家也应该多多地研究佛教里那些高深而又闪耀着真知灼见的理论。否则只是一味地探究外境物质,而不对自己的心识及观察者“我是谁”这一问题作深入考察,那毕竟是在舍本求末,只是用现象来解释现象,从而发现不了万事万物的终极实相。那样的结果,科学发现越多,其未知也越多,最终摆脱不了对广大现象界的迷茫。正如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也就是说,科学和宗教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若仅具其一,就像瞎子或跛子一样。所以现代科学若有了佛法理论作指导,就相当于盲人有了智慧的双眼、跛子有了得力的柱杖,能正确而迅速地前进。

楼主 雨季不再来386  发布于 2014-02-12 01:45:00 +0800 CST  
最偶然的事件都隐藏着因果的必然


http://rushidao.qq.com/a/20140213/007657.htm



以后遇到好文章就贴在这里,希望高人指点


楼主 雨季不再来386  发布于 2014-02-13 23:54:00 +0800 CST  
暗能量主宰宇宙命运:可以把宇宙撕碎


http://tech.ifeng.com/discovery/astronomy/detail_2014_01/29/33468500_0.shtml#tp=1390924800000

楼主 雨季不再来386  发布于 2014-02-13 23:56:00 +0800 CST  
关于暗物质暗能量和心经易经的关系(转摘)
爱因斯坦说:“如果说有那个宗教可以应对现代科学要求的话,那一定是佛教了”。佛教传入中国大约有1300一1500年之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的确至深至远。譬如《心经》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很多人都知道,但要解释就很难了。我对佛学了解甚少只能浅显地按自己的理解说几句。“色即是空”比较好解,劝人不要迷恋世上一切物质性的东西,随着人体的消亡人人都是双手空空而去。曹雪芹形容得好:“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而“空即是色”我以前总看不懂。现在认为:人的肉体这个阳性物质虽没有了,但他已转化成了阴性物质,转化成暗物质暗能量,只是人的肉眼看不见,高级的科学仪器也只是现在才发现了暗物质暗能量是真实的客观存在。所以以前错把这里的“空”理解为什么都没有。其实这种转换完全符合唯物主义的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4%的普通物质绝对要服从96%的暗物质和暗能量。为什么仅凭年、月、日、时我们就能用梅花易、八字、紫微斗数、奇门遁甲等方法能测准普通物质世界中的各种事情呢?这说明时间和空间的本质也在暗物质暗能量之中。“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就指明了思维的物质性和普通物质的“色”,暗物质暗能量的“空”是一回事。佛教中的“识”,分为八种。其中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均为人体器官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只有意识才有分辩和认识事物的功能,现代的心理学只研究到此为止。佛教认为第七识为未那识,它是自我意识的根本。因为人有无数的执着存在这种意识中,这就是人烦恼的根源。第八识为阿赖耶识,一个人前世今生所有的善与恶的种子全藏在这里,是本性与妄心的合体。人一生中所有的言行所造成的后果,前面七识所形成的思维结晶都以暗物质暗能量的形式隐藏在这里。人死后此识最后离开肉体,按照宇宙时空的规律人在再生时此识最先进入人的肉体。所以佛教劝人积德行善、在今生的一言一行中尽量在阿赖耶识中多多地、牢固地埋下善的种子,去掉恶的种子,为下辈子做一个更好更善良的人打好物质上的基础。佛教的这种哲理是否正确可能只有真正地揭开暗物质暗能量的运行规律后才能证实,在这里笔者只作为一种思路而进行探讨。
从暗物质暗能量的角度来理解。孔子在《易传》中的论述。孔子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渭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正因为形而下者是可以看得见的普通物质,所以谓之器,“器”指器具,泛指很容易了解的东西。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上”是指宇宙空间中最高层次的思维,“得道”就是认识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性,就是认识到了真理。用最新的科学语言来说,这些看不见摸不到的形而上的大道就是暗物质暗能量在宇宙中的作用原理。我们的《易经》正是运用思维在大脑中这种超光速的暗物质暗能量,运用《易经》派生出的各种在阴性世界中太极思维的方法,譬如在八卦预测中爻与爻之间,爻与日月年时之间生克制化刑冲合害、空亡、入墓等等方法来进行判断。再根据具体的人具体的事适当地变化剪裁从而达到正确应用的目的,这就是“变”。当我们,通过气功或太极拳的锻练,排除杂念、集中意念,尽量开发大脑中占90%未被利用的细胞,由静极入定,从定中生慧,在大脑最深层的部位尽量多的贮存与宇宙大道中频率相同的暗物质暗能量,使我们思维中的阴性物质从量变到达质的飞跃,再进一步的推演,使其实行,我们就能对《易经》中的哲理融汇贯通。这就是孔子所谓的“通”。孔子所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里的“善”涵盖了世界上一切仁慈、博爱等等道德规范。这里的“性”用朱熹的话说:“自理而言谓之天,自禀受而言谓之性”。又曰:“性者,即理也”。这即是说我们只有继承和发扬《易经》中的哲理,我们才能真正地拥有善。禀受了善而有成的人,他的本性也许就是隐藏在思维深处能决定于人一切行为的暗物质暗能量。我们目前不知道他叫什么,权且暂用阿赖耶识来代替。孔子这段话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如果要学好和继承《易经》精髓,要学好周易预测首先就要修心养性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去掉各种执著,使自已的本性返扑归真,只有先净化自已的心灵,才能与天理中的暗物质暗能量和谐地融为一体,使内心的暗物质暗能量和宇宙法则中的暗物质暗能量振幅相同且频率相等,我们才能真正地读懂《易经》。正因为“仁者见仁、知者见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仅管96%的暗物质暗能量每时每刻将我们团团包围,层层制约。不管我们愿意还是不愿意,我们只能按照宇宙的法则生活在地球上。然而大多数的人日用而不知,这正是人间真实的写照。


楼主 雨季不再来386  发布于 2014-02-18 22:13:00 +0800 CST  
本来想休息休息,不玩这个思维游戏的,但是心里总挂着一个事情,就是现在科学家模拟人脑,甚至用老鼠的神经元在培养皿中培养后连起来变成一个活体人脑连接机器人,但是和人始终不一样,俺总觉得人脑里一定存在非物质或者是目前科学无法模拟的东东,这是什么呢?问题一直丢在那里。昨天偶然看到这篇文章,觉得可能有道理,就是我们的大脑里要么存在非物质的灵魂或者暗物质暗能量的灵魂,所以目前科学无法模拟,严格按照目前发现的人脑结构模拟,最终还是缺点什么。这篇文章尽管没有直指这个主题,但是有一些旁证,所以就赶快转摘了。呵呵

楼主 雨季不再来386  发布于 2014-02-19 15:43:00 +0800 CST  
物质原来是意念,就是念头,累积产生的幻相。(ZT)大乘经上告诉我们,整个宇宙,遍法界虚空界是一时顿现,没有先后的,同时显现出来的,时间跟空间都没有。  虽然一时顿现,《楞严经》上讲得好,「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个现象被现代量子力学家发现了。他们发现物质现象是意念累积产生的幻相,不是真的,物质是假的,甚至于说根本没有物质这个东西存在。这个我们都很难懂,这太深了。物质从哪里来的?物质原来是意念,就是念头,累积产生的幻相。念头从哪里来的?他说念头是无中生有,它忽然蹦出来了,但是立刻又消失了。报告上这样的形容,跟佛所讲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完全相同。现在我们对大乘有很多不能理解、怀疑的地方,可以用科学家的报告来做证,我们就相信了,不怀疑了。  至于它为什么会出来?这是什么?这是讲理由。是没有理由,没有理由这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这个问题科学家没解决。可是佛说清楚了,大乘教里面佛给我们讲宇宙怎么来的,万法怎么来的,我从哪里来的,佛讲的是「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是什么?起心动念,一念不觉就起心动念,非常非常微细。从起心动念里面就产生了心理现象,佛经上讲的受想行识,就产生这个现象,这个现象里面就会产生物质现象。阿赖耶的三细相,业相、转相、境界相,或者说阿赖耶的自证分、见分、相分,几乎是同时生起的,在一念之间。  这一念时间多长?科学家说太快了,我们的眼睛抓不住它,它太快了。弥勒菩萨把这个数据说出来了,弥勒菩萨讲,「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百千是十万,三十二亿乘十万,三百二十兆,这一弹指。多少个念头生灭了?三百二十兆,一弹指。「念念成形」,这就是物质现象,每个念头里头都有物质现象,而每个物质现象里面都有受想行识。我们这才明了,《心经》常常念的「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在哪里?五蕴就存在这一念之间。如果我们今天,今天都是用秒为单位,一秒钟我们能弹几次?我们说一秒钟可以弹五次,那就再乘五,一千六百兆;换句话说,一个念头生灭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一秒钟里头它生灭一千六百兆次。每个念头里头有物质现象、有精神现象,它太快了。弥勒菩萨说「念识极微细,不可执持」,我们没有办法抓到它。这个对话,这是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说的,今天量子力学家证明了,真的是这回事情。  所以物质现象是从受想行识变现出来的,它是阿赖耶的相分。顺序,阿赖耶的业相,就是阿赖耶的自证分,由自证分变现出见分,由见分变现出相分。见分是精神现象,受想行识,然后才变成物质。它真的是太快了,在那么短的时间当中,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它还有三段,第一个阿赖耶的业相,第二个转相,第三个境界相。我们好像看到同时发生的,其实它还是有先后。科学家真了不起,提出「以心控物」,就是意念确实可以控制物质现象,可以改变物质现象。这个确实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楼主 雨季不再来386  发布于 2014-02-20 11:12:00 +0800 CST  
科学家与佛陀智慧的比较(ZT)


真正明智的科学家都不排斥佛教,因为对科学与佛法都稍曾涉足的人都会明白,在追求世间的真理方面,科学和佛法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在出世间及世间的深层因果这一佛法更加侧重的方面,对科学来说却是一片全新的领域。本文试图通过两者之间的异同,并尽量引用各界知名人士对佛教的评价来阐明这个理念。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
近几百年以来,在我们这个世界涌现出了大批的科学家。很多人以为这些科学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从一方面来看,我们也应该这么承认,但从另一方面,这些科学家们的智慧,不要说是与伟大佛陀的智慧相比,就是与追随佛陀的一些佛教徒,比如像麦彭仁波切等高僧大德的智慧也是很难以相比的。不用说这些大成就者们很多在幼时即显现出的一些伟大事业与智慧,也不用提他们在佛法里的造诣与成就,单从麦彭仁波切的著作中有关世间共同的知识学问来看,就可知道他对天文学、医学、工巧明(即技术)以及文学、诗学和哲学等等,各种各样的世间理论学科是如此的精通,并且都有不共同独特的认识和创新,仅只这些,对于一个非常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不可思议的。
现在很多科学家的著作还在人间,如果我们研究对比,会知道那些科学家们虽然在某一方面确实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发明创造,对人类社会也有一些贡献,但是要他们全面地了解所有万物的实际相状,并进行概念定义及分类的话,那确实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以前人们都以为科学家们的智慧是“无比”的,这倒不是因为他们的智慧无人能比,而是从无有人去比较罢了!确实,以前的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一类事情,更从来没有从事过这方面的研究,所以我现在明确地把这一点道出来,科学家们的智慧与佛教当中古今大成就者们的智慧相比,是根本比不上的,更遑论与伟大佛陀的智慧相比了。希望有智慧的人,以后在这方面多作观察对比,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
佛陀已经完全证悟了万事万物的真理,而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们每当遇到老死病等内心痛苦时,与其他普通人无有任何差异。他们虽然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比较深刻的智慧,并在毕生之中对某种物质现象作过详细的研究,但他们所了知的也仅仅是全部科学的一部分而已,如精通物理化学的,并不通达政治医学等,不要说是通达一切的学问,就连只是近几百年来人类所积累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全部通达无碍的人可以说在当今的科学家中一个也找不到。而佛陀呢,对无论什么学问都通达无碍,若不相信,请翻开一百多函的《大藏经》,那时你必会产生不同的感想。
是故人们称佛是大彻大悟者,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若不信佛教的人,也许不愿意承认这句话,但请诸君认真想一想,在追随信仰佛陀教法的人们当中,于古代有多少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又有多少数不清的圣贤以及各种各样的仁人智士高人雅士,可以说涵盖社会的各个阶层,如著名学者梁启超所说:“有放万丈光焰于历史上者焉,则佛教是也。六朝至唐数百年中,志行高洁、学识渊博之士,悉相率入于佛教之范围。”
一直到如今也同样如此,有饱学深思精通各种知识的博士、教授和专家学者、科学家们,也有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们,以及许许多多的政治家、政府要员、企业家们等等,这些信仰佛陀的人们,并没有以自己杰出的才华来否认佛陀的伟大和佛陀的教诲,如是您为什么继续那样固执傲慢不屑一顾呢?我诚劝您看看浩瀚如海的佛经内容,等到您把这些佛经论典基本内容都了解之后,再来看看是否能比得上伟大佛陀的百千万分之一?
《世界知识分子看佛教》的介绍文中引用一位欧洲作家的话说:“这是一个能够让我们信心十足地去遵循的教法。在这个有着各种宗教、宗教狂热和各种信条的人世间,哪里还能再找到一位如此卓越的老师呢?在这个群星荟萃的世界里,他是最大的一颗巨星。难怪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们会如此一致地公认他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印度总统——伟大的政治家尼赫鲁也说:“佛比起所有的学说和教条显得更加伟大,千百年来,他的启示一直震撼着人类。”
接下来,我们从佛经对世界和宇宙的描述,具体思维2500年前佛陀的智慧体现。


佛经中描述的世界、地球与四洲
佛经中所记载的一个小世界,其中心的须弥山如柱独立,高八万四千由旬,日月绕须弥山而行,山外更有七层山、七香水海次第相间围绕须弥,如七重城墙及其护城河堑次第围绕。第七山外,更有大咸水海弥漫四方,四方咸海中各有一大洲,即为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每洲旁各有二中洲等,大咸海外四周有铁围山环绕如外城。如是为一小世界,我们所居住地即南赡部洲。而现代科学家们所发现的地球是圆球形的,有月亮绕着它运转,并且地球同其它几大行星又环绕着太阳运转,这些便组成了一个太阳系。
对此有些人认为很矛盾,但凡是在抉择问题时,观点的不同并不等同于观点的相违。因为在科学内部,科学家们在研究同一问题时也会有许多不同说法。比如在近代,针对黑体辐射以及光电效应等实验,普朗克提出了能量子假说,认为能量分布是孤立间断的,但这在当时并不被科学家们所接受。因为这种假说与传统理论相对冲突,传统的麦克斯韦理论认为能量必须连续分布,只是到量子力学的基础理论建立以后,把能量子、爱因斯坦提出的光子概念以及德布罗意的波粒二相性都成功地加以解释,这时候科学家们才开始慢慢认为这种新理论是正确的。同样,佛教内部对宇宙或世界的性质描述方面也有不同的说法,比如《时轮金刚》和《俱舍论》的说法不同,显宗与密宗、大乘与小乘等也有很多不相同的观点,有的说须弥山为椭圆形,有说为四面体的,对于南赡部洲,有说为三角形,有说为圆形,又有说为是只有上下各面的等等。在佛经中也可以找到像将来“地轮飞天”(即地球飞动于空中)等与现代说法相同的哲理。
虽然对于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有一些佛教的说法与现代科学的说法不太相同,但它同样可以解释诸如日蚀、月蚀、地动、潮汐、寒暑、昼夜等等这些现象。同样关于须弥山四周上下是怎样一种情形,日月怎样绕须弥等等,在佛经论典中都有简略或定量的描述。这些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在佛经里如《起世经》、《楼炭经》、《长阿含经》、《起世因本经》、《大宝积经》、《正法念处经》、《华严经》、《顺正理论》、《阿毗昙论》、《俱舍论》等经书里都有详细的解释说明。现在藏地通行的日历,就是按《时轮金刚续》排定,《时轮金刚续》不借助任何科学仪器,但令当今掌握先进科技的天文学家大为惊诧的是,在计算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方面时轮历不差一秒,这即是佛教已包含先进科学因素的一大佐证。
科学对于世界或者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执著为实有,虽然现代科学研究得很深刻,体系更加庞大,理论也越来越抽象飘渺,但它总执著万事万物都有一个不可变动的本体实性存在。因此对于我们的生存环境——地球来说,科学同样希望只有一个实际标准来描述它,若还有其它的说法,科学家就觉得不可理解。但在佛经中,不认为万事万物有一个本质性的固定体存在,故允许有各不相同的现象共存。因为众生的业感不同,故所见到的外境也当然千差万别,比如对于人们共同看到的一碗水,对于地狱有情来说,由于业感的显现,所看到的就是滚烫的铁汁,而对于饿鬼来说则是污秽的脓血,对于天界有情来说则是琼浆玉液般的甘露。还有对于一件衣服,一人觉得好看,而另一人觉得难看,若衣服上存在着绝对的好或不好,那么就不应当生有二种不同识觉等等。根据《俱舍论》的一个大疏讲义论述,世界的大小及形状不必就是固定的,因众生种种业力不同而可显现各种各样的形象和特征。比如在佛教中《俱舍论》所描述的世界与《时轮金刚》里描写的世界情况就不甚相同,属于《俱舍论》根基的众生不一定就能看见《时轮金刚》所描写的世界。同样,佛经里面提到的须弥山等有些众生也不一定能看到,但也有很多高僧大德如无垢光尊者就曾亲眼见到过。
对于佛经中所说的佛土世界以及现在科学家们所发现的宇宙世界,也有不少科学家以及佛学家作过一些比较研究。比如佛经中常提到的三千大千世界,实际上包含有10亿个小世界(由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由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再由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大千世界。这样由小千、至中千、再到大千便成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正好含有10亿个小世界),也就是相当于10亿个太阳系这样的系统,以此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佛经中所指出的一个佛所化度的国土,实际上就是一条乃至无数个银河系那样大的范围。又有一些人研究认为,我们现在所处的地球就是南赡部洲,也有一些人认为四大部洲都是在我们地球上,有人认为须弥山是地球上某一个地方,也有人认为须弥山是银河系的中心等等。在这些研究中,人们想从佛经与科学这二者不同背景的语言描述中,找到对宇宙共同相一致的说法和理论,但我认为这二者毕竟是二种不同的文化体系,虽然会有一些共同的发现,但肯定也会有很多不共同的地方。但不管怎样,无论您是从佛经的角度还是从科学的角度,我认为大家必须要站在一个公正的立场上。现在关于地球这方面的事情,科学家也正在探索,正在寻求,也曾有一些科学家得出了一些结论。同样在释迦牟尼佛的佛经中,也有关于我们所依存的器世界方面许多殊胜的见解和描述,其中有些宇宙的奥妙,与科学方面的秘密,我们还在不断继续地研究探索,另外在佛教里比较甚深的方面我们也应该学习。我们现在只有凭自己的智慧继续研究学习,不能以为我在某方面稍微懂一点,而对于对方的观点又还没有真实的了解,就很轻率地去破斥对方的观点。实际上在佛经当中对于器世界宇宙的看法也有各种各样,比如有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大乘和小乘的,在不同业力的众生面前也显现有各种多样的,而佛陀可以将不同众生面前所显现的种种外境形象进行如理如实描述。


楼主 雨季不再来386  发布于 2014-02-25 16:09:00 +0800 CST  

佛说微尘数佛刹世界与宇宙
须弥山、日、月、四大部洲、诸欲天及梵天世界为一个小世界,至于更大的是千个小世界构成一个小千世界,千个小千世界构成一个中千世界,千个中千世界构成一个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也称之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一个佛所化度的国土范围,最小者为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或二个、三个,乃至以恒河沙数个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国土,各各国土或大或小,或净或秽,或圆或方,或侧或仰……,种种形量无有一定,一一国土各有一佛为现在教主,比如我们所在的世界称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为此娑婆世界的教主。娑婆世界周围又有微尘数这样的世界存在,如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就是这微尘数世界中的一个……。佛陀在《华严经》中还指出,在我们这个无边的世界中有世界名为“普照十方世界种”,上持二十重华藏世界,即有二十层结构,其中第十三层共包括十三个佛刹微尘数的世界在内,娑婆世界以及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皆是这第十三层之中的一尘而已。如是在“普照十方世界种”周围还有“无垢世界种”、“因陀种”、“法界种”、“广大种”、“善建种”、“恒出种”等等无边无际的世界种,一一种上,各有二十重华藏世界次第安立,这么许多的世界,佛陀都能叫出名字来,实在不可思议。
而在科学上,自从哥白尼的“日心说”被接受以后,大约有几百年之久,人们都认为太阳系是宇宙的中心,后来发现银河系以后,又认为所有的恒星、行星和星云及太阳系中的一切天体都属于独一无二的银河系,在我们的银河系(也叫本银河系)以外就再没有别的天体了。直到18世纪,英国有一位天文学家赫歇尔,不仅观测到本银河系的形状,还发现星云的存在,因此他预言在本银河系外可能还有别的银河系。1900年,英国天文学家伊斯敦指出,银河系是一个回旋不已的星云系统,我们所在的太阳系位于其中一隅。
1918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使用精密的望远镜深入研究遥远的天体,他证实了赫歇尔所看到的星云的确是遥远的外银河系。实际上每一个河外星云,就是一条银河系,目前已证实有近10亿个外银河系存在,这些星云有的像旋涡,有的像棒槌,有的呈现不规则形状,每条银河系都包含有上亿乃至数亿亿颗像太阳一样的恒星。1924年,美国天文学家赫伯尔发现,宇宙在不停地扩展散开,除了我们最邻近的星云漩系外,一切星云漩系都不停地飞离我们,世人此时才开始注意到宇宙的辽阔无边。198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天文学家阿伦·古斯,发表“大泡泡学说”,认为我们现在的宇宙是由虚无形成,源于几百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这就是迄今为止科学上最先进的宇宙学观点,似乎已有点相似于佛陀所描述的宇宙是从“成、住、坏、空”再到“成、住、坏、空”的不停流转的变化过程。
佛教度化的众生不是仅限于一个国家或地球上的有情,而是整个三界轮回中沉溺的无边无际众生。就如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1865—1898)所说:“佛教能治无数无边不可说之微尘世界,尽虚空界,何况此区区之一地球。”《普贤行愿品》中说:“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而现在科学家要洞察宇宙的奥秘仍有困难,很聪明的人对自己的前世、后一世也是茫无所知,而且科学家们倾尽一生心血研究物质,在佛弟子看来,仍是虚度人身,远远没有发挥人生原有的潜力。佛教经论中对现代科学的理论都有所描述,但佛陀并不想从此处去作更多的发展和更加详细具体的阐释,因为这些只不过是枝节问题,并无多大价值的原因。
在科学界中,大凡对佛教有所认识的人,都惊叹于佛法理论的高深缜密,以及立足点的不同凡响。现在有些佛学理论已渐渐深入人心,有些深邃的理论正在被人们理解、接受,可以想见,在看到了佛法本身所焕发出的巨大魅力后,将会有更多的科学工作者投身到学习佛法的潮流中。在学习了精深的佛学理论后,科学家们更可以高瞻远瞩,对具体的研究工作产生切实而深远的指导意义,而不涉足佛法,将会对他们研究工作失去极好的帮助与促进机会。所以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和伟大的思想家、三民主义的开创者孙中山先生也认为:“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这对其余的人们也应有极大的启发,即尊重实践,尊重真理,抛弃偏见,来重新认识佛教.

楼主 雨季不再来386  发布于 2014-02-25 16:10:00 +0800 CST  

空性与量子理论的当代对话
作者王萌(1965-)男,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宗教与其他文化的相关研究。
宗教与科学是人类社会中两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们的对话是处于分裂状态的人类文化寻求自我融合的一个必要途径。佛教文化作为传统的宗教文化形态之一,在与科学的对话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当代科学的进展,佛教与科学的对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认识和揭示这一重要的文化现象背后的意义,对于深化科学的哲学反思和促进现代文化的融合都是极为必要的。
一、佛教的空性论与现代物理学的量子革命
佛教以义理的宏富玄奥而著称,佛教的空性理论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这一古老的理论超越巨大的时空跨度与当代科学的量子理论联系在一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思维的深刻统一性。
1.佛教的空性概念及其宗教含义
空性(sunyata),音译作舜若多,指空之自性、空之真理。佛教认为,空性就是依空而显之实性,它是一切法(dharma,指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真实本性。在此意义上,“空性”与“空”(sunya)的概念具有等同的含义。空性的思想,表达了佛教的基本立场,也是佛教根本区别于其他宗教之处。佛教讲空,有人空与法空二义。人空表示没有一个恒常主宰的“自我”(atman)本体存在,即自我的实体为空;法空则认为诸法皆幻,并无实体存在。
佛教讲空的根本依据,在于佛教的缘起观点。缘起法则认为诸法由因缘和合而生,无固有自性,无自性故空。在佛教历史上,讲空最彻底的是龙树开创的大乘中观派。该派认为,“空性”者,即是诸法实相,即是法性,是真如。具“空性”见者,即了达佛法正见;具“空性”观者,即证悟世界的实相。这种认识,在龙树的《中论颂》中表示为:“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对于佛教的“空性”概念,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它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意蕴,是对一种世界观的高度概括和理论抽象;第二,它反映了佛教的宗教特征。佛教谈空,有其特定的宗教目的,那就是使人破除对一切事物的实在性认识,领悟现象之后的“实相”,从而超出生死,趋于“涅盘”。
从根本上说,佛教的空性概念是基于佛教的宗教实践的理论概括,它同现代科学对于经验世界的解释有着不同的本性。

楼主 雨季不再来386  发布于 2014-03-04 07:02:00 +0800 CST  

2.量子革命及其哲学意义
量子力学理论是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后现代物理学领域的又一次革命性的突破,但它的影响却远远地超出了物理学的范围,在哲学乃至宗教领域都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著名科学史家丹皮尔(W.Dampier)在描述这一物理学革命时说:“旧的唯物论死亡了;而甚至一度取代物质微粒的电子,也已变成了失落肉体的灵魂——只不过是波动形式而已,甚至不是我们所熟知的空间中之波,也不是麦克斯韦的以太中之波,而是用我们意识所不能领悟的措词来描述的四维时空中之波,或概率图式中之波。”
物理学家保罗·戴维斯(P.Davis)则认为:“量子论中包含了一些令人惊讶的思想,使人得以洞见精神的本质以及外在世界的实在;要想寻求了解上帝和存在,就必须充分考虑量子革命。”
诸如此类的评说都反映出量子理论的出现对于人们精神世界的冲击:量子理论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非常奇异的世界,但是由于这个世界同我们日常所生活的世界距离太大,对于它的理解也变得异常困难。例如波函数,它是微观世界中量子状态的一种数学表达方式,但是在哲学领域中,对于它的理解则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波函数的具体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它是否是对真实存在的描述?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刺激着人类新的“世界图景”的酝酿和产生。
现代科学哲学对于量子力学的哲学意蕴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它认为,量子理论的波粒二象性表明,人们对事物性质的认识是依赖于具体语境的,在科学的认识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主客体相互转化、相互包容的关系;量子关联的非定域性表明事件的联系性不但突破了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也突破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体系,它显示了实在的不可分离性,说明我们周围的宇宙是一个“参与者的宇宙”,即一切认识都是相对于实验者、认识者而言的。这一切,都使得量子力学表现出显著的后现代特征。
发生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量子革命,其对于人类思想的影响结果时至今日仍然不能说已经尘埃落定。实际上以量子理论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的出现不是消解而是深化了宗教与科学的对话,它同佛教空性论之间的对话也已经成为这一对话的一个重要方面。

楼主 雨季不再来386  发布于 2014-03-04 07:04:00 +0800 CST  

二、量子理论的佛教空性论诠释
1.佛教话语在与量子理论的对话中凸显
量子力学在宗教领域中引起的反应是与各宗教的教义体系相联系的。在基督教世界中,量子力学的互补原理被用来说明基督教的“基督论”;而在佛教界中,以佛教的空性理论与量子力学理论互相诠解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做法。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台湾物理学家王守益就因以量子力学诠释佛教空性论而产生了较大影响。
王守益,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曾任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物理研究所所长等职。他的主要观点集中在《物理与佛学》一书中。王守益认为,虽然佛法的究竟之处是不可言说的,但科学的成就提供了一个帮助人们接近、契入、领悟佛教真理的新途径。
量子理论揭示了微观粒子在描述上的不确定性,因为表达这一特性的波函数(Wave Function)Ψ是观测不到的,我们可以说该法或该系统的本体是“空”的。王守益认为,波函数的这种性质说明,佛教所谓“色不异空”、“当体即空”的说法拥有微观世界的量子论基础。同样地,根据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我们所观测到的现象正是佛教所说的“假有”,而绝对真实的物性(佛法所谓“实相”),不论实验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是不可测到的。
王守益认为,用量子力学等高深的物理理论谈论佛法,并非故弄玄虚,“而是目前科学上所知的最为恰当的处理”,把量子物理中的波函数Ψ看成是佛法中的“自性”,至少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认知模式(Model)。通过对佛教空性论与量子理论进行比较,王守益认为存在着从现代科学通向佛教义理的通道。
以类似的思路融通佛学与现代物理学的还有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教师杨中杰等人。在《从佛学角度观西方三大物理学之理论层次》中,杨中杰依照佛教的中观学说和唯识理论,判定牛顿物理学、相对论物理学与量子力学依次趋于接近佛教的“中观正见”与“如实观照”。但是物理学只是针对现象世界而立,即使量子论最多也只触及了“心灵之活动”,完全不同于“心灵寂灭状态”时佛性实证的现象,因此无法达到佛教“一切种智”之般若。
针对以量子理论诠解佛教义理的做法,黄明德博士发表了《论空性不能译成Wave Function(波函数)之理》一文,对于佛教的“空性”概念和量子力学的波函数概念进行了详尽的比较。黄明德认为,二者在内涵上有吻合、接近之处,但也存在截然的不可通约之处。
从根本上说,“空性”为佛陀及佛教信仰者的宗教实践所体认,它是对世界终极实相的概括,因此任何言辞的描述、任何具体的结论都不能说是空性本身;而波函数仍然是物理学家根据观测研究的结果,仍属对现象的描述,而非究竟之本体。基于这样的认识,黄明德认为在二者之间存在根本差异,不能相互代替。
在《论科学的精神与佛学的精神》中,作者李长俊对科学与佛学的性质进行了总体的比较。他指出,所谓的科学,应当包括科学的观点、科学的方法、科学的对象及科学的结论。像海森堡(W.Heisenberg)的“不确定原理”或电子、质子、量子等观念之所以被认为是科学的,因为它们是人类“势必共同的经验”。
而佛学中宣讲的教法,则是非“常人之共同经验”所可企及的,它得自佛陀的无上正等正觉的自内证。从这方面讲,佛学乃是“非科学的”。但佛教的根本价值正在于它的“本质的超越”——即空空(即无第一因,对空的执著也要破除)。这使它超越了一切世俗的哲学思辨,所以可称“空为佛法之宗极”。在李长俊看来,科学与佛学各有其不同的原则与方法,因此也各有其适用的领域与价值,这是判定它们的基本尺度。
参照科学理论以表述佛教的合理性,是深受佛教文化浸润的信教科学家表达其信仰的一种方式。他们通过这一特殊的形式融通“出世与入世”、“真谛与俗谛”的关系,以实现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平衡,反映出佛教文化圈内科学家特有的文化心理。他们对佛教与科学关系的融通,从特定的视域拓展了对二者关系的探究。
2.对话在跨文化研究领域中的延伸
佛教与科学对话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从跨文化、跨学科研究的角度探讨二者协作与整合的可能性。这种对话已经不再局限于以科学诠解佛教这一范畴,而是把佛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与现代科学展开的对等的交流。这一对话形式虽然还处于发展探索之中,但它为现代科学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对于佛教文化本身也是一个重新认识与解读的历史契机。
目前我国参与这方面对话的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牛实为教授等人。牛实为教授对现代科学的前沿理论如量子理论、混沌力学、耗散结构理论以及当代心理学等都有广泛了解,并对佛教的禅修有较深入的实践,他在以佛教义理与科学理论的对话中提出了一些新颖而独到的见解。
他指出,根据现代理论物理学的解释,宇宙、时空皆产生于充满零点能的“真空”或“无”;因为真空是一切有为法、无为法的背景,它具有自充足、自参照、自波动的属性,真空非空,这正如佛教中所说的宇宙“实相”。
他还借助量子理论说明佛教的修炼过程,认为当人体内的混态转为纯态时,具有寂照功能的固有真空态就以心脑之光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便是参禅者所达到的顿悟状态。同样地,西方科学家所发现的在人的深定过程中神经细胞处于最小自振态,意识场出现跃迁的现象,可以用来说明佛教的光明定。
在《人类自性问题》一书中,他引述科学上的引力场理论对于佛教“业力”问题给予了新的诠解,他认为业力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外界物质与意识场的作用,逐渐形成业力场。又由于业力场的次级效应,辗转相因,导致业力根深蒂固”。
牛实为认为,科学与佛学之间存在着某些内在的联系,二者在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上可以互取所长,互相弥补;佛教的诸多理论问题也有待通过科学的途径给予解答,而佛教对于一些问题的探讨也可以激励现代科学的进展。
以佛教空性论与当代科学对话的西方知名学者,有美国科尔盖特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的曼斯菲尔德(V.Mansfield)教授,他曾发表多篇文章阐述佛教的中观哲学和现代物理学之间的关系。曼斯菲尔德不但是一位现代物理学专家,还担任藏传佛教和荣格心理学的教学工作,并且有多年的禅修实践。宽厚的文化背景使得他对佛教空性论与量子理论的比较避开了一般性的比附,而是以现代科学理论为基点,考察佛教义理在科学理论之间所起的建设性的穿引作用。
在《佛教和量子力学——对话的开始》一文中,作者明确指出,他的研究并非要通过物理学来证明中观佛教的有效性,因为他知道用科学来证明或者否定宗教的历史是“命运不济”的。他要做的是“尝试理解重要的和经实验证实的哲学论断,使得关于某些量子属性缺乏独立存在的个别化理论独立化,并将其与中观的空性原理结合起来。”
同时,他也明确表示,佛教文化的视点对于西方文化能起到一种很好的补充和纠偏作用。他认为,因为物理学是在哲学的背景中进步的,如果西方的科学家对于佛教的哲学思想有深入的理解,那么物理学探索中的出现一些错误就可以避免。他设想,如果佛教的“空性原理”(principle of emptiness)受到科学家的重视,将会有益于科学事业,因为佛教哲学有助于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哲学造成的思维方式上的困境。
曼斯菲尔德通过对佛教中观哲学与现代科学的哲学背景的联系,使现代科学增添了特殊的诠释境域,也把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推向新的深度。

楼主 雨季不再来386  发布于 2014-03-04 07:05:00 +0800 CST  

三、对话的意义及解读

我们注意到,有些参与佛教与科学对话的作者持有这样一种观点:现代科学的发展不但没有证伪佛教的教义,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证明了佛教教义的真理性。华人学者陈荣捷也说过:“佛教是否能在这个科学的时代存在?在这方面,佛教可说是比其他宗教来的幸运。通常,科学上的重大发现会造成神学的危机,可是在佛教来说,这种发现却意味着‘证实’。”
对于这种见解,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佛教教义系统同其他宗教体系相比在解释世界方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使它在当代表现出很高的社会适应性和文化伸张力。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因此否认佛教的教义系统与科学理论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体系。科学的结论不是得自于对哪种宗教教条的推演,而最终要落实于科学家的科学实践,这是我们理解佛教与科学对话这一主题的基本原则。
1、佛教与科学的对话主要在哲学层面上展开
佛教的教义体系可概括为“戒定慧”三学,与现代科学的对话主要涉及其中的“定”、“慧”两部分。与“定”学(有关禅定的内容)部分的比较性研究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这部分内容与现代科学的研究思路差异较大,因此,严格说来还只能属于一种“前范式”的研究。
佛教的“慧”学则是对于世界“实相”的思考与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可称为佛教思想的哲学表述。量子理论从本质上说是自然科学自身不断发展的产物,但对它的哲学反思也与佛教的哲学思想相通。基于上述原因,量子理论所引发的佛教与科学的对话,主要是以“空性”与“量子”为中介在哲学层面展开的。
在佛教哲学思想中,存在着丰富的辩证法因素,这已是世所公认的。
吕澄先生在《佛家辩证法》中指出,佛教的思想带有辩证的色彩,并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说明:一是分别说,反对片面、绝对的认识,而认为现象是随时变化的;二是中道说,看到现象的相对性,反对偏执一端的认识;三是缘起说,反对孤立地看问题,而认为现象是互相依持、增上(增进、助长)的。
同时,吕澄先生认为,中观学派所立的无自性的“空”并不破坏作为佛教根本思想的“缘起”观念。现代科学哲学的研究发现,“特别是在公认的危机时期,科学家常常转向哲学分析,以作为解开他们领域中的谜的工具。”空性论与量子理论虽然分别属于宗教与科学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的认识方式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也不一致。
但是,它们之间的对话存在着一定的哲学基础:佛教空性论对于一切现象的独立存在和最终实存性的否定,与量子力学引发的对主客体关系、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等问题的哲学思考,存在着哲学上的相似性。
因此,量子力学理论与作为佛教哲学最高成果之一的佛教空性论展开对话,存在着逻辑上的必然性。当然,对话并没有消除佛教与现代物理学对“空性”概念理解上的差别,但它将量子力学置入一个更广阔的哲学背景中,增添了对于量子力学的理解维度和诠释境域,是有其哲学意义的。
空性论与量子力学的对话还表现出东方传统思维形式在现代科学发展中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在现代科学探索过程中,发现形式的抽象性、跳跃性、超常性已成为显著特征,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超逻辑认识方式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许多科学家对所谓的“东方智慧”感兴趣的原因。
现代科学的进展表明在理性的范畴中把握实在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困难,而这一困境在西方心物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下是难以摆脱的,因此,借鉴佛教等东方哲学思想实现观念上的突破也反映了现代科学发展的内在需求。对于西方科学家而言,佛教对于宇宙“实相”的哲学观念,对于他们超越传统思维模式的尝试具有独特的参照作用。
2.佛教作为一个信仰体系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佛教的存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它是整个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对一些科学家而言,信仰佛教,是对于一种文化传统的接受,佛教是作为信教科学家与自己民族、文化之间的一条精神的纽带和通道而发挥作用的。如果承认文化的连续性这一基本的事实,那么就可以认为,佛教文化圈内的科学家具有佛教信仰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因此,在分析他们融通佛教与科学的做法时不能忽视其深刻的文化基础。
佛教的理性色彩和和平性质,是获得很多科学家赞赏的重要原因。杰出的宗教学家涂尔干(E.Durkheim)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提到,佛教“是一种没有神的道德体系和一种没有自性的无神论”。当然,把佛教说成是一种无神论过于绝对,但是佛教在不承认一个造物主这方面得到了很多科学家的赞赏,这既包括佛教文化圈的科学家,也包括来自西方基督教文化圈中的科学家。
佛教的这种特点使其在满足富于理性精神的科学家的“宇宙宗教感情”方面占有特殊的优势。正如陈明德所指出的:“就世间学而言,科学的求真,治学的爱智,宗教的虔诚,佛学都含摄无余。就出世间而言,佛学又超过了三者无法跨越的极限。”随着佛教的现代化转型的深化,其理性化特征会得到进一步彰显。可以认为,佛教作为一种独具理性特征的信仰体系在适应某些科学家的终极关怀方面还会发挥很大的作用。
科学家对于佛教的信仰,还与科学活动本身的特点有关。对于那些以科学事业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科学家,他们不但要从中得到发现自然奥秘的喜悦与惊奇,还希望从中获得对于生命意义的解答和终极关怀的满足,而后者单靠科学活动本身往往难以实现。
量子力学的进展表明,科学真理仍然是关于自然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境域性、时效性、相对性的性质,因此,在追寻宇宙“为什么”是这样以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等“形而上”问题时,科学家仍然会求助于宗教的解答。当然,我们也看到,科学家对于佛教的信仰,由于他们的科学活动背景,更多地是作为一种世界观的基础和道德伦理的准则发挥作用。
他们中的许多人将佛教信仰与科学的适用范围给予了明确的划分,认为二者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作用,这与一些西方科学家所持的两种“真理”(“科学真理”与“宗教真理”)平行、互补的观点是一致的。
爱因斯坦曾指出:“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然而这种感情的源泉却来自宗教的领域。……我不能设想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会没有这样深挚的信仰。”只不过信仰佛教的科学家是通过从科学活动中体悟世界的“空性”这一佛教的真谛来达到对自身活动的肯定的。这种宗教体悟特有的认知进路对于科学家的探索活动也不无特殊的启发和补充作用。
3.佛教与科学的对话有助于促进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协调发展
科学对于人类文明的巨大推动作用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当科学技术成为一种控制自然乃至控制人类自身的巨大力量,而人类社会却缺乏制约这种力量所需要的智慧和道德远见的时候,科学反而会成为人类不幸的制造者。
许多学者指出,人类的福祉不能寄托在对科学力量的过分依赖和崇拜上,要真正实现科学为人的价值,还必须以人文文化对科学文化加以补充和调节,有效地促进科学与人文的协调发展。
通过佛教与科学的对话,增进和加深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理解和交流,对于实现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更高层次的融合与统一,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佛教文化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它包含有信仰的、道德的、伦理的、审美的乃至科学的等各种因素,它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展开与现代科学的对话。作为一种宗教文化,佛教表现出以对世事人生的深刻反思为基础的浓厚的悲悯情怀和人文色彩。
它对宇宙人生的认识,基本上不是来自于对于外在世界的具体的探求,而是通过宗教实践的方式对于社会现象进行认识上的升华,得出了“四谛”、“八正道”、“三法印”等佛教的法则。佛教的教义体系中虽然也包括对“色”(物质现象)、“心”(精神现象)及其交互关系、生灭规律进行探讨的内容,但佛教的主旨不在于对自然进行科学意义的探求,而在于了悟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而求得对生死轮回的解脱。这一点和以把握自然规律为宗旨的科学活动有着原则性的区别,而佛教这种对终极意义的解答功能正是科学所缺少的。
许多参与对话的学者都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重“外求”的科学和重“内证”的佛教可以形成一种互补的关系。我们认为,这种关系有助于在科学和佛教之间建立一种制衡性的机制。
有些作者从佛教文化的视点出发,从科学的认识能力和社会作用等方面提出了批评,无论他们的结论如何,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促进科学自身的反思,深化对于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哲学问题,如科学的性质、科学的真理、科学与人的关系、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等问题的认识。
对于佛教文化而言,佛教的理论资源也可以通过与科学的对话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与创新,从而提高佛教文化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与水平。
科学的发展需要得到来自不同文化因素的激励。佛教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认知体系,对于现代科学来讲既是一种宝贵的认识资源,同时在某些方面对现有的科学理论也构成了挑战。佛教文化与现代科学之间存在的这种张力,也促使现代科学在自我反思过程中实现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上的超越。
因此,在跨文化对话成为一个世界性趋势的今天,现代科学有必要更为自觉地意识到与佛教这一蕴含东方智慧的异质文化展开对话和并进行相关研究的意义。

楼主 雨季不再来386  发布于 2014-03-04 07:07:00 +0800 CST  
这是速度沉的节奏吗?

楼主 雨季不再来386  发布于 2014-03-11 19:44:00 +0800 CST  
谢谢吧主加精,呵呵

楼主 雨季不再来386  发布于 2014-03-13 18:20:00 +0800 CST  
《暗物质暗能量和心经易经关系读后有感》


人类可以感知的是有限的,心经里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估计意思就是让人忘却自己的感知,我们只是生活在自我感知的世界里,好像蝙蝠生存在一个回声的世界里一样。我们和蝙蝠一样,本能会认为这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

比如这个冬夜聚集在这里的寒风,穿越雨夜的霓虹,酒吧里旋转的灯光,夹岸璀璨的灯火,这个世界如此真实,触手可及,可是这只是我们感知的。

五蕴皆空,易经里的道和阴阳,中医里的经络,我们无法感知,只能意会,天道无法用人的语言来表达,只因人受到自我感知的局限,甚至目前最先进的科学仪器也无法感知空和道。

佛说放下,无苦集灭道,心无挂碍,因为我们所见的都是我们意念的假象,放下然后用心感知我们才能接近天道,可能就是这个意思。

目前科学的发展,说有暗物质暗能量,这是我们感知范围以外的,古代科学也没这样昌盛,古人一样说出道可道非常道的道理,看来那些延生我们感知范围的科学仪器并没有从根本上提升我们的智慧,智慧不会隐藏在精巧的仪器中,应该隐藏在我们身边,关键我们不肯转身不肯停留,我们在努力使眼耳鼻舌身意的感知范围扩大。

总有一天,我们会在募然回首之际发现,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

原文在7楼

楼主 雨季不再来386  发布于 2014-03-13 18:58:00 +0800 CST  
一点自己的感想


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但是应该是一个具备灵魂的载体。
灵魂是带着使命来到人世间学习的。
自我意识是后天通过与社会与人交往产生的。与狼交往也会产生自我意识,只是学习了狼的习性。
灵魂是什么?是上帝的分身吗?是不朽的吗?是爱吗?
灵魂和自我意识不是一种东西。
灵魂在我们的经验之外,尽管现代科学的发展扑捉到一点灵魂的踪迹,但是毕竟相信灵魂的存在,灵魂的不朽,仍须信仰的力量。
自我意识是灵魂后天的历练形成的,上帝为什么安排一个灵魂历练狼孩的过程,这个也许有他的深意。
上帝不掷骰子,一切都在超能大手的安排之中!

一个联想
测不准原理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由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于1927年提出。跟据海森堡的表述,测量这动作不可避免的搅扰了被测量粒子的运动状态,因此产生不确定性。
由此我想到佛家说的不可说,是不是说这个行为也会影响到被描述的对象,所以一旦说出就是错误。



依靠信仰我们才相信灵魂的存在,并且带着使命来到人世间体验的。
后天形成的自我意识才应该和程序可比,同时这些自我意识都是灵魂的体验,其中包含了真善美,也包含了贪嗔痴,自我意识是灵魂外层的雾霾,极少有人能在有生之年能够拨开云雾直达灵魂的完美神性的。
当我们回归那个虚无混沌,在那里加载着自我意识的灵魂会得到指点和提升,或许选择进一步体验,或许选择留在那个虚无之中。
肉体是硬件,所以自我意识这个软件可以独立于肉体存在,而灵魂原本在信仰中就是不朽的,更加可以独立存在。

楼主 雨季不再来386  发布于 2014-03-15 12:37:00 +0800 CST  
《关于时空的笔记》
-----------------这其实是一篇比较难写的文章,对时空的理解也不一定对,所表达的只是目前的理解程度



时间在人们通常的概念中好像匀速前进的河流一样,孔子在水边说:逝者如斯夫!
而事实上时间和个体所处的高度和速度有关,离地面越近时间流逝就越慢,速度越快时间的流逝也越慢。
时间在我们的概念中无始无终,就是一个简单的存在。
而事实上时间的起点就是宇宙产生的刹那,宇宙产生后一直处于膨胀中,可以想象宇宙是个气球,它不可能永远膨胀下去,总有一天会像气球一样爆掉变成没有,这个刹那应该是时间的终点。这个解释并不一定正确,只是为了说明时间不是无始无终的。
至今对时间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哲学家也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科学定义,所以给了我一个胡思乱想的思维空间。
就是这样一个我们时刻与之相伴的时间,不去想思考的时候是如此的简单,而一旦思考,却又如此复杂。
空间既然高度和速度可以改变时间,从高度和速度的概念上自然会联想到空间,可见时间和空间是密不可分的。
宇宙宇宙,宇为空间,宙为时间,时空相伴相随,生死相依。
在我们的感知中,空间也是一个简单的存在,当我们睁开眼睛,看见山川河流占据了空间,看见日月星辰占据了空间,而且这个空间似乎是无穷大的。
我们眼睛所看到的是三维空间,我们能够感觉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因为时空的不可分割,所以在我们的感知中最多只有四维。这四维中,空间的三维可以上下左右前后移动,而时间只能向前。
空间是弯曲的,宇宙如同一个日益膨胀的球体,空间不是无穷大的。以我们简单的思维逻辑一定会问:球面之外是什么呢?霍金曾经回答过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好比问南极之南是什么?
随着科学的发展,目前已知空间为十一维,其中四维在大爆炸的时候轰轰烈烈的舒展开了,而剩余的那些维度则缩在角落里,不为人知。而科学的发现是否穷尽了真理呢?未必
由此可见,空间也是需要想象力才可以完成的这么一件事了。

总结一下,时间有始有终,空间不是无穷大,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时空同时产生。

五维空间
三维的世界是静止的,当三维世界以时间为基准发生变化时,四维空间就产生了,如果把时间看作一根轴线,则这个轴线上的任意一个点,都是一个三维空间,也就是说无数个三维空间依据时间轴线集合,构成了四维空间。在四维空间中,时间呈线性进行,虽然未来不可预测,但源头只有一个,将来也只有一个,不管下一秒将发生什么,即将发生的未来只有一个。同样,忽略了三维属性后,我们将会发现,任意一个四维物体在时间轴上都表现为一条线段。
假设无数的时间轴线集合起来,会构成什么呢?
第五维空间其实就是一个时间平面。这个时间平面就是五维空间。
五维是一个平面,姑且认为平面由点构成,而那一个个的点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段时间或者是刹那,就好像我现在在这里打字的刹那也会成为五维中的一个点,好大好大也好小好小的平面,就可以容纳古往今来所有细节所有刹那。
但是五维是不是永恒的呢?好像刹那即永恒?
那么我们可以认为活在当下是很有意义的,这个对于构建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
上述描述,错误一定很多,姑且先看着。当时空铺成好,台子搭建好,等待意识意念或者灵魂粉墨登场的时候,我才发现,物质在先还是意识在先这点很重要,我是一向认为意识在先的,可是这个并没有证明,只关乎信仰。

刚看了一篇文章,忘了在哪里看的了,说是我们是更高维度的影子。
里面举了个例子,比如一个篮球是三维的,它在地面的影子是二维的,而在太阳的照射下这个影子很确切地存在着。太阳下山或者天落雨了,这个影子就消失了,而三维的篮球不会因为影子的消失而消失,它仍然存在着。
所以死亡只是影子的消失。


楼主 雨季不再来386  发布于 2014-03-18 14:38:00 +0800 CST  

智信前后世存在

一、引言
在人类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为了追求“离苦得乐”这个目标,从未间断过对各种真理的发现和证实,探索心灵的奥妙就是其中之一。从古至今,无论是宗教还是哲学乃至科学界,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可谓殚精竭虑,其共同目标就是想对奥妙的心灵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知。而今众多人对心灵或者说意识的认识仍停留在基础阶段,各种学说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些人认为世界就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意识是客观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有些人认为物质世界是意识、精神的产物,意识、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而佛学的哲学思想则认为“心生故种种法生,有法生故种种心生”。即是说我们的心念动,便产生万事万物;由于世间存在种种事物,于是便产生种种心念。由此可见无论哪种哲学思想,均承认心识与物质有关联,但它们存在怎样的内在关系,却需要经过分析比较才能够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
在世俗名言中,我们分别念认识的一切事物,总是相互观待而存在的,例如有美丑善恶、富贵贫贱等存在,而不会有一个孤零零的事物存在。万事万物由因缘聚合而产生,不会无因而生或恒常存在。因为无论任何空间时间上,种种事情之间必然遵循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因果规律。那么,心识与物质一起产生的种种表象,也必然遵循着因果规律。
二、 破除前后世不存在
(一)心识无因生不合理
有些人说,心识的产生,就像地上的蘑菇无因自然产生一样,当身体突然形成时心识同时存在。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蘑菇在适当湿度、温度等因缘具足下才产生,若不观待他因的话,则应成虚空中可产生,或者有恒时产生和从来没有产生的过失。
(二)身体产生心识不合理
1、身体常有产生心识不合理
当今有些人往往认为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之间的身体就是一个本体。并认为心识从身体中产生。
破斥:不变常有的身体产生变化多端无常的心识不合理。人们的心情有喜怒哀乐种种表现,若从常有的身体中产生,将有因不变产生果在变的过失。相反,当身体受到伤害时,有些坚强的人心态却一如既往毫无动摇。如奥运会上,选手们在竞技的过程中即使身体受伤了,但为了荣誉等目标仍然带伤继续参加比赛,即有因变化时果不变的过失。再者,若常有的身体产生心识。则开始喜爱某人或某物的人将永远对其怀有喜爱心,并且绝不会对其产生厌恶的心态。现实生活中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一个人。因为常法具有恒常产生或永远不生的特点。
2、无常身体产生心识不合理
(1)整体的身体产生心识不合理
若有些人认为整体的身体中产生心识,那首先看看整体身体是否有一个实体的存在。人的整个身体有手脚四肢等众多部分组成,每个肢体分开单独不能称为人,但全部组合一起时可以安立称呼为人。所以人的身体只是五蕴的假和,整个身体与手脚等支分不是别别他体关系,否则整个身体毁灭后,四肢等可以存在,因为他体互不干涉的缘故。他们也不是一体的关系,否则有一动全身动的过失。如一个手指动时,全身都是颤动,或一处受伤时应遍体鳞伤,但这与现量相违。所以并没有存在一个实有的身体。那么心识从中产生就不合理了。
(2)身体的部分肢体产生心识不合理
若有些人认为身体的分支——头、手或某一个部分中产生心识,那么请问是所有分支具足后才产生心识,还是任一分支中产生?如果承认第一种情况,则只要其身体有部分损伤时,人将没有心识,因为因不具足不产生果,然而现实中肢体残缺之人依然活得很好,心识也圆满具足。若认为人身各分支可产生心识,那么身体可以分为许多个部分(仅拿头发来说),一个人就具有众多心识,这显然不合理,与现量相违故。
由此可知,心识并不是无因无故而产生,身作为产生心识的近取因说法也不正确,因为它跟身体不是随存随灭的因果关系。
三、 建立前后世存在
(一)以同类因建立
现实生活中流传着家喻户晓的一句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由此可知瓜必须由瓜的种子来产生,而不会种豆的种子产生出瓜来,因为豆的种子和瓜不是同类因的缘故。世俗名言中若事物不需要依靠同类因来产生,则任何事物都可作为因来产生果。假使火中产生湿性,或播种青稞的种子却长出荞麦来,那么因果将混乱,这显然与现量所见相违。
同理,我们一般普通人最初受生时,产生的呼吸、五根、心识等无不观待自己前世的同类因。如法称论师在《释量论•成量品》中说:“有情受生时,呼吸根及识,非不待自类,唯有身体生,极其过分故。”因为物质只能产生物质,精神只能由精神来产生,否则将会有极大的过失。若认为身体中产生呼吸、心识等,由于四大地水火风组成身体,则四大便可成了产生心识的因,即山河大地等可以产生有情了,则极其明显与现量所见同类生的因果规律相违。而观察我们现在的心识,唯由前刹那的心识引发产生,即可推出今生受生的第一刹那心识应来自前世最后刹那的心识,今生死亡时最后一刹那心识又引生后世最初的心识,故前后世存在。
(二)以串习力建立
正是因为前世的串习程度不同,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不同人的贪嗔痴、悲心或智慧等有明显的差别。纵使有人想远离愚痴获得聪明才智,泯灭贪嗔而知足少欲心怀慈悲,往往发现事倍功半,乃至倍加努力而效果甚微;相反,人们常感叹“学坏易学好难”,这皆是多生累劫以来我们串习善法薄弱而串习不善法深厚的缘故。如果认为贪嗔痴、悲心智慧等只是以身体作为因,随随便便自然产生是不合理的,由相同的因产生不同的果不可能。而生活中现量见到同一父母所生的双胞胎,智慧、性格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如美国有对双胞胎,一者长大后只有8岁的智商,而另一者却非常聪明。
再者,若认为贪嗔痴、悲心、智慧等是无因而产生的,那么我们应该看到一个人无论如何努力,其先具有的智商也绝对不会提高,或嗔心猛烈的人也将不会有慈悲的时候。
如果有些人认为烦恼非由烦恼生,而是身体的风胆涎三界中产生。那么从风胆涎与烦恼之间无随存或无随灭的角度亦可了知他们没有随存随灭的因果关系来遮破。
(三)以近取因建立
我们耳熟能详的是,栽培鲜花的时候,首先需要在土壤中播下花的种子,经过浇水、阳光的照射、施肥等精心照料后可以长出美丽的鲜花来,这是由鲜花种子发芽生长而来的,种子是近取因,土壤水分等是俱有缘。如果承许后刹那心识不是依靠前刹那心识产生,而认为心识由四大种来产生,则无异相信仅靠土壤水分等可以长出鲜花来一样。因此说心才是心的近取因,前一刹那的心识产生后一刹那的心,相续不断。所以最初受生时产生心识的因必定是前刹那的心识,由此便可证得有前后世的存在。因为无情法中不可能产生有情的心识,正如《释量论•成量品》中有说:“非识非识因,是故亦成立。”
若有些持有唯物主义观点的人说,如果心识不是依靠身体产生,他有自己的同类因,那心识只能产生一种,不会有喜怒哀乐等不同阶段的表现,故认为心必须依靠身体产生。这种说法不正确,例如同一类种子在肥沃贫瘠的不同土地上生长,所生长出来的苗芽品种虽一致,但是生长的茁壮程度是不一样的。同理,心识的近取因决定是心识,但心识缘外境不同时,心识有所变化,即身体对心识有一定的影响,比如身体的四大不调产生疾病时心情有可能低落,或受到他人的称赞时会有沾沾自喜的表现等,这些都是外在俱有缘的产生作用而已。
四、 了知前后世的必要
上文从几个方面简单地破斥了不承认前后世存在的看法和建立了前后世存在的合理性。作为每一位追求真理的人,在追求探索真理的途中,应当以公平正直、不带偏执感情色彩为前提来对各种学说或信仰进行比较,理智取舍,而不应固执己见,盲目崇拜或人云亦云迷信。正如德雪达波论师在《胜出天神赞》中所说:“我不执佛方,不嗔淡黄等,谁具正理语,认彼为本师。”面对奥妙心灵这个古老的问题,我们更应以客观反映事实真相的科学态度去面对。圣者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全面系统地破斥了各种邪说,在强而有力的理证面前,还不承认有前后世,那就请您说出其不存在的充分理由吧!如果没有理由而又固执己见,又凭何称己为智者呢!?
若对前后世的存在没有建立起坚定的信心,就不会树立正确的业果观念,众多人的行为便往往如《入行论》中所说:“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从而导致自食苦果,如经中说:“纵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相反,如果了知行善能使自他获得利益安乐,造作恶业要遭受苦果,就会精勤奉行十善业远离十不善业,那么暂时的人天安乐和究竟的解脱菩提果皆由此而产生。
简而言之,对前后世存在的智信是从此走向光明的决定。

楼主 雨季不再来386  发布于 2014-03-19 11:45:00 +0800 CST  
《宇宙外面是什么?(ZT)》

宇宙之外还存在其他东西么?答案是“是的”,来看看下面五种奇怪的宇宙外围论。
宇宙之外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因为首先我们需要定义什么才是宇宙。最常见的回答是可观测到的宇宙,而这取决于光速,因为除非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被我们接收到,否则我们永远看不到光传播极限范围之外的宇宙是什么样子。这意味着宇宙的范围不断扩大,而这种扩大的过程是有极限的——这个极限就是“哈勃体积”。人类的观测范围从没有超出这条边界,所以从这点看来,宇宙之外只是人类还未曾见到过的宇宙。
哈勃体积之外
我们可以在某些方面肯定地说,宇宙之外是更多的宇宙。天文学家认为太空是无限的,宇宙之外的空间也和可观测到的宇宙一样充满了能量、星系等等存在。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宇宙之外的存在些什么变成了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
在哈勃体积之外,你不仅仅会发现更多不重样的行星——看见任何东西都有可能(看到42?)。没错,任何东西。如果你看的够远你会看见另一个宇宙的你,他今天早饭没有吃鸡蛋而是吃的燕麦粥,你会看见另一个不吃早饭的你,你会看见一个天没亮就爬起来抢银行的你。
实际上,宇宙论者认为如果你观测地足够远,你会进入另一个哈勃体积——一个完美复刻版的我们生活的宇宙。在10188米之外的另一个宇宙里有一个和你完全相同的人做着和你完全相同的事情。听上去不太可能,但是无限这个概念比无限本身还要更加无限。
暗流星系团
2008年天文学家发现宇宙中成团的物质好像正在以极高的速度朝着同一个方向运动,,达到每小时2百万英里(321.8万公里)。这个现象用可见宇宙中的任何引力模式都无法进行解释。2010年的新进观测结果确认了这种现象——暗流。
这种物质的运动过程挑战了所有对大爆炸后宇宙整体物质分布的预测。可能的原因之一:哈勃体积之外的巨大质量结构产生的引力对本宇宙的影响结果。
这意味着在我们观测范围之外的无限宇宙中存在着不可确定的构造。这些构造可能以任何形态出现,有可能是一大块物质和能量的结合体,其体量之大超乎人类想象,也有可能是其他宇宙来的奇怪弯曲漏斗状引力。
宇宙是无限多的泡泡
说到底哈勃体积之外的宇宙还是宇宙,只是我们看不到。这些地方和我们观测到的宇宙遵循同样的物理规律和各种常量。宇宙大爆炸后,宇宙就在不断膨胀,膨胀中会导致太空中产生泡泡。每个泡泡里面都是停止膨胀的宇宙,每个泡泡里面都有各自的物理法则。
这种理论认为宇宙无限,泡沫本身也是无限(你可以在某个无穷集合中挑一个无穷数,还是包含于这个无穷集合)。即便你能逃出泡泡的边界,泡泡外的宇宙空间依然在膨胀,无论你以多块的速度追赶你都无法探索到其它的泡泡。
黑洞产卵宇宙论
物理学家Lee Smolin提出过一种新的理论,他认为我们宇宙中的每个黑洞都会创造一个新的宇宙,而每一个新的宇宙的物理定律又和之前的宇宙有些许不同。
Smolin提出了一种自然选择的宇宙论,如果某些物理法则可更频繁地生成黑洞,就能创造更多宇宙。同时没有黑洞形成的宇宙只能等死。
有许多平行宇宙
关于平行宇宙的理论就太多了,目前接受程度最高的几种理论中,有一种是弦理论的进化版本:认为有几层膜在其它维度震动。简单地说,这些涟漪一样的在11维度震动的膜就是我们的宇宙之外的其它宇宙。
涟漪运动效应可以帮助解释已观测宇宙的物质分布。这种理论认为重力之所以特殊的原因是重力是从其它维度中的其它宇宙泄露到我们这个维度的这个宇宙的。(这也能解释为什么重力相较其它基本力如此微弱)。

楼主 雨季不再来386  发布于 2014-03-23 12:25:00 +0800 CST  
@13986687102
欢迎共同探讨,呵呵

楼主 雨季不再来386  发布于 2014-03-23 12:29:00 +0800 CST  

楼主:雨季不再来386

字数:34548

发表时间:2014-02-12 09:4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4-09 19:29:50 +0800 CST

评论数:25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