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内忧外患,晚清财政为何没有迅速垮掉?(转)

文/李小俊


晚清和明朝崇祯末年的情形有点类似:在王朝末年,同时遭遇了外部势力入侵和国内农民起义。但与明朝很快亡国的结局不同,清朝并没有速亡,反而诞生了所谓的“同光中兴”,国运又延续了数十年。这是为什麼?




楼主 明朝城管  发布于 2020-08-14 14:47:00 +0800 CST  


楼主 明朝城管  发布于 2020-08-14 14:47:00 +0800 CST  
同时,咸丰元年(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发动了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一度占据了小半个中国,其中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的北伐部队甚至渡过黄河,抵达天津,即将打到北京。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北伐失败,但整个太平天国运动却一直持续到同治三年(1864年)才彻底结束,并且很多时间的军事状况对清廷来说都很不利。




楼主 明朝城管  发布于 2020-08-14 14:47:00 +0800 CST  
在此期间,英法联军开始入侵广东沿海一带,至咸丰十年(1860年)更占领北京并焚毁了有“万园之园”美誉的圆明园,咸丰帝跑到热河,最终病死在热河行宫。


两场战争一南一北,牵制了清朝大部分兵力,军费开支达到惊人的数目,咸丰初到咸丰三年(1853年)军费开支达2700多万两。同时安徽、江南等大片土地为太平天国、捻军等势力占据,这些富庶地区原有的各种税赋征收无从谈起,偌大的清廷户部银库,在咸丰三年六月仅剩下存银22万余两,连当月京城八旗兵饷的开支都不够,而咸丰三年到咸丰七年户部银库年均结存实银只有11万两。

楼主 明朝城管  发布于 2020-08-14 14:47:00 +0800 CST  
那麼,晚清的财政是如何没有垮掉而得以继续运转的?

楼主 明朝城管  发布于 2020-08-14 14:47:00 +0800 CST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权与财权往往是相结合的,军权的部分下放同时伴随着财权的部分下放。


清中前期,清廷财政收入构成主要是:田赋、盐课、关税、杂赋。这些财政来源都相对固定,其中的田赋收入在顺治到乾隆之间占朝廷岁入的70%及以上。这些收入基本上都被户部和朝廷所掌握,地方上能够灵活使用的留存资金极为有限。



清末四川地方地丁银

楼主 明朝城管  发布于 2020-08-14 14:47:00 +0800 CST  
清代长期以来对地方财政收入和开支实行的是“估、拨、协、解”和“奏销”制度,各省奉朝廷之命征收赋税,各省收入和开支需在前一年冬天做出预估,送户部批核,称为“冬估”;户部根据“冬估册”,于每年春秋两季指定各种款项的用途,称为“春秋拨”;各省收支相抵,若有盈余,一部分接济其他经费不敷的省份,称为“协饷”;另一部分上交给朝廷,称为“解饷”或“京饷”;财政年度终结,各省布政使就该省收支协解的全部款项,造册报告户部,户部有监督查驳的权力,称为“钱粮报销”。



光绪年间两淮京饷银

楼主 明朝城管  发布于 2020-08-14 14:48:00 +0800 CST  
上述制度是建立在没有大的战争基础之上的,太平天国起义把这套财政制度完全打乱了,各省收入骤减,支出激增,不能再正常执行协款、解款制度,旧的财政体制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为了应付巨大的军费开支,清廷不得不允许地方开源增收,采取的措施包括开铸大钱、铁钱等虚值货币。

清代大钱、铁钱的铸行在咸丰以前极少,因为自唐武德四年(621年)开元通宝铜钱发行以来,铜制钱的重量基本维持在1钱左右,发行大钱、铁钱往往是朝廷用度不足、取财于民的手段。

楼主 明朝城管  发布于 2020-08-14 14:48:00 +0800 CST  
从史书记载上看,发行超级虚值大钱或者铁钱的时期往往是王朝末世。所以,清廷在这个问题上尤为慎重,一直到咸丰三年(1853年)六月,因为军事、财政的巨大压力,咸丰帝才被迫同意户部铸行大钱的请求,先后大规模流通的大钱面值从当五到当千不等。


以北京为例,从咸丰三年开始鼓铸大钱到咸丰朝结束,户工两部共铸发铜钱1109.05万串,折银554.525万两,占清廷这一时期财政收入的9.05%;共铸铁钱1502.6万串,折银375.65万两,占这一时期财政收入的6.13%,两项合计占咸丰年间清廷财政收入的15.18%。



咸丰年间河南宝河局发行的当千虚值大钱

楼主 明朝城管  发布于 2020-08-14 14:48:00 +0800 CST  
清廷在晚清筹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是抽取厘金。厘金,顾名思义征收金额为一厘(即百分之一)之税。最开始厘金只是一种商业杂税,时任太常寺卿的雷以諴最初创办时,本意专为筹款以镇丫太平天国起义,范围仅限米粮,“军务告竣后,即行停止”。


但这种权宜之计,最后不仅没有停止,反而变本加厉,征收范围不断扩大,各地统计估计有几十种之多,四川甚至连老百姓杀猪也要交所谓“肉厘”。同时,税率也不断提高,各地税率从1%到10%不等。地方上通过抽取厘金,获得了不小的财政新收入,据统计,同治初年的年厘金收入合计达到一千多万两,而且这些收入基本不为朝廷掌握而归地方使用,地方上的财权进一步加强了。

楼主 明朝城管  发布于 2020-08-14 14:48:00 +0800 CST  

清末四川地方肉厘银

楼主 明朝城管  发布于 2020-08-14 14:48:00 +0800 CST  
除了上述措施之外,鸦片战争以后,清廷还通过海关收取不少关税,到咸丰十一年(1861年),海关税已达500万两,其中不少关税收入来自鸦片进口。咸丰四年(1854年),鸦片进口数量为6万箱,到咸丰五年(1855年),又增加到6万5千箱。咸丰年间,每年鸦片税额约在270万两,这些用于镇丫国内起义的收入转过来又去毒害中国人的身体。


通过上述措施,清廷开辟了明朝不曾有的财政收入新渠道,增加了大笔收入,尤其是地方上掌握了不曾有过的财权,为镇丫起义提供了资金支持。但是,清末的国内矛盾并没有因此得到缓解,发行大钱、官票,抽取厘金等措施无异于竭泽而渔,为其灭亡埋下了伏笔。

楼主 明朝城管  发布于 2020-08-14 14:48:00 +0800 CST  
对于地方来说,很多敛财手段和开辟的税种在战争结束以后继续保留了下来,各地督抚手里有兵有银,成了名副其实的实力派,有了和中央抗衡的能力,例如靠镇丫太平天国和捻军起家的湘军、淮军集团出身的官员遍布朝野,让清廷不得不加以提防、限制。这些新的正治力量和正治人物为以后北洋军阀势力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也为清朝的最终灭亡敲响了丧钟。

楼主 明朝城管  发布于 2020-08-14 14:49:00 +0800 CST  
参考资料: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金融史料组《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上册
陈锋 蔡国斌《中国财政通史·清代财政史》(下)
王茂荫撰、张新旭 张成权 殷君伯点校《王侍郎奏议》
(来自 国家人文历史)

楼主 明朝城管  发布于 2020-08-14 14:49:00 +0800 CST  

楼主:明朝城管

字数:2229

发表时间:2020-08-14 22:4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0-07 18:36:59 +0800 CST

评论数:1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