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胡无百年之运”——17、18世纪朝鲜士人认识清朝的基本框架



楼主 爱穿越的旅人  发布于 2020-02-08 16:47:00 +0800 CST  
摘要:在清朝入主中原的最初一百年间, 基于元朝的历史经验而形成的“胡无百年之运”的观念, 为朝鲜观察清朝、处理与清朝关系提供了基本的思维框架。朝鲜士人将赴清朝观察到的种种现象, 视作清朝即将衰败、准备逃回关外的表征。根据这一思维定势, 朝鲜君臣相信, 清朝北还之后必将侵扰朝鲜。这一形势判断为朝鲜国内诸如北伐论、加强武备等政治主张提供了正当性根据。百年已至, 清朝持续繁荣。这个现象超越了朝鲜士人既有的历史经验, “胡无百年之运”失去了对现实的解释效力, 明清易代在思想上引发的震动至此才真正显露出来。

楼主 爱穿越的旅人  发布于 2020-02-08 16:50:00 +0800 CST  
1745年冬, 朝鲜王国左参赞赵观彬作为冬至正使出使清朝。前往北京的旅途中, 赵观彬写下了众多的诗作, 其中有这样两首:
抒愤 (丙寅)
宫观依然帝者居, 宏规知是大明余。百年皇极无龙衮, 五夜端门有象车。白象纵横皆贝勒, 红头匝呇尽穹庐。堪羞弱国金缯使, 跪叩殊庭尘满裾。 (1)

楼主 爱穿越的旅人  发布于 2020-02-08 16:51:00 +0800 CST  
以奉使虚随八月槎为韵书古体 (其六)
去国嗟万里, 作客已累月。胡运又新历, 王迹余旧阙。山河揽危涕, 天地搔短发。归路夷齐祠, 欲采西山蕨。

楼主 爱穿越的旅人  发布于 2020-02-08 16:51:00 +0800 CST  
前一首诗描写赵观彬来到紫禁城, 见大明宫殿之威严壮丽依然可见, 然而物是人非, 不禁悲从中来, “百年皇极无龙衮”。后一首诗以“胡运又新历”表达他对清朝能够长期维持统治的无奈感。1745年即乾隆十年, 在清朝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时间点, 至多只能算是乾隆初政的一个小小总结。但是, 无论对于赵观彬还是整个朝鲜士人阶层而言, 这一年恰值清兵入关百年, 恐怕是能够唤起他们历史记忆的特殊年份。“百年”与“胡运”相连接提示我们, 这个时刻在朝鲜士人的精神世界中, 不只是一个时间的单位, 更是历史的分界点。

楼主 爱穿越的旅人  发布于 2020-02-08 16:52:00 +0800 CST  
一 “胡无百年之运”认识框架下的清朝观
“胡无百年之运”本是明太祖朱元璋论述元朝灭亡提出的说法。洪武二年 (1369) 十月, 太祖朱元璋致元主的信中说道:“我师未至, 君已弃宗社而去, 朕谓君自知胡无百年之运, 能顺天道, 归我中国故土, 上策也。” (3) 高丽使臣归国时带回的敕书中也说“今胡运既终, 沙塞之民, 无所总统”。 (4) 由此, “胡无百年之运”的观念流入朝鲜, 成为朝鲜理解夷夏消长的基本思想框架。

楼主 爱穿越的旅人  发布于 2020-02-08 16:53:00 +0800 CST  
从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伐明开始, 朝鲜就用其来解释建州女真的迅速崛起。 (5) 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以后, 这一历史认识框架更成为朝鲜君臣处理与清朝的关系以及理解清朝种种作为的最为基本的思考方法。朝鲜君臣普遍相信, 清朝占据中原只是暂时的现象, 如同元朝一样, 不到百年, 清朝也必然会退出中原。

楼主 爱穿越的旅人  发布于 2020-02-08 16:53:00 +0800 CST  
透过“胡无百年之运”这个滤镜的折射, 清朝的种种表现、作为, 在朝鲜士人的眼中, 往往会呈现出另外一番样态。宫室俭朴原本是康熙皇帝崇尚儒家的一种表达, 他自己就常说:“居敬行简, 方为帝王中正之道”;“从来与民休息, 道在不扰。与其多一事, 不如省一事”。 (6) 朝鲜使臣看来却另有意味。康熙五十三 (1714) , 朝鲜使臣韩祉参加元朝朝贺时见到, “阙皆明时所创, 壮丽宏广, 殆不能名状。

楼主 爱穿越的旅人  发布于 2020-02-08 16:53:00 +0800 CST  
宗庙在左, 社稷在右, 香檀侧柏之属已成拱抱, 太和殿年前改构, 极其高壮。第大小殿宇, 不加修饰, 丹雘漫漶, 转壁穿陷, 似不复有顾惜葺治之意”。在韩祉看来, 这正好说明了清人没有打算在中国久待, “岂百年之运将讫, 视之若逆旅而然欤”? (7)

楼主 爱穿越的旅人  发布于 2020-02-08 16:54:00 +0800 CST  
康熙二十年 (1681) 平定“三藩之乱”, 这本是清朝基本底定疆域的标志。然而, 该年冬至使返回汉城, 带回了不同的信息。肃宗八年 (1682) 三月戊辰, 冬至使觐见, 肃宗问及“南方已尽平定”的消息是否可靠。副使南二星奏称“其言似不虚”, 但随即话锋一转, 说道:“清主自平南之后, 妄自夸大, 谓天下事无复可虞。沈阳之行, 托以报祀其祖, 而多发军民, 专事游猎, 故所经五百里, 怨声载路。此必胡运将尽而然也。”

楼主 爱穿越的旅人  发布于 2020-02-08 16:54:00 +0800 CST  
书状官申琓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以其举措观之, 则朝夕可亡。” (8)
在“胡无百年之运”叙述中, 屡屡被提到的就是长城、关外城池的废弃。康熙三十八年 (1699) , 姜铣经过永平府, 见到“永平, 古右北平, 亦一都会也, 人物之盛, 城郭之壮, 与山海关相埒, 而城楼倾废, 而不为重修, 仓廥圮颓, 而亦不修葺。皇明文物只有废城颓楼, 只令人感怆而已”;并由此得出结论:“意者, 清人无久远之虑而然欤?” (9) 康熙四十五年 (1706) 右参赞李颐命向肃宗呈献《辽蓟关防图》, 劝肃宗及早修整武备, 他用来支持自己观点的主要证据正是“臣往来燕路, 伏见清人, 不修内外城寨, 惟于沈阳、宁塔, 增埤峙财, 疑亦不自期以百年之运”。 (10) 雍正年间出使的金舜协, 这样描述他对山海关一带的观感:

楼主 爱穿越的旅人  发布于 2020-02-08 16:55:00 +0800 CST  
闻胡皇内有早晚逃归之计, 故山海关门楼倾颓而无余, 城堞圮毁而不固。且吴三桂所割长城之处, 至今成路, 其余城邑, 颓圮将尽, 而视居天位如视逆旅, 曾无动念修葺之意。而外施大言, 掩人耳目, 曰帝王之为治, 在德不在险。如以险为可守焉, 则朕之先皇何以路长城而家四海乎云云。然其实则怯云耳。 然而, 对清朝皇帝而言, 其正统性的根据即在于中外一统、华夷一统的“大一统”。长城内外防御工事的废弃, 正是这一思维下的产物, 它体现着“王者无外”的天朝治理逻辑。

楼主 爱穿越的旅人  发布于 2020-02-08 16:56:00 +0800 CST  
在清朝满语、汉语并用的格局中, 朝鲜使臣也看到了“胡无百年之运”的影子。崔德中说:“宫内之人皆用清语, 第皇帝虽知一国内两音、两书之难行, 若舍清全汉, 则他日败出之后, 更行必难。故守其本而不禁汉。” (12) 金舜协在参加鸿胪寺的朝参礼演习时, 注意到清朝典礼所使用的语言是满语。他同样从“胡无百年之运”的方向去解释这一现象:

楼主 爱穿越的旅人  发布于 2020-02-08 16:56:00 +0800 CST  
胡皇窃据神器之后, 常怀胡无百年运之忧, 且念元顺帝逃归旧土之□, 设有早晚穷蹙之患, 则欲归于宁古塔, 而清语与汉语不啻悬隔。今若徒习汉语, 而专昧清语, □后虽还宁古塔, 得乎?是以, 朝士无不学习诸国之语, 而至于清则尤专工焉。凡有所奏于皇帝者, 必用清语, 皇帝亦必以清语为常用之言。故赞唱以清语唱之, 盖所以用于郊庙、朝廷之礼者也。

楼主 爱穿越的旅人  发布于 2020-02-08 16:56:00 +0800 CST  
清朝“中国化”“华化”的过程, 在“胡无百年之运”的视野下, 反倒也成为清朝衰败的表征。康熙二十五年 (1686) , 吴道一来清朝时注意到, 由于“邦内乂安日久”“皇帝颇留意文事”, 清人已经具备相当的文明程度。其文明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清人有了姓氏。“清人本无姓氏, 自四五年间, 皆有姓氏。其母汉女则仍袭母姓, 否则别作姓氏。”其二, 清人中读书人越来越多。“无论清汉, 家家村村, 虽隶儓**, 稍伶俐儿子, 则无不挟书诵读, 清人中至有比律作诗者。”

楼主 爱穿越的旅人  发布于 2020-02-08 16:57:00 +0800 CST  
照常理推测, 朝鲜使臣应当会对清人这一变化趋势感到欣喜。可是, 吴道一却对清人的文明化作出负面评价。他引用苏轼的话“夷狄尚礼乐则必亡”来表达他的观点。为什么文明化反而会导致胡人政权衰亡呢?因其认为, 胡人立国的根基在于“习于弓马, 勇于战斗”, 随着文明化程度的加深, 这一特性逐渐消退;与此同时, “礼乐不可遽然能之”, 需要漫长的时间。这样, 文明化了的胡人所面临的问题就是, 既丧失了自身赖以立国的长处, 又没有真正把握文明的精髓。在这种情况下, 胡人只会附庸风雅, 骄奢淫逸, 最终其政权必定土崩瓦解。从这一逻辑出发, 吴道一看到的清朝就呈现出这样一幅景象:

楼主 爱穿越的旅人  发布于 2020-02-08 16:57:00 +0800 CST  
今者清人入中国四十余年, 狃于温饱, 习于安逸, 专以射利营生为事, 间有以诵读吟讽为业者, 其鸷悍勇刚之气, 固已减其十之七八矣。且云南俘虏人等, 全数移置关外。关外居民中, 南人殆过半, 其中能文辞、达于事理者, 亦往往有之。此辈今虽怖威投顺, 其心则仇敌也。一朝有事, 则难保其必为纯民。此皆清国丰侈豫大, 恬憘玩愒, 全然不以外惧为念之致。即今清国讠于谟者中, 其无长虑远识如洪太始、九王之类可知矣。

楼主 爱穿越的旅人  发布于 2020-02-08 16:58:00 +0800 CST  
清朝对朝鲜的体恤、优待, 也往往被解释成清朝为百年之后预作筹谋。康熙五十年 (1711) , 穆克登等人前往长白山勘界。康熙皇帝认为之前绘制的地图虽然已经清晰很多, 但是, 在鸭绿、土门两江之间清朝与朝鲜的边界仍有模糊地带, 此次勘界正是为了彻底明确双方边界。 (16) 另一方面, 借着这次勘界, 也可以绘制一幅更为精确的东北地图。边界明确有利于减少双方的纠纷, 多少带有体恤朝鲜的意思。此外, 通过绘制比前代更为精确的地图来显示天朝气象, 应该也是题中之义。

楼主 爱穿越的旅人  发布于 2020-02-08 16:58:00 +0800 CST  
不过, 在朝鲜一面, 把这件事放在“胡无百年之运”这个历史认识框架中, 勘界之举就有了别样的意味。肃宗三十八年 (1712) 二月二十七日入对时, 吏曹参议李光佐针对穆克登此次勘界, 上奏说:
臣自幼闻诸先辈有识之言矣, 彼人以胡虏入据中华, 已近百年, 语曰胡无百年之运, 彼亦岂不自虑乎?数十年来, 公然待我过厚, 至于减贡而极矣者, 必有所以。盖百年中土, 锦绣粱肉之已熟习, 一朝还归漠北, 则固已难堪,且彼最畏橽子, 自沈阳归宁固塔之间, 橽子压近, 深有邀摄之虑。故其待我特厚者, 早晩败归时, 缓则自鱼盐物产, 以至土地人民, 固有取资之意;急则必直为取路于西北矣。此行必欲见山川厄塞, 道里形势也。

楼主 爱穿越的旅人  发布于 2020-02-08 16:58:00 +0800 CST  
这样, 勘界之举就变成了清人为百年之后逃归漠北预作准备。同样地, 雍正皇帝对朝鲜的宽待, 也被视为清朝未雨绸缪之计。英祖时期, 持平金尚重更告诫英祖要警惕清朝给予朝鲜的恩惠, 说:“胡无百年之运, 天已厌之, 而凡我所请, 彼无不曲副, 则动色相贺, 如受大惠。奉使者又夤缘曲径, 希觊弥缝, 如象舌辈, 安知不宣露事情乎?逆种漏网, 潜商犯越, 国忧未靖, 边衅屡生, 宜饬中外将兵之臣, 留意戎备。”

楼主 爱穿越的旅人  发布于 2020-02-08 16:59:00 +0800 CST  

楼主:爱穿越的旅人

字数:8483

发表时间:2020-02-09 00:4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3-21 23:46:09 +0800 CST

评论数:3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