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明制女衣放量問題再思考

之前請了同袍天凌協助實測,放量20公分以上的明制衫襖的上身效果,發現其實放量到20公分並沒有想像中得可怕。同時我也著手整理女子衫襖的數據,卻在整理的時候產生了各種想法,因而有了這篇推論。
而容像等圖像資料,其實看不太出放量,所以文章論述仍以文物數據推算為主。推測不見得嚴謹,只是在此將觀察與疑惑提出,請各界同好不吝指教,一同討論。
放量無關形制,只是偏好問題。但總會有人視大放量為壽衣版型,也有人譏笑小放量為仙女服,與其如此,不如一起看數據如何呈現,放量10、放量20、放量30,到底怎麼來的。

楼主 梅雪無名  发布于 2017-08-28 11:59:00 +0800 CST  
之前貼在微博,也有人提出,需要考慮料子、季節等問題。確實是如此,但是料子真的無法用數據呈現,這篇基本上是紙上談兵,很有侷限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各種料子+各種放量+各年齡層、身材的人一一實驗過,但是沒有這種財力,還是只能紙上談兵。

楼主 梅雪無名  发布于 2017-08-28 12:01:00 +0800 CST  
被忽略的年齡現象
以往我做宋制衣物的時候,往往可以直接抄文物數據,尤其是周氏墓的數據跟我基本吻合,除了裙長習慣性會拉長,褙子衫子的胸寬,拿來直接用都是沒有放量太大的問題。瘦一點的妹子就參考黃昇的,頂多通袖自動加長。然而做到明制的時候,看了泰州那幾件特別寬大的衣物,就會開始質疑人生,平舖做到60公分真的沒問題?圓領袍胸寬平舖70公分,這真不是漢子的衣服嗎?
這一方面是可能宋制衣物放量本來就沒有明制大,但會不會有一個其實我們要考慮,但常常被忽略的問題──衣主的年齡。周氏三十五歲而卒,黃昇十七歲早逝,年齡與現在的同袍組成相近,數據拿來直接用當然沒太大問題。


反觀明墓,目前可得知年齡的墓葬如下:


嘉興王店李家墳,M1李湘妾陳氏,弘治11年-萬曆17年,享壽92歲
武進王洛家族盛氏,天順3年-嘉靖19年,享壽82歲
廣州戴縉妻周氏,永樂21年-弘治15年,享壽80歲
泰州徐蕃妻張盤龍墓,景泰7年-嘉靖11年,享壽77歲
劉鑒妻田氏,天順4年~嘉靖3年,享壽65歲
寧靖王妃,正統4年~弘治15年,享壽64歲
吳念虛妻何氏,嘉靖26年-萬曆38年,享壽64歲
泰州劉湘妻丘氏,弘治9年-嘉靖37年,享壽63歲
孝端皇后,嘉靖43年-萬曆48年,享年57歲
江西德安熊氏,成化18年-嘉靖16年,享壽56歲
貴州張守宗妻,報告描述約50-60歲,以55歲計
孝靖皇后,嘉靖44年-萬曆39年,享年47歲
劉濟繼配儲淑貞,成化23年-嘉靖11年,享年46歲
益宣王繼妃孫妃,嘉靖22年-萬曆10年,享年40歲
十三個可知墓主年齡的墓葬中,55歲以上壽終的墓主多達11個,80歲以上壽終的還有三個,只有三個墓主是四十幾歲而卒。因為博物館常設展的關係,其中丘氏墓、張盤龍墓、嘉興王店李家墳、武進王洛家族墓最為大家熟知,而這些墓主,無一不是六七十高齡的老太太。
這牽扯到兩個問題:
1、年邁婦人的服飾能代表當下時尚女子的流行風潮嗎?還是會展現出一定的滯後性呢?
2、老人家的身材與衣物數據,與年輕女子是否相當?
問題一可能需要看墓主家中的個性、經濟條件、所屬地區,而問題二其實是有數據統計的。下為中央政府網站於2016年5月公佈的「2014年國民體質監測公報」。雖然明代人的生活條件與現代人有所差異,但是能被考古挖掘出土的不是皇后、王妃就是命婦,還可以活到八九十歲,物質條件想來不會差到哪裡去。


從上表中我們很憂傷的看到歲月帶給人的痕跡,20-24歲年輕女性胸圍平均83.3公分,腰圍平均71.8公分,此後體重、胸圍與腰圍逐年遞增,而進入50歲時,胸圍平均已經有90.1公分,腰圍也很憂傷的到了82.2公分,與年輕時相差了7-10公分。


而老人組的身體數值,胸圍90.4公分,腰圍更達85.5公分。我母親就是這樣的例子,體重其實只有60公斤,但是下半身肥胖得厲害,肚子一圈肉,腰圍有90公分。和同袍討論到這問題時,他也說他的外婆,三圍都是88公分。
這讓人不禁思考,中年肥胖、老年肥胖之類的文明病,在明代的上層社會是否也存在呢?參看出土的馬面裙文物數據時,這答案似乎很明顯,應該存在。
所以在討論衣物放量的時候,應該把年齡因素考慮進去,最好還能把墓主的身材推算出來。


楼主 梅雪無名  发布于 2017-08-28 12:03:00 +0800 CST  
明代中期的衣物數據
出土的明墓多半集中在嘉靖年間,故而將嘉靖以前的墓葬整理成一個表格。表格中可以看到,直領大襟上衣的衣長普遍落在57-61左右,而且胸寬其實不大,最窄的45公分,最寬不過50公分。即便是比甲,胸寬也只有52.5公分,數據其實和現在漢服商家做得差不多。




或有人覺得,說不定是墓主身材瘦小,但是上列表格中,戴縉妻周氏享壽80歲、寧靖王妃享壽64歲,其實已經是老年人的體態。而且寧靖王妃墓的報告裡面,剛好有一件裙子,數據十分詳實可以推算。



裙頭長116公分,裙門27公分,假設放量為3公分,則寧靖王妃的腰圍大概是86公分左右,正好符合國民體質監測公報中的平均數據。(本文由墓主馬面裙推算腰圍都按此方式計算,後不贅述)可以推論,寧靖王妃並不是一個太瘦的老太太。
而戴縉妻周氏雖然沒有裙子數據,但是報告中提到:「女的身體比較肥壯;從頭髮、牙齒的完好和殮裝上吸附著多量的脂肪質和蛋白質來看。」可見周氏也不是一位太瘦的老太太,甚至被用「肥壯」來描述,他的內層衣物平舖大概是48公分,和同年逝世的寧靖王夫人的衣物數據相比,其實是差不多的。稍晚的夏儒夫婦墓出土的文物,胸寬數據也是在45-50公分這個範圍內。


可見在弘治-正德年間,衣物的放量其實並不大,這從容像與日本日本室町時代繪製的明代服飾途中就可以看出,上衣的合身狀態。嘉靖《太康縣誌》記載:
弘治間,婦女衣衫,僅掩裙腰;富用羅、緞、紗、絹,織金彩通袖,裙用金彩膝襇,髻高寸餘。正德間,衣衫漸大,裙褶漸多,衫惟用金彩補子,髻漸高。
說明了婦女衣衫從弘治年間的貼身短窄,逐漸變寬大的過程。當然,此時相較於嘉靖年間的放量,明顯還是較窄的。






《憲宗元宵行樂圖》中的人物,衣衫也明顯屬於較為合身的狀態。

楼主 梅雪無名  发布于 2017-08-28 12:05:00 +0800 CST  
嘉靖民間服飾與服妖風氣
提到嘉靖,就會讓人想到服妖。服妖的層面其實包含很廣,舉凡顏色、紋樣、質料、飾品,絕非衣物寬大四個字就能一筆帶過。只要穿著打扮超出所屬的身分地位,在當時即被視為「服妖」。蓋「冠服制度的政治社會任務便是要維持『非其人不得服其服』的等級秩序,也就是貧賤有級、服位有等,以實現『望其服而知貴賤』的理想.....,庶民穿著高官貴冑的服飾,是僭分違禮。」(林麗月 〈衣裳與風教──晚明的服飾風尚與「服妖」議論〉 )
時至今日,看當時的士大夫論「服妖」背後的階級意識,自可一笑置之,但不妨看論者所提及的衣物現象。而嘉靖年間的服妖現象,其中有一部分就是衣衫漸大。
嘉靖《太康縣誌》提及:「嘉靖初,衣衫大至膝,裙短褶少,髻高如官帽,皆鐵絲胎,高六七寸,口周尺二三寸餘。」《升庵外集》云:「嘉靖中,四方婦人與男子無異,直垂至膝下,去地僅五寸,袖闊至四尺餘。時有謔詩云:『碧羅舞袖雙垂地,籠郤纒頭無處尋。』亦近服妖也。」
而出土的衣物也應證了這些論述的真實性,只是這些批評的重點放在衣長與袖寬上,對於放量並無討論。我本來的印象是,袖寬衣長與胸寬同步放大,嘉靖年間衣物就進入胸寬60-70公分這種服妖狀態,袖寬、衣寬同步加大。但是在我整理表格的時候,發現儲淑貞墓與張盤龍的差異,又讓我產生了新的疑惑。


這兩個人,都是在泰州,死在同一年,而儲淑貞衣物胸寬平均為51公分,張盤龍的衣物胸寬平均為61公分,胸寬平鋪差了將近10公分,這是為何?
儲淑貞衣物的長度和袖寬可是有跟上流行的,並沒有滯後的狀態。
是張盤龍更追求流行,所以衣物的放量加大了?又或者她是個身材橫向發展的婦女,所以需要衣物平鋪到61公分?畢竟我們看她的馬面裙數據很是驚嘆的,裙門38公分,推測腰圍有83-85公分,應該不會太瘦,再看她是77歲高齡壽終,驚人的胸腰圍寬度,大概能理解為老太太年老發福的關係。而儲淑貞46歲而卒,腰圍推測78公分,對照現代46歲的婦女腰圍,儲淑貞的腰圍比平均還細,身材大概維持得不錯。



這兩個墓剛好都有穿衣層次,假設最裡層的衣物數據接近墓主胸圍,儲淑貞第七層衣物胸寬平鋪45公分,張盤龍第七層衣物平鋪52公分,第一層和第七層大概就是放量20公分左右的差距。
換而言之,此時雖然開始袖寬與衣長開始加大了,放量也是逐漸加大,而非一開始就直接每個人都達到60-70公分,應該也是有個逐漸加大的過程。只是嘉靖年間流行澆漿墓,相對文物容易保存,而明代貴族婦女似乎活到55、60歲以上不是問題,加上當時的服妖風氣,才使人產生有了嘉靖年間衣物=平舖60-70公分以上的錯覺。


稍晚於張盤龍的熊氏,應當也是個合於56歲這個年齡身材的婦女(現代56歲婦女腰圍平均為82.7公分),馬面裙頭寬有112-125公分,所以她的衣物數據與張盤龍的接近。
這個推論還可以從幾件應當是嘉靖年間流行的圓領補服獲得驗證,如下表,熊氏與孔服舊藏的圓領補服對照。


熊氏的衣物寬度達到70公分,而孔府的圓領補服卻還是50多公分。如果補服的放量都要加寬加大,為何孔府的衣物卻窄了不少?除了當時的風潮外,應該還有墓主身材的影響。而且我們要習慣出土文物相對的寬大現象,畢竟墓主們年齡在55歲以上,高達八成。


盛氏墓的衣物數據太過混亂,由馬面裙數據推算腰圍,發現從64-81公分都有可能,衣物數據也是範圍相當大,理論上是外層的方領半袖比甲,衣物寬度卻是相對偏小的,胸腰寬只有58、61公分,而她的補服、棉襖,胸寬平舖都有到70公分的。這只能懷疑是下葬時,把盛氏老太太年輕到老的衣物都一起放進去,或是老人家身材在晚年時突然變胖或減輕。
而丘氏墓的衣物數據,又相較於張盤龍墓來得大,平舖更寬、而袖寬也越大。王洛家族徐氏墓,雖然不知道墓主年齡,但從馬面裙推算她的腰圍,可能只在67-71公分之間,應該是個不胖的婦人,但徐氏衣物的胸寬平舖卻是60~70公分,只能推論是衣物的放量在此時變大了。


我們可以推論,嘉靖年間的衣衫,不管是從衣長、袖寬,乃至於放量,都是一個漸大的過程。嘉靖前期放量可能在20公分左右,至嘉靖後期到萬曆前期,放量可能還要更大,不排除放量30-40公分的可能性。
根據之前的實驗,大放量其實不可怕。剛好有微博上的妹子 倒吊的绿台灯,根據盛氏墓的數據做了一件半袖,上身效果供大家參考。


楼主 梅雪無名  发布于 2017-08-28 12:08:00 +0800 CST  
萬曆崇禎民間衣物放量問題
相較於嘉靖後期動輒平舖數據60-70的衣物,萬曆年間出土的衣物胸寬平舖,似乎出現了下修的狀態。除去最外層的比甲/披襖,胸寬還相當大之外,其他在萬曆年間的衣物,不管是豎領或是直領大襟,都相較於嘉靖後期的平舖來得小。


當然,萬曆年間出土的衣物較少,數據也很不全,張守宗夫婦墓的衣物數據基本上只是推斷,比較準確可信的是嘉興王店李家墳M1的陳氏墓和馮記圈明墓的M1衣物,胸寬大約在54-55公分左右。




只是這兩個墓葬,沒有明確的馬面裙數據來推算墓主身材,陳氏92歲高壽,早超過國民身體素質調查的範圍。馮記圈M1的馬面裙只剩殘片,更無法推論。倒是數據不甚明確的張守宗夫婦墓,馬面裙有兩條可以推算墓主腰圍,大概是在79-81公分左右,也是合於報告描述五六十歲婦人的身體數值,而她腰寬粗於丘氏,但上衣卻比丘氏窄。
是不是能以此論述,萬曆時期的衣物放量,有往下修正呢?而這樣的變化,與袖型的寬窄是否有關?在拙作〈豎領長衫袖型袖寬的變化與潮流〉衣文中就曾經提及,萬曆民間可能流行過一陣子的直袖、窄袖,如果說嘉靖年間,衣物的放量是隨袖寬衣長而變化,那麼當袖型變窄,放量隨之減小,好像也在情理之中。
由孔府舊藏的傳世文物,萬曆之後,衣物的放量似乎也沒有如嘉靖時那樣,動輒60-70公分,禮服類的放量也相對小了。




傳世文物沒有辦法明確斷定年代,藍色暗花紗夾衫、暗雲紋白羅長衫這兩件便服,衣長127、128公分,袖寬80-90公分的豎領大襟長衫,推測為崇禎年間,胸寬分別為56、63公分,其實還沒嘉靖後期的衣物來得寬大。豎領大襟的飛魚袍和蟒袍也是,相對放量小些。(盛氏圓領袍胸寬平鋪74公分、丘氏圓領袍胸寬平鋪70公分)


明末清初的荷葉墩黃氏墓,絲博網站上標有明確數據,胸圍平舖只有50公分,不知道是胸寬隨袖型變化的關係,還是放量又再次縮小了。但可以確定的是,這絕對是比嘉靖放量小的。

楼主 梅雪無名  发布于 2017-08-28 12:10:00 +0800 CST  
萬曆時宮廷體系的衣物
明代宮廷服飾由直領大襟短衣轉為豎領對襟短衣,時間大概在弘治-正德之間。弘治十五年的寧靖王妃墓,出土的衣物仍為直領大襟短衣,而正德十年的夏儒夫婦墓,出土的衣物已經全然是豎領對襟短衣。這個變化在幾位皇后的容像中也看得出,衣領逐步的變化。




《憲宗元宵行樂圖》上也看得到,子母扣出現在直領大襟衣物上、護領短化的一個的演變過程。
自正德之後,宮廷服飾與民間服飾分流形成兩種體系。嘉靖年間民間女裝仍以直領大襟的衣物為主流,衣長逐步加長,袖寬亦隨之加大。而宮廷服飾似乎獨立於這個潮流之外,在衣領與鈕扣的運用上領先於民間,而衣物長度的變化卻相對緩慢。




自寧靖王妃墓之後,宮廷體系的墓葬集中於萬曆年間,有:江西益宣王繼妃孫妃、江川王妃何氏,以及定陵中的兩位皇后。

其實孫妃的腰圍不細,可能在84-86公分,無法推斷衣物數據是受到體型還是風氣影響。 江川王妃何氏的衣物屬最外層,放量大是自然。 但是定陵的兩位皇后,衣物數據明顯不大。
孝端皇后,享年57歲,衣物長度70公分,胸寬平舖平均49公分;孝靖皇后,享年47歲,衣物長度68公分,胸寬平舖平均50.5公分。定陵的衣物,特別是孝靖皇后的,推斷為生前所穿著,出土衣物還有修改與補釘等現象,蓋「孝靖皇后在宮中的地位低下,生前雖居皇貴妃,但長期被萬曆皇帝冷落,孤居深宮,死後甚至以破舊衣物做為隨葬品。」(《定陵報告》)



兩位皇后衣物的胸寬平舖,多在45-50公分之間,其實就是商家L-XL碼的數據而已。定陵的馬面裙太過殘破,無法推論,看容像並沒有很胖。如果兩位皇后的身材符合年齡平均,胸圍約在89公分左右,那麼可以猜測,萬曆晚期的宮廷衣物放量其實不大,比現代商家的放量略大一些而已。即便皇后身材保持良好,衣物放量應該仍在20公分以下,絕非嘉靖晚期胸寬平舖有60-70公分。


這不知道是延續弘治年間宮廷衣物的特色,還是萬曆時民間衣物放量下修,也影響到了宮中呢?雖然不是很確定,但個人是比較傾向前者,因為《升庵外集》有〈宮衣尚窄〉條,其云:
自漢魏六朝至唐,宮中衣皆尚窄,非唯便於趨承,亦以示儉為天下先也。觀馮緄墓石闕刻美人,可見吳曹不興,畫美人衣僅束身。畫家曹衣出水、吳帶當風,唐人垂帶多飄揚,而衣仍古制。韓偓詩:「長長漢殿眉,窄窄楚宮衣。」,李賀詩:「禿衫小袖調鸚鵡」,李賀詩:「越羅小袖新香蒨」可證也。
自漢至唐若真「宮中衣皆尚窄」,目的是示儉為天下先,那麼宮廷衣物獨立於民間衣物的寬大潮流之外,也是可以理解的。就像崇禎會下令:「上禁諸臣服飾,袖長不得過一尺。」是一樣的概念。

楼主 梅雪無名  发布于 2017-08-28 12:13:00 +0800 CST  
小結與猜測
弘治-正德年間,衣物的放量並不大,交領短衣的放量其實商家做的放量10公分差不了多少。到嘉靖年間以後放量隨衣長袖寬逐漸變寬,一開始可能放量有20公分,到嘉靖後期放量可能到30公分以上。而萬曆年間因為袖型變化,而放量開始下修,但仍有20公分左右的放量。
宮廷服飾自正德之後與民間服飾分流,也許可能因為「宮衣尚窄」的示儉概念影響,衣物放量不如民間的數據,與商家做的衣物數據相差不是很大。

楼主 梅雪無名  发布于 2017-08-28 12:13:00 +0800 CST  

楼主:梅雪無名

字数:6161

发表时间:2017-08-28 19:5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2-24 08:51:10 +0800 CST

评论数:3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