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衩套穿裙及双衩套穿裤的简要讨论

这里所说的双衩套穿指的是裙或裤相对于人体两侧的位置存在一定长度的开衩,裙(裤)腰分为两段的样式。

双衩套穿裙目前我们很难找到其具体的起始,对于这类裙型而言,如果两侧的衩在穿着时存在相互的叠压,那这一特征就很难在形象资料中得到体现。只有当两侧的开衩没有叠压,开衩直接暴露的时候才容易被观察到。这样的开衩在初唐的壁画中可见,当时开衩的深度较小,从开衩处往往会透出里层的衣物,部分可见里面穿着的极细条的间色裙。这一裙型一直延伸到五代,开衩的深度则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而衩的开口大小会因人体的肥瘦或内穿衣物的厚薄而发生变化,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此类裙型在盛唐似不见。实际上盛唐也存在极少数能观察到开衩的例子,或许是到了盛唐人们有意的将开衩设计的可以闭合,所以因特殊原因造成不能闭合的情况会较为少见。


如果在同一墓葬中的壁画,能观察到不同朝向的人物都存在裙开衩的现象,那么从统计学的角度可以排除是单侧开衩的裙型。


最后,如果将双衩套穿的筒形裙裙摆做得相对小一些,在行动状态下可以出现形象资料中的纺锤形轮廓。




在目前已经公开的文物或资料中,尚未见清代以前的实物。值得注意的是,双衩套穿裙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又一次出现,并延续至现代。




双衩裤的出现要更早一些,在新疆地区就发现过两千多年前的双衩裤,稍晚一些的辽代也有类似的裤子,再晚一些的清初也有原理相似的传世文物。在古代的形象资料中,裤子的上半截多数是被其他衣物所遮掩的,所以很少能看到裤子的全貌,自然也就更难见到这个衩口。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种双衩裤在中国近现代仍然存在。近现代江浙一带渔民使用的龙裤(或作笼裤),以及哈尼族的女裤同样是双开衩的样式。




双侧开衩的裙,相对于单衩裙或无开衩的片裙,存在着独有的优势。双衩裙减少了相连的裙头、裙带在身体上的缠绕次数,前、后的裙头都拥有独立的固定,整体的稳定性更好。其次,两侧都有开衩可以将腰围调节量一分为二,落到一侧的量相对减半,可最大程度的缓解因腰围调节造成的裙型轮廓变化或左右不对称的问题。裙面的下端为闭合的筒状,也就不会被行动或气流掀开,即便是将裙摆做得很小都是“安全”的。

双侧开衩的裤,相对于单侧开衩的裤,对腰围的兼容性更好。相对于不开衩的裤子,还可以避免在上厕所的时候,裤子整体滑落到地上。

也许以上列举的双衩套穿裙及双衩套穿裤彼此在时空上未必存在继承关系,就像日本也存在双衩裤一样。但无论是裙还是裤,双开衩在功能上相对的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或许正是人们对这种功能的需求,导致了这种服装处理手法在历史中不同时空上的出现。

楼主 南楚小将琥璟明  发布于 2019-08-20 14:08:00 +0800 CST  
双衩套穿裙不仅从历史的角度是有趣味的,对于现代来讲也是那么的特别。现在的某些人喜欢先定一个结论“双衩裙一定是不存在的,也一定要不存在”,先是说这个开衩只是裙子被撕裂了,后来发现这个现象延续的时间很长,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样强行解释显然说不过去。然后又改成了这种裙子是一片式,穿的时候在侧面用系带固定一下。马上问题又来了,要让不同年代的壁画,不同朝向的人物刚好都把这个衩对着观众,这种概率是多少。如果到了这一步,他们往往会抛出最后的杀手锏,这个裙子没有发现过实物。实际上在未公开的出土文物中,还真有一些奇妙的可能。未解密的资料先不谈,我们就拿那种一片式的,闭合处用系带连接的裙子来说说。这种样式的裙子其实也有实物,根据裙面首尾的系带判断,闭合处有一个8-10厘米左右的重叠,上部并不存在可见的V形开衩。且上部还装有加强的系带,避免这个部位的裙面因翻折或移位产生开口。整体而言,这种设计适合裙长不曳地,裙面材质较硬的裙子。对于软材质的曳地长裙,若将侧面闭合处做得没有叠门,上部是有可能形成开口,但下部的处理可就没那么容易了,系带太少下部会在行走时张开,系带太多又影响美观,所以还是直接缝起来省事。反正对于现在的某些人而言,才不管你什么科学精神,双衩套穿裙就是不能有,有就政治不正确,所以连有的可能性都不能提。因为在这个问题上,那怕是出现一点松动,他们苦心构建出来的优越感都会崩塌。




楼主 南楚小将琥璟明  发布于 2019-08-26 19:37:00 +0800 CST  

楼主:南楚小将琥璟明

字数:1637

发表时间:2019-08-20 22:0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0-26 13:13:41 +0800 CST

评论数:16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