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书多读书



楼主 佐中右  发布于 2017-06-29 22:45:00 +0800 CST  
无论是认为我在吹嘘自己读过多少多少书,还是嘲讽别人,无论如何,如果想要对汉字有所了解,真的要读很多书。(PS:很多我推荐的书我都是只有泛读,较少精读)

楼主 佐中右  发布于 2017-06-29 22:47:00 +0800 CST  
在此套用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论坛的一句话:
如果不试图了解经几代学人艰辛探索、共同努力得来的认识、成果,就没有资格妄说古文字学界不重视自己的所谓研究成果。

楼主 佐中右  发布于 2017-06-29 22:49:00 +0800 CST  
中国传统的小学,分为文字、音韵、训诂三门,分别对应汉字的形、音、义。三者既有区别,又互有联系,密不可分。
讲文字,只知其字形是不够的。
段玉裁说:“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
从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上看,段玉裁的话大体上是正确的。

楼主 佐中右  发布于 2017-06-29 22:55:00 +0800 CST  
而汉字为我们日常所使用,可以说是十分地“熟悉”。因此,就非常容易产生想当然的想法,诸如“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的说法,从古至今,不绝如缕。正是由于常人对于基本文字学理论的不了解所导致。因此,对于每一个热爱汉字的人,加强文字学理论的学习,是十分有必要的。

楼主 佐中右  发布于 2017-06-29 22:59:00 +0800 CST  
但是我却常见到一些言论,例如“看了书书上也没有说”、“书上说的未必是对的”之类的言论,从中体现出的是对学术的鄙夷。正是“不试图了解经几代学人艰辛探索、共同努力得来的认识、成果”。而总想自己提出一些新的理论、或者其他所谓的“研究成果”。
李学勤先生说过:“在古文字学研究中,想建立新说,有时也得经过多年的论难,没有决心和勇气,便不易于坚持下去。但是,有胆还必须有识,所谓识,我认为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明辨是非的能力。没有艰苦的功夫、真正的见识,虽然有李卓吾所说的“二十分胆”,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

楼主 佐中右  发布于 2017-06-29 23:05:00 +0800 CST  
而其方法和理论,长期存在于学术界,对于一般人来说较少接触到。再由于汉字人人可识,因此十分容易让人产生一些不着边际的想法。王安石的《字说》便是一个十分有名的例子。
但是对于今天处在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如果明知道该去看哪些书而不是,那就是态度的问题了。
套用一句话说,就是:
“资料就摆在那,但是为了显示自己**就不看。”

楼主 佐中右  发布于 2017-06-29 23:14:00 +0800 CST  
个人对于这一类人是非常鄙夷的。加上个性慵懒,绝对不会做到“诲人不倦”,对于一些涉及到基本的理论问题,其实只要去翻翻书就能够解决了。可以很多人却不想,总想自己提出一些惊世骇俗的想法。
再套用一句话:
“如果没有求知欲,还请收住好奇心。”

楼主 佐中右  发布于 2017-06-29 23:17:00 +0800 CST  
所以,非常遗憾,我们非常常用的语言文字,对于其理论的研究,并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够做得了的。这个应该交给专业的语言文字学家来做。可能“专家”这个词在现在已经被很多人所不屑,但是这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罢了。


而对于一般人的我们来说,需要做的,就是学习专家学者们的研究结果和方法,去了解经几代学人艰辛探索、共同努力得来的认识、成果。
而不是自己提出一些新的想法和理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更重要的是小心求证)。

楼主 佐中右  发布于 2017-06-29 23:25:00 +0800 CST  
个人个性慵懒,在和其他人交流过程中,对于能够从书上找到答案的问题,往往是懒得回答,只告诉该去看哪些书。(这种行为也让很多人感到不快)
现在网络十分发达,许多电子书都能够找得到,因此觉得十分没有必要把书上成千上万字的理论文字一一打出来给他。
例如有人问古代的反切如何拼,实际上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如果对于基本的音韵学知识不了解的话,解释起来十分麻烦。所以我总是会说:去读《反切概说》,在读之前先去了解一些音韵学的知识,不然会读不懂。

楼主 佐中右  发布于 2017-06-29 23:31:00 +0800 CST  
个人认为有两类问题并不值得去讨论。一是涉及到基本的理论的问题。
例如有人问,汉字之前的结绳记事会不会就是拼音文字?
这个问题,基于普通文字学的理论,答案是不可能的。如果对于普通文字学或者文字学史有所了解的话,是不会有这种想法的。
(相关书籍:邓章应《普通文字学概要》,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
再例如,有人认为反切的上字不是取其声母,而是取其完整的音节,并认为古人的著作里没有说过反切上字取声母。作为音韵学最基本的理论,真没必要与其辩驳,并且早已说过反切上字取声母,只是他不知道而已。
这就是“不了解经几代学人艰辛探索、共同努力得来的认识、成果”。

楼主 佐中右  发布于 2017-06-29 23:58:00 +0800 CST  
二是关于具体汉字的构意,或者说造字本义的问题。(相关书籍: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王宁《汉字构形学导论》、《汉字构形学讲座》)。
首先,一般人非常容易把造字本义和词义相混淆。其次,很多汉字的构意不明。最后,能够将构意解释清楚的,专家学者已经有了相关的研究成果。
对于这个,去查阅相关书籍和网站就已经足够。绝非是一般人能够讨论得出来的,绝大多数也只是“如射覆然”。(没有小心求证的部分)
很多人也喜欢看着一个古文字字形就开始扯。
至于查阅的书籍和网站,将在楼下说明。

楼主 佐中右  发布于 2017-06-30 00:04:00 +0800 CST  
1、李学勤主编《字源》。

在网上能够找到电子版,在国学大师网站上也有。不过由于《字源》成书众手,水平难免参差不齐,有些瑕疵。我在使用过程中也偶有发现,发现的我会发在这个微博话题里:http://weibo.com/p/100808eec1d0a801c55431c8d8b82d4438c99a?from=pcpage


楼主 佐中右  发布于 2017-06-30 00:09:00 +0800 CST  
2、季旭升《<说文>新证》。
作者是学界有名气的一位古文字学家,这本书也吸收了学界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此书也能再网上找到电子版。


楼主 佐中右  发布于 2017-06-30 00:12:00 +0800 CST  
3、汉语多功能字库网站。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oraclePiece.php#userconsent#
此网站也是吸收了许多学界新的研究成果。

楼主 佐中右  发布于 2017-06-30 00:14:00 +0800 CST  
上述推荐的三种,对于大多数字,和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够用了。当然,金无足赤,白璧有瑕,里面所讲述的未必都是正确的,所以,我们仍然需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当然,如果认为有错,最重要的应该要有小心求证。

楼主 佐中右  发布于 2017-06-30 00:17:00 +0800 CST  
另外还有一类人,对于“经几代学人艰辛探索、共同努力得来的认识、成果”不屑一顾,大胆质疑。
当别人提出这些认识、成果时,非要别人提出证据。(其实这些证据和成果,专家学者都已经发表,应该自己去读才是)总之就是一副不相信的态度,更有甚者非要自己再搞一套。

楼主 佐中右  发布于 2017-06-30 13:58:00 +0800 CST  
以上,说的是态度的问题。
接下来,说一些涉及到方法的问题。(不是在说学习方法)

楼主 佐中右  发布于 2017-06-30 14:51:00 +0800 CST  
在市面上,图文并茂的“解字”类书籍非常常见,和很容易引人入胜。但是实际上,上面的解释,很多都是有问题。
因此,对于学习方法,首先就是在书籍的选择上。哪些书值得看,哪些书不该看。并不是能够出版的书都是好书,也不是大学教授写的书都值得看。

楼主 佐中右  发布于 2017-06-30 23:33:00 +0800 CST  
有的人认为,我只是对汉字有些兴趣而已,并不想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学习,所以没有必要去看那些专业的书籍。的确,本来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需要明白的是,即是是写得最通俗的科普文章或书籍,是为了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来向大众介绍这门知识(相关书籍:陈伟湛《古文字趣谈》),而不是胡说八道。

楼主 佐中右  发布于 2017-07-01 00:31:00 +0800 CST  

楼主:佐中右

字数:4090

发表时间:2017-06-30 06:4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9-20 13:09:03 +0800 CST

评论数:10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